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要点

第一章:肺系病证

感冒

1各家学说:

A北宋。《仁斋直指方》首见“感冒”之名。

B朱丹溪创立辛温、辛凉两大治法。

C明清时期将感冒与伤风互称。

D林佩琴。《类证治裁》对虚人感冒提出“扶正去邪”的治疗原则,并明确提出“时行感冒”。

2病证特点: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头痛脉浮。

3病因病机:六淫、时行病毒侵犯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

4病位:肺卫。

5病证鉴别:

A风温—病势急、寒战高热神昏谵妄。

B流感—症状重、发病急、传变快,具有流行性与传染性。

6辨证要点:

A辨风寒、风热、暑湿。

B辨时行与普通感冒。

C辨体虚感冒—气虚与阴虚。

7病证治则:解表达邪或解表宣肺。

8病证分治:

A风寒—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B风热—发热重恶寒轻、脉浮数—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C暑湿—身热恶风肢体酸重,口渴心烦小便短赤,苔薄黄腻脉濡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小便短赤者—合六一散或加赤茯苓)。

D虚体感冒:

○1气虚—恶寒发热无汗,素神疲气短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9预防调护:

○1慎起居适寒温。○2注锻炼强体质。○3易感者每天按迎香穴、冬春服贯众汤、夏暑服藿佩汤。○4时感流行可服贯众、板兰根、生甘草汤预防;室内食醋熏蒸消毒、加热消毒2小时每日一次。○5发热者适当休息,饮食宜清淡。○6药煮沸后5—10分钟即可,趁温热服。○7得汗、脉静、身凉为病邪外达之象。

咳嗽

1各家学说:

A咳嗽最早见于—《内经》,其《素问》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B明.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C《医学心悟》进一步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肥厚

自内攻之则鸣。”

2病证特点:咳嗽咯痰。

3病因病机:○1外感六淫○2内伤饮食、情志、劳欲—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4病位: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5病证鉴别:

A肺痈—发热胸痛咳吐腥臭浊痰。

B肺痨—有传染性,以阴虚为主。

C喘证—气喘、呼吸困难。

D肺胀—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而成,胸部膨胀喘息上气。

6辨证要点:

○1辨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常伴恶寒发热头痛表证,内伤者伴他脏见证)。

○2辨咳嗽时间、节律、性质、声音。

○3辨痰的色、质、量、味。

7病证治则:○1外感—祛邪利肺。○2内伤—标本虚实分清主次处理。○3咳嗽治疗直接治肺外注意治脾、肝、肾;外感者忌敛涩之品,内伤者防宣散伤正。

8病证分治:

◇A风寒—咳嗽声重痰稀色白,风寒表证,苔薄白脉浮紧—疏散风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或止嗽散。(寒包火证者—麻杏石甘汤,表寒内饮者—小青龙汤)。

◇B风热—咳嗽频剧咯痰黄稠不爽,身热恶风口渴头痛,苔薄黄脉浮数—桑菊饮(暑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

◇C风燥—干咳连声作呛,口鼻干燥身热微寒鼻塞头痛,舌红少津脉浮小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D凉燥—干咳少痰,口鼻干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苔薄白而干—温而不燥润而不凉—杏苏散。

○A痰湿蕴肺—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早晨或食后咳甚,脘闷体倦少食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健脾化痰理气止咳—平胃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病情平稳者--可服六君子汤;痰湿寒化伏肺者—小青龙汤)。

○B痰热郁肺—咳嗽气粗痰多黄稠咯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C肝火犯肺—咳逆阵作咯之难出,胸胁胀痛咳随情绪波动增减,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D肺阴亏耗—干咳声短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沙参麦冬汤。

9病证转归:痰饮、喘证。

10预防调护:

○1防寒保暖○2饮食不宜甘肥、辛辣、过咸○3戒烟酒○4适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5易感者迎香穴按摩足三里艾熏○6外感咳嗽症状明显者适当休息○7内伤咳嗽“缓则治本”○8久咳自汗者选玉屏风散、生脉饮服用。

哮病

1各家学说:

A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认为“哮喘专主于痰”;同时指出“未发以扶正为主,既发以攻邪为急”的治疗原则。B明。虞抟《医学正传》明确区分哮与喘,“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C《景岳全书》曰:“喘有夙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

D清。李用粹《证治汇补》把哮病病因概括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

2病证特点: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

3病因病机: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虚劳引发—痰气搏结气道肺失宣降。

4病位:在肺与脾肾有关。

5病证鉴别:

A哮病与喘证—哮指声响言,为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B哮病与支饮—支饮系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时轻时重。哮病间歇发作,哮吼声重。

C哮病与肺胀—是否有发作性。(肺胀是多种肺系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肺脾肾受累,痰浊、水饮、瘀血互结。)

6辨证要点:辨虚实。

7病证治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8病证分治:

发作期:

A冷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冷哮实证者—紫金丹,上实下虚者—苏子降气汤。)

B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好发于夏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C寒包热哮—喉中哮鸣,咯痰不爽色黄而黏烦躁,恶寒发热身痛,苔白腻罩黄脉弦紧—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D风痰哮—喉中痰鸣如哨笛或拽锯,发前有鼻涕咽痒等,苔厚浊脉滑实—涤痰利窍降气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喘急者—吞皂荚丸必要时暂用—控涎丹,痰涎涌盛者—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意识朦胧者—合涤痰汤。)

E虚哮—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舌淡脉沉细或细数—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缓解期:

A肺虚—玉屏风散。或六君子汤。

B脾虚—六君子汤(阳虚者—理中丸,气陷者—补中益气汤。肺脾气虚者—六君子汤。)

C肺肾两虚—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肾不纳气者—参蛤散,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肾阴虚者—七味都气丸,阴虚痰盛者—金水六君煎。

D喘脱—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9预防调护:

○1避免冷空气刺激○2避免海膻发物○3避免烟尘异味○4避免不良情绪○5避免过度劳累○6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7平时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提抗病能力。

喘证

1各家学说:

A喘证病名最早见于《内经》。

B张仲景称之为“上气”

C《景岳全书》指出:“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明确将喘证分为虚、实两类。

D《类证治裁》:“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

2病证特点:呼吸困难,甚者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3病因病机:是多种病的一症状,肺气上逆,肾不纳气。

4病位:在肺、肾,与肝脾有关。

5病证鉴别:

喘证与气短—是否有声。(气短无声,而喘证实者气粗声高,虚者气弱声低。)

6辨证要点:

○1辨虚实。○2实者辨外感与内伤。○3虚者辨病变脏腑。

7病证治则:

○1实者治肺、虚者治肾。○2不可见喘止喘,应积极治原发病。

8病证分治:

实喘:

A风寒壅肺—喘息咳逆胸部胀满痰多稀薄色白质黏,兼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而滑脉浮紧—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寒饮伏肺复感风寒者—小青龙汤;得汗而喘不平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B表寒肺热—喘逆上气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舌边红苔薄白或罩黄脉浮数—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C痰热郁肺—喘咳气涌痰多黏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D痰浊阻肺—喘满闷窒痰多黏白,兼呕恶食少,苔白厚腻脉滑或濡—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夹瘀者—涤痰汤加桃仁、红花、赤芍、水蛭或配用桂枝茯苓丸涤痰祛瘀。平素可服六君子汤。)

E肺气郁痹—每遇情志突发呼吸短促喘粗气憋,苔薄脉弦—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气滞腹胀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虚喘:

A肺气虚耗—喘促气短气怯声低自汗畏风,舌淡脉软弱—补肺益气—补肺汤(兼阴虚:痰少烦热潮红苔剥脉细数—合生脉散。兼脾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肺脾两虚者—六君子汤合补肺汤。)

B肾虚不纳—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肾阳虚—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咳喘面红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D喘脱—喘逆甚剧,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参附汤合黑锡丹。

变证:

A上实下虚—咳喘痰多+肾虚—苏子降气汤。

B心血瘀阻—心悸喘不得卧,舌紫暗脉结代—补虚上加桃仁、红花、川芎、丹参。

9预防调护:

○1平时:慎风寒适寒温,食清淡忌烟酒,调情志适房事○2已病:早治疗力根治○3加锻炼增抗力。

肺痈

1各家学说:

A“肺痈”首见于《金匮要略》。

B《千金要方》创“苇茎汤”为后世治本病之要方。

C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将肺痈进行分期治疗;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

D《医门法律》倡仪“清肺热,救肺气”。

E张璐.《张氏医通》认为“肺痈者由感受风寒,未经发越,停留胸中,蕴发为热。”

2病证特点:咳嗽胸痛,发热、咯腥臭浊痰或脓血痰。

3病因病机:素体痰热复感风热、风寒之邪—郁结于肺—热壅血瘀。

4病位:肺。

5病证鉴别:

A肺痈与风温—起病急发热咳嗽胸痛两者均有,要点为咯腥臭脓血浊痰。

B肺痈与肺痿—肺痿由肺系病变迁延不愈发展而来,故具慢虚之象。

6辨证要点:

○1古有:验痰法—痰在水中沉者为痈。验口味法—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2辨分期:初期—恶寒发热咳嗽。成痈期—高热振寒胸痛气粗。溃脓期—咯腥臭脓血浊痰,虚实夹杂。恢复期—阴伤气耗为主兼余毒不净。

7病证治则:祛邪。

8病证分治:

A初期—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量日增,苔薄黄脉浮数而滑—疏散风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B成痈期—振寒后壮热汗出、咳嗽咯黄绿色痰、胸痛转侧不利,自觉喉中有腥味,苔黄腻脉滑数—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咯痰腥臭味重者—合犀黄丸)。

C溃脓期—咳吐大量腥臭脓血浊痰,胸痛气喘烦渴喜饮,苔黄腻脉滑数—加味桔梗汤。(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有力者—桔醒梗白散。咯痰腥臭异常者—合犀黄丸。)

D恢复期—○1邪去正虚—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2正虚邪恋—桔梗杏仁煎。

9病证转归:肺痿。

10预防调护:

○1早治疗○2卧床休息观察痰色、质、量、味○3防寒保暖、溃后体位引流○4大量咯血者按咯血处理。○5食清淡忌油腻戒烟酒辛辣○6高热者半流饮食多吃水果。○7每天用苡米作粥食之、鲜芦根煎汤代茶。

