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导论》复习题与答案

《生物学导论》复习题与答案

《生物学导论》复习题与答案
《生物学导论》复习题与答案

第13章种群如何进化

掌握: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的作用方式、种群的概念、群体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中的“形态”与“多态”、遗传变异的来源、Hardy-Weinberg 公式的简单应用、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微)进化的概念、产生微进化的机制

熟悉:影响达尔文形成进化论的主要因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适合度、达尔文医学

了解:拉马克的进化论主要观点、华莱士与进化论、镰状红细胞贫血的群体遗传学

?进化的证据有哪些?

(1)化石记录:化石是是保存下来的以前的生物体的遗迹或印记,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证实生物的出现具有历史顺序;

(2)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学科,启迪了达尔文关于现存物种由其祖先进化而来的思想;

(3)比较解剖学:比较不同物种之间的身体构造的学科。物种之间特定的解剖学相似性蕴含着进化史的证据;

(4)比较胚胎学:对不同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学科。

亲缘关系近的生物在胚胎发育阶段形态相似;

(5)分子生物学:从分子水平寻找证据,对基因以及基因产物(蛋白质、DNA)进行序列分析。

?概念:生物地理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自然选择?种群?群体遗传学?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单基因遗传?多基因遗传?

形态?多态?(微)进化?遗传漂变?瓶颈效应?建立者效应?基因流?

达尔文适合度?达尔文医学?

※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地理分布的学科。

※比较解剖学:比较不同物种之间身体构造的学科。

※比较胚胎学:对不同生物在发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结构进行比较的学科。

※自然选择:具有更好适应环境条件的遗传特性的个体具有较大的生存

和繁殖的机会,即最大程度适应环境的个体容易繁殖更多的后代。

※种群:生活在同一地域、同一时期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群体遗传学:主要研究种群广泛的遗传变异并记录种群的遗传结构随时间的改变。

※基因库:是指种群中所有个体共有的全部等位基因之和。

※基因频率:等位基因的某一形态在基因库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基因型频率:某一基因座的一对等位基因组合占种群此基因座等位基因组合的比率。

※单基因遗传:性状由一个基因座决定,其上有产生唯一确定的表型的等位基因,并不存在中间类型。

※多基因遗传:大多性状来自于几个基因的共同作用,该性状在种群大多是连续变化的。

※形态:当一个种群包含有一个表型特征的两个或更多个形式时,这种不同的形式称为“形态”。

※多态:同种生物的个体针对某些形态、形质等所表现的多样性的状态。※(微)进化:现代综合论的产物之一是以群体遗传学为基础的进化的定义:进化是代代相传的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因为这是在最小的规模上描述进化,有时更具体地称之为微进化。

※遗传漂变:由于偶然性所造成的小种群的基因库改变的进化机制。

※瓶颈效应:某些环境灾难性变化,使种群大小急剧减少,由于偶然性,在存活个体中,有的等位基因会过量表达,而有的则表达不充分,还有一些则可能完全丢失,发生遗传漂变的效应。这样由于种群骤减引起的遗传漂变叫瓶颈效应。

※建立者效应:指的是少数个体的基因频率决定了它们后代的基因频率。是由为数不多的几个个体建立起来的新群体所产生的一种极端的遗传漂变作用。

※基因流:与其他种群的基因交换。

※达尔文适合度:一个个体相对其它个体而言对下一代基因库所作的贡献(产生可育后代是唯一的在自然选择中得分的因素)。

※达尔文医学:从进化角度研究健康问题。

?自然选择的作用方式?

(1)与其说自然选择是一个创造性的机制,不如说是一个编辑的过程;

(2)自然选择是适时的和局部的,它有利于变异着的种群中适应当前地域环境的特性,即适应进化的动力。

?进化的最小单位是什么?——种群。

?什么是Hardy-Weinberg平衡?

不发生进化的种群,处于遗传平衡中,即种群的基因库始终保持恒定。

?微进化的机制是什么?

(1)遗传漂变;(2)基因流动;(3)突变;(4)自然选择。

第14章生物多样性如何进化掌握:宏进化、物种形成的模式、什么是物种、物种形成的机制、生物革新的进化、联适应、幼体发育、系统学、分类学、同源性与同功性、级系分类法、种系发生与系统发生树、分支系统分析

熟悉:物种形成的节奏、放射分析年代测定法、地质年代表、大陆漂移和宏进化、集群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爆发、双名法、分子生物学是系统学的工具、生物的五界系统和三域系统

了解:进化论与生命的多样性

?概念:宏进化?物种?联适应?幼体发育?系统学?分类学?双名法?

同源性?同功性?分支系统分析?种系发生?

※宏进化:宏进化包括:化石记录中的主要生物学变化;物种的增多;进

化上的新事物起源;某些进化革新后的爆炸性多样化;集群性灭绝后可

产生新的适应性爆发;新生命形式的起源。

※物种:天然种群中可以相互交配的集群而且与其他集群有生殖隔离。(此

概念以有性生殖为前提,不能用于所有情况)

※联适应:在某一环境中进化的而又适应于其他功能。联适应是通过一系列中间的阶段逐渐生成新结构的一种机制,每种结构在其进化的每一阶段的环境中都有某种功能。

※幼体发育:成体中保留有幼体的结构。

※系统学:是对过去和现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重构进化史)。包括分类学。

※分类学:是指对物种进行鉴定、命名和分类。

※双名法:每个物种由两部分拉丁文名称组成,属名+种名;双名斜体书写,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

※同源性:因为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但并非所有的相似的器官都来自同一个祖先,即具有同源性。

※同功性:许多物种属于不同进化树,被自然选择塑造成相似的结构,称趋同进化。而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的相似性称为同功性。

※分支系统分析:即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反映种系发生的分类方案,解决形态上的两难问题。

※种系发生:即物种的进化史。

?宏进化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新生命形式的起源——物种起源

?物种形成的模式?

(1)非分支进化:一个种群由于适应了变化中的环境而改变,甚至变成新物种;

(2)分支进化:一个物种由于适应环境而分支出一个或多个新物种,而原物种继续存在。是生命进化史的主要模式,产生生物多样性。?物种间的生殖屏障有哪些?

(1)合子前屏障:妨碍种间交配或在种间交配时阻止受精;

(2)合子后屏障:种间交配形成杂交合子后发生杂种不活或杂种不育。?物种形成的机制是什么?

