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1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1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1 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

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的主要山脉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主要内容:山脉纵横交错。对于我国的主要山脉,教材则利用图文结合进行重点讲述,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在图上的分布。

2.记住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掌握各山脉在图中的准确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讲解山脉的走向和分布,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

2、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课题作业,巩固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3、通过略讲,了解中华五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

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

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五、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讲授方法、主导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教学法。

教具:教学辅助设备、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河流有流向,山脉有走向。山脉是地形的骨架。

(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

(二)新课讲解

【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山脉示意图

(图)中国地形图

我国主要山脉有三横三斜的网格状格局

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

东西走向:北天山山脉-阴山

中昆仑山脉-秦岭

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脉

中长白山脉-台湾山脉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脉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明显不同。

南北走向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科学考察

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1960年5月25日,我国登山健儿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困难从条件更为复杂的我国境内北坡登顶成功。2005年,我国又对珠峰高度进一步精确测量,珠峰高度是8844.43米。

[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差异

(三)拓展提高,归纳小结

分组合作填写中国主要山脉的位置、中华五岳的名称。

分析作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四)【板书设计】

山脉纵横交错

1、主要山脉

北:天山—阴山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中:昆仑山—秦岭

南:南岭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中:长白山—武夷山

东:台湾山脉

③南北走向的山脉:横断山脉、(贺兰山、六盘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脉

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

山脉

五、练习:在图中填出

主要山脉。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地形教案1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可以分2课时讲授,第1课时讲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第2课时讲地形复杂多样。地形时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材没有用较多的文字篇幅讲述,而是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讲述,因此,整个教学过程要侧重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探索与研究、发现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基本特征,五种基本地形的分布和特点。 4.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3.地形基本类型和特点。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挂图。 ●课时安排

湘教版新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八年级(上)数学科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任教八年级数学,共有学生67人。2010年上期学生总体来看,成绩较差。学生到八年级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表现为:基础好的同学学习兴趣大,进取心强,学习自觉主动;而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兴趣不浓,上课爱走神,参与意识弱,不愿动脑筋,对自己缺乏信心;处于中等成绩的学生学习缺乏主动,需要不时鞭策、激励。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一个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初步展露自己个性的时期。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有理数,这学期将学习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通称实数;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学期将学习用字母表示变量,学习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函数,着重学习描述均匀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了平移和轴反射,这学期将学习旋转,并且运用平移、轴

地理优质课《中国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 作者及单位陈立康唐山市玉田县亮甲店中学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地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享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课前准备“三个一”: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 3.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4. 按固定程序小组内复习提问(1分钟时间) 5.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给每组加分

湘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第1 章:分式: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够依据具体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简单的分式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会解简单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第2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内容包括三角形相关概念和性质,命题与证明;利用平移、旋转和轴反射得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及勾股定理;三角形的作法。 第3章:实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方根与立方根、算术平方根,在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概念后,引进了无理数,从而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扩大到实数,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使得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为学习函数及通过直角坐标系研究几何问题提供了研究工具。本章包含了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内容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和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解法。 第5章: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能够应用定义判断一个式子是否为二次根式;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熟练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 六、课时安排 章节时间 第1章分式约22课时 1.1分式 1.2分式的乘法和除法 1.3整数指数幂 1.4分式的加法和减法 1.5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小结与复习 第2章三角形约27课时 2.1三角形 2.2命题与证明 2.3等腰三角形 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全等三角形 2.6用尺规作三角形

小结与复习 第3章实数约9课时 3.1平方根 3.2立方根 3.3实数 小结与复习 第4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 4.1不等式 4.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3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4.4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4.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与复习 第5章二次根式约14课时 5.1二次根式 5.2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 5.3二次根式的加法和减法 小结与复习 2013-9-1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3)了解中国的名山。(4)学会分析我国地势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画图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山脉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同时激发学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多媒体教室、板图、自制图片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读图指导法、个别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诗词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古代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你们知道这样一句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河流的流向,(向东),这种流向说明我国的地势有什么特点?所谓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西高东低) 二、讲授新课 (过渡)这是我们从经验上得出的结论,实际是如此吗? 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幅地图上有很多种颜色,大家知道这种按不同的海拔着上不同颜色的地图叫什么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根据颜色我们很容易看出,西面的海拔比东面的要高。(西高东低) 2、〔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 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 着一个哈密瓜,竖着,沿哈密瓜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两个一 半的哈密瓜,切口呈圆形,而不是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椭圆形,这就是一个哈密 瓜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哈密瓜上,而是切在地形上。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沿北纬32度所做的剖面图,根据剖面图同学们能不能在纸上画一幅你看到的地势变化图? 3、通过看图请同学们总结我国地势还有何特点?(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地势特点和主要山脉)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提问)根据地势的剖面图,请同学们思考我国地势分为几级阶梯,每一级阶梯的平均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 (板书)1、三级阶梯的分布概况 4、(分组讨论)这样的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等有何影响? (板书) 2、地势分布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附:学生学案) 【课题】 湘教版义务教育地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 【所需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材及学情分析】 ⒈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①地势西高东低;②山脉纵横交错; ③地形复杂多样。根据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 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⒉对于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在七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初步认识了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 形图;在七年级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生不止一次学习了运用地 形图、地形剖面图认知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进一步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自己利用地 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是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 【学习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知道我国的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⑵知道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面积广。 ⒉能力目标 ⑴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⑵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地形、地势特征的方法。 ⑶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认知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的分布和相对位置。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中国的地形、地势特征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具及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学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附:学生学案(见后)

