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什么是教育?(2)

德国,鲁道夫·络赫纳:教育是一种合乎目的的行动

法国,迪尔凯姆:教育是来源于社会的多有影响的总和

美国,杜威: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英国,赫伯特·斯宾塞:教育是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是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5)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途径

三、教育的类型(6)

1.根据目的,职能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

2.根据教育活动发生的空间,可分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

3.根据教育内容,可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4.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可分为学龄教育,成人教育。

按接受程度划分教育机构,可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四、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9)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与教育规律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战国后期,儒家思孟学派,《学记》,我国古代最早,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在专门论述教育学的著作;西塞罗《论雄辩家》;奥古斯丁《忏悔录》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2、.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

2、实用主义教育学(对我国影响甚大,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3、文化教育学(爱德华·斯普朗格;西奥多·李特),

4、结构主义教育学(皮亚杰学说奠定了基础,代表作:布鲁纳《教育过程》),

5、构建主义教育学(格拉塞斯菲尔德)P18(特点了解)

6、终身教育思想(法国,成人教育理论家和活动价,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P19(特点了解)

西方教育史上三大里程碑:《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起源假说:(26)

1、上帝起源:教育与世间万物一样都是由上帝所造,教育的目的在于体现神或上帝的意志,使人皈依上帝或顺从于(神夸美纽斯)

2、生物学起源: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论:教育源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的需要。苏联,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产生的基本观点,为我国学者肯定)。

二、学校产生的原因(28):经济发展为学校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政治嬗变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文化积累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30):生产性,普及性,教育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科学性。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33):人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五、儿童发展观的变化流派(35):

1、自然成熟理论: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成熟和学习,认为成熟与主体的内环境有关,与

客观外环境无关。(格赛尔)

2、环境学习理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华生、斯金纳)

3、精神分析理论:一切行为动机都是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支配(弗洛伊德);个体发展的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艾里克森)

4、文化历史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收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维果斯基、列昂节夫、鲁利亚)

5、认知学派的儿童发展理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六、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38)

1、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因素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2、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3、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七、教育的社会功能(40)

1、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通过培养人这一因素来实现的。首先,教育通过提升人的社会生活素质,使之更有效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教育还能够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和技能来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第三,教育还可以推动社会成员转变观念,从而形成能够提成社会经济水平的现代社会观念和行为。

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通过影响两类社会个体来实现的,即社会政治精英和普通社会公民。第一,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如果统治集团的社会资源观与教育赋予未来社会成员的观念相一致时,教育就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如果某种资源观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与当下的统治集团不一致时,社会政治变革就成为必然。

3、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具有传递文化,选择文化,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还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八、教育的社会制约性(43)

(一)教育的经济制约

1.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的人才规格和教育结构

2.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二)教育的政治制约

1.政治影响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

2.政治影响着社会对教育的资源分配以及教育内资源分配

3.政治影响着教育的制度建设、教育行为和教育的思维方式

(三)教育的文化影响

1.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部的各种要素

2.社会文化影响着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态度

第三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54):教育者预先设定并追求的目标,即一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总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55):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取向个流派(61)

1古典自由主义教育(柏拉图:培养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培养自由人。昆体良:培养演说家)

2自然主义教育(卢梭,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

3人本主义教育(马斯洛,伊拉斯谟、罗杰斯,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能,强调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7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章教育制度与教育政策

一、教育制度的定义(79):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或:一个国家内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一是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机构体系,二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二、学校教育制度(80):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及其规则系统。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81):双轨制学制(英国、西欧)、单轨制学制(美国)、中间型学制(我国属于中间型)

四、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85):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五、中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结构(87)(分为层次结构和类型结构两方面)

1.)层次结构: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类型结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六、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趋势(88):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更为密切

2、学制的弹性化、开放性的特征日趋明显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

4、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

5、现在学制逐渐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七、教育方针概念(93):“教育方针是国家和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八、新中国教育政策的沿革(94,了解)

1、1949-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教育政策

2、1957-196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政策

3、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政策

4、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政策

(1、重新明确和完善教育方针2、确定教育的战略地位3、改革教育体制4、推进素质教育(附)九、新课改六大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实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功能与目标)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及时代的联系

4、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于素质教育历练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建立三级(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十、当代中国教育政策的热点问题(98)重点

1、教育公平问题:

2、学前教育问题

3、民办教育问题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第五章学生及其发展

一、两种学生观:外塑论和内生论(105)

1、外塑论:看重教育的价值,老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代表人物:洛克

2、内生论:把教育过程看做是儿童自身主动发展的过程。把学生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把教师放在一个辅助地位,压抑了教师的积极性。代表人物:杜威

二、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115)

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

阶段性——要求教育要在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工作

差异性——因材施教

不平衡性——在关键时刻适时而教

第六章教师

一、教师职业及其发展(126了解)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128):

1、对象的复杂性:首先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其二,学生未成熟性的人,第三,学生是整体发展的人,第四,学生是有独特性的人。总之,不存在“相同或不变的教育对象”。

2、手段上的示范性:教师的劳动手段就是教师主体本身,即教师凭借自身具有的知识、智能、情感、意志、品德等去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示范性。

3、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成长周期长,教师劳动见效慢。

4、劳动性质的创造性:表现为因材施教;教学内容与手段的创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情景、教材内容的处理和加工;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领。

5、劳动形态和劳动成果上的个体性与集体性

三、教师的权利(131):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待遇权;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四、教师的专业素养概念(132):是指教师拥有和带往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师具有优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础上经过正确而严格的教师教育所获得的

五、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133):

1、专业理念:宏观上,指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微观上,主要有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关于教学的信念,关于学科的信念,关于自我和教学作用的信念等。

2、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道德观(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行为;

3、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核心);通识性知识

4、专业能力:教学技巧;教学能力(设计、实施、检查与评价);交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研究能力;

5、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

六、什么是教师专业发展(138):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第六章课程与课程开发

一、课程的概念(150):

广义:学习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和形成经验的过程。狭义:专指学校中的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一定内容,从而获得知识,提升技能和形成经验的过程

二、课程的类型(154)

1、以课程决策层次:国家、地方、课本课程

2、以课程组织形式:学科、活动、整合课程

3、以课程内容排列方式:直线型、螺旋形、阶梯型课