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

前言

“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

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6]台湾学者陈师雄说:“稍有知识之国人,谈及苏轼,几乎无人不知,苏轼乃中国读书人之典范,亦即士一阶层,所愿效法之模范,悬为行为之准则。”[7]

二:苏轼影响力深远的原因

《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轼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和爽直诙谐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和魅力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

予《苏东坡集》的序言就盛赞他浩然正气的伟大,这种正气就使他的作品不同于那些华丽柔靡之作,并且使他的名气屹立如山,不可动摇。”

[9]

朱靖华则从苏轼的作品为出发点解读:“苏轼的诗,皆"有为而作"。豪纵奔放、挥洒自如,不仅题材广泛、内容深刻,特别以它理趣化的特征,使之最后完成区别于唐诗的宋诗体制,具有创造性的功绩。

苏轼的词,意境开扩、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他主张"以诗为词",解放了词体,"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他创制的"新天下耳目"的豪放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向子堙酒边词序》),从而打破了艳科文人词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应了时代革新的要求,形成为南宋豪放爱国词派的滥觞。苏轼的散文,继承了欧阳修的文风,建立了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稳定风格,把说理、叙事、抒情融于一体,成为后世学人的楷模,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在"道"(指生活规律、不单纯指儒道)和"艺"(指艺术反映规律)上的理论突破,使他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划时代的人物;他的斗争勇气、求实精神以及他的积极开拓的个性特质,使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天然领导人,最终并以他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体现出运动的全胜。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历史使命。”[10]

王水照在《苏轼传》后记说:“千百年来,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过无数的中国文人,人们不仅羡慕他在事功世界中刚直不屈的风节,民

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敬仰他心灵世界中的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间盛衰的超旷,因此,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是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类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在后世的读者中建立起了一种异乎寻常的动人关系”[11]

《苏东坡:人生突围》写道:“苏东坡的精神是‘入世’的,而心态是‘出世’的。他有别于大多数人的‘得意时儒学,失意时学到家’,他以出世的心态平衡入世的精神,使得他处于高位不得意,处困境不失意。”[12]

《苏东坡的魅力和精神的探讨》总结苏轼魅力所在的四个原因:他是全能文艺大师;他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罕见的通才;苏东坡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灿烂的迷人、不同凡响的人格魅力,并认为最后一点最为重要。[13]

三:前人苏东坡人格研究

《苏轼人格研究》将人格界定为“人的文化品质”,将苏轼的人格定位八个方面:“生性狂直,与物多忤”;“锐于报国,拙于谋身”;“知易行难,恪守其中”;“群而不党,交而不随”;“情不离性,散而有位”;“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气体内充,风华外涣”。[14]

《论苏轼的人格魅力》中:苏轼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除了文学创作之外,还有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奋厉有当世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事功,而是爱民

和为直道而献身,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二是忠言谠论,直而不随,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高风亮节。三是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四是和诗歌共着生命。他对自己平生功业的评价表现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有“诗能穷人”的深切体验,却认同“诗穷而后工”的观念,自觉地在穷蹇的境遇中追求诗艺达到新的境界,表现出极可宝贵的气骨与诗胆。[15]

《苏东坡人格特点剖析》则说了两方面的原因:东坡的复杂,大略看来呈现出两种面貌,一是儒士,一是隐士。作为隐士,苏东坡的“退隐”不是一种实际行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哲学意义上的,后者比前者又深一层。[16]

《苏轼人格魅力的现代启示》则为三点:秉直真诚,仁者爱人;刚正不阿,坚忍不拔;豁达乐观,超旷高远。[17]

综上所述,有关苏轼为人品性,人格方面的研究,研究者都予以了相当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一研究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人格的研究,已经相对深入。我的研究即以此为切入点。在以后论文的撰述中,我力图在综参诸家见解的前提下,从现代社会国民心理去解读苏轼人格,以期探寻苏轼人格给我们的鼓舞。