班级:姓名: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1) (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和你认为重要的内容)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出我国地势、地形的主要特征。 米为主 米 为主 米 为主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农业教案完整版 第4章第1节农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农业的概念、农业的五部门及其主要产品。 2、了解建国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我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掌握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4、了解我国畜牧业的种类,初步掌握主要牧区的名称,了解其优良畜牧品种。 二、教学重点: 农业的概念、五部门;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我国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的名称及优良畜种 三、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分布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人: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人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农业发展为本的经济史。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 22%的人口,并且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你们知道什么是农业吗?你们又了解多少有关农业的知识? 在屏幕上展示出课本中将农业含义分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1)狭义的农业是指什么? (2)广义的农业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3)农业的五个部门各生产哪些主要产品? 设问;以下活动,哪些属于农业生产活动:A上山打野兔B野外采蘑菇C水塘养鱼(答案C) 让学生齐声朗读“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这段阅读材料。提问:读了这段文章之后,你对中国农业有什么认识? 讲述“我国农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问:我国农业是在汁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让学生观看一段旧中国农民逃荒讨米的录像资料,不要很长,一分钟左右。) 2.提问:近20多年来,我国主要粮食的产量变化情况如何?(在屏幕上展示“中国稻谷、小麦产量的变化”图,或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该图。) 3.查找资料,让学生对比我国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 4.播放录像或展示图片:春节前的农贸市场、农民居住的小楼房、农民的新生活等。 小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1%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广大农民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向小康水平迈进,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已达到富裕水平。 承转:我们都知道,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没有增加,甚至还有所减少,为什么农产品的产量能大幅度增长呢?(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提问:为什么单位面积产量能大大提高呢? 展示:“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图。然后小结:建国以来我国对农业的投人逐步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此外,生物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都使我国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在讲述“我国农业生产的地区分布趋于合理”时,可从有关媒体上查找一些具体资料和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真实而具体的感受。 承转: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2.展示图片:“水稻收割”、‘小麦收割”。让学生判断:哪一幅反映的是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哪一幅反映的是南方粮食作物的收割情况?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3.设问:城市居民所食用的粮食是在城市生产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么你们认为是什么地方生产的呢?(学生的回答可能多样,教师略作解释,让学生初步了解商品粮基地的概念。)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中国的地形练习题 湘教版

2.1中国的地形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6分) 1.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下列关于如何实现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山区风景秀丽,开发生态旅游。 B. 砍伐与抚育更新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业。 C. 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以满足市场需要。 D. 山区急流水能丰富,积极建设小水电站。 2.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关于其地理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使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B. 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C. 不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D. 使我国的许多大河由北向南流 3.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山脉是() A. 阴山 B. 大兴安岭 C. 长白山 D. 祁连山 4.我国的地势特点对河流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A. 水流平缓,利于通航 B.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 C. 大江南流,利于南北交通 D. 河流流量大,含沙量小 5.小明暑期想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的游览线路如图1,结合图2完成下题 (1)能得到图2地形剖面示意图的旅游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沿途能看到森林—草原—荒漠景观的旅游线路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6.有关此山说法错误的是() A. 农耕区和畜牧业区分界线山脉之一 B.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此处 C.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山脉之一 D. 第二、三阶梯分界线山脉之一 7.下列各区域,描述自然区域的一组是() A. 城市、乡村、农田、林地 B. 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洞庭湖平原、吐鲁番盆地 C. 深圳、珠海、大连、青岛 D. 福建、广东、湖南、河北 8.在图中四个地形剖面图中,最接近我国地势变化特点的是() A. B. C. D. 9.在交通运输不发达的年代,贵州流传着“袖珍小马有能耐,火车没有汽车快”的说法,这是因为云贵髙原() A. 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B. 地形破碎,山道崎岖 C. 土质疏松,沟壑纵横 D. 山巅白雪皑皑,冰川广布 10.如图为“我国北纬32°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的地势特点是()

