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书·翼奉传》云:文帝时,汉长安城“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诸离宫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选室、温室、承明耳”。《三辅黄图》说:“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起。”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北宫,“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通过这些文献记载,不难发现汉长安城的营建经历了整个西汉时期。既然汉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汉长安城规划思想也不是一次定型的,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一、秦人城建规划思想对汉代的影响按文献所示,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宫的旧址建造起来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一:“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又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史记·叔孙通传》说:“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之长乐宫是在秦之兴乐宫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宫殿,学术界无有异议。秦之“章台宫”见于《史记·楚世家》、《蔺相如传》。关于章台宫的位置,《三辅黄图》说是“在汉长安故城西,秦宫也。中有章台,因名”。表明了汉建章宫

和秦章台宫的继承关系。但根据《史记·里子传》及《论衡·实知篇》里有关樗里子葬地的记述,汉未央宫的前殿极有可能就是利用章台的旧址建筑而成,徐卫民先生支持这一观点[1]。《史记·秦始皇本纪》、《吕不韦传》记载有“甘泉宫”,《太平寰宇记》引《三秦记》说汉之桂宫“一名甘泉宫”,王学理先生根据前几年出土的“南宫郎丞”封泥,考证出宫名的变化是秦南宫→甘泉宫→汉桂宫[2]。汉城的建设由于占有了秦代城市宫殿建筑的积累,那么,汉城建设过程的起点应该向秦代追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也应该考虑“秦制”的影响;并且,在比较“汉城模式”与“秦咸阳城模式”的不同时,应当考虑其共性原则。一般认为:秦咸阳城是一个不断营建(公元前350—前207年)、没有严格区划的“散点式布局”的城市。在它建筑的后期(兴盛期),主要采用了“渭水贯都”——“法天”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天人理论的实践。具体而言,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帝(太一) 居住的“紫宫”,渭水贯都比附天上银河,横桥连接北南城区象征牛郎、织女相聚的鹊桥,阿房宫与二十八宿之室、壁组成的营室相对,咸阳宫西部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相对,咸阳宫东部的兰池宫与紫宫东部的咸池(五车)星相对,横桥东南的信宫或曰极庙作为天子祭祀之地与奎宿(天之府库)、娄宿(牧养牺牲以供祭祀)相对[3]。如果要找咸阳城的规划中心,它就是一个以渭河为横向中轴线,以咸阳宫为纵向中轴线进行连续建设的城市。那么,在汉城营建的第一个时期,从萧何主持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太仓等的营建开始[4],或者说在选择汉都的位置时,已经把秦咸阳城的方方面面考虑在内。

从当时的客观条件讲,由于战争的摧残、经济的匮乏,不允许刘邦凭空修建一座大的都城,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战祸毁坏较小的秦宫(兴乐宫、章台宫)成为必然。从主观条件看,秦咸阳城为亡国之都,汉不使用渭北的诸宫也是情理中事。但是,渭南之地曾有周文、武王所都的丰镐二京,熟悉秦制、周俗的萧何与叔孙通营建汉城时自然也会考虑此点。这就是班固《西都赋》所言的“乃眷西顾,寔惟作京。于是唏(望)秦岭,哦(视)北阜,挟沣灞,据龙首”。另外,汉都与秦咸阳的关系还表现在先立的“东阙”和“北阙”方面。《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贞索引云:“秦家旧处皆在渭北。而立东阙北阙,盖取起便也。”张守节《史记正义》也说:“北阙为正者,盖象秦作前殿,渡渭水属之咸阳。”到高祖死后,于渭北近长陵处立庙,“正如秦咸阳要往渭南发展一样,汉代也把渭北的秦咸阳地区纳入长安的统一中,形成…宫室寝庙,山陵相望?的伟观”[5]。二、汉初长安城的建设是否取法了天象《三辅黄图》说:“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同书又引《庙记》云:“未央宫有玄武、苍龙二阙、朱鸟堂。”玄武阙在宫北,简称北阙;苍龙阙在宫东,简称东阙。崔豹《古今注》卷上说:玄武阙画玄武,苍龙阙画苍龙。《史记正义》:“颜师古云:…未央宫虽南向,而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萧何初立未央宫,以厌胜之术理宜然乎??”已透露出汉城建设与阴阳五行的关系。能够充分说明该问题的是“斗城”之说,可是,学术界多不予承认,而认为汉城南墙和北墙的曲折是因为屈就长乐、

未央宫的宫墙以及渭河河道的走向才现出了外凸形状。其实,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将有利于对汉城文化底蕴的理解。有关汉城的北斗与南斗说,见于《三辅黄图》卷之一:“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三辅黄图》一书,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相传为六朝人撰写,但作者姓名佚失。可见,六朝时期已有“斗城”之称。与之相关的汉初先民之天文观念,《史记·天官书》有载:“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从斗口开始,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合称为魁、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合称为杓,总称为斗。南斗,即斗宿。又曰:“南斗为庙,其北建星。”斗星引申的社会政治意义《史记·天官书》里讲的也很明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上述的“七政”也有相类的含义,即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三辅黄图》卷之二“百子池”条说:“戚夫人伺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伺高祖,……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阕,以五色缕相羁,谓之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有疾,取丝缕就北斗星辰求长命乃免。”至此,可证当时对北斗的信仰比较盛行,那么实施于汉城的城建当中,有没有可能呢?考察可能的条件如下。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的刘邦、吕太后、惠帝等政治集团的意愿相吻合。从长安城、长乐宫、未央宫的取名,南城墙安门、西安门、覆盎门的设置,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二是汉承秦制,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刘邦入主咸