参考文献

[1]脱脱等《宋史·苏轼论传》 [M] 北京:中华书局 1985

[2]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 长沙:月麓书社 1984.05

大学语文复习

大学语文1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2、《易传》中,包括有上下篇的是() A、《文言》 B、《系辞》 C、《说卦》 D、《杂卦》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指下列哪本书()。 A、《中庸》 B、《易经》 C、《尚书》 D、《论语》 4、被称为“中华智慧”结晶一书的是()。 A.《论语》 B.《易经》 C.《诗经》 D.《春秋》 5、《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A.7 B.8 C.9 D.10 二、填空题 1、《易经》研究的两大流派是和。 2、《易经》64卦一共有(数目)爻,这是因为和。 3、所谓“四书五经”中“四书”是指《孟子》、《_ ___ 》、《中庸》和《__ ___ 》,“五经”是指、《尚书》、《礼记》和《春秋》。 5、伏羲依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6、《周易》被称为“群经之首”、“”,全书由和两部分组成。 三、简答题 1、简述《易经》包含的的哲学思想。(列举两种以上) 2、简要解释你所理解的“元、亨、利、贞”。 3、分别说出“潜龙,勿用”、“含章,可贞”对你的启发意义。

三、综合题 1、下面是《易经》中的乾卦,请你在图上标出组成部分的名称,并结合乾卦、坤卦的卦辞、爻辞,你有哪些哲学思考和感悟?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 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外.全国上下有百处关于苏轼的遗迹.三苏祠有朱德亲笔题词: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苏轼旷达性格形成的原因 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工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既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以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

苏轼《东坡》阅读翻译赏析

苏轼《东坡》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东坡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3)第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4)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4分)5.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_________的环境特点。(2分)6后两句诗景中寓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参考答案:(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3)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1分)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1分)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1分)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1分)。(4)“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2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

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5清幽,宁静。(2分)6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恬淡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2分)二:①东坡在诗人笔下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答:是一个月色清朗、坡路坎坷、行人稀少的地方。②从诗中可以感受诗人怎样的情怀:答:置身于世外,超凡脱俗,开朗乐观,意气昂扬,达观洒脱的情怀。3、文学史上所称“”,除了苏轼外,还有: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1分)4、第一句中的“清”字用得好,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5、后人认为苏轼在《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流露出的心态与本诗相近。请结合上述诗或词中的句子,分析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4分)参考答案3、唐宋八大家。4、收到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实写雨后山冈幽静,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珠水晶莹的万物上,一片澄明的境界(2分);暗写诗人守志僻处而自足于怀的悠闲(1分)(意思对,不写出情景交融也可得分)5、胸怀开朗。例如:凹凸不平的坡头路,够磨难人了,但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步伐,精神抖擞地前进了。“坡头路”不正是作者坎坷的仕途吗?一个“莫嫌”,一个“自爱”表现了作者面对困难坎坷开朗乐观,不气馁颓丧的心态。(4分)三:(1)这首诗是苏轼贬谪黄州后所作,题目中的“东坡”既

