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药剂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药剂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药剂学知识点总结
物理药剂学知识点总结

粉体学

一、名解

1、粉体学:研究粉体所表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2、粉体特点:流动性与液体相似,压缩性与气体相似,抗压性(抗形变)与固体相似。

3、粒径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0.5-um)电子显微镜(0.01-)筛分法(45-)沉降法(0.5-100)库尔特计数法(1-600)

4、比表面积(粒子粗细)的测定:比气体透过法(1-100)氮气吸附法(0.03-1)

5、流动性(flowability)评价:休止角(越小越好)、流出速度(加入助流玻璃球越少越好)、压缩度(反映凝聚性和松软状态,变大时流动性下降)

6、增加流动性措施:增大粒子大小;减小表面粗糙度;含湿量适当(适当干燥);加入助流剂

7、吸湿性(moisture absorption)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用吸湿平衡曲线表示。

8、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固有特征参数:水溶性药物相对湿度较低时几乎不吸湿,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吸湿量急剧增加,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CRH。(CRH下降,吸湿性上升)

测定CRH意义:CRH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愈大愈不吸湿;为生产贮存环境提供参考;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

9、润湿性(wetting)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润湿剂(wetting agent)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能力附加剂。

10、黏附性(adhesion)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粉体的粒子与器壁间的黏附。

11、凝聚性(cohesion)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粒子与粒子间的黏附。

12、压缩性(compressibility)粉体在压力下体积减少的能力。

13、成形性(compactibility)物料紧密结合成一定形状的能力。

14、休止角: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最大角。

15、密度&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或堆密度&振实密度&孔隙率

密度: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真密度ρt=W/Vt;颗粒密度ρg=W/Vg;松密度或堆密度ρb=W/V,振实密度(即最紧松密度)ρbt;ρt≥ρg≥ρb;空隙率(孔隙率):粉体中空隙所占有的比率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筛分法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θ<300流动性好

流出速度:越大,流动性越好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磨擦力开始增加,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稳定性

名解

1、药物的稳定性研究意义:是处方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而必需的内容,从而合理地进行处方设计,并筛选出最佳处方,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处方和工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药物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毒理学稳定性

3、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稳定性试验: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确定药品的有效期。影响因素试验(用一批原料):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2)加速试验(用三批供试品):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原理:通过加速药物的理化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等);(3)长期试验(用三批供试品):在接近药品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为制定药物有效期提供依据;

4、化学降解途径:水解(酯、酰胺),氧化,其他(异构化,聚合,脱羧)

5、稳定性试验目的: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

6、原料药: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药物制剂(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

7、影响因素试验(强化试验):比加速试验条件更激烈,目的: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①高温试验②高湿度试验③强光照射试验

8、加速试验:超常条件。目的: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为制剂设计包装运输贮存提供必要资料。温度:40+—2,相对湿度:0.75+-0.05

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温敏性,温度25+2湿度:0.6+0.1)

9、长期试验: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目的:为制定药物有效期提供依据。

10、恒温加速试验—经典恒温法:Arrhenius指数定律

11、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原料药(性状、溶点、含量、有关物质、吸湿性、根据品种性质所选择的考察项目)片剂(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胶囊剂(片剂+水分、软胶囊需检查内容物有无沉淀)注射剂(性状,含量、PH值、可见异物、有关物质、应考察无菌)

二、影响药物稳定性因素(稳定化方法)

*处方因素:①pH值的影响(确定最稳定的pH值、注射剂常调节在偏酸范围—生物碱偏酸溶液较稳定)②广义酸碱催化(加入的缓冲剂应用尽可能低浓度或选用无催化作用的缓冲系统)③溶剂(较复杂:相同电荷介选电常数低的溶剂)④离子强度(因等渗的电解质或防氧化的盐)⑤表面活性剂(一些易水解药物加表活增加稳定性—胶束、增溶,表活有时加速分解,故须通过实验正确选用)⑥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

*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加抗氧剂、协同剂)、金属离子(加螯合剂)、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稳定化其他方法:①改进药物制剂或生产工艺②制成难溶性盐③复合物④前体药物

三、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水解和氧化

四、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

特点:降解反应类型多,物理化学,速度一般较慢,表里不一,不均匀。

药物晶型与稳定的关系:氨苄青霉素钠C型最好。

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硬酯酸镁不作乙酰水杨酸片剂的润滑剂。

固体药物的降解中的平衡现象:平衡后温度与降解速度不用Arrhenius, 用Van t Hoff 方程

五、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适于原料药考察,一批。≤5mm疏松≤10mm高温、高湿、强光试验

2、加速试验:原料药与药物制剂:三批预测药物稳定性,为申报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提供资料

3、长期试验:原料药与药物制剂:三批制定药物的稳定性提供依据。6个月数据用于新药申报临床研究,12个月申报生产。前三个主用于新药申报

4、经典恒温法:对药物水溶液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简便法:特别对固体药物的稳定性试验更方便。

粉体学

一、名解

1、粉体学:研究粉体所表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2、粉体特点:流动性与液体相似,压缩性与气体相似,抗压性(抗形变)与固体相似。

3、粒径测定方法:光学显微镜(0.5-um)电子显微镜(0.01-)筛分法(45-)沉降法(0.5-100)库尔特计数法(1-600)

4、比表面积(粒子粗细)的测定:比气体透过法(1-100)氮气吸附法(0.03-1)

5、流动性(flowability)评价:休止角(越小越好)、流出速度(加入助流玻璃球越少越好)、压缩度(反映凝聚性和松软状态,变大时流动性下降)

6、增加流动性措施:增大粒子大小;减小表面粗糙度;含湿量适当(适当干燥);加入助流剂

7、吸湿性(moisture absorption)固体表面吸附水分的现象,用吸湿平衡曲线表示。

8、临界相对湿度(CRH)水溶性药物固有特征参数:水溶性药物相对湿度较低时几乎不吸湿,相对湿度增大到一定值,吸湿量急剧增加,这个吸湿量开始急剧增加的相对湿度称CRH。(CRH下降,吸湿性上升)

