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建设应急管理标准

工程建设应急管理标准

Q/GTXX X X X X X X X X企业标准

Q/GTXX XXXX-XX-XX-2013

应急管理标准

XXXXXXXX 发布

目次

目次............................................................................. II 前言............................................................................. II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术语和定义 (3)

4职责 (4)

4.1领导职责 (4)

4.2归口部门 (4)

4.3相关部门 (4)

5管理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4)

5.1本标准依据的流程 (4)

5.2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4)

5.3组织机构 (5)

5.4应急预案 (5)

5.5应急管理 (7)

5.6事件报告 (7)

5.7应急响应 (7)

5.8培训与演练 (7)

6检查与考核 (8)

7报告和记录 (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流程图 (10)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表格样式 (12)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16)

I

前言

本标准是为规范国投××××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而制定的。

制定本标准的目的为加强各类安全风险控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各类灾害和事故的损失。

本标准由国投××××公司标准化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公司××部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勇李云王蜀国胡志垒

本标准审核人:×××

本标准批准人:×××

本标准由×××部门归口并负责解释。

II

应急管理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投××××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职责和权限、管理内容和方法、检查与考核、报告和记录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国投××××公司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4)《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5)《关于加强企事业应急管理工作意见》国办发[2007年]13号;

(6)《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年]24号;

(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17号令[2009年];

(8)《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

(9)《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

(10)《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试行)》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应急管理

是为了降低灾难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造成突发事件的原因、突发事件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所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现代管理的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

3.2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3.3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3.4应急响应

发生突发事件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3.5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3.6恢复

3

突发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4 职责

4.1 领导职责

4.1.1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应急救援体系和组织机构,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保障应急救援资源投入,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应急救援制度和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等工作。

4.1.2 生产经营单位分管应急工作的负责人对应急管理工作负组织实施和综合管理监督责任,牵头负责应急办公室日常工作。

4.1.3 其他相关领导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应急工作负直接管理责任,负责检查指导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

4.2 归口部门

4.2.1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应急管理制度和总体应急预案的归口管理。

4.2.2 应正式行文明确综合、专项应急预案的归口管理部门。森林防火、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危化品泄漏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预案归口管理部门为行政管理部门;防洪度汛、地质灾害、自然灾害事件等预案归口管理部门为项目管理部门;电网电力事故、机械设备事故、紧急物资供应等预案归口管理部门为机电物资部门;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等预案归口管理部门为安全监察部门。

4.2.3 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重要作用和承担重要职责的部门。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协调处理;负责协调和调度救援人员、器材、车辆和物资,协助相关单位做好善后工作;及时通报事件情况、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求援事项;负责审核应急处理事项和工程量计量;负责组织建设项目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调查和评价,组织编制修订应急预案和报审,并落实检查实施情况;负责组织救援专家组,为现场救援提供技术支持,协助制订现场处置方案,协助应急恢复工作;从项目管理、技术质量等方面对突发事件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改进。

4.3 相关部门

4.3.1 除应急预案归口管理部门为牵头部门外,其它部门均按照业务分工配合开展相关工作。

4.3.2 行政管理部门和安全监察部门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统筹协调部门。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的日常事务;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协调处理;负责组织召开应急救援首次会议并形成纪要;负责与政府、上级部门的协调与联系;请示启动应急救援预案,负责向地方医疗、消防等机构求援;负责现场的通讯保障和后勤保障工作;负责信息发布和群众来信、来访工作;配合开展事件调查处理。

4.3.3 工程技术管理部门是应急救援现场协调和恢复部门。负责协调相关单位调动人员设备进行抢险;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与咨询;负责应急抢险工程量核算;负责灾后的生活生产恢复;强化抢险救援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安全控制。

4.3.4 计划经营、财务管理、机电物资等相关部门是应急救援保障部门。负责应急抢险项目计价和支付工作;负责电力供应和抢险物资保障;协助办理有关工程保险、人身保险和设备保险事宜;负责重大突发事件损失统计。

