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二)_教案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二)

一、教学要求: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六、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有哪些发展。二.孟子及《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数罟(gǔ)洿池(wū)鱼鳖(biē)河豚(tún)狗彘(zhì)庠序(xiáng)孝悌(tì)饿莩(piǎ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

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2.“尽心焉耳矣”中“焉耳矣”是什么用法?答:“焉耳矣”三个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3.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和用法。①凶A河内凶庄稼收成不好B凶多吉少不吉利的事C汉初匈奴凶黠凶恶,残暴D甫闻凶讯不幸,多指丧事E缉拿元凶杀人的人②加A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B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施加C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放上D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E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夸大4.梁惠王是怎样治理国家的?答:采用移民移粟的措施。小结:本段写梁惠王把自己的治国之道与“邻国之政”进行比较,说明自己的治国措施和“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五.分析解读二三段。1.“填然鼓之”中“鼓”是什么用法?我们曾在哪一篇文章中学过这种用法?答:“鼓”是名词用作动词,敲鼓。《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用法与此相同。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或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天之行,或日或雨有时C莫之或止表示不定D云霞明灭或可睹或许直A直不百步耳只不过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与“曲”相对C 理直气壮正确D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E直上载公子上座径直3.孟子为什么要以打仗来说明治国之道?答:因为梁惠王喜欢打仗——“好战”。小结:这两段写孟子以打仗为例引导梁惠王认识自己治国政策的错误。六.学生自主翻译前三段,教师加以指点。七.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

前三段。第二课时一.复述前三段内容,抽查翻译情况。二.分析解读四五段:1.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①无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同“毋”,不要的意思B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不,没有C地无四方,民无异闻不论,不分②胜A谷不可胜食也尽,完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战胜,取胜C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D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承担,承受E自古邪不胜正超过③数A数罟不入洿池密B数口之家,再以无饥矣几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屡次D愿得补黑衣之数数目E数不胜数计算2.孟子认为实现“王道”首先应做到什么?答: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小结:本段孟子向梁惠王描述实现王道的景象。三.分析解读第六段。1.“树之以桑”中的“树”是何用法?答:“树”是名词用做动词,种植。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A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B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C以五十步笑百步因为D王好战,请以战喻用E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来,表目的F田家候之,以兴农事根据G固以怪之矣通“已”,已经3.“七十者衣帛食肉”中“衣”“食”是什么用法?答:名词作动词,分别是穿、吃的意思。4.“然而不王者”中“然而”的古今意义是否相同?“王”又当何以解?答:“然而”的意思是“这样却”,不同于现代汉语;“王”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称王。5.“未之有也”有什么句式特点?答:是宾语前置句式,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6.孟子所描述的政策是什么政策?你如何看待他的这一理想?答:“仁政”;这是对儒家“仁爱”思想的再发

展,是“仁爱”思想的政治化,其实施在当时是有一定的现实性的。小结:本段写孟子向梁惠王提出“仁政”的方针路线,他认为只有实行了“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四.分析解读第七段。1.本段中的“检”“涂”“发”各作什么解释?答:“检”是约束的意思;“涂”是通假字,同“途”,道路;“发”是发放的意思。2.“非我也,岁也”是什么句式?答:判断句式,“也”表判断。3.下列各句中的“兵”各是什么用法?A非我也,兵也武器B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用军队C五万兵难卒合兵士D穷兵黩武兵力4.“王无罪岁”中“罪”是什么用法?答:“罪”是名词作动词,归罪。5.“斯天下之民至焉”中“斯”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意思是否相同?答:这里是“则”“那么”的意思;后者是“这”,代词。小结:孟子用类比的手法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现象。五.朗读课文四至七段,然后自译这四段文言(教师进行指点,或预先点译难句)。六.讨论: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并当堂讨论订正。2.背诵全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