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合乎《歇冠子》所云“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所以,汉城北墙建成北斗形状,合乎星象,又合乎“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建城指导思想。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但是,北墙的建筑年代按《史记·吕太后本纪》索引引《汉宫阙疏》云:“四年,筑东面;五年,筑北面”。此时,主持汉城建没的萧何已死去三年。不过,萧规曹随,继后为丞相的曹参,对萧何的“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6],“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7]。既然,萧何立东阙和北阙、未央宫时,已经把阴阳五行、天文地理考虑在内,汉城城墙的规划出于他手也完全是可能的。其四,北斗的“斗”在秦汉以前都是作为舀酒的用具,如《诗·小雅·大东》说:“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秦汉以后,一方面作为一个容量单位来使用,即龠、合、升、斗、斛也;另一方面仍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用途。如果舀酒之用转借为舀水之用,那么汉城北墙北斗之形的含义就更加令人深思。其五,附带而言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即平分城市的中轴线上)不开城门,以免阴气即杀(煞)气从北方迳直侵入城内[8],这是崇拜极星(北辰,或称北极星)的缘故。就以上而言,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即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班固《西都赋》所说:“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曰长安。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仿太紫之圆方。”r{^`@]HfX-oz1YuzMb- 6?p+fW?#x)[m\Y]WnP 9.|c5@VCfY)4Gp

三、汉武帝大规模营建时期,汉城营建思想与布局模式的巨变如众所知,汉城平面图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宫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未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9]、凤阙及阊阖门、未央宫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尤其是这两种思想演绎出来的城市建筑,更是名目繁多。如建章宫的玉堂、神明堂、天梁宫,北宫的神仙宫(寿宫),未央宫的麒麟殿、凤凰殿、白虎殿、寿安殿,以及太液池、昆明池中的鱼龙、奇禽、异兽之物均属其列。三是城市功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政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都会。在这里,利用文献着重描述一下汉武帝个人思想信仰和汉城营建的关系。《史记·孝武本纪》说:“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元光二年,“上初至雍,郊见五峙。后常三岁一郊。是时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蹏(蹄)氏观”。“天子令太祝立其祀长安东南郊”祭祀泰一。元狩二年,“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神,而致祭具以致天神”。“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也。”“又置寿宫、北宫,

张羽旗,设供具,以礼神君。”“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元封三年,因天旱,下诏“其令天下尊祀灵星焉”。后因柏梁台发生火灾,听从“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之,用胜服之”的建议,“于是作建章宫。……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泰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司马迁笔下汉武帝的一生不但与神仙、巫祀紧密结合在一起,也与汉城的大规模营建活动相始终。相对而言,班固撰《汉书·武帝纪》的记述多偏于政事,有关汉长安城的记录比较少。云:建元元年,“议立明堂”。元狩三年,“发谪吏穿昆明池”。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于上林平乐馆”。太初元年,“乙酉,柏梁台灾”。倒是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关昆明池的玉石鱼、舟船、上林苑的名果异木记载得比较详细。根据这些材料,表面上看汉武帝的鬼神迷信思想和汉城里多数的宫室营建有着因果关系,其实汉城扩建的内在因素和秦都咸阳的扩建原因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秦皇汉武有着共同的“理念”,生前极度追求仙人、仙事活动。此处文献引证省略,但必须指出的是,今天看到的秦皇汉武所作所为,从思想意识方面来看,其表现毋庸置疑是迷信的落后的;从另一方面分析,正是由于先民们不满足于自身物质的局限性,力图在精神世界的超越,包括秦皇汉武的极端追求,才达到了城市建筑在形体、面貌、群体、空间、环境乃至文化内涵的急促成长。其次,秦皇汉武皆是喜大好功之人,秦始皇因王朝短命许多未能达成的“尚大”城市建筑规

划,一一都在汉武帝时代得以延伸和实现。秦始皇的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史记·秦始皇本纪》),“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三辅黄图》);而汉武帝的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前殿度高未央”(《汉书·郊祀志》),《三辅黄图》说:建章宫“周回三十余里”,“正门曰阊阖(天门),高二十五丈,亦曰璧门”。仅仅是建章宫宫中的馺娑宫已经是“馺娑,马行疾貌。一日之间遍宫中,言宫之大也”。其三,除去相通的“法天”或“象天”以及相异的秦制偏法家、汉制近儒家指导思想外[10],“不断创新”的城建思想是秦皇汉武所共有。《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始皇帝三十五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三辅黄图》说汉武帝“于未央宫营造日广,以城中为小,乃于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之上林苑的范围虽无详记,但根据文献推测,东至宜春苑,北起渭水,南达终南山,西跨沣河[11]。汉武帝时期,一改汉高祖之“故秦苑囿园地,令民得之”的诏令,扩大了上林苑的规模,成为“东南至蓝田宜春、鼎湖、御宿、昆吾,旁南山而西,至长杨、五柞,北绕黄山,濒渭水而东。周袤三百里”的大苑。之内的离宫别馆达一百余所,都是“殊形诡制,每各异观”(《西都赋》)。四、王莽时期“托古改制”的汉城营建思想王莽时期由于受“复古”思想的影响,汉长安城南郊进人大规模修建礼制建筑的阶段。主要涉及到明堂、辟雍、九庙、官稷和郊祀建筑。《汉书·王莽传》载:“是岁(公元4年),莽奏起明堂、辟雍、灵台,为学者筑舍万