测定CRH意义:CRH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一般愈大愈不吸湿;为生产贮存环境提供参考;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

9、润湿性(wetting)固体界面由固-气界面变为固-液界面的现象。

润湿剂(wetting agent)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能力附加剂。

10、黏附性(adhesion)不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粉体的粒子与器壁间的黏附。

11、凝聚性(cohesion)同分子间产生的引力如粒子与粒子间的黏附。

12、压缩性(compressibility)粉体在压力下体积减少的能力。

13、成形性(compactibility)物料紧密结合成一定形状的能力。

14、休止角: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所成的最大角。

15、密度&真密度&颗粒密度&松密度或堆密度&振实密度&孔隙率

密度:单位体积粉体的质量;真密度ρt=W/Vt;颗粒密度ρg=W/Vg;松密度或堆密度ρb=W/V,振实密度(即最紧松密度)ρbt;ρt≥ρg≥ρb;空隙率(孔隙率):粉体中空隙所占有的比率

二、粒子径测定方法:1、光学显微镜法2、筛分法3、库尔特计数法

4、沉降法

5、比表面积法

三、比表面积的测定:1、吸附法(BET法) 2、透过法3、折射法

四、粉体的流动性:用休止角、流出速度和内磨擦系数衡量。

休止角:θ越小流动性越好,θ<300流动性好

流出速度:越大,流动性越好

内磨擦系数:粒径在100—200um,磨擦力开始增加,休止角也增大。

θ≤300 为自由流动,θ≥400不再流动,增加粒子径,控制含湿量,添加少量细料均可改善流动性。

稳定性

名解

1、药物的稳定性研究意义:是处方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而必需的内容,从而合理地进行处方

设计,并筛选出最佳处方,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药物制剂,为生产提供可靠的处方和工艺,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药物稳定性包括: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生物稳定性、药效学稳定性、毒理学稳定性

3、稳定性试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稳定性试验: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确定药品的有效期。影响因素试验(用一批原料):高温试验、高湿度试验、强光照射试验;(2)加速试验(用三批供试品):在超常的条件下进行(原理:通过加速药物的理化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方法: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等);(3)长期试验(用三批供试品):在接近药品实际贮存条件下进行,为制定药物有效期提供依据;

4、化学降解途径:水解(酯、酰胺),氧化,其他(异构化,聚合,脱羧)

5、稳定性试验目的: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确定药品有效期。

6、原料药: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药物制剂(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

7、影响因素试验(强化试验):比加速试验条件更激烈,目的: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①高温试验②高湿度试验③强光照射试验

8、加速试验:超常条件。目的:通过加速药物的化学或物理变化,探讨药物的稳定性,为制剂设计包装运输贮存提供必要资料。温度:40+—2,相对湿度:0.75+-0.05

采用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温敏性,温度25+2湿度:0.6+0.1)

9、长期试验:接近药品的实际贮存条件。目的:为制定药物有效期提供依据。

10、恒温加速试验—经典恒温法:Arrhenius指数定律

11、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原料药(性状、溶点、含量、有关物质、吸湿性、根据品种性质所选择的考察项目)片剂(性状、含量、有关物质、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胶囊剂(片剂+水分、软胶囊需检查内容物有无沉淀)注射剂(性状,含量、PH值、可见异物、有关物质、应考察无菌)

二、影响药物稳定性因素(稳定化方法)

*处方因素:①pH值的影响(确定最稳定的pH值、注射剂常调节在偏酸范围—生物碱偏酸溶液较稳定)②广义酸碱催化(加入的缓冲剂应用尽可能低浓度或选用无催化作用的缓冲系统)③溶剂(较复杂:相同电荷介选电常数低的溶剂)④离子强度(因等渗的电解质或防氧化的盐)⑤表面活性剂(一些易水解药物加表活增加稳定性—胶束、增溶,表活有时加速分解,故须通过实验正确选用)⑥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

*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加抗氧剂、协同剂)、金属离子(加螯合剂)、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稳定化其他方法:①改进药物制剂或生产工艺②制成难溶性盐③复合物④前体药物

三、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水解和氧化

四、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

特点:降解反应类型多,物理化学,速度一般较慢,表里不一,不均匀。

药物晶型与稳定的关系:氨苄青霉素钠C型最好。

固体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硬酯酸镁不作乙酰水杨酸片剂的润滑剂。

固体药物的降解中的平衡现象:平衡后温度与降解速度不用Arrhenius, 用Van t Hoff 方程

五、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

1、影响因素试验:适于原料药考察,一批。≤5mm疏松≤10mm高温、高湿、强光试验

2、加速试验:原料药与药物制剂:三批预测药物稳定性,为申报临床研究和申报生产提供资料

3、长期试验:原料药与药物制剂:三批制定药物的稳定性提供依据。6个月数据用于新药申报临床研究,12个月申报生产。前三个主用于新药申报

4、经典恒温法:对药物水溶液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简便法:特别对固体药物的稳定性试验更方便。

表面活性剂增溶理论与技术

增溶及其实验方法

一、1溶液态

(1)

(2) 负吸附——(球状胶束—棒状胶束—层状胶束)——反相胶束——双分子层/微乳——表面活性剂浓溶液

(3) 润湿——(增溶——乳化——微乳化——缓释)——二次增溶——溶剂

2、CMC的测定

①表面张力法: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无机离子的存在不影响表面张力;少量类似物的存在降低纯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

②电导法: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无机离子存在影响表面张力测定;电导率与表面活性剂疏水链长有关;

③染料法:表面活性剂溶液增溶染料前后吸收光谱的变化;染料的存在影响CMC的准确性受无机盐及类似物存在的影响;

染料选择: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频那氰醇氯化物,碱性石蕊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曙红、萤光黄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碘萤光素、碘、苯并红紫4B

标准荧光染料: 芘

④光散射法:胶束形成与散射光强度成正比;“纯净”溶液;水合直径;

