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四川省梓潼中学校董明昌

教学构想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字感受力,通过精当而丰富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观点,发表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学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作为高二学生,虽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但文艺评论接触少,加之内容本身抽象,中学淡化语法,文中如主词、宾词等语法概念,文艺心理学、套板反应之类专业术语,学生很陌生,理解有难度。作者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等名人大家的观点又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特别是过渡句,中心句,梳理层次,提炼观点,把握文意应是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朱老“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明确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引用一些咬文嚼字的事例,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合作交流,弄清材料与观点的紧密联系,并试着就朱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单元的文艺评论和随笔,虽论题不同,但都涉及诗歌鉴赏,因此借助古诗词炼字训练,可以让学生摸索到诗歌鉴赏的一些门径,既是知识的迁移运用,又是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拓展延伸通过与马南邨《不求甚解》比较阅读,一方面进一步认识朱先生在文中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充分体现学者不唯上、不唯书的严谨治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领略两位大家不同的美学追求,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都有极大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充分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按照“信息筛选——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的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谈话引导、激趣质疑、讨论交流、启发点拨、讲解展示等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中学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获得人生启示。

教材分析

《咬文嚼字》是人教课标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文艺随笔的第一篇文章。文艺评论和随笔,全套五册书中只有这一个单元,这也是全套教材中第二个议论文单元。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抓关键词句,概括材料,提炼观点,尝试评价,借鉴写法是单元学习要点。对于本课主旨把握,层次梳理,纵观不同教辅参考资料,说法有差异。本人反复研读原文,仔细斟酌,认为文章开篇讲述郭老改字事例,暗扣题,隐含咬文嚼字。第二段“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既承接上文,又引出本段对事例的分析评价,已经开始透过“不同句式,情感不同”来探讨咬文嚼字。第三段“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直接点题,然后通过对“咬文嚼字”这一成语习惯用法的评析,转而亮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贬词褒用,“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并且举李广射虎一事的不同记载来品析繁简不同,意味不同。第四段“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中“这种分别”指的就是“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到“便失去这意味”,“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到“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变化,再论文字与情感的密切关系。第五段段首讲“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然后举推敲佳话为证,段末又用“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来强化观点。前面五段举三方面事例其实要证明就是,什么是咬文嚼字,为什么要咬文嚼字,归结为一句话即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第六和第七段从字的直指义和联想义角度通过正反事例论述如何正确运用词的联想义,让文章意蕴丰富,也可以说是怎样咬文嚼字。第八段是全文的总结,既表明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举例论证,叙议结合,又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业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他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也告诉人们咬文嚼字的最终目标,“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作者循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最终目标”思路一路写来,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但不少教辅简单依据最末一段“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判定文章结构为两部分,认定作者摆出观点在文末。对于文意理解难度大一点是第二段中分析的三种不同句式表达情感差异,第六段关于苏轼诗句中茶与月的联想和第七段提到的套板反应。对于茶与月的联想需要学生的生活积累,第二段和第七段可以通过补充事例,揣摩语言来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由于是农村中学,学生课外阅读量小,阅读面狭窄,对文艺评论接触少,不少人甚至是初次阅读,而本文篇幅又比较长,文中还出现了

一些不易懂的术语,学生学习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课前准备包括文体了解,作家作品,课文熟读,字词积累尤为重要。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气氛,提高参与度。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2.归纳材料,概括事例,并能提炼作者观点。

3.掌握咬文嚼字的一些方法并能用于诗词鉴赏。

过程与方法

1.抓关键词句,特别是过渡词句、中心句,理清脉络,正确把握文意。

2.通过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中经典事例,明确材料与观点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严谨治学精神,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咬文嚼字”习惯。

2.通过比较阅读,领会两位大师的不同美学追求,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主旨,体会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学习文艺评论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作品咬文嚼字,体会其丰富意蕴。

课前准备

1.学生初读课文,查阅工具书,弄清字词。

2.借助资料,了解文体及作家作品。

3.教师制作ppt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要点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梳理结构,概括事例,明确主旨