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公元20年,“望气为数者多言有土工制之象,莽又见四方盗贼多,欲视为自安能建万世之基者,乃下书曰:………宗庙未修,且袷祭于明堂太庙,夙夜永念,非敢宁息。深惟吉昌莫良于今年,予乃卜波水之北,郎池之南,惟玉食;予又卜金水之南,明堂之西,亦惟玉食。予将亲筑焉。?于是遂营长安城南,提封百顷。九月甲申,莽立载行视,亲举筑三下。”“莽乃博征天下工匠诸图画,以望法度算。”“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官稷,如上所言,筑于元始三年。《汉书·平帝纪》元始三年臣瓒注,说经王莽上奏“于是定郊祀,祀长安南北郊,罢甘泉河东祀”。由此可见,王莽在“托古改制”的招牌下,对汉长安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具体从易名来言,还有王莽始建国以后,“改明光宫为安定馆,安定太后居之”,改“长乐宫曰常乐室,未央宫曰寿成室,前殿曰王路堂,长安曰常安”(以上据《汉书·王莽传》);改十二城门为宣平门→春王城门正月亭,清明门→宣德门布恩亭,霸城门→仁寿门无疆亭,覆盎门→永清门长茂亭,安门→光礼门显乐亭,西安门→信平门诚正亭,章城门→万秋门亿年亭,直城门→直道门端路亭,雍门→章义门著义亭,横门→朔都门左豳亭,厨城门→建子门广世亭,洛城门→进和门临水亭(以上据《三辅黄图》)。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判断,王莽的城建思想一方面主要来自古礼,主要是周礼的影响;另一方面主要和阴阳五行思想有关[12]。两种城建思想的实施,给汉长安城带来的影响是:上林苑中以建章宫为代表的宫室建筑趋于荒废,以未央宫中轴线为中

心的东西发展(主要是西部)模式近乎停止,汉城的布局模式回到武帝以前的格局,但仍然保持了未央宫中轴线作为城市中心地位的作用,改为在其南北向轴线营建的模式。厨城门改成建子门广世亭的表象虽然在“子”位上强调了安门大街的重要性,但实质上还是服务于未央宫的重要地位。如天凤三年(公元11年)“十月戊辰,王路朱鸟门鸣,昼夜不绝,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聪,门鸣者,明当先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于是令群臣皆贺,所具四行从朱鸟门入而对策焉。”(《汉书·王莽传》)明确指出了未央宫(寿成室)前殿(王路堂)南门的主要作用,实质上也是肯定了未央宫南北中轴线的作用。最后,关于汉长安城考古学的总体研究,长期负责和主持该城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在《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有过全面的论述[13],也公布了最新的发掘研究成果[14]。笔者在《试论秦汉都城规划模式的基本形成》一文中初有涉猎[15],并主张应该从宏观上认识汉长安城的存在[16]。正如刘庆柱先生所言:“都城考古工作要自始至终贯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随着这一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对都城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认识将更为深刻、全面”。笔者在长期的考古教学和学习当中,意识到对汉长安城的研究,除实地考古发掘中解剖城的构造和布局的具体实践方法外,应该多视角、多视点辩证地研究汉长安城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理清汉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源流,是都城历史考古研究的一个必需步骤。

作者系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1]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126页。[2] 王学理:《咸阳帝都记》,三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1页。[3] 张鸿杰:《秦都咸阳的规划与建设》,《周秦文化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91—598页。[4]《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曰:梧齐侯阳成延,“以军匠从起郏,入汉后为少府,作长乐、未央官,筑长安城,先就,功侯,五百户。”但关于阳成延的记述仅此而已。故汉长安城的规划者应该是萧何,乃至刘邦等人,阳成延是工程实施的具体负责人。[5] 刘运勇:《西汉长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55页。[6]《史记》卷53《萧相国世家》。[7]《史记》卷54《曹相国世家》。[8] 孙宗文:《中国建筑与哲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9] 太液池的寓意是“日出旸谷,浴于咸池,至虞渊即暮,此池之象也。”(《三辅黄图》引《三辅故事》)[10] 秦都咸阳城从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徒都之”开始,一直有法制的指导原则。过激之时,“弃灰于道者黥。”(《汉书·五行志》)秦始皇的阿房宫前殿“以磁石为门”、“周弛为复道”、“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人,立于宫门”以及修驰道和直道,皆与此有关(均见《三辅黄图》)。汉长安城近儒制主要体现在形制与《考工记·匠人》记载的吻合,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和方正的汉城、每边三门总计十二门、前未央后市里等相印证。

[11] 徐卫民:《秦都城研究》,陕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232页。[12] 除上述涉及的一些阴阳五行的因素外,《尔雅义疏·释宫》(郝懿行)说:“古人庖厨食阁皆在室之东隅,以应养气。”《释名》:“宦,养也,东北阳气始出布养物也。”《说文》说“食所居。”故汉城东北向厨城门内有膳厨。另外,《考工记》所说的“面朝后市”,有重朝政、轻工商之意。按阴阳取位来看,朝政之所为“阳”,市肆之地为“阴”。佐证前者有表阳性之“形”的凤凰,如长乐宫中(惠帝四年以前)有秦时所筑的“鸿台”,上施瓦有飞鸿之禽(凤鸟类);建章宫有铜凤阙。后者的解释,从“天阳、地阴”之义出发,“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用于交易市货的东西均从属于“土”,可视为“阴”。[13]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工作四十年》,《考古》1996年第10期。[14] 分见中国考古学年鉴(1993年),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年)。考古,1991,(1);考古,1994,(1);考古学报,1994,(1);考古,1995,(9);考古,1997,(7);考古,1996,(10);考古,1999,(1);考古,2000,(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15] 韩国河,陈力:《试论秦汉都城规划模式的基本形成》,《纪念陈直先生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6] 韩国河:《汉代考古学研究的思考》,《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8日。

