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楚辞感想

楚辞感想

楚辞感想
楚辞感想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

期中作业(议论文):

名言评议——郭沫若语:“由楚产生的屈原,由屈原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

要求:

1、结合课堂讲授内容,自己对楚国历史、屈原生平及楚辞

的成就和影响的理解,同时也结合自己对郭沫若生平与思想的理解,谈谈自己对郭沫若这句名言的看法。

2、不少于2500字。

3、按照社科论文规范行文(正文前有“内容摘要”、“关键

词”,后有“参考文献”)。

4、手稿,不收打印稿。

5、可参考相关论著,杜绝抄袭,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见

解。

6、第十周(11月7日)课堂上交。

期末考查

一、名词解释(5个,课堂上做)

二、解释下划线的词和句意(5句,课堂上做)

三、小论文:

《九歌》中女神的艺术形象论析

要求:

1、阅读《九歌》诸篇,细致鉴赏其中描写女神形象

的诗篇,着重分析几位女神艺术形象的性格特征

和塑造方式的异同,揭示女神形象所寓含的文化

意义。

1、不少于2500字。

2、按照社科论文规范行文(正文前有“内容摘要”、“关

键词”,后有“参考文献”)。

3、手稿,不收打印稿。

4、可参考相关论著,杜绝抄袭,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

的见解。

6、第19周(元月2日)课堂上交。

根据《离骚》分析楚辞的艺术特色

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人格的峻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就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之上。《离骚》又自始至终贯串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当残酷的现实终于使理想破灭时,他更表示了以身殉理想的坚决意志。这些都表现了《离骚》这首长诗的浪漫主义的精神实质。同时,《离骚》又大量地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这突出地表现在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如关于神游一段的描写,诗人朝发苍梧,夕至县圃,他以望舒、飞廉、鸾皇、凤鸟、飘风、云霓为侍从仪仗,上叩天阍,下求佚女,想象丰富奇特,境界仿佛迷离,场面宏伟壮丽,有力地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的精神。此外,诗人也常常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关于诗人品格的描写:“熙木根以结苣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丽丽。”“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惟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以花草冠佩象征品德,已富有优美的想象,而这种集中的夸张的描写,就把诗人的品格刻划得异常的崇高,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离骚》的另一艺术特色是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类比喻”,继承了《诗经》的比兴传统,而又进一步发展了它。《诗经》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离骚》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上述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便是。其次,《诗经》中的比兴往往只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离骚》则在长篇巨制中以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比兴表现了它的内容。如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其他方面亦多用比喻,如以驾车马比治理国家,以规矩绳墨比国家法度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采。 抒情诗一般篇幅短小,没有故事情节。《离骚》不只篇幅宏伟,而且由于前一部分是在诗人大半生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上展开抒情,后一部分又编造了女须劝告、陈辞重华、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天上等一系列幻境,便使它具有了故事情节的成分。这种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波澜起伏,百转千回,看看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转眼却又出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离骚》的形式来自民间,但在诗人手中有了很大发展。他一面采用民歌的形式,一面又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把诗句加长,构成巨篇,既有利于包纳丰富的内容,又有力地表现了奔腾澎湃的感情。《离骚》基本上是四句为一章,字数不等,亦多偶句,形成了错落中见整齐,整齐中又富有变化的特点。《离骚》的语言十分精炼,并大量地吸收了楚国的方言,虚字也运用得十分灵活,又常以状词冠于句首,造句也颇有特点。此外,《离骚》除了诗人内心独白外,还设为主客问答,又有大段的铺张描写,绘声绘色,对后来辞赋有很大影响。所有这些也都表现了《离骚》的艺术特点与成就。浅论《离骚》的艺术特色 【摘要】:本文认为《离骚》有几个方面的艺术特色,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比兴手法的拓宽,结构语言方面的特点,但《离骚》狂放和奇艳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其狂放的艺术特色是与楚民族"剽轻"的性格特征和屈原悲剧性的人生际遇分不开的。其奇艳的艺术特色除受当时的时代风气影响外,还与屈原对荆楚秀丽山川和楚地重繁饰的巫教的艺术体验有关。 【关键词】:《离骚》浓烈的激情奇幻的想象独立不屈比兴结构语言狂放奇艳 【正文快照】:

