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婚俗

湖北婚俗

湖北婚俗
湖北婚俗

湖北婚俗

中国传统婚礼比较繁琐,早在先

秦时代就制订出来,包括如下六个

环节,通称“六礼”;“纳采”,

即欲与女家结秦晋之好,必先使媒

氏下通其言,女家同意后,乃使人

纳其采择之礼,用雁为执,取其顺

阴阳往来之义。“问名”,男方家

长具书遣使者问女方姓氏,以便卜

其吉凶。此礼与纳采一道进行。

“纳吉”,纳采、问名后,于祖庙

卜之,得其吉兆,乃使人报告女

家,决定婚事。也要送雁。“纳

征”,即纳聘财,行于纳吉之后,

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用玄纁、束帛、俪皮为礼。“请期”,男家于纳征以后,卜婚期,得吉日,又遣使者往女家请期,表示恭谦。女家知阳唱阴和,乃辞之,使者既见女家辞,便将男家所定日期告知。“亲迎”,婿至女家迎其妻以成婚礼(交拜、合卺之礼)。由于风俗习惯的传承性,直到近现代许多地方仍仿古六礼,只不过省其仪文,变其名称而已。

拿湖北来说,在民国时期所编纂的《湖北通志》所记载的婚礼仪节为:欲缔结婚姻,先由媒人传辞,得到女家许可,乃取男女生辰八字令星土推之,审其吉利与否,谓之“合婚”;合婚后选择吉日延媒氏传庚帖为婚据,谓之“鸾书”。男家要送去钗、镯等物,名“压庚”。富裕者还赠以猪肉、酒、果、饼或现金,谓之“下

聘”,婚姻定妥;于将娶之前,男家必具牲醴、茶果及饰等物致女家,谓之“过礼”

《夏口县志》上说:“昏礼大致近古”,说明武汉地区婚礼基本上遵循以上这些仪节,只是因社区环境不同而大同小异。在汉口等地,男女结婚,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因近世文明发达,间有自由结婚者,但不多见。婚礼俗谓纳采为“行茶”,果味虽备,必主以茶和盐,而名之曰“山茗海沙”。茶即“山茗”,盐即“海沙”,取其谐音以寓意婚姻经过山盟海誓,牢不可破。俗语又云:“一片黄茶叶,定倒须弥山。”须弥山为佛教徒心目中的山,它与芥子大小相容自在,融通无碍。此处指以茶叶之微,可以将须弥山镇住,使婚事铁定不变。亲迎时,肩舆以杂色缣缀其上,曰“花花轿”,因此新娘出嫁曰“上花轿”。合卺,谓之“饮交杯酒”。古礼中有三日庙见,近现代人家多无家庙可见,只称“拜堂”,俗曰“见大小”。新妇到时,亲友群相庆贺,言人所不能言,以取笑乐,名曰“闹房”。又三日,双诣妇翁,名曰“回门”。

汉口婚礼给人的印象是“不免于奢僭”,因为大婚之时,无论何人子女,男必色顶补服,女必凤冠蟒袍,奢华程度连古人也望尘莫及。民国以后虽无冠裳品级之冒滥,但服饰奢靡更逾于从前。这恐怕是由于汉口乃明清时代天下四大聚之一,近代以降又是著名的商业大都会,经济发达,市面繁荣,居民生活竞奢侈的缘故。在这种社会风尚的影响下,汉口人嫁女,只求丰衣足食,皤皤白发也所不计。时人慨叹曰:“习俗如此,内政所以不修。”

黄陂县(今黄陂区)婚礼又有不同于别地者。儿童初生之时,即有媒人前来说媒。如双方面满意,便请媒人饮筵,名曰“呷准酒”,以表示允许之意。随即请命先生择一吉日,摆起筵席。酒足饭饱后将男女生辰书于庚帖之上,彼此各一纸,以为证据,即今之订婚。至结婚之前一二年,男家每逢年节,必须送妆饰品及鱼肉等至女家,名曰“送礼节”。等到男女年龄至二十五、六岁之时,始择期迎娶。娶亲

之礼,分“迎亲”、“求亲”两种。“迎亲”为:男家迎以彩轿,除鼓吹以外,媒人须伴新郎一同至女家,先向女家祖宗之座位叩首,然后大张筵席。宴毕,始同新娘及女家媒人、送亲人等,一途而回,“求亲”为:婿偕媒同至女宅,女宅闭门,请知宾(司仪)立于大门左右迎婿。新婿下轿,鼓乐大作,鞭炮齐鸣,烟雾迷漫。要等好半天,女宅才开门纳婿,婿逢门必行跪叩礼,表示为“门下婿”。至堂屋,新婿行拜见岳父岳母礼,地上铺以红毡,毡下必放三角磁瓦等物让新婿跪拜,以此戏弄之;岳父母虽不想让新姑爷难堪,但诸姑伯叔不答应。新婿拜过之后,坐上酒