长安城布局

唐长安城经扩建、修缮,城郭呈长方形,东西较长,南北较短。经对唐长安城遗址实测,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据宋《长安志》记载:城内长安、万年两县共有8万户,其中包括人口众多的许多贵族官僚府第,此外尚有寺庙的僧道,教坊的舞伎、乐工,再加上常驻军队约10万人,总人口将近100万,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帝王都城。 二、街道坊巷的规划 唐长安城的街道坊巷不惧可谓匠心独运,它那整齐划一的结构,使整个皇城都显得落落大方,秩序井然。遥想千百年前威震世界的大唐帝国,其郁郁乎都城风貌尽情显露出一派大国风范。 “千百家似围棋书,十二街如种菜畦”,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用来描绘这种独特的布局格式的诗句,它形象地概括了唐都长安城内的街坊布局。长安城建筑上的最大特色,是城内街道均为东西或南北向,排列正气、方向端正,宽畅阔达,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仔细想来,那星罗密布的宫殿和街坊群,象天上星星那样罗列,又象棋子似的分布,简直就是一盘下不完的围棋。 长安城有十三座城门,其中东西南三面各有三门,北墙则开四门。阴历闰年有十三个月,故十三座城门象征着一年有闰;北端乃宫城所在,是皇帝起居和办公的处所,将这多出来的一个“闰”门放在北墙,象征着皇家“闰气”。人体阴阳之划分有许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即为:阴为静、代表人体的皮肤,阳为动、代表流动的血液。城墙为表面,相当人的皮肤;街道为内部,相当人之血液,这种阴阳之理在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但城墙、宫墙为方形四周开门,被街道隔列开来的坊,周围也皆用夯土筑成围墙,四面开门,四面临街。 [原创]唐代都城长安到底是什么样子? 明西安城墙西南角,采用圆形造型,据说唯一保留唐代皇城风格的建筑 城内道路系统为严格的方格网状,南北大街十一条,东西大街十四条。其中,贯穿南面三座城门和东西两面六座城门的六条大街为主干道路,号称“六街”。南北向的三条大街分别为启夏门街、朱雀大街和安化门街,宽度都在百米以上。其中间的朱雀大街宽达一百五十米,是城内最宽的街道。朱雀大街之名有皇城朱雀门而来,它被连朱雀门,南达明德门,贯穿唐长安城的南北,是全城的主轴。其中,北段自朱雀门到宫城正门承天门一段,位于皇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隋唐两代的都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隋灭北周后,在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一带营造新都,隋文帝杨坚命宰相高等总督其事,著名建筑家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和营造。于开皇二年(582)兴建,开皇三年即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存明清之西安城的7倍。唐建国后,仍以大兴城为都城,改名为长安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唐长安城的经济、文化,以及对外贸易往来,较之隋代大有发展。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之一。唐末天元年(904)朱全忠迫昭宗迁都洛阳,并令拆长安宫室屋木自渭水浮入黄河运往洛阳。隋大兴、唐长安城作为国都320余年,至此全部废毁。 隋大兴唐长安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长安城的形制,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邻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因此,对长安城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早在盛唐时期的韦述即著有《两京新记》,将长安城的规划和布局作了较详的叙述。其后北宋宋敏求所著《长安志》中,又作了补充和研究。北宋吕大防又作图刻石以期永垂后世。此图仅残存一部分,是至今保存的隋大兴唐长安城的最古老地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南宋的程大昌、赵彦卫等所著的《雍录》和《云麓漫钞》,对长安城也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元代李好文作有《长安志图》。清代学者徐松对长安城作了大量考证研究,著有《唐两京城坊考》。作为大唐帝国都城长安,对当时边疆地区的地方政权的都城建设极有影响,渤海上京龙泉府城(见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规划,即仿效长安设计。邻国、特别是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不仅都城的形制和布局效仿长安,而且如太极殿、朱雀门、朱雀街等宫殿、门和街道的名称也是袭用长安城的(见平城京遗址)。因此,日本学者也关心长安城的研究。20世纪初,足立喜六曾对长安城进行了研究,著有《长安史迹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57年对城址进行了初步勘探;1957年以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隋大兴唐长安城进行了全面勘查和部分发掘。从而对城址的平面布局、坊市的形制、宫殿的分布及其建筑基部的结构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勘测所得的有关都城布局上的许多关键性的数值,为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科学的基础。 隋大兴唐长安城是由外郭城、宫城、皇城和各坊、市等构成。宫城和皇城位于外郭城北部的中央,各坊分布在宫城、皇城的左右和皇城以南,东西两市分别在皇城的东南和西南,东西对称。整个都城规划整齐,布局严密,是中国里坊制封闭式城市的典型。 [唐长安城平面复原图] 外郭城又名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3 6.7公里。城墙遗迹保存在地面上的,仅北城玄武门附近和南城安化门处尚各有一小段,残高仅1~2米。其余则仅存城基部分。城墙全用版筑夯土,仅在城门处内外表面砌砖壁。墙宽一般在12米左右,有的仅存3~5米。据记载外郭城高一丈八尺(约 5米多)。城墙外侧有与城墙平行的城壕。 外郭城每面3个城门,除北面的芳林门(隋称华林门)、景耀门、光化门和西边的开远门已被现代建筑所压或破坏外,其他各门址均已探查清楚。城门的形制除明德门是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西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