某一群体的基因库由于某些原因(遗传漂变),从其同物种基因库中切离出来,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这个群体可沿着自己的路线进化,形成新的

物种。

(1)异域物种形成:其基因流的根本障碍是地理隔离。几个地理过程可将一个种群分成两个或更多独立的种群;

(2)同域物种形成:不经过地理隔离,在同一区域形成新种。(动物界少见)。

?物种形成的节奏是什么?

(1)渐进模式:发生于漫长时间的许多小变化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新物种;

(2)点断平衡模式:物种以相当迅速的变化爆发式地变成不同的物种,而不是缓慢地变成不同物种。

?生物革新的进化包括哪两大部分?

(1)旧结构对新功能的适应;(2)发育和进化革新。

?如何用放射分析年代测定法估算化石的年龄?

14C是半衰期约为5600年的放射性同位素。生物死后,停止从环境中摄取碳元素,而体的14C因衰变而逐渐减少,由此可判断化石中生物的年。14C在生物体中含量极低,半衰期相对较短,只能用于判定少于5万年的化石的年代。判定年代更久的化石,要用半衰期更长的放射性同位素,如铀-铅。

?泛大陆何时形成?

古生代末期(2.5亿年前)

?哪两次集群性大灭绝对地球生命影响最大?分别发生在何时?

第三次集群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距今约

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第五次集群灭绝是地球史上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

?级系分类法包括哪8个等级?

域、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五界、三域各包括哪些?

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三域: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第15章微生物的进化

掌握:生命史中的主要阶段、生命起源的4阶段假说、原核生物的营养、原核生物的生态影响、古细菌在进化上的地位、共生

熟悉:前细胞、原核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繁殖、真核细胞的起源、原生生物的多样性

了解:多细胞生物的起源

?生命史中的主要阶段,各大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地球产生于45亿年前,地壳在40亿年前开始凝固;

※35亿年前地球开始出现多种多样生物以及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后分化为细菌和古细菌两类;

※25亿年前,光合原生生物分解水释放氧气,改变了地球海洋和大气的气体成分;

※氧气的增多使许多原核生物毁灭,幸存者们演化出代模式的多样化,包括利用氧气进行细胞呼吸,从食物中获取能量;

※17亿年前开始出现真核生物的爆发,那时的真核细胞为原生生物;

※10亿年前出现了多细胞真核生物,以及之后的植物、真菌和动物;

※动物爆发在5亿7千万年前的寒武纪,最早的出现于前寒武纪晚期的汉阳钟(软体无脊椎动物);

※4亿7千5百万年前,植物与真菌上陆,两者密切相关,至今如此;植物改变了地球景观,为动物上陆创造了机会;

※生命史85%以上的时间,生命局限于水中。

?生命起源的4阶段假说是怎样的?

(1)有机单体的非生物合成:组成生命可能的分子很早就存在;

(2)多聚体的非生物合成:将有机单分子溶液滴在热的砂子、泥土或岩石上,有机单体在热的作用下,可以自发地聚合成多聚体,如多肽

链;

(3)自我复制分子的起源:遗传的基础就是自我复制的分子;

(4)前细胞的形成:生命出现之前的世界中,RNA和多肽可能被包装在

脂质膜中,彼此靠近而更高效率地相互作用,这种分子集合体称前

细胞。

?概念:自然发生说?生源说?核酶?前细胞?孢子?病原体?外毒素?

毒素?化学循环?生物除污?共生?共生?

※自然发生说: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生源说:所有的生物只能来源于已存在的生物。

※核酶:细胞中有催化作用的RNA。

※前细胞:生命出现之前的世界中,RNA和多肽可能被包装在脂质膜中,彼此靠近而更高效率地相互作用,这种分子集合体称前细胞。

※孢子:外部细胞产生部细胞。通常情况下,许多细菌通过形成孢子度过不良环境。孢子可休眠几百年,沸水也不能消灭它,需高压蒸汽杀灭。※病原体:包括细菌的所有致病微生物。

※外毒素: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质,超毒。

※毒素:细菌胞壁的化学成分脂多糖,导致发烧、疼痛、休克。

※化学循环:生态系统中生命所依赖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组分和物理组分之间循环。

※生物除污:利用原核生物的代,除去水、空气和土壤中的污染物。

※共生: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紧密联合。

※共生:一个物种生活在另一个物种之。

?原核生物的3个角色是什么?

(1)致病菌——黑死病、肺结核、霍乱;

(2)益生菌——形成菌落防止有害菌的生长,帮助消化;

(3)分解者——分解死的生物体等等,没有原核生物,维持生命的循环会停止,真核生物将无法生存。

?原核生物营养的多样化是怎样的?

(1)光能自养:利用CO2作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获取能量;

(2)化能自养:利用CO2作为碳源,从H2S或NH3汲取能量;

(3)光能异养:从有机物中获得碳,利用光产生ATP;(仅限于某些原核生物)

(4)化能异养:消耗有机物以获得能量和碳。

?原核生物的生态影响有哪些?

对地球所有生物都有重要影响。

※致病细菌

※化学循环(原核生物对此起重要作用)

※生物除污

?原核生物进化的两个主要分支是什么?

细菌和古细菌

?原生生物根据生活方式分为哪4类?

①原生动物:生活于液体环境,多数捕食细菌或其他原生动物,有些寄生

在动物体,致病;

②粘菌类:外观和生活方式类似真菌,有丝状体,便于增加环境接触面积,

分为原质团黏菌和细胞黏菌;

③单细胞藻类:光合原生生物统称藻类,单细胞藻类是浮游生物的组分,

称为浮游植物;

④海藻:大型的、多细胞的海生藻类,生长在岩石海岸和海滩上。

?原生动物分为哪5类?

①鞭毛生物类:多数自由生活,靠一条或多条鞭毛运动;

②变形虫类阿米巴:通过伪足运动和摄食;

③顶复虫类:寄生类;

④有孔虫:古老原生动物,海相为主,也可伸出伪足,分泌钙质或硅质,

形成外壳;

⑤纤毛虫类:自由生活,用纤毛运动和摄食。

?黏菌类分为哪两类?

