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四十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考验,但最终都能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平稳过渡。然而,在钓鱼岛事件爆发之后,两国关系似乎又陷入了倒退。中日作为亚洲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主体,两国关系将何去何从?本文将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述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以钓鱼岛事件为主线,分析近年中日关系中的存在问题及诱因,并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关键字:中日关系,恶化,钓鱼岛

目录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 (1)

二、中日关系现况简述 (1)

三、钓鱼岛事件原因分析 (2)

(1)历史原因 (2)

(2)经济原因 (2)

(3)军事原因 (3)

(4)政治原因 (3)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 (3)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要从1972年说起。当年,中日首脑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终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1998年11月,中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①。由此可见,中日关系在恢复正常化以来一直稳步发展,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二、中日关系现况简述

在2010年以前,中日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前进,虽然偶有不和谐的声音,但都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中日政府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然而,2010年的钓鱼岛②系列事件爆发,使双方关系急速恶化,并一度陷入僵持。

2010年9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后,日方登船检查,并非法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随后,中国外交部多次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释放船员及船长,民间各地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抗日游行。17天之后,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船长才被释放。

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③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引发了“购岛事件”并持续发酵。8月,香港保钓人士启程赴钓鱼岛宣示主权,14人被日方抓扣后释放。19日,150名日本右翼分子乘坐21艘船只抵达钓鱼岛海域,有10人登上钓鱼岛。而在中国各地,反日保钓示威活动此起彼伏,如火

①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2008.[

②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

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

③时任日本东京都知事。

如荼。9月3日,日本中央政府与钓鱼岛所谓“岛主”展开正式“购岛”谈判,日本政府准备出价20.5亿日元将钓鱼岛国有化,引起了中国外交部的严重抗议。

这一年,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纠纷不断,针对日本购岛行为,中方采取了海监渔政巡航常态化、暂停对日稀土出口等反制措施。而日本则多次登岛,并于附近区域与美军进行联合演习。直至现在,钓鱼岛问题仍然未能达到有效解决,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地问题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中日关系犹如一条紧绷的弦,随时都有断掉的可能。

三、钓鱼岛事件原因分析

一个看似用处不大的小小的海岛,为何能挑起两个大国如此多的争端?那是因为钓鱼岛背后其实牵涉着多方的许多利益,说到底,钓鱼岛是一只棋子,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博弈。

(1)历史原因

根据明朝古籍记载,钓鱼岛在明朝版图内,不属于琉球国管辖,从而可以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后来,钓鱼岛在战争中被日本掠夺。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但1971年6月,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因此,钓鱼岛争议也由然而生。①

(2)经济原因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此相对,日本的经济却面临着倒退的危险。为了振兴经济,打压正在崛起的中国,以保全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日本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攫取利益。钓鱼岛列屿区域蕴藏有巨大的地质资源和海洋资源。钓鱼岛主权的归属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以钓鱼岛为基础,日本才可以与中国划分东海大陆架,进而争夺东海的油气资源的开发权。

①崔吉燕,《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2010.

(3)军事原因

钓鱼岛列屿正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一线,是从太平洋进入中国的一个跳板,也是防止中国海军向太平洋纵深发展的屏障①。如果日本成功窃取钓鱼岛列屿,则可将其军事防御范围大幅推进,而我国的防御范围却是被缩减,使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以及台湾省直接暴露在日美的近距离监视和空中打击的威胁之下。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次日本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背后有美国在为其撑腰。(4)政治原因

日本一向以军国主义著称,但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拥有核武器等进攻性武器,不享有联合国宪章规定的“集体自卫权”。但最近以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又开始不甘寂寞,蠢蠢欲动,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军国主义大有复活的趋势。日本民众也意识到自己国家的经济已不复当年,国家竞争力也越来越弱,希望通过其他方面给自己找回一些自信。而参选的政党就利用这一点,发展右翼思想,借以赢取选民的支持。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