3、MAC

①定义:在给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增溶质的最大浓度。

②液体增溶质时的MAC:即表面活性剂增溶至饱和时的浓度,溶液出现乳化。测定方法:1)在规定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增溶质直到出现乳化现象。(二元体系)2)在表面活性剂溶液和增溶质体系中加入水直到出现乳化现象。(三元体系)

③固体增溶质时的MAC:即表面活性剂增溶至饱和时的浓度,溶液出现沉淀。测定方法:在不同浓度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过量溶质直至平衡并有沉淀存在。

影响因素:平衡温度与平衡时间;增溶质的加入方法;增溶质对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吸附。

增溶位置及其测定

①胶束的结构与增溶位置

1)烃核(脂性环境):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不易极化物质。

2)栅状层—烃核:易极化的多量碳氢化合物。

3)栅状层(脂性—极性环境):长链脂肪醇、脂肪酸和脂肪胺等。

4)栅状层—亲水基: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非极性烃的极性分子,如苯二甲酸二甲酯。

5)亲水基(水性环境):易极化的少量碳氢化合物,如短链芳香烃。

②胶束增溶位置的测定方法

Ⅰ紫外吸收光谱法

1)吸收光谱比较法:增溶溶液吸收光谱与增溶质在各种不同极性溶剂中吸收光谱的比较。

2)Z值法;标准物质:1-乙基-4羧甲氧基吡啶碘化物Z值:不同极性的溶剂系统—标准物质吸收光谱特征吸收波长。样品:表面活性剂增溶溶液。

Ⅱ其它方法: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萤光极化光谱

增溶质在胶束相及水相中的平衡

①意义:对增溶质性质的影响②测定方法1)透析法:超滤、分子筛、凝胶色谱、膜透析等。膜材的选择、膜孔的选择、平衡的选择、透析液的选择。2)中和滴定法:增溶质是可解离的酸或碱,只有未解离的分子才被增溶。

表面活性剂的复配规律

复配:系指表面活性剂相互配合或与其它化合物的配合。适当的复配体系在增溶、乳化、起泡等性能方面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体系,不适当的配伍将破坏表面活性。

1、中性无机盐的影响

①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低浓度盐对CMC影响较小,但在高浓度盐(>0.1mol/l)的存在下出现盐析或盐溶作用。对于聚氧乙烯型表面活性剂,无机阴离子的影响强于阳离子。

盐析: 影响亲水链的水化,浊点下降,溶解度下降,降低表面张力,但不改变最低表面张力。盐溶:具有较强电性、本身水化能力强的多价阳离子及H+,Ag+, Li+及阴离子I-,SCN-促使亲水链的水化。

②对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影响:少量的无机盐即可引起CMC的下降(主要是反离子结合率增加),反离子的存在降低表面张力和最低表面张力。反离子水化作用弱或可极化性强,减低表面张力程度越大。在无机盐(尢其多价离子盐)浓度较大引起胶束形态或缔合数改变时,上述经验式不适用,更高的浓度使溶解度下降而发生沉淀。

极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①脂肪醇的影响:碳原子个数在6-12的脂肪醇可使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下降,扩大增溶能力,增加润湿能力、提高起泡稳定性,并随碳链长度增加影响加大。碳原子数更大的脂肪醇本身溶解度低,碳原子过少的醇因其强亲水性相反降低上述作用,而具有消泡和破乳作用。

②其它极性有机化合物的影响:短链醇:溶解效应,可作为表面活性剂的助溶剂。强极性物质:如脲、N-甲基乙酰胺,1,4-二氧六环等,提高CMC,减弱胶束形成能力。多元醇:如果糖、山梨醇、木糖等可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MC降低,扩大胶束体积,但易发生相分离及浊点下降。

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

①同系物:二个同系物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表面活性介于两者之间而更趋于活性较高(即碳链更长)的同系物。

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电斥力减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通过极化作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实现电吸引,增强分子间作用力,增强胶束形成能力。

③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物:带正负电荷的表面活性离子在吸附层和胶束中产生强烈相互吸引作用。电荷中和作用产生的复合物的溶解度下降,但表面活性增强。在不产生复合物沉淀时,表面张力显著降低,混合胶束具有两种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特点,如增溶、乳化、润湿、杀菌等。表面活性剂混合物的增效程度与两者混合比例有关及碳链长度有关。等电荷表面活性剂混合物不受反离子或电解质影响。

混合增效规律:疏水碳链长度相等时,碳链越长,增效作用越强,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质相似;疏水碳链长度不等时,混合物CMC与两疏水碳链总长有关,碳原子数越大,CMC越低,增效作用越强;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①对表面张力的作用

②对CMC的影响(1)水溶性高分子吸附表面活性剂;(2)水溶性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形成混合胶束;(3)水溶性高分子与表面活性剂形成不溶性复合物。(4)水溶性大分子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用排序:PVA < PEG < MC < PVAc

增溶的药物及制剂因素

1、解离药物与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2、解离药物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3、双组分药物或附加剂的增溶(1)协同作用:苯甲酸增加尼泊金乙酯在西土马哥中的溶解度;(2)竞争作用:二氯酚减少尼泊金乙酯在西土马哥中的溶解度;

4、抑菌剂的增溶溶解度越低,被增溶的可能性越大,抑菌浓度越高。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润湿剂、增溶剂、乳化剂、助悬剂、稳定剂、消泡剂、发泡剂、抑菌剂;

2、吸收促进剂:通过增加TJ的穿透性,膜损伤的表现则主要是导致细胞溶解(毒性反应)。主要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如磷脂及其衍生物。对于某些药物,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具有特殊促吸收作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噻肟、头孢匹罗等的亲水性很强但渗透性很差,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氯化十六烷基吡啶、氯化苯甲烃铵等促进其吸收. 溴化十六烷基二甲基苄铵与头孢匹罗形成离子对,显著提高其油水分配系数, 提高兔体内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达59%,是未用表面活性剂时的23倍。

3、表面活性剂的安全性:与细胞膜相互作用, 干扰细胞内脂质,导致膜表面损伤。与血细胞相互作用,产生溶血现象.