席,喝“三

元汤”,取

八股时连中

三元(解

元、会元、

状元)之

意。汤中三

圆,即鱼

圆、肉圆、

汤圆。一定要用重油汤圆,内心必重糖,使新婿难于下咽而取笑之。食毕,新娘上轿,婿向花轿躬身而置封条。不论迎亲、求亲,花轿进男家之门,由人将新娘引出,同新郎先向男家之祖宗叩首,名曰拜堂。拜堂礼毕,同入洞房,有坐帐、呷交杯等礼俗。至天将晚,亲戚朋友至新房,新娘对于长辈者叩首,名曰见礼,对于幼辈,亦须送茶送烟。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女家,拜视新娘之父母。三日后,新娘入厨烧火做饭,亦循古礼。

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之谚,是说在婚礼之夜及新婚最初三天里,无论长幼均可戏弄新婚夫妇。由于闹房者多系男方亲友,戏弄对象主要是新娘,故又称“闹

新婚”或“耍新妇”。“闹房”之俗,各地有之,雅俗不同,随乡而异。其“文闹”者,淫词戏语信口而出;而“武闹”者则下流动作不堪入目。闹房陋习既含有侮弄新妇的旨趣,就必然有反对这种野蛮行为的举动,故闹房启衅,甚至涉讼之事时有发生。《点石斋画报》报道,光绪年间在武昌汉阳门外筷子街,某甲娶妇,亲友来闹洞房的比较多,十分热闹。其中有位客人竟探手伸入新娘裙底,戏捉“双莲

钩”,新娘被纠缠不

已,一时性急,用脚

一踢,将客人眼睛踢

破,争吵起来,翁姑

都归咎于客人的轻

薄、卤莽,但是无论

如何,当时的舆论方

面都是偏袒观客的,因为这事被认为一种敬客之礼,越闹得凶,越显得主人的体面。

在一些地方,若办喜事,乞丐也来庆贺。他们来时燃放一挂二五小鞭,一乞丐道吉祥说恭喜,其余皆和之。必为他们设席,席中主人给以酬金,说尽好话,请求他们尽快离去。那酬金算是偿付鞭钱,其数目实际上是乞丐们买鞭钱的数百倍。少不如意,辄倾席毁具,碎碟破碗,直到主家道歉,另外为他们设席才罢休。当然他们还要看主家之境遇,贫穷之家他们是不会去吵闹的。

民国时期有关方面对武汉民事习惯进行了调查,关于婚姻习惯有这样一些情况,顺便介绍如下。

一般订婚习惯,须婚书和聘礼两者俱备。婚书有“草八字”和“庚书”两种。草八字是媒人得到男女两家同意后,先书立八字单,作为彼此允许订婚的凭证。庚书是在订立草八字后或到完婚时,或在某个适当的年节书立的正式庚贴。武汉地区婚

姻方式,两家若有了缔结婚姻的意向后,由女家先将草八字送至男家,这个草八字的效力比较薄弱,不足以作为婚约成立的依据,必须定期再另立正式庚书,称为“红庚”,婚约才算完全成立。所以在民事诉讼中,仅有草八字不能作为要求履行婚约的证据。但如果草八字由媒妁书立,并已送了聘礼,亦应认为有效婚书。

有因订婚时男女双方均未成年,而预先迎娶,仅举行“便礼”(一种最简省的结婚仪式),并未“圆房”(同宿),嗣后或住夫家或住娘家,没有一定。也有举行便礼后仍由娘家抚养,等成年后再定期圆房者。这种情况与不合婚龄而结婚的童养媳又一定区别。

至于童养媳结婚的仪式,在汉阳县是这样的:如果童养媳年龄在十岁以下,就只能童养媳一人敬神跪拜;若年龄在十岁以上而又尚未及笄者,则由童养媳及其夫双双行敬神跪拜礼。嗣后圆房没有一定年限,最迟不得超过二十岁,但仍要举行如下仪式:先期让童养媳归宁(回娘家),届时乘轿迎回夫家,傍晚由傧相牵至神前双拜,随至洞房行合卺礼。

关于孀妇再醮,一般由夫家父母主持,无夫家父母,则由娘家父母主持,如夫家、娘家均无父母在,则由孀妇自主改嫁。但也有这样的说法:“娘家择人,婆家得钱”,因为娘家对于女儿的利害关系比婆家要关切些,选择后面女婿也比原夫家要周密,所以孀妇再醮有时由娘家主持,夫家得财礼。这有利于妇女的前途和将来家庭的安宁,应视为一种善良的习惯。