2012年年底,中日两国在未能化解钓鱼岛危机的情况下,先后进行领导人的改选,意味着双方寻求解决钓鱼岛问题的谈判要交由双方的新领导层来处理。习近平曾在出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时强调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展现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作出强硬表态,声称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

中日钓鱼台事件的结果无非就5种可能性:①双方互不相让,但在各因素的制约之下选择不采取进一步的实际性行动,即继续保持僵持的状态。②日方最终承受不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压力,主动采取外交措施,安抚中方情绪,暂时放弃对钓鱼岛的争夺。③中方选择以大局利益为重,主动向日方议和,放弃钓鱼岛的主权以换取其他利益。④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无法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达成共识,加上其他问题的刺激,最终爆发战争。⑤双方找到了利益平衡点,握手言和,并签署相关的协议承诺共同开发钓鱼岛。

①张伟,《钓鱼岛问题成因探析》,2008.

以我之见,在钓鱼岛事件恶化成现状之前,第五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外交,本无意将钓鱼岛的争端挑明,但日本不计后果地提出钓鱼岛国有化,激起了中国民愤。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若继续保持沉默必然会激化国内矛盾,所以只能选择团结内部抗击外敌的政策,与日方抗争到底。而日本的内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中日双方的领导人都多次在正式的场合声明钓鱼岛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这就等于两国走向了两个极端,骑虎难下。双方目前是处在第一种可能性,但很难预测中日关系下一步到底会走向哪里。到底是谁先放手,谁先离开,是合作共赢?还是两败俱伤?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 张伟·钓鱼岛问题成因探析[J]·新西部,2008(6):108-109

[2] 崔吉燕·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 高美·回归的右翼:安倍晋三[N]·新京报,2012(12)

[4] 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J]·教学与研究,2008(11)

[5] 李俊荣·钓鱼岛主权争端与中日关系[D]·山东大学,2012

[6] 翟新·日本政府钓鱼岛对策的演变及其原因[J]·社会科学,2012(4)

中日关系发展趋势

浅谈中日关系未来走向 专业: 13 级临床医学 姓名:岳阳 学号: 2135113848

摘要 中日两国于 1972 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现在,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多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仅在 90 年代以来,日本一部分人在这一问题上的所作所为,就足以令人义 愤填膺。而且回想起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 30 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 11 月 10 日)。日本法务大臣永野茂门于 1994 年 5 月 3 日会见《每日新闻》记者时也有类似的言论。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 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1994 年 8 月 12 日,日本环境厅长官樱井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并非想发动侵略战争而进行了过去那场战争。”他还说:“与其说侵略战争,毋宁说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托它的福从欧洲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不应当只认为日本坏”。这种颠倒黑白的诡辩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试问:既然日本不想发动侵略战争,为何要向国外派遣军队 ?日本侵略军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 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难道这就是日本给中国带来的“福”吗?难道中国人民还要因