中华诗词精典_楚辞精典诗文欣赏

离骚——屈原 读前须知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全部屈原作品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伟大诗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①,朕皇考曰伯庸②。 摄提贞于孟陬兮③,惟庚寅吾以降④。 皇览揆余初度兮⑤,肇锡余以嘉名⑥: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⑦,又重之以修能⑧。 扈江离与辟芷兮⑨,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⑩,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阝比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茞?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昌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原竢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娉以革几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

诗经和楚辞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诗经》中的诗歌大多为短章小品,以凝练精粹见长,恢宏广大不足,楚辞则渐多宏篇巨制,呈现出崭新气象,楚辞继承了《诗经》的传统的比兴手法并予以极大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意象。《诗经》中比喻一般是单列的,而楚辞中的比喻则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就句式而言,楚辞打破了《诗经》四言体的樊笼,代之以参差错落,灵活自由的句式,形成自由、奔放的诗歌语言。 楚辞作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首先在文体上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表现在大量的模拟之作的出现和对其它文体尤其是汉赋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方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伟大人格,同情人民、憎恨奸徒的鲜明态度,一直影响、激励着各个时代的进步文人。 楚辞中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与《诗经》代表的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并立共存,对后代抒情诗人影响很大。而楚辞丰富的的表现手法、章法结构以及华美繁丽的辞藻对后代文学也有巨大影响。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掌握了这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要领,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阅读古诗词,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是诗词的语言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悟意。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歌——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诗人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客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 对象。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

楚辞原文及译文

(1)《楚辞》原文及译文 《楚辞》 【导读】 《楚辞》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诗歌作品集。楚辞在汉代又被称作"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屈原"乃作《怀沙》之赋"。实际上,楚辞作为一种产生于楚地的独立诗体,是不应与汉赋混淆的。汉赋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赋一般用主客问答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含有叙事成分,但它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是一种诗歌。它得名于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在我国南方楚地形成的一种叫做"辞"的新诗体。这种诗体经屈原发扬光大,其后的宋玉等汉代作家继续从事楚辞的创作。 《楚辞》之所以称为"楚",是因为它的声韵、歌调、思想乃至精神风貌,都带有鲜明的楚地特点。从形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句式,而代之以五、六言乃至七、八言的长句句式,并保留了咏唱中的叹声词"兮";从体

制上看,它突破了《诗经》以短章、复叠为主的局限,发展成为"有节有章"的长篇巨幅,更适合表现繁复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抒写在较大时段跨度中经历的复杂情感。另外,《楚辞》与音乐仍保持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楚辞之前的《诗经》,诗句以四字句为主,篇章比较短,风格朴素;楚辞则篇章宏阔,气势汪洋恣肆,诗的结构、篇幅都扩大了,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烂,都与《诗经》截然不同。一般来说,《诗经》产生于北方,代表了当时的中原文化,而《楚辞》则是南方楚地的乡土文学,《楚辞》的作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及后来其它作家吸收南方民间文学并 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诗经》和《楚辞》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大源头,两者分别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先河,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双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国僻处南方,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与黄河流域诸国有很大差异,因而被视为"南蛮"。到春秋时代,楚国强大起来,成为"五霸"之一。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离骚》之我见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 第一,大一统思想。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艺术特色: 一方面,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张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例如:““启《九辨》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另一方面,诗中又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所谓“《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王逸《楚辞章句》),说的就是这一艺术特色。 同时,诗中的比喻,并不仅仅停留在个别事物的类比上,还体现于整个形象体系的构思中,因而又含有整体上的象征意义。《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离骚》中又多用对偶。据统计,全篇对句在百句以上;并已出现了错综对,如“固时俗之工巧兮,□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在一句中,还往往以双声配双声,叠韵配叠韵,前者如“!?□郁邑而□傺兮”,后者如“聊逍遥以相羊”,等等。这就形成了《离骚》的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离骚》

