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在用户关系的流向和使用习惯的风向变幻中,融合已成为包括SNS、微博和视频分享平台等社交网络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尝试

积极购买专业级内容,提供奥运会网络直播服务,加快脚步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同时,如何将网络视频与社交网络融为一体,是YouTube正在努力进行尝试的工作。去年6月以来,YouTube与Google+社交网络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视频网站的社交化战略绝非空穴来风。据移动市场分析机构Flurry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用户人均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为425分钟,在移动视频应用上花费的时间为231分钟。今年1至3月,用户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了一成左右。与视频数量和观影速度相比,用户和用户间的关系才是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所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挂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上,基于Facebook的移动视频分享和社交应用大行其道,YouTube的在线时长明显下降,要防止用户流失就要跟上用户关系的流向和用户新媒介接触习惯养成的风向。

Facebook也同样在密切关注用户流量和使用习惯。与YouTube着重增加用户参与度和社交体验不同的是,Facebook开始在用户动态信息(News Feed)中引入“热门视频”,意在向用户呈现他们精彩视频。

2012年6月5日,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s公司将用6.89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Buddy Media,这个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在绝大多数网民的眼中,这两家公司的名字无疑是陌生的,尤其是这笔交易中的被收购方Buddy Media,不仅几乎从未被普通网民认知,而且成立不过5年。据公开的资料显示,Buddy Media拥有大约1000个客户,其中包括福特汽车、美泰公司(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之一)和惠普公司。Buddy Media的快速成长尤其是能拿下如福特、惠普这样的“大客户”,完全是因为其抢先填补了在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品牌企业进行跨社交平台的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空白。作为一家被定位为社交媒体营销服务提供商的“小公司”,Buddy Media正是通过Facebook、LinkedIn和YouTube等网站提供有针对性的跨社交平台的网络营销服务。

国内视频网站酷6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在第一季度,酷6传媒净亏损为179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088万美元的净亏损有大幅收窄。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因为通过加速社交化模式的推动,酷6传媒的运营净亏损才可以大幅收窄,而社交化也成为视频网站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近期,酷6网推出了全互动社交视频产品——新酷6,在其竞争对手优酷土豆“联姻”之后,将视频分享融入了尽可能多的社交因素,成了酷6在整个行业面临洗牌情形下的策略性选择。而最近一段时间,搜

狐视频与MSN、土豆网与新浪微博、优酷与腾讯微博的合作,也都可以看作是对融合社交的尝试。

“ 走”的用户

如果说年轻的Buddy Media被高价收购,与其抢先专注社交网络传播的融合需求有关,那么酷6的社交化战略转型也与融合趋势产生的前提条件不无关系。近年来,社交网络用户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在SNS、视频分享、微博等单一平台上安营扎寨,他们往往根据不同的需求,同时拥有多个网络平台。公司如果要在社交网络中建立维系并提升影响力,自然需要融入其中,融合制胜。来自国内外的这些消息无不明晰了一个值得各界共同关注的趋势——社交媒体融合。

真正导致社交媒体融合的因素,是用户与用户关系的融合。从用户个体而言,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具电视观众、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网站访客以及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的生产者、传播者等多重媒介使用者的身份。而像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越进步,应用越丰富,终端设备越普及,用户同时兼具多个身份的成本就越低、几率也就越大。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场合和情境下这些身份会随着用户需求和角色的变化而实施无缝变换,谁能让用户使要的次数越多和时间越长,谁就能获得更多发展的可能。

用户的需求多样,选择使用的媒介种类和数量也较为复杂,同时他们会受到时间和经济成本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因此,用户成为社交媒体运营和研究过程中最难以琢磨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使他们同时使用SNS、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或只在Facebook这样一个平台上,也不见得他们就是在进行着单一的可预测的社交活动,诸如聊天、图片、视频、游戏、音乐、资讯、购物等,因为通过一个平台上可以满足用户的多种应用需求。

社交平台上用户的身份繁多,报社、电视台、网站及记者、编辑等工作人员已经一股脑儿地涌向目前各种流行的社交平台上。在诸如微博、SNS等平台,只需找到其中任何一个用户的主页,就能顺藤摸瓜的找到所有相关信息。超链接、关注、加好友、转发、评论、应用这些机制和交互功能使得在虚拟的社交中所有用户都是相互链接的整体。

户的涌现

直接促成社交融合的因素,则是因为有企业客户愿意以“真金白银”的形式付费,即便是如Facebook、YouTube这些平台大鳄,也无一不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营收能力的提升而苦恼。国内市场,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的SNS大战、视频版权恶战、微博苦战之后,才清醒地意识到盈利才是最终的追求。

对社交客户——显在或潜在的“买单者”而言,他们大多是注重品牌形象、公众关系建设的知名企业或组织机构,或者就是想要不走寻常路,或是仅仅为了节约成本的中小型企业。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社交媒体正在显露出日益重要的平台价值。正如十年前,广告在报纸、广播中投放的同时也绝对不会错过电视和户外媒体一样,今天的企业绝不仅仅满足于一个认证微博的开通,它们还需要在诸如Yo

uTube、优酷这样的平台与大众互动,通过Facebook广泛结友。它们越来越用力地挣脱传统广告媒体昔日灌输的“皮下注射”理念对创新精神的束缚,它们

需要的越来越复杂,哪里有人聚集,哪里就有它们新营销模式的踪影。其实,想法很简单,就是在融合的社交平台环境下追求社交平台上的融合传播力。

用户及用户关系的影响力会直接影响到客户。传统媒体时代,用刊登或播放广告的形式传播品牌形象和新产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公关是广告业主的不二法门,即便是在web1.0时代,这些套路也并无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到了web2.0时代,尤其是在SNS的普及推广之后,社交媒体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广告投放组合和营销推广计划的清单中,重要性日益凸显且在某种程度上已在传统媒体地位之上,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正是因为这股潮流的袭来,才使得Buddy Media这样的社交媒体营销公司能茁壮成长起来。随着与从传统时代走过来的大型广告公司展开合作,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的整合营销传播也就越来越趋于主流地位。

