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

(精)《中药炮制学》基础知识之炮制品质量要求及贮藏保

1、掌握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2、熟悉影响质量的因素及贮藏保管法;

3、了解中药炮制品贮藏保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炮制品的质量要求

一、净度:指中药炮制品的纯净程度,可以用含杂质及非药用部位的限度来表示。

要求:①不应含有泥砂、灰屑、霉烂品、虫蛀品、杂物及非药用部位等

②应符合《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有关规定。P40

二、片型及破碎度~片形:饮片的外观形状,如薄片、厚片、瓜子片等

【异形片不得超过10%;极薄片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0.5mm;薄片、厚片、丝、块不得超过该片标准厚度1mm;段不得超过该标准厚度2mm】

片型及破碎度~破碎度:一些药物经净制处理后,用手工或机器直接破碎成不同规格的颗粒,这种颗粒的大小就是破碎度。

【颗粒应粒度均匀,无杂质,粉末的分等应符合《药典》要求】

三、色泽:中药饮片都有固定的颜色光泽,加工不当或贮藏不当均可引起变化,从而影响质量。

四、气味:中药及其炮制品应有其固有的气味,这也是体现中药饮片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求:①含挥发油类的多生用

②炮制除去某些中药的异味或腥臭味

③有些加入了辅料的气味。如酒炙、醋炙、盐炙、蜜炙、姜炙等。

五、水分:是指在中药饮片中存在的不影响其质量的允许含水数值。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7~13%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中规定:蜜炙≤15%;酒炙\醋炙\盐炙\姜汁炙\米泔水炙\蒸制\煮制\发芽制\发酵制品≤13%;烫后醋淬制品≤10%

六、灰分:指将药材或饮片在高温下灼烧、灰化,所剩残留物的重量。是控制炮制品纯净度极有效的方法。

将干净而又无任何杂质的合格炮制品高温灼烧,所得之灰分称为“生理灰分”。

在生理灰分中加入稀盐酸滤过,将残渣再灼烧,所得之灰分为“酸不溶性灰分”。

七、浸出物:是炮制品用不同溶媒进行浸提所得的干膏重量。

意义:对于那些有效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或没有准确定量方法的炮制品,是非常有用的指标。

八、有效成分:测定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含量;探索炮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变化

九、有毒成分~①通过炮制降低中药的有毒成分其含量②通过炮制将其转化为无毒的有效成分

十、有害物质~①重金属:铜;汞;铅;铬;②砷盐;③农药残留:有机磷、有机氯;④黄曲霉毒素

十一、卫生学检查:细菌总数、霉菌总数、活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

十二、包装检查:包装能保障药物不受污染,便于运输和贮存及美观。为保证质量的关键环节。

十三、鉴别

第二节中药炮制品的贮藏保管

药物是治病救人的武器,中药炮制品贮存保管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质量和疗效。

一、中药炮制品贮存的历史

传统时期(春秋战国到清代以前):主要有通风、晾晒、烘烤、吸潮、对抗、密封等法

化学时期(建国以后到80年代以前):主要靠硫磺、氯化苦、磷化铝等化学熏蒸剂来杀虫

现代技术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有气调养护、环氧乙烷防霉、机械吸湿、冷藏、真空、辐射等。

二、中药炮制品贮藏中的变异现象

1.发霉:药物受潮后,在适宜的温度下造成霉菌的滋生和繁殖,在药物表面布满菌丝的现象。两个最重要的变异现象

2.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仓虫啮蚀的现象。中药贮藏过程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变异现象。

3.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他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由浅变深:如白芷、泽泻、天花粉、山药等由深变浅:如黄芪、黄柏等;

由鲜艳变黯淡:如花类的金银花、菊花、红花、腊梅花等;叶类的大青叶、荷叶、人参叶等。

4.变味:主要是指口味的改变或气味的散失。[荆芥、薄荷、香薷、白芷、冰片、当归等

5.风化:某些含有结晶水的矿物药,经风吹日晒或过分干燥而逐渐失去结晶水成为粉末的现象。

6.潮解:某些盐类固体药物容易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使其表面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咸秋石、硇砂、大青盐、芒硝等】

7.粘连: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或动物胶类药物,受潮、受热后则容易粘结成块。

【乳香、没药、阿魏、荟、儿茶、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

8.挥发:某些含挥发油的药物,因受空气和温度的影响以及贮存日久,使挥发油散失,失去油润,产生干枯或破裂的现象。【如肉桂、沉香、厚朴等】

9.腐烂:某些鲜活药物,因受温度、空气及微生物的影响,引起发热,使微生物的繁殖和活动增加,导致药物酸败、臭腐。

10.冲烧[自燃]: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甘松等)易发生,另有柏子仁也容易产生自燃现象。

11.泛油[走油]:指含挥发油或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下,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苦杏仁、桃仁、柏子仁等】

【哈喇】含脂肪油的药材或饮片,在水分多,温度高,同时在空气和日光的作用下,加之酶的催化作用,使油脂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从而透过细胞和组织溢出表面,再进一步氧化分解,则出现酸败气味。