湖北传统婚俗重视用“鞋”。许多地方男方过礼时,就附有全家大小人等的鞋样,女方依样做好,待婚礼时“散喜鞋”之用,也有亲友邻里主动向新娘讨“喜鞋”者。婚礼时,女方还时兴穿做工精美的“同谐到老”嫁鞋或用“筒鞋”做嫁妆。故姑娘出嫁前做嫁鞋为一大工程,往往喜鞋和绣花鞋垫要准备一大箱,以备送礼之用。

湖北各地新妇初次拜见公婆并进献见面礼的习俗叫“妇贽”,因旧时公婆亦称舅姑,新妇拜见公婆后还要依次拜见夫家大大小小亲友,故此礼又称“见舅姑”、“见大小”,它是传统婚礼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妇贽”的礼品除了食品外,还有针凿之物,有“履、枕履、巾履、帨履、袜履”之类。而这些大同小异的女红活计中,“履”是必不可少。履,即鞋子。新媳妇通常要亲自为公婆各做一双鞋子,也有为夫家公婆及族戚尊长各做一双的。如鄂西土家族地区“散喜鞋”仪式,在成亲的第二天早饭后,新郎、新娘要把新郎家所有的长辈亲友都请到堂屋依次坐定,敬烟敬茶。新娘随新郎口吻依次称呼各位,接着就散“喜鞋”。边散边谦言道;“毛脚毛手,做得太丑,老少面前,拿不出手。”老辈子领了“喜鞋”,给新娘递“打发饯”。边递边说吉利话:“花鞋做得妙,芙蓉出水水欢笑。红花并蒂日日红,好鸟双栖时时好……(见《利川市民族民间歌谣集》第167页)新娘与新郎家人的关系,在以“履”为礼的仪式中,协调得如此融洽而和谐。

湖北姑娘出嫁,少不了为

自已准备一件压箱之宝——

“筒鞋”。即一男一女两双布

鞋,其中女鞋大红绸缎面绣

花,男鞋用青缎素面,花绣在

鞋垫或鞋底上。出嫁时,将女

鞋套在男鞋中带到婆家。在湖

北方言中,将某物套在某物中

称“筒”,两双鞋套在一起,

自然就是“筒鞋”了。它正合

婚礼上的一句口彩话——“同

偕到老”,故被当作是夫妻恩

爱、白头偕老的象征物。笔者在鄂州一位卖花样的老艺人处收集到一幅“同偕到老”的剪纸鞋样。这种鞋样将“筒鞋”构成的寓意变成直观的纹样,有莲花、莲子、菏叶、桂花、万字符、桃心、毛笔与双钱、两双叠放的鞋等。这些纹样用民间谐音寓意法读出,就是:因何(荷)得偶(藕)、连(莲)生贵(桂)子、必(笔)定双全(钱)、万世同心、同偕(鞋)到老,几乎集中了所有的贺词吉语,十分典型地反映了传统的婚姻理想。老艺人说,往日这种出嫁的花样最好卖。其老伴也告知:送陪嫁拣箱时,头一箱就放这种“同偕到老”,足见“筒鞋”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共有254.5万多人,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95%以上居住在贵州省的黔南、黔西南两个自治州,镇宁、关岭和紫云等自治县,毕节、遵义、黔东南3个地区(州)。在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也有少量布依族居住,但都是历史上由贵州迁徙去的。布依族的婚礼是怎么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布依族的婚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布依族的婚俗礼仪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山清水秀,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很多。贵阳市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那里环境清新,水质清甜,空气洁净,沿途山花烂漫,风景如画,是有名的旅游区。布依族的湖潮寨坐落在花溪上游,旁边有一个金银潭,潭水深遂,清泉涌出一半浅绿,一半金黄,传说那是因为仙人的金钟坠入深潭.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如今

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布依族地区多河谷和平坝,山清水秀,闻名世界、景色壮观的黄果树瀑布就在布依族人聚居的地区。在布依族地区出土的文物表明,布依族是一个古老的种植水稻的农业民族。布依族人心灵手巧,他们制作的蜡染布历史悠久、图案美观,是享誉国内外的工艺品和收藏品。 布依族--礼仪 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布依族--节庆 布依族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跳花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二十一口举行布依族的跳花会。每逢节日,小女娃们都穿着艳丽的花边衣服,锁着极好看的盘花纽扣,小伙子们穿着对襟衫,系着留须的腰带,吹着木叶、一个个满面春风。热心的阿妹们为小伙子们牵着马,从五村八寨,从那看不见的半山腰,赶到跳花会地点,那是一个平坦的大草地,旁边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北面是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以及婚礼习俗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情侣们采取的结婚方式已经不仅仅是西式婚礼的方式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传统的中式婚礼了,今天,中国婚庆礼仪网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古代婚礼的一些流程和习俗。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中国传统婚俗知识 一、传统婚俗仪式 1.三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说媒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 3.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4.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5.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6.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7.嫁妆 收到大礼后,女家的妆套须最迟于结婚前一天送到男家。这批大箱小箱的嫁妆,为女家身份与财富之象征。嫁妆除珍贵的珠宝首饰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丰衣足食)。 8.上头 男女双方在婚礼前夕,择定良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即一小时前),进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文档