Tween 80: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提高质量标准;提高质量稳定性;安全性试验吐温80精制后的安全性问题:吐温80可能引起许多严重的毒副反应,如严重的过敏,而这类反应并非是通常所研究表明的IGE抗体结合及释放组胺,而很可能是由于体内一系列免疫系统的损害。

多晶型研究

一概念

1晶态物质:晶态物质是由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有序排列,具有周期性排列规律。晶态物质又被称为晶体。

2非晶态物质:非晶态物质是指分子、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无序堆积而成。

3多晶现象: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生成结构、形态、物性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

4构型多晶型:由于堆积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多晶型(此时不同晶型中分子的构象是相同的)5构象多晶型:由于分子构象不同而产生的多晶型现象。

6构象:一个分子围绕碳-碳单键旋转而产生的原子在空间的不同的排列方式。

7晶型(crystal form):由于结晶内部构造的分子排列不同而产生

8晶形(晶癖、晶习,crystal habit):晶体化合物的外部形态。生长着的结晶因结晶条件(溶媒、杂质等)的影响,使分子不能均匀地达到各结晶面,从而产生不同的外形。

9稳定形(stable form);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最稳定的一种晶型,表现为其熵值最小,熔点最高,溶解度小,化学稳定性高,生物利用度低,有时甚至无效.

10亚稳定型(metastable form)稳定性则较次于稳定型,表现为熵值较高,熔点低,溶解度大,溶解速度也较快,但生物利用度高,一般为有效型,是药物存在的一种高能状态。

11假晶型(pseudocrystalline forms):药物在结晶时,溶剂分子以化学计量比例结合在晶格中而构成的分子复合物,亦称溶剂加成物(solvates)。若加合物是水分子,称为水化物(hydrates);若加合物是有机溶剂,则称为溶剂化物。

12无定形(amorphous form):是对无结晶结构或状态的通称。无定形不是结晶,它是由分子的

无序排列(堆积)构成的,因此没有可辨别的晶格或晶胞,结晶度为零。在无定形中,分子并不表现出长程有序,但偶而会表现出短程有序。由于无定形无晶格束缚,自由能大,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均较结晶型大。

二多晶型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影响制剂的成形、稳定性、质量;影响制剂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作为规避专利、创新的一种手段

1.影响固体制剂的成型:多晶型药物由于表面自由能的差异,造成结晶颗粒之间的结合力不同,影响药物的流动性及压片硬度、片重差异、含量均匀度和物理稳定性。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无定形粒子的松密度较小,表面自由能高,也容易造成凝聚性、流动性差,弹性变形性强等问题。

2.影响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好的磺胺-5-甲氧嘧啶晶型II混悬在水中,转化为生物利用度差的水中稳定型III甲基泼尼松,其II型当暴露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可产生降解,而I型则比较稳定。

影响质量:溶出速率是考察固体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不同晶型的同一药物由于溶解度的差异性,将导致药物溶出速率的显著不同。如法莫替丁A晶型片溶出速率小于B晶型片。在对固体或半固体制剂进行分散、研磨、制粒、喷雾干燥等制备中,均存在热和溶剂的过程,因此极容易产生晶型的变化,从而影响制剂的质量。

3.影响吸收:美国生产的胰岛素混悬型注射液:

速效胰岛素锌混悬液——无定形物小颗粒,快速吸收

胰岛素锌混悬液——7份结晶+3份无定形物,中度延效

长效胰岛素锌混悬液——只用结晶,吸收缓慢,长时间延效

4.影响生物利用度:同一药物不同晶型之间的生物利用度有显著差异:

同一药物不同晶型之间的生物利用度无显著差异:药物多晶型现象普遍存在,但并非所有多晶型药物就必定显示出显著差异的生物利用度。当多晶型之间的自由能差异大时,则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效率

多晶型的鉴别和检测

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热分析:

①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在程序控制下,通过不断加热或降温,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之间的能量差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样品的熔融分解情况以及是否有转晶或混晶现象. DSC可用于区别多晶型;DSC可用于晶型转化的证明;

②差热分析法Differential thermal analysisDTA:通过同步测量样品与惰性参比物(常用α-Al2O3)的温度差来判定物质的内在变化.

③热重分析法thermogravimetryTG在程序控制下,测定物质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适用于检查晶体中溶剂的丧失或样品升华、分解的过程.

3、红外:由于晶态药物中晶胞内部分子之间存在着较弱的相互作用力(如氢键、络合键等),使得不同晶型分子内共价键强度存在一定差异。红外吸收光谱(IR)是针对分子中共价键运动能级跃迁的结果,共价键强度的差异必然会导致IR光谱的变化。不同晶型固体药物的红外光谱存在的差别主要包括峰形变化、峰位偏移及峰强改变等,但在多晶型化合物中有时变化不是十分明显。红外样品分析方法有石蜡糊法、KBr压片法、漫反射法以及衰减全反射法(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TR)。

拉曼光谱:拉曼光谱是以拉曼效应为基础研究分子振动的一种方法,属于分子振动与转动光谱。一般来说,分子的对称性振动和非极性基团产生最强的拉曼散射;而非对称振动和极性基团产生最强的红外吸收。拉曼光谱的优势:拉曼散射经常相当尖锐,表现出光谱很少重叠;不需专门的试样制备过程;对分子水平的环境很灵敏,所以固体药物的不同晶型或晶态与非

晶态之间的差异很容易在拉曼光谱中看出.是红外吸收光谱法的有效补充,是理想的晶型定性分析方法之一

显微镜检法:

①热台显微镜(hot stage microscope) 热台显微镜是通过熔点研究药物多晶型存在的常见方法之一,该方法能直接观察晶体的相变、熔化、分解、重结晶等热力学动态过程,利用该工具照药典规定进行熔点测定可初步判定药物是否存在多晶现象。

②偏(振)光显微镜.(polarizing microscope)当光线通过各向异性的晶体时,就会分解为振动平面互相垂直的两束光,它们的传播速度除光轴方向外,一般是不相等的,于是就产生两条折射率不同的光线,即:双折射性是晶体的基本特性。