苏轼的诗文名篇赏析

苏轼的诗文天地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苏东坡的诗文名篇(共16首/篇),感受其诗文风格的多样性。 2.在学习诗词的基础上,了解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提示——(1)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诗文来学。(2)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抓住每一首诗的诗眼,了解诗文的写法和意境即可,不必深究。(3)熟读成诵。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解读:诗人苏轼先在船中,后在楼头,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写得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你会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在湖心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2.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解读: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3.於潜僧绿筠轩(节选)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解读: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 4.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解读: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解读: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6.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读: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7.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赏析 苏轼是宋代的文学 大家,他的文学主张及其创作实践。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的文坛,他的诗 文作品屡屡被选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之中。自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他 的诗文都深受执教者和受教者的喜爱。这种现象,在我国历代作家中。是少有鲜 闻的。譬如屈原,其作品意义深远,影响亦大,但由于与现读者隔膜濛远,难以 理解,所以其受欢迎的程度自然就低,其余还有那种应付之作,因某一特定原因 硬塞进教材的, 自然就更不可用于而语了。 当然, 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博大情深, 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家作品。如繁星翰海。但亲切如苏轼者,亦不为多。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虽经过各方讨论、论证,专家和权威部门审定,又有多 篇苏轼诗文选入,此亦可证明苏轼诗文之不朽!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六课,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课文 题为《赤壁赋》,只在课文注释中标明,此赋为《前赤壁赋》。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都是苏轼游记文中的精品、极品其文学价值极高,实为我国古代游记 文学的经典之作。 前后《赤壁赋》均创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期间,两文都体现了 作者不因遭受政治迫害而萎靡消沉,而是洒脱飘然,寄豪情于山水,荡胸臆于自 然。 《前赤壁赋》(即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所题《赤壁赋》,下文亦同)记叙了 作者携客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农历七月十六日夜游赤壁的情景,文章 起笔不凡,一篇叙事写景之文,写的如此清新优美,情韵动人,不愧为名家大手 笔。 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接着写作者与客夜泛舟于赤壁的所见所感。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将“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江景,巧妙的组成一幅生动真切的画面。 今人读来,犹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作者用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抒写了自己 与客夜的感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只有飘逸洒脱之人,才能领悟此景,也只有豁达脱俗之人才会有此感 受,千年苏轼,真是不虚此行此游,其后情景定然更为精彩! 有景如此,对景高歌,方为乐事。中国古代的文豪,大多与酒结下了深厚的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苏轼人格魅力之所在 前言 “东坡何罪,唯以名太高”,东坡的才干,锋芒毕露却又深沉高远。历代关于苏轼的作品的分析,文学地位的排定,从未断绝。只是“文乃人之精血”,只有了解苏轼,了解苏轼的品行才干,为人之道,了解他的人格魅力,能体会其作品的奥妙所在。此文以综合前人关于东坡人生的评价,原因探讨等方面的内容,以为自制文章之所用。 一:国人对苏轼为人的评价 苏轼为人,天下人皆津津乐道。《宋史》评论说:“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1]欧阳修评价说:“不意后生能达斯里也。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同时期,张方平亦说:“苏轼敏尤可爱。”[2]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方叔的祭文写道:“道大难容,才高为累。皇天厚土,鉴平生忠义之心;名山大川,还千古英灵之气。识与不识,谁不尽伤;闻所未闻,吾将安放?”[3]南宋时期,宋高宗说:“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4]而宋孝宗在评论苏轼一生所为时感慨:“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5] 近代之人关于苏轼评价的,莫不以林语堂的评价为尊:“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6]台湾学者陈师雄说:“稍有知识之国人,谈及苏轼,几乎无人不知,苏轼乃中国读书人之典范,亦即士一阶层,所愿效法之模范,悬为行为之准则。”[7] 二:苏轼影响力深远的原因 《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轼是艺术天才、渊博学者、踏月酒徒和爽直诙谐的神奇组合。事实上,苏东坡的知名度和魅力远远大于苏子瞻。在大众眼里,东坡这个称呼具有更浓厚的草根意味,更为平易近人,也因此在民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8]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孝宗赐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苏轼的审美诗意人生 他在困顿中做出了不朽的前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中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后《赤壁赋》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写景方面,前篇字字秋色,本篇则“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句句都是冬景,鲜明地反映出不同季节山水面貌的变化,勾勒了两幅截然有别的江山景色图,可见作者描景状物的传神。至于夜间山景:陡壁、怪石、危巢、古木等,都写得逼真而有幽森之气,跟作者“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密切吻合,而与前篇幽静安谧的情景恰成鲜明的对照。叙事方面,前篇但言“苏子与客”,“举酒属客”,“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都是即事而叙,简洁明了;本篇对于客、酒、肴则用详述,写得别有情味。反之,前篇对于泛舟而歌的情景,用大段笔墨加以渲染;本篇则唯有“顾而乐之,行歌相答”,“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寥寥几句,同样情致盎然。剪裁安排之妙,确很值得借鉴。抒情方面,前篇由乐而悲而解脱,过程起伏,但直抒多于想象,作者的观点表达得完整而且显露;本篇则从飞鹤探舟而西展开想象,将鹤与道士合而为一,完全是幻觉和梦境的描述,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在仕途与诗文写作艺术人生,审美人生才是苏轼生命的灵魂、生命的依归。这正是笔者之所以将苏轼的人生命名为审美人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几经贬谪之后,苏轼逐渐成熟起来,并逐渐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变化是他真切而深刻的体会到了人生的艰难,正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说人生如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下去,并没有因此否定人生,力求超脱自我,始终保持了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儒家讲求入世,苏轼做官锐意进取,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干一番大事业,是典型的儒家入世思想。“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敬佩英雄,更渴望成为像周瑜那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甚至在已经“鬓微霜”的年龄,仍发出“又何妨”的呐喊,强烈的入世精神表露无遗。他会为政治上的失意而悲伤,“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功业无成,失望至极,更从反面表现了苏轼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儒家的思想在他的性格中体现为忠诚、刚正、忘我、爱民。他忧国忧民,为民做事,同时直而不随,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在政治上坚持自己的见解,坚持正道,不因得势新贵而趋附于那一边。这也是他在仕途上屡受挫折的重要原因。这些都是儒家所推崇的典型的“君子”形象和理论。鲜明的个性,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苏东坡。终其一生,他对自己完全自然,完全忠实,尽管始终生活在政治的旋涡中,但他还是一路歌唱,作文,评论,无论在他的仕途路上,还是在他的流放路上。显然,苏东坡深谙山水之乐,宦海沉浮,他一生嬉戏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都能够微笑接受,磨难始终跟随着他,直至死亡临近。苏轼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讲求辩证处世,物我合一。“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就像一场梦,辉煌像周瑜一生,失意像我苏轼一生,都是一场梦而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在滚滚不息