含糖类药材或饮片也同样可出现类似泛油的现象,而称为【泛糖】。【天冬、麦冬、玉竹、牛膝、黄精、熟地等】

三、中药炮制品变异

原因→①本身的性质②贮存的外界条件↓

基源因素:主要包括采收,加工,包装,运输。

环境因素光:影响药物质量的主要是可见光,也就是日光

空气:空气中的氧和臭氧对药物的质变起着重要作用

温度:一般药物成分在15~20℃时是比较稳定的

湿度:一般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之间,相对湿度应在60~70%之间。

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微生物,仓虫,仓鼠以及鸟类、蛇类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生物和仓虫。

时间因素:是指药物的贮存时间的长短。绝多数药物都不能长期贮存,须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

避免变异一般方法:充分干燥(含水量宜控制在8~12%);凉后置适宜容器内放置通风、阴凉、干燥处;

仓库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

四、贮藏保管方法

传统贮藏保管方法→通风、晾晒、吸湿、密封、对抗。

【清洁养护法】通过清洁和消毒,杜绝害虫感染的途径。

【防湿养护法】利用吸湿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以保持仓库凉爽而干燥的环境。

传统常用吸湿物有生石灰、木炭、草木灰等。现用CaCl2、硅胶等吸潮。

【密封(/闭)贮藏法】使药材与外界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线、细菌、害虫等隔离,以防虫蛀霉变。

传统常用缸、坛、罐、瓶、箱、铁桶等容器。

现利用密封性能更好的新材料,塑料薄膜帐、袋,以及密封库、密封小室等密封贮藏。

【对抗同贮法】采用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方法。

如丹皮和泽泻同贮,丹皮不变色,泽泻不生虫。

常见的有蕲蛇或白花蛇与花椒或大蒜瓣同贮;全蝎与花椒或细辛同贮等。

化学熏蒸法:以二氯化硫SO2\氯化苦CCl3NO2\磷化铝AlP\

现代贮藏方法

【气幕防潮】气幕又称气帘或气闸,是装在库房门上,配合自动门防止库内冷空气排出,热空气进入的装置。

【气调贮藏】通常采用降氧、充氮气或降氧、充二氧化碳的方法控制氧浓度,人为地造成低氧或高浓度二氧化碳状态,达到杀虫、防虫、防霉的目的。

【气体灭菌】气体灭菌主要是环氧乙烷防霉技术及混合气体防霉技术。

【60Co-γ辐射】是采用60Co-γ射线对中药材、炮制品、中成药进行杀虫灭菌处理的方法。

【低温冷藏】利用制冷设备使药物处低温状态下,以抑制害虫、霉菌的发生,达到安全养护的目的。

特别适用于贵重药材、受热易变质品种。温度多在0~10℃。

【蒸汽加热】蒸汽加热技术是利用蒸汽杀灭中药材及炮制品中所含的霉菌、杂菌、害虫的方法。

目前我国常用的是低高温长时灭菌的方法。

【超高温瞬间灭菌】是将灭菌物迅速加热到150℃,经2~4秒钟的瞬间完成灭菌。

【无菌包装】将灭菌和无菌包装合二为一,避免二次污染,有效地达到防霉效果。

中药炮制

1. 中药炮制: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中药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 2.饮片: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原料。 3.中药炮制学的基本任务: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炮制理论,改进炮制工艺,制订饮片标准,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本学科。 4.中药炮制的起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具备以下条件而产生的。①中药的发现与应用②火的出现与应用(炮生为熟,是中药炮制的雏形)③酒的发明与应用(产生了辅料制法,充实了药物炮制的内容)④陶器的发明与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工具条件) 5.中药炮制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①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②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③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④现代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6.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雷敩编撰,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第二部炮制学专著《炮炙大法》,缪希雍,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的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以及药物贮藏,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为十七种,即雷公炮炙十七法。第三部,《修事指南》,张仲岩,较为系统叙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进一步深化了中药炮制理论。 7.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匪故巧弄,各有意存。酒制升提,姜制发散,人盐走肾脏,仍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童便制除劣性降下,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有剜去瓤免胀,有抽去心除烦……”第一次系统概括了辅料炮制的原则。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中药炮制规范》 9.中药炮制的基本原则:运用中药七情合和的配伍理论,选择炮制方法和辅料,确定炮制的基本原则。制则: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的辅料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相资为制(用药性相同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盐制知母);相畏为制:(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制半夏、南星);相恶为制:(减弱烈性,如麸炒枳实缓和其破气作用);相喜为制(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制法:制其形,性,味,质 10.生熟理论:总结中药生熟饮片性能变化,功效异同,并用于指导炮制生产和临床应用的理论。内容:①生泻熟补②生峻熟缓③生毒熟减④生行熟止⑤生升熟降⑥生降熟升11.土制补中、米泔水制去燥性和中、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矾汤制去辛烈而安胃、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姜制发散、盐制走而软坚、酒制升提、麸制抑酷性而和胃、猪胆汁制泻火、黑芝麻制润燥而益阴、蜜制和中益元、醋制入肝而住痛、糯饭米制润燥而泽土12.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①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味(辛温姜制苦寒栀子)②增强药物不足之性味(苦寒的胆汁制黄连)③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用途(生地制熟,甘寒→甘温)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改变药物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药物大凡生升熟降,辅料的影响更明显,通常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能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黄柏原清下焦湿热之药,酒制后作用向上,兼清上焦之热)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药物经炮制后,作用重点可以发生变化,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增强,而对其他脏腑或经络的作用相应的减弱,使其功效更加专一。(益智仁入脾、肾经,