当前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考

中日关系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亚洲和世界拥有重大影响的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但是遗憾的是,2001年中日关系中再次发生了历史教科书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李登辉访日问题等严重损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事件。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重的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 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毛泽东就指出,“要把帝国主义政府和这些国家的人民区别开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也明确地表示,“中日两国人民永远地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共同的,没有冲突”,“中日两国关系,从根本上说必须建立在两国人民友好的基础上”。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又指出:“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代表了我们大家的理想。应该说,这个口号三十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不是今天提出来的,更不是某一个人提出来的,是中日双方提出来的。”[1](P.231) 2000年5月20日江泽民主席在会见日本“2000中日文化观光交流大会使节团”主要成员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2](P.3)显然,江泽民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同党和国家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论述和见解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第一代、第二代领导人关于中日友好的指导思想所作出的新发展。其中,特别是“中日友好归根结底是两国人民的友好”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中日两国关系中出现什么样的变化、曲折和风波,甚至一时影响到两国人民之间的情绪,中日两国人民要求“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殷切愿望和发展趋势绝不会出现根本的改变;只要抓住了“两国人民的友好”这个根本,就可以相信任何企图破坏中日友好的力量,最终是不会得逞的。 ( 良好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日本起着很大作用,既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又是引进资金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要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稳定周边,也必须搞好中日关系。因此,中国早就把发展同日本的友好合作关系定为基本国策,并一直坚持力行。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日本在谋求政治大国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中日关系。首先在外交上,日本需要借助中国。在对美外交中要借助中国的影响。每当日美关系紧张时,日本只要加强对华关系,日美关系便缓解,日中关系是日本对付美国压力的一张“王牌”。在谋求大国地位方面,日本将中国视为其推行联合国外交的关键因素。日本联合国外交的重点放在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上,如果得不到中国的理解和支持,将难以如愿。日本的亚洲外交也需要借用中国的支柱作用,日本无论是在朝鲜半岛还是在东南亚问题上要发挥作用,没有中国的支持与合作都将是困难的。其次,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是日本发展战略的需要。中日经济在亚洲占有重要的位置。中日两国GDP之和占亚洲GDP总和的3/4。21世纪合作的焦点是经济安全,在维护亚洲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两国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同时,日本也需要中国的巨大市场和某些资源。再次,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日本同样需借助日中关系。目前,美国谋求单极世界,日本虽怕触怒美国不敢明确支持多极世界,但面对中俄

形势与政策论文-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机电学院1408503班赵禹1140850304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享受日本商品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对于日本人气的牙根痒痒。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首先是面对历史的态度。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没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而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影响中日关系的原因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当然,作为我们东北永远的痛,日本遗弃在东北的化学武器也是很大的问题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但目前为止日本的反应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近年来,为迎合美国干爹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与美国推动军事一体化,构筑导弹防御系统,进行以干预钓鱼岛和台海局势为目的的军事演习,无异于是在公然威胁中国,而中国则并没有相应地威胁日本。日本不时表现出冷战思维,试图在中国周围构筑一堵意识形态围墙。日本对“战略互惠”的态度是否真诚,也将在战略对话中得到彻底验证。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近来安倍首相少有的表示将在明年二战结束七十周年之际将在讲话中正式反省侵略,虽然可能是是对于明年大选的宣传与作秀,但无论如何这总归是一个友好的信号吧 中日两国应坚持安倍上次访华时达成的“消除政治障碍”的共识,提升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的档次,缓解乃至解决领土与海域问题,开展大型经济项目合作。另外,中日还应共同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朝核等地区热点问题上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推动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强化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在解决环境、贫困等问题加强双边与多边合作,在更广泛的国际问题上加强政策协调。 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民众感情和舆论氛围还是相对脆弱的。正因如此,应当对刚刚出现的回升势头倍加珍惜和维护。而我们当下大学生,更应该客观的看待中日关系,理性看待中日关系。我们青年一代需要的是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日本人。爱国不一定要徴战沙场,不一定要血染大地,抵制日货是爱国,学习日文也是爱国,其实每个为自己理想奋斗的中

形势与政策论文——大学生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大学生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内容摘要:在新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是最近中日的关系并不容乐观,值得人们思考。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这也是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中日关系要想处好还存在几个问题,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下面就我个人的见解谈一下中日两国的关系问题吧。 1、70年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回顾 以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为标志,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到2008年三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70年代,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当代中日关系的“蜜月”。进入80年代,中日关系的特点是友好与摩擦并存。友好主要表现在:1982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10周年,中国总理访问日本,提出了“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的发展中日关系“三原则”;1983年11月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访日期间,中曾根康弘首相提议将中日关系“三原则”扩大为“四原则”,增加了“互相信赖”这一条。80年代中日之间的摩擦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把“侵略”改成“进入”,中国政府曾对此提出强烈抗议。第二次是1985年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及其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摩擦有所增多,日方的挑衅行为有逐步升级的趋势。除了极少数议员和阁僚继续歪曲历史、否认侵略外,日本政府还以中国进行核武器试验为由冻结对华日元贷款,并纵容少数右翼分子在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上向中国挑衅。1996年,日本自民党还把“实现首相和阁僚正式参拜靖国神社”和“钓鱼岛是日本固有领土”写入该党众议院选举公约。日方的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及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贯是非常明确的。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在同小渊惠三首相的会谈中再一次阐明了这一立场:坦率讲,在多国列强中,日本对中国侵略所造成的危害最为深重,尽管如此,我们一直主张侵略战争的责任应由军国主义分子来负,广大日本人民同样也是受害者,应同他们和睦相处,发展世代友好。这一既定政策不会变化。但是,在历史问题上采取向前看的态度,前提必须是正视和承认历史。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2、近代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几个大问题 2.1日本对历史的认识不端正 上面也说了日本在自己国家讲述之前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不能够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编写教科书时串改历史、日本多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惹起中国公民的极大不满。 2.2台湾问题

