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本梳理

需了解的知识:

1.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改革类型概述。

改革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改革的程度看,—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在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二是封建统治政策的调整,如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19世纪后半期的洋务运动。都是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运动;对于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九场改革,虽发生在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等。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等。

2.对社会改革应持的正确看法与评价。

(1)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一要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看改革是否被中断。即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3)所有改革无一例外都是在新旧势力激烈冲突和斗争的背景下展开,改革过程中,陈旧观念受到猛烈冲击,旧势力的利益受到影响,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会演变成生死较量,改革者必须以大无畏的勇气战胜困难,才能完成改革。改革也具有多样性,历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改革,改革者要实现预期目的,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采取适宜的方法进行改革。

答题技巧及模式: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必然性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

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秦孝公顺应时代潮流主观上要

求变法图强。

北魏崛起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

合成为必然趋势;冯太后和孝文帝

顺应时代潮流。

目的富国强兵,建立封建统治顺应民族融合趋势,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推行郡

县制。实行连坐法;经济上,

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

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

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文化上,

“燔诗书而明法令”。

经济上颁布均田制租调制与改宗主

督护制为三长制;

政治上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和考

核制度

文化上由平城迁到洛阳

风俗上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说汉话、改汉制

性质加强地主阶级中央集权的封建

化改革

统治阶级封建化的改革

成功原因改革符合地主阶级的愿望,顺

应了历史潮流。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富国

强兵;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得到秦

孝公支持;

商鞅本人有革新的勇气和魄

力。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与

趋势;

适应了历史发展与前进和整个中华

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本人改革意志坚定。

进步性满足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需要;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

潮流,符合社会生产力和封建

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战国

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推动

了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

转型,奠定了统一的基础,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顺应了时代潮流,加快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启示改革是国家民族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国家民族才会有光明前程;只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乐于献身于光辉的改革事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古希腊的梭伦改革近代欧洲的宗教改革

原因背景①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

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贵

族与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

因)

②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

分享权利,实行改革。(改革的

阶级基础)

③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

席执政官,领导改革。(政治前

提)

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和阻碍;

②政治: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的

障碍,统一民族国家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

的封建主,天主教的搜刮激化了社

会矛盾;

④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人文主义,

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推动了人们

思想的解放;

⑤导火线:教会在德国兜售“赎罪

券”敛财。

目的性质奴隶主阶级为缓解社会矛盾,

稳定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秩序的

改革

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

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早期资产

阶级政治运动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

制;

②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提倡节

俭;

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

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

四个等级;

④重组国家权力机构;使公民

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并创立了两个新机构——四百

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1517年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主张因信称义(即信仰得救)认为

圣经是唯一信仰的根据;1536年加

尔文教和瑞士宗教改革反对盲从天

主教会,《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

主张信仰得救;主张简化教会组织

和宗教仪式;主张建立民主教会、

政教合一。

历史意义稳定了雅典公民团体打破了贵

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平民直

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

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奠定了

社会基础。

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

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

王安石变法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原因增设大量官僚机构造成冗

官;扩充军队造成冗兵;养

兵养官、战争赔款造成冗

费,出现积贫;

削弱分散军权、对辽西夏战

争连年战败造成积弱。政治:马木路克导致政局动荡;经济:社会生产遭到破坏;

矛盾尖锐:农民平民斗争不断;外患:英、法对埃及的争夺。

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富国

强兵

主要内容经济上采用青苗法、募役

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

法、市易法;

军事上实施保甲法、将兵

法;

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贯彻

择优录取原则。

经济:引进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厂,

保护民族工业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制度

军事:改革军事制度,创办军校,大

力发展海军

性质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

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富国强兵的改革

失败原因①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

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

起民间不满;

③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

及宋神宗的病死;

失败的根本原因:没有从根

本上封建土地私有制

经济上存在资金匮乏、经营不善的问

题;

军事上为进行对外战争,征收苛重赋

役,并采取强制手段征兵,给人民带

来苦难;

政治上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

矛盾、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改革

的致命内伤;

从外部形势来看,外来干涉导致失

败。

进步性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

政收入,使军事实力有所增

强,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

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发展。展;壮大了国力和军事实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

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封建土地私

有制,危害百姓的利益,最

后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给人民带来苦难,引起人民反抗,动摇了阿里的统治,导致改革最终失败。

项目明治维新农奴制改革

不同点原因美英殖民侵略民族

危机加剧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

领导者天皇名义下中下级武士倒幕

派领导

沙皇为首贵族地主领导

目的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沙皇统治贵族地主利

任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实现近代化

废除农奴制

主要

内容

政治上废藩置县、四民平等

经济上土地改革、殖产兴业

文化上文明开化、教育改革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

军队

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成为

自由人,地主不得买卖或

干涉其生活

经济上农民在获得人身解

放时得到一块份地,需要

赎买

组织上仍受到村社制度束

相同点时代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推动下,出现统治危机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开始了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①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

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

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

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幕府统治被武力推翻。(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

合力量强大。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

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

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

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

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

方各国忙于本国事物以及

英法正帮助清政府镇压革

命运动,客观上为日本提供

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