合的传播

作为打通SNS、视频、微博、即时通讯、移动应用等各类服务和应用的潮流,融合社交的未来首先是一种基于跨平台的“无缝社交”和信息流通、关系交织的社交网络整合的传播体。用户能与不同平台上的好友进行跨平台的信息传递,通过视频分享、评论、即时通讯交流、观点交流、相册、日志等功能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在游戏和各种活动中体验“在一起”的快乐。通过融合社交平台得到的资讯体验与通过专业媒介机构得到的完全不同,前者得到的资讯更多是用户主动想了解和得到的,方式更为灵活和主动。这种群体传播和交流的跨平台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正在扩大,只要用户将个人信息和内容设置为任何人可见,那么社交网络就会成为一对多的、跨平台的、同步的大众传播模式。

从这个角度看,融合社交的传播价值在于具备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交叉融合特征,且集媒介融合、渠道融合、关系融合的传播形态于一体。这就使得在具有一种基于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复合型传播平台的同时,也具有满足人际交流需要中对周边环境和动态变化进行监测了解的功能。而跨平台的融合社交则能使用户更方便、更多维的对周边的最新情况有一个细致且可深可浅的了解。由于群体传播特性和媒体属性更明显,因此,融合社交的引导功能更强,传播可能更大。随着各自平台上原有娱乐应用的互相渗透,也能促使娱乐功能的进一步强化。社交媒体所具有的潜在融合特征和功能,将大大提高跨社交平台的信息传播效果和用户的使用体验。与之相对,各大社交平台对自身信息、用户及广告客户等的掌控和聚合力,又不可避免地分化了作为个体社交平台在融合的传播环境下对自身的影

响力。超越单一平台束缚,信息、用户均以关系和需求为向导,以各种融合的机制、功能和应用而转化和容纳的大数据为链接,才是融合社交传播的真正价值和潜力所在。

在跨平台的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各类强关系、弱关系相互交融,融合与分化作为难以调和但又不可分离的矛盾存在。相对于过去或强调无边际拓展人际关系、或追求优质和精准用户群体的做法,用户的身份已不可捉摸且无从定位,他们随时可以通过切换对不同信息终端的使

用、置身不同的场合、“游走”于不同的关系网,同时发生着即时的、相应的变换。融合趋势下的社交平台用户本身还是从属于其之前所归属的群体,而要将用户的时间、思想和行为吸引到跨平台的某一处、某一点,就要依赖于对融合社交平台中海量用户行为数据的有针对性的挖掘、分析和利用。数据将超越对用户、用户关系和信息的简单感性判断,联结起线上线下的用户、用户关系和信息,以及不同的终端、渠道、场合和需求。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 响分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IT技术不断发展,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综合型社交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逐渐加深。本文首先对研究背景和问题进行了简略描述,介绍了当代大学生对综合型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接下来详述了具体的影响,列点清晰得分别讨论了一系列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最后提出合理利用社交媒体的呼吁,做出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影响 一、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高新技术与国际接轨,尤其是2001年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中国因为历史文化的差异与国情的特殊化,并没有直接引进国外的社交媒体工具,而是创造了很多诸如社交媒体,微博,嘀咕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社交媒体工具。 随着网络社会化应用的发展,网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成熟化,不仅再局限于初期的娱乐等需求,更希望可以借助网络对自身工作及个人发展提供帮助。网络平台的快捷、高效充分刺激和满足了这些用户的需求,在一系列技术支持下,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快速发展起来,在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对大学生的社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正如某研究公司分析师查伦斯.李所说:“未来的社交媒体像空气一样,只要我们需要,他们就无处不在。” 二.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优点 1有利于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共享性使文化作为无形的资产扩散到各地,使每个网民受益,达到“文化增值”的作用,也显示了文化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究未知的信心。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摆脱了知识的权威的从众心理,从而更有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2便于大学生产生协同学习的观念 协同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学习。利用互联网所构成的协同学习环境,可以让更多的大学生不受地域的限制,好比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实现指定内容的有效学习.同时网络还可以使教育者和学生形成协同学习的模式,通过网络大学生还可以向教育者提出问题,寻求辅导与解答。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3 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分享信息资源 社交媒体功能强大,堪称是一部百科全书,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即能在知识海洋中尽情遨游。网络大大降低了知识的学习成本,节约了时间。使大学生为获得信息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被减到最小,这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分享好听的音乐,分享重大的新闻,分享诸多的视频……还可以分享许多实用的网站。善于利用的人可以从分享中获得许多有用的资源,为当代青年的学习工作提供举足轻重的便利与价值。 4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教案资料

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的四种阶段 “六度空间”理论的再度提出,打开了互联网世界的另一扇大门,将早期社交性网络的概念引入互联网,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SNS。目前,社交网络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成为投资圈最为炙手可热的追捧领域。回首SNS的发展,回首SNS 的发展,从国外的MySpace、Facebook、Twitter到中国的开心网、人人网等泛娱乐SNS 应用,再到目前中国大行其道的微博、米聊(微博)、微信,乃至垂直类SNS的应用形态,社交网络服务的概念深入互联网精髓。 一定意义上来看,社交网络其实是源于网络社交的需要,基于此种思路,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如下图所示: 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四种阶段一些事 (一)早期社交网络雏形BBS时代 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相比于E-mail形态,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将点对点形式演变为点对面,降低