苏轼的词鉴赏4篇

苏轼的词鉴赏4篇 苏轼——《贺新郎》【内容】: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苏轼词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轼篇——《水调歌头》1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鬃如霜。

苏轼人格魅力

在饮食文化日益昌盛的当今谈及苏轼,也许更令人感兴趣的是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羹……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苏轼以其诗词所表现的独特人格魅力滋润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九百余年后的今天,苏轼这个名字仍然被人们牢牢记着,在于他无限的魅力:文品“诗赋传千古”,人品“峨眉共比高”。 那么,让我们一同走近苏轼。 在宋璀璨的词坛上,苏轼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一扫前朝词中弥漫的温婉柔情,大气纵横地开创了豪放一派,为词体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人格美是苏词的灵魂,苏轼词所表现的人格美是通过苏轼人格在其词作中的艺术转化得到了体现。 高洁的情操 东坡热爱大自然,小时候就亲自种松树(《戏作种松》),还一生喜爱竹子。 苏轼爱竹之情最为有名的诗句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竹》)。东坡还借梅抒怀,如“人去残英满酒樽,不堪细雨湿黄昏”(《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梅兰竹菊素有“四君子”之称,本身就代表了高洁、顽强的品质。苏轼亲梅、近兰、爱竹、比菊提升了他的灵魂――宁折不弯、刚正不阿。 潇洒豪放 苏轼能进入“也无风雨也无情”的潇洒境界。和他的履历与人生信奉休息相关。一方面,苏轼在政治上命运多舛几番风雨,坚强的意志力在痛苦中潇洒出炉;另一方面,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文学和仕途上的成就无形中有给了他百倍的自信。使他能以豪迈的态度对待政治上受到的挫折,随缘自适的旷达享受人生的美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能经常拥有一副潇洒旷达的襟怀。 《洞仙歌》(“冰饥玉骨”)就真实的反映了苏轼独特的人格美。词人以“冰饥玉骨”来形容她的美丽和脱俗,来暗示她的品格高洁和凛然不可侵犯。那位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2007-2012年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1036-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擅长书法、绘画,可谓之文学全才。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在政治上却遭遇不少坎坷。正是基于这样的状况,苏轼也成为了学者们的热门研究对象,各种有关苏轼的研究论文散见于国内各大杂志报刊。本文试就2007-2012年的苏轼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内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堪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天才。苏轼一生中从未间断过文学创作,也未中断过艺术创作,他对文学以及书画作品的中肯评论,他对文房四宝的由衷喜爱,都体现出兴会淋漓的艺术气质。因此,对苏轼艺术思想的探寻一直是苏轼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程磊《论苏轼“以禅解陶”》(《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06期)一文中写道:“‘以禅解陶’是苏轼重塑陶渊明形象的最大特色,也是禅宗影响宋代士大夫人生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典型反映。”,认为“禅宗思想”与“慕陶情结”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刘靖飞的《苏轼的诗歌代表着宋调的特点》(《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14期)则从时代背景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宋朝历史上,北宋文学一方面顺应着思想控制强化的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在寻求文学新的立足点和艺术风格。”而苏轼在这场文学变革中“代表了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作者对此作了深刻的归纳:“这一时代文化精神的形成,与文人们关注视野的变化及生活情趣的转变,特别是转变背后的深刻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金燕《论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艺术创作及思想观》(《文学教育(上)》2010年第05期)则把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放在了苏轼的黄州时期,全文首先分析了苏轼黄州初期的境遇,随后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黄州时期文化创作特点以及思想观的形成,最终得出结论:“黄州时期是苏轼文化艺术创作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个人思想观超越传统的形成时期。”赵彩芬的《论庄子对苏轼谪居诗主题风格的促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对黄州时期对苏轼艺术思想的影响描述得更加具体,文章认为,“随着谪居黄州以来受庄子哲学、审美思想影响程度的加深,苏轼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和自然率真的艺术追求日益明朗化。” 此外,段永强《论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6期)、徐洁《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启示》(《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09期)、高健龙《浅析道家思想对苏轼人生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08期)等众多论文也从不同方面对苏轼艺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各具特色,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关于苏轼诗词中的人生哲理的分析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浅析苏轼的人格魅力及在词中的体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出生于寒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历经磨难而笑对人生,思想自由,品格坚贞、坦荡、旷达,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文豪,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他的诗,如如天地奇观,于境无所不收,于情无所不畅;他的词,如天风海雨逼人,指出向上一路。无论从哪个角度衡量,他都是宋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 苏轼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几经宦海沉浮,屡遭贬黜。他的后半生一直处于新系两党的夹击和陷害之中。病逝前,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苏轼对自己的后半生作了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然而正是这些苦难成就了这位文学大师,旷世奇才。贬滴黄州,是苏轼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他那个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就是在贬滴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尽管他说自己“自得罪后,不敢作文字”(《答李端叔书》)然而正是在他到达黄州,自号“东坡居士”之后,才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形成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 屡遭挫折,苏轼也能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出处,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他的这种人生态度来源于他独特超群的思想。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又兼纳了道家和佛家的学说,他汲取了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又使他淡薄名