第二课时:知识迁移诗词炼字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鲁迅先生曾经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自恃清高又迂腐不堪的饱受封建科举制度戕害的知识分子形象,是谁呀?(孔乙己)

其中有一个情节写孔乙己偷书被人羞辱后,孔先生有一段精彩的辩白,记得吗?(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PPT1孔乙己)

“窃”真和“偷”不一样么?其实孔老先生就是在咬文嚼字。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人会想到它有什么积极意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著名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听听朱先生的新解,并且学会在阅读和写作时候咬文嚼字,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ppt2课题)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作家作品(ppt3)

朱光潜(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三此主义(PPT4)

即此身,此时,此地。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人生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二)信息筛选

1.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A.标出段落序号;

B.用横线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用波浪线勾画过渡词句;C.思考,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点

A.让学生明确段落引用排版的格式(李广射虎一节)

B.(ppt5文中圈划词句)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C.(ppt6作者观点揭示明确主旨)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

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三)合作交流

1.借助过渡词句,结合课后一的提示,归纳概括文中所举事例。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从文中找词句,也可以自己归纳。

2.讨论交流

作者所选取事例要证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联系自主阅读时的圈划,可在原文中批注,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师生讨论交流时,逐一展示(PPT7事例与观点)

事例观点

郭老改字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李广射虎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推敲佳话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茶与月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四)能力提升

1.跳读课文第二段,深入理解“你这”“你是”“你有”三种句式表达情感的差异以及复杂性,体会句式不同,情感不同。(ppt8)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六个“你这……”。——语气坚决,感情强烈,极端憎恶。

②“你是个好小子。”——含假定语气,也有讥讽意味。

③“你有革命家的风度”——表达赞美。

2.作者列举的改字例子有何特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ppt9)

特点:①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如《红楼梦》、《水浒》、《屈原》等。

②正误对比,使之更有说服力。

启示:A.句式不同,思想感情不同

B. 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

3.补充事例:吃在中国(PPT10)

几位作家在一起聊天时,一位谁“吃在中国”,第二位说“在中国吃”,第三位说“在吃中国”,最后一位说了一句:“中国在吃”。想想这几位作家的话有什么不同?

4.学生揣摩练习:给我一支枪船长喝酒(PPT11)

给我一支枪。给我一枪。

船长今天没喝酒。船长没喝酒。

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王若虚对李广射虎一事的删改,就改变了韵味。文字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5.学生朗读第五段,明确朱先生对推敲二字的观点

①朱先生与世人就“推敲”的用法观点是否一致?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朱先生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

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②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ppt12—14)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③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启示:A.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B.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6.苏小妹添字(PPT15-16)

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山谷:“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五)拓展探究

1.善用联想义

民国时期求职故事(ppt17)

民国时期,甲乙二人从海外归来,先后到国防部求职,拜会同一位领导,领导接待他们时说的也是同样的话“现在不好办,如果早两天来,事情好办”。甲听完后,失望而去。乙仔细一琢磨,眼前一亮,急忙回家筹钱,当他把钱送到领导那儿,不但得到了一个参谋的美差,而且领导夸他悟性高,有前途。领导为什么说乙悟性高?

2.套板反应在我们平时写作中有哪些表现呢?

写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写小孩,大大的脑袋,圆圆的脸蛋,弯弯的眉毛,水汪汪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由《咬文嚼字》这篇课文的例子入手,清晰的分析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观点。文章先讲述“咬文嚼字”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咬文嚼字”,接下来主要论述如何“咬文嚼字”,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要避免哪些问题,最后咬文嚼字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在阅读中,处处咬文嚼字,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

四、作业设计

杜牧《清明》一诗,有人将七绝改为五绝,如果是你,怎样删减?试比较一下删减的五绝与七绝表达效果有何差异?你更喜欢五绝还是七绝?说说理由。(ppt18)