5 管理活动的内容与方法

5.1 本标准依据的流程

应急管理流程(见附录图A.1)。

5.2 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各单位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包括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体系四部分。5.2.1 组织体系

4

5.2.1.1 应设立应急管理指挥机构及日常办事机构,明确应急管理工作职责。

5.2.1.2 应成立应急救援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指挥长,成员包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应急救援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

5.2.1.3 组织体系结构(见附录图A.2)。

5.2.2 运行机制

5.2.2.1 应急救援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公众动员”的运作机制。

5.2.2.2 应急救援行动应在应急救援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下行动,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统一号令、步调一致。

5.2.2.3 发生突发事件时,启动应急预案并响应;根据响应级别必要时扩大应急。

5.2.2.4 应急救援工作在地方政府及上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领导下进行,获得地方部门及应急救援队伍的支援。

5.2.3 法制基础

相关法规和规定是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各单位应定期或不定期收集相关资料,适时组织学习并贯彻执行。

5.2.4 应急保障

5.2.4.1 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包括信息通信、物资装备、人力资源和应急财务四部分。

5.2.4.2 应建立建设项目应急平台,包括建设项目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和施工区通讯、网络系统。应根据需要建立移动通讯系统、固定座机系统和对讲机系统;建立卫星通讯和视频网络系统;制订应急通讯录及必要的应急分布图。

5.2.4.3 各单位应贮存足够的生产生活物资,根据应急功能和需要配备充足的应急装备,包括应急人员防护用品,破拆、吊装、运送、挖掘、切割、探测、支撑、侦检、电力等设备和仪器。

5.2.3.4 应急人力资源包括应急管理人员、救援队伍、相关人员及志愿人员,应经过相应的应急培训教育。应建立建设项目警卫消防、卫生防疫、医疗急救等专业救援队伍,或与地方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各参建单位建立义务应急救援队伍。应建立建设项目专家库,必要时与科研院校等专业咨询机构签订协议。

5.2.3.5 各单位应保障应急管理运行和应急反应中各项活动的费用。

5.2.3.6 各单位应注意做好后勤保障与灾后安置工作。

5.3 组织机构

5.3.1 应急救援指挥部

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相关人员组成,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管理和协调工作的领导机构。应负责组织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并配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组织应急救援演练;指挥或协调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行动;发布启动相关应急救援预案的指令;组建现场指挥部或应急救援工作组,明确现场应急行动的原则要求;协调各级、各专业应急力量实施应急处置行动;及时向地方政府、上级单位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等上级应急机构报告突发事件,接受和执行其指令,及时下达有关指令。

5.3.2 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

作为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应急救援指挥部的日常事务;组织制订和修改应急预案;及时向指挥部报告重要情况和建议,接受和传达其指令;监督、检查、指导和协调成员单位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工作;对突发事件进行通报,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5.4 应急预案

5.4.1 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

5.4.2 总体应急预案

5

总体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5.4.3 综合应急预案

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类划分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制定综合应急预案。

5.4.4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大类别综合应急预案,结合各单位的特殊风险因素,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涵盖森林防火、防洪度汛、电网电力事故、机械设备事故、危化品泄漏事故、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件、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对外交通中断、食物中毒、重大疫情、群体性事件等重要突发事件类型,着重解决特定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程序和应急处置措施,是总体预案和综合预案的支持性文件。

5.4.5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5.4.6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由预案归口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分析,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明确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当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应重新进行辨识与分析。

5.4.7 应急能力评估

针对存在风险应研究落实有效的对策措施,由应急分管领导组织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5.4.8 应急预案编制

由应急办公室组织编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由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综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编制。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5.4.9 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必要时邀请专家参加。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安全监管、应急救援等相关部门组织审查,其中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报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评审,防洪度汛应急预案报省、市防汛办公室评审。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后,经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按规定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