交流成本。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具,BBS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从VC/PE关注度来看,2006年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BBS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二)娱乐化社交网络时代 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2002年,LinkedIn成立;2003年,运用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Myspace成立;2004年,复制线下真实人际关系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Facebook成立,这些优秀的社交网络产品或服务形态,一直遵循社交网络的“低成本替代”原则,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与成本,取得了长足发展。 纵观中国,国外社交网络如火如荼发展之际,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拉开中国社交网络大幕。这段时间大体跨越了2006-2008年三余年,VC/PE在此间经历了大幅投入之后,2008年进入缓步投入阶段。 (三)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 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及时表达,及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这种产品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关于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 社交的逻辑 社交网络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很久就开始的事情了,以下列出4个基础论断,作为后续产品论述的前提(其实很多在产品中体现的还很不好)。 关系对人的影响在于,六度分隔所描述的是弱连接,通过弱连接,我们可以传递消息,创造合作机会;但如果关注人们之间是如何互相产生影响的,就必须关注强连接,尼古拉斯?克里斯塔斯基将称为“三度影响力原则”(人类行为深受三度以内朋友的影响),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既包括行为习惯上的影响,也包括观念上的影响。 群体对人的影响,主要是极化,即群体愚蠢或群体智慧。理论上,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分工互补,就可形成紧密的群。《乌合之众》里讲到,群体对于个体有着极端放大和缩小的能力,可以没有责任的暴虐成为暴民,也可以用高尚情感使之舍生赴死(领袖们打动群众需要言之凿凿,信誓旦旦的重复和强大意志的感染)。情绪化、简单化和跟随成本大大降低,是群对个人行为带来的影响。新浪微博的运营,就是典型的时尚流行话题带动,名人引导,最后完成群体讨论和活跃的。 另一方面,群体是可以产生超越个体的群体智能的,《失控》里称之为“涌现”(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这个在人类社会尚无很好的范例,亚马逊的相关商

品精准推荐,可能算群体预测吧,但在自然界涌现有很多范例,比如水分子朝一个方向运动会形成漩涡,白蚁可以构筑相当于人类数千层楼高的蚁巢,且通风卫生情况良好。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李晓明教授为《大连接》一书所写的推荐语:“社会网络”不仅是‘网络’更是‘社会’,深合我心。互联网的社交产品,就是要遵循规则,帮助用户使用、经营、扩展其社交关系,将整个社交网络经营成良好运转的虚拟社会。 社交的产品 社交产品主要论述四个部分:关系社交产品、内容社交产品、服务社交产品和社交产品的运营。 关系社交产品 扎克伯格在Facebook上市前公开信中写道:“人际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人们分享得越多——即便只是与密友或家人分享——文化就越开放,对于他人的生活和观点的理解也就越深。我们认为,它能够创造更多、更强的人际关系,并帮助人们接触到更多不同观点。”这就是平台型的关系社交产品的主要思路。 实名动态(FEED)、好友关系(推荐)、个人主页(Profile)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本构成,持续不断的优化FEED的聚合和展现形态,进而激励更多的分享(含评论转发),不断基于标签推荐用户添加好友,不断引导用户浏览好友的个人空间,以此完成关系链的活跃和建设,其中相册、日志、活动和投票,是关系社交产品的基础分享应用和UGC内容来源。

传统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及趋势

传统企业网络营销的现状及趋势 网络营销是趋势,传统企业也不会放弃这个“矿藏”。但是面对网络营销的不确定性,传统企业又想好如何把握了吗?本文从5个方面分析了传统网络营销的现状及趋势。 现在的传统企业有没有不涉及网络营销的?肯定有,但如果问他们的负责人,未来五年准不准备借助网络?恐怕没人会给否定回答。因为网络就像一片海底矿藏,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与财富,等待我们挖掘。但是这片海域却并不见得风平浪静,每种网络媒介都尝试未必是好事,投入了多少,投入的方向,经营的过程……这些无一不影响着结果!对于网络营销的不确定性,传统企业,想好如何把握了吗? 传统企业的网络营销之路,本文仅从五种方式上阐述: 一、企业社交网络的运营 即便不清楚网络营销发展历程和趋势的人,恐怕也知道社交网络的火热,恐怕也听说过互动营销在未来网络营销发展中将扮演的角色。所以企业建微博,购买大量廉价而“好看”的僵尸粉,发一些无关痛痒的文字,搞一些豪礼相送的活动,发动水军捧得好像自己一夜之间就成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一线品牌……然而活动之后,企业主肯定很有“尘归尘,土归土”之感,因为企业官方微博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回想起来,除了那一瞬间增长起来巨大的成就感,好像什么也没有留下。企业很郁闷,花了不少钱,送了不少东西,搭进去不少人力,为什么效果只是昙花一现?那现在微博上的品牌又是怎么做起来的?自己做的活动跟他们的活动又有什么不同? 答案要从根儿上去找,企业做微博,为的是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扩大企业的品牌认知,再说白了,一切向“钱”看。然而网民为什么要玩儿社交网络?因为上面有不错的内容,因为上面有可以沟通的对象,因为上面有不错的可以用来消遣的东西,或是很多其他原因。但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社交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分析 用户在社交网络里的行为逻辑是用户个人的真实写照,在社交网络里的自我个性特点,也反映了用户的真实个性,如果能准确把握用户的行为逻辑,那么将有助于你做出符合大众用户的社交功能。一款社交产品的成功必须能够准确把握用户在其中的心理变化,哪些莫名火爆的应用背后到底是什么? 笔者不才,就几个简单的用户行为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在我简述几个行为的同时,看看你自己有没有同感? 1、不同社交应用的不同社会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下,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即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是一种社会效应,即使映射到社交网络,无论在你微博、微信、QQ、人人上,你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留意一下你自己的各种不同社交应用,每次你打开它一定是不同的意图,继而获取信息和产生内容的初衷也会有所不同。有人会说,我有的好友在不同的社交应用里同时更新一样的内容作何解释?不要忘了,获取社交信息和用户产生内容是两种行为,可能他在获取的阶段是不同的社交初衷。 这就是我为年轻人高呼“爸妈来了,这个应用我不用了”的现象做出的解释,除了青春期遗留下来的逆反心里,企图标新立异有意采取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得到