粮油仓储保管基础知识

粮食仓储保管基础知识 一、储粮基本概念 1、什么叫粮油储备? 粮油储备即粮油保管,是指粮食,油料和油脂在离开生产领域、尚未进入消费领域,而在流通领域的停滞过程,它是粮食流通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如何做好粮食储藏工作? 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要有良好的仓房和配套设施,二是要有一系列较为先进的储藏保管技术,三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3、粮油储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粮油储藏的基本要求就是“确保粮油安全、减少损失损耗、防止污染、延缓品质劣变”。这是根据《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关于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节约成本费用等相关内容提出的。其基本含义就是营造良好的储藏生态条件,在确保粮油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储藏粮油的重量和质量损失,防止化学药剂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对粮油的污染,延缓粮油品质变化,从储藏的角度,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4、在现代粮食储藏中,主要应用哪些技术?

为创造一个合理的储粮环境,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确保储粮安全,在生产中应用的主要储粮技术有:(1)粮情检测:利用计算机电子检测技术,为随时了解深层粮堆的储粮状况提供一种手段,这对掌握粮情变化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极为有利。(2)干控:通过控制储粮的水分含量,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低水分环境,如高温干燥,机械通风。(3)温控:通过控制储粮的环境温度,创造一个不利于虫霉生长的低温环境,如低温储粮、谷冷机冷却。(4)气控:通过改变储粮环境的气体配比,达到杀虫、抑霉、保持粮食原有品质的目的,如低氧(1-4%)、高CO2(>36-40%)、高N2(>99%)等。(5)化控:利用药剂产生的毒气阻断虫霉正常的代谢过程,达到杀虫抑菌的目的,如药剂熏蒸、有机酸抑菌、防护剂保粮。(6)综合保粮技术:我国储粮工作者在长期储粮实践中,开发出具有我国特色、利用多种储粮技术进行综合治理技术,如“双低”(低氧、低剂量)、“三低”(低氧、低剂量、低温)储粮。 5、什么是科学保粮? 科学保粮就是用科学的方法保管好粮食。按照粮食的变化规律,做到安全储存,避免或减轻虫、霉、鼠、雀危害造成的损失,抑制或减缓粮油陈化速度,

中药炮制学(重要资料)

中药炮制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 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 水制:渍、泡、洗 水火共制:蒸、煮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4. 制则(定义、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盐制知母】 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 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壳、煨木香】 5)相喜为制 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 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储粮管理基础知识

储粮管理基础知识 一、中央储备粮库存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 全、管理规范保证国家随时调得动、用得上并有效控制储存成本。 二、中央储备粮库存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一符”、“三专”“四落 实”。一“一符”是指帐实相符即统计帐、会计帐与保管总帐相符保管总帐与分仓保管帐相符分仓保管帐与货位专卡相符专卡与库存实物相符。二“三专”是指专仓罐储存、专人保管、专帐记载。中央储备粮要由专人保管实行岗位责任制。保管、检验人员均要持证上岗。三“四落实”是指数量落实、质量落实、品种落实、地点落实。 三、储粮仓房和储油罐应常年达到“四无粮仓” 无害虫、无变质、 无鼠雀、无事故和“四无油罐”无变质、无混杂、无渗漏、无事故标准。四、保管员要严格按照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定期检查粮温、水分、害虫等情况认真做好粮情检查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粮库负责人每月至少检查一次粮情并在粮情检查记录本上签署意见。 五、分公司组织开展的定期检查主要为春季储粮安全和度夏防汛检 查、秋冬季储粮安全和冬季防火安全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一般为3-5月和9-11月对数量、质量的统计均以3月末和9月末时点为准。 六、定期检查的主要内容一、春季储粮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帐实是 否相符储粮品质是否正常粮情检查制度是否落实粮情记录是否

完整、真实仓房是否满足安全储粮要求是否达到通风、密闭、不漏雨、不返潮的要求粮情是否稳定在春季气温回升前是否对粮食进行隔热密闭等处理。二、度夏防汛检查的主要内容承储企业是否制订储粮防汛工作方案或抢险预案防汛抢险物资、器材是否备足备齐库区排水系统是否通畅。三、秋冬季储粮安全和冬季防火安全检查的主要内容帐实是否相符储粮品质是否正常粮情是否稳定安全防火责任是否落实消防设施设备是否齐全有效。七、中央储备粮入库包括收购、轮入、调入、进口等形式。具体操 作程序按以下流程进行准备—登记—检验—检斤—入仓—去皮—结算。 八、中央储备粮出库包括销售、轮出、调出、出口等形式。具体操作 程序按以下流程进行准备—收款—登记—检验—检斤—结算—出库。 九、参考储存年限以当年生产的粮油入库计算 1、长江以南地区稻谷 2至3年小麦3至4年玉米1至2年豆类1至2年。 2、长江以北地区稻谷2至3年小麦3至5年玉米2至3年豆类1至2年。 3、食油1至2年。 4、地下库粮食的储存时间可根据质量情况 适当延长但一般不得超过稻谷5年、小麦7年、玉米4年、大豆3年。 十、中央储备粮轮换是以符合国家储备标准的新粮替换库存粮食。中 央储备粮轮换必须按照管理权限经审批部门批准后方可进行。中央储备粮轮换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粮油政策自觉维护