2020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文档Document Writing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 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 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 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

我家乡的婚礼习俗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总是会寄予着人们的美好祝福。我的家乡——湖北省随州市洪山镇,在婚礼方面有着它独特的风俗。 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媒婆在家乡人们的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们在当时是以一种职业的形式存在的。如果哪家有女孩到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会有媒婆受到家里有男孩的人家的委托来上门提亲,但是具体去哪一家那就是媒婆自由决定了,不过也会受到“门当户对”这个规则的制约,也不是完全自由的。 当媒婆去女方家时,会带着男方的“庚贴”——写着生辰八字的字条去,还有8根彩色的用丝和棉做成的线,寓意“丝和棉,万万年”。媒婆在向女方家介绍了情况之后,就会带着女方的“庚帖”回到男方家,然后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看看这两个人在将来是不是可以和谐美满,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还要请算命先生来指点迷津,去烧香拜佛来保证婚姻的顺利。不过不管怎么样,媒婆都会竭力促成这门亲事的,因为她们就是靠这来维生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虚报情况就成为媒婆的家常便饭了,俗语称之为“九个媒婆十个谎”。 在媒婆的穿针引线下,男女双方的家长多半都是会同意的。然后男方就要向女方下聘礼了,主要包括:银子、衣服、喜饼、烟草等,其中各样的数量是看男方的具体经济情况而定,而喜饼则是用小麦面制成,外面还写有红色的“喜”字,代表吉祥喜庆。 当女方到了十五、六岁的时候,双方家长就会选定一个黄道吉日来成亲,这个日期多半是带有六或者八的(以阴历为准),因为人们认为“六”,意味着顺利,而“八”则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到了结婚的那天,男方就会雇上一顶四人抬的大花轿,在媒婆的带领下去女方家迎亲。这个时候,男方还会准备一些鱼和鹅作为礼物,送到女方家。而女方则会由新娘子的哥哥或者弟弟,如果都没有的话,就会由她的叔父伯父作为“送亲”将新娘子送到婆家。当然了,还得带上嫁妆,多半是新娘子给未来的公公、婆婆、丈夫所缝制的鞋子、袜底(那时候的袜子都有着跟现在的鞋垫一样的底),除此之外还有蚊帐、被套以及锅碗等物什。 当新娘子乘着花轿后,就会由媒婆牵下轿子,然后新郎就会将一条系有花朵形状的红绸带的一端递给新娘予,自己则拉着另一端,将新娘子引进家门,拜堂成亲。直到这个时候,新郎和新娘子才第一次见面,也才有了机会对媒婆之前的内容进行验证,不过即使不满意也晚了,两个人已经成为夫妻了。这真可谓“媒灼之言”。 在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要陪着新娘回娘家,这被称做“回门”,一般是在新娘家吃一顿饭之后就再回到新郎家。然后再过三天,新娘家的“送亲”会来把新娘子接回去住上九天,俗称“驻九”。之后新娘回到新郎家就算是整个婚礼过程结束,开始他们的夫妻生活了。

谈传统婚俗的意义

谈传统婚俗得意义 婚姻礼俗就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得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得重视。婚姻之所以就是“大事",就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传宗接代、继承香火得人生阶段.同时,婚姻也就是种族延续中起决定意义得一步。 人类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得历史,在这漫长得历史长河中,人类得婚姻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追溯人类得整个婚姻史可以瞧出:婚姻经历了五个有着不同婚姻俗制得阶段,分别就是:杂婚、血缘婚、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得专偶婚.而婚姻在形式上也就是多彩多样、各具特色得。大概可分为十六种形式: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试验婚、自愿婚。这些都就是人类在婚姻上得探索,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明得快速发展,婚姻在制度、法律与礼俗上也日趋完善。形成了比较稳定文明得一夫一妻制得专偶婚,大多数婚姻都就是男女上方自由恋爱结成得自愿婚。因此,以下就专偶婚得传统礼俗得意义做个简单得论述. 众所周知,中国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讲究礼数、礼节。为此古人创设了一套繁冗复杂得婚仪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得中国传统婚姻礼俗。

