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用人体解剖学

艺用人体解剖学

艺用人体解剖学

《艺用人体解剖学》复习资料1

一、简答题

1.人体解剖中“一竖、二横、三体积”是指人体的哪几个部位。

2.我国古代画论中有“相之大概,不外八格”请做图分别说明八格是指什么形象。

3.注明下图人体骨架上划线的部位的关节名称。

二、改错题

指出图中的错误,并做图予以改正。

湖北民族学院艺用人体解剖复习总结

第一章概论 一、将艺用解剖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基本内容(重点)1、人体比例;2、解剖结构;3、形体结构;4、人体动态 第二章部位区分 一、部位 ?1、头部:头顶至下颌底及枕外隆凸的结构部分;?2、躯干:人体下颌底、枕外隆突至耻骨联合、腹股沟、髂嵴、骶甲的结构部分,包括“颈部、胸 部、腹部、背部”; ?3、上肢:游离上肢和上肢带(锁骨和肩胛骨);?4、下肢:游离下肢和髋。 二、突、结节、粗隆、髁的区别 1、突:是突出面积较小,突起较高的部分; 2、结节:突起面积大,突起部分较小; 3、粗隆:骨面粗糙而较为隆起的部分,附着肌肉和肌腱; 4、髁:是关节处突出较大的部分.

三、总体划分 1、头骨 (1)、面颅骨:鼻骨、颧骨、上颌骨、下颌骨; (2) 、脑颅骨:额骨、颞骨、顶骨、枕骨; 2、躯干骨骼 ?脊柱(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尾椎); ?胸廓(胸骨、肋骨、胸椎)。 3 、上肢部骨骼 4 、下肢部骨骼 1、头部肌肉: (1)、表情肌:眼轮匝肌、口轮匝肌、 上唇方肌、下唇方肌(2)、咀嚼肌:咬肌、颞肌 2、躯干部 前面:胸锁乳突肌、胸大肌、前锯肌、 腹外斜肌、腹直肌 背部:斜方肌、背阔肌 4、下肢肌 臀:臀大肌、臀中肌、阔筋膜张肌 大腿: ?缝匠肌、

?股四头肌(股直肌、股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 ?内侧肌群、 ?股二头肌、 ?半腱肌、 ?半膜肌等 小腿: ?胫骨前肌、 ?拇长伸肌、 ?趾长伸肌、 ?腓骨长肌、 ?腓骨短肌、 ?腓肠肌、 ?比目鱼肌、 ?跟腱 一、理想化的男性成人身体比例: 除了基本的比例之外 头高为身高的1/8; ?从正面观:

局部解剖学 上肢(纯文字版)

第二部分上肢 【上肢境界】上方---以锁骨、肩峰与颈部分界。 前方---以三角肌胸大肌间沟与胸部分界。 后方---以三角肌后缘与背部分界。 【上肢浅层结构】 一、皮肤。 二、浅筋膜:内含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前臂正中静脉、上肢浅淋巴结等。 1、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桡侧。 经桡骨茎突后方,沿前臂桡侧上升至肘前方,借肘正中静脉与贵要静脉相交通, 继而在臂桡侧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上行,行经三角肌胸大肌间沟,最后在锁骨下窝 穿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 Ps.锁胸筋膜:为锁骨下缘、胸小肌上缘和喙突之间的一层近似三角形的筋膜。 头静脉穿入,胸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穿出。 2、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 沿前臂尺侧上升,在肘前方借肘正中静脉与头静脉相交通,继续沿肱二头肌内 侧沟上行至臂内侧中份,穿深筋膜至深层,继续上升,续为腋静脉。 3、肘正中静脉:位于肘前,连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借一或二只穿通支与深静脉 相连,该支称为肘深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行走于前臂前面的正中,在肘前区常呈Y形注入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5、上肢浅淋巴结: (1)滑车上淋巴结:1-2个,位于肱骨内上髁上方,贵要静脉附近。 收纳上肢尺侧淋巴。 (2)锁骨下淋巴结:1-2个,位于锁骨下窝,头静脉附近。收纳上肢桡侧浅淋巴。