五、板书设计

2018年咬文嚼字今年公布的100个最易错的字-文档资料

咬文嚼字今年公布的100个最易错的字 表中所列100个别字,大致可分为五种情况:一是读音相同相近,如“食不果腹”误为“食不裹腹”,“粗犷”误为“粗旷”;二是字形相似,如“气概”误为“气慨”,“辐射”误为“幅射”;三是意义混淆,如“凑合”误为“凑和”,“针砭”误为“针贬”;四是不明典故,如“墨守成规”误为“默守成规”,不知道“墨”指战国时的“墨翟”,“黄粱美梦”误为“黄梁美梦”,不知道“黄粱”指的是做饭的小米;五是忽视语文法规,如“重叠”误为“重迭”,“天翻地覆”误为“天翻地复”,其实早在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叠”“覆”二字已经恢复使用。又比如“大拇指”错成“大姆指”,这是三年前学生高考中出错率最高的字。 附:100个常见别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 按(安)装 2. 甘败(拜)下风 3. 自抱(暴)自弃 4. 针贬(砭) 5. 泊(舶)来品 6. 脉膊(搏) 7. 松驰(弛) 8. 一愁(筹)莫展

9. 穿(川)流不息 10. 精萃(粹) 11. 重迭(叠) 12. 渡(度)假村 13. 防(妨)碍 14. 幅(辐)射 15. 一幅(副)对联 16. 天翻地复(覆) 17. 言简意骇(赅) 18. 气慨(概) 19. 一股(鼓)作气 20. 悬梁刺骨(股) 21. 粗旷(犷) 22. 食不裹(果)腹 23. 震憾(撼) 24. 凑和(合) 25. 侯(候)车室 26. 迫不急(及)待 27. 既(即)使 28. 一如继(既)往 29. 草管(菅)人命 30. 娇(矫)揉造作

31. 挖墙角(脚) 32. 一诺千斤(金) 33. 不径(胫)而走 34. 峻(竣)工 35. 不落巢(窠)臼 36. 烩(脍)炙人口 37. 打腊(蜡) 38. 死皮癞(赖)脸 39. 兰(蓝)天白云 40. 鼎立(力)相助 41. 再接再励(厉) 42. 老俩(两)口 43. 黄梁(粱)美梦 44. 了(了)望 45. 水笼(龙)头 46. 杀戳(戮) 47. 痉孪(挛) 48. 美仑(轮)美奂 49. 罗(啰)唆 50. 蛛丝蚂(马)迹 51. 萎糜(靡)不振 52. 沉缅(湎)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优秀范文 《咬文嚼字》是朱光潜写的一篇随笔短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咬文嚼字》教案一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 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咬文嚼字”,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的这篇《咬文嚼字》,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_,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他的其他代表作有《诗论》、《谈美书简》等.其中《谈美书简》我们是应该读一读的.

三.解题: 请学生把课前预习查到的“咬文嚼字”意思说出来: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这不是一个好词,贬义.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朱先生是怎么理解“咬文嚼字”的? 昨天让大家预习了,请一位同学把你划出相关的内容说出来,并告诉大家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 课文里的“咬文嚼字”是褒义词.朱先生是贬词褒用,他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上,“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具体地理解或表达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以后阅读和写作应该努力的方向(学生齐读第三段). 在朱先生看来,“咬文嚼字”应该从哪些方面具体咀嚼揣摩呢? 从第八段第一句话“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可以看出,作者是用例证法说明道理的.请大家先阅读1-5段,看作者举了哪些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举了五个例子,我们一个个来看,看它们分别说明了说明道理. (一)分析第一个例子: 第一组例子,关于“是”和“这”.先体会一下感情,学生自己读如下句子: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②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你是贱人!你是淫妇!你是你是大虫口里倒涎!你是你是…… ③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是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你是个好不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⑤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课后练习答案 《咬文嚼字》是著名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的作品,堪称典型例证法运用的典范。下面给大家带来《咬文嚼字》课后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1.下列加点字都有两个注音,请选出正确的项。 ①嫌这话不够味(a.xián b.xiǎn) ②研究一番(a.fān b.fán) ③锱铢必较(a.zī b.zǐ) ④分量(a.fēn b.fèn) ⑤倒涎(a.xián b.xiǎn) ⑥调和(a.huó b.hé) ⑦没镞(a.méi b.mò) ⑧缘古今(a.yuán b.yán)