中药炮制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中药炮制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的作者是() A、张景岳 B、雷敩 C、张仲岩 D、缪希雍 E、李时珍 2、指出下列哪项炮制原则属于“从制”() A、胆汁制天南星 B、胆汁制黄连 C、酒制地黄 D、姜炙黄柏 E、酒制黄连 3、对含生物碱的药物,常选择何种辅料炮制以提高其溶出率() A、食醋 B、盐水 C、米泔水 D、蜂蜜 E、姜汁 4、藤黄的炮制方法是() A、姜炙 B、甘草制 C、荷叶制 D、米炒 E、麸炒 5、麸炒白术的炮制作用是() A、缓和辛燥之性,以免伤中 B、缓和辛散走窜之性,以免耗气伤阴 C、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和胃作用 D、缓和辛燥性,增强健脾止泻作用 E、炒后性偏温补,利于煎出有效成分,提高疗效 6、具有清热凉血、软坚散结、强筋骨、引药下行、解毒防腐等 作用的炮制辅料是() A、米泔水 B、甘草汁 C、黑豆汁 D、盐水 E、胆汁 7、一般药物的干燥温度是() A、40-50℃ B、50-60℃ C、60-70℃ D、70-80℃ E、80-90℃ 8、欲发挥黄柏清上焦湿热作用,宜选用的炮制品是() A、生黄柏 B、萸黄柏 C、姜黄柏

D、酒黄柏 E、黄柏炭 9、具有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等作用的辅料是() A、食盐水 B、酒 C、生姜汁 D、甘草汁 E、米醋 10、清除骨碎补表面的绒毛的方法是() A、刷净法 B、刮除法 C、砂烫法 D、挖净法 E、火燎法 11、以100公斤药材计算,炙法中生姜的常用量是() A、5 ㎏ B、10㎏ C、10-15㎏ D、15-20㎏ E、10-20㎏ 12、欲缓和大黄泻下作用,增强活血祛瘀功效,宜选择() A、生大黄 B、大黄炭 C、蜜大黄 D、酒大黄 E、熟大黄 13、能缓和麻黄辛散发汗力,增强宣肺止咳平喘作用的炮制品是 A、生麻黄 B、炙麻黄 C、麻黄绒 D、炙麻黄绒 E、泡麻黄 14、炮制朱砂成细粉的方法与哪项无关() A、水飞水粉 B、碾成粉 C、研磨成粉 D、煅烧成粉 E、以上都不是 15、芒硝的炮制辅料是() A、胆汁 B、白矾 C、甘草 D、萝卜 E、童便 16、石膏煅制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疗效 B、降低毒性 C、减少副作用 D、便于制剂和调剂 E、产生新疗效 17、发酵法的适宜温度是() A、18℃-25℃ B、30℃-37℃ C、5℃-10℃ D、25℃-30℃ E、45℃-50℃

品质管理培训教材(一)

品质管理培训教材 1、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 质量意识解,这对质量行为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质量意识体现在每一位员工的岗位工作中,也集中体现在企业最高决策层的岗位工作中,是一种自觉地去保证企业所生产的交付顾客需求的产品—硬件、软件和流程性材料质量、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意志力。企业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质量意识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质量意识是通过企业质量管理、质量教育和质量责任等来建立和施加影响的,并且通过质量激励机制使之自我调节而一步步地、缓慢地形成起来的。 2、品质意识 品质意识就是指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品质(包括产品品质、工作品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的客观及主观的看法和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提高产品品质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及对提高产品品质的决心和愿望。而人的行动受大脑意识支配,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一个有错误品质意识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做出好的产品。只有当他的思想意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加上相应的工作技能,他才会做出好的产品。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高度”很重要,它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内涵,一个做过大事或见过大事的人,想平庸都难。可想而知,品质意识对产品品质的重要作用。品质作为企业的命脉,产品的品质不好,就会失去市场,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生命。所以,作为企业的职员工,必须具有这种提高产品品质的决心和愿望,也就是要求企业的全体职员工树立良好的品质意识。 二、怎样树立品质意识 第一,树立品质是企业命脉意识 要全员认识到:产品的品质不好,产品就没有市场,产品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利润来源,时间长了,企业就会倒闭,随之而来的就是员工失业。当然对于我们公司来说,目前产品市场良好,也希望以后更好,但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把我们的产品品质做得更好。 第二,树立品质的客户意识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自己看成客户,把自己看成是下一道工序的操作者,把自己看成是产品的消费者。这样,在工作当中就会自觉地把工作做好,大家都把工作做好了,产品的品质才会有保证,如果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危害的将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第三,树立品质的预防意识 “产品的品质是生产出来的、设计出来,不是靠检验出来的,第一时间就要把事情做好。”这不是一句口号,这很好地体现了产品质量的预防性,如果我们的品质控制不从源头控制,我们将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即使生产中投入大量的检验人力去把关,生产时由于没从源头去控制而产生的大量次品甚至废品,产品的成本将