中考满分作文结构布局6大招式

中考满分作文结构布局6大招式 如果把文章主题比作人之“灵魂”,文章材料比作人之“血肉”,那么文章结构就犹如人之“骨骼”。文章只有骨架挺立、脉络分明,才会造就如模特身材那样婀娜多姿,令人赏心悦目的魅力形体,才能在中考阅卷场上以熠熠光辉惹醉评卷老师的双眸。 1、清水芙蓉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西施那天然的骨架身段就惹人眼球,令人心动。清水芙蓉式结构遵循自然天成原则,按照文章结构的基本方式布局。或横向结构,即按照材料的性质或事件的场面变化和空间转换来安排结构层次,层次间呈并列关系;如江苏常州中考作文《你还会浮躁吗》,运用设问方式,用三个自然段分别追问: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大自然的怀抱中;你还会浮躁吗?在那亦或清婉亦或豪迈的诗词里;你还会浮躁吗?在那历史的年轮里。然后紧扣提问诗意地进行描摹,在江南细雨、诗韵墨香、历史风云中将浮躁驱散,内心慢慢、慢慢地宁静下来。或纵向结构,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事件发生、发展顺序组织材料,或以写作者认知的发展为顺序安排材料;或横式和纵式有机结合,以时间推移为纵线,每个层次并列安排为纬线,纵横交错地安排文章层次。如江苏中考作文《那微笑改变了我》,采用纵向结构行文:先写自己过去消极的思想观念——“很少会帮助别人,也不希求别人的帮助”;然后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记叙自己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帮助的故事,并着重刻画了那张满含微笑的脸这一细节;最后写这件事改变“我”过去的观念,使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常带着微笑去帮助别人。 2、华丽装束式 “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再美妙的身材还需华美的衣饰装扮。华丽装束式结构讲究精心处置,注意对文章结构的包装。常用的包装方法有配题记或后记,围绕全文中心和题目拟出小标题。在2007年中考作文中,通过拟小标题来结构全文的形式被广为运用,因为利用小标题形式,一能快速成文,二使结构清晰,三能内容明晰,从而出奇制胜。常用的拟小标题方法有:直接用一、二、三、四标示;用表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的词语连缀;采用日记格式显现文章结构;引用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央视网> 新闻频道>中国新闻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区各点简介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01日 17:02 |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 手机看新闻 西安门老照片 汉长安城遗址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按照国家批准的《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总保护面积为75.02平方公里。它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具有核心地位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汉长安城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兴建长乐宫开始,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等建筑结束,历时近百年。在这里,汉王朝沿袭了秦以来的郡县制架构和法律、政治、文字“大一统” 的局面,实行“重农抑商”的基本经济政策,建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体系,并通过北击匈奴确立了后来中国疆域的主要轮廓。随着汉文化的发扬光大,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最终演变成为汉族,所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最终被称为汉语、汉字。

未央宫遗址简介 未央宫是汉长安城中的皇宫,始建于公元前200年,面积4.8平方公里,平面近似正方形。其宫墙周长8800米,四面各开一门,分别有道路通往未央宫前殿。宫内的主要道路将宫城大致分为中部朝寝区、西南部皇家池苑区和西北部的官署区。 未央宫前殿遗址老照片 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分前、中、后三大殿,其中中殿是正殿,皇帝登基、重要朝会、皇家婚丧等大典均在此举行。现前殿遗址所存夯土台基残高15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约200米。 椒房殿遗址 椒房殿为皇后所住宫殿,位于前殿之北。因宫殿墙壁使用花椒树的花朵所制粉末进行粉刷而得名,同时因椒者多籽,亦取其“多子”之意。初步探明的遗址有正殿、配殿、厢房及宫内通道等。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 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 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 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 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 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 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 形成“前朝后市”的格 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 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

作文布局三种基本结构

作文构思布局的三种基本结构 一.作文的构思(结构布局)法 构思是指在动笔作文前,对文章的内容、表达方式和结构层次的总体设计。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的问题。它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具体地说,文章构思就是对选材过程中所选的材料作分解和组装,使之有序化、审美化的思维过程,因为每个人的大脑的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分解和组装的方式也呈现多种多样,这里介绍几种大家常用的构思法,以打开同学们构思的路子。 1、一字(词)贯穿构思法 一字(词)贯穿,是提在构思文章时,选择一个和中心思想紧密相关的关键字或词连接文章的所有材料,从而形成文章的骨架。如《背影》一文,就是采用一词贯穿构思法,文章从始至终以“背影”一词不达意贯穿全文,使读者深深体会到一颗慈父心,体会到父子之间的深情。运用此法,要注意文章要扣紧一个字或词来写,只有这样,才有条件以此为辐射点,进行多角度的思维,才有利于有层次地、深入地进行描述或抒情,使文章丰满而有韵味。如微笑,目光,声音等类的写作。 2、排比组合构思法 排比组合,是指在题目规定的范围内,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事件或景物的片断排比组合成文来表现一个主题的构思方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写景的文章,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 运用排比组合的构思法需要注意的是: A、所组合的片断的形式要统一:或者是人物形象的一系列片断组合,或者是事件的一系列片断组合,或者是景物的一系列片断组合等。 B、片断本身的叙述必须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 C、片断可以是横向排列,也可以是纵向排列。横向的排列要安排好主次、实虚的关系,纵向的排列要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 格式分类: A并列式排比B递进式排比(如《感受自然》和《我读三国》)C小标题或镜头式排比 3、纵横对比构思法 纵横对比,是指将对立的人物、事件、景物放在同一篇文章中来叙写的一种构思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构思,形成鲜明的反差,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或动静对比,或美丑相映,或真假相衬,或善恶对立,或冬夏对比,或天地对照等等。如通过两篇日记或书信写同一件事中的两个不同人的相同或不同的感受。 我的视线 ――记一把蓝色的雨伞 我的视线,这么久以来都不得不为一把蓝色的雨伞所牵绊…… 那蓝色,明彻如天空。 小时候的那些下雨天,妈妈总撑着一把蓝色的雨伞来学校接我,我的头顶是一片蓝色,肩膀也笼罩于一片蓝色之中,触目所及都是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后来的一个下雨天,矮小的我抬头和妈妈说话,却发现妈妈的那一半天空是一片阴沉的灰色,风夹杂着雨滴,落入妈妈灰色的天空,妈妈的肩膀湿了,额前的头发也湿了,而我,依旧置身于一片蓝色的无雨的天空。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长安城规划思想辨析 《汉书·翼奉传》云:文帝时,汉长安城“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诸离宫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凰、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选室、温室、承明耳”。《三辅黄图》说:“惠帝元年正月,初城长安城。”“明光宫,武帝太初四年起。”桂宫,“汉武帝造,周回十余里”。北宫,“高帝时制度草创,孝武增修之”。建章宫,“武帝太初元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压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长安城南。”通过这些文献记载,不难发现汉长安城的营建经历了整个西汉时期。既然汉城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之相关的汉长安城规划思想也不是一次定型的,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一、秦人城建规划思想对汉代的影响按文献所示,汉之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等都可能是利用了秦宫的旧址建造起来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一:“汉之故都,高祖七年方修长安城,自栎阳徙居此城,本秦离宫也。”又曰:“兴乐宫,秦始皇造,汉修饰之,周回二十余里,汉太后常居之。”《史记·叔孙通传》说:“孝惠帝为东朝长乐宫。”《集解》引《关中记》说:“长乐宫,本秦之兴乐宫也。”汉之长乐宫是在秦之兴乐宫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宫殿,学术界无有异议。秦之“章台宫”见于《史记·楚世家》、《蔺相如传》。关于章台宫的位置,《三辅黄图》说是“在汉长安故城西,秦宫也。中有章台,因名”。表明了汉建章宫