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涌和通达。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做人的气节,佛老的静达旷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成就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苏轼“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懂得生活的艺术,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放旷的文心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他的诗、词、文和书画等,不过是这一人格的外在表现而已。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三代的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里。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殊未之有也”。苏轼之所以能够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具有的人格力量。 最让我佩服的这些人格魅力: 一、处穷时仍不忘兼济天下之志的政治态度 苏轼的一生虽然在仕途上坎坷不平,尤其在后半生不断遭受打击的情况不多接受佛老思想来加以排解,但终其一生,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积极用世的思想。但他的积极用世并不重在个人的名利,而重在为澄清天下而献身。他深切关怀人民的生活,为排解民困,对皇帝也敢于大胆地提出批评和谏议。甚至在他政治上失意,遭受恶意贬斥打击,境遇非常险恶时,仍能甘冒僭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苏轼研究综述讲课稿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研究综述 苏轼,又名苏东坡,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古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弟苏澈并称“三苏”。苏轼一声的政治道路起伏坎坷,经过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得到赦免。这样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不一样的他。苏轼的诗、词和散文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中最出名的是苏轼的词。苏轼的词题材非常广泛,并且开创了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诗作大多抒发自己坎坷感慨、感叹民不聊生、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的散文多是一些随笔性的记叙文,却不常发表议论,只是以精妙的意境与优美的情趣洋溢其中,与欧阳修的散文并称“欧苏”。苏轼的文学著作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者对苏轼的人生、词、诗、散文等进行研究,苏轼的研究文献数量庞大,本综述针对2015年开始至今的苏轼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希望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贡献。因此我对关于苏轼研究文献进行了阅读,就研究现状而言,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苏轼的人生、思想研究 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堪,但是却有着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离不开儒、释、道三种思想对他的影响。在高安琪的《从道家思想看苏轼的人生历程和处世之道》中,阐述了苏轼人生的三个历程,从初入仕途的积极到被贬黄州的旷达,

