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2020新时代新思想文讲稿

最新2020新时代新思想文讲稿

最新2020新时代新思想文讲稿
最新2020新时代新思想文讲稿

最新2020新时代新思想文讲稿

穿过近代中国的历史风烟,从挂着皮尺、拿着大剪刀的形象中走来,著名的红帮裁缝已经转型为新一代的服装企业家、时尚设计师、工业设备创新人才,其诞生地宁波,也已发展成从印染布、高档面料、家纺、服装服饰到纺织机械装备等产业链完备的中国服装名城.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时代变迁精神不变

上世纪70年代末,30岁的李如成从农村插队回来后,进了以2万元知青安置费创办的青春服装厂.在村边戏台的地下室,用职工家搬来的缝纫机,加工短裤、套袖.十年之后,有了雅戈尔这个后来响彻大江南北的服装品牌.

几十公里外的奉化江口镇也办起一家服装厂,农民盛军海担任厂长.厂房借用公社食堂的闲房,资金向职工筹,向亲友借,缝纫机、电熨斗自己带,技术借助从上海告老还乡的红帮老师傅.这就是后来创造中国服装界多项第一的罗蒙西服厂. 1994年,23岁的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生吴惠君来到宁波,投身博洋公司,开始了唐狮服饰的创业之路,几度起伏,困难时欠债数百万元.公司董事长戎巨川倾力扶助年轻人,最困难的时候,把自己用的桑塔纳都抵给了电视台去做广告.渡过难关的唐狮到2005年营收超10亿元,如今线下专卖店达2000多家.

一代又一代的创业者,在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之路上筚路蓝缕,回望历史深处,可以溯及中国近代最著名服装流派红帮裁缝.清末民初,宁波一带把洋人称为红毛人 ,为洋人做衣服的被称为红帮裁缝 ,他们中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有人为徐锡麟制作了第一套国产西装,有人开设了中国首家上规模服装企业,为孙中山制作了第一套中山装,还有人创作了中国第一本西装理论书,办起第一所西装工艺学校,影响辐射海内外.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的服饰手艺在时间流逝中发展演变,不变的是勤劳智慧的工匠精神、中西结合的视野和格局、传承和创新兼具的坚韧品格. 从大剪刀到3D打印制衣

戚柏军从中专读到研究生,学了一件事做裁缝.如今,他是红帮裁缝技艺第七代传人.只做高级定制. 我们店里放着地图仪,订单要发往哪里,就要研究当地气候特征、水汽含量等,融入设计. 他说.

高级定制手工西服店、大型服装企业以及相关衍生企业,构成宁波服装行业的生

态圈,各具特色.

雅戈尔的生产车间里,裁剪、物流、分工全部智能化,全流程吊挂系统在无人状态下自动将衣料分发到各个工位,个性化裁剪时间由60分钟/套缩短到40分钟/套.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公司近三年销售量每年增长15%,库存量降低2/3.罗蒙进军女装,将智能化和艺术化结合,整合国际设计师资源,董事长盛静生说: 作为美丽产业、时尚产业,服装不仅是大数据,还有灵感在里面,这是难以复制的. 博洋公司孵化出一批创业新品牌,戎巨川说,公司要成为创业者的空气和土壤,成为高速公路的护栏 .

传统红帮裁缝靠的是大剪刀 ,新一代的红帮裁缝开始耍没剪刀 .传承百年的经典工艺正在与智能化、高科技有机结合.柔软的布料要实现自动化生产,精准定位一直是个难题.宁波舒普机电的全自动点位机,采用相机识别,实现自动打点,生产效率是人工的十几倍.公司申请国内专利达608项.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化车间内,电脑针织横机自动打印出一件件针织衫.不像传统制衣需要前后拼接,完全天衣无缝 ,实现所见即所得 . 针织服饰3D打印机打破了发达国家技术垄断,被列入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2016年荣获电脑横机行业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

工匠精神孕育服装名城

从剪刀皮尺走天下,到东海之滨崛起服装名城,无论是利税、外贸、就业,还是国际化,纺织服装业在宁波社会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8年,服装服饰业501家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139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完成工业总产值551亿元,增长9.1%.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红帮裁缝之所以成名,就是以高端定位、精湛手艺赢得市场.红帮传人中有一句名言,最关键的是两个字服务 .由服务而千锤百炼、创新不辍.这种工匠精神已经融入一代代传人的血脉.

李如成说,未来30年,雅戈尔要从传统变身,立足生态、科技、文化,打造世界级的时尚企业.博洋公司表示要把企业做成学院,走研究型的路子.慈星公司副总经理李立军说,将以开放式、智能化路线,和设计师广泛合作,将设计、研发做进产业链模组中,实现创意和工业融合发展.