浅谈中日关系论文

浅谈中日关系 摘要:当今中日关系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日本邻邦的地理位置,和他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强势态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已经毋庸置疑。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但无论是哪一种关系,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如何看待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已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目中的共同疑问…… 关键词:中日;关系;和谐;战略 现阶段,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不仅是两国政治家,而且是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就是从历史、全局、未来角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从这几个方面看待和处理好了中日问题,便会使得我国人民在看待和处理当前我国与日本关系的发展局势方面,有更为清醒和明晰的认识,从而,在与自身相联系的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加理智的选择。 一、要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以史为鉴”就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候,中国就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前提。“以史为鉴”的“史”,即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上一提到“以史为鉴”,就会自然想到这一段历史,并把这一段历史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的理解中日关系并不算错,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确。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队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说明和表达。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来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展望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我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 目前,中日关系已成为发展最快、交流最广、受重视程度最高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勿庸讳言,在中日两国二十六年来的交往中,也出现了与“友好、合作”这一主流不协调的支流。它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为了使中日关系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影响两国关系的一些消极因素进行探讨,以便寻得解决的办法。 (一)历史认识问题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台湾问题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和南沙诸岛的争端,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三)钓鱼岛问题 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但从大局出发,20年前缔结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都同意将这一问题留待以后解决。1978年10月25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同福田首相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日本记者提问时说:“这样的问题放一下不要紧,我们的后代会比我们更聪明,将来总能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但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1996年7月14日,日本右翼团体“日本青年社”成员一行7人乘船登上钓鱼岛,并在岛上设置灯塔。1997年5月6日,日本国会议员西村真悟在冲绳县一名议员及两名摄影师的陪同下登上钓鱼岛。5

论当代中日关系及发展现状

论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搞好中日关系将有利于中日两国政治互信、安全保障、整体合作和东亚和平稳定;有利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外交方针的展开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维护。 【关键词】中日关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1.中日关系现状 1.1合作 近些年来的中日关系有不可否认的突出成就,最大的成就是中日之间的经济互惠,由于中国与日本天然的地理环境,使得两国形成了一衣带水、互相依赖的经济发展关系,而且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日两国政府都极为重视民生对于本国政治的重要性,将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看作是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之一,所以两国都特别重视经济水平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从而为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基坚实的基础,这是两国之间经济交往密切并且持续升温的根本原因。其次,由于经济上的这种依赖关系,中日之间在政治和军事上基本上保持了最大的克制性,因此虽然中日摩擦不断,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冲突,这也应该看作是中日关系的一个成绩,并且我们还应在未来继续将这一成绩加以保持。最后,中日民间持续交往,形成了互相交流的常态化趋势,在文化、旅游、留学生以及友好城市等诸多方面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交流交往活动,逐渐培育了较为良好的交流模式,这也是中日关系近些年来所取得的成果。这些成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1.1.1经济 两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原本不乏亮点:东京和上海启动了日元和人民币直接兑换交易,日元也因此成了继美元之后第二个直接与人民币兑换的国际货币,2012 年 6 月,日本购买103 亿美元中国国债,也是发达国家与中国首次签署此类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国外汇储备的多元化,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中日经济联系也因此进一步加深。【当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趋势研究-钟亮】 1.1.2政治 中日两国于2008年6月18日共同发表了《中日东海共同开发的原则共识》,这是为落实中日两国领导人关于使东海成为“和平、合作、友好之海”而采取的重要步骤,也是两国本着求同存异精神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互利共赢的积极成果。“战略互惠”是多年来两国达成的重要共识。双方同意,在政治上、经济上、安全上、社会上、文化上等领域促进各个层次交流与合作,通过中日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 1.2冲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日关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军国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势力对历史抱有极其暧昧的态度,不反思自己的侵略历史,反而一再挑战中国人民乃至亚洲人民的情感底线,肆意歪曲和篡改历史,否认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历史,并在中国的东海南海等敏感地带一再挑衅,引起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厌恶,这是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甚至对抗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看到经济交往在总体向好的趋势中也出现了局部降温的可能性,政治上在几个敏感问题上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军事上更是难以做到互相信任,在日本国内有关“中国威胁论”的舆论风潮甚嚣尘上,不断刺激其军国主义和民族沙文主义势力的抬头。