(1)原质团黏菌:分解者,常见于森林底层。其设施阶段呈阿米巴样团块,其实是一个有很多细胞核的大细胞。

(2)细胞粘菌:其摄食阶段由多个独立的阿米巴样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各自作用,利用伪足摄取腐烂的有机质为食;食物短缺时细胞们聚

集到一起,形成缓步虫样菌落运动,而后长出生殖结构。

?赤潮是由什么属的什么藻类引起的?

腰鞭毛虫属的单细胞藻类。

?硅藻、绿藻和海藻各有什么特点?

※硅藻:有玻璃状细胞壁,含SiO2;胞储存油滴,使漂浮接近。

※绿藻:含大量叶绿体,具有鞭毛。多淡水生活,包括单细胞绿藻(衣藻)和集群的团藻——与植物亲缘最近。

※海藻:大型的、多细胞的海生藻类,生长在岩石海岸和海滩上。细胞壁上有黏滑的和橡胶状的物质,以缓冲海浪,可用作食物添加剂;富含碘和

其它矿物质,其中的多糖为人类不能消化;其亲缘关系与单细胞藻类更

近,外观与植物相似性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根据颜色分为绿藻、红藻和

褐藻。

第16章植物、真菌及其上陆

掌握:植物上陆的结构性和生殖性适应、植物进化要点、苔藓植物主要特点、蕨类植物的主要特点、世代交替、种子植物的陆生适应、真菌的营养、真菌的生态影响

熟悉: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生活史、真菌的结构、真菌的生殖、共生、地衣的组成

了解:被子植物与农业、植物的多样性是不可再生资源、寄生性真菌、真菌的商业用途

?植物上陆的结构性适应有哪些?

※为适应陆生环境,特化出地上的茎、叶和地下的根,用于吸收水和矿物质;

※植物的叶子是光合作用器官,叶表面的气孔进行气体交换,而蜡质结构有助于保持水分;

※植物的茎进化出木质素,使细胞壁变硬,起支持作用;

※大多数植物有维管组织。维管组织是由管状细胞构成,其分布遍布整个植株。维管组织特化为两种运输组织:由死细胞组成的管道,运输矿物质和水的木质部;由活细胞组成,运输营养的韧皮部。

?植物上陆的生殖性适应有哪些?

※植物(以及某些藻类)进化出配子囊,即在胚子外面生成一个保护性结构,以保证配子在湿润环境发育;

※花粉的传播,可以依靠风、动物;受精和发育在雌性植株体;

※胚在种子里,也多依靠风、动物传播

?植物的进化要点有哪些?

①起源于水生的轮藻纲绿藻,进化出配子囊,保护配子和胚,这一结构使得

苔藓植物登陆;

②进化出维管植物,无种子,使得蕨类植物上陆;

③进化出种子植物,种子可以进一步保护胚,裸子植物上陆;

④进化出有花植物,即被子植物。花是复杂的生殖结构,种子被保存在子房

的小室中。

?苔藓植物的结构生殖特点有哪些?

※苔藓是生长成一堆的,像海绵一样吸水保水的植株;

※苔藓蜡质的膜防止失水,胚在配子囊里发育,这使得它们的陆地生活成为可能;

※苔藓的生殖需要水,精子有鞭毛,要在水中游动到达卵子;

※没有木质素而矮小,没有维管组织而必须生活在潮湿环境;

※苔藓有两种不同的植株个体,绿色海绵样的为配子体,另一种为孢子体,由配子体长出的柄,顶端为孢蒴;

※配子体细胞是单倍体,产生单倍体雌雄配子,而孢子体细胞为二倍体,产生单倍体孢子;

※孢子可直接发育成新个体,而雌雄配子需融合成二倍体合子,才发育成新个体;孢子具有坚硬外壳,帮助抵御干燥环境;

※配子体和孢子体二者可以相互产生,是相互交替的世代。这种类型的生

活周期称为世代交替(配子体是主要世代)。

?概念:世代交替?共生?寄生?地衣?

※世代交替:对于苔藓植物来说,配子体和孢子体二者可以相互产生,是相互箱体的世代。这种类型的生活周期称为世代交替。

※共生:指直接接触的不同物种的个体间的生态关系,通常是互利互惠的。※寄生:是一种损害宿主的共生关系。

※地衣:由真菌和藻类组成的互利共生体,是两个物种互相融合形成的新生命形式,藻类光合作用为真菌提供营养,真菌的菌丝体为藻类提供良好的环境,帮助藻类吸收并保持水分和矿物质。

?蕨类植物的结构生殖特点有哪些?

※蕨类植物进化出维管组织,没有种子,孢子体较发达(孢子体特化的生殖结构:有孢蒴组成的黄点);

※精子也有鞭毛,需要水完成受精。

?种子植物的陆生适应有哪些?

①配子体进一步减少,孢子体相对发达。可能与太阳辐射有关,因为单倍体

的配子体更容易基因突变。

②出现花粉,即退化的雄配子体,发育出精子细胞。

③出现种子:种子由胚珠发育而来。种皮包裹着胚和贮备的养分。种子从亲

本植株上释放出来后,可以休眠,条件适宜时萌发。

?被子植物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被子植物进化出花,维管组织改进比裸子植物更有效。

?真菌的营养是怎样的?

异养生物,向体外分泌水解酶消化食物,将复杂的分子分解为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真菌是分解者,在无生命的动植物尸体或排泄物中生活;寄生性真菌从活的宿主细胞或体液中吸收营养,其中有些是病原体;有些真菌与植物互惠互利。

?真菌的生态影响有哪些?

※真菌是分解者:真菌和细菌是生态系统中主要的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当然它们既会分解废物又会为我们的生活

带来不便;

※寄生性真菌:10万多种真菌中,30%是寄生的,大多跟植物寄生在一起;

大约50种真菌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可导致肺病、阴道炎、皮肤病等;

※真菌的商业用途:蘑菇和块菌是美味的食用真菌部分,真菌可用来催熟奶酪、发面、酿酒等;真菌还有重要药用价值,生产治疗细菌感染的抗

生素,对地球上的生命有重要作用。

第17章动物的进化

掌握:动物种系的发生、脊索动物门的特征、人类的祖先

熟悉:早期的动物和寒武纪大爆发、无脊椎动物主要的门的特点和代表动物、半索、头索和尾索动物的特征及代表动物、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了解:文明的进化、和进化的联系

?寒武纪大爆发的可能原因?