《楚辞》赏析讲义(第11讲:九歌)

《楚辞》赏析讲义(第11讲:九歌) 教学内容:《九歌. 大司命》赏析;《九歌. 少司命》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九歌. 大司命》和《九歌. 少司命》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 欣赏。 教学重点:《九歌. 大司命》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和赏析;《九歌. 少司命》原文吟诵、诗文词句解读和赏析。 一、《楚辞·九歌》赏析之五(大司命) 【原文】 九歌·大司命 广开兮天门,纷吾乘兮玄云①。 令飘风兮先驱,使冻雨兮洒尘②。 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从女③。 纷总总兮九州,何寿夭兮在予④。 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⑤。

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⑥。 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⑦。 一阴兮一阳,众莫知兮余所为⑧。 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⑨。 老冉冉兮既极,不寖近兮愈疏⑩。 乘龙兮辚辚⑾,高驰兮冲天。 结桂枝兮延伫⑿,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愿若今兮无亏⒀。 固人命兮有当⒁,孰离合兮可为⒂? 【注释】 ①广开:大开。纷:多貌,形容玄云。玄云:黑云。 ②飘风:即旋风。王逸《章句》:“回风为飘。”先驱:在前开路。 ③君:对大司命的尊称。回翔:像鸟儿一样盘旋飞翔。逾: 越过。 ④纷总总:盛多的样子。言九州人口众多。 ⑤阴阳:指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的发展变 化皆由阴阳二气运行所定。以上四句为男觋扮大司命唱。 ⑥九坑:即九州,泛指人世间。上帝是造物主,有至高无上 的权威,大司命掌管人类的寿命,是这种权威的体现。“导帝之兮九坑”,就是把上帝的权威引导到人世间。这两句为女巫唱。

⑦被被:同披披,飘动的样子。 ⑧一阴一阳:或阴或阳,变幻莫测。 ⑨遗(wèi):赠给。 ⑩冉冉(rǎn):渐渐。 ⑾辚辚:车声。这两句为大司命唱,言大司命乘龙车高飞,返回天宫。 ⑿延伫(zhù):长久地站立。 ⒀若今兮无亏:犹言及时珍重。 ⒁固:本来。当:定规。 ⒂可为:可以掌握。以上六句为女巫唱,表示对大司命高飞而去的依恋和无可奈何的宽慰。 【译文】 敞开了那天国的大门,我乘上了浓密的乌云。 命令那旋风先驱开道,呼唤那暴雨洗洒路尘。 神君盘旋从空中下降,我紧跟着你越过空桑。 九州芸芸众生闹嚷嚷,谁生谁死都握我手上。 高空里我安详地飞翔,乘天地正气驾驭阴阳。 我虔诚恭敬紧跟着你,把上帝权威带到九州。 神衣飘动啊长而又长,玉佩闪烁啊放射光芒。 一阴一阳啊变幻莫测,我做的事啊众怎知详。 折一枝神麻玉色花朵,送你这将离去的神灵。 衰老已经渐渐地到来,不亲近就更疏远感情。

文学常识楚辞

楚辞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诗。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等。 《离骚》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篇自述身世、遭遇,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象征。《九章》共9首,思想内容大体与《离骚》相同,但创作上较多采用现实主义手法。《九歌》共11首,是屈原对民间祭神曲的再创造。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氛围的描述上,瑰丽多彩,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首先,它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较之《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丰富的感情。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抒情主人公的凸显、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一种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经》与《楚辞》并称为

“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源头。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摄提贞于孟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 陬zōu 寅日那天我降生。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 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 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 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 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 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

我的忠心, 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 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此句为衍句) 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 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 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 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 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畦留夷与揭车兮:分垄培植了留夷和揭车, 杂杜衡与芳芷:还把杜衡芳芷套种其间。 冀枝叶之峻茂兮:我希望他们都枝繁叶茂, 愿竢sì时乎吾将刈:等待着我收获的那一天。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它们枯萎死绝有何伤害, 哀众芳之芜秽:使我痛心的是它们质变。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大家都拼命争着向上爬,