⑨惊讶(a.yá b.yà) ⑩付梓(a.zī b.zǐ) 2.请分别选出有一个和两个别字的各一项。(同一项中重复的只计一个) A.这是练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练字的道理研究一番。 B.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现出。 C.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干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和,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D.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有一个别字的一项是 有两个别字的一项是

3.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4.选出组词结构完全不相同的一个是 A.迷离援例蕴藉锱铢必较 B.顺畅流弊斩截若隐若现 C.推敲鲁莽更动索然无味 D.倒涎调和谨严咬文嚼字 5.下面8个句子的语序打乱了,请思辨后,选出排列得体的一项 ①文学是艰苦的事②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 ③你不能懒,不能粗心④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⑤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 ⑥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⑦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美 ⑧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咬文嚼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咬文嚼字》节选 朱光潜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举不尽,道理也说不完。我希望读者从这粗枝大叶的讨论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本着这个精神,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它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12.结合全文,下列表述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 ) (5分) A.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包括诗方面。 C. 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咬文嚼字》文本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l—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是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l—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是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就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浅出深入”。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

《咬文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高中部:汪俊鹏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中心 2、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 神。 二、教学重点 1、深入体会“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2、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诗歌《泊船瓜洲》导入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词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曾经换过“过”、“到”“入”“满”等字,最后才确定用“绿”,为什么“绿”字在这里用得好? 二、检查预习 1、咬文嚼字在成语词典中的本意: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形容过分推敲字 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2、朱光潜在这里说的“咬文嚼字”和刚才字典上的“咬文嚼字”有何不同?能 不能找出本文作者观点? 明确:这里“咬文嚼字”指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为文应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达到艺术之美。不能懒惰,不能粗心,不能受迷惑,不能轻易满足。 作者观点: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三、内容梳理 1、为了说明咬文嚼字的意义和作用,作者在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请同学们归纳总结。

咬文嚼字学语文

咬文嚼字学语文-中学语文论文 咬文嚼字学语文 佟春丽 咬文嚼字功夫是语文教学基础训练项目之一,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没有咬嚼功夫,语文教学就会流于形式,成为表面文章;没有咬嚼功夫,学生语文素养就会非常粗浅,很难得到提高。咬嚼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需要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加以注意和总结提高,并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精读课文、适当讲解,把咬嚼功夫下在课内 所谓咬嚼功夫,首先要“咬”,这种“咬”,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读书。古人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我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做过统计,一节课45分钟,教师讲解和范读的时间大约是15分钟,学生自己阅读的时间大约是10分钟,其余的20分钟大部分都是在提问和回答问题中度过。也就是说,学生和教材的亲密接触程度非常低,也就没有时间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咀嚼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多留出学生语文阅读的时间,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1.发挥教师示范作用。对于一些重点的课文,教师自己要熟读,甚至能够背诵。这样在每次教学的时候,就能够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更是要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特有的美感,也可以说要读出它的生命意义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当范读的时候,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这种教师往往使学生终身难忘;学生想到自己的受用,便自然而然感激给他实益的教师。”

2.让学生熟读成诵。对于说理类的文章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说理的语气去朗读,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也就是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一定要发挥出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通,使学生从中收获良多。如在教学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非常注重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课文第一段:“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犹如一幕电影开场时候的解说,非常的清新、自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字正腔圆、准确到位,更要注意语调的平和。其中的“白腻”、“一漾一漾地”等重点词语,要求学生读准确、读流利。在下面农民和米行里米商的对话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朗读的训练,要读出农民在米价大跌面前的愤激之情、希望落空后的焦急之情,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语句来表现这种感情的。在教学这篇课文中,我几乎用了课堂教学的一半时间来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只有读进去才能体会出文章中主人公的心理和感情,只有读进去才能体会出作者所蕴藏的同情和感慨,只有读进去才能体会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真正魅力。 3.适当加以点拨。感觉到的东西学生不一定能够理解它,只有经过理解的东西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在培养和训练咬嚼功夫的时候,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刻加以点拨,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止是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比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的时候,我就突出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比手法的纯熟运用。这里有少年闰土和壮年闰土的对比,有农村少年和城镇大户人家少年的对比,有童年时代的故乡景象和二十年后还乡时故乡景象的对比。作者的感情在这种对比中跌宕起伏,但是由于作者写作功力的高深,能够做到隐忍不发、点到为止,从而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胸有成竹、注重积累,把咬嚼功夫下在平时