1.3中国的人口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

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 6 课时授课日期9.13 课题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2)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讲授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增长,让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知道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及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增加学生的危机感。 3、知道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 点 难点1、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2、中国人口过快增长及其带来的问题。 教具《人国人口的增长》挂图 教法充分利用教具、幻灯片、教材插图。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一二复习: 1、我国人口数量 2、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导入)我国人口不仅数量大, 而且人口增长也快,为给我国带 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1)人口基数大 (2)人口增长快 2、放后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 (1)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 死亡率下降 (2)出生率较高 2000年12、95亿占世界21% 东南多、西北少 学生自读课本内容,总结目 前我国人口的特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5 30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 间

三四3、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 口增长快带来的负担 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经济的发 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适应 2、我国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数 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 优生。 总结: 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 策,才及时地扭转了我国人口增 长过快的势头。虽然计划生育的 成绩是明显的,产生的经济效益 也是巨大的,但是,由于我国人 口基数大,每年净增长的人口仍 在千亏以上,所以,实行计划生 育工作丝毫不能放松。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为 什么我国还要实行计划生育 政策? 思考: 为什么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中国的人口 四、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 1、人口增长特点 2、带来的问题 五、实行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1、目标 2、基本内容 3、具体要求教后记: 本节紧接上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说明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以及人口政策,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掌握起来。

2.1 中国的地形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4、通过地形对人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环境观,并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使自己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地势对其它地理因素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交流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活动、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一、引入:(1)放映一段反映祖国秀丽山河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片中展示的各类地形。(2)认一认,下面分别是哪种地形的景观(请把各自的地形类型名称写在图下 面的横线上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3)请说出你家乡所在的地形区,并描述其地形特征。 二、新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课件演示:出现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沿北纬320 画出一条地形剖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下列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 (1)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哪种地形?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什么部位?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什么部位?代表的是哪几种地形? (2)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图表解析:图中深浅不同的绿色和浅黄色各代表的是平原和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颜色加深的黄色主要指的是山地、高原及盆地等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的地势具有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板书: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引导学生读2.2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并根据示意图画一张简略示意图,完成以 下活动。填写表格(明确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由哪些山脉构成,三级阶梯的海拔高低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 海拔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分界线: 第二级阶梯 分界线: 第三级阶梯 3、转折过渡: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其水深一般不足200米,总体来看,我国近海大陆架非常宽广,并且我国近海中还散布着众多岛屿,因此,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湘教新版八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 上学期学生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其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应用,整式的乘法,相交线与平行线以及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但学习习惯上,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培养得很不理想,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五章: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 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b5E2RGbCAP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 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 己见。p1EanqFDPw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4000 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1000――2000 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500 米以下。DXDiTa9E3d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 部高东部低) 。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 地图――地形剖面图。RTCrpUDGiT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 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 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 而是切在地形上。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 画出的是什么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5PCzVD7HxA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 36 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 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jLBHrnAILg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西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 的界限又在何处呢?xHAQX74J0X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 24 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 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LDAYtRyKfE 组织学生完成第 20 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2.1 中国的地形(第三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 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界线上的主要山脉以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2、教学重点: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本节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运用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剖面图、板图,精讲点拨、拓展延伸、系统总结,让学生掌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生了解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的特点,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 中国地形的第二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00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2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湘教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湖南省安化县羊角塘镇中学瞿忠仪编写制作 邮编:413501 邮箱:quzhongyi1958@https://www.doczj.com/doc/27553984.html,

1.1平方根(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平方根。 2、 了解开方与乘方互逆运算,会用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3、 发展学生的符号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方法】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问题情景使学生在计算、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能感悟到平方根的意义,并且能够知道正负数以及0的平方根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悟新知 情景一:在等式a x =2中 , (1) 已知3-=x ,你能求a 吗? (2) 已知5=a ,你能x 求吗? (二)探索规律,揭示新知 问题一:认真观察下面的式子,积极思考,互相讨论: .25.0)5.0(,25.05.0,9 1)31(,91)31(, 4)2(,42222222=-==-==-= 请你举例与上面的式子类同的式子;

你得到什么结论? (分小组讨论,老师适当参与给予帮助。)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的a 平方根(square root),也称为二次方根。 如果a x =2,那么x 就叫做a 的平方根。 【设计说明:所选的题目都具有代表性,学生通过做题后思考讨论交流,能够较好接受平方根的概念】 问题二: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够,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4,0,10,5;2 1,41,25,922222222-======== 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 一个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a ”,正数a 的负的平方根记作“a -”。 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 【设计说明:通过对具体的数的平方根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自己总结出正数、0、负数的平方根的情况,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问题三:从问题二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设计说明:在讨论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的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中国的地形教案