肺痨

1各家学说:

A《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具体记载。

B华佗.《中藏经》已认识本病具有传染性。

C《千金要方》明确本病病位在肺。

D《丹溪心法》倡导“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确立滋阴降火之法。

E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与“补虚”之法。

F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治疗肺痨的第一部专著。

G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提出本病是由“病虫”引起。

2病证特点: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3病因病机:体虚感染痨虫—肺阴受耗。

4病位:肺与脾肾有关、最后可累及肝心。

5病证鉴别:

A肺痨与虚劳—是否有传染性。肺痨主要是肺阴虚而虚劳主要是脾肾气血阴阳亏虚。

B肺痨与肺痿—肺痿是肺叶痿缩不用,是肺痈、肺痨、咳嗽日久等后期转归。

C肺痨与肺癌、肺痈—肺癌好发40岁以上,抗痨治疗无效;肺痈咳吐腥臭脓血浊痰,肺痨瘢痕可转变为肺癌。

6辨证要点:辨别: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阴阳两虚。

7病证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8病证分治:

A阴虚—干咳痰中带血,隐隐胸痛手足心热,舌边红苔薄白脉细数—滋阴润肺—月华丸(可服琼玉膏)。

B阴虚火旺—呛咳痰多黄稠时时咯血,心烦易怒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C气阴两虚—咳嗽无力气短声低痰稀量多,午后潮热畏风怕冷颧红神疲,苔薄脉细弱而数—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脾气虚者—加扁豆、苡仁、莲子。忌用地黄、阿胶、麦冬。)

D阴阳两虚—咳喘少气痰白有沫,潮热盗汗自汗面浮肢肿、形寒肢冷或五更泄泻,舌隐紫少津脉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9病证转归:肺痿、肺癌。

10预防调护:

○1戴口罩、雄黄擦鼻避免传染。○2忌辛辣、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适锻炼、强食养。

11主症治疗:

○1咳嗽者—海藏紫菀散。○2咳咯血者—白芨批杷丸,○3潮热骨蒸者—柴胡清骨散。

○4盗汗自汗者—当归六黄汤,○5泄泻者--参苓白术散(五更泻者—四神丸)○6遗精、月经不调者—大补元煎。)○7痰热者—加黄芩、知母、花粉、鱼腥草,○8痰湿者—加半夏、茯苓、苡仁○9瘀血者—加参三七、血余炭。○

10肝火者—加丹皮、山栀、夏枯草○11相火者—加黄柏、知母○12杀虫—百部、白及、黄连。

肺胀

1各家学说:

A《内经》早就有关本病记载。

B《金匮要略》指出:“咳而上气,此为肺喘,其人喘,目如脱状。”

C朱丹溪认为本病发生与痰瘀互结阻碍肺气有关“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气夹瘀血碍气而病”。

D李用粹.《证治汇补》将其分为虚实两端“又有气散而胀者,宜补肺,气逆而胀者,宜降气,当参虚实而施治”。

2病证特点:多种慢性肺系病证反复发作迁延而成,咳喘上气胸胁胀满、心悸紫绀、肢体浮肿。。

3病因病机:多种慢性肺系病证反复发作致痰浊、水饮、瘀血互结-壅阻肺气—肺气胀满不能敛降。

4病位:在肺,再及脾肾最后及心。

5病证鉴别:

肺胀与哮病、喘证—哮者哮鸣有声,喘者呼吸困难是多病一症状。两者日久匀可转化为肺胀。

6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

标实—痰浊、水饮、血瘀;本虚—肺肾心:气虚、气阴两虚、气虚及阳,阴阳两虚。

7病证治则:治标、治本。

8病证分治:

A痰浊壅肺—胸办胀满痰多色白,短气喘息稍劳即著畏风易汗,倦怠纳少,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滑—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或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痰多夹瘀者—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赤芍、水蛭)。B痰热郁肺—咳喘气粗胸胁胀满,痰黄难咯,伴身热微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痰热内盛难以咯出者—桑白皮汤)

C外寒内饮—咳喘不得卧咯泡沫痰胸胁胀满,恶寒身痛,苔白滑脉浮紧—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喉中有水鸣声者—射干麻黄汤;饮郁化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表寒已解痰浊壅盛者—三子养亲汤合葶苈大枣泻肺

汤)

D痰瘀阻肺—痰多喘息不得卧,唇甲紫绀,舌紫暗苔腻脉弦滑—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或涤痰汤合桂枝茯苓丸。

E痰蒙神窍—神志恍惚烦躁谵妄,咳喘气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涤痰、开窍、息风—涤痰汤另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肝风内动抽搐者—紫雪丹;热伤血络者—合犀角地黄汤;大便不通者—凉膈散或增

液承气汤)。

F肺肾气虚—呼短难续不能平卧,声低气怯咯痰如沫,或腰膝酸软小便长清,舌淡脉沉细无力—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或补肺汤合参蛤散,(喘脱者—参附汤送参哈散或黑锡丹。病稳后服—皱肺丸。)G阳虚水泛—心悸喘咳面浮肢肿纳差尿少,苔白滑脉沉细—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9病证转归:血证、喘脱、昏迷。

10预防调护:

○1防止感冒治疗原发病,○2平时固本增强抗病能力,○3禁烟酒忌食辛辣、生冷、咸、甜之品,○4水肿者低盐。

肺痿

1各家学说:

A肺痿首见于《金匮要略》。“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B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将其分为“虚热”(肺燥伤津)“虚寒”(肺气虚冷)两类。“盖肺为娇脏,热则气灼故不用而痿,冷则气沮亦不用而痿也”。

2病证特点:咳吐浊唾涎沫。

3病因病机:久病损肺或误治—津气亏损、肺失濡养—肺叶枯痿。

4病位:在肺,与脾胃肾有关。

5病证鉴别:

○1与肺痈—咳吐腥臭脓血。○2与肺痨—咳吐血或痰中带血。

6辨证要点:虚热、虚寒。

7病证治则:补肺生津。

8病证分治:

A虚热(肺燥伤津)--咳吐浊唾涎沫较稠,咽燥口渴潮热消瘦,舌红而干脉虚数—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

B虚寒(肺气虚冷)--咳吐浊唾涎沫清稀量多,神疲食少形寒小数,舌淡脉虚弱—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

9预防调护:

○1积极治疗咳喘肺部疾病、加强锻炼、慎起居。○2安心养病不可急躁,○3戒烟减少呼吸道刺激,○4饮食宜甘淡忌寒凉油腻。

第二章心系病证

心悸

1各家学说:

A心悸时脉律失常与预后关系的最早记载是《内经》。

B“心悸”病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惊悸”。

C《济生方》首先提出“怔忡”病名。并认为其原因为“心血不足”“五饮停蓄”。

D区别惊悸与怔忡的是—明。《医学正传》。

E朱丹溪—责之于虚与痰。张景岳—责之阴虚劳损。王清任—责之于瘀血内阻。

2病证特点: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时间短者—惊悸,时间长者—怔忡。

3病因病机:体虚劳倦、药食不当、七情外感—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或邪(痰火、水饮、瘀血、风寒湿)扰阻心神=心神不宁。

4病位:心与四脏有关。

5病证鉴别:

A心悸与胸痹—有无胸痛。

B心悸与奔豚—发自何处。(发自于心与发自于少腹)。

C心悸与卑喋—有无精神失常(心有所歉爱处暗室见人惊避,无脉象异常)。

6辨证要点:

○1辨惊悸与怔忡—轻与重,功能与器质。○2辨虚实—虚(气血阴阳)实(痰、饮、瘀)。

7病证治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8病证分治:

A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心气不足者—四君子汤或七福饮、六君子汤)。

B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无华,倦怠无乏力,舌淡红脉细弱—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热病后期伤阴心悸者—生脉饮,心动悸脉结代者—炙甘草汤。)

C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口干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滋阴降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黄连阿胶汤。(肾阴虚—知柏地黄丸,肝肾阴虚者—一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茱萸,夹有痰热者—加黄连温

胆汤)。

D心阳不振—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汗出肢冷喘不能卧者—独参汤或参附汤加服黑锡丹,心动过缓者—重桂枝加炙麻黄、补骨

脂)。

E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真武汤)。

F瘀阻心脉—心悸不安心痛时作唇甲青紫,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亦可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G痰火扰心—心悸而烦善惊痰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黄连温胆汤(痰浊阻滞者—导痰汤,邪毒犯心者—银翘散==邪毒已去气阴两虚者—生脉散。)

9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愉快○2饮食忌过饱过饥、戒烟酒浓茶、宜低脂低盐○3轻者适当活动,重者卧床休息○4积极治疗原发证(胸痹、痰饮、肺胀、喘证、痹证)。

胸痹

1各家学说:

A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

B正式提出胸痹名称的是--《金匮要略》。

C危亦林以“苏合香丸”治疗本病。

D王肯堂以大剂量桃仁、红花、降香及失笑散治疗本病(死血心痛)。

E《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痛。

F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

G《玉机微义》将心痛与胃脘痛进行了明确鉴别。

2病证特点:○1胸部闷痛(持续在15分钟内、休息或服药可缓解)。○2伴心悸气短、喘不能卧。○3可因过劳、情志、暴饮、气候而诱发。

3病因病机:寒、痰、气、瘀==心脉痹阻。气、阴、阳虚==心脉失养。

4病位:在心与四脏有关。

5病证鉴别:

A胸痹与悬饮—疼痛部位、疼痛时间、胸胁是否饱满。

B胸痹与胃脘痛—心电图才能确诊。胃脘部有压痛,伴有泛酸嗳气。

6辨证要点:辨标本虚实(标=气滞、寒凝、痰浊、血瘀。本=气血阴阳亏虚)。

7病证治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分清主次、兼顾同治。

8病证分治:

A心血瘀阻—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舌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轻者—丹参饮;气虚血瘀者—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痰瘀互阻者—加涤痰汤;痰瘀热互结者—加温