社会认同之外,单一的大众性社交应用将现实社会不同场景下的社会关系高度重合在一个社交场景里,难免让人感到“隐私”没了,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时候自然就有不同的语言行为规范,一个父母面前温顺可人的角色怎么能容忍客串成在朋友当中破粗口胡吃海喝的角色。 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些老牌的社交应用里,即使我们经常登录,也再也不会更新内容的现象,因为像 QQ 这样的社交应用,根基太早,从家庭朋友社交场景到工作关系场景,社交关系太过臃肿,不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自我的平台,还是应该将它着重定位在即时通讯吧。随着微信将手机通讯录和 QQ 好友关系链都移植到了自己的社交关系里,即使在朋友圈里更新可以设置可见范围分组,比起这种在下游手动添加范围,我宁愿有个从始至终都是一个社会场景的应用。 还有两个相对成型的特定社交分类,即职业社交与婚恋交友,用户其实都是在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婚恋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2a13440170.html,的邵光荣曾表示,社交本身并不是需求,而是手段,不同的社交都是有着不同的目的,一旦某个平台的社交功能无法达到用户的目的,用户也就会沉默或离开,社交其实也就不存在了。意思无外乎也是说用户需要扮演角色来达到某种目的。 2、自我“隐私”保护和窥探他人“隐私” 为什么要在隐私上加引号?因为在社交网络我们自主公开的生活隐私不能纯粹意义上算隐私。先说说第一种行为,你的好友会经常直播自己的生活或者一天上传几十张自拍照,人类是群居动物,群居本能分两级:第一级寻求群体认可,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

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南阳理工学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 xxx 指导教师:xxx 完成日期 2012 年 4 月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SNS Marketing 总计:毕业设计(论文)12页 表格: 0 个 插图: 0 幅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SNS Marketing

学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 xxx 学号: xx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完成日期:2012年4月 南阳理工学院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 工商管理专业 xxx [摘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以网络为基础的经济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的发展以及社交网络的兴起给我们的消费习性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多方位的影响,促使着企业营销模式的转变。随着网络越来越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社变网络的崛起,正改变着公司的营销策略与方式。进入Web2.0时代,传统的网络营销手段,诸如搜索引擎竞价排名,门户网站广告等方式所起到的营销效果已经大不如前。随着Face book、twitter等国外的社交网络媒体在网络营销上的优势日益体现,以及社交网络媒体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社交网站营销的潜力,意识到了利用了社交网站进行营销的重要性。本文论述了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定义,分析了国内外社交网络下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研究了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的特点和优势,最后以QQ,人人网,还有微博为例研究了社交网络下的网络营销的方式,最后对社交网站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网络推荐系统

第38卷 第2期20 15年2月计 算 机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Vol .38No.2Feb.2015 收稿日期:2014-04-05;最终修改稿收到日期:2014-10-3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87205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专项资助.刘树栋,男,1984年生,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推荐系统、位置服务.E-mail:liumu1321@163.com.孟祥武,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服务、用户需求、推荐系统. 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网络推荐系统 刘树栋 孟祥武 (北京邮电大学智能通信软件与多媒体北京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北京 100876 )摘 要 近年来,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网络推荐系统逐渐成为位置服务和社会网络分析的活跃课题之一.挖掘用户签到位置轨迹和社交活动数据,提取用户社会活动的地理空间特征模型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关联性,设计合理的推荐算法,成为当前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网络推荐系统的主要任务.该文从分析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网络的结构特征入手,对基于位置的社会化网络推荐系统的基本框架、基于不同网络层次数据挖掘的推荐方法及应用类型等进行前沿概况、比较和分析.最后对有待深入研究的难点和热点进行分析和展望.关键词 位置服务;社交网络;推荐系统;协同过滤;轨迹;兴趣点;社会计算中图法分类号TP18 DOI号10.3724/SP.J.1016.2015.00322 Recommender Sy stems i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LIU Shu-Dong MENG Xiang -Wu(Being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Telecommunications Software and Multimedia,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Abstract Recommender systems i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have recently become one ofthe hottest topics in domain of location-based service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 sis.The main taskof recommender systems i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is to mine the data of users’trajectoryand social activities,abstract geograp hical features of users’movements and its relevance withsocial interactions,exploit them to develop recommendation generation algorithms.At first,wewill introduce structural characters of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then p resent an overviewabout recommender systems i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 from aprocess-oriented perspective,including system frameworks,recommendation generation methods based on multilayer networkdata and typical applications.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possibleextensions are also discussed at  last.Key words location based services;social networks;recommender systems;collaborative filte-ring;trajectory;point-of-interest;social computing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定位系统、无线通信网络等基 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及手持、车载无线通信定位设备 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众多移动社交网络的位置签到、位置共享及位置标识等功能的应用普及,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与社交网络逐渐融