《咬文嚼字》教案完美版

《咬文嚼字》教案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

《咬文嚼字》公布100个常见别字

《咬文嚼字》公布100个常见别字 《咬文嚼字》自1995 年创刊以来,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便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的。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咬文嚼字》是高中语文必修5文艺评论及随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的《美学文学选集》。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汉语的独特神韵和深厚意蕴。选择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咬文嚼字》是一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富有理趣的文化随笔。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还可以学会怎样既严谨又不乏趣味的阐述一个观点。本堂课力求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经典诗句,感受炼字的妙处;尝试运用课文的观点解决在文艺欣赏方面问题。 高二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的筛选整合能力,因此,对于文章的重要观点及整体思路,教师只需稍加引导,便可得出。本文虽是一篇文艺随笔,但朱光潜先生运用了许多贴切生动的实例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根据对实例的研究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只要引导得当,总结出作者观点应该不是难事。 本文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的主要主要任务是了解“咬文嚼字”的含义,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对实例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体悟“炼字”的必要性;对“推敲”部分进行推敲,找出疑点。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将本文与马南邨先生的《不求甚解》进行比较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将两种读书方式的优劣进行对比,寻找出最恰当的读

书方式,另一方面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所描述的是第一课时。 案例描述: 一、导入 由故事导入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著名的书法家于右任老先生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问: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两点启示,一是我们汉语博大精深,二是我们写文章阅读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就来欣赏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板书 教师:好,我们先来看“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具有那些意义呢?(出示幻灯)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四川省梓潼中学校董明昌 教学构想 《咬文嚼字》是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评论,旨在探讨“炼字”对阅读与写作的重要作用,强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文字感受力,通过精当而丰富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阐释观点,发表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学大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见解。 作为高二学生,虽有一定量的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但文艺评论接触少,加之内容本身抽象,中学淡化语法,文中如主词、宾词等语法概念,文艺心理学、套板反应之类专业术语,学生很陌生,理解有难度。作者对郭沫若、王若虚、韩愈等名人大家的观点又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特别是过渡句,中心句,梳理层次,提炼观点,把握文意应是首要任务。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朱老“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明确咬文嚼字的重要性,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引用一些咬文嚼字的事例,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通过合作交流,弄清材料与观点的紧密联系,并试着就朱老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本单元的文艺评论和随笔,虽论题不同,但都涉及诗歌鉴赏,因此借助古诗词炼字训练,可以让学生摸索到诗歌鉴赏的一些门径,既是知识的迁移运用,又是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拓展延伸通过与马南邨《不求甚解》比较阅读,一方面进一步认识朱先生在文中不盲从,不迷信,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充分体现学者不唯上、不唯书的严谨治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可以领略两位大家不同的美学追求,对学生的学习和人生都有极大的启示。 本课的教学充分贯彻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按照“信息筛选——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拓展探究”的模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谈话引导、激趣质疑、讨论交流、启发点拨、讲解展示等教学方法,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中学得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操,获得人生启示。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3)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4)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5)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6)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中,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权力/权利。“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咬文嚼字教案_咬文嚼字阅读答案

咬文嚼字教案_咬文嚼字阅读答案 课文《咬文嚼字》出自高三语文上册课文,其原文如下: 【原文】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 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 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 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见文学创作第四期郭沫 若札记四则)。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②:“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③:“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OrG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 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来。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