中药炮制学

《中药炮制学》复习材料 一、基本概念 1、炮制炮制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的制药术语。“炮”字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字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2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3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学的任务和内容: 二、中药炮制的发展概况 中药炮制学的四个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至宋代——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 金、元、明时期——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 清代——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 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1、“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即现今的血余炭。 2、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将零散的炮制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归纳总结。 3、刘宋时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4、宋代陈师文等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官方颁布的炮制规范,书中对药物炮制十分重视,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 5、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提出炭药止血理论。 6、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着重说明中药炮制前后的归经去向,使炮制理论进一步完善。在操作上,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在炮制规格分类上,提出三类分类法,即水制、火制、水火共制。 7、明代缪希雍所著《炮炙大法》,是第二部炮制专著。该书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规格,其内容除部分载自《雷公炮炙论》外,大部分是当时的具体炮制规格,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8、清代张仲岩所著《修事指南》为第三部炮制专著。 三、有关中药炮制的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在各药项下列“炮制”项,并在附录中列有“中药炮制通则”专篇。 是国家级的炮制标准。 2、《全国中药炮制规范》颁布于1988年,作为暂行的部颁标准,但未真正实行。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中药饮片质量标准通则〉(试行),对饮片的外观、片型、净度、水分等加以规定,为部颁标准(行业标准)。 3、地方标准中药炮制具有传统性、地域性、经验性的特点,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大多制订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炮制规范》,作为各地饮片生产、经销部门的执行依据,为地方标准。 传统制药的原则概念及举例,具体方法为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 中药炮制的目的及举例 四、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定稿版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目录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1) 二、粮堆温度、湿度、水分和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 (8) 三、粮堆的结露、预防和处理 (17) 四、微生物与储粮发热霉变 (20) 五、储粮生理 (21) 六、粮油储藏技术 (33) 七、小麦、玉米的储藏 (44) 八、粮油仓储管理 (49)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粮油储藏是减少粮油在储藏过程中损失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粮油在储藏过程中的损失,是指数量和质量方面的损失,由此也就确定了粮油储藏的基本任务是:第一,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损耗;第二,尽量保持粮油的原有品质;第三,节约保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粮堆物理性质是指粮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多种物理属性。粮堆是粮油储藏的基本形态,进入储藏状态的粮油籽粒均堆聚成粮堆,储藏期间粮油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也均在粮堆内进行。因此粮

堆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属性是影响粮油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油的储藏品质,所以,在粮油储藏中,必须首先了解粮堆的物理性质。 (一)散落性与自动分级 1、散落性 (1)散落性的概念 粮粒在从一定高度自然落下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散成为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油的散落性。 粮油散落性的大小通常用静止角α表示。静止角是指粮油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静止角越大,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小;静止角越小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大。 反映粮油散落性大小的另一个指标是自流角β。自流角是粮粒在不同材料的斜面上开始移动下滑时,该斜面的倾角。自流角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粮粒自身的特性和斜面材料有关。 (2)散落性的影响因素 ①粮粒的物理状态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解析版)

中药炮制学资料大全 一、名词解释 1.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2.反制:纠正药物的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3.抢水洗:对药材进行快速洗涤,缩短药材与水接触的时间避免有效成分的流失。 4.下色:某些药材在浸泡时,所含成分渐向水中扩散,致使浸泡液呈现一定色泽的现象。 5.毒性:是指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 6.上水:是指药物蒸制时间过长,质变柔软,不易干燥,似含大量水分的现象。 7.炮制辅料:是指炮制过程中对药物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 8.火候:是指药物炮制的时间和程度。 9.扣锅煅法:是指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方法。 10.圆气:是指药物在蒸制过程中,由于火力较大,使水分大量蒸发,而在蒸器周围出现大量蒸汽的现象。 二、填空题 1.中药材必须进行炮制才能入药。 2.干燥后的饮片含水量应控制在7%~13%为宜。 3.山楂经炒制后破坏了部分有机酸,减弱酸味,又增加苦味_,对胃的刺激性降低,增加其消食导滞的功能。 4.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砂烫,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 5.麻黄生用发汗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发汗作用缓和,宣肺平喘作用增强。 6.酒是一种常用辅料,一般炙药多用药酒,浸泡药多用白酒。 7.含鞣质类的药物在炮制时不能用铁器工具进行处理。 8.人工干燥的温度,一般药物以不超过80℃为宜,含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以不超过60℃ 为宜。 9.常用的水处理方法包括有淋法、淘洗法、泡法、漂法、润法等 10.剁刀式切药机适宜于全草、根茎类药材的切制,不适宜于团块、颗粒状药材的切制。