③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使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晶体表面上的单个原子及其排列状态,并能够研究其相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可以直接观测晶体的晶格和原子结构、晶面分子原子排列、晶面缺陷等。因此STM用于药物多晶型研究非常有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固态核磁共振:新发展的固态核磁共振,可反映固态下原子环境的变化,为固体晶型药物研究提供了方便,特别是由于化合物的构象变化而引起的多晶型问题。

X射线衍射分析(单晶与粉末)方法是全面提供固体晶型药物分子结构、分子排列规律、分子构象变化、分子间作用力和晶型指纹性图谱等信息量最多的权威方法。

而其它分析方法则只能定性反映固体多晶型药物的某一侧面特征,是一种辅助手段。

多晶型的制备与转化

一、多晶型的制备方法:

升华(sublimation) 只适用于对热稳定的物质。可简单地利用热台显微镜检查某物质是否会升华

2、从单一溶剂中结晶(crystallization from a single solvent) 工业上最常用的获得结晶的方法。

3、从混合溶剂中蒸发结晶(evaporation from a binary mixture of solvents)

4、利用蒸气扩散结晶(vapor diffusion) 此方法主要用于产生单晶,以进行晶体学性质研究。

5、热处理(thermal treatment) 将某种结晶置于高温条件下一段时间,从而获得另一结晶。采用此方法经常可获得具有更高熔点的结晶。例如:Chlorpropamide FormA从乙醇中重结晶;而FormC是将FormA在100℃加热3h得到Caffeine Form II从蒸馏水中重结晶;而Form I 是将Form II型在180℃加热10h得到.

6、从熔融态结晶(crystallization from the melt) 熔融物进行冷却时可能析出多晶型物, 其类型因冷却方式的不同而异。例如:无味氯霉素棕榈酸酯的生产工艺中,无效晶型A经过熔融(87-89℃)和快速冷却,即可转变为有效的B晶型。

7、通过迅速改变溶液pH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的结晶例如:piretanide 在室温条件下溶解在0.1N氢氧化钠中,按1/1比例加入酸,使pH到3.3,产生Form C,但当碱:酸的比例是1/0.95时,产生无定形和Form C的混合物

8、通过加热溶剂化结晶,使其脱溶剂获得结晶例如:Zanoterone 乙腈溶剂化物在80℃真空条件下,脱掉乙腈产生III型结晶。再如:分别在205℃和130℃加热Stanozolol的溶剂化物产生I和II型结晶。

9、通过添加附加物产生不同的结晶

10、通过研磨产生结晶Chloramphenicol palmitate在室温研磨条件下,亚稳态的晶型B和C 转变为稳态的A晶型Indomethacin在4℃研磨时转变为无定形;在30℃研磨时,转变为亚稳态的A晶研磨Caffeine的II型使其转变为I型,60h的研磨使其95%发生转变

11、水化物(hydrate)从水中重结晶——trazodone hydrochloride tetrahydrate的产生是将无水物溶解在热的蒸馏水中,然后室温过夜,所获得的结晶在25℃、RH75%条件下保存直至重

量不再改变。将无水物混悬在水中——无水的metronidazole benzoate结晶混悬在水中,38℃以下储存,会产生一水化物把无水物暴露在高湿度条件下——dexmedetomidine hydrochloride暴露在100%湿度条件下转变为一水化物

12、溶剂化物(solvate)目前报道较多的易生成溶剂化物的药物主要是甾体药物和抗生素,例如红霉素(erythromycin),有dihydrate, acetone, chloroform, ethanol, n-butanol, i-propanal等溶剂化物。何种溶剂分子会和药物分子形成溶剂化物,取决于药物分子内部的空穴或通道的大小及化学环境。药学中遇到的大部分溶剂化物都具有1:1的化学剂量关系,但也有其他的剂量关系。偶尔也会遇到混合溶剂化物,例如混合溶剂化物Doxycycline hyclate: doxycycline·HCl·1/2C2H6O·1/2H2O对混合溶剂化物,通常非极性溶剂结晶在一端,极性溶剂结晶在另一端。13、获得无定形的方法:熔融物快速固化、研磨、喷雾干燥、冷冻干燥、从溶剂化物和水化物中移除溶剂、通过改变pH使产生沉淀

二、结晶条件对多晶型产生的影响:

1、①结晶过程:药物从溶液中结晶分为三步:过饱和状态(supersaturation)[溶剂蒸发、冷却饱和溶液、添加不良溶剂(或沉淀)、通过两个或以上可溶性物质的化学反应、通过改变pH 获得不溶性的酸或碱],形成晶核(nucleation) ,以晶核为中心的生长(crystal growth)

②当结晶介质不再处于过饱和状态(supersaturation),则结晶生长就停止,因为此时达到了饱和(saturation)的平衡状态。

如果结晶仍保留在饱和的溶液中,那么,根据Kelvin公式,具有更高溶解度的小结晶倾向于溶解,同时,具有更低溶解度的大结晶倾向于进一步长大。这种以消耗小结晶产生大结晶的过程有时被称之为Ostwald ripening

2、在成核过程中,究竟优先产生哪种晶型

经验规则:Ostwald’s step rule 在所有的过程中,并不是具有最低自由能的那个最稳定的状态先析出,而是能量最接近原始状态的那个最不稳定的状态首先产生。

3、成核分子所处的环境是决定晶型产生的关键:

溶剂系统对药物结晶产生的影响:过饱和溶液中的分子在结晶时,溶剂系统的极性(以及其它因素)影响了分子间或分子内作用力,导致形成不同类型的氢键聚集体,而这些聚集体直接决定产生的结晶结构。这就是为什么文献中经常提到是溶剂而不是过饱和态决定了晶型。(极性(介电常数): Diflunisal的III型从极性溶剂中产生,而I型和IV型则从非极性溶剂中产生通常的高极性溶剂如甲醇、乙醇、丙酮等,含有羟基,羰基等氢键供体或受体,在药物结晶过程中,经常影响分子中的氢键网络;另外,其极性基团和药物分子的极性基团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减少了药物分子间或分子内的相互作用而较有利于亚稳定晶型的形成;反之低极性溶剂不参予或较少参予药物分子氢键的形成,和药物分子间的作用力也较弱,从而使药物分子间或分子内产生更强的结合,较有利于稳定型结晶的产生。