中国的地形 整体感知 本章包括地形概况、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及地震、火山和泥石流五节,全面而细致地介绍了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震等自然灾害。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初一“世界地理”,了解了什么是地形、地形的类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气候、河流等章节,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地形概况”是本章的“概论”,概括性地介绍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和地形种类多样、山区面积大是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从而进一步弄清楚我国河流百分之九十以上自西向东流淌的原因。 “主要山脉”介绍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通过教学使学生记住我国山脉的“三纵三横”指的是哪些山脉,以及它们的地理意义。 “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介绍中国四大高原和盆地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及其气候条件,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分布及其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 “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介绍我国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地理分布,通过教学,使学生弄清楚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的地理位置、三大平原的成因及其主要特点,农业经济状况等。 “地震、火山和泥石流”则介绍这三大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常发地带。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这三大自然灾害的成因、造成的危害及其活动的规律性。 以上各节由于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各异,故宜借助于不同的教学媒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能力。 第一节地形概况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教学生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使学生能说出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2.使学生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以及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1.2中国的行政规划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4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现行行政区划”两部分内容组成。其中,省级行政区是我国行政管理的基本单位,对社会、经济活动、交往有重要影响,是中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今后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材内容虽然比较单一,但涉及的地名众多,而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边界形态又各不相同,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也错综复杂。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须反复运用地图,读图、拼图、填图,使学生形成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观念,“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从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获得学习”(《学习的革命》),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新知,通过做游戏使学生熟记各省的名称及其位置。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简称及省府所在地。通过讲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大快人心等事实,向学生表明: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利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感。 本节识记的知识有: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理解的知识有:三级行政区的划分,特别行政区的设立。 能力培养有: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中国政区图是本节能力培养的主线。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材料,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2、结合地图,通过活动和竞赛,让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记住全国34个 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和位置。 3、了解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知识内容。 4、培养阅读并使用中国行政地图的能力和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能在中国行政地图上填 注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探究,获取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读图、拼图、 填图、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3、教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1《中国的地形》练习题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地形 1.主要山脉有哪些?各是什么走向的? (1)东西走向:———— (2)南北走向:山、山脉、山 (3)东北—西南走向:岭—山—山—山山—山山脉 (4) 西北东南走向:山、山 (5) 弧形:山 2. 读图:(1)山脉:①. 山②. 山③. 山④. 山⑤. 岭⑥. 山 ⑦. 岭 ⑧. 山⑨. 山⑩. 山⑾. 岭⑿. 山⒀. 山⒁. 山⒂. 山⒃. 山⒄. 山脉⒅. 泰山⒆. 山⒇山 (2) 高原:A. 高原 B. 高原 C. 高原 D. 高原(3)盆地:E. 盆地 F. 盆地 G. 盆地 H. 盆地(4)平原:M. 平原 N. 平原 P. 平原(5)丘陵:Q. 丘陵 3.山脉分布有什么特点? 4.中华五岳分别指哪里?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跨山西、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5.四大高原各有怎样的地表特点?青藏高原(我国最、世界最的大高原;)、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6.四大盆地各有怎样的特点?塔里木盆地(面积最,内部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有“”之称)、 四川盆地(物产,人口,有“盆地”之称) 7.三大平原各有什么特点?东北平原(以肥沃的著称,面积最)、华北平原(也称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河网,湖泊,被称为“之乡”。)东

南丘陵(土地) 8.读图,说出以山脉为分界线的省级行政区名称。 (1)A. B. (2)C. D. (3)E. F. (4)G. H. (5)J. K. (6)L. M.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地形 1.主要山脉有哪些?各是什么走向的? (1)东西走向: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大别山南岭 (2)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脉、六盘山 (3)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4)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5) 弧形:喜马拉雅山 2. 读图:(1)山脉:①. 天山②. 阴山③. 燕山④. 昆仑山⑤. 秦岭⑥. 大别山 ⑦.南岭 ⑧. 贺兰山⑨. 六盘山⑩. 横断山⑾. 大兴安岭⑿. 太行山⒀. 巫山⒁. 雪峰山⒂. 长白山⒃. 武夷山⒄. 台湾山脉⒅. 阿尔泰山⒆.祁连山⒇喜马拉雅山 (2) 高原: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内蒙古高原(3)盆地:E. 四川盆地 F. 柴达木盆地 G. 塔里木盆地 H. 准噶尔盆地(4)平原:M. 东北平原 N. 华北平原 P. 长江中下游平原(5)丘陵:Q. 东南丘陵 3.山脉分布有什么特点?纵横交错 4.中华五岳分别指哪里?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跨山西、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5.四大高原各有怎样的地表特点?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冰川广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