11.饮片切制一般药材的质地不同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切制原则。 12.药材软化的要“软硬湿度、药透水尽、避免伤水”。 13.全草类药材宜切成段。14.中药炮制的基本工序是净制、切制、炮炙。 15.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全草类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以免引起燃烧。 三、简答题 1.中药炮制的目的 目的:①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②增强药物疗效;③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④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⑤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⑥便于调剂和制剂;⑦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⑧矫嗅矫味,利于服用。 2.一般中药饮片贮藏保管方法有哪些? ①充分干燥,防止虫卵繁殖;②控制温度、湿度,防止发霉变质;③选择密闭容器,防止氧化变色;④避免高温,克服走油现象;⑤相生相克,对抗同贮。 3.麻黄可分离成哪些药用部位?各部位功效有何不同? 麻黄可分离成根、茎分别入药,麻黄茎发汗解表功能,麻黄根能止汗作用。 4.叙述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 称取王不留行: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炒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置于预热好的炒制容器,用小火加热迅速翻炒,炒至大多数爆成白花时,取出放凉。 炮制作用:王不留行炒爆后质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药性偏温,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 5.斑蝥为什么用米炒为宜? ①能使斑蝥受热均匀,使部分斑蝥素升华而含量降低,从而使其毒性减弱;②斑蝥呈乌黑色,单炒难以判断火候,而米炒既能很好地控制温度,又能准确指示炮

中药炮制学_精华版(简答+大题+重点药)

中藥炮制學(加粗字體為重點)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名詞解釋)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名詞解釋) 一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二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 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姜栀子 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胆黄连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性 3.增强药物的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 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 2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②避免醋制;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2非有效成分: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水处理不宜浸润、闷润,要抢水洗热处理时,最好在500C以下或以阴干为主。 2有毒成分:加热处理引起量变或质变,如苍术、荆芥。 本教材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 液体辅料(包括药汁) 1.酒黄酒,白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粮油保管员业务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

保管员业务知识竞赛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由于新粮具有较强的生理活性,因此新粮入库后的( B )个月内应加强管理。 A、2 B、3 C、4 D、5 2、通常所测得的粮食水分是指(C )。 A、自由水 B、束缚水 C、自由水与束缚水之和 D、平衡水 3、粮食的安全水分是指粮食的( A )水分。 A、最高 B、最低 C、平均 D、半安全 4、麦蛾成虫的触角为( C )。 A、丝状 B、棍棒状 C、鞭状 D、念珠状 5、分批次入仓的粮食,各批次之间的温差应不大于( D )。 A、8℃ B、7℃ C、6℃ D、5℃ 6、装粮线的高度一般是以( D )为基准而设计的。 A、玉米 B、稻谷 C、大豆 D、小麦 7、采用“磷化氢+二氧化碳”混合熏蒸时,应先通入二氧化碳,( D )分钟后再通入磷化氢。 A、10 B、5 C、15 D、20 8、安装测温电缆时,垂直点距应不大于( D )米。 A、1.5 B、2 C、2.5 D、3 9、( C )是对储粮安全和储粮品质危害最大的微生物。 A、放线菌 B、细菌 C、霉菌 D、酵母菌

10、谷蠹的触角为( B )。 A、锤状 B、鳃片状 C、膝状 D、棍棒状 11、对易变质的粮油不能保存时,可( A )样品,但应事先对送验单位说明。 A、不保留 B、封存 C、保留 D、暂时保留 12、直接评价粮食食用品质的方法是( A )。 A、感观指标评价 B、化学指标评价 C、营养指标评价 D、物理指标评价 13、呼吸系统中毒时,应使中毒者首先( D ),转移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呼吸新鲜空气。 A、带上防毒面具 B、躺下休息 C、用湿毛巾放毒 D、离开现场 14、对新购进或维修后的机械设备,必须经( C )后,方可投入使用。 A、厂家鉴定 B、目测合格 C、试车合格 D、领导批准 15、汽车衡主要由秤台,称重控制单元和( D )三大部分组成 A、打印机 B、显示器 C、地坑 D、称重传感器 16、粮情检测系统控制室应达到( A ),通风,且防尘性能良好的要求。 A、干燥 B、采光 C、密闭 D、隔热 17、采用启闭门窗控制粮油水分时,注意环境条件的( B )对控制粮油水分的影响。 A、变化 B、湿度 C、氧浓度 D、温差 18、自然通风操作方法比较简单,其效果与储粮( B )有关。 A、粮种 B、堆装形式 C、湿度 D、温度

中药炮制论文

中药炮制论文姓名:班级:学号:院系:

中药炮制论文 药来源于植物、矿物和动物,但这些原生的药料大都是生药,不能直接入药。因为有的药物有毒性不能直接服用,有的因易于变质而不便久存,有的需除去非药用部分或恶劣气味。要按照其不同的药性和医疗要求进行加工或专门的技术处理,中医上对这一加工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经过炮制,清除了杂物和非药用的部分,降低了毒性和副作用,缓和或提高了药效,而且便于贮藏和制作制剂。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人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个特点,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据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其内容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及毒性等。药性是药物作用的基础。炮制对药性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基本性能之一,“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滋味,是药材本身所固有的。它是按照中医理论体系,把临床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归纳,以说明各种药物的性能。性和味都是每个药物所固有的,并且各有所偏,中医就是借助它的偏盛偏衰的病变。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归纳得到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一般是通过口尝而得,但有相当一部分药物其味并不明显,所以味也是反映了药物的实际性能。性和味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性和味相配合,就造成了药物作用的差异,既能反映某些药物的共性,又能反应各药的个性。炮制常常通过对药物性味的影响,从而达到调整药物治疗作用的目的。 炮制对性味的影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称为“反制”。二是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为“从制”。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则转为