(沸点

(粘度

④溶剂分子大小:在fluocortolone重结晶过程中,当把丙酮,氯仿等小分子有机溶剂换成更大的异丙醇,甲乙酮时就防止了溶剂化物的产生

⑤温度对药物结晶产生的影响:快速冷却:造成较高的过饱和度导致产生大量的晶核,由于晶核不能充分地生长而产生无定形或结晶度降低的结晶。缓慢冷却:fosinopril sodium缓慢的从丙酮、乙腈、乙醇中结晶,产生form A;而快速的结晶则产生form B。

溶解的不纯物或添加物:indomethacin有三种晶型,α,β,γ型,α型比γ型有更高的溶解度。在重结晶时,α型首先产生,但逐渐转变成溶解度更低的γ型,但是,在HPMC存在的条件下,α型向γ型的转化被抑制,导致该药溶解度的增加。

⑥结晶过程是否搅拌

三、宏观的角度:从热力学和动力学出发:

多晶型转变:一种晶型转变成另一种晶型称为同质多晶转变(多晶转变、相转变phase transformation, conversion,transition, interconversion)

热力学:

①吉布斯自由能的减少是成核及晶型转化的驱动力(原动力).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讨论晶型的相对稳定性和晶型转化的驱动力时,吉布斯自由能(Gibbs Energy)的差别是决定因素。吉布斯自由能的定义是:G=H-TS最稳定的晶型具有最低的Gibbs 自由能,蒸汽压,逃逸率,热力学活度,溶解度,(在任何溶剂中)单位面积溶出速度,反应速度,包括降解速度。

具有更低吉布斯自由能的那个晶型是更稳定的晶型(即如果GA>GB,则晶型B是比晶型A更稳定的晶型)

两种晶型之间的转变是由Gibbs自由能高的向Gibbs自由能低的那相转变,也就是说,只有当G是负的时,转化才会自发的进行(或者说转变朝着自由能减小的方向进行)。

在某温度条件下,晶型A向晶型B转化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变化( Gt)可以根据两种晶型的溶解度数据加以计算:Gs=RTlnS ;Gt = GsB - GsA = RTln(SB/SA) ;ΔGt=ΔHt –TΔSt; ΔHt = ΔHsB -ΔHsA;A晶型:ln(S2/S1)= HsA/R(1/T1-1/T2) B晶型:ln(S2/S1)= HsB/R(1/T1-1/T2);ΔSt= (ΔHt- ΔGt)/T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当 St > 0时,有利于A晶型向B晶型转化.在晶型转化过程中,ΔG是决定性的.

②热力学稳定关系:不同晶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互变,其稳定性和温度有关,称为热力学稳定关系。根据吉布斯自由能-温度关系(G--T)可以将晶型之间的热力学稳定关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变性系统,一类是互变性系统。

互变形1)转型温度低于熔点2)在转化温度之前,低熔点晶型更稳定,具有更低的溶解度在转化温度之后,高熔点晶型更稳定,具有更低的溶解度3)转型是可逆的4)高熔点晶型具有更低的熔化热5)高熔点晶型的红外谱上的峰在低熔点晶型之前6)高熔点晶型的密度小于低熔点晶型

单变形1)转型温度高于熔点2)高熔点晶型的溶解度总是低于低熔点晶型3)转型是不可逆的,只能由低熔点晶型向高熔点晶型转化4)高熔点晶型具有更大的熔化热5)高熔点晶型的红外谱上的峰在低熔点晶型之后6)高熔点晶型的密度大于低熔点晶型

③判别晶型稳定性和转化关系的经验规则

Ⅰ熔融热规则(the heat of fusion rule):如高熔点晶型具有较低的熔化热,或低熔点晶型具有较高的熔化热,则两种晶型之间常具有互变型关系;相反地,如果高熔点晶型有更高的熔化热,则两种晶型之间常具有单变型关系。

Ⅱ转型热规则(the heat of transition rule):晶型转换过程有吸热现象发生,则为互变型转换,如有放热现象,则为单变型转换。

④在判断晶型相互之间的稳定性和转化过程中,溶解度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更准确的参数通过测定溶解度确定晶型的稳定性:Cimetidine的B型和A型表现出几乎相同的熔点,但溶解度测定的结果表明:B型在室温条件下的溶解度低于A型,因此在室温条件下B型是更稳定的晶型。2通过测定溶解度还可以确定转型温度3水化物溶解度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一个药物的各种晶型中,水化物的溶解度是最低的。这是由于水化物中的药物具有更低的活度,因此,和无水物相比,处于更为稳定的状态。Urapidil 的水化物中,随着结晶水的增加,溶解度逐渐下降,进一步说明了这个现象。Tranilast水化物的溶解度超过了无水化物,说明:无水物/水化物的转化温度低于所测定的温度

动力学:

①在实际过程中晶型能否发生转化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在晶核不易形成、温度较低、分子可

移动性小(固态情况下)等条件下,转型均不易发生。因此有必要通过动力学的研究以判断转型发生的可能性和速度。晶型转化的限速步骤往往是新晶型的晶核是否能够形成。如果在所研究的条件下不能成核,则转化发生的很缓慢。

②转型的机制-----非溶剂介导的晶型转化:在亚稳态中分子间作用力变弱并破裂,形成无序态固体,类似于局部的无定形,形成新的与更稳定晶型相关的分子间作用力

转型的机制-----溶剂介导的晶型转化:旧晶型溶解成为分子,分子重新结晶形成更为稳定的晶核,新晶型的晶核生长,产生新晶型

③晶型的转化在溶液中比在固态条件下快原因:这是由于在溶液中,亚稳定型的溶解度高于稳定型,对稳定型而言,溶液处于过饱和状态,而过饱和正是成核的驱动力。另外,溶液中分子的可移动性远高于固态,这也是分子重排以形成更稳定晶型所必需的条件。