和秦章台宫的继承关系。但根据《史记·里子传》及《论衡·实知篇》里有关樗里子葬地的记述,汉未央宫的前殿极有可能就是利用章台的旧址建筑而成,徐卫民先生支持这一观点[1]。《史记·秦始皇本纪》、《吕不韦传》记载有“甘泉宫”,《太平寰宇记》引《三秦记》说汉之桂宫“一名甘泉宫”,王学理先生根据前几年出土的“南宫郎丞”封泥,考证出宫名的变化是秦南宫→甘泉宫→汉桂宫[2]。汉城的建设由于占有了秦代城市宫殿建筑的积累,那么,汉城建设过程的起点应该向秦代追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也应该考虑“秦制”的影响;并且,在比较“汉城模式”与“秦咸阳城模式”的不同时,应当考虑其共性原则。一般认为:秦咸阳城是一个不断营建(公元前350—前207年)、没有严格区划的“散点式布局”的城市。在它建筑的后期(兴盛期),主要采用了“渭水贯都”——“法天”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天人理论的实践。具体而言,以咸阳宫为中心对应天帝(太一) 居住的“紫宫”,渭水贯都比附天上银河,横桥连接北南城区象征牛郎、织女相聚的鹊桥,阿房宫与二十八宿之室、壁组成的营室相对,咸阳宫西部的市井、手工业区、商业区与紫宫西部的织女、扶筐、辇道、天厨等星相对,咸阳宫东部的兰池宫与紫宫东部的咸池(五车)星相对,横桥东南的信宫或曰极庙作为天子祭祀之地与奎宿(天之府库)、娄宿(牧养牺牲以供祭祀)相对[3]。如果要找咸阳城的规划中心,它就是一个以渭河为横向中轴线,以咸阳宫为纵向中轴线进行连续建设的城市。那么,在汉城营建的第一个时期,从萧何主持长乐宫、未央宫、武库、太仓等的营建开始[4],或者说在选择汉都的位置时,已经把秦咸阳城的方方面面考虑在内。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教学文稿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 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 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 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 改造重建而来的。故秦咸 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 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汉 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 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 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 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 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

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长安城是按阶级,按职业组织聚居的。一般的居住地段称闾里,居住闾里的布局遵循“仕者近宫,工商近市”的传统来安排的,反映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权贵所居的府邸,多布置在城中及北邻宫地段。一般居民间里则集中在城的东北角,即宣平门大道以北地段,邻近东西二市处。 唐长安城 唐长安城处于关中腹 地,四面有险可依,易守 难攻,便于居高临下,控 制东部中原地区;城址正 处在函谷关东西交通大干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遗址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概述 基本信息 汉长安城遗址 地理位置: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发掘年代:1956年至今。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意义 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介绍 简介 【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面积36平方公里。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兴建北宫、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开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后历时90年。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高12米,宽12~16米;墙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因城墙建于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为迁就二宫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墙建成了不规则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墙南部和南墙西部向外折曲,过去称长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或称为"斗城"。全城共有12个城门,每门3个门道。东面自北而南为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面自东而西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北面自西而东为横门、厨城门、洛城门,西面自北而南为雍门、直城门、章城门。城内主要建筑群有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武库等。

作文升格 结构布局(例文解析)