※捕食—猎物关系复杂,动物多种多样适应→有坚硬外骨骼;

※控制动物形态发育的基因的进化→躯体形态差别;

?动物的进化的4个分支点是什么?

①有无真正的组织;

②两侧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使动物有一个“头”,便于最先接触食物、

危险等刺激);

③有无体腔(产生复杂的体腔,保护脏,有利于脏器官能独立生长和运动);

④真体腔的两个进化分支:细胞团体腔,消化管体腔。

?真体腔和假体腔的区别是什么?

※假体腔:体腔壁只有部分来自中胚层;

※真体腔:体腔壁都来自中胚层。

?多孔动物门的结构特点和代表动物是什么?

代表动物:海绵动物。

结构特点:营固定生活;中空多孔囊,由松散的细胞连接而成,没有形成真正的组织,1cm~2m,有9000余种;有特化的细胞:如领细胞,具鞭毛,滤食。变形细胞摄取领细胞的食物,消化并输送给其他细胞,运送氧气,处理废物,制造骨骼纤维。

?刺胞动物门的结构特点和代表动物是什么?

代表动物:海蜇、海葵、水螅和珊瑚。

结构特点:身体辐射对称,消化腔只有一个出口;食肉类,其触手具刺细胞,用于防御和捕食;身体结构可有两种变形,刺胞动物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营固着生活的水螅型/营浮游生活的水母型)。

?扁形动物门的结构特点和代表动物是什么?

代表动物:涡虫(自由生活,非寄生)、血吸虫、绦虫(寄生在包括人在的多种脊椎动物体。通过体表吸收宿主肠道的养分,由许多重复体节构成,没有消化道)。

结构特点:是最简单的两侧对称动物。三胚层,物体强。吸虫纲动物,多为寄生虫,1mm~20m。

?线虫动物门的结构特点和代表动物是什么?

代表动物:线虫。

结构特点:有完整的消化道、口和肛门;假体腔;圆柱形体型,身体两端逐渐变细。

?软体动物门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身体分为三部分:肌肉足,用于运动;脏团,包含大多数部器官;外套膜,覆盖在脏团外面,隐藏在壳下。

※许多种类用齿舌来获取食物。

?软体动物门的3个纲及其代表动物是什么?

①腹足纲——蜗牛、蛞蝓——外多有一螺旋状的壳,有明显头部,触手末端

有限;

②双壳纲——牡蛎、蛤——有两片可以开合的壳,用肉足挖掘和固着,多生

活在水的泥沙中;

③头足纲——乌贼、章鱼——灵活,运动快速;嘴位于足的基部,而足演化

成很长的触手用于捕食。下颌和齿舌摄食,食肉类;少数有壳,大多无壳。

?环节动物门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环节动物为身体分节的蠕虫,身体沿长轴分为许多重复的部分,1mm~3m。?环节动物门3个纲及其代表动物是什么?

①多毛纲:多生活在海洋中,在海底爬行或穴居。附肢上有坚硬的刚毛,帮

助寻找食物。附肢可增大表面积增强气体交换。

代表动物:沙蚕。

②寡毛纲:食取土壤。

代表动物:蚯蚓。

③蛭纲:多数自由生活,食肉。少数外寄生。

代表动物:水蛭。

?节肢动物门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节肢动物身体分节,具有分节的附肢。体节和附肢发生了特化,具有多种功能,用于行走、摄食、收集信息、交配、防御,导致了其进化上的适应性;

※体被几丁质(蛋白质和甲壳质)的外骨骼,保护躯体,为附肢的肌肉提供支点,但在附肢与身体的连接处很薄;

※蜕皮:不断长大的节肢动物必须丢弃旧的外骨骼而分泌出一个新的外骨骼。

?节肢动物门4个纲及其代表动物是什么?

※蛛形纲:4对可行走的附肢,一对特化取食的附肢,上多有毒腺。生活在陆地上。

代表动物:蜘蛛和蝎子、螨。

※甲壳纲:几乎全部水生,有许多特化的附肢。

代表动物:虾、蟹等。

※多足纲:大多数身体细长;身体分节,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躯干部

由许多体节组成,每节有1~2对步足。陆生,栖息隐藏。

代表动物:蜈蚣、马陆。

※昆虫纲:陆地、淡水、分享。身体可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通常有一对具感觉功能的触手和眼睛;具适应各种不同功能的口器;

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有三对腿,一或二对翅。昆虫的翅是外骨骼的延伸,不是真正附肢。飞行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昆虫的幼虫与成体很相似,只是大小不同。

代表动物:各种昆虫。

?棘皮动物门的结构特点和代表动物是什么?

结构特点:(1)表面多棘,全部生活在海洋。不动或缓慢移动;(2)无体节,成体多辐射对称,而幼虫期为两侧对称;(3)身体表面有许多凸凹不平的“疙瘩”,叫做棘状突起,是由钙质的骨骼突出表面皮肤而形成的;

(4)海星有真正的体腔,由体腔的一部分向体外延伸形成一些管子伸出体外,这种伸长的管子叫管足,是海星的运动、感觉器官。管足的未端有一个吸盘,通过管足的移动和管足上吸盘的吸力,海星在海底行走或不动;

(5)捕食时,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利用消化酶让猎获物在其体外溶解并被其吸收。

代表动物:海星。

?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胚胎四大特点是什么?

①位于背部中空的神经索;

②脊索,位于消化道和神经索之间柔软的条状物。在成体中以脊椎骨之间的

软骨盘的形式存在;

③鳃裂(咽部的鳃状结构);

④肛后尾(位于肛门后面的尾巴)

?半索、尾索、头索动物亚门的代表动物各是什么?

半索动物:柱头虫;

尾索动物:海鞘;

头索动物:鱼。

?最早的脊椎动物是什么,何时出现?有什么结构特点?

无颌类;距今约5.4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嘴作吸盘,吸附在大型鱼类身上,吸取血液。

?鲨鱼是鱼纲的什么亚纲?

软骨鱼纲

?哪类鱼跟两栖类亲缘关系最近?

肉鳍鱼类

?爬行类对陆生的更多适应性有哪些?