基于社交媒体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变革

基于社交媒体的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变革 内容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加速发展,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也随之发生变革,企业网络营销仅依靠自营广告已难以打动消费者。随着微信、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从依赖企业广告转变为依赖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作为消费依据,推动企业网络营销产生变革。本文将以腾讯和戴尔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就社交媒体对企业网络营销变革的重要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交媒体网络营销企业发展趋势 引言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日益发展,企业难以依靠广告创造大量用户群体。人们获取消息的途径更加广泛,广告和明星效应也都难以建立客户的持续性忠诚度,由此引发一种新型营销模式的确立,即社交媒体网络营销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消费者更倾向于倾听买家及亲友的购买建议和心得。社交媒体商务已被众多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所接受和运用,例如腾讯和阿里巴巴都采取了社交化网络营销策略。淘宝的信誉和好评成为了消费者购买的主要依据,相对于卖家的自我营销,同样身为消费者的其他买家的购物体验则更加的具有说服力。本文就腾讯公司和戴尔公司的社交化营销案例进行分

析,以证实社交媒体对于企业网络营销变革的重要价值。 传统网络营销与社交媒体网络营销比较 传统的营销方式是产业链的营销方式,通过官网、广告、百度等宣传方式,对产品进行宣传推广,通过企业自身或其他宣传销售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的方式。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缺少链接和互动。而社交化的营销方式是关系链的营销,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建立企业的用户群体,通过老客户的消费心得进行宣传从而建立新客户的方式,利用朋友之间的介绍和转介绍的方式维护关系链条。除了建立广泛的用户圈之外,通过社交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可以促进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并且社交化的营销方式消费者和企业可以通过社交软件在消费的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使得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加轻松愉悦,建立沟通和交流之后,消费者对于产品和企业会产生一定的信任度,相较于在超市或者是传统的营销渠道购买的产品更加具有互动感。 社交化营销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营销而言更加贴近于消 费者的情感,除了注重产品的宣传和产品的质量之外,更加注重消费者购物的情感体验趋于人性化,因此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例如腾讯的QQ、微信和新浪的微博等社交软件作为工具进行营销推广的一种营销方式。社交化营销在营销过程中,将讨论、互动、分享等社交化的因素作为营销的元素,使得营销和社交完美的融于一体。在进行社交生活的过程中

网络营销的思路和方法—直播营销

网络营销的思路和方法——直播营销 现在很多人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可能就是拿出手机,登录QQ空间、微信、微博或者是其他社交APP,看看是否有和自己及好友相关的最新消息,而在这些信息中,有时夹杂着企业的推广信息,或者好友分享相关的产品使用体验的软文、微商产品推介等。课件,你的好友朋友圈也是网络营销信息的传播渠道,网络营销就在身边。那么网络营销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呢? 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借助网络、通信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营销目标的商务活动;是科技进步、顾客价值变革、市场竞争等综合因素促成;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产物。网络营销根据其实现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营销指企业利用一切计算机网络进行营销活动,而狭义的网络营销专指国际互联网营销就是指组织或个人基于开发便捷的互联网络,对产品、服务所做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达到满足组织或个人需求的全过程,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手段。 目前,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直播节目为一种新型节目形式,因其多元化的直播内容和多样化的直播方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收视热潮,形成了独特的发展特点:即时的互动性、独特的展现形式、受众的年轻化、极强的“网感”。与此同时,互联网下网络直播节目还存在着一些尚待克服的问题:“污文化”流行、过度娱乐化、价值观错位、广告植入严重等。要促进互联网下网络直播节目持续健康发展、运作机制良性循环,必须不断提高网络直播网络营销策略的立意和品位网台联动,推动互联网下网络直播节目IP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互联网下网络直播节目矩阵式开发。研究发现网络直播与其他的传播方式相比有其独有的传播优势,平台的开放性、传播及互动的实时性、不可篡改的真实性使网络直播节目获得了越来越多用户的推崇,名人自我包装宣传、企业营销、新闻传播、社交等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目前国内直播行业主要分为三类:游戏直播、明星直播、全民直播。而其盈利模式也分为:用户付费、流量收入、网红经济以及开源模式。 网络直播的出现首先给企业带来的机会是营销渠道的增加。在网络直播出现前,在社交媒体上面企业的营销阵地基本围绕微博和微信进行,我们简称为双微营销。微博和微信截止到现在已有近7年的时间,营销模式都已经非常成熟,消费者对于企业的营销套路和活动都相对比较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做出出彩的营销案例,是难上加难。所以网络直播这个新生平台的出现,让营销渠道从单一变得多元起来,同时在网络直播前也可以通过微博和微信这两大营销平台进行直播的预热,这样会带来更好的直播效果。 网络直播截止到目前,并非是个很新鲜的平台,就单直播平台数量来看,国内已经有近300多家直播平台,各大品牌企业都在尝试不同的直播方式。根据用户的喜好,更换不同调性的主播;在线下发布会尝试直播,在线上酒店房间尝试直播,每个平台每天除去用户自娱自乐的直播,仅品牌企业的直播估计就有百成上千场。通过这一两年网络直播的发展,消费者很多都开始玩直播,观看直播,参与直播,用户群视线的转移,给企业品牌营销带来的机会是很大的,我们来看看到底带给企业那些机会。 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将媒介视为玩具,认为人们接触媒介是带着游戏的目的的,人们使用媒体主要用于消遣娱乐,大众传播是一种游戏性的传传。在游戏性的传

网络社交媒体的情感认知与计算

本讲座选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认知与系统智能研究所副所长黄永峰于2015年12月23日在清华RONGv2.0系列论坛之“社会关系网络与大数据技术”专场上所做的题为《网络社交媒体的情感认知与计算》的演讲。

黄永峰:各位老师、同学们,上午好!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交流,我的题目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情感认知与计算。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为大家逐一介绍。

情感计算的历史是1997年由MIT的Picard教授提出的,她指出情感计算是与情感相关,来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情感分为四类:情感识别、情感表示、情感建模、情感交互。今天我讲的更像是情感识别方面的研究。情感计算分为四个过程:情感信息采集、情感识别分析、情感理解认知、情感信息表达,这四个方面我们做得更多的是识别分析,理解认知是我们下一步想做的。