军事理论——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班级:20144184 学号:2014418306 姓名:刘思琪 提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那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首先是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第二个是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再者是钓鱼岛问题。钓鱼岛是台湾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和台湾一样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厚非的主权。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至今通过各种去到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第五个问题是赔偿问题。日本曾明确表示痛感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责任并对此深刻反省。在此前提下,我国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六是日本遗弃再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近来,中日政治氛围刚刚回暖,却又接连传来令人感到丝丝凉意的消息。中日首脑会晤和外长会谈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过头来就分别在国内演讲和出访途中一路渲染“中国威胁论”,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和欧亚大陆“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厌其烦地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还要与美国大搞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日本对中国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就目前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解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 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位置。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事实证明,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只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2)写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 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恣意窜改教科书、钓鱼岛事件等种种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将两国的关系推向深渊,而日本多次申请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会的举动更是遭到了国人的极大反感,可以说中日关系是现今中国外交事务上比较麻烦并且难以处理的问题。中日关系出现如此复杂的局面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按照这样的速度在继续发展下去,不出几年,中国就会超过日本。这让日本产生了不平衡感,由此影响,日本对中国的心态日趋复杂,他们既看重中国的广阔市场,希望从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得到实惠,有心存疑惧。这种复杂心态使得日本当局在对华合作的同时,试图从多方面对中国的发展加以防范和牵制,以达到阻碍中国超越日本的目的。 二、中日关系的解决 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历史的认知问题。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政治问题。日本不顾历史,擅自修改历史教科室,忽略日本侵华的历史事件,及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对中日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2)台湾问题。中方关于日台关系的立场是明确的,坚决反对进行各种形式的官方往来,坚持一个中国,并要求日方承诺台湾不包括再日美安全合作范围之内。

形势与政策论文__论中日关系

大学生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论文 论中日关系 1、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与中国对日政策的发展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刻,在这一时期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与进行现代化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对外政策包括对日本的政策进行了调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对外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是经济大国,资源小国,对海外资源的依赖性和依赖程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加上国际局势动荡,对日本影响很大。因此,日本需要分散原料,燃料的供应,就近取材来满足其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 本在国际上的影响仍十分有限,它既无法同美,俄那种政治影响力遍及全球的超级大国相比,也无法与英法相比,因此,它力图在最有前途的亚太地区扩大政治影响,亚太地区既是日本的主要资源供应地,又是日本重要的商品市场。日本企图从政治上“担负起稳定亚太地区的使命”。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日本加强了亚太外交,积极在这一地区发挥作用施加影响。在国际重大问题上,积极参与,尤其在经济上大大增加对亚太“热点”地区的投资。加强经济合作。 2、中日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双边关系的发展 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日两国友好关系注入了新活力,中日官方和民间的互访增多,中日经济贸易迅速增长,经济合作的加强。文化的交流等都促进了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 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a.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来走向修订版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及未 来走向修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1、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现状及未来走向? 答: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关系。充分全面地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善于从历史角度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的伤害,一提到中日关系,自然想到这段历史,并把他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高度。但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的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这是中日关系历史最全面最准确的表达,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辛酸的一页。 二、中日关系现状。从目前整个中日关系来看,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从战后的历史看,正是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加深未必就提高了两国政府和国民之间的相互信赖度。中日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史问题,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方面的分歧。近期,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安倍内阁重提钓鱼岛问题,模糊侵略历史,甚至意图修改和平宪法,这都给中日关系蒙上了阴影。