金荣说④:“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COPUA),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zi zh ū)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⑤: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zū),视之,石也。更复射,终不能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⑥,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咬文嚼字》课文全解 ●课文研讨鉴赏 一、主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强调了在文学阅读和创作中应该“咬文嚼字”。“咬文嚼字”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它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却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是和他对文学创作过程的认识分不开的。关于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思想是心理活动,它所借以活动的是事物的形象和语文(即意象和概念),离开事物形象和语文,思想无所凭借,便无从进行。在为思想所凭借时,语文便夹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在内的,与‘意’的其余部分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语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来表现在内在先的特别叫做‘内容’的思想。‘意内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说法绝对不能成立。”(《谈美·谈文学》)这个思想,运用到创作上,它要求作者把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不论是形象,还是情感,还是观点,都要能够在脑海中鲜明地呈现出来;运用到欣赏上,它指导人们不就文字来欣赏文字,而是通过文字揣摩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看看思想感情表达得是否恰切、鲜明。本文主要是谈文学创作,但对我们进行文学欣赏也不无启发。 二、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用三个例子说明咬文嚼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也就是说,咬文嚼字并非只在字面上下功夫,其效果也不容小视。 首先是以郭沫若对自己的两部作品所做的两处修改为例。这两处修改,一处改得好,一处改得文句不通。修改文字当以更准确有力地传达感情为准,郭沫若没有注意这个道理,将文章修改中取得成功的经验直接挪用到别处,以致修改出的语句不仅表达的感情全然不对味,就是从语法角度来看,也全然不符合语法规则。 其次是以王若虚修改《史记》中的李广射虎这个片段为例。王若虚认为原文啰嗦,用词重复,于是将它加以精简,却没想到,这样一来丧失了原文的丰富的意蕴。 第三个例子是大家熟知的“推敲”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普遍接受了韩愈的看法,即在“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一联里,“敲”比“推”好。作者却通过仔细玩味“推”“敲”二字各自所暗示的内容及营造的意境指出,究竟是“推”好还是“敲”好,这要看贾岛当时要表现的是哪一种意境。换言之,“推敲”二字本身并无高下之分,到底应该用哪一个字要由作者贾岛自己决定,别人(包括韩愈)其实插手不得。 比较起来,第一个例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第二个例子需要凭借良好的语感,第三个例子则需要更多地调动形象思维能力,进入诗境,仔细品味“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第二部分(第6~7段):更进一步讲,咬文嚼字是文学创作有所创新的保证。有了咬文嚼字的精神,作者在用字用词上才会力求别开生面,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也才会有新意,创作出来的作品也才成其为文学作品。作者用文学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掌握一些常见词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中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三、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新课导入 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出自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 《汉语大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有三个义项: (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三个义项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郭沫若的《咬文嚼字》。 作者简介 朱光潜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他先后留学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主要著作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诗论》《文艺心理学》 写作背景 针对当时人们在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等文学创作中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有的人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的现象,朱光潜先生写下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体裁 文艺随笔 文学常识 (1)随笔是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和杂文很相似。一般以借景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短小活泼为特色。 (2)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标题含义 标题中的“咬文嚼字”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咬文嚼字2006-2012年度十大常见错别字(完整版)

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社会语文环境需要保护和净化,《咬文嚼字》就是一座语文生活的监测站,时刻关注社会语文状况。在重点追踪、专家审读和来稿统计的基础上,《咬文嚼字》于2007年1月16日向社会公布2006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电视字幕的常见别字是:象。如:“就象树一样挺立着。”“象”应为“像”。“象”曾是“像”的简化字,1986年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时,“像”字恢复使用。在形象上相同或有某些共同点时用“像”。 二、干支纪年的常见错误是:丙戍年。如:“千姿百态的狗,成了丙戍年贺卡的主角。”“丙戍”应为“丙戌”。戌,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对应的属相为狗。戍,音shù,义为防守,和地支无关。 三、社会热词的常见错误是:神州六号。如:“神州六号是中华腾飞的象征。”中国宇航员乘坐的飞船取名为“神舟”而不是“神州”。“神州”是中国的代称。 四、出版物中容易混淆的字是:即/既。如:“即来之,则安之。”“即来之”应为“既来之”。“即”,音jí,有未然义;既,音jì,有已然义。两字音近而义殊。 五、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六、常用文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启示/启事。如:“招聘启示”“征稿启示”。“启示”应为“启事”。“启事”义为公开说明某事,是一种公告性的文体;“启示”义为启发提示,和文体无关。 七、商品名称中常见的错误是:哈蜜瓜。如:“哈蜜瓜是甜瓜的一个变种。”“哈蜜”应为“哈密”。哈密瓜因新疆地名哈密而得名。 八、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是:信封上误用括号。如:“王伟(先生)收”“王伟先生(收)”。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信封上的称谓和“收”字并非注释。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的常犯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2) 《咬文嚼字》公布2008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3) 《咬文嚼字》公布2009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4) 《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5)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6)