最后惠儋晚年的真朴超然的人生历程阐述道家思想在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最初苏轼是通过人生的思考和心态变化在创作中反映出道家重视心灵的逍遥之游;而“乌台诗案”后,苏轼深自省察,物我两忘,用超脱的眼光看待万物,展现旷达的精神面貌;晚年的苏轼安贫乐贱,恬然自足,崇尚淳朴的大自然。道家思想贯穿着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的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 其中,关于苏轼被贬黄州的时期的研究有两首,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 高婉青的《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未曾踏出的归隐之路》论述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定风波》,以此表达出苏轼的以出世为心,入世为迹,未曾踏出归隐之路,却参透人生妙理。从定风波词作的分析反映了苏轼豁达开朗的性格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王基伦的《苏轼惠州时期的思想变迁与会通》论述了苏轼在惠州期间信奉儒家思想,渐渐地兼糅道、佛思想观念,建立自己乐天知命、随缘委命的生活方式。 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苏轼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豁达超然。放在21世纪,可以用“坚强”一词来形容苏轼。面对如此坎坷的仕途,苏轼又是如何做到平衡他的得失之心呢?在王娟的《探析苏轼的自省与自嘲对其人生态度的影响》中,苏轼在坎坷的曲折经历中通过自省与自嘲超越自我,走向旷达。其表现为自责言之过、自知而后省、自省而后达。他将人生的悲凉与不幸看做生命中珍贵的财富,扬弃个人的悲哀与绝望,执着于充满希望的人生,那精神安然自在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苏轼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及人格魅力制作人员:李台扬宁子俐赵壮航董仕森指导教师:郭刚 审美人生与仕宦人生是极端对立的两种人生态度,官场生活与诗人本性,从根本上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一个是戴着面具的政客,一个是赤子之心的诗人,一个极端需要官场应酬的虚伪,一个必须是肝胆相照、表里澄彻。 苏轼的人生是一种典型的审美人生,即以沉浸于文学艺术的读书写作,赏玩人生宇宙的色相、秩序、节奏与和谐为人生愉悦。”在拜读了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定义后,我深深有

感,不光钦佩于木师对苏轼人生态度的豁达写照。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其人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 韩柳欧苏四大家", 他写的诗歌被尊为[ 宋诗的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 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

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舛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真的是历尽苦难.完成自我的一个诗人. 苏轼一生虽然走过一条极其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但他从未消沉绝望过.而是在历尽苦难中完成自我.实现了一种真正的超脱.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击垮他.战胜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苏轼就是苏轼.他摆脱了精神上的苦闷与压抑.在事业上终于成就一番作为. 他所到之处.都积极为民众办是实事.处处留有[政声".在风翔他被称为:[苏贤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苏堤,在海南他又建医院.学校等.在文明创作上.他的最优秀诗篇都是在贬低写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处都能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当地人民爱戴.苏轼在民间影响极大.东坡巾.东坡帽.东坡扇.东坡酒等等.或时髦一时.或流传至今.足见苏轼在民间流传之广.影响之大. 苏轼留下的遗产也为数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苏祠

乐观派苏轼给人的生命启示

乐观派苏轼给人的生命启示 记得去年在听香港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做报告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苏轼的超级粉丝”。说起古代的名人墨客,我最钦佩的也是苏轼。学生时代曾学过他的很多作品,那时只是背过而已,后来成为老师开始教苏轼的诗文,对他的每一篇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诗句鉴赏等方面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苏轼人格魅力使得他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名珠。 我认为苏轼人格魅力在于他的乐观主义,他似乎天生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流亡中度过,最后一次流放到现在海南省儋州县时,已62岁高龄,据史书记载,苏东坡当时是抬着棺材去的,怕自己在当地呆得太久,不能活着回来。但是无论生活怎样令他失望,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漫长的苦难岁月,练就了他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可以不因宦海经历而自暴自弃,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永远以一份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永远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他的乐观造就了顽强的生命力,使他在恶劣的环境中坚挺了过来。 在压力心理学中,有个理论:问题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对待压力的态度。也就是说,用乐观的态度看待挫折,就会让头脑变得更灵活。更重要的是,一条路走不通,乐观的人不会“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而会转向其他工作。他们希望获得成功,一件事没做好,更会激发出从事另一项工作的创造力。苏东坡总是不断将痛苦升华为快乐,以至达到苦尽甘来的境界。“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在饮食上,苏轼是有名的美食家,他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东坡在诗句中阐释了乐观和生命力之间的关系,细细读来,会给人带来许多生命的感悟和启示。