传统得婚俗可用“三书六礼"简单概括.所谓得三书,就是指:一、聘书,即订亲之书,就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得一种文书,在纳吉得时候使用。二、礼书,即过礼之书,就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供纳征得时候呈上。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用于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 中国自古就讲究信义,“三书”得作用应就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得有效文字记录,相当于我们现代得结婚证。“三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重礼义得优良文化传统,表明了人们对婚姻得重视。无论就是在那个久远得时代,还就是在今天,我们都应该重视婚姻礼俗中折射出来得中国文化与传统美德,汲取其中得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而婚俗中所谓得“六礼",按其顺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就是传统婚礼中经过媒人得说合,女方父母同意求婚,男方父母派人向女方送礼求婚得礼俗。古代得女子社会地位卑微,要求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并且在婚姻上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得规定。所以未出嫁得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极少有机会与外面得人接触,更别说碰见自己心仪得对象,自由恋爱了。这就需要那些想要与女子结婚得男子得家庭到了自家儿子得适婚年龄时,就请媒人介绍并引见年纪相仿得未出嫁得女子.待媒人说合之后,女方同意了,男方方可向女方送礼,商议下一步得事情。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婚礼习俗中国婚礼文化中国婚礼的习俗有哪些,婚礼中国!中国婚礼习俗仪式,中国婚礼流程,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 婚礼,在中国原为“昏礼”,属于汉族传统文化精粹之一,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基于此原因,夫传统中式婚服(明制)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昏礼在五礼之中属嘉礼,是继男子的冠礼或女子的笄礼之后的人生第二个里程碑。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後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後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传统中式婚礼习俗 1. 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 六礼:是指由求亲到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 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4. 闹洞房:早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讯,婚后如意吉祥。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识题库 我国首部《婚姻庆典服务》国家标准是什么时间正式实施的? 答: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答:月亮 已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俗语叫什么? 答:“回门”。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什么故事? 答:“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答:三百零五首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什么的象征? 答:权势、高贵、尊荣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答:傍晚 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是谁? 答:蔡琰(蔡文姬)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答:史记

中国第一部词典是什么? 答:尔雅 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叫什么? 答:永乐大典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什么? 答:论语 我们常把结了婚的夫妇称为“结发夫妻”,“结发”在古时是指什么? 答: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心喜欢 火鹤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新婚祝福、幸运快乐 桔梗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诚不变的爱 白玫瑰的花语是什么? 答:我足以与你相配 熏衣草的花语是什么? 答:等待爱情 红色的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 答:让人感动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什么?

答:沉默的爱 蓝色妖姬花语是什么?答:相守是一种承诺 粉红色蔷薇的花语是什么?答:我要与你过一辈子 百合的花语什么? 答:纯洁、神圣 木棉花花语是什么? 答:珍惜眼前的幸福 茉莉花花语是什么? 答:你是我的 鹤望兰还叫什么? 答:也叫天堂鸟 蝴蝶兰花语是什么? 答:我爱你 牵牛花花语是什么? 答:爱情永固 香水百合花语是什么?答:纯洁,高贵 撒帐始于什么朝代? 答:汉武帝。 “问名”俗称是什么?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过文定:婚前一个月,把男女双方的时辰八字相夹,定下日期,男家带备“三牲酒礼”到女家。 过大礼:男家择定良辰吉日,带备礼金及礼饼、椰子、茶叶、槟榔、海味、三牲(包括鸡两对、鹅两对、猪脾两只)、莲子、芝麻、百合、红枣、龙眼干、糯米粉、片糖、洋酒、龙凤镯一对、结婚戒指和金链等等,送到女家。当女家收到大礼后,将其中一部份回赠给男家,这叫“回礼”。通常是把上列物品的一半或若干,再加上莲藕一对、芋头一对、石榴一对、四季桔一对、手帕、女婿的西装、皮带、礼、银包、纸扇一对、利是两对,上写“五代同堂,百子千孙”。 嫁妆:古时,女子需要一个大桔和一个小桔到男家做嫁妆,内放七十二件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还有“蝴蝶双飞”~较剪;“良田万顷“~尺,龙凤被、枕头、床单等床上用品;拖鞋两对、睡衣和内衣裤各两套;子孙桶(痰盂),内放红鸡蛋一对、片糖两块、十只红筷子、姜两片、还要一把伞。 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正日的早晨举行,须择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时辰开始(约一小时之差),并由“好命佬”和“好命婆”替男女双方各自家中举行。男女双方均要穿着睡衣,女方更要在一个看见月光的窗口,开着窗进行。所谓“好命佬”和“好命婆”是男女家中的长辈,择父母子女健在,婚姻和睦者。从前,女方上头后便不准落地走动,所以上花轿时须由大妗姐背着。上头时“好命佬”、“好命婆”会一边梳一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正日出门:打开红伞,代表开枝散叶。撒红豆绿豆和米于伞顶和车顶,用以辟邪。 三朝回门:一对新人代备以下物品返女家:金猪两只、酒一壶、鸡一对、西饼两盒、生果两篮、面两盒、猪肚、猪肉两斤。女家须留女儿及女婿食饭。回门后女家照例回礼,包括西饼、竹蔗、鸡仔、生菜、芹菜、猪头和猪尾。由于时代进步,一切从简,以上各礼均可以利是代替,代替猪肉的,谓之猪肉金。代替西饼的,也就是西饼金了。 禁忌:孕妇和带孝者都不可以目睹新人出门及过门,更不能触碰新人的衣物及新房所有物品。若“爬头”结婚的新人,须在其未婚兄长之裤裆下穿过才可以出门。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doc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 相亲 子女尚未成年,父母即命媒说亲。一经中意,双方登门相亲、看厝。其间,相亲者吃下对方煮的鸡蛋、线面,就算婚事说成了。接着,双方商量聘金、嫁妆、彩礼等条件。 断八字 男女双方经媒婆说中撮合后,由媒婆从中传递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的生辰贴,请算命先生决断吉凶。 定聘 在双方谈妥条件后,由男方选择吉日,备办金戒指、首饰、部分聘金等礼物及糖果、香烟等礼品,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收下礼物,并将礼品分赠亲友、邻居,表示女儿已经许配人家。 择日 男方把择定的婚期写在红纸帖上送到女方家,男女双方开始择吉裁衣。 送嫁 姑娘出嫁时,亲友为其赠送一批衣料或生活用品表示祝贺,俗