楚辞

1、楚辞:指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是在楚文化的氛围中和楚 地民歌音乐的基础上诞生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诗歌战国时期的楚人和汉代人模仿创作的一批楚辞作品也统称为楚辞。 2、建安风骨: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包括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代表作 家有“三曹”、“七子”曹琰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的反应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忧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3、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描摹秀丽山水和恬静的田园 风光,表达自己淡泊闲适的生活情趣为主,风格清新疏淡,写景传神,亦称“王孟”诗派。 4、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创始于曹操,只采用乐府旧题的形式,内容却紧密反映现实,记述 时事,对杜甫的即事名篇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都有启示作用。 5 5、初唐四杰:指唐代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经历、处境相近,皆年 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故其作多有怀才不遇之感。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怀,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具有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用语质朴,对唐代诗歌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艳丽的余风有所贡献。 6、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诗坛的一件大事,新乐府是与古题乐府相对而言的,是一种用自命 新题以写时事的乐府诗。最初由杜甫开创,到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由这个诗歌流派而逐渐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其宗旨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主张诗歌要有社会内容,反映民生疾苦和社会弊端,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 7、婉约词:词学名称,唐宋词的一大主流,代表作家有温庭筠,李煜,柳永,李清照等词 人,婉约是指其词风,作品以个性的抒情为主,情调深沉婉约,语言清丽凝重,思想含蓄深刻,富于意境美。婉约派提倡词别是一家(李清照提出),在创立新文学、抒情体等方面有特殊贡献。 8、豪放词:词学名称,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词人。豪放是指其词风,作品往往气象 大,意境雄浑,情感奔放,豪放派词风受传统诗教文风的影响,在拓展加深词体文学之体格上有重要作用。 9、散曲:散曲是与剧曲相对而言的,它是金元时期北方兴起的可和乐歌唱的一种新型抒情 诗体,在元代又被称为乐府,散曲突破了传统的诗歌审美艺术的窠臼,表现手法大多用铺陈白描,形式灵活自由,语言通俗流利,风格泼辣明快,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在体式上,散曲大体可以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 10、石头记:即《红楼梦》曹雪芹的未完稿提名石头记,最早的抄本也沿用这一名称, 后来程伟元将高鹗的续作四十回连着原作八十回合并,以活字版排印出版,书名改《红楼梦》1 11、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元宗道,元宏道,元 中道三兄弟,因三元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观念:a、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提出文学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的历史观。b、在继承“童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诗文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说重个性,贵独创,强烈表现自我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 12、临川派:为明代万历时期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戏曲史上往往将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称为临川派,汤显祖论

浅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之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比、兴手法的运用,在《离骚》中是非常多见的,如他以香草比喻诗人品质的高洁,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驾车马比喻治理国家等。 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比兴艺术创作手法,在《诗经》中已经得到了确立,但是,这一重要的艺术手法不仅在《离骚》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且还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离骚》的比兴都是虚构、想象之辞,是诗人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比兴的发展;《离骚》的比兴,不只是以具体的事物比具体的事物,而且以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内涵极为丰富复杂;而且一系列的比兴,相互联缀,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构成一种诗的艺术境界,有机地表现出全诗的内容,因而给人以整体的美的享受。特别是诗人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已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艺术传统。值得特别研讨的,是屈原首创的“两性喻”和“芳草喻”以及《离骚》的比德艺术。下面就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一、两性喻 历史意识是属于理性的、刚性的东西,当诗人带着他的历史意识返回现实世界的时候,必须使之与情感的、柔性的东西相搭配,相融合,以期创造一种刚柔和济、情理互通的美学机制。于是出现了《离骚》中的“两性喻”: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斋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日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对国王以夫君相称,又称朝中群小为众女,把君臣关系说成夫妻关系,男女关系,有人称为“两性喻”。两性喻将政治斗争生活化,将君与臣、臣与臣之间的明争暗斗和权势起伏代以夫妻间的离合悲欢,男女间的感情纠葛。有效地消解了读者心中的陌生感,并且化抽象为具体,平添了许多人情味。这样的比喻是有其事理根据的。在那个时代,君臣之间君为尊,夫妻之间夫作主,两者是平行而相似的。诗人既以妇人自比,那向国王进谗言的朝中群小,自然就和心怀妒嫉,离间人家夫妻关系的坏女人有些相像了。诗人不时借用男女情爱的心理来表达自己的希望与失望,坚贞与被嫉,苦恋与追求。屈原的悲剧是政治悲剧,但他对君国的忠诚哀怨眷恋之情,用爱情来比喻,用爱情心理来刻画,就更为曲折尽致,深微动人。 屈原首创的这种两性喻,在后代诗歌作品中,时有看见,而且不限于比喻君臣关系。 二、芳草喻 “芳草喻”是以自然界芬草香花之类来象征人的品格,意蕴更为丰富,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会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o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借众多花卉草木的象征烘托,来表现诗人的美好服饰、美好心情、美好品行、美好形象,同时,这些事物又各自成为独立意象,散布在诗篇中,给人以斑斓绚丽的视觉和馥郁芬芒的嗅觉,呈现为一种华美繁富的艺术风貌。这种比喻的妙用还在于:诗人以第一人称自颂美德,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 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 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一)、人物形象