大学语文复习题(本部)-副本.doc

大学语文复习题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的语句,哪一个是孔子的名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下列成语故事屮,哪一个不是化自《庄子》?() A.庄周梦蝶 B.朝三暮四 C.鼓盆而歌 D.揠苗助长 3、下列孔子语录屮,含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之意的是()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C.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以下说法屮,()不是关于《诗经》的采集与编订的。 A.采诗说 B.献诗说 C.删诗说I).唱诗说 5、下列句子中运用了赋比兴中“兴”的写作手法的是 A.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B.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C.硕鼠硕鼠,无食我粟,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D.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6、《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 A.黄河之祌 B.渭河之祌 C.淮河之祌 D.长江之祌 7、以下成语不出自《论语》的是() A.三十而立 B.不耻下问 C.贻笑大方 D.举一反三 8、下列对《易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是群经之首 B、《易经》是群经之始 C、《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智S D、《易经》只是用来卜卦算命的 9、下列人物屮全是屮国上古神话的人物是()。 八、女娲、盘古、亚当B、大禹、刑天、共工 C、嫦娥、后羿、韩湘子 D、夸父、黄帝、何仙姑 10、下列故事哪个不属于中国祌话(〉。 A.女娲补天 B.共工怒触不周山 C.夸父逐日 D.诺亚方舟 11、《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传”是阐释“经”的文字,共有七种()篇。 八.7 B. 8 C. 9 D. 10 12、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最具有神话学价伉的著作是0。 A.《楚辞》 B.《山海经》 C.《淮南子》 D.《庄子》 13、从李清照《声声慢》词中“将息”、“怎生”、“次第”、“ 了得”等词语来看,这首词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是() 八、采用典故B、采用口语 C、采用经史语 D、采用前人诗句成句 14、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名主张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李白 C、杜甫 D、白居易 15、以下关于杜甫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这一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苏轼及其性格

苏轼及其性格 苏轼作为一位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画家,在现代中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除了其著名的诗词,以及其极富文采的文章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人本身。正是其与众不同的性格,造就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均为著名的文学家。家庭环境能造就一个人,相信这也是苏轼十分豁达洒脱的原因。不论是在杭州,还是被贬至了黄州,其文章中的豁达、洒脱都是一以贯之的。据说其在科举考试时所做《刑赏忠厚之至论》便因其洒脱的文风,颇受欧阳修喜爱;其被贬黄州后所作《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句,将众多情感融于一体,其核心依旧是其豁达。看来苏轼的豁达洒脱早已根植在其骨子里了,不论外界的条件如何变化,其都保有着这份豁达洒脱。 当然,换个角度来说,其有时也过分洒脱了。其随性的性格,也常常会为其招致祸患。其依性情创作的众多诗歌,日后都成为了乌台诗案中的“罪证”,当然因此这些诗歌也广为流传。就算被贬黄州之后,其也依然“敢写”。不仅嘲自己的生活,也嘲朝中的政事。即使处在严格监视,作品被禁的环境下,其诗文依旧能广为流传。 其性格倒也不是从未发生过变化。乌台诗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便对其性格造成了一些改变。性格的改变往往会流露在文章中,原先其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全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则是亲切宽和的诙谐,以及醇甜和成熟。有人评价,到了黄州的苏轼,才真正“成熟”了。其文章更加圆滑,道理更为深厚,也更为人们所接受,是为我们喜爱的苏轼。 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的性格应当是十分复杂的。我们只得从其文字中一瞥其性格,而其未流露在文字中的性格,早已不得而知了。也许正是苏轼这难以捉摸的性格,使其拥有了如此人格魅力,在近千年中被人们铭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