【腋窝】 一、腋腔axillary cavity: 位于腋窝皮肤和筋膜的深面、胸侧壁与臂上份之间,由筋膜、肌肉和骨共同围成。 二、腋腔的组成: 上口---第一肋骨、锁骨、肩胛骨上缘围成。臂丛经此口进入腋腔,腋动脉和腋静脉于第一肋骨外缘与锁骨下动静脉相延续。 下口---朝向下外方,为皮肤、浅筋膜、腋筋膜所封闭。该部位皮肤较薄,成年人有腋毛,其内有大量皮脂腺和汗腺。 前壁---由浅至深为皮肤、浅筋膜(女性含乳腺组织)、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锁胸筋膜。 由腋腔至胸前壁的血管、神经、淋巴等结构大多穿过锁胸筋膜。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组成。 Ps.在肩关节下方,后壁肌肉与肱骨之间存在一个三角形间隙,该间隙上方是肩胛下肌(前方)和小圆肌(后方),下方是大圆肌,外侧是肱骨外科颈。肱三头肌长头 纵行穿过该间隙,将其分为外侧四边孔(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静脉通过)和 内侧三边孔(旋肩胛动脉、静脉)。 内侧壁---由胸廓上五位肋骨及肋间结构和附着于其表面的前锯肌组成。 外侧壁---为一狭窄区域,主要由肱骨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头腱、喙肱肌组成。 【Ps.相关肌肉的走形】 1、背阔肌: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部的下半部分及胸的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六个胸椎棘 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等处,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 肱骨结节间沟底。 2、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和喙肩韧带下方,跨越肩关节, 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

局部解剖学--上肢

(一)腋窝的构成 1.顶由锁骨中1/3、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与颈根部相通。 2.底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及腋筋膜。皮肤借纤维隔与腋筋膜相连。腋筋膜中央部较薄弱,且有皮神经、浅血管及淋巴管穿过而呈筛状,故名筛状筋膜。 3.四壁有前壁、外侧壁、内侧壁及后壁。前壁由胸大、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锁胸筋膜呈三角形,位于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喙突之间。胸小肌下缘以下的筋膜,连于腋筋膜,称为腋悬韧带。外侧壁由肱骨结节门沟、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肢肌组成。内侧壁由前锯肌及其深面的上4个肋与肋间隙构成。后壁由肩脚下肌、大圆肌、背阔肌与肩胛骨构成。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其内侧为三边孔,有旋肩胛血管通过;肱三头肌长头与肱骨外科颈之间为四边孔,有腋神经及旋肢后血管通过。 (二)腋窝的内容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分为3段。 (1)腋动脉第一段:从第1肋外侧缘至胸小肌上缘,在锁骨胸肌三角内。其前方有皮肤、浅筋膜、胸大肌及其筋膜、锁骨下肌、锁胸筋膜,以及穿过该筋膜的头静脉、胸肩峰血管及胸外侧神经等。后方有臂丛内侧束及胸长神经、前锯肌、第1肋间隙等。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和后束。内侧有腋静脉以及腋动脉第1段发出的胸上动脉及伴行静脉。胸肩峰动脉自第1段发出,穿锁胸筋膜至胸大、小肌,三角肌及肩峰。 (2)腋动脉第二段:位于胸小肌后方的胸肌三角内。其前方除皮肤、浅筋膜外,有胸大、小肌及其筋膜;后方为臂丛后束及肩胛下肌;外侧为臂丛外侧束;内侧有腋静脉及臂丛内侧束。胸外侧动脉自第二段发出,与其伴行静脉于腋中线前方沿前锯肌下行,营养该肌;女性有分支至乳房。胸长神经于腋中线后方下行,支配前锯肌。 (3)腋动脉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下缘之间。其末段位置表浅,仅被以皮肤及浅、深筋膜,是腋动脉最易剖露的部位。其前方有正中神经内侧很及旋肱前血管越过;后方有桡神经、腋神经及旋肱后血管;外侧有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内侧有尺神经和腋静脉。腋动脉第三段的主要分支肩胛下动脉和旋肱前、后动脉。肩胛下动脉平肩胛下肌下缘发出,其分支为旋肩胛动脉和胸背动脉,后者与胸背神经伴行人背阔肌。旋肱后动脉先向后穿四边孔,然后与旋肱前动脉分别绕过肱骨外科颈的后方和前方,相互吻合并分布于三角肌和肩关节。 2.腋静脉位于腋动脉内侧,两者之间的前方有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后方为尺神经。 3.臂丛位于腋窝内的是臂丛锁骨下部。由来自臂丛锁骨上部的三个后股合成后束;上、中干的前股合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续为内侧束。三个束先位于腋动脉第一段的后外侧,继而位于腋动脉第二段的内、外侧及后方,在腋动脉第三段周围分为五大终支。 4.腋淋巴结位于腋窝蜂窝脂肪组织中,约15~20个,可分为五群。 (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收纳上肢的淋巴;其输出管多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少部分注入锁骨上淋巴结。手和前臂的感染首先侵入此群淋巴结。 (2)胸肌淋巴结:在胸小肌下缘,沿胸外侧血管排列;收纳胸前外侧壁、乳房外侧部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施行乳腺癌根治手术,应避免损伤胸长神经,否则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胛”。 (3)肩胛了淋巴结:位于腋后壁,沿肩胛下血管、神经排列;收纳背部、肩胛区及胸后壁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中央及尖淋巴结。乳腺癌手术清除淋巴结时,注意保护胸背神经,免致背阔肌瘫痪。 (4)中央淋巴结:位于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收纳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其输出管注入尖淋巴结。