称"送嫁"。姑娘接受礼物后,则应将夫家定亲时所送之"石榴"面包、白糕、红(米团)、猪肉等分赠亲友,以表谢意。 催嫁 俗称"起轿脚",即在婚期前两天,男方应按商定的礼品项目和数量,全数送至女方家,礼盘多至八个。 迎亲 迎亲前夕,新郎新娘都要"绱头"、沐浴斋戒。新娘的绱头是开脸(用细绳绞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只剪发、剃脸、戴礼帽,并在帽上扎一圈红髻线,插上两朵红玫瑰花,身穿长衫马褂。迎亲的早上,男方用红轿或花轿、彩旗,请十音八乐队迎亲。 拜堂 新娘轿到新郎家门首时,除新郎外,其他家庭成员都要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柴火,寓意"新娘入门无火气,亲人不犯轿头冲",以后全家就会和睦相处。新娘下轿后,由媒婆和两个小孩引至厅堂拜堂。 出厅 拜堂后,新娘由新郎、"花女"(即女傧相)和媒婆引进洞房。新郎在媒婆的导演下用扇子把新娘的"幔罩"向上搅三下,新娘才卸下幔罩,并脱去外衣罩。接着梳妆,涂脂搽粉,围上珠屏,插上金银首饰和红花。然后在媒婆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礼毕,新郎、新娘由媒婆引去拜见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亲友。受拜的人都要回敬红土封,俗称"压拜"。压拜后,新娘回洞房,至次日方能出房。 闹洞房

婚庆礼仪潮汕婚俗“六礼”

婚庆礼仪:潮汕婚俗“六礼” 古时潮俗婚礼的“六礼”是指: 一,纳采。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 二,问名。俗称“合八字”,即问女之名及她的生辰八字; 三,纳吉。合“八字”得吉后,由媒人复告女家; 四,纳征。俗称“压定”或“下财礼”,即纳聘金; 五,请期。男家择定结婚吉日,以告于女家之礼; 六,亲迎。吉期至,婿亲往女家迎新妇。如上是婚礼,与俗礼略有不同,俗礼也有因地而异。 六礼中的“亲迎”,是指婿亲自至女家迎回新妇,在古代具有一定的含义和礼节。《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白虎通?嫁娶》:“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绥”是上车时挽手所用的绳索。在礼节上,还有骑马前往、御轮三周及至妇家的诸多繁文缛节。 潮俗六礼中的前五礼,与古礼基本相同,唯第六项的“亲迎”却一变而为“迎亲”,即婿不亲往迎娶,而是请有名望有福气的妇女坐轿前往女家迎亲。《潮州的习俗》载:“迎亲的手续,是由男家备了一乘花轿,花轿前有两人提着一对大灯笼并几个吹唢呐和打鼓的,花轿后跟着一两乘轿子,轿子里坐着男家请往迎亲的人(请往迎亲的人,要有名望而且有福气的),到女家去迎娶新娘”。当然,其中的仪注配备,有因官民、贫富以及因地而异。 这种由婿“亲迎”到请人前去“迎亲”婚俗的嬗变,是由繁到简的一种革新。 今天的潮俗,既保存有“迎亲”之俗(已不坐花轿),也有“亲迎”之举,即由婿亲自至女家和新娘一起双双步行到男家,或由婿用自行车、摩托车以至汽车载回,故俗有“脚车尾拗(读欧2)了就行”之语。这便是删繁就简、婚事从俭的新俗,是一种新风象。 感谢您的阅读。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习俗,婚礼,传统,中国,,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婚庆礼仪中查看更多范文。 1.食汤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母亲喂女儿汤圆,新娘哭。2.讨喜: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这新娘,此时,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拦住新郎,可是条件要新郎答应,通常都以红包礼成交。3.拜别:新娘应叩别父母道别,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4.出门: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注:准备竹匾,并在上面贴上喜字)5.礼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6.敬扇: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注:准备一把扎有两个小红包的扇子)7.不说再见: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决不可向女方家人说再见。8.掷扇: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