鳞片中有角蛋白,防止水分散发;用肺呼吸;羊膜卵含有大量水分,外被壳。

?鸟类有什么结构特点?

羽毛由角蛋白组成,可绝缘、保温;胸部肌肉发达;蜂窝状骨骼;某些脏器官的缺失;没有牙齿,食物在砂囊里研磨。

?哺乳类何时起源?

距今2.25亿年

?哺乳类有哪两大特征?

(1)毛发:使身体绝缘而保温;

(2)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崽。

?哺乳类分为哪3类?各有什么结构特点?各有什么代表动物?

①单孔类;卵生的哺乳动物;鸭嘴兽,针鼹。

②有袋类;胚胎在母体子宫中发育,妊娠期短,出生后需要在母体的育儿袋

中进一步发育;袋鼠,树袋熊,负鼠。

③真兽类(又称有胎盘类);母体与胚胎之间的联系更长更密切;人。

?灵长目何时起源?

距今6500万年白垩纪后期

?灵长目有什么结构特点?

※有灵活的肩关节,可吊在树上;

※一些灵长类中,指甲代替了爪子,手指变得非常灵活;

※眼睛集中在前部,重叠的视野增强了深度知觉;

※良好的手眼协调;

※成年动物照顾幼小,大多每次产仔一个。

?灵长目分为哪两大类?各有什么代表动物?

(1)原猴类;狐猴、懒猴、树熊猴和跗猴。

(2)类人猿类;阔鼻猴、狭鼻猴。

?人类与类人猿的历史有多少年?

500~700万年

?有化石证据的最早直立行走人科动物是什么?可以追溯到多少年前?

南方古猿属;400万年前。

?所有南猿物种何时灭绝的?

140万年前

?能人大约何时出现?有什么特点?

250万年前;首次发现脑增大,脑容量介于南猿和智人之间,能打造简单的石头工具。

?直立人何时从非洲开始向其它扩散?

180万年前

?直立人跟能人比有什么进化特点?

直立人比能人高,脑容量也大些,智慧使他们能在更冷的北方生存;穴居、生火、皮毛制成衣服,制造较精细的石器。

?尼安特人跟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结构特点?

眉骨较高,下颌不利于发声,平均脑容量略超过现代人。

?现代智人起源的两种假说各是什么?

(1)多地域模型;

(2)取代假说(一元发生模型):

?文明进化有哪3个主要阶段?

①200万年前非洲草原上狩猎和采集食物的游牧民族,制造工具、组织公共活动、对劳动进行分工,出现古代艺术;

②1万到1万5千年前非洲、欧亚、美洲,农业的发展产生永久居住和最早城市;

③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新技术指数发展。

?概念:变态?

幼虫与成虫完全不同,是一种分布和繁殖的特化。?论述题:人类的进化历史是怎样的?

详情请见PPT

政治经济学试题和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2010-05-23 06:31:56| 分类:经济|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一、名词解释 1、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4、企业经济行为:指企业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决策和行动。 二、不定向选择题 1、商品的价值是( B ) A、商品的自然属性 B、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 C、商品的有用属性 D、商品的价格表现形式 2、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BCD ) A、社会待售商品量成正比 B、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C、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D、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E、商品的价格水平成反比

3、划分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是按照( B ) A、所有制形式 B、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C、企业内部的现代化程度 D、企业对人、财、物的利用程度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CDE ) A、厂长负责制 B、产权清晰 C、权责分明 D、政企分开 E、管理科学 三、判断题: 1、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2、国家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中心是调节货币量。(∨)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7、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要求。(× ) 8、现代企业制度就是承包经营责任制。(× ) 9、为了扩大出口,我国应当主要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 ) 10、调节经济总量,就是调节总产量。(× ) 四、填空题

管理心理学考试复习题(有答案)

《管理心理学》总复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客观地对现实发生的管理心理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梅奥是行为管理学派的代表学者。 3.请写出智商测验的公式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4.心理学中的个性也可称为__人格__,是指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5、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般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6.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从众。 7.人的典型的气质类型一般有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 8.成就需要(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 9.在人性假设理论中,认为良好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因素的理论是社会人。 10、人的性格特征按机能划分一般可分为情绪特征、理智特征和意志特征。 11.当代提出的几种领导类型主要包括(领袖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交换型领导)和诚信型领导四种。 12.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生理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安全)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重)需要。

13.双因素理论所指的两类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14.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5.能力测验一般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能力测验)三种。 16.人格测验一般包括(量表测验法)、(情境测验法)、(投射测验法)三种。 17.影响期望形成的主要条件包括(目标,目标价值(外在因素))和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18. 四分图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 19.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架构一般分为个体、群体、组织与领导三个层次。 二、判断题 1.企业或组织中的人-物关系主要是劳动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而人-人关系才是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对象。(对) 2.霍桑实验表明,人不是“经济人”,而是“复杂人”。(错) 3.两个能力相当的员工,其工作的效果也一定是相同的。(错) 4.团体的异质性是因为团体任务的完成需要各种知识、技能。(错) 5.密西根模型把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归为两个:一个是员工取向,一个是生产取向。(对)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政治经济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学是在__________________ 初出现的,是由法国重商主义理论家____________ 在他的著作______________ 一书中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 个名称的。 2. 资本主义生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 了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三个阶段。 3. 预付资本总周转由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的平均周转构成。 4. 年剩余价值率是__________ 与 ___________ 的比率。 5. 利息率是____________ 对 __________ 的比率。 6. 级差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对地租形成的实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有 8.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这就是 和______________ 。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10.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性,价值是商品的 属性。 11. 个别资本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 两种形式增大的。

12. 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_______ 和____________ 两个条件。 13.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14.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的现象则表现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前提。 1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相结合的资本 主义。 17.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政治上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实现其统治。 18. 生产价格就是_______________ 加_____________ 。 19. 资本主义地租的形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 20.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调节经济主要手段是国家财政调 节___________________ 、、 21.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目的的经济 形式,括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_________ 成正比, 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反比。 23.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二、单项选择题 1. 布料与缝纫机在服装厂的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是()