《艺用人体解剖》三大纲

《艺用人体解剖》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艺用人体解剖/ Anatomy For The Artist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3.周学时/学分:11/2学分 4.授课对象:美术学师范专业 5.使用教材:①《人体结构》浙江美术学院教材编写组编 ②《艺用人体解剖》拉萨.西蒙伯尔特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二、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课程是美术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中,人往往是艺术表现的主体。无论在绘画艺术或雕塑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总是占据很大的比例。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比例及运动变化规律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关系,人体比例,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关系,人体各部分骨骼和肌肉的位置、名称、运动规律、功能和作用,人体的运动规律和透视等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人体复杂的运动及其外部形态的基本规律,理性地分析人体结构,准确表现其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关系,为人体课训练及今后的艺术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要求 1. 首先,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发下,通过一学期32学时的课内外学习,引导并要求学生掌握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临摹为主要学习手段,辅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人体的基本结构关系,人体比例,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关系,人体各部分骨骼和肌肉的位置、名称、运动规律、功能和作用,人

体的运动规律和透视等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掌握人体复杂的运动及其外部形态的基本规律,理性地分析人体结构,准确表现其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关系。 2.其次,《艺用人体解剖》是造型艺术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此,在美术教学当中,应启发式引导学生认识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内在关系。要求一年级新生在初步掌握人体解剖学理论和准确表现其结构特征的同时,明确领会本课程与素描、速写、装饰画、油画、国画、泥塑等人物造型课程之间存在造型技法联系和不同的审美要求,作出深度的视觉审美总结,为以后学习相关课程奠定必要的人体造型基础。 四、教学方法建议 1.教师应严格按大纲教学;2.第一单元课前须向学生讲明相关教学要求,做好课题设计;3.每学期提供示范作品,并且随堂示范,并集中讲解新课程的有关知识和临摹方法与步骤,使学生对新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4.教师应收集有关人体解剖图片,特别是要提供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风格的大师作品供学生观摩,提倡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5.重视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与艺术个性的发展,促进学生把个人的理论能力与艺术创造力统一起来,鼓励学生在临摹学习中开拓个性化的绘画语言;6.组织阶段性的观摩展。 五、教学进度表 章节内容课时 第一章1、概论:解剖学的艺术。2、中西方各历史阶段对人体 美的不同认识。3、基本术语解释、人体比例、人体外形 的划区、人的形体结构。(以讲述理论为主) 4 第二章1、人体骨骼: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分为颅骨、躯干骨 和四肢骨三大部分。其中,有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 四肢骨126块。2、头部:比例与基本形、五官、头部的 类型与特征。3、上肢:上肢比例与基本形、上肢形体结 12

绘画中艺用人体解剖的应用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13673826.html, 绘画中艺用人体解剖的应用探讨 作者:王陈庆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10期 摘要:在西方人体解剖以及透视等科学的绘画原理影响下,艺用人体解剖学在我国人体 绘画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本文针对人体解剖学这一课程特点,对其在我国人体绘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出一些对应的优化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借鉴。 关键词:人体绘画;艺用人体解剖学;应用分析 艺用人体解剖学是一门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出发,对人体骨骼、肌肉、体表形态等进行全面分析和描述的学科。基于这种学科特征,将其运用在人体绘画中,既能够准确地勾勒出人体各部位的构造,又能够帮助绘画者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以及思维创造能力。 1 艺用人体解剖学的课程特点 艺用人体解剖学课程是一门多学科艺术与科学理论相结合的艺术课程,不同于文理科的理论课,整个课程内容都与绘画实践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且最终的学习效果也要依据相应的绘画实践来检验,所以该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艺术课程。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常常需要牢记多个复杂的知识点,所以为了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绘画能力,相关教师在开展绘画教学工作时,就要将该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绘画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2 绘画中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应用策略 2.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绘画教学中,为了突出艺用人体解剖学的应用优势,相关教师应尽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相应的教学图片和示范作品,让学生临摹,使其对人体的基本构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反复讲解,让学生对人体形态、各部位构造以及造型规律等做到全面掌握,这样学生在学习素描和速写时,就能够灵活地运用这些要素进行作品创作。另外,在绘画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观察力,还要尽量应用实体模型和真人模特。 在学习人体形态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作为模特,然后再向学生讲解人体的大概结构。比如,人体骨骼是由头部骨骼、躯干骨骼、四肢骨骼三大部分的206块骨骼组成,头部骨骼是由脑颅和面颅两部分所组成,脊椎是人体躯干的主要支柱,骨盆被称为人体的基座,人体站立时的高度相当于七个半头的高度,坐立时相当于五个头的高度,蹲腿时相当于三个半头的高度,人体二分之一部位基本处在骨盆中间位置,人部骨骼的“三庭五眼”以及“六横一纵”等。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