Picard提出这个计算的时候,最开始的想法是从一些图像的表情、语音的语调、姿态中采集数据,通过特征信息的抽取和分析,最后识别情感而今天我所做的情感是利用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来采集大量语言的信息或者语言数据来分析个体的情感。我们为什么要采集情感?首先情感的采集比别的更丰富,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想的传播载体,也是情感表达的媒介,通过采集语言数据分析情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有没有难度?有个统计数据指出一个语言的情感信息10%来自于语言本身的内容,20%来自于语言的语调、语气,70%来自于表情。传统语言的语调、语气信号用于分析情感相对更容易,而我们基于语言内容来分析情感难度会大很多。

什么叫情感?首先要对情感的模型有一个理解。Plutchik提出了一个最典型的情绪模型,他把人的情感分为八个类别、四个种类,分别用锥形模型和展开后的模型描述。从这两个模型我们能够看出情感的描述有很多方法,目前用得最普遍的是三维模型,把情感用强度划分为三个等级,这八个类别相对的是不同极性情感,相邻的情感区域的情感是很相似的,即情感的第3维,相似性。我们后面展开的情感研究主要是对这24类情感研究的一个简单的量化,情感很复杂,我们的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量化,第一个是强度,第二个是把相似性和极性合到一起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数据挖掘的校园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毕业设计论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社交网络,简称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在Web2.0浪潮中已发展为社会化媒体中一个主要平台。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 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同时报告显示,社交网络应用持续呈现增长趋势,截止2012年12月,国内社交网络用户总数已达2.75亿,占到了全部网民人数的48.8%,增速保持在10%以上。 与此同时在2010年之后社交网络又出现两大新增长点:其一微博用户持续增长,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虽然微博急速扩张的阶段已经结束,但年增幅仍能达到23.5%;其二用户逐渐移动化成为了社交网络用户增长的又一亮点,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上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随着手机智能化,相当一部分用户访问和发送微博的行为发生在手机终端上,为社交网站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社交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功能元素,正在全面融合到各类互联网应用中。一方面,2012年涌现出大批具备社交基因的新应用,包括图片社交、私密社交、购物分享等,尤其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由于手机天生的通讯功能,2012年许多热门移动应用都具备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搜索、网购、媒体等互联网应用正在融合社交因素,以丰富自身的功能、提升用户体验,创新服务和盈利模式。在整个互联网都走向社交化的大趋势下,传统的实名制社交网站也不断增加平台功能,在原

社交网络营销的50条经验

社交网络营销的50条经验 原文不算新了,但观点不过时,修整了一下,谁说这不是干货?美中不足,着重谈的是微博+粉丝,微信朋友圈+公众号这块却没有提,不过道理一样,也就不挑刺了。 人家说了:“其中大部分是关于微博的阐述,但微博不是社交网络的全部。豆瓣,微信以及人人、贴吧等未来我会絮叨阐述,感谢大家听我扯淡。谢谢。” 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营销?本文是对社交网络营销的思考及50条经验分享。 1、大部分,不,是绝大部分都被社交网络平台是企业自媒体这一伪证给坑害了。于是,它们忘却了社交网络的基础,而着急使用自媒体,于是变成了一场自欺的狂欢。无论是什么,都要丢到社交网络上,不去考证消费者是否真正对它们领导人出访南非有兴趣。 2、苹果、海底捞、小米,这三个企业才是我认为真正在社交网络成功的。它们没有刻意地建设所谓的微博矩阵,更没有去策动战役。苹果对那些对iPhone6吐槽的人没有去公诉,海底捞叫人们忘却了味道本身而尽情讴歌它们的服务,小米的线下渠道至今是个谜题,但品牌早就深入人心。 3、客户总想在社交网络一鸣惊人,但不是每一个品牌或者产品都可以这样。海底捞从搬车到送外卖到郊游现场到折叠千纸鹤抵扣饭钱,首先是服务的创新,而后自己并没有王婆卖瓜。社交网络是需要别人说你是谁,而不是自我吹捧的平台,所以当你想一鸣惊人的时候,先要思考你的创新在哪里?

4、病毒是社交网络传播的利刃之一,没错,这也是另外一个误区。真正的病毒除非是源于创新和别人迥异,并能叫消费者或者受益或者惊叹或者品牌足够有话题,比如ip6上市需要自己做病毒么?另外就是颠覆,颠覆日常大家对你品牌的认知,那些传播正能量的所谓病毒视频百分之百都是刷出来的! 5、既然决定进入社交网络,就不要期待每天被表扬被膜拜。最伟大的乔布斯一样有人辱骂。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每天雇佣水军你发一条就转发开始制造你的负面,你该如何。你的小失误被抓到把柄也有可能瞬间传播出去。所以没有粗纤维的神经还是远离这里,更不要把所谓的零负面放在第一位。 6、我们经常把问题推给客户说这不是我们想做的,是客户要的。请问,在这么说之前我们真正和客户达成共识了么?任何涉及到甲乙双方的事情,真正的成功都是双方的努力,同理,失败也是双方的责任。所以,请在开始动作前和你的甲方商议好我们到底要从社交网络获得什么,而不是为了合约而合约。 7、在底线原则的标准上随心所欲,见风使舵才是社交网络的根本原则。但凡成功的内容营销,大部分是紧扣热点或与意见领袖互动,如果想平稳平安打死我也不会相信那可能会火起来。不要上来就问这和品牌有关系么,应该问我们的品牌被曝光了多少,同质化市场里你要争夺的是消费者和你的距离。 8、你会为大师的80页PPT付出几十万,你会为1万个活跃粉丝付出100万么?不要相信什么获取一个粉丝大概多少钱的屁话,而是想你获取这些粉丝的目的是什么?即使品牌在现实中很有名气你其实可能也比不过一个郭美美,消除消费者和你的商业距离是需要无数次沟通和时间的,时间不是金钱么?。 9、不要动辄就说我要成为第二个谁谁谁,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就输了。因为社交网络上品牌也好企业也好产品也好是个真实的人,你见过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么?更不要期望1个月后你就成为案例经典,谁敢这样许诺你他就是骗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其实进入社交网络第一要学习的是忍受寂寞。 10、社交网络也是一面镜子,不要害怕被批评,我知道更多的客户其实是害怕被大领导看到。正是因为你和消费者面对面一对一沟通,才会有真实的声音出现。所以看清自己至为关键,如果批评是来自你的忠实粉丝更为真实,这正是你要粉丝的目的之一。同时你也可以看到你的竞争对手在干嘛,多好。