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9.燃炮:礼车离开女方家燃放鞭炮。10.摸桔子: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11.牵新娘: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12.忌踩门槛:要跨过门槛。13.过火盆,踩瓦片: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14.进洞房: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进洞房要选订时辰)15.忌坐新床: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一年到头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传统婚礼的基本流程 中国传统婚礼丨婚礼流程丨婚礼策划 虽然从古至今的婚礼形式大相径庭,但婚礼流程大致没太大变化,中国传统婚礼流程到现代基本保留着! 中国传统婚礼流程基本如下: 1、祭祖 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 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 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 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 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 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 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 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 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橘 新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 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2、跨火盆 新娘进门前应从炭火盆上跨过去,表示洗去进门前的晦气和不祥。 13、喜宴

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 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5、闹洞房 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识题库 我国首部《婚姻庆典服务》国家标准是什么时间正式实施的? 答: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答:月亮 已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俗语叫什么? 答:“回门”。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什么故事? 答:“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答:三百零五首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什么的象征? 答:权势、高贵、尊荣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答:傍晚 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是谁? 答:蔡琰(蔡文姬)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答:史记

中国第一部词典是什么? 答:尔雅 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叫什么? 答:永乐大典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什么? 答:论语 我们常把结了婚的夫妇称为“结发夫妻”,“结发”在古时是指什么? 答: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心喜欢 火鹤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新婚祝福、幸运快乐 桔梗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诚不变的爱 白玫瑰的花语是什么? 答:我足以与你相配 熏衣草的花语是什么? 答:等待爱情 红色的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 答:让人感动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什么?

答:沉默的爱 蓝色妖姬花语是什么?答:相守是一种承诺 粉红色蔷薇的花语是什么?答:我要与你过一辈子 百合的花语什么? 答:纯洁、神圣 木棉花花语是什么? 答:珍惜眼前的幸福 茉莉花花语是什么? 答:你是我的 鹤望兰还叫什么? 答:也叫天堂鸟 蝴蝶兰花语是什么? 答:我爱你 牵牛花花语是什么? 答:爱情永固 香水百合花语是什么?答:纯洁,高贵 撒帐始于什么朝代? 答:汉武帝。 “问名”俗称是什么?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传统婚俗之一——说媒篇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男女双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 “月老”即“月下老人”的简称。据《唐人小说》记载,有个叫韦固的读书人夜行经过宋城,碰上一位老人靠着一个大口袋坐在路边,在月光下翻阅一本大书。韦固好厅地问他翻检的是什么书。老人回答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问老人那大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老人回答说:“装着红绳,用它去系男女的脚,只要把一男一女的脚系在一根红绳上,即使他们是不共戴天的仇家,或者是相隔万里的异乡人,也一定会结成夫妇。”所以,人们便说“千里姻缘一线牵”。“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可见人们对媒人的敬畏。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莺莺传》,其中塑造了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红娘”代称媒人,显出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说媒不是一件轻松事,这从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就可以知道。据《晋书》记载,孝廉令狐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丫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索解释这个梦说:“你在冰上同冰下的人说话,这象征着你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就是做媒介,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这媒不容易做,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看来,做媒是需要热情和毅力的。 旧式婚礼中,媒人还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这就肯定了媒人是必不可少的角色。《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 说媒是一种技巧,媒人不仅要熟悉男妇双方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力求门当户对地提亲,而且必须做到既基本上准确地向男妇双方及其父母反映对方的情况,又要尽可能隐恶扬善,使双方充分认识对方的长处,从而乐于达成嫁娶的协议。就是说,要生就一张“媒婆嘴”。做媒人要勤于跑腿,从开始为男女双方牵线搭桥之日起,要经常往来于男女两家之间,交流情况,传达彼此的愿望和要求,防止发生意外的变故。习惯上男女两家都有义务招待媒人,乡下人说“媒百餐”并不是夸张。可见其奔走撮合之勤。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贴,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得名于先民的亲迎礼于黄昏时进行,此时,日月渐替,含有“阳往阴来”之意,讲究天人合一的华夏先民选择了这么一个微妙的时刻,巧妙地诠释了婚义,同时也给这个仪式带上了神圣虔敬的情愫。后来,当“昏”字加上了“女”字偏旁写作“婚礼”的时候,亲迎不再限于静谧的黄昏了,当然这一仪式的神圣意识也逐渐淡去。 昏礼属于嘉礼之一,嘉礼以亲万民。周制昏礼是后世婚礼的范本,后世的婚礼在各种异族文化的交流中有所发展,也融合了不少新的习俗,不过从纳采至亲迎、合卺而入洞房,即使内涵风韵数易其容,但基本仪制的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成双的鹿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婚礼,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及独具风格的传统喜文化特征,亚洲婚礼文化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时代变迁尽管有些礼仪已经逐渐淡出,但保留下来的精髓依然独具魅力. 中式传统婚礼源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和主旨,几乎婚礼 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中国的婚礼可分为三个阶段: 婚前礼,即“订婚”正婚礼,即“结婚”或“成婚”的礼仪,就是夫妻结合的意思婚后礼,是“成妻”、“成妇”或“成婿”之礼,这表示了男女结婚后的扮演的角色在中国传统的结婚习俗里,婚前礼和正婚礼是主要程序,这些程序都是源自周公的六礼。 婚前礼 传统婚俗之看亲篇: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 传统婚俗之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合八字,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具体包括哪些