④晶型的转化速度还与温度有关:以互变性系统为例。越接近转型温度Tt,晶型的转化速度越慢。在Tt的右侧,随温度升高,低熔点的I型(亚稳定型)向高熔点II型(稳定型)的转化速度越快;但在Tt的左侧,随温度降低,高熔点II型(亚稳定型)向低熔点I型(稳定型)的转化速度首先增加,在某一温度处达到最大,然后转化速度减小,当温度远低于Tt时,II型向I型的转化可忽略不计

因此,在研究晶型的转化过程时,应该综合利用热力学原理和动力学原理。前者可以预测转型的方向,后者可以计算转型发生的可能性和速度。

3、在制剂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晶型转变:

①降低粒径的操作:研磨以降低药物粒径是药剂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研磨可以减少颗粒直径、使颗粒充分混合、增大颗粒比表面积。由于研磨过程赋与药物一定的能量,从而导致结晶度或晶型发生改变,因此在使用激烈的研磨时需特别注意结晶度(crystallinity)和晶型的转变。转型的原因------研磨提供的能量(压力、温度);转型的限速步骤---成核速度;产生的问题-------无定形或非晶态的产生

和辅料共研经常强烈地干扰药物的结晶转变

②制粒(granulation)过程的影响:在湿法制粒过程中,茶碱无水物在接触到水几秒钟后就开始转变为以水化物Chlorpromazine hydrochloride form II在压片过程中表现出叠片和capping现象,通过醇水溶液湿法制粒后,压片性能得到显著改善。这是由于在制粒过程中form II转化为更为稳定的Form I。可以认为:由于湿法制粒过程导致晶格结构的改变,改善了可压性,从而增强了内聚能。carbamazepine 在制粒过程中使用50%乙醇溶液后,无水物转变为二水化物,但制粒过程单独使用水或单独使用乙醇则均未发生此种转化。这是由于化合物在50%乙醇的溶解度是水中溶解度的37倍。采用50%乙醇溶液所获得的颗粒比用单纯溶剂得到的颗粒更硬,因此有更好的可压性

③干燥(drying):环境温度改变导致固体药物分子的晶格能量变化,从而发生晶型转变现象,如甲氧氯普胺、氯霉素和巯基嘌呤等。在颗粒的干燥过程中,发生的晶型转化现象数不胜数,例如:ampicillin三水化物在过分干燥的情况下转化为不稳定的无定形;theophylline水化物在干燥过程中转变为无水物等等。

喷雾干燥(spray-drying):通过控制喷雾干燥的操作条件,可能获得药物不同的晶型例如:phenylbutazone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喷雾干燥,通过控制雾滴干燥温度在30-120℃之间,可获得三种不同的晶型。有时通过喷雾干燥将药物分散在辅料中,此时,相转变也有可能发生。例如:通过喷雾干燥,将sulfamethoxazole I型微囊化在CAP(醋酸邻苯二甲酸纤维素) 、滑石粉或胶体二氧化硅中,结果:在处方中增加CAP的量会导致无定形的增多;增加滑石粉的量会导致更多的晶型转变;而包含胶体二氧化硅的处方中没有发生相转变。

④压力(compression)Carbamazpine具有不规律的血药浓度,可归结为在压片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晶型。使用单冲压片机压片,结果发现:二水化物表现出最好的可压性,但在压片过程中

表现出晶型的转化;α型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但在压片过程中表现出粘冲;只有β型在压片行为和稳定型之间表现出最好的协调性。压片过程中的压力、能量、温度等都可能导致晶型的转化

⑤在水中混悬导致的晶型转化:在混悬液液体制剂中较为常见生物利用度好的磺胺-5-甲氧嘧啶多晶型物II,在混悬液中可转变成生物利用度差的水中稳定型,这样不仅破坏了混悬液的物理稳定性,也降低了药效。麦迪霉素的非晶型在水中经一段时间后会转化为晶型,溶解度下降,而在HPMC溶液中则溶解度不变,非晶型较为稳定。

防止转型的措施——高粘度溶液或添加高分子物质:例如:磺胺-5-甲氧嘧啶有亚稳定型II型和水中稳定型III型;加入高分子材料MC、PVP、阿拉伯胶等能有效延缓晶型转化原因:增加黏度阻碍药物分子的扩散从而影响晶核的长大、高分子材料在结晶表面的吸附

⑥湿度诱发的晶型转变:由于水蒸汽吸附在结晶表面,药物溶解在少量水中,在溶解和结晶的动态平衡中,药物以更稳定的结晶析出,于是导致晶型转变。这种转变对无定形及结晶度较低的结晶尤为重要。结晶中存在的无序结构,往往具有更大的表面积和更高的活化能,因此易于受少量水份的影响,导致结晶度增加或无定形向晶型转化。应特别注意原料和制剂的保存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药剂学“透皮给药系统”真题及相关知识点总结 推荐阅读: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单选题】下列关于透皮给药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药物分子量大,有利于透皮吸收 B.药物脂溶性越大,越有利于透皮吸收 C.能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流,避免首过效应 D.剂量大的药物适合透皮给药 【答案】C。 解析:皮肤表面的角质层是影响透皮给药系统药物吸收最大的屏障,角质层下是活性表皮,二者共同构成表皮层。药物分子量过大,难以透过角质层,不利于吸收,故A选项错误;药物脂溶性大,易于透过角质层,但难以进入角质层下由水性组织构成的活性表皮,故B 选项错误;药物经皮给药能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首过消除,药物直接进入血液,C选项正确;药物经皮肤进入血液的速度和剂量都十分有限,剂量大的药物不适合制成经皮给药制剂,故D选项错误。 小结: 经皮给药制剂,也称透皮给药系统,中公教育专家安雅晶认为,常考点有以下两方面。 1.经皮给药制剂的特点: (1)优点 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 ②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2)局限 皮肤是限制体外物质吸收进入体内的生理屏障。水溶性药物的皮肤透过率非常低,不宜制成经皮给药制剂。一些本身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制剂。 2.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1)生理因素 包括: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等。 (2)剂型因素与药物的性质 包括:药物剂量和药物的浓度,分子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制剂中药物的浓度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超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选疫情防控及教育类应用文档,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2020最新药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亲爱的考生们,由于考试即将临近,我呕心沥血总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章绪论 药物: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第二章药效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生物资源科学。 药物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 治疗效果:也称疗效,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可以预知但是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较严重,可以预知避免。