网络传播与社交媒体(传统社交媒体和前沿)提纲

专题二网络传播与社交媒体(传统社交媒体和前沿) 框架梳理:用户(认知盈余、虚拟关系、情感投射)、特征、影响(媒介使用、媒介生态)、问题、规制 1、直播 ①历史:1996年《新闻联播》,从广播电视到移动社交 ②现状:参考《谁在使用直播》,以研究数据做辅描绘这一新媒介技术使用图景 ③特征: 主体(内在逻辑):认知盈余的极大释放,聚合形成长尾价值 内容(传播文本):从信息刚需到多元选择,从供应内容到供应服务 形态(传播结构):权力下放、时空重组,从“大事直播”到“全民直播” 形态特征—分众化、垂直化、多元化、场景价值 ④影响: +媒介环境 ?传播主体 ?媒介形态:重组时空、伴随式传播、开放共享 ?传播内容:见上 ?传播结构:见上 ?受众\用户:扩大选择和表达的自主权,扩大社会实践空间(内容创业) ?社会环境:促进多元主体对话、形成多元产业网络 +传统媒体 ?内容:从新闻报道延展到电视节目,例如直播+综艺、直播+经典节目 ?形态:从长视频主导到短视频并举,例如内置移动直播栏目 ?定位: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从供应信息到建构关系,例如评论弹幕打赏 2、短视频 ①特征:内容表现—PUGC(持续生产优质内容) 渠道表现—导流(增加用户理论与粘性) 主体表现—虚拟社群(结构松散的弱关系连接群体,短视频是社群中多重动机的承载介质) ②影响:内容生产—UGC向PUGC转变,专业化生产出现 媒介使用—情绪化唤起、参与式生成和仪式化互动 ③发展问题:雷同化(抄袭与吞并)、垄断化、低门槛(内容制作和分发、优质内容欠缺、生产者素 质待加强) ④治理现状:事后治理,缺乏规则规范 政府治理,缺乏平台管理 内容质量,缺乏全面管理 ⑤治理对策:主体—政府、企业、用户 对象—播客、看客、刷客 内容与手段—共时性、历时性 ⑥拓展:短视频平台发展策略——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发展短视频这种新形态——短视频新闻生产 ?内容:与商业短视频平台展开合作,为内容生产赋能 报道主题选择、内容编辑呈现 ?技术: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实现精准传播

最新 平台深度融合的启示-精品

平台深度融合的启示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麻省理院教授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于1983年所著《自由的技术》(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泛指由数字技术所带来多种媒介载体相互融合的技术演变——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电信、电话、电报以及大众传播媒介之间原有的行业隔离与技术区别正在逐步消失。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趋势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愈发深远。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关系也由传统媒体建设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动发展,逐步进入到二者融合发展的阶段。② 平台融合的成功案例 怎样才能做到在平台方面的“深度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彭兰认为,全媒体融合业务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在同一平台上特定主题报道中的多媒体手段的深层结合;其二是各种媒体平台的报道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全媒体新闻既意味着多媒体手段的应用,也意味着多种平台的利用。③美国媒体同行最近几年较为成功的平台融合实践或许可以为对外传播新闻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 案例一、多媒体手段深层结合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经营的KBIA广播电台(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基站)记者雅各布·芬斯顿(Jacob Fenston)于2011年10月8日播发的《风灾6个月后,乔普林市路跑爱好者重新振作起来》(Six Months After the Storm, Runners in Joplin Get Back on Their Feet )便是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网(National Public Radio,简称NPR)的平台上通过文字、图集、音频等多媒体手段深层结合的报道。 2011年5月22日,密苏里州乔普林市曾遭受龙卷风侵袭,导致161人死亡、1150人受伤,全市1/3被毁,直接经济损失约28亿美元。奥巴马总统曾亲赴灾区视察,并称之为“国殇”。④因此,灾后重建是围绕该市报道的一条主线。然而,芬斯顿选取的并非楼宇建设、道路翻修等常规题材,而是聚焦在了一群参加该市第二届“母亲之路”马拉松比赛的路跑爱好者身上。通常情况下,业余马拉松赛前训练需要18周,这就意味着路跑爱好者应在风灾后两周左右开始训练。但很多人的跑步装备连同房屋都被龙卷风摧毁了。 “对于路跑爱好者来说,跑步是一种常规;回到原来的跑道上是风灾后重归正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拉松比赛恰好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芬斯顿说。⑤ 共有来自六个国家以及全美25个州的600名选手参加了马拉松比赛。芬斯顿在参赛的同时携带手持录音机,沿途采访了部分参赛选手,收录他们急促的脚步声,倾听他们气喘吁吁地回忆风灾前的生活、对跑步的热爱、对失去家园的惋惜,以及外州参赛者对乔普林灾后重建的支持……参赛者通过同期声传递出的真情实感被记者浓缩在了八分钟完整版和三分钟剪辑版广播报道之中,分别在KBIA和NPR播出;包括消息、特写、采访手记等与该报道相关的文字、图集及音频文件则在网络平台以多媒体专题形式呈现。芬斯顿因其在该报道中对声音的运用而获得了2012年爱德华·莫罗(Edward Murrow)奖。 案例二、多媒体多平台深度融合 代表美国新闻报道最高荣誉的普利策奖在突发新闻报道(Breaking News