胆汤或小陷胸汤。卒然发作—可含复方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

B气滞心胸—胸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苔;苔薄腻脉细弦—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气滞血瘀心痛明显者—合失笑散;脾胃气滞脘胀嗳气纳少—逍遥散,气郁化热者—丹栀逍遥散;便秘结者—加当归芦

荟丸)。

C痰浊壅塞—心胸闷痛、痰多气短,舌体胖大苔浊腻或白滑脉滑—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痰郁化热者—黄连温胆汤加郁金;痰浊较重者—合二陈汤。阳亢风动风痰阻络者—涤痰汤)。

D寒凝心脉—胸痛彻背感寒痛甚、手足不温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可先含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寒重者—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

E气阴两虚—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声低乏力易汗;苔薄白脉细缓或结代—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心气不足明显者—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气血两虚者—生脉散合归脾汤;偏阴虚者—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兼有瘀血者—生脉散合丹参饮;痰热互结者—生脉散合温胆汤。)

F心肾阴虚—心痛憋闷、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滋阴降火养心和络—左归饮、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阴不敛阳虚烦不寐者—酸枣仁汤;心动悸脉结代者—合炙甘草汤;

风阳上扰者—黄连阿胶汤;肝气郁结者—合柴胡疏肝散。

G心肾阳虚—胸悸闷痛,气短自汗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或腻脉沉细迟—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或桂枝甘草汤(水饮凌心者—真武汤,阳虚欲脱者—四逆加人参汤或注参附注射液;四肢不温大汗

淋漓脉微欲绝者—参附龙牡汤送服苏合香丸。)

9病证转归:真心痛、

10预防调护:

○1保持心情愉快○2慎起居适温寒○3清淡低盐饮食勿过饱、禁烟酒○4适度活动○5监护生命体征、吸氧、心电监护。

真心痛

1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表现胸骨后冯疼痛持续不解(超过15分钟)伴A心悸脉结代(心律失常)B气喘水肿(心衰)C面色苍白肢冷汗出(心源性休克)

2抢救:

A卧床休息、低流量给氧,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

B止痛:宽胸气雾剂、或舌下含化—丹参滴丸或速效救心丸或心宝。(消酸甘油)

C溶栓:丹参注、血栓通、川芎嗪;(溶栓酶)

D抗休克:参附注50CM推注15分钟一次。

3缓解期:按胸痹辨证处理。

不寐

1各家学说:

A《内经》称之为“不得卧”“目不瞑”。并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

B张仲景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C张景岳曰:“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故把其分为“有邪”与“无邪”两类。

2病证特点:入睡困难、寐而易醒或腥后不寐、连续3周以上,甚则彻夜不眠。

3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食滞痰热;○2情志失常—肝郁化火;○3劳逸失度—伤及心脾、营血亏虚;○4久病体虚—心血不足;○5年迈体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6心虚胆怯—心神不安。==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病位:在心,与肝、脾、肾有关。

5辨证要点:辨虚实。

6病证治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7病证分治:

A肝火扰心—不寐多梦急躁易怒、头晕目赤口干而苦、舌红苔黄脉弦数—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头晕头痛不寐欲狂大便秘结者—当归龙荟丸;)

B痰热内扰—心烦不寐、胸闷脘痞,伴口苦头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化热痰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痰食阻滞胸闷嗳气脘腹胀满者—合半夏秫米汤;宿食停滞嗳腐吞酸脘腹胀痛—保和丸;痰热重大便不通者—礞石滚

痰丸。)

C心脾两虚—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或养心汤

D心肾不交—心烦不寐心悸多梦,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降火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心阴不足为主者—天王补心丹;心肾不交为主者—合交泰丸)。

E心胆气虚—不寐触事易惊胆怯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脉弦细—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血虚阳浮—失眠心悸心烦不安头晕目眩舌红脉弦细—酸枣仁汤;血虚肝热不寐者—琥珀多梦丸。)

8预防调护:

A重视精神调摄--《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克服过度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

B讲究睡眠卫生—○1从事适当体力活动;○2养成良好睡眠习惯;○3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忌浓茶、咖啡、吸烟。○4睡前避免从事兴奋紧张活动;○5尽量避免外界影响。

健忘

1各家学说:

A健忘之名首见于—宋。《圣济总录》。

B林佩琴。《类证治裁》指出“人之神宅于心,心之精依于肾,而脑为元神之腑,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

C《医方集解》云“人之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肾气衰,不能上通于心,故迷惑善忘也”。

2病证特点:记忆力减退遇事健忘。

3病因病机:○1心、脾、肾亏虚—气血阴精不足,○2气滞、痰浊、血瘀阻塞脑脉,==脑失所养。

4病位:在脑,与心脾肾有关。

5病证分治:

A心脾不足—健忘失眠心悸、神疲食少,舌淡脉细—归脾汤(精神恍惚健忘者—枕中丹。)

B肾精不足—健忘、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河车大造丸、六味地黄丸(偏阴虚者—六味地黄丸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石菖蒲。偏阳虚者—六味地黄丸加鹿角胶、肉苁蓉、巴戟天、紫河车。)

C痰浊扰心—健忘嗜卧、头晕胸闷,苔腻脉弦滑—化痰宁心—温胆汤加石菖蒲、郁金。

D血瘀痹阻—遇事善忘,心悸胸闷,舌紫暗脉细涩—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

多寐

1各家学说:

A《灵枢》云:“阳气盛则真目,阴气盛则瞑目”。

B《脾胃论》云:“脾胃之虚,怠惰嗜卧”。

C《丹溪心法》云:“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好卧”。

2病机:○1湿、浊、痰、瘀==阻滞阳气,心阳不振○2阳气虚弱—心神失养。(阴盛阳衰。)

3病位:心脾,可及于肾。

4病证分治:

A湿盛困脾--头蒙如裹昏昏嗜卧肢体沉重,脘腹痞满纳少泛恶,苔腻脉濡—燥湿健脾醒神开窍—平胃散。

B瘀血阻滞—神倦嗜睡头痛头晕,病程长或有外伤史,舌紫暗脉涩—活血通络—通窍活血汤。

C脾气虚弱—嗜睡倦怠泛力饮后尤甚,面色萎黄纳少便溏,苔薄白脉虚弱—健脾益气—香砂六君子汤。

D阳气虚衰—心神昏浊嗜睡,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咣白,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益气温阳—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

癫狂

1各家学说:

A癫狂病名出自于《内经》。

B明.王肯堂将癫、狂、痫进行了明确分辨。

C清.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本是因“气血凝滞脑气”所致,并创“癫狂梦醒汤”。

2病证特点:癫—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

狂—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

3病因病机:○1肝气郁结、脾虚生痰—痰气郁结=闭阻心窍。○2痰郁化火—上扰心神。○3气滞痰郁血行不畅--痰瘀互结=神机失用。○4先天因素—阴虚以下阳亢于上偶遇触动气机逆乱=神机失常。(气、火、痰、瘀)。

4病位在心肝(胆),涉及脾久及肾。

5病证鉴别:

A癫证与郁病—有无精神失常。

B癫证与痴呆—智能低下、神志呆滞、愚笨迟钝。

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癫为气郁、痰阻、血瘀;=狂为火郁、痰壅、热瘀。虚=癫为心脾两虚,狂为心肾阴虚。

B辨癫与狂。

7病证治则:初期:治实为主—解郁降火豁痰化瘀通窍;后期:治虚为主—补心脾滋阴降火调阴阳。

8病证分治:

癫证:

A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时喜太息、多疑多虑,喜怒无常,秽洁不分,苔白腻脉弦滑—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痰伏较甚者—控涎丹临卧姜汤服下;痰浊盛而无虚象者—暂用三圣散。/痰迷心

窍神思迷惘言语错乱目登不瞬者—先服苏合香丸后服四七汤加胆星、郁金、菖蒲;痰郁化热者—黄连温

胆汤合白金丸;神志昏乱者—至宝丹。

B心脾两虚—神思恍惚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言语无序,食少神疲,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或合甘麦大枣汤。

狂证

A痰火扰神—先性情急躁头痛失眠,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食不眠,舌红降苔黄腻脉弦大滑数—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痰火壅盛者—礞石滚痰丸再用安宫牛黄丸。肝胆火盛者—当归龙荟丸。阳明热盛大便燥

结者—小承气汤。神志较清者—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

B痰热瘀结—癫狂日久躁扰不安或登高而歌或弃衣而走,舌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血府逐瘀汤、定狂逐瘀汤。(有蓄血内结者—大黄虫丸;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丸。)

C火盛阴伤—癫狂日久时作时止呼之能自制,神疲形瘦口干便难,舌红无苔有剥裂脉细数—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丸(亦可合千金定志丸,心火亢盛者—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孔圣枕中丹。)

痫病

1各家学说:

A痫病首见于《内经》并指出其发病与先天有关。“其母有所大惊。。。故令子发为癫疾也”。

B朱丹溪强调痰迷心窍引发“无非痰涎壅塞,迷闷心窍”。

C王清任认为元气虚(“不能上转入脑髓”)与脑髓瘀血有关。并创“龙马自来丹”“黄芪赤风汤”治之。

D《医学心悟》创“定痫丸”治本病。

2病证特点:

A轻症—突然意识丧失、肢体面部一侧出现短暂抽搐、醒后如常。

B突然意识丧失、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醒如常人。(发前有眩晕胸闷、发后有疲倦乏力)。

3病因病机:先天惊恐、脑外感外伤、饮食不调—风、火、痰、瘀阻滞—神机失用。

4病位:主要心肝与脾肾胆有关。

5病证鉴别:

A痫病与中风—痫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怪叫、口吐涎沫、自行苏醒、醒后如常人。中风--抢救后苏醒、醒后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后遗症。

B痫病与厥证—厥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但无口吐涎沫、口中怪叫、四肢抽搐、两眼上视。

C痫病与痉证—痉证—四肢抽搐同时伴角弓反张、身体强直,有原发病;但无怪叫、口吐涎沫。

6辨证要点:

A辨病性:风—卒倒不省人事、口噤牙紧、四肢抽搐。痰—发时口吐涎沫气粗痰鸣。火—怪叫、面赤身热。瘀—面潮红有脑外伤产伤史。

B辨轻重:轻者持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痰浊浅正气盛。

7病证治则:发时治其标,平时治其本。

8病证分治:

A风痰闭阻—发前眩晕胸闷,或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涎或尖叫二便失禁,或短暂神志不清双目发呆淡话中断,苔白脉弦滑有力—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痰热者—黄连解毒汤送定痫丸;热甚者—清开灵,可用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寒痰者—五生饮合二陈汤可用参附注。)

B痰火扰神—发时昏仆抽搐吐涎或有吼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肝火动风者—加天麻、石决明、钩藤、地龙、全蝎。兼大便秘结者—竹沥达痰丸。)

C瘀阻脑络—多继发于颅脑外伤、产伤、颅内感染,苔薄白脉涩或弦—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

D心脾两虚—反复发作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温胆汤)(可常服河车丸,)

E心肾两虚—频繁发作神思恍惚,心悸头晕,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淡红脉沉细而数—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大补元煎、六君子汤。(肾虚为主者—河车大造丸;神志恍惚恐惧焦虑者—甘麦大枣汤。)以上各证匀可用全蝎、蜈蚣1—1·5g。

9预防调护:

○1加强孕妇保健避免胎气受损。○2发作时观察:神志、抽搐频率、脉搏、瞳孔、二便,○3休作时:不宜驾车、高空水上作业。○4加强休止时期治疗,但不可一概服人参、茸片大补之品。○5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之品、切忌过冷过热辛温刺激食物○6保持精神愉快保持大便通畅。

痴呆

1各家学说:

A《景岳全书》:1其临床表具有“千奇万怪”“变易不常”2预后“有可愈者,有不可愈者,亦在乎胃气元气之强弱”。B《医林改错》云:“年高无记性者,脑髓渐空”。

2病证特点: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智能活动障碍)。

3病因病机:○1年迈、久病—髓海、气血不足==脑失所养神机失用。○2情志不畅—痰瘀内生、内阻于脑==脑失所养神明失用。

4病位:脑。与心肝脾肾有关。

5病证鉴别:

A痴呆与脏躁—有无智能、人格、情感变化。

B痴呆与癫病—智能低下与精神失常的不同。

C痴呆与健忘—善忘前事与遇事善忘的不同。

6辨证要点:辨虚实。

7病证治则:充髓养脑逐痰活血开窍。同时进行“移情易性”“智力”训练。

8病证分治:

A髓海不足—智能减退,神情呆钝懈惰思卧,腰酸骨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肾阴不足水不制火者—知柏地黄丸)。

B脾肾两虚—表情呆滞记忆减退词不达意,腰膝酸软肌肉萎缩纳呆气短,舌淡白脉沉细弱—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肝肾阴虚者—知柏地黄丸合转呆定智汤,脾肾阳虚者—金匮肾气丸加干姜、黄芪、伏龙肝、白豆蔻;

气血两亏者—归脾汤;心肝火旺者—黄连解毒汤)。

C痰浊蒙窍—智力衰退或哭笑无常或终日无语呆若木鸡,伴不思饮食脘腹痞满,口吐涎沫,头重如裹,舌淡苔白腻脉滑—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洗心汤(肝郁化火伤肝血心液喜污秽食炭灰者—转呆汤。风痰瘀阻者

—半夏白术天麻汤)。

D瘀血内阻—表情迟钝善忘易惊或行为古怪,伴肌肤甲错,舌质暗有瘀点脉细涩—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

(气血不足者—加熟地、当归、党参、黄芪;气虚血瘀者—补阳还五汤。)

9预防调摄:

○1精神调摄。○2智能训练,○3调节饮食起居。(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戒烟洒)。

厥证

1各家学说:

A《内经》论厥共分二类:○1突然昏倒不知人事。○2肢体和手足逆冷。

B《伤寒杂病论》论厥:手足逆冷。

C张景岳提出以“虚实”论治厥证。

2病证特点: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与四肢厥冷。

3病因病机: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乘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

4病位:在心肝,涉及脾肾。

5病证鉴别:

○1中风—偏瘫。○2痫病—叫、吐沫、抽。○3厥证—厥冷。○4昏迷—慢、长。

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突然昏仆、面红气粗、声高息促、口噤握拳,舌红苔黄腻脉洪大有力。

虚—眩晕昏厥、面色苍白、声低息微、口开手撒、舌胖或淡脉细弱无力。

B辨气血:

7病证治则:醒神回厥(实者—开窍、化痰、辟秽。虚者—益气、回阳、救逆)。

8病证分治:

气厥:

A实证—精神刺激=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苔薄白脉伏或沉弦—开窍顺气解郁—○1以搐鼻散取嚏○2必要时饲苏合香丸○3通关散合五磨饮子○4平时服柴胡疏肝散、逍遥丸、越鞠丸。○5醒后哭笑无常者—甘麦大枣汤。)

B虚证—紧张、恐惧、疼痛、久立=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补气回阳醒神--1生脉注或参附注推注2醒后--四味回阳饮3平时香砂六君子、归脾丸、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

血厥:

A实证—恼怒=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黯红脉弦有力—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心痛而厥者—苏合香丸)

B虚证—失血脱水=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肝震颤自汗肢冷呼吸微弱,舌淡脉芤或细数无力—补养气血—○1急用独参汤或人参注或参麦注。○2醒后人参养荣汤。

痰厥—恼怒或剧咳=突然昏厥,喉中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腻脉沉滑—行气豁痰—导痰汤(痰盛者—猴枣散;化热者—礞石滚痰丸)。

食厥—暴饮暴食=突然昏厥,脘腹胀满呕恶酸腐,苔厚腻脉滑—消食和中—1探盐方探吐2神术散合保和汤。(大便不通者—小承气汤)。

暑厥—暑热=突然昏厥,四肢抽搐,舌红而干苔薄黄脉洪数或细数—开窍醒神清暑益气—1昏厥时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2醒后白虚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者—羚角钩藤汤;暑热汗脱者—参附龙牡汤;感受秽浊之气内闭清窍者—苏合香丸或玉枢丹)

9预防调护:

A预后主要决定于:○1正气的强弱○2病情轻重○3治疗是否及时。

B○1加强锻炼注意营养;○2避免精神与环境刺激○3已厥者加强护理及时抢救;○4要消除紧张情绪;○5严禁烟酒及辛辣香燥之品。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胃痛

1各家学说:

A“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B 唐宋以前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宋以后金元《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证。

C《医学真传》辨证地运用“通则不痛”之法。“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

D《临证指南医案》提出久病入络理论。“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2病证特点:胃脘部疼痛。

3病因病机:外邪、饮食、肝气伤胃以及素体脾胃虚—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4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与胆肾有关。

5病证鉴别:

A真心痛—主要以心电图鉴别。

B胁痛—以胁痛为主可伴发热恶寒身目发黄。

6辨证要点:

A辨虚实:实者剧痛拒按脉盛,虚者痛缓喜按脉虚。

B辨寒热:寒证遇寒则痛甚得温则减,热证灼痛痛急遇热痛甚得寒则减。

C辨气血:在气者多初病,胀痛、嗳气、与情志有关。在血者多久病疼痛固定痛如针刺、舌瘀脉涩兼有呕血便血。

7病证治则:“通”。

8病证分治:

A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轻者—生姜红糖汤;有表寒者—合香苏散;若郁久化热寒热错杂者—半夏泻心汤)。

B饮食伤胃—胃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大便不爽矢气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胀痛便秘者—合小承气汤或用枳实导滞丸。食积化热成燥便秘者—合大承

气汤。)

C肝气犯胃—胃胀痛连两胁,遇烦恼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舒,喜叹息,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越鞠丸、金铃子散(嗳气频作者—沉香降气散。)

D肝胃郁热—胃灼痛急迫,烦躁易怒嘈杂吐酸,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疏肝泄热和胃—化肝煎或丹桅逍遥散,或加左金丸(气滞者加香椽、佛手、绿萼梅;热盛伤络吐血者—泻心汤合十灰散;胃灼痛口干恶心明

显者—小柴胡汤;胃热重者—泻心汤合金铃子散。)

E湿热中阻—胃灼痛急迫口干口苦,渴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温胆汤、三仁汤(寒热错杂者—半夏泻心汤)。

F瘀血停胃—胃痛如刺痛有定处入夜尤甚,按之痛甚食后加剧,舌质紫黯脉涩—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气虚者—合四君子汤;血虚者—调敛肝饮;脾胃虚寒脾不统血证见吐血黑便面色萎黄

四肢不温者—黄土汤;气血不足者—归脾汤。)

G胃阴亏耗—胃隐灼痛似饥不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或益胃汤或玉女煎合芍药甘草汤(化热灼痛、嘈杂泛酸者—合左金丸;)

F脾胃虚寒—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大便溏薄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里寒较甚者—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大建中

汤;痛止阳虚不明显者—六君子汤调理。脾虚湿盛者—合二陈汤。肾阳虚者—肾气丸、右归丸。泛吐清

水者—合小半夏加茯苓汤或苓桂术甘汤。血虚者—归芪建中汤。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上热下寒者

—半夏泻心汤、黄连理中汤或乌梅丸。还可选用吴茱萸汤、厚朴温中汤)。

9病证转归:便血、呕血、呕吐、噎膈。

10预防调护:

A平时忌暴饮暴食饥饱不匀。B疼痛时:○1少食多餐,流质或半流质饮食,○2宜清淡忌精糙多纤维饮食,○3避免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禁烟酒,○4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素药。C保持乐观,避免过劳与紧张。

吐酸

1病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四明心法》云:“凡是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故治以肝为根本。

2辨证要点:寒热。以热证为主。

3病证分治:

A热证—吐酸伴胃脘不舒,口干口臭心烦,苔黄脉弦数—和中清热—左金丸、温胆汤加瓦楞子、白螺丝壳。

B寒证—吐酸脘胀闷,嗳气臭腐,苔白脉弦缓—温养脾胃—香砂六君子汤合吴茱萸汤。

嘈杂

1张景岳云:“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农莫可名状”。

2病证分治:

A胃热—似饥非饥,胸闷痰多,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清热化痰和中—温胆汤加黄连、栀子。

B胃虚—嘈杂时作时止,食后脘胀纳差乏力,舌淡脉虚—四君子汤。(胃阴不足者—益胃汤。)