时事政治之 当今中日关系现状

中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 学院: 管理学院 学期: 2010---2011 学年第 1 学期 专业: 工商管理 大二 年级: 09 级 学生姓名: 美合日姑丽 学号:09051184 题目: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课程名称: 政治学 任课教师姓名: 彭庆军 2010 年 12 月 26 日

时事政治——当今中日关系 100年来的中日关系经历了空前的巨大变迁。双方关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其摆动幅度之大世界少有。其间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从9.18事变开始长达1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带来的灾难自不待言,对战后至今甚至今后一、二十年的中日关系,尤其是中国人的对日本的观念仍会带来深远的消极影响。近几年来,当中日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际,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其间的反差逾来逾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局面加以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相当多的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那么究竟是哪些方面的问题导致中日关系处成当下局面,我们又应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呢?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一下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1、不断发展的两国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对于整个中日关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11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四十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考验,但最终都能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平稳过渡。然而,在钓鱼岛事件爆发之后,两国关系似乎又陷入了倒退。中日作为亚洲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主体,两国关系将何去何从?本文将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述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以钓鱼岛事件为主线,分析近年中日关系中的存在问题及诱因,并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关键字:中日关系,恶化,钓鱼岛

目录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 (1) 二、中日关系现况简述 (1) 三、钓鱼岛事件原因分析 (2) (1)历史原因 (2) (2)经济原因 (2) (3)军事原因 (3) (4)政治原因 (3)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 (3)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要从1972年说起。当年,中日首脑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终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1998年11月,中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①。由此可见,中日关系在恢复正常化以来一直稳步发展,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二、中日关系现况简述 在2010年以前,中日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前进,虽然偶有不和谐的声音,但都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中日政府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然而,2010年的钓鱼岛②系列事件爆发,使双方关系急速恶化,并一度陷入僵持。 2010年9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后,日方登船检查,并非法抓扣中国渔船船长。随后,中国外交部多次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释放船员及船长,民间各地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抗日游行。17天之后,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船长才被释放。 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③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引发了“购岛事件”并持续发酵。8月,香港保钓人士启程赴钓鱼岛宣示主权,14人被日方抓扣后释放。19日,150名日本右翼分子乘坐21艘船只抵达钓鱼岛海域,有10人登上钓鱼岛。而在中国各地,反日保钓示威活动此起彼伏,如火 ①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2008.[ ②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钓 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 ③时任日本东京都知事。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摘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这几年,中日双方谋求把中日关系发展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浅谈我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中日关系、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历史问题 “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相关。 在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 中日关系从东汉起就有外交关系,卑弥呼朝贡、倭王赞朝贡。公元646年——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派遣留学生。从那时起,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的发展,直到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露梁海战。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这次战争是由于日本用武力侵占朝鲜,并于7月偷袭中国海陆军而引起的。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侵华日军于1937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论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中日关系问题》