《咬文嚼字》公布2006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将“像”错为“象”,这在电视字幕中出现最多。 2.将丙戌年的“戌”字,错成“戍”字,这在大量的台历、挂历中出现。 3.将神舟六号的“舟”字,错成“州”字,众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写错。 4.“即”字与“既”字用错,如“既来之”错为“即来之”,图书出版物中出现不少这样的混淆。 5.街头招牌中常见的繁体字错误是:美發。如:‘美容美發中心’。滥用繁体字不合用字规范;。即使用繁体字,‘美髮’也不能写作‘美發’。‘發’音fā,是‘出發’的‘發’;‘髮’音fà,是‘头髮’的‘髮’。两字均简化为‘发’,但音、义并不相同。 6.在常用文体中,将“启事”写成“启示”。 7.新疆的“哈密瓜”因地名而得名,但在大量的商店招牌中,将“密”字错为“蜜”字。 8.在标点符号使用中,很多人在寄信时喜欢在信封上将“收”字,用括号括起来,而括号是用来标明注释性文字的,用在信封上则是错的。 9.圆明园是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并烧毁的,但在众多的地方将其错称为“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而八国联军是在1900年入侵北京的。 10.孟子的“食色,性也”,常被人引为孔子的名言。 1

《咬文嚼字》公布2007年国人十大常犯语文差错 1.经常用错的称谓词:家父。如在问候别人时说:“家父最近身体好吗?”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家父”属于谦辞,只能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习惯上用敬辞“令尊”。 2.经常用错的佛教词语:无间道。自从电影《无间道》问世以后,“无间道”便成了一个流行词语,媒体常用它来表示失败、痛苦或灾难。其实这是以讹传讹的结果。电影片名为“无间道”,说的却是“无间地狱”。佛教中“无间道”是信徒修炼的一个阶段,“无间地狱”是八大地狱的第八狱,入此地狱者将永受痛苦,无有间断。两者具有不同的含义。 3.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戴上紧箍咒。如:“给权力戴上紧箍咒。”在《西游记》中,金箍是可以戴的,而紧箍咒是咒语,只能念不能戴。 4.地名中容易混淆的字:州/洲。如:“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九洲”的正确写法应为“九州”。“州”本义为水中陆地,后用作行政区划名称,水中陆地义也改用后起区别字“洲”来表示。“九州”为中国的代称。 5.新闻中容易用错的词语:娈童。如:“杰克逊娈童案落下帷幕”。在这类新闻中,“娈”字一律被理解成了动词,指“性侵犯、猥亵””等犯罪行为;其实它是形容词,义为美好的样子。“娈童”则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词语,专指被当作女性玩弄的美少年。 6.书面文字中经常混淆的词语:权力/权利。“权力”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者是职责范围里的支配力量,它是以别人的服从和执行为前提的;“权利”则和义务相对应,它是以依法获取或者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为特征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7.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词形错误:唇枪舌战。汉语词汇中有“唇枪舌剑”,义为唇如枪,舌如剑,形容争辩激烈,言辞锋利;也有“舌战”一词,《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情节,“舌战”指口头交锋。“唇枪舌战”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 8.商品名称中的常见用字错误:碳烧(烤)。如:“碳烧咖啡”“碳烤牛排”,等等。“碳烧(烤)”均应为“炭烧(烤)”。“炭”指木炭,用木炭烧烤食物,是一种传统的食物加工方法;而“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无法直接用作燃料。 9.计量单位中常见用字错误:吋。如:“52吋液晶电视”。“吋”是一个淘汰字,应该改用“英寸”。 10.引用古诗名句的常见错误:“海上升明月”。“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个“生”字气象万千,出神入化,是诗中的传神之笔;误为“升”字则成了直白的写实,既不忠实于原著,又削弱了诗的意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