2020年电大考试《管理心理学》综合考试题及答案

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谁首次以“管理心理学”命名出版了自己的专著?(A ) A.莱维特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D.泰勒 2.梅奥在霍桑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被称为什么理论?(B ) A.群体动力B.人际关系C.需要层次D.科学管理 3.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被试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D )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 4.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D ) A.冯特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D.勒温 5.能够提供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某一组织的详尽分析,能提供变化的动态方面的见解,对于组织内部问题的诊断和纠正极有帮助的方法是( C )A.测验法B.观察法C.个案法D.实验法 6.被称作“工业心理学之父”的是(C ) A.莱维持 B .马斯洛 C .闵斯特伯格D.泰勒 7.“鸡尾酒会效应”说明知觉具有( A )。 A.选择性 B .理解性 C .整体性D.恒常性 8.“一俊遮百丑”属于社会知觉中的什么效应?(C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9.有人对女性的评价是“年轻时唧唧喳喳,结婚有了孩子拖拖拉拉,老了婆婆妈妈”,这属于社会知觉中的( D )。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印象 10.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属于哪种自我认知方式?(A ) A.他人评价B.社会比较C.内省 D .自我显示 11.一个身穿游泳衣的人在海滨打水仗或游泳,不会有人注意他,但如果他这身打扮去商场购物就会被认为不成体统甚至被拒绝进入,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受到了以下哪种因素的影响?( C ) A.知觉者B.知觉对象C.知觉情境D.知觉态度 12.对“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原因分析中,得到的信息资料是一致性高,一贯性高,区别性高,这应该归因于( B ) A.王师傅善于阿谀奉承B.李厂长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称赞C.王师傅迫于情境的压力违心地称赞李厂长D.无法确定王师傅称赞李厂长的真正原因 13.具有不爱与人交往、孤僻、多愁善感、富于联想等特征的人属于(D )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 D .抑郁质 14.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兴奋型B.活泼型C.安静型 D .抑制型 15.编制16种个性因素问卷的是(D ) A.艾森克B.荣格C.霍兰德 D .卡特尔 16.热情、正直、诚实、认真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A )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17. 独立、果断、勇敢、优柔寡断等属于性格的什么特征?(B ) 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学校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校管理心理学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学校管理心理可分为个体心理、__________、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2.自我认知的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和________。 3.期望理论认为激励水平主要受效价和___________的影响。 4.教师的三种工作态度有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和____________。 5.学校管理者经常面对的三个群体是学生群体、_______________和领导班子。 6.人际交往的两个特点是相互性和___________。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学习指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青春期教育。8.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属于____________影响力。 9.勒温的组织变革步骤是__________、变革、冻结。 二、选择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最新管理理论阶段也被称为()。 A、人际关系阶段 B、行为科学形成时期 C、“管理科学”阶段 D、综合的现代管理学派 2、独立型和顺从型是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 A、阿德勒 B、荣格 C、威特金 D、卡特尔 3、阿Q被人打了以后说是儿子打了老子,这属于下列哪种防卫方式?() A、反向行为 B、压抑 C、合理化 D、升华 4、挫折后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下列哪种反应?()。 A、攻击 B、冷漠 C、退化 D、幻想 5、血压高、心脏病是压力的()。 A、生理反应 B、心理反应 C、行为反应 D、情绪反应 7、“先入为主”说的是对人知觉的()。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投射效应 D、近因效应 8、适应和()是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立足点。 A、交往 B、发展 C、生存 D、学习 9、根据卡曼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比较成熟时,应采取()。 A、命令式 B、说服时 C、参与式 D、授权式 10、管理心理学中的校园组织文化的含义是()。 A、学校中的文娱活动是否多 B、学校中教师学历达到高标准 C、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管理方式 D、学校具有悠久的历史 三、判断并改错(将√或×填在题后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属社会人性假设。( ) 2.性格不具有社会性,没有好坏之分。( ) 3.奖金既是“激励因素”,又可变成“保健因素”。( ) 4.当认知和情感不一致的时候,一般是认知决定人的行为。( ) 5.根据认知不协调理论,要改变人的态度,先要使其产生认知不协调。( ) 6.从众心理往往不会影响组织成员的创造精神。( ) 7.课堂组织不紧凑本身就会诱发学生的纪律问题。( ) 8.当员工比较成熟的时候应采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 ) 9.管理方格模式中的1.9属于乡村俱乐部型的领导。( ) 10.对学校教师应实行严密的管理。( )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结合实际谈谈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五、案例分析(20分) 基本要求: 1.根据所给的案例材料,运用本课程所学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2.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理论运用要恰当,逻辑阐述要清楚、观点陈述要明确。3.字数要符合答题要求,一般不少于300字。 甲、乙、丙、丁四人分别去听音乐会,但是都迟到了。甲对检票员不让进剧场的做法非常气愤并和检票员争吵了起来硬要往里边闯;乙对检票员的做法很理解,但随后又找到一个没有检票员的人口悄悄地进去听音乐;丙碰到检票员不让进场很理解,自我安慰,不着急,先到小卖部休息一下,等中场休息再进去I丁对自己迟到的行为很后悔,认为这个音乐会不该来,运气不好,于是扭身回家。请分析以上四个人分属哪种气质类型,为什么?

政治经济学试题(附答案).doc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期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则其创造的价值总量 A、越多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 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 A.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有价值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没有价值的东西就没有使用价值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 A.体力劳动为尺度 B. 脑力劳动为尺度 C.简单劳动为尺度 D. 复杂劳动为尺度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A.成正比 B.联系不大 C.成反比 D.无直接联系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 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 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 7、.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C、获取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 8、.下列费用中不属于生产性流通费用的是 A、保管费 B、运输费 C、包装费 D、广告费 9.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是() A.一般产品生产过程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C.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D.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过程 10.超额剩余价值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B,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商品的价值高于商品价格的差额 D.商品的价格低于商品价值的差额 11.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 A.社会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B.部门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C.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D.行业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12.货币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是() A.P… W′— G′— W … P B.W′— G′— W … P… W′ C.G — W — G … P … W D.G — W … P … W′— G′ 13.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决定一个国家利息率的最主要因素是 A、历史和道德 B、生活习惯和法律观念 C、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D、商品的供求关系 14.两块面积和肥沃程度相同的土地,一块离市场较近,一块离市场较远,租用前者必须多交一定地租,它属于 A、级差地租I B、级差地租II C、绝对地租 D、垄断地租 15.20世纪中叶兴起的混合联合公司是 A、一个部门中从事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B、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C、从事同类产品和相关产品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D、从事跨部门跨行业生产经营的垄断组织形式 16.股票价格是() A.股票的票面金额 B.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C.公平收入的转化形式 D.股票收入的资本化 17.垄断资本主义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是