C血虚—嘈杂面白唇淡,头晕心悸失眠多梦,舌淡红脉细弱—归脾汤。

痞满

1各家学说:

A“痞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B《景岳全书》指出:“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消可散,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

2病证特点: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

3病因病机:

○1表邪内陷(邪热)阻塞中焦气机○2内伤饮食脾胃受损(饮食内停、痰湿中阻、湿热中阻)○3肝气犯胃升降失常(肝胃不和)。== 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

4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关。

5病证鉴别:

A痞满与臌胀—○1部位:腹部与胃部;○2切诊:按之绷急与按之柔软;○3有无胀形:胀大如鼓脉络暴露与无。

B痞满与胸痹—有无胸痛。

C痞满与积聚—有无包块或有无时聚时散的特点。

6辨证要点:1辨虚实2辨寒热。

7病证治则:调理中焦气机、行气除痞消满。

8病证分治:

实证:

A 饮食内停—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大便不调味臭如败卵、苔厚腻脉滑—消食和胃行气

消痞—保和丸(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或用枳实导滞丸;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枳实

消痞丸。)

B痰湿中阻—脘腹痞塞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体困重、苔厚腻脉沉滑—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痰湿盛胀满甚者—合半夏厚朴汤;痰湿郁久化热者—黄连温胆汤;痰浊中阻胃气虚弱噫气者—旋覆代赭汤。)

C湿热阻胃—脘腹痞闷,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嘈杂不舒者—合左金丸;寒热错杂者—半夏泻心汤)。

D邪热内陷—胃脘痞满灼热按之满甚,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泻热消痞和胃开结—大黄黄连泻心汤。

E肝胃不和—脘腹痞满,心烦易怒善太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四逆散)。

虚证:

A脾胃虚弱—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四肝不温阳虚明显者—合理中汤;湿浊内蕴苔厚腻者—香砂六君子汤;表邪内

陷心下痞硬呕吐下痢者—半夏泻心汤;中虚较甚者—甘草泻心汤;水热互结肠鸣下痢者—生姜泻心汤)。B胃阴不足—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

9病证转归: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

10预防调护:

○1饮食:要节制=勿暴饮暴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生冷。○2保持乐观○3慎起居适寒温○4适当体育锻炼。

噎膈

1各家学说:

A“膈”之名首见于《素问》“三阳结,谓之膈”。“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B唐宋以后才将“噎膈”并称。明。《医学传旨》称之为“噎膈反胃”。

C朱丹溪《脉因证治》指出“润养津血、降火散结”治法。

D李用粹《证治汇补》指出“化痰行瘀”治法。

E叶天时《临证指南医案》认为其病机为“脘管窄隘”。

2病证特点:吞咽食物哽噎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

3病因病机:

○1过食辛辣粗糙发霉之品—损伤食管胃脘。○2肝气郁滞气滞血瘀—阻滞食管胃脘○3久病年高气血精亏—食管干涩。气、痰、瘀交阻食管胃脘—食管狭窄。

4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脾肾有关。

5病证鉴别:

A噎膈与反胃—是否有吞咽困难;反胃具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特点。

B噎膈与梅核气—“自觉咽喉梗塞不适,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状如梅核。”

6辨证要点:辨标本主次。

标:气、痰、瘀、毒。本:早期—阴虚燥热;晚期—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7病证治则:

初期:重在治标—理气、化痰、消瘀、降火。兼滋阴润燥。

晚期:重在治本—滋阴润燥与补气温阳。

用药:○1忌温燥○2忌苦寒○3忌滋腻○4投药要清润和降为顺,步步以顾胃气为主。

8病证分治:

A痰气交阻—吞咽梗阻甚则疼痛,并随情志变化而加减;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红苔薄腻脉弦滑—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泛吐痰涎甚多者—加半夏、陈皮或玉枢丹。呕吐食物与痰涎者—旋覆

代赭汤。痰气瘀结者—四七汤、温胆汤、来苏丹、导痰汤。津伤便秘者—增液汤加白蜜或暂用增液承气

汤。)

B瘀血内结—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如赤豆汁,胸膈疼痛固定不移,肌肤枯燥形体消瘦面色晦暗大便坚如羊屎,舌紫暗少津脉细涩—滋阴养血破血行瘀—通幽汤(若入药即吐—可先含玉枢丹再服药。胸膈胀痛气滞血瘀者—

血府逐瘀汤。

C津亏热结—食物格拒不下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滋阴养血润燥生津—五汁安中饮、沙参麦冬汤(烦渴咽燥吐酸热者—竹叶石膏汤加

大黄。肠中燥结大便不通者—大黄甘草汤中病即止)。

D气虚阳微—水饮不下泛吐大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咣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弱—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右归丸。(少气懒言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汤,脾虚血亏心悸气短者—十全大补汤)。

9病证转归:关格。

10预防调护:

○1戒烟酒○2避免食用粗糙发霉食物,多食新鲜水果蔬菜○3减少水中亚硝酸盐含量。○4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疾病防止Ca变。

○5病人餐后可喝少量温开水或淡盐水○6克服悲观紧张恐惧情绪。○7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

反胃

1各家学说:

A《金匮要略》称之为“胃反”。“。。。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

B《太平圣惠方》称之为“反胃”。

2病证特点: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3病因病机:饮食思虑伤脾—脾胃虚寒—饮食不化经久复出。

4脾胃虚寒—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食即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温中健脾降气和胃—丁香透膈散。(累及肾阳虚者—附子理中丸或右归丸,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大

半夏汤。)

呕吐

1各家学说:

A呕吐病名最早见于《素问》。“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

B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并指出:呕吐有时是机体排除胃中有害物质的反应。“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

愈”。

C孙思邈指出“凡呕者多食生姜此是呕家圣药”。

2病证特点:胃中物从口中吐出。

3病因病机:外感六淫、饮食内停、肝气横胃、久病脾虚—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4病位:在胃与肝胆脾有关。

5病证鉴别:

A呕吐与反胃—反胃在广义上属呕吐。具“经久复出”的特点。

B呕吐与噎膈—饮食难下入食即吐。

C呕吐与呃逆—呃呃连声不能自制。

6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短、多、臭—实。慢、长、少、伴神疲乏力脉弱无力—虚。

2辨呕吐物:酸腐量多气味难闻者—饮食停胃;苦水黄水者—胆热;酸水绿水者—肝热;浊痰涎沫者—痰浊中阻;清水量少者—胃气虚。

7病证治则:和胃降逆。

8病证分治:

实证:

A外邪犯胃—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浮缓—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感受秽浊之气—玉枢丹;暑湿犯胃—新加香薷饮;风热犯胃—银翘散;暑热犯胃壮热口渴者--黄连解毒汤)。

B食滞内停—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腹胀便秘者—合小承气汤;入食即吐口臭干渴者—竹茹汤;食物中毒者—烧盐方或瓜蒂散。)

C痰饮内阻—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腻脉滑—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痰郁化热—黄连温胆汤;痰蒙清阳者—半夏白术天麻汤。)

D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胁肋胀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半夏厚朴汤、四逆散合左金丸(如呕吐酸水心烦口渴者—加左金丸山栀、黄芩;气郁化火心烦口苦咽干者—合小柴胡汤,腑气不通大

便秘结者—大柴胡汤;气滞血瘀者—膈下逐瘀汤;)。,

虚证:

A脾胃气虚—恶心呕吐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大便不畅,舌苔白滑脉象虚弦—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胃虚气逆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者—旋覆代赭汤;中气大亏少气乏力者—补中益气汤;久病及肾肾阳不足者—附子

理中汤)。

B脾胃阳虚—食多即吐时作时止,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舌淡脉濡弱—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呕吐日久肝肾俱虚冲上逆者—来复丹)。

C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益胃汤。

9病证转归:脾胃衰败真阳欲脱。

10预防调护:

○1起居有常生活有节避免风寒暑湿秽浊之感。○2保持心情舒畅。○3虚寒者:饮食不宜过多,勿食生冷,勿服寒凉药物,

中医内科学(八)-1

中医内科学(八)-1 (总分:2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3型题(总题数:0,分数:0.00) 二、某老年女性,既往有哮喘病史多年。平素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咳嗽痰白如沫,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紫,脉沉细。 (总题数:4,分数:2.00) 1.若见喘脱危象,急予: ?A.参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 ?B.血府逐瘀汤送服至宝丹 ?C.真武汤送服参蛤散 ?D.参附汤送服肾气丸 ?E.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分数:0.50) A. B. C. D. E. √ 解析: 2.近期患者外感后出现面浮,下肢肿,腹部胀满,心悸,喘咳,咳痰清稀,脘痞纳差,面唇发绀,苔白滑,脉沉,其治疗应选用: ?A.实脾饮 ?B.参附汤 ?C.苓桂术甘汤 ?D.真武汤 ?E.猪苓汤 (分数:0.50) A. B. C. D. √ E.