《楚辞》在情感与内容上的特色

《楚辞》在情感与内容上的特色 《楚辞》作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并且,《楚辞》在形式上有飞扬飘逸的特色。 同时,楚辞在内容上也极据其特色:楚辞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发展起来的,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同时,楚辞又是南方楚国文化和北方中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楚辞》中,作者都显示出了献身无悔的态度。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堪称是《楚辞》中的经典之作。其文中的以“香草”来比喻君子更是流传于后世,并给后世的文人带来了极其深重的影响。 《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要者大约有三方面:作者致意改革政治以振兴楚国而不为君王所信任;作者追求坚持高尚的道德操守而遭到“党人”的诬陷诽谤;作者深情的眷恋祖国却一再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也正展示出了屈原献身祖国的满腔热枕,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直高洁出淤泥而不染的伟大人格。凛然正气,令人敬佩。《离骚》的主要艺术特点有五点: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和奇幻的想象。《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特别是以香草美

《楚辞》赏析讲义(第20讲:《思美人》《惜往日》赏析).docx

《楚辞》赏析讲义(第20 讲:《思美人》《惜往日》 赏析) 教学内容:《九章 .思美人》、《九章 .惜往日》赏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九章·思美人》《九章 . 惜往日》的基本内容;赏析诗文;领会诗人表述的思想感情;体悟中国古典文学欣赏。 教学重点:《九章·思美人》和《九章. 惜往日》诗文讲解。一、《九章·思美人》解读与赏析 细雨绵绵风萧萧,杨柳吐翠报春早。倚窗闲览思美人,屈 子情绪略知晓。 忠君报国天路遥,感慨时世怨难消。仰望楚天怅寥廓,神 思飞扬愁未了。 《九章·思美人》为战国末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作。香草美人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化象征者,文中美人系指楚 君王。作者“依诗取兴,引类譬喻”,试图以思女形式,寄托

自己君主的希冀。此想象奇特、神思,是一篇浪漫 主佳作。《思美人》取首的三个字。美人比楚 王,思美人即思念楚王。人然于放逐途中,却仍然 不忘国君和楚国。首表了屈原希望美好的政治一定要 ,希望楚王吸取史教,多振楚国而努力。 【原文】 九章·思美人 思美人兮,涕而竚眙。媒路阻兮,言不可而。蹇蹇之冤兮,陷滞而不。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莫达。愿寄言于浮云兮,遇丰隆而不将。因而致辞兮,羌迅高而当。高辛之灵盛兮,遭玄而致。欲以从俗兮,媿易初而屈志。独年而离愍兮,羌凭心犹未化。宁而寿考兮,何易之可!知前之不遂兮,未改此度。既覆而兮,蹇独此异路。勒而更兮,造父我操之,迁逡次而勿兮,聊假日以。指?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期。开春兮,白日出之悠悠。吾将志而愉兮,遵江夏以。大薄之芳茝兮,搴洲之宿莽。惜吾不及古人兮,吾与玩此芳草?解萹薄与菜兮,以交佩。佩以兮,遂萎而离异。吾且儃徊以兮,南人之。窃快在中心兮,厥凭而不竢。芳与其糅兮,羌芳自中出。郁