《中药炮制学》

引言 甘草、茯苓等常见的重要药材,大都需要经过炮制工艺后才能作为药材使用,这一过程专业且工艺讲究,既能够将药材的原本天然药性保留下来,又要去掉药材本身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且由于临床上的应用普遍,需求量高,因此需要炮制方便,药性保留充分。本文将以甘草这一药材为研究对象,从甘草的基本概述出发,通过对甘草炮制工艺的梳理和研究,以及经过炮制工艺后药效的发挥情况、临床应用普及说明,对该药材以及其炮制工艺发展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整理,为后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甘草炮制的概述 1.甘草的来源、产地 甘草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以一位中草药,其还有很多好听的别名,如: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从甘草的种植常分布于青海、新疆、甘肃等地可以大概得出其喜好干燥环境,适合生长在砂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地带。 2.甘草的炮制方法 甘草作为一种重要中药药材具有解毒、抗炎、抗变态反应、祛痰等功效,但是其在作抗炎作用中,由于琥珀酸盐的活性较高,毒性也巨大,因此在入药使用时,需要进行炮制,以降低其毒性。 甘草的炮制方法主要通过将晾晒好的甘草片加入炼熟的蜂蜜与少许开水,搅拌均匀后用热气焖十分钟,随后倒入锅内炒至深黄色,待粘性消失后晾干,便炮制出炙甘草。 此外,甘草在炮制时还可以加入麦冬、阿胶、人参、生姜等热性药物,以中和其凉性。 3.甘草的炮制作用 《本草纲目》:“甘草外赤中黄,包兼坤离,味浓气薄,资金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善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经过炮制后的炙甘草甘温益脾,且由于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蜂蜜,因此味道较之甘草更加甘甜,性温而不燥,具有补气、润肺、止咳的功效。还能顾护中气,养胃调脾 二、甘草炮制的成品性状

中药炮制学试题 及答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中药炮制学试题(A卷) 一、填空题(每空1.5分,共10分) 1.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山楂经炒后对胃的刺激性降低,主要是破坏了部分_________。 3.炮制辅料分为两大类,即_______和_______。 4. 茯苓可用_______拌衣。 5.炒炭应掌握的原则____________。 6. 马钱子常用的炮制方法是________,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 7.酒炙法中,一般每100kg药物用黄酒_____kg。 二、单项选择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 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 A.汉代B.秦代C.周代D.原始社会 2. 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 3. 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 4. 含甙类的中药,一般不用那种辅料处理() A.酒B.醋C.盐D.姜E.蜜 5. 米炒斑蝥的主要目的是() A.降低药物毒性B.缓和药物性能C.提高成分浸出D.矫臭矫味 6. 白芍切片后曝晒呈() A.红色B.绿色C.黑褐色D.黄棕色 7. 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散寒、矫味矫臭作用的辅料是() A.醋B.生姜汁C.酒D.甘草汁 8. 教材采用的分类方法是() A.三类分类法B.五类分类法 C.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的分类法D.以药用部位来源属性分类法 9. 清沙王不留行应炒至() A. 外表黄白色,稍具斑点B.外表深黄色,具香气 C.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D.爆裂成小白花 10. 蛤粉炒法适用的药物是() A.胶类药材B.动物类药材C.树脂类药材D.矿物类药材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20分。 1. 中药炮制的专著有() A.雷公炮炙论B.神农本草经C.炮炙大法D.本草蒙荃E.修事指南 2. 中药炮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目录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1 二、粮堆温度、湿度、水分与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8 三、粮堆的结露、预防与处理、、、、、、、、、、、、、、、、、、、、、、、、、、、、、、、、、 17 四、微生物与储粮发热霉变、、、、、、、、、、、、、、、、、、、、、、、、、、、、、、、、、、、 20 五、储粮生理、、、、、、、、、、、、、、、、、、、、、、、、、、、、、、、、、、、、、、、、、、、、、、、 21 六、粮油储藏技术、、、、、、、、、、、、、、、、、、、、、、、、、、、、、、、、、、、、、、、、、、、 33 七、小麦、玉米的储藏、、、、、、、、、、、、、、、、、、、、、、、、、、、、、、、、、、、、、、、 44 八、粮油仓储管理、、、、、、、、、、、、、、、、、、、、、、、、、、、、、、、、、、、、、、、、、、 49 第一讲粮油储藏基础知识 粮油储藏就是减少粮油在储藏过程中损失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粮油在储藏过程中的损失,就是指数量与质量方面的损失,由此也就确定了粮油储藏的基本任务就是:第一,防止不应有的数量损耗;第二,尽量保持

粮油的原有品质;第三,节约保管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应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 一、粮堆的主要物理性质与储藏的关系 粮堆物理性质就是指粮油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反映出的多种物理属性。粮堆就是粮油储藏的基本形态,进入储藏状态的粮油籽粒均堆聚成粮堆,储藏期间粮油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也均在粮堆内进行。因此粮堆所具有的各种物理属性就是影响粮油储藏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油的储藏品质,所以,在粮油储藏中,必须首先了解粮堆的物理性质。 (一)散落性与自动分级 1、散落性 (1)散落性的概念 粮粒在从一定高度自然落下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散成为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油的散落性。 粮油散落性的大小通常用静止角α表示。静止角就是指粮油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静止角越大,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小;静止角越小表示粮油散落性越大。 反映粮油散落性大小的另一个指标就是自流角β。自流角就是粮粒在不同材料的斜面上开始移动下滑时,该斜面的倾角。自流角就是一个相对值,它与粮粒自身的特性与斜面材料有关。 (2)散落性的影响因素 ①粮粒的物理状态 粮粒的大小、形态、表面光滑程度等影响粮油的散落性。粒大、饱满、