专题十二作文升格之结构精巧 【中考凝眸】 如果说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无疑就是文章的“骨骼”了――失去了健壮坚实、功能齐全的骨骼,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如果你疏于配齐、锻炼文章的“骨骼”,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考场作文中,在结构方面的容易问题主要有: 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 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不尊重客观事物固有的逻辑(即它们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阅卷老师说,这样的作文基本上都会被打入四类文、五类文之中去; 三是层次不清,分段失当。表现为层次和层次之间内容杂糅交错,在某一个段里硬将几层意思塞进来,以致破坏了段意的单一性、内容的完整性和容量的适度感。有心的中考阅卷老师曾做过统计,大约有19.5%的同学分段上都存在段落太长或者过细、内容杂糅等问题。 四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这样一来,即使文章内容不错、语言不错,也会因为结构上的不严谨而降入二类文的行列。 五是剪裁不当,头重脚轻。表现为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或者是开头浓墨重彩,后面无尾而止(主要是因为不善于安排答题时间而没有时间写完留下的遗憾)。由于详略处理不当,文章的结构不美暂且不说,还对主题的表达带来直接的影响:中心不突出,有偏差。 造成结构松散和混乱的原因,或者是作者的思路没有理清;或者是没有做到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对文章作出通盘的考虑;或者是行文方面着力不准。 【实用技法】 下列方法,可用来实现文章结构的快速升级: 面对着复杂的事情、繁多的内容,最有效的莫过于用一条线索把有关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浑然一体。这个线索,可以是人(如《孔已己》中的“我”,即小伙计),可以是物(如《小橘灯》中的小橘灯),可以是中心事件(如《驿路梨花》中的打听小屋主人是谁),还可以是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等等。 包括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总分总等方式,它们的最大好处是总提明确,分述到位,各得其所。这种结构方法,纲目清晰,中心突出。

高考满分作文的3种经典结构

高考满分作文的3种经典结构 结构易错点 一、缺乏逻辑无所谓层次结构 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 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 在议论文“三要素”中,这些年来,论点和论据问题已经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议论文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一线的师生对这个问题仍重视不够。 具体体现就是:一篇800多字的文章,基本就在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这种“同层面绕来绕去”的情况实际是受前几年“文化散文”的影响。正如孙绍振老师批评的那样:“好像议论文就是先有一个论点,然后铺开三个例子,四个故事,五个名言,最后得出结论,证明论点。” 把随意一篇满分作文的某两个中间段对调位置,读起来居然还是“通顺”的———因为缺乏逻辑,所以无所谓层次、无所谓结构———这也是现在中学生写议论文最可怕的恶俗习惯,甚至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种问题也屡见不鲜。 可把它称为无逻辑无层次无灵魂的高考议论文。 高考满分作文的3种经典结构,高中生一定要学会!干货

易错实例分析: ?无层次(主体论述只有一个层面) 请看《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北京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的中间主体部分: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不畏贵妃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虽有昭昭明月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他是长安的细雨,他是朝廷的闲花…… 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他,一个不爱仕途,但爱美人,不爱富贵但爱超然的翩翩公子,虽出身显赫却博古通今……他忧郁而终,短短31载,弹指一挥间,却创作出人间最动人的诗词。这滴细雨,这片闲花,发出炫目的光,震撼你我的心灵。 萧红,近代最伟大的女作家,却饱受了人世间的一切悲苦———亲人逝世,家族歧视,爱人背叛,恩师离去,穷困潦倒……这片闲花,给中国文坛注入了清泉,注入了活力。 这就是典型的一个论点三个例子,三个事例除了有时间先后之分,内在并无逻辑的先后,此文实际并没有有效地论证。 ?伪层次(看似有几个层次,但没有拓展和演进) 请看湖南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诗意地生活》中间主体部分: 诗意地生活,世事烦扰不再。

11-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3-0042-04 汉长安城遗址区发展方略 余 洁 唐 龙 潘秋玲 〔摘 要〕 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人为的行政区划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安排使汉长安城遗址区在西安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结构十分显著。从补偿机制、财税政策、就业政策、文化产业链、组织管理机构等方面提出了遗址区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 城市化;汉长安城遗址区;非均衡性发展;遗址区治理〔中图分类号〕 F299.274.1;K878.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余 洁(1972—),女,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唐 龙(1972—),男,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所长;潘秋玲 (1969—),女,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人文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CJY051);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E021S );国家文物局2006年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项目。〔收稿日期〕 2008-06-18〔修回日期〕 2008-08-10 一 问题的提出 汉长安城是我国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其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市区西北郊,遗址区面积约65平方公里,仅城垣内面积就达36平方公里,人口达5万。自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①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实行限制性保护措施,禁止在遗址区内兴建大型工业企业,目前遗址区的农业用地占60%以上。由于受遗产资源保护土地用途的限制,遗址区以传统农业为主,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落后。2003年汉长安城遗址区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仅低于区外,而且也大大低于整个未央区的平均产值,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西安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随着西安市行政中心的北移及西(安)咸(阳)一体化的城市发展趋势,遗址区周边都已成为高度 发展的城市建成区,处于城乡交错区的汉长安城遗址区内经济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增长迅速。在经济发展的利益驱动下,文物遗址遭受破坏的状况目前正呈现加速度发展的趋势。 洛阳地区也存在类似汉长安城遗址区出现的文 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1] 。如何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机能,使当地居民在受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得到社会受益群体的补偿和公共政策的优惠,建立遗产资源保护的内生机制,在遗产遗址区的保护和城市经济增长两个要素之间达到一种动态的 平衡,是遗址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2] ,也是古老的旅游城市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  汉长安城遗址区内外发展的非均衡性 本文选取汉长安城遗址区最重要的部分———汉 长安城城址区规划保护范围② 所受辖西安市未央区  总第164期 城市问题2009年第3期

唐长安城规划特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 城市的形成就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与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与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与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长安城就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与文化发展水平。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就是仿长安城修建的。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与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与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 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唐长安城就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与管理。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商业、手工业与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就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与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这就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就是防御上的考虑。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商业与各种行业的布置就是开放型的。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就是“娱乐区”。 里坊 胡同 宫殿 1.p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 从布局来瞧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就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就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就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 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中国建筑史——汉唐长安与明清北京