3、后遗效应: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现象,双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机体接受药物刺激后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6、特异性反应: 以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可得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最低有效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最大效应: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效应不再继续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的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质反应: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 治疗指数:LD50/ED50,治疗指数大的比小的药物安全。 受体: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 息放大系统,出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能与受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药理学重点整理

药理学 一、名解 1、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2、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即药物的体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和排泄。 3、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效能(效应力、最大效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 5、效价:达到一定效应所需药物剂量的大小,所需剂量越小,强度越高。 6、治疗指数(TI ):半数中毒剂量(TD 50)/半数有效剂量(ED 50)的比值。越大越安全。 7、耐受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8、耐药性:长期反复使用某种药物后,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9、受体: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细胞蛋白组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合物并与其结合,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生理或药理效应。 10、亲和力: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相比较,亲和力越大药物作用的强度高。 11、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是药物最大效应,又称为效能的决定因素,在活性越高,其药物的效能越高。 12、拮抗剂:对受体亲和力高,无在活性(α=0)的药物。 13、部分激动剂:对受体亲和力高,在活性弱(α=0-1)的药物。 14、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作用。 15、变态反应: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16、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机体损害性反应。 17、极量:治疗量的极限,一般比常用量大,比中毒量小。 18、两重性:药物既能产生对机体有利的治疗作用又能产生对机体不利的不良反应。 19、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药物转运的最主要方式。脂溶性药物分子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细胞膜。其转运速度主要与药物的脂溶性有关,越高越容易通过细胞膜。 20、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有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的转运。 21、被动转运:药物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现象和竞争抑制的转运。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详解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改变。 ⒉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要作标度;力的示意图,不作标度。 ⒊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和质量关系:G=mg m=G/g g=9.8牛/千克。读法:9.8牛每千克,表示质量为1千克物体所受重力为9.8牛。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做物体的重心。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⒋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直线上。 物体在二力平衡下,可以静止,也可以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 ⒌同一直线二力合成:方向相同:合力F=F1+F2 ;合力方向与F1、F2方向相同; 方向相反:合力F=F1-F2,合力方向与大的力方向相同。 ⒍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 滑动摩擦力与正压力,接触面材料性质和粗糙程度有关。【滑动摩擦、滚动摩擦、静摩擦】7.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四、密度 ⒈密度ρ: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公式:m=ρV 国际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 关系: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ρ水=1×103千克/米3; 读法: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3千克。 ⒉密度测定:用托盘天平测质量,量筒测固体或液体的体积。 面积单位换算: 1厘米2=1×10-4米2,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药剂学复习重点归纳人卫版

第一章绪论 1.药剂学: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及合理使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剂型: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 3.制剂: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称为药物制剂,简称 药剂学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改变药物作用性质,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调节药物作用速度,靶向作用,影响药效 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生物药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 药典作为药品生产、检验、供应和使用的依据 第二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概念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系指药物在体外的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在生产、运输、贮藏、周转,直至临床应用前的一系列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药用溶剂的种类(一)水溶剂是最常用的极性溶剂。其理化性质稳定,能与身体组织在生理上相适应,吸收快,因此水溶性药物多制备成水溶液 (二)非水溶剂在水中难溶,选择适量的非水溶剂,可以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1.醇类如乙醇、2.二氧戊环类 3.醚类甘油。4.酰胺类二甲基乙酰胺、能与水混合,易溶于乙醇中。5.酯类油酸乙酯。6.植物油类如豆油、玉米油、芝麻油、作为油性制剂与乳剂的油相。7.亚砜类如二甲基亚砜,能与水、乙醇混溶。 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 溶剂的介电常数表示在溶液中将相反电荷分开的能力,它反映溶剂分子的极性大小。 溶解度参数溶解度参数表示同种分子间的内聚能,也是表示分子极性大小的一种量度。溶解度参数越大,极 性越大。 溶解度(solubility)是指在一定温度下药物溶解在溶剂中达饱和时的浓度,是反映药物溶解性的重要指标。溶解度常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或100g溶液,或100ml溶液)溶解溶质的最大克数来表示,亦可用质量摩尔浓度mol/kg或物质的量浓度mol/L来表示。 溶解度的测定方法1.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测定法 药物的特性溶解度是指药物不含任何杂质,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或缔合,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所形成饱和溶液的浓度,是药物的重要物理参数之一。 2.药物的平衡溶解度测定法具体方法:取数份药物,配制从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平衡,经滤膜过滤,取滤液分析,测定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影响药物溶解度的因素 1.药物溶解度与分子结构 2.药物分子的溶剂化作用与水合作用 3.药物的多晶型与粒子的大小 4.温度的影响 5.pH与同离子效应 6.混合溶剂的影响 7.填加物的影响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有: 增溶,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使其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初中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6.平面镜成像特点:(1)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苏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就是35℃至42℃,每一小格就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得量程与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得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就是物质存在得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得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得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与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得温度叫凝固点。晶体得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9、晶体与非晶体得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得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熔化与凝固曲线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图 随着新课标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对初中物理教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下面是X为你整理的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初物理知识点总结(一)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3、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4、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 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14、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15、光线 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

最新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响度单位分贝dB,正常说话60dB) 5.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7.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热力学温度(T)也称绝对温度:符号T,单位开尔文,简称开(k)。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换算:T=t+273。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温度计使用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量程。2.温度计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或壁。3读数时要等示数稳定再度;读数过程玻璃瓶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与液体凸处平行。 4.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5.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其中晶体熔化需要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6.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7.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如海波,冰,食盐,石墨,金属)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如石蜡,松香,玻璃,沥青)没有熔点。 10.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其中,液体表面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13.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