解析: 3.该病人辨证属: ?A.肺脾气虚 ?B.肺肾气虚 ?C.心肺气虚 ?D.肺实肾虚 ?E.阳虚水泛 (分数:0.50) A. B. √ C. D. E. 解析: 4.该老年患者,若不及时控制病情,极易发生下述变证,除外: ?A.咳吐脓血痰 ?B.吐血、便血 ?C.谵妄昏迷 ?D.喘脱 ?E.抽搐 (分数:0.50) A. √ B. C. D. E. 解析: 三、张某,女,28岁。1998年3月28日就诊。主诉:便秘2个月,患者发病的2个月前刮宫产一女婴,因术中出血过多,曾输血600毫升。分娩后至今,每次排便均需外用开塞露或服果导片,以后用药量渐增大.现每需服7~8片果导方能排便。现症见:大便干结如栗,面色萎黄,唇淡发脱,头晕目眩,失眠健忘,心悸易惊,指尖麻木,口臭食少。检查:舌质淡白,脉细涩。血红蛋白:80克/升。 (总题数:5,分数:2.50)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第五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不属内科疾病发生的外部因素是: A病邪B地域C行为D时间 2.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B荆防败毒散C桑菊饮D银翘散 3.下列症状哪一项对诊断外感发热最有意义? A恶寒B烦渴C面赤D发热 4.痢疾初起,兼风热表证,发热,头痛身重者,应解表清里,选用下列何方为宜? A荆防败毒散B麻杏石甘汤C葛根芩连汤D银翘散 5.下列哪一项对诊断痢疾最有意义? A大便里急后重B腹痛腹泻C有饮食不洁史D大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6.外感咳嗽的治法是: A祛邪止咳B祛邪化痰C解表止咳D祛邪利肺 7.患者咳嗽气粗,痰多色黄粘稠厚,咳吐不爽,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身热,口干口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清金化痰汤B沙参麦冬汤C二陈汤D泻白散 8.喘促气短,气怯声低,咳声低弱,吐痰稀薄,自汗畏风,易感冒,咳呛痰少质粘,口干烦热,咽喉不利,颧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治疗选方为: A七味都气丸B五磨饮子C真武汤D生脉散合补肺汤 9.喘息气急,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咳吐不利,或呕恶、食少,口粘不渴,舌苔色白厚腻,脉滑。其辨证属何证? A风寒闭肺B水凌心肺C肝气乘肺D痰浊阻肺 10.肺胀的病变首先是在: A肺系B肺C肾D心 11.证见胸部膨满胀闷,气短、气急不得卧,咳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恶寒发热,无汗,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舌苔白滑,脉浮紧。首选方是: A小青龙汤B大青龙汤C真武汤D平喘固本汤 12.苓桂术甘汤是以下心悸哪一证的主方? A心阳不振B水气凌心C心血瘀阻D肾阳虚衰 13.心悸不宁,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尤甚,头晕目眩,耳呜,舌红,苔少或无,脉细数,其主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朱砂安神丸D黄连温胆汤 14.提出“无痰则不作眩”的论点的医家是: A张景岳B刘河间C朱丹溪D李东垣 15.黄某,男,38岁,眩晕,头目昏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诱发加重,面色潮红,性情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舌苔黄,脉弦。辨证为: A肝火上炎B痰浊上蒙C肝肾阴虚D肝阳上亢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二)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四节喘证 【A1型题】 一、选择题 1.“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一语出自1卜 A.《金匾要略》 B.《景岳全书》 C.《丹溪心法 D.《类证治裁》 E.《医门法律》 2.“喘由外感者治肺,喘由内伤者治肾”一语出自 A.《金匾要略》 B.《景岳全书》 C.《丹溪心法》 D.《类证治裁》 E.《医门法律》 3.喘证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呼吸急促,喉间水鸡声 B.气短息促,胸胁胀痛,咳喘,转侧疼痛加剧 C.咳吐浊唾陷涎沫,咳声不扬,气急喘 D.咳嗽气急,咳吐脓痰,其味腥臭,壮热汗出 E.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 4.下列哪项不属于喘证直接的病因 A.外邪侵袭 B.饮食不当 C.情志所伤 D.疫病邪毒 E.劳倦内伤 5.下列哪项不是虚喘的特征 A.呼吸短促难续,吸人为快 B.气怯声低 C.脉微弱或浮大中空 D.咳吐脓痰 E.病情时轻时重

6.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特征 A.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 B.气粗声高 C.咳吐脓痰 D.脉滑数有力 E.起病急,病程短 7.下列哪项不符合痰热奎肺的指征 A.喘咳气涌 B.痰白浊厚 C.胸中烦闷 D.身热有汗 E.渴喜冷饮 8.下列哪项不属肺气郁痹的特征 A.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 B.呼吸深长 C.气憋 D.咽中如窒 E.精神抑郁 9.痰浊阻肺喘证的主证是 A.喘咳痰多而粘 B.咯痰爽利 C.自汗恶风 D.胸痛烦闷 E.脉濡苔白 10.治疗虚喘重在何脏 A.心肺 B.脾肺 C.肺肾 D.肝肾 E.心肾 11.风寒袭肺喘证的首选方是华 A.射干麻黄汤 B.麻黄汤 C麻杏石甘汤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3)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三章脾胃系病症 第一节胃痛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胃脘痛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胃痛是由于哪些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肝肾 B.心肝肾 C.胃肝脾 D.脾肝肾 E.肺脾肝 3.下列哪项不是胃痛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抑郁 D.脾胃虚弱 E.房劳过度 4.因情志所伤引起的胃痛,和情绪关系密切可能是下列哪种疼痛()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5.下列哪项是胃痛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刺痛 B.胀痛 C.灼痛 D.隐痛

E.冷痛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胃痛的治疗原则()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7.下列哪一项不是胃痛的证型() A.脾胃虚寒 B.肝气犯胃 C.痰饮内阻 D.胃阴不足 E.外邪犯胃 8.因寒邪犯胃引起胃痛年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9.因肝气犯胃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0.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1.因胃阴不足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12.因瘀阻胃络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A2型题】 13.某患者,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其主要病机为() A.寒邪犯胃,胃气不通 B.饮食停滞,胃失和降 C.肝气郁滞,胃失和降 D.湿热中阻,胃失和降 E.瘀血内停,脉络不通 14.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或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 A.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B.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C.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D.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E.化瘀通络,和胃止痛 15.胃脘胀闷,痛连两胁,攻撑走窜,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喜太息,胸闷嗳气,大便不爽,舌苔多薄白,脉弦。其治疗首选取方为() A.良附丸加减 B.保和丸加减 C.柴胡疏肝散加减 D.丹栀逍遥散或化肝煎加减 E.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16.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其主要病机是() A.夏令暑湿浊气,动扰胃腑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学试题及答案 一、A1∕A2型选择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肾阳虚水肿的主方是()。 A.生脉散 B.八味肾气丸 C.真武汤 D.左归丸 E.八仙长寿丹 【答案】C 【解析】真武汤功能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之水肿。 2.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最主要的是()。 A.尿频 B.尿热 C.尿淋沥不尽 D.尿痛 E.血色深浅 【答案】D 【解析】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 A.火邪 B.气滞 C.血瘀

D.阴寒 E.痰浊 【答案】A 【解析】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引起胸痹之实证。 4. 治疗虚劳肝血虚证,应首选()。 A.二阴煎 B.调营饮 C.补肝汤 D.四物汤加味 E.二至丸 【答案】D 【解析】四物汤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5. 尿血的主要病机是()。 A.气血亏虚,失于温煦 B.湿热内蕴,灼伤血络 C.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D.肝火旺盛,络脉受损 E.热伤脉络,脾肾不固 【答案】B 【解析】尿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 6. 朱丹溪治痿“泻南方,补北方”是指()。 A.补脾清肺 B.补肾清热 C.补肝清心 D.补肺清热 E.补肾利湿

【解析】朱丹溪在治法方面主张“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7. 治疗柔痉,应首选()。 A.白虎桂枝汤 B.羌活胜湿汤 C.栝蒌桂枝汤 D.柴枳半夏汤 E.射干麻黄汤 【答案】C 【解析】栝蒌桂枝汤为治疗柔痉的代表方剂。 8. 治疗咳血燥热伤肺证,应首选()。 A.泻白散 B.桑杏汤 C.清肺饮 D.桑菊饮 E.沙参清肺汤 【答案】B 【解析】桑杏汤能清宣肺热,肃肺止咳,适用于燥热伤肺的咳嗽痰黏带血,舌红少津等症。 9. 治疗虚劳心阳虚者,应首选()。 A.桂枝甘草汤 B.苓桂术甘汤 C.人参养荣丸 D.炙甘草汤 E.保元汤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5.docx

中医内科学高级职称考试试题库(五)(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 30 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外感发热以及兼有表证的多种内科疾病的治疗选用: 解表法清热法和解法清热解毒法 2.下列何证不宜用补法? 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 3.患者,女, 18 岁,暑假外出中突然发热,汗出热不退,头 昏重胀痛,鼻流浊涕,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吐,小便短 赤,苔黄腻,脉濡数,最佳选方是: 香薷饮新加香薷饮六一散白虎汤 4.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口苦,恶心呕吐,舌红,苔黄 腻,脉弦滑数,治法是: 通腑泄热清热利湿清热解表清热利胆 5.患者脘腹痞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四肢困重,纳谷不 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其治疗最佳选方是:补中益气汤王氏连朴饮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 6.下列何病因是导致痢疾发生的首要因素? 外感时邪和饮食不节湿热之邪寒湿之邪暑湿之邪

7.发时寒轻热重,口渴欲饮,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 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最佳方药是: 柴胡桂枝干姜汤白虎加桂枝汤柴胡截疟饮何人饮 8.。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何脏而发生咳嗽? 肺心肾脾 9.咳嗽风燥伤肺证的治法是: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疏风清热,宣肺止咳解表清热,宣肺止咳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10.寒哮病久阳虚,发作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声低气短难续, 寒痰内盛,痰液清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脉沉无 力,当标本同治。其治疗最佳选方是: 平喘固本汤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 11.支饮内伏,复感风寒而喘咳,咳吐稀涎多泡沫,恶寒无汗, 治宜选用何方? 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小青龙汤大青龙汤 12.李某,男, 36 岁,病始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咳粘液脓性 痰,痰量渐多,胸痛,咳时尤甚,呼吸不利,口鼻干燥,舌苔薄 黄,脉浮数。其治法应是: 清肺散邪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排脓解毒宣肺化痰止咳 13.呼吸浅促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不 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心慌,汗出,形寒,面色 晦暗,唇绀,舌暗紫,舌苔白润,脉沉细无力。其治法应是:

中医内科学(便秘)-试卷1

中医内科学(便秘)-试 卷1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中医内科学(便秘)-试卷1 (总分:4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7,分数:14.00) 1.何人首倡便秘分“虚”“实”两类 (分数:2.00) A.张洁古√ B.李东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王清任 解析:解析:《伤寒杂病论》提出便秘当从阴阳分类。张洁古首倡实秘、虚秘之别。 2.便秘的基本病机是 (分数:2.00) A.肠胃不和 B.肝气郁结 C.湿热下注 D.肺失开合 E.大肠传导失常√ 解析: 3.便秘与何脏腑功能失调无关 (分数:2.00) A.肝 B.肺 C.心√ D.脾、胃 E.肾 解析: 4.便秘的病理关键是 (分数:2.00) A.阴寒内生,胃肠凝滞 B.气血亏虚,大肠无力 C.热盛伤津,肠道津枯 D.大肠传导功能失调√ E.气机阻滞,胃肠障碍 解析: 5.肠胃积热型便秘的代表方 (分数:2.00) A.麻子仁丸√ B.六磨汤 C.大承气汤 D.增液汤 E.润肠丸 解析: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热秘的辨证要点 (分数:2.00) A.口干口臭 B.尿赤便秘 C.肠鸣矢气√ D.腹胀腹痛 E.苔黄燥,脉滑实 解析: 7.便秘预防不包括 (分数:2.00) A.经常服用润肠通便药物√ B.勿过食辛辣厚味,饮酒过度 C.多吃粗纤维的食物及水果 D.保持心情舒畅,加强身体锻炼 E.按时登厕,定时排便 解析: 二、 A3型题(总题数:1,分数:6.00) 刘某,男,39岁,性情素喜抑郁。久患便秘,欲便不得,伴胸胁胀满,脘腹胀闷,食后尤甚,暖气频作,舌苔略腻,脉弦。(分数:6.00) (1).其中医辨证为(分数:2.00) A.肝脾气滞 B.胃肠气滞 C.肝脾胃肠气滞√ D.气滞食阻 E.气滞湿阻 解析: (2).其中医治法为(分数:2.00) A.疏肝理脾,通便 B.和胃宽肠,通便 C.行气化滞,消食 D.行气化滞,除湿 E.顺气行滞,通便√ 解析: (3).其常用方剂为(分数:2.00) A.柴胡疏肝散 B.四逆散 C.六磨汤√ D.大承气汤 E.木香顺气丸 解析: 三、 A3型题(总题数:3,分数:6.00) 8.患者,男,68岁,大便艰涩难下,面色咣白,四肢不温,喜热畏冷,腹中冷痛,腰脊亦冷,小便清长,舌淡嫩苔白,脉沉迟。其治法是 (分数:2.00) A.益气通便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2020年精深中医内科学(中级职称)考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一、A1∕A2型选择题 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1. 肾阳虚水肿的主方是()。 A.生脉散 B.八味肾气丸 C.真武汤 D.左归丸 E.八仙长寿丹 【答案】C 【解析】真武汤功能温阳补肾,适用于肾阳虚之水肿。 2. 血淋与尿血的鉴别,最主要的是()。 A.尿频 B.尿热 C.尿淋沥不尽 D.尿痛 E.血色深浅 【答案】D 【解析】血淋与尿血都有小便出血,尿色红赤,甚至溺出纯血等症状。其鉴别的要点是有无尿痛,尿血多无疼痛之感,虽亦间有轻微的胀痛或热痛,但终不若血淋的小便滴沥而疼痛难忍,故一般以痛者为血淋,不痛者为尿血。 3.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其标实之证,除下列哪项外,均为常见()。 A.火邪 B.气滞

C.血瘀 D.阴寒 E.痰浊 【答案】A 【解析】寒凝、气滞、血瘀、痰浊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引起胸痹之实证。 4. 治疗虚劳肝血虚证,应首选()。 A.二阴煎 B.调营饮 C.补肝汤 D.四物汤加味 E.二至丸 【答案】D 【解析】四物汤补血调血,加味后适用于肝血虚证。 5. 尿血的主要病机是()。 A.气血亏虚,失于温煦 B.湿热蕴,灼伤血络 C.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D.肝火旺盛,络脉受损 E.热伤脉络,脾肾不固 【答案】B 【解析】尿血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湿、瘀、虚,尤以前三者多见。 6. 朱丹溪治痿“泻南方,补北方”是指()。 A.补脾清肺

B.补肾清热 C.补肝清心 D.补肺清热 E.补肾利湿 【答案】D 【解析】朱丹溪在治法方面主“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不实……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疗原则。 7. 治疗柔痉,应首选()。 A.白虎桂枝汤 B.羌活胜湿汤 C.栝蒌桂枝汤 D.柴枳半夏汤 E.射干麻黄汤 【答案】C 【解析】栝蒌桂枝汤为治疗柔痉的代表方剂。 8. 治疗咳血燥热伤肺证,应首选()。 A.泻白散 B.桑杏汤 C.清肺饮 D.桑菊饮 E.沙参清肺汤 【答案】B 【解析】桑杏汤能清宣肺热,肃肺止咳,适用于燥热伤肺的咳嗽痰黏带血,舌红少津等症。

07,业《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B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07.骨伤专业《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B卷) (供07.中医骨伤专业使用,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把答案填到下表中相应题号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证见发热有汗,微恶风寒,头胀痛,鼻塞涕浊,咽红疼痛,咳嗽,痰黄,苔薄黄,脉浮数。证属: A.风寒感冒, B.风热感冒 C.感冒夹湿 D.时行感冒 2. 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主要区别在于 A.前者四季可发,后者春季多见 B.前者呈散发性,后者呈流行性 C.前者肺卫症状突出,后者全身症状较重 D.前者偏于风寒,后者偏于风热 E.前者病情较轻,后者病情较重 3.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疼痛,应考虑为: A.胃脘痛 B.真心痛, C.腹痛 D.胁痛 4. 症见身热,微恶风寒或少汗,肢体酸重,头昏重胀痛,心烦口渴,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治宜选用 A.银翘散 B.藿香正气散 C.羌活胜湿汤 D.新加香薷饮 E.葛根芩连汤 5.干咳少痰,口鼻咽干燥,无汗,口渴,兼见发热恶寒,证属 A.风寒咳嗽 B.风热咳嗽 C.风燥咳嗽 D.阴虚咳嗽 E.肝火犯肺 6. 患者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心悸不宁,舌质紫暗,脉弦涩,其治疗选用 A.活络效灵丹 B.桃仁红花煎 C.通窍活血汤 D.血府逐瘀汤 E.桃红四物汤 7.下列除哪项外,均为导致胸痹心痛的原因 A.寒邪内侵 B.情志失调 C.肝阳上扰 D.饮食不当 E.年老体虚 8.因脾胃虚寒引起胃痛的主要表现的疼痛是 A.冷痛拒按而喜温 B.胀痛引两胁 C.冷痛喜温喜按 D.刺痛固定不移 E.灼痛隐隐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七)

中医内科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第五节泄泻 一、选择题 【A1型题】 1.最早记载泄泻病名的是下列哪一部医著() A.《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丹溪心法》 E.《医宗必读》 2.泄泻是由于哪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 A.肺 B.肝 C.脾 D.肾 E.心 3.下列哪项不是泄泻病的病因() A.感受外邪 B.饮食所伤 C.情志失调 D.体虚久病 E.房劳过度 4.因稍有饮食不慎或稍进油腻食物引起的泄泻,是下列哪种()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食滞胃肠 D.脾胃虚弱 E.肾阳虚衰 5.下列哪能项是泄泻与肝关系密切的表现() A.平素多见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即泻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 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6.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泄泻的治疗原则()A.消食导滞 B. 清热利湿 C. 芳香化湿,疏表散寒 D. 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E. 清热解毒利湿,调气行血导滞 7.下列哪一项不是泄泻的证型()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食滞胃肠 D.脾胃虚弱 E.胃阳不足 8.因湿热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9.因食滞胃肠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0.因脾胃虚寒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D.大便时溏时泻,迁廷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发E.久泻日久,泄泻多在黎明前后 11.因脾胃虚弱引起泄泻的主要表现是()A.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 B.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 C.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中医内科学辨证分型(新世纪二版)

第一章肺系疾病 一、感冒 1.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2. 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 3. 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 1.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 2.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 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m华盖散 痰(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m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

2. 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4)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 5)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四、喘证 1.实喘 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 肝气乘肺(肺气郁痹症):开郁降气平喘m五磨饮子 6)水气凌心:温阳利水,泻壅平喘m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 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

中医内科学试题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2006 学年秋季学期考试 2004 级中医学本科 《中医内科学》试卷( A 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年级 ____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 2007-1-22 学时数:3 答卷时间:120 分钟负责人:马剑颖 单选配伍多选填空名词解问答病例分合题型题题题题释题析计满分100 得分 评卷 人 一、单选题 1、阴寒凝滞型心痛的主方为: A.瓜蒌薤白白酒汤 B .乌头汤C.当归四逆汤D.桂枝甘草汤 E.以上都不是 2、眩晕的主症是: A.头晕 B .眼花 C .头晕、耳鸣D.头晕、眼花 E .以上都不是 3、水肿的发病机制为: A.肺失通调 B .脾失转输C.肾失开合D.膀胱气化不利E.以上都是 4、哮病发作时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中哮鸣,咯痰粘腻难出,舌 苔厚浊,脉滑实。治宜选用: A.苓桂术甘汤B.五苓散合五皮饮C.射干麻黄汤D.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E .以上都不是 5、心胆气虚所致不寐的主方是: A.安神定志丸B.琥珀多寐丸C.交泰丸 D.酸枣仁汤 E .养心汤 6、热淋的主方应该是: A.石韦散 B. 八正散 C.沉香散 D. 小蓟饮子 E. 程氏萆解分清饮 7、张某,女,54 岁。近 1 月来常有饥饿感,饭量明显增加,但体重反而下降 5 公斤,伴烦热口渴,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治疗主方应该是:

A.白虎加人参汤 B. 小承气汤 C. 金匮肾气丸 D. 沙参麦冬汤 E.玉女煎 8、消渴病的常见并发症是: A.中风B .视瞻昏渺C.胸痹心悸D.痈疽E.以上都是 9、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A.上实下虚证 B. 痰浊阻肺证 C.肝气乘肺证 D. 表寒里热证 E. 痰热遏肺证 10、阳明头痛常选用的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 B. 柴胡、川芎 C. 藁本、吴茱萸 D. 羌活、蔓荆子 E.苍术、细辛 11、证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白而稀,恶寒发热,肢体酸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 A.风热犯肺 B.风寒袭肺 C. 燥热伤肺 D. 痰湿犯肺 E. 痰热蕴肺 12、便血鲜红, 大便不畅, 或有腹痛, 口苦, 苔黄腻, 脉滑数, 证属: A.下焦湿热 B. 脾不统血 C. 脾胃虚寒 D. 肠道湿热 E. 胃热壅盛 13、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证属: A.气虚 B. 血虚 C. 气秘 D. 热秘 E. 冷秘 14、中风病中的中脏腑与中经络鉴别要点是: A.有无神志障碍 B. 有无口眼歪斜 C. 有无语言不利 D. 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口角流涎 15、对黄疸最有诊断意义的临床特征是:: A.身黄 B. 苔黄 C. 小便黄 D. 目睛黄 E. 爪甲黄 16、鼓胀的病机重点是: A心脾肾功能失调 B. 脾肺肾功能失调 C. 肝脾肾功能失调 D. 心肝肾功能失调 E. 心肺肾功能失调 17、主张眩晕“无痰则不作眩”,提出“治痰为主”的学者是() A. 张景岳 B. 朱丹溪 C.张仲景 D. 孙思邈 E. 陈无择 18、“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 A.《内经》 B. 《金匮要略》 C. 《医宗必读》 D. 《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19、某男,24 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尤甚,伴有头晕目眩,心中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疗方剂首选() A.芍药甘草汤 B. 化肝煎 C. 丹栀逍遥散 D. 一贯煎 E. 柴胡疏肝散 20、痢疾初起,兼有表证,首先选用() A.香连丸 B. 桃红饮 C. 白头翁汤 D. 芍药汤 E. 活人败毒散 21、下列哪一项不是肺痨的临床特征() A.身体消瘦 B. 咳嗽咯血 C.喉间痰鸣 D.潮热盗汗 E. 有传染性 22、下列哪项不是痉病的证候特征? A.项背强直 B .四肢抽搐C.意识丧失 D.角弓反张 E .以上都不是 23、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痿病治法的是: A.《内经》 B. 《中藏经》 C. 《千金要方》 D. 《丹溪心法》 E. 《景岳全书》 24、痰饮内停型呕吐的最佳治疗方剂是: A.香砂六君子汤 B .理中汤加吴茱萸C.旋复代赭汤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六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B荆防败毒散加减C桑菊饮加减D银翘散加减 2.患者壮热不退,咳嗽,痰黄稠,偶或痰中带血,喘息气粗,胸闷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其最佳选方是: A麻杏石甘汤B白虎汤C银翘散D桑菊饮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C清金化痰丸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B情志失调C气候因素D劳倦过度 5.心悸易惊,心烦少寐,思虑尤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苔少,脉细数,其首选方是: A归脾汤B安神定志丸C天王补心丹D黄连温胆汤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B天麻钩藤饮C镇肝熄风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黎明五更之时,腹痛肠鸣,泻下清稀,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体胖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疗的最佳选方是: A参苓白术散B痛泻要方C葛根芩连汤D四神丸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茵陈四苓汤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A实脾饮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C胃苓汤合五皮饮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B妙香散C金锁固精丸D水陆二仙丹 12.便血脾胃虚寒证之治疗,首选方是: A地榆散B归脾汤C黄土汤D无比山药丸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数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

中医内科学试题

南方医科大学 中医药学院 2006学年秋季学期考试 2004级中医学本科 《中医内科学》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年级 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阴寒凝滞型心痛得主方为: A.瓜蒌薤白白酒汤 B.乌头汤 C.当归四逆汤 D.桂枝甘草汤 E.以上都不就是 2、眩晕得主症就是: A.头晕 B.眼花 C.头晕、耳鸣 D.头晕、眼花 E.以上都不就是 3、水肿得发病机制为: A.肺失通调 B.脾失转输 C.肾失开合 D.膀胱气化不利 E.以上都就是 4、哮病发作时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中哮鸣,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治宜选用: A.苓桂术甘汤 B.五苓散合五皮饮 C.射干麻黄汤 D.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E.以上都不 就是 5、心胆气虚所致不寐得主方就是: A.安神定志丸 B.琥珀多寐丸 C.交泰丸 D.酸枣仁汤 E.养心汤 6、热淋得主方应该就是: A.石韦散B、八正散C、沉香散 D、小蓟饮子 E、程氏萆解分清饮 7、张某,女,54岁。近1月来常有饥饿感,饭量明显增加,但体重反而下降5公斤,伴烦热口渴,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治疗主方应该就是:

A、白虎加人参汤 B、小承气汤 C、金匮肾气丸 D、沙参麦冬汤 E、玉女煎 8、消渴病得常见并发症就是: A.中风 B.视瞻昏渺 C.胸痹心悸 D.痈疽 E.以上都就是 9、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A、上实下虚证 B、痰浊阻肺证 C、肝气乘肺证 D、表寒里热证 E、痰热遏肺证 10、阳明头痛常选用得引经药为: A、葛根、白芷 B、柴胡、川芎 C、藁本、吴茱萸 D、羌活、蔓荆子 E.苍术、细辛 11、证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痰白而稀,恶寒发热,肢体酸楚,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证属: A.风热犯肺B、风寒袭肺 C、燥热伤肺 D、痰湿犯肺 E、痰热蕴肺 12、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有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滑数,证属: A、下焦湿热 B、脾不统血 C、脾胃虚寒 D、肠道湿热 E、胃热壅盛 13、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唇舌淡,脉细。证属: A、气虚 B、血虚 C、气秘 D、热秘 E、冷秘 14、中风病中得中脏腑与中经络鉴别要点就是: A、有无神志障碍 B、有无口眼歪斜 C、有无语言不利 D、有无肢体瘫痪 E、有无口角流涎 15、对黄疸最有诊断意义得临床特征就是:: A、身黄 B、苔黄 C、小便黄 D、目睛黄 E、爪甲黄 16、鼓胀得病机重点就是: A心脾肾功能失调 B、脾肺肾功能失调C、肝脾肾功能失调 D、心肝肾功能失调 E、心肺肾功能失调 17、主张眩晕“无痰则不作眩”,提出“治痰为主”得学者就是( ) A、张景岳 B、朱丹溪 C、张仲景 D、孙思邈 E、陈无择 18、“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出自( ) A、《内经》 B、《金匮要略》 C、《医宗必读》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19、某男,24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尤甚,伴有头晕目眩,心中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治疗方剂首选( ) A、芍药甘草汤 B、化肝煎 C、丹栀逍遥散 D、一贯煎 E、柴胡疏肝散 20、痢疾初起,兼有表证,首先选用( ) A、香连丸 B、桃红饮 C、白头翁汤 D、芍药汤 E、活人败毒散 2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肺痨得临床特征 ( ) A、身体消瘦 B、咳嗽咯血 C、喉间痰鸣 D、潮热盗汗 E、有传染性 22、下列哪项不就是痉病得证候特征? A.项背强直 B.四肢抽搐 C.意识丧失 D.角弓反张 E.以上都不就是 23、提出“泻南方,补北方”痿病治法得就是: A、《内经》 B、《中藏经》 C、《千金要方》 D、《丹溪心法》 E、《景岳全书》 24、痰饮内停型呕吐得最佳治疗方剂就是: A.香砂六君子汤 B.理中汤加吴茱萸 C.旋复代赭汤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学习总结

中医内科学 注意:1、是以7版为模板,5版补充。 2、黑色字体的是7版和5版相同的。 3、蓝色字体表明与7版不同之处,是5版的说法。 第一章、肺系病证 第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热化痰肃肺——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第三、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 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 缓解期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补肾摄钠——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5版:哮证 发作期 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附:表寒里饮,寒象甚者——小青龙汤病 哮证剧烈者——紫金丹 若病久,阴盛阳虚,发虚哦频繁,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咳痰清晰稀,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淡白,脉沉细——苏子降气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附: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麦门冬汤 哮证发作以痰气壅实为主,寒热不显,喘咳胸闷,作不得卧,痰涎壅盛,喉如拽据,咳痰粘腻难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第四套)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题及答案(第四套)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风热感冒的首选方是: A新加香薷饮加减B荆防败毒散加减C桑菊饮加减D银翘散加减 2.和解法不包括: A调理脾胃B和解少阳C调和肝脾D调理胃肠 3.患者咳嗽日久,反复发作,痰多粘腻,色白,晨起痰多,胸闷脘痞,纳少,体倦,便溏,苔白腻,脉濡滑。其首选方是: A香砂六君子汤B二陈汤和三子养亲汤C清金化痰丸D补中益气汤 4.哮病发作的诱因下列哪一项最主要? A暴饮暴食B情志失调C气候因素D劳倦过度 5.宜用藿香正气散治疗的泄泻证是: A湿热泄泻证B寒湿泄泻证C脾胃虚寒证D伤食泄泻证 6.钟某,男,40岁,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寐少多梦,胸胁胀痛,舌红,舌苔黄,脉弦数,其首选方是: A龙胆泻肝汤B天麻钩藤饮C镇肝熄风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7.呕吐的基本病机是: 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脾胃虚寒,胃中无火 C痰湿中阻,浊气上逆D脾胃阳虚,虚气上逆 8.咳嗽风热犯肺证的治法是: A疏风清肺,润燥止咳B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C 解表清热,宣肺止咳D滋阴清肺,化痰止咳。 9.身目俱黄,黄色欠鲜明,身热不扬或无热,头身困重,胃脘痞闷,呕恶纳呆,厌食油腻,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而黄,口粘,舌苔厚腻微黄,脉弦滑或濡数。治疗首选方是: A茵陈蒿汤B大柴胡汤C茵陈四苓汤D茵陈术附汤 10.患者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不易复起,脘腹胀闷,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沉弱。治疗用何方最佳:A实脾饮B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C胃苓汤合五皮饮D参苓白术散 11.劳则遗精,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舌淡苔白,脉细弱。治疗最佳的代表方是: A程氏萆薢分清饮B妙香散C金锁固精丸D水陆二仙丹 12.证见呛咳气急,痰少质黏,时有咳血,量多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颧红,骨蒸,五心烦热,盗汗量多,口渴,心烦,失眠,急噪易怒,胸协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而干,舌苔薄黄或剥,脉细数。治疗最佳选方是: A月华丸B百合固金汤C保真汤D沙参麦冬汤 13.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黄,脉滑湿有力。首选方是: A消渴方B六味地黄丸C金匮肾气丸D玉女煎 14.头胀痛如裂,发热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