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1、选址中的“形胜”思想 “形胜”即山川地貌、地形地势优越,便于进行军事防御。这是西汉建都关中的基本选址思想。西汉之所以建都关中,除了考虑到关中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交通便利等条件外,主要是看中了“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可与守近,利以攻远”的军事地理条件。“形胜”是汉长安城选址的基本思想。 2、规划的“法天象地”思想与神仙思想 汉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城”。“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至今人呼汉京城为斗城是也”。一是北斗象征的中央居要、政通人和、长安久长的含义,与汉初当政集团的意愿相吻合。二是刘邦入主咸阳时,正是十月份,此时北斗的斗柄正指向西北。三是惠帝“初城长安城”、也是元年正月、与上述条件相通。其四、古代城市一般在正北方向不开城门,以免煞气从北方径直侵入城内,这是崇拜北极星缘故。就以上而言。汉长安城的北墙和南墙呈“北斗”“南斗”之势。既有迁就地势和宫墙的客观原因。也含有阴阳天文术数的主观条件。 二、平面构成 汉城平面构成要素大多都是在武帝时期完成。具体而言,有三点。一是城的规模突破了城墙的限制,建章官的落成,使得原有的安门大街中轴线作用失去意义,城市重心西移,以西安门、末央宫前殿、北阙、横门大街、横桥组成的中轴线趋于定型。伴随着布局模式的改变,新增的离宫别馆、亭台楼阁遍及汉城内外的空间区域;二是城市设计思想的变化,“象天”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神仙思想也浸透在城市设计规划当中。上林苑的昆明池象征着天河,牛郎织女分列池的两旁,成为“象天”思想的脚注。建章宫的神明台、太液池、凤阙及闾阖门、未央官的柏梁台、上林苑的飞廉馆和挂观等都是神仙思想的最好见证。三是城市功 能的完备,从战国时期军事防御 为主的城市模式中解放出来。政 治上的“重威”、市场功能的增 强、交通的发达、文化的开放, 使得汉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 的一个大都会。 三、汉城安城的规划布局 1、城市总体布局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 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故称“斗 城”。汉高帝建都时,先营宫室, 至惠帝时始筑城。因此南垣考虑 已建的长乐末央二宫现状,改作 曲折形式,城北垣区若北斗,是 顺应龙首塬、渭水河道走向的缘 故,导致城市形制不规则。充分 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考察长安城空间结构形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你猜 摘要 西安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根据目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主要有协调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资金保障机制、遗产登录机制、教育机制和保护监督机制等,通过调查研究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以期做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古城西安 1.概述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省会,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西安旧称长安、京兆,位于中国内陆腹地。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立的世界历史名城之一。西安拥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汉、隋、唐等在内的共13个朝代在此建都,曾经作为中国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2.西安的历史 西安是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关中平原的中部,渭水东南岸。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使西安成为与开罗、雅典、罗马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古人类就在这里

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垣的雏形;2008年,西安高陵杨官寨出土距今6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市遗迹,被选为当年中国考古发现之首,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遗址,也将西安地区城市历史推进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西周开始,西安成为中国的都城,当时被称作“宗周”丰镐,丰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被记载入史书的城市。秦咸阳城旧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部与咸阳市东南部,秦阿房宫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郊。汉都长安城建立在秦咸阳城遗址东南,别称“凤城”,又因城墙走向颇似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被称作“斗城”。 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的“天下中心”,作为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华彩的篇章。唐长安城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奠定了今天西安市区的街道布局。历史上约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先后为周、、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超过12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在唐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但西安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地位依然不容忽视。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安西府;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之名即由此而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二、古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1.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历史悠久并记载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

写作文的三种结构 让作文的结构更完整

写作文的三种结构让作文的结构更完整 一、要有头有尾,前后照应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有头有尾是文章结构完整的基本体现。没有合理的开头,或者有头无尾都是结构不完整的。因此,要使文章结构完整,必须做到有头有尾。 例如高考山东卷《这世界需要您》的开头:“每当想起父亲,我的笔都在跪着爬行。父亲,您走了三个年头了,可是,当您那并不伟岸的身躯轰然倒下的时候,您想到了吗?我和妈妈需要您,这世界需要您。”结尾:“这世界需要您,是的,我亲爱的父亲。我会将这个世界对您的需要转化为对我的需要,对社会的贡献,这也是父亲您所期望的。”首尾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二、要胸有程式,思路清晰 写文章,动笔之前要有总体的构思,清晰的思路。这种思路来源于平时我们学习的名家的典范之作,从他们那里悟到文章的结构模式,做到胸有程式。一般说来,写人的记叙文基本结构形式为:入题(从外貌、语言、环境等方面入题)+铺叙(反映人物性格的事件,叙述要详略得当)+高潮+点题(用点睛的议论、抒情句作结)。写事的记叙文基本结构形式为:入题(由事入题)+事件的发生(清楚明白)+事件的发展(生动曲折)+事件的高潮(感人肺腑)+事件的结局(启人深思)。议论文结构模式:开篇破题+分析论证+结题收篇。 例如高考山东卷《这世界需要你——寄给行走在天堂路上的史铁生的一封信》的正文,每一段用一个总领的句子引起:“这世界需要你,

因为你告诉世人什么是生什么是死”“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生活的真谛”“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为浮华的世界注入了一丝安静”。这样展开行文,思路十分清晰。 三、要衔接巧妙,过渡自然 过渡是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写作时,可利用一定的词语或相应的句式巧妙连接,使篇章前后连贯,脉络分明。一般说来,语意的转换过渡,可使用过渡词如“同样”“然而”“当然”“因此”“总之”等。遇到意思转折比较大的段落之间,可用较小的过渡句或过渡段。 例如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品味时尚》中有一段:“女人之所以称为花,其原因有二:一是花,会花钱;二是花,花会凋谢的。于是花期一过,这种时尚之花就凋谢了。别怕,时尚的大观园里的花儿赶着趟呢”,这两句就巧妙地实现了由上文到下文的过渡、衔接自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