5.4.10 应急预案修订

由应急预案原编制部门组织修订应急预案,应急预案至少每三年修订一次。如有以下原因应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1)新的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或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实施;

(2)通过应急预案演练或经突发事件检验,发现应急预案存在缺陷或漏洞;

(3)当危险源与风险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

(4)应急预案中组织机构发生变化或其它原因。

5.4.11 应急预案附件

附件主要有: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并不断进行更新;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信息接收、处理、上报等规范化格式文本;关键的路线、标识和图纸;与相关应急救援部门签订的应急支援协议或备忘录。

5.4.12 应急预案印刷

6

采用A4版面印刷,封面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应急预案版本号、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批准页经发布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目次的内容及次序包括批准页、章的编号和标题、附件。

5.5 应急管理

5.5.1 应建立应急管理工作的动态及循环管理机制,主要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各阶段相互交叉关联。

5.5.2 应高度重视预防工作。做好风险辨识与分析,采取监测、预警和控制等预防措施,尽可能地防止事件的发生;落实应急救援措施,以降低或减少事件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

5.5.3 应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应急准备,以保持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应做好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设施、物资的准备和维护,应急预案演习,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工作。

5.5.4 在事件发生后应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按预案规定和实际情况做好应急响应,尽可能消除和控制事件影响与后果。在抢险救援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避免出现人身伤亡或事故扩大化,避免发生次生灾害。

5.5.5 在事件发生后,应急救援阶段结束后应立即转入恢复阶段,首先使事件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5.5.6 恢复阶段包括立即恢复、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三个部分。立即恢复工作主要包括事件损失评估、原因调查、保险理赔、清理废墟等;短期恢复中应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长期恢复主要包括受影响区域的重新规划与发展,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5.6 事件报告

5.6.1 接到事件报告后,应根据事件分级响应规定,在1小时内报告属地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上级主管单位。群体事件、地震等自然灾害应报告市(县)应急办;生产安全事故应报告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地质灾害应报告市(县)国土资源部门;

5.6.2 在事件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组织实施应急救援行动,落实抢险救灾措施。

5.6.3 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提交简要的书面报告,并根据事态发展适时补充提交书面报告。

5.6.4 突发事件报告应该包括的内容:事件发生单位概况;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现场情况;事件的简要经过;事件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见附录表B.1)

5.7 应急响应

5.7.1 响应分级

针对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突发事计分为不同的等级(见附录C)。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7.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5.7.3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

5.8 培训与演练

5.8.1 应根据本单位的事故预防重点,应急办公室组织制定年度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每年应当至少组织一次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检验预案及应急机制,提高应急决策、应急反应处置能力。

7

5.8.2 应在开展应急演练前,应急预案归口管理部门制定演练方案,明确演练目的、演练范围、演练步骤和保障措施等。演练后,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进行评估,并针对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相关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评估和修订意见应当有书面记录。

5.8.3 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构成、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应急资源保障情况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等。

6 检查与考核

应急预案归口管理部门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检查考核并记录,包括应急体系、应急制度、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应急演练和培训等内容,考核内容如下表2所示:

表1 考核内容

8

应急办公室每年组织一次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调查,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填报《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调查表》(详见附录表B2)。

7 报告和记录

7.1 应急管理制度和标准;

7.2 应急预案及评审意见;

7.3 应急预案报备记录;

7.4 应急演练计划、方案、总结等记录;

7.5 应急预案培训记录;

7.6 应急预案修编记录;

7.7 应急能力评估和检查考核记录;

7.8 事件报告及处理记录。

表2给出了执行本标准形成的报告和记录。

表2 报告和记录

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流程图

图A.1应急管理流程10

图A.2组织体系结构流程

11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表格样式

附录表B1

突发事件报告单编号:Q/GT—XXXX

12

13

附录表B2

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调查表(1)

单位(盖章)填表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填表人:联系电话:

应急管理工作情况调查表(2)

单位(盖章)填表日期:年月日

审核人:填表人:联系电话:

15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

附件C.1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1. 突发事件分类、分级

1.1 突发事件分类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是指造成人员伤害及财产等损失的暴雨、冰雹、洪水灾害,山体滑坡、山体崩塌、泥石流、地震、森林火灾等地质灾害,以及可能引发的其它衍生、次生灾害。

(2)事故灾难

事故灾难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爆破爆炸事故、坍塌事故、电网电力事故、机械设备事故、危化品泄漏事故、火灾、生产活动造成环境污染等危险。

(3)公共卫生事件

公共卫生事件有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动物疫情、职业中毒等严重影响参建各单位人员健康、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毁的危险;群体性事件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危险;火工品被盗或丢失有造成重大社会影响、对社会治安构成的危险;网络与信息事件有造成系统瘫痪、重大活动突发事件有造成人员受火灾灼伤、踩踏事件、建筑物坍塌等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危险;新闻媒体事件有造成企业形象受损的风险。

2. 突发事件分级

按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Ⅰ级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事态非常严重,对企业员工、相关方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带来十分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特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重大社会影响。

1)人身伤亡或经济损失: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1亿元(含)以上直接经济损失。

2)造成区域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的30%以上,或因重要变电站、输变电设备遭受毁灭性破坏或打击,造成区域电网大面积停电,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的20%以上,对区域电网、跨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严重威胁。

3)大面积骨干网中断、通信枢纽遭到破坏等造成严重影响的事故。

4)造成特别重大影响或损失的特种设备事故。

5)群体性事件:一次参与人数500人以上,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参与人员对抗性特征突出,冲击、围攻要害单位和部位;已发生大规模的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已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30人以上受伤,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事件。

6)其它:参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需按特别重大事件对待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突发事件

16

指突然发生,事态严重,对企业员工、相关方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造成严重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1)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事故危及到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事故,或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伤)的事故。

2)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故。

3)造成距区电网或区域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的10%以上、30%以下。

4)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通信、信息网络、特种设备事故和道路交通的事故。

5)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200人以上、50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非法聚众事件,或人数不多但涉及面广和可能进京的集体上访事件;已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已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受伤,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事件。

6)参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需按重大事件对待的突发公共事件。或一些无法量化但性质严重,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重大影响的事故。

(3)Ⅲ级突发事件

指突然发生,事态较为严重,对企业员工、相关方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或威胁,已经或可能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社会影响。

1)造成3人以上、9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事故危及到3人以上、9人以下生命安全,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事故,或2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2万人以下的事故。

2)事故危及3人以上、9人以下生命安全的水上突发事故;非客船发生碰撞、触礁、火灾等对船舶及人员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水上突发事故。

3)造成距区电网或区域电网减供负荷达到事故前总负荷的5%以上、10%以下。

4)造成较大影响和损失的通信、信息网络、特种设备事故和道路交通的事故。

5)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50人以上、20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非法聚众事件,已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已造成10人以下受伤,阻断重要交通枢纽或严重阻扰、妨碍工程施工24小时以上;严重危害社会稳定事件。

6)参照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需按较大事件对待的突发公共事件。或一些无法量化但性质严重,对社会稳定、经济建设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

(4)Ⅳ级突发事件

指突然发生,对企业员工、相关方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设备财产、生产经营和工作秩序造成一定危害或威胁,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1)造成1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事故危及到3人以下生命安全,或10万元以上,1000万以下直接经济损失,或50人以下中毒(重伤),或需要紧急转移安置5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安全生产事故。

2)造成较大影响和损失的通信、信息网络、特种设备事故和道路交通的事故。

3)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在50人以下,影响较大的非法聚众事件。

4)造成一定影响或损失的特种设备事故。

17

5)其它需按一般事件对待的突发公共事件。

附件C.2应急预案基本结构

1 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 组织机构及职责

4 预防与预警

5 信息报告程序

6 应急处置

7 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8 应急演练和培训

1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