中国传统婚俗礼仪具体包括哪些 传统婚俗礼仪 三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徵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礼 「六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里缔造婚姻关系的六个步骤,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男家向女家求婚,延请媒人做媒,女家同意後,再收纳男家送来的订婚礼物,谓之纳采,今称「提亲」。古时纳采礼物用「雁」,这有四个基本含义;一是取阴阳往来,妇人从夫之义。二是不失时、不失节。三是嫁娶长幼有序,不相夸越。四是用雁在当时还有比喻其从一而终、不在醮之义,这是为了强化社会需求,或时刻提醒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行为观念。在今时今日,男家是用生面,肉包盒担到女家,女家则需回以纱巾、糖、荖、绸巾、花肚等物。 问名 「问名」即男方探问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问名的目的有二:防止同姓近亲婚姻;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的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 「纳吉」即问名,若卜得吉兆,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男方使遣媒婆致赠薄礼到女家,告知女家议婚可以继续进行,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过文定」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纳徵 「纳徵」即正式送聘礼,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谓之纳徵,今称「过大礼」。 在对偶婚制时期,聘礼的性质是新郎以赠物表示对女方的好意或尊敬,以此证实自己有维持妻子的能力。另外,聘礼表现出男子能担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标志,这反映出私有制社会里以及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财富和权力在女子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以表达男子维系家庭能力的风俗到现时的阶级社会并没有骤然消失。 男订过礼 礼金价钱丰俭由人 礼饼一担(一百斤)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经济情况而定。通常每款分做两包,不论多少斤。发菜是不可缺少,其他的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

谈传统婚俗的意义

婚姻礼俗是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大礼,从古至今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婚姻之所以是“大事”,是因为它标志着一个人步入了建立家庭、发展家族、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的人生阶段。同时,婚姻也是种族延续中起决定意义的一步。 人类形成至今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婚姻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追溯人类的整个婚姻史可以看出:婚姻经历了五个有着不同婚姻俗制的阶段,分别是:杂婚、血缘婚、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而婚姻在形式上也是多彩多样、各具特色的。大概可分为十六种形式:掠夺婚、服役婚、买卖婚、表亲婚、交换婚、转房婚、招养婚、招养夫婚、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冥婚、共妻婚、“阿注”婚、试验婚、自愿婚。这些都是人类在婚姻上的探索,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婚姻在制度、法律和礼俗上也日趋完善。形成了比较稳定文明的一夫一妻制的专偶婚,大多数婚姻都是男女上方自由恋爱结成的自愿婚。因此,以下就专偶婚的传统礼俗的意义做个简单的论述。 众所周知,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自古就讲究礼数、礼节。为此古人创设了一套繁冗复杂的婚仪礼仪,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婚姻礼俗。 传统的婚俗可用“三书六礼”简单概括。所谓的三书,是指:一、聘书,即订亲之书,是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的一

种文书,在纳吉的时候使用。二、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供纳征的时候呈上。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用于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 中国自古就讲究信义,“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相当于我们现代的结婚证。“三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重礼义的优良文化传统,表明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无论是在那个久远的时代,还是在今天,我们都应该重视婚姻礼俗中折射出来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德,汲取其中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 而婚俗中所谓的“六礼”,按其顺序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是传统婚礼中经过媒人的说合,女方父母同意求婚,男方父母派人向女方送礼求婚的礼俗。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卑微,要求女子要有三从四德,并且在婚姻上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规定。所以未出嫁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闺中。极少有机会和外面的人接触,更别说碰见自己心仪的对象,自由恋爱了。这就需要那些想要和女子结婚的男子的家庭到了自家儿子的适婚年龄时,就请媒人介绍并引见年纪相仿的未出嫁的女子。待媒人说合之后,女方同意了,男方方可向女方送礼,商议下一步的事情。 “纳采”在婚俗中是仅仅是男女双方能否成婚的第一步,纳采所送之礼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是要送一些寓意吉

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女家设小宴招待。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第三日送回。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