中药炮制

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明·缪希雍《炮炙大法》清·张仲岩《修事指南》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要求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原则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其具体方法为:或制其行,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爁煿炙煨炒煅炼制度飞伏镑摋晒曝露 炮制的目的 1、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2、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3、增强药物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 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 6、便于调剂和制剂。 7、净洁药物,利于贮藏。 8、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9、制成中药饮片,提高商品价值。 液体辅料: (一)酒炮制作用:增强疗效,助溶,矫味矫臭作用。黄芩、大黄、白芍 (二)醋炮制作用:引药入肝、增强疗效、助容、解毒、矫味矫臭。有延胡索、甘遂(三)蜂蜜炮制作用:增强疗效、缓和药性、解毒、矫味矫臭。甘草、麻黄 (四)食盐水炮制作用:引药入肾,增强疗效,缓和药性等。杜仲、巴戟天 (五)生姜汁炮制作用:降低毒性、缓和寒性、增强疗效等。有竹茹、草果 (六)甘草汁炮制作用:缓和药性、降低毒性。远志、半夏 (七)黑豆汁性味功效:滋补肝肾,养血祛风,利水解毒。炮制可增效解毒作用。何首乌 (八)米泔水性味功效:甘凉。清热凉血,利尿,解毒,吸附油脂等苍术、白术 固体辅料: (一)稻米炮制作用:增效、降毒、吸附。炮制进程的附加指征 (二)麦麸炮制作用:增效、缓和燥性、消除腥臭气味、附加判断指征。 (三)白矾(又称明矾)炮制作用:降低毒性,防腐烂,增强疗效等。 (六)蛤粉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增效、吸附等 (七)滑石粉性味功效:甘寒,清热利尿、解暑。炮制作用:同蛤粉项 (八)河沙炮制作用:作中间传热体使药受热均匀。 常见的变异现象有:虫蛀、霉变、泛油、变色、气味散失、风化、潮解溶化、粘连、挥发、腐烂等。泛油:系指含挥发油、油脂、糖类成分的药物,因受热或受潮后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返软、发粘、色泽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净选加工的含义和目的。 含义:药物在切制、炮炙、调配、制剂前,选取规定的药用部位,除去非药用部分、杂质、霉败品、虫蛀品、灰屑等达到药用的净度标准,称之净制加工。 目的:1.分开药用部位2.进行分档3.除去非药用部位4.除去泥砂杂质及虫蛀霉变品 饮片切制的目的1、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2、提高煎药质量;3、利于进一步炮炙;4、利于处方调配和贮存;5、便于药材鉴别;6、便于制剂。 润的方法有浸润、伏润、露润 检查方法.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 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 1.连刀是饮片之间相牵连,未完全切断的现象。2.掉边与炸心前者药材切断后,饮片的外层与内层相脱离,形成圆圈和圆芯两部分;后者药材切制时,其髓芯随刀具向下用力而破碎。3.败片4.翘片5.皱纹片6.变色与走味7.油片8.发霉

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点

做好粮食仓储管理工作的几个要点 一、引言 在粮食全面市场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强粮食储藏与管理工作,适应改革的新形势,做大做强、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为发展粮食仓储事业尽心尽力,还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健全仓储管理的长效机制。据此,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应着力抓好粮食仓储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 二、提高认识,加强对仓储工作的领导 粮食仓储工作在粮食商品流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连接收购、销售、加工的中间环节,对满足军需民食,平抑市场,调齐余缺,保持粮油正常的品质和新鲜度,减缓粮食陈化速度,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条件下,一定要加强对粮食仓储工作的领导,仓储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第一,健全机构。各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要设立相关业务部门和专兼职人员专司粮食仓储工作,认真组织协调,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根据业务量需要,配备好专业人员。第二,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职责,切实做到有粮必有人管,管粮必管安全,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第三,各

级分管领导要抓保粮制度措施的落实,把措施落到实处。坚持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仓储,不断提高仓储管理水平,确保库存粮油安全,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才是我们粮食企业在改革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希望所在。 三、创新思路,强化仓储管理工作措施 深入开展“一符四无”(账物相符;无虫、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粮仓活动,这不仅是仓储工作的职责所在,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加强国家粮油库存的管理,正确理解和执行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开展的“一符四无”粮库活动,确保帐实相符,安全储存,继续执行一些行之有效的保管制度和方法,推行规范化管理。努力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要突出管理重点,特别要加强对各级储备粮油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储备粮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三专”“四落实”,即专人管理、专库储存、专账记载,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按规定,标明标识。加强储备粮承储资格的认定工作,一律实行“准入制度”.储备粮代储计划要向具有仓储管理及设施优势的国有企业倾斜。重视仓储基础信息工作,各单位要及时、准确、认真上报各种仓储报表,为上级领导及时提供准确信息。 除此,还要对过去行之有效的良性检查制度、分析会、存粮普查、“一符四无”粮仓鉴定等做法,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这样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