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营销

如何利用社交网络营销 你要在社交媒体上关注潮流和动向,寻找一切蛛丝马迹,让自己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或是需要你的产品。你要认真做笔记,然后有 针对性的对自己的内容进行改进。 第二,不要再一成不变的使用定点自动发布了。并不是说这种方式很差,而是它不够好。你需要针对一些特定的事件发布实时内容,并且与关注者进行互动。在网络世界上,人们希望在网线另一端与 自己交流的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 在分享或是推广产品的同时,不要忘了针对关注用户发布内容。与粉丝互动,做好的方式之一。你要多与他们互动,甚至为他们、 他们的朋友和家人提供奖励。在与推广伙伴的合作方面,你要主动 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在他们帮助你进行推广之前,你就应该让 他们知道你愿意为他们给予帮助。 第三,不要以为社交媒体就是将在线用户转换成卖家的地方。很多时候即使你成功让他们购买了你的产品,如果你做的不够好,他 们依然会转身离去。社交媒体是一个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信任感的地方。你要制定一个与消费者保持良好关系的战略,在他们点击了你 发布的链接并且完成购买之后,你仍然需要继续为他们提供帮助和 服务。 在社交媒体上进行销售,首先你要建立的就是“存在感”,让别人知道你在这里,让后邀请潜在消费者对你进行更深的了解。他们 何时购买产品并不是你说了算的,这要看他们自己的意思。无论如何,你要让他们知道,无论他们是否愿意购买你的产品,你都乐于 为他们提供帮助。 很多商家都会有自己的行业特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行业特性去切入社会热点。比如说,伊丽莎白去世后,纽约公共图书馆花了大 量的篇幅来描绘伊丽莎白留下的丰厚遗产。这样做不仅表现出了对

逝者的尊重,而且让感兴趣的人更加想了解伊丽莎白,这样就可以带动更多人到图书馆去阅览相关资料。 聪明的商家不仅会采用各种手段售卖商品,更会在售卖商品的时候进行市场营销。有的商家会举办一些活动,比如说将商品图片发到社交媒体上面,得到一定的“赞”就可以赢得奖品,或者说有的商品分享达到一定的数量也可以有相应的奖品。这样不仅使客户得到了优惠,更可以赢得产品的口碑,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在无形中就给产品打了广告。 提高客户参与度 发布实用信息 很多商家都会利用微信、微博、官方博客等发布自己网站的产品更新信息,但是如果用户看到的一直是这些产品广告,相信他们也会感到厌烦,所以发布信息的内容非常关键。各个商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产品性质发布一些对客户或者潜在客户有用的信息。比如说主机91网站就在自己的官方博客上面经常发布如何解决使用主机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做好网站SEO等,这些实用的信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家的专业性,从而增加用户对网站的认可度。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 在用户关系的流向和使用习惯的风向变幻中,融合已成为包括SNS、微博和视频分享平台等社交网络谋求更大发展的必经之路。 “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尝试 积极购买专业级内容,提供奥运会网络直播服务,加快脚步向主流媒体迈进的同时,如何将网络视频与社交网络融为一体,是YouTube正在努力进行尝试的工作。去年6月以来,YouTube与Google+社交网络的融合越来越密切。 视频网站的社交化战略绝非空穴来风。据移动市场分析机构Flurry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份用户人均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为425分钟,在移动视频应用上花费的时间为231分钟。今年1至3月,用户在YouTube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了一成左右。与视频数量和观影速度相比,用户和用户间的关系才是它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所在。越来越多的用户“挂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上,基于Facebook的移动视频分享和社交应用大行其道,YouTube的在线时长明显下降,要防止用户流失就要跟上用户关系的流向和用户新媒介接触习惯养成的风向。 Facebook也同样在密切关注用户流量和使用习惯。与YouTube着重增加用户参与度和社交体验不同的是,Facebook开始在用户动态信息(News Feed)中引入“热门视频”,意在向用户呈现他们精彩视频。 2012年6月5日,据媒体报道,Salesforces公司将用6.89亿美元现金和股票收购Buddy Media,这个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在绝大多数网民的眼中,这两家公司的名字无疑是陌生的,尤其是这笔交易中的被收购方Buddy Media,不仅几乎从未被普通网民认知,而且成立不过5年。据公开的资料显示,Buddy Media拥有大约1000个客户,其中包括福特汽车、美泰公司(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之一)和惠普公司。Buddy Media的快速成长尤其是能拿下如福特、惠普这样的“大客户”,完全是因为其抢先填补了在社交媒体融合趋势下,品牌企业进行跨社交平台的整合营销传播需求的空白。作为一家被定位为社交媒体营销服务提供商的“小公司”,Buddy Media正是通过Facebook、LinkedIn和YouTube等网站提供有针对性的跨社交平台的网络营销服务。 国内视频网站酷6公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财报显示,在第一季度,酷6传媒净亏损为179万美元,相比去年同期1088万美元的净亏损有大幅收窄。业内人士指出,正是因为通过加速社交化模式的推动,酷6传媒的运营净亏损才可以大幅收窄,而社交化也成为视频网站未来发展的新趋势。近期,酷6网推出了全互动社交视频产品——新酷6,在其竞争对手优酷土豆“联姻”之后,将视频分享融入了尽可能多的社交因素,成了酷6在整个行业面临洗牌情形下的策略性选择。而最近一段时间,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