论文提要: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有影响的政治经济大国,地理位置隔海相望。中日关系对于两国利益以及地区安全稳定有重大意义,在两国各自的对外关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近期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所属问题摩擦不断,本论文则选择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矛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来尝试分析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关键词:中日关系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视问题和平共处 一、提出问题: (一)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 1.历史问题 2.领土问题 3.政治问题 (二)中日之间问题的历史背景 1.历史问题 20世纪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侵略,期间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痛苦。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又纂改历史教科书,歪曲历史事实,日本首相不时参拜供奉了日本战犯的靖国神社,日本右翼鼓吹中国威胁论,散布不友好言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2.领土问题 日本与中国在南海、东海的开发以及钓鱼岛所属问题与中国一直存在摩擦。关于钓鱼岛问题,依据国际法中明确规定“领土发现即占有”的“先占”原则,结合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台湾、福建等省的渔民从事捕鱼、采药等活动的场所、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的历史事实,中国对钓鱼岛拥有合法主权。日本在这个问题上拒绝对话解决、否认事实的强硬态度造成了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又一重障碍。 3.政治问题 冷战时期在两大势力对峙的政治背景下,为了对抗苏联阵营,日本美国结成了战略同盟关系,两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合作频繁关系密切。随着冷战结束,“一超多强”格局的形成和美国霸权主义的对外策略以及对于中国的采取的对立态度,在对于中国的外交政策上上美日往往保持一致。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经济危机对于美国及其同盟的实力造成的消耗,美国为保全其霸主地位频繁对中国施压,而中日关系摩擦则正是美国对中国施压的发力点之一。 此外,近期日本政局动荡,国家领导人更换频繁,给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样带来了难度。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日关系,心得体会 篇一: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前景日本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日关系一向错综复杂——既有历史上的和平与对立,又有现实中的依存和竞争。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以来,合作与发展始终是双边经贸领域的主题,但在政治安全领域却逐渐从友好演变为摩擦、对抗。因此,从战略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当下的首要问题,也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作为当代青年,透彻地了解与分析中日关系对你我而言至关重要。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解决中日问题,首先应理清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脉络。周恩来总理曾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对中日关系历史进行了最为全面准确的说明和表达: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则是历史主流中“艰难和辛酸”的一页。中日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唐朝,这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和平友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文化得以广泛传播,日本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

逐渐形成了具 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稳定,彼此 汲取文化营养;“五十年对立”,则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日本明治维新后,其国力迅速强大、野心极度膨胀,悍然挑起甲午战争;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又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短短半个世纪内,两国人民友好邦交的历史传统瞬间打破,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亦破坏殆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饱受战乱摧残。 放眼当代,中日关系的现状也是紧张与缓和并存的局面:从1972 年邦交正常化的实现到1982年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可 以说是友好合作时期;从1982年到1992年天皇访华,中日之间摩擦与合作并存;自1992年以来,为对立合作时期。“政冷经热”成为描述中日关系现状的典型词汇。首先,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据核心地位,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回顾战后中日关系发展可见,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正如历史上一样,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加强,促进了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然而,中日之间也面临领土争议、台湾问题、历史遗留等诸多问题;再加上近年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中日政治关系一再陷入迟滞。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就是历史

浅谈中日关系-军事理论-形势政策——国际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 提要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近日,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美日等国强烈反应,境外华文媒体指出,在领海主权问题上,中国不愿让也让不起。 关键词和平与发展历史认识平等互利睦邻友好 正文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近日,中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与日本的较量在经历了“各自申诉主权”和中国突破日本的“管辖权”两个阶段之后,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争夺行政治理权”的阶段。随着钓鱼岛争端的不断升级,中日关系也愈加紧张。在此,我浅谈一下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1.日本缺乏对侵华战争历史的正确认识 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愿也不敢正视。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翻案,美化其侵略罪行。他们的这些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伤害了中国人民以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也严重影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60年前,侵华日军在我国南京市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惨无人道地杀害了30多万无辜的中国人民。对这一铁的事实,日本众议员石原慎太郎竟说,这是“中国人捏造的谎言”(1990年11月10日)。他们的这些狡辩虽然遭到了日本朝野人士的广泛批评,但由此也可见日本极少数人歪曲历史已到了不顾事实、指鹿为马的地步。 2.战略利益冲突:插手台海,“协防”台湾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也时有出现。1997年9月23日,日本和美国签署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当时日本报纸指出:“新指针肯定是针对台湾海峡制定的”,“届时在军事上不可能不具体设想包括台湾海峡危机”。还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日本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众所周知,台湾及南沙诸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3.钓鱼岛与领海主权归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