全国自考管理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调查法、测验法、个案研究法和【 B.实验法 D.比较法 】 B.可靠度 D.信度 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00163 【该文档答案附带教材页码和评分标准】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 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 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 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 A.数理分析法 C.判断法 正确答案:B ( 1分)教材P58 2. 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是指【 A.认知度 C.效度 正确答案:D ( 1分)教材P59 3. 所有认识活动的基础、门户与开端,最简单的认识过程是指【 A.聊天 B.交往 C.感觉 D.沟通 正确答案:C ( 1分)教材P42 4. 在古典管理学家之中,被誉为“现代经营管理之父”的是【 A.泰勒 B.法约尔 C.韦伯 D.古利克 正确答案:B ( 1分)教材P68 5.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 .欧文被后人称为【 A.科学管理之父 B.人事管理之父 C.组织管理之父 D.心理学之父 正确答案: B ( 1分)教材P64 6.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 其 中 自 我 实 现 人 假 设 的 代 表 人 物是【 A.韦伯 C.马斯洛 正 确答案: 】 B.梅奥 D.摩尔斯 C ( 1分)教材P77 7.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性与空间关系的认识称为【 】 A.形状知觉 B.运动知觉

政治经济学试题与答案全集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B ) A.生产力和经济基础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C.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基本经济规律是( A ) A.某一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B.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C.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D.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 3.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D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商品经济理论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D.阶级斗争理论 4.纸币的发行量取决于( B ) A.市场购买力 B.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C.商品价格总额 D.商品的供求状况 5.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B )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6.任何社会再生产从其容看(B ) A.既是生产力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B. 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C.既是使用价值的再生产,又是价值的再生产 D.既是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又是涵的扩大再生产 7.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表现为( D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 流通资本 D.社会总产值 8.生产成本( C ) A.同资本主义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 B.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C.由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构成 D. 是计算全部生产资料的耗费 9.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 C ) A.产业资本中的商品资本便不复存在 B. 商业资本仍是产业资本的职能形式 C.有利于产业资本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D.使流通环节增多,延缓了产业资本的周转 10.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来源于( C ) A.农产品在流通领域中的贱买贵卖 B. 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C.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工业资本家转让给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 11.新殖义在实质上同旧殖义是相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D ) A.仅仅是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 B.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方法有所改变 C.体现着国际分工的不同发展阶段 D. 所采取的控制和掠夺的方法有所改变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在于( D ) A.使垄断资本主义存在着时而迅速发展时而停滞的趋势 B.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C.使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状态 D.它只能暂时使某些矛盾缓和,但却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加深和复杂化 13.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A ) A.与自由竞争时期相比,这一规律在垄断阶段的作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B.只是在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 3.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4.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于( ) A.早期管理理论 B.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 A.人性管理理论 B.群体行为理论 C. 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在现代管理理论中,主张管理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的管理理论是( ) A.系统管理理论 B.经验主义理论 C.权变理论 D.决策理论 7.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 ) A.认识过程 B.意志过程 C.情感过程 D.反映过程 8.强调环境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的个性理论是( ) A.特质论 B.社会学习论 C.心理分析法 D.个性类型论 9.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0.“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11.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 ) A.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偏差 B.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 C.涉及社会地位的归因偏差 D.对自然现象拟人化的归因偏差 12.在态度改变的各种类型中,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被称为( ) A.一致性改变 B.不一致性改变 C.同化改变 D.异化改变 13.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4.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 ) A.对发展的需要 B.对享受的需要 C.对精神的需要 D.对权力的需要 15.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 ) A.奖励 B.倒退 C.消退 D.激励 16.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或统计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称为( ) A.假设群体 B.实际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7.个人之间能面对面地接触和联系的群体是( ) A.小型群体 B.大型群体 C.实属群体 D.参照群体 18.在以下诸因素中,能增强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是( ) A.群体与外界比较隔离 B.群体成员沟通较少 C.群体的规模较大 D.群体规范是消极的 19.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区别在于( A ) a、前者是劳动生产出来的,后者是天然具有的 b、前者是他人生产的,后者是为自己生产的 c、前者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容,后者不是社会财富 d、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说明( B ) a、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b、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c、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劳动产品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资本家手中集中了很多商品 4、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它是在(A )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5、复杂劳动可以折合为倍加的简单劳动,这种折合比例(C) a、参加交换的商品生产者自觉协商出来的 b、由经纪人规定并取得买卖双方同意的 c、在无数次交易中自发形成的 d、由社会职能部门自觉计算出来的 6、商品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C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b、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7、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 )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8、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b、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9、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商品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a、剩余价值 b、商品价值 c、劳动力自身价值 d、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和 10、从整个社会来讲,在不延长工作日且实际工资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 a、工人所受剥削就会有所减轻 b、剩余价值率仍会提高 c、资本家攫取的剩余价值量不会增加 d、剩余价值量仍可增加 1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质,是因为() a、剩余价值被视为不变资本的产物 b、剩余价值被视为所费资本的产物 c、剩余价值被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被视为超过成本价格的部分 12、商业利润来源于() a、商业销售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b、商品购销价格的差额 c、资本在流通领域的增值 d、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3、同一生产部门部的竞争形成商品的() a、社会价值 b、平均利润 c、生产价格 d、成本价格 14、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成本价格 b、生产价格 c、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d、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 15、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c、对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收益不同 d、土地的优劣等级差别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和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 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D )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 A ) A.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 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 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 A ) A.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C )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 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