用心的作品是有灵魂的. 戚柏军说.

安徽金寨: 三原色调出老区新变好光景

春天的大别山,犹如调色盘,百花盛开,五彩斑斓,深处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安徽金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老区人知道,红绿蓝是这绚丽春光的三原色 .这里曾走出59位开国将军,有着红军摇篮、将军故乡的美誉.与此同时,亦有着超过40年的贫困史.如今,这里红色传承、绿色振兴,改革蓝图一绘到底.

70年底色不改,代代传承映山红

此时此刻,金寨漫山遍野映山红,这是老区的底色 .在革命战争年代,不足23万人的金寨县先后有10万人参军参战,绝大多数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为根治淮河流域水患,金寨先后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淹没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和三大经济重镇,10万人搬离家园,移居深山.

奉献生命、奉献家园,也因此奉献了改革发展的红利. 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局长胡遵远告诉记者,1978年,金寨县贫困人口54万,占比99%,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

好在红色基因一路传承,无数干部群众像映山红一样在山间扎了根,向贫困宣战.斑竹园镇诞生过金寨乃至安徽第一支红军队伍,这让49岁的镇党委书记张贻胜颇为骄傲,13年前他从县委组织部下派到基层,先后履职金寨东南西北四个乡镇,常年在田间地头让他的皮肤黝黑异于常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黑皮书记 , 皮肤虽黑,心是红的,在金寨,我们以红为傲 .

2017年开始,金寨实施脱贫攻坚联帮工程 ,组织农村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户、入党积极分子和能人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开展帮扶.在长岭关村,51岁的党员罗先平是个远近闻名的红三代爷爷那一辈兄弟六人参加革命,只有一人受伤归来.如今已是中药材经营大户的他主动帮扶起村里21户贫困户种元胡,户均增收超过7000元.

渔民变茶农,绿色振兴让穷山生金

身处张冲乡流波村的茶山,周遭满目翠绿,远眺山下,响洪甸水库碧波荡漾.

作为全县11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网箱养鱼曾是这里脱贫致富的利器 .2016年开始,为进一步保护水库生态,当地库区开始大规模拆除网箱.张冲乡党委副书记高大连告诉记者,响洪甸水库76%的网箱在张冲乡,这其中一大半在流波村.

向山上去,重振茶园成为这里绿色减贫的新方式.已是中午12点,54岁的郭明枝依旧蹲在茶树下,她要尽快把今天的鲜叶摘下送到茶厂, 傍晚还有炒茶课,可不能错过 .郭明枝家的生计来源曾经是20多个养鱼网箱,如今是眼前的6亩茶园. 2017年金寨县依托当地茶叶联合体,在县内多个乡镇村庄设立六安瓜片炒制中心,开展六安瓜片制作技术师带徒实训,提升茶产业附加值.郭明枝所说的炒茶课便设在流波村双同生态农场,这一期吸引了近20位村民参与.农场老板姚远龙告诉记者,老百姓的茶叶品牌概念越来越强,棵棵茶树上竖起黄板板 ,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 越绿色,越多金 .

近年来,绿色振兴在金寨处处开花:持续推进绿色工业、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先后建成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总装机159.39万千瓦,光伏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达50亿元;发展中药材、油茶、茶叶、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基地58万亩.好山好水自然引来八方游客,2018年,金寨县共接待游客突破千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40亿元,全县一大批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通过绿色旅游实现脱贫.

告别穷窝 ,老区绘就改革蓝图

大女儿当年上学早上5点起床,小女儿如今7点起床. 说起变化,油坊店乡面冲村居民陈传芳不由得提到这两个小时的差距.曾经,他们一家四口住在三面环水的山中,孩子们上学要坐船加上翻山越岭走上两三个小时.2016年9月,他们搬进了94平方米的新家,学校就在家门口, 搬新家不仅没花一分钱,还小赚了一笔 . 这得益于金寨的改革创造 .2015年,当地将宅基地改革与易地扶贫搬迁、水库移民解困、农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叠加,引导贫困户、移民户和居住在土坯房、砖瓦房、砖木房的农户自愿搬迁,通过综合运用奖补措施,合理配置政策资源,把一片肉变成了一盘肉 ,全县共有4万多农户享受到改革红利,2.4万户农户实现挪穷窝、不负债 .

金寨县委副书记王思春告诉记者,改革已是老区的高频词 .如今当地被列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等22项国家改革试点县,还主动推动县级大部制、农村金融、人事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自选动作 .

持续的改革带来可喜的变化.数据显示,金寨县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17.48万人减至2018年底的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30.03%下降至2018年底的2.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