楚辞

<<楚辞>>赏析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

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个人看法: 地域文化较强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与杜甫所代表是二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形式,李白的诗歌运用奇特的夸张和想象,往往所表达是一种超脱自然的盛世情怀,而杜甫运用写实的手法,在意的是对于客体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所以在后人面对这样的二种风格的时候,在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相当的时候,总是想去比较一下谁代表的是盛唐诗歌的最高的艺术成就。 其实,面对二位天才级的诗人,我们后人这样的比较实际就存在着不适当,他们所代表的二种的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在历史的长河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栓选已经证明了他们二人共同所代表的一座后人无法仰及的高峰,对于我国的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无法替代的贡献。 一.李白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 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 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 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 是个谜。大约五岁时,随家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其家非常富有,因而他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少年时代,游历青城、峨嵋等地,可想道教给他的一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18岁时,他往来旁郡,游剑阁、梓州。20岁游成都等地,就是在漫游,任侠中李白度过他的一生。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李白推崇....“.清真..”.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篇一:分析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用对话的形式,也有采用独白,注意人物行动和细节的刻划使变现直接,更具亲近真实感。 2)、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还饱含着感情,饱含着人民的爱憎,即使是叙事诗,也是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汉乐府民歌一方面由于所叙之事大都是人民自己之事,诗的作者往往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和他所描写的人物有着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生活体验,所以叙事和抒情便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做到“浅而能深”。 3)、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丰富多样的形式,毫无疑问,非常有助于复杂的思想内容的表达的。 4)、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数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抒情小诗《上邪》那种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都是浪漫主义的表现。 篇二: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普兰店市职业教育中心 李晓东 论汉乐府民歌艺术特色 汉代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一的时代,经春秋以来,历史上空前统一,疆域最大的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它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都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初开创性、典范性的特征。屈原的楚辞文学具有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点。秦代可以说没有文学,而汉代则不同,它的辞赋、散文、诗歌都有较大的发展。在汉诗歌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民歌。本文旨在略论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它揭露了战争和傜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封建压迫下生活的痛苦,揭露了上层社会剥削阶级的腐朽、丑恶,也有表现爱情和婚姻的诗。这些深刻的思想内容与较高的艺术成就是相辅相成的。下面我简单谈谈它的艺术成就。 一、突出的叙事特征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中国诗歌一开始抒情诗就占有压倒的优势。《诗经》中仅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楚辞也以抒情为主。到了汉乐府民歌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能够宣告叙事诗的正式成立。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如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在李白的全部作品中,也包含着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方面的因素,但就他的主导倾向而言,他却是一个积极浪漫主义的大师。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虽然也接受了《诗经》现实主义的影响,但对他影响更深的却是《楚辞》中屈原的作品。李白和屈原有相似的政治理想和不幸遭遇,同样有着不满现实的反抗精神,也有着可以媲美的高贵品质和艺术天才。以这些共同的特点为基础,他必然会走上屈原所开辟的积极浪漫主义的道路,并根据他自己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对它有所丰富和发展。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对被压迫被损害的人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他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确比屈原具有更广阔的内容。在表现手法上,他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使之发展,特别是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地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在描写对象上,他所接触到的题材也比屈原更为广阔,因之,他对于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范围,也就更加广泛。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就是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他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敌人残暴、丑恶的憎恨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其十九 他是这样地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于长安的眷念: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由于李白对大自然有着深沉的喜爱,也由于他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丑恶现实有着深刻的憎恨,而他的被束缚的个性又得不到自由和解放,他就渴望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常常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企求从它那里得到抚慰和快乐,以至分担自己的愁苦。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在这里,他是把敬亭山当作心心相印的契友,好像它能理解自己的孤独和寂寞似的。他又想象着从梅花那里可以得到春天的消息:“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他想象着美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