成人高等教育201 年第学期 《管理心理学》课程考试试题 姓名年级层次专业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在 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 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群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三个方面。 A.组织文化 B.领导心理 C.激励心理 D.个体心理 2、1927年到1932年,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下属的霍桑工厂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总称为( )。 A.电器实验 B.梅奥实验 C.霍桑实验 D.系列实验 3、按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理论,最不适宜做会计的是()类型人。 A多血质B胆汁质C粘液质D抑郁质 4、人类行为目标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方面。 A动机 B 活动目的 C 目的与动机的区别D目标选拔的标准 5、按照沟通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 A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B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C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D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6、人际关系的类型比较复杂,根据(),可把人际关系划分为合作型、竞争型和分离型。 A交往关系大小B人际交往需要不同 C 交往双方的相互关系状况D交往动机 7、领导者的任职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条件,总的来说就是对某个领导岗位的德才要求,下列不属于才的方面的是()。 A政治思想作风品质B基本的知识素养C良好的人际关系D身体素质 8、考察领导干部的方法很多,()是指那些对组织目标产生重大积极或消极影响的行为。 A 情境模拟法 B 360度测评法 C 关键事件法 D 目标考核法 9、关于团体对个人的影响中,()是指个人在大众面前由于心理不自在,其行为表现拘谨,反应效果下降的现象。 A从众行为倾向B社会标准化倾向C社会顾虑倾向D社会助长作用 10、()的心理特点是“喜欢支配别人,自信而精力旺盛,有冒险精神”。 A社交型B传统型C企业型D艺术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及标志着管理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2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过程中的科学。 3 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家______提出的,这两个因素是_______和_______。 4 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及理论,被誉为。 三、判断题(请在各题中作出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若正确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上“√”,若错误则打上“×”。每小题1分,共15分) 1、管理心理学是自然性和社会性交叉以自然性为主的一门带理论性的应用心理学。() 2、知觉的恒常性消失,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失去确定性。() 3、对角色行为标准的不同认知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采取不同的角色行为。() 4、能力和知识技能只有区别而不会有联系。() 5、气质是以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6、在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原理试卷试题包括答案.docx

..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B) A. 研究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D. 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2. 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C) A. 劳动资料 B. 劳动对象 C. 生产工具 D. 生产的产品 3.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指( B ) A.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抽象劳动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D ) A. 简单劳动 B. 商品的使用价值 C. 价格标准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 1 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D) A. 一般的价值形式 B.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 货币形式 D.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在商品供求关系平衡的条件下,商品价格(A) A.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C.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D.与商品价值成反比,与货币价值成正比

.. 7.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 ) A. 劳动力成为商品 B. 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 D.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8. 通过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取得剩余价值属于(A) A. 绝对剩余价值 B.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 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体资本家长期获得的, 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为条件。 C.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D. 超额利润 9.社会再生产就其容来讲包括( C )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10.计件工资是( A ) A. 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B. 名义工资的转化形式 C. 实际工资的转化形式 D. 货币工资的转化形式 11. 资本积聚( A )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12.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A)

管理心理学试卷A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基础A卷 、单向选择(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表格中 1、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 A、目标的可接受性 B、目标的实践性 C、目标的合理性 D、目标的科学性 2. 谈话法和问卷法属于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测验法 3. 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 、个案法 C 、调查法 D 、实验法 4. 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属 A、早期管理理论 B 、传统管理理论 C、科学管理理论 D、行为科学理论 5. 在行为科学理论中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的理论是 A、人性管理理论 B 、群体行为理论 C、人类需要理论 D、领导行为理论 6. 以感情来维系成员之间关系的群体是 A、参照群体 B、实属群众 C、非正式群体 D、正式群体 7.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行为上趋向与其他人保持一致,这一现象称为 A、暗示 B 、服从 C 、模仿 D 、从众 8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分工的团体叫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团体 C、指挥团体 D、利益团体 9、一般来说,一个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往往 A、适中 B 、越大 C 、越小 D 、两者没有关系 10、“酸葡萄理论”属于下列哪种自我防卫方式 A、合理化 B 、压抑 C 、升华 D 、替代 11、人为设定条件,控制某些心理现象的发生并加以研究的方法称为 A、访谈法 B、冋卷法 C、实验法 D、测试法 12、有人勤奋有人懒惰,这是性格的 A、意志特征 B、情绪特征 C、态度特征 D、理智特征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简答 1、简述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1)区别:两者含义不同 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生产地位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有制和产品的分配方式,属于本质关系层次。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属于经济运行关系层次,其变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一定改变经济制度的属性。 (2)联系: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经济体制以各种具体形式外化为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作为形式反映经济体制 适当的经济体制对于维护和完善经济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什么是级差地租,其形成条件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哪两种形态 (1)含义:是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 (2)形态: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有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3、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那些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马克思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了剩余价值的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 4、简述资本的一般特点和主要形态 (1)特点:资本的增殖性 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返还型 资本的风险性 (2)形态:货币资本形态 实务资本形态 无形资本形态 虚拟资本形态 5、用公式说明资本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 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

自考管理心理学历年试卷及答案

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管理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3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激励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有效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工具、科技等各种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 A )1-40 A.管理B.领导C.协调D.沟通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B )1-60 A.观察法B.个案法C.调查法D.实验法 3.心理测验工具的可靠性或可信性程度称为( A )1-59 A.信度B.可靠度C.效度D.可信度 4.在西方管理心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其中自我实现人假设的代表人物是( C )2-77 A.韦伯B.梅奥C.马斯洛D.摩尔斯 5.法国着名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所有工业企业中都存在六大类企业经营活动,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职能是( C )2-68 A.技术B.商业C.管理D.财务 6.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管理心理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管理心理学产生萌芽的标志是( A )2-70

A.人际关系理论B.社会关系理论C.科学管理理论D.人本管理理论 7.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它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是( B )3-80 A.知觉B.感觉C.印象D.归因 8.人们认为外交官应该情绪稳定,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演员应该“喜形于色”,这是( D )3-88 A.自我知觉B.首因效应C.人际知觉D.角色知觉 9.最近或最后获得的信息,对人的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更鲜明、更大,这指的是( B )3-93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心理定势现象 10.关于能力结构有多种不同的学说,智力多元论学说代表人物是( D )4-100 A.斯皮尔曼B.塞斯登C.基尔福特D.加德纳 11.心理学家经过大量测验研究基本上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即人的智力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测量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曲线分布:临界状态的IQ分布在( B )4-101 A.70以下B.70~79C.80~120 D.120以上 12.气质和工作应进行合理匹配,适宜从事社交工作、外交工作、管理人员、律师、记者、演员等需要有表达、活动与组织能力工作的气质类型是( A )4-110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D.抑郁质 13.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他提出的双因素理论中,把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认可、工作本身富有挑战性、职务上的责任感、职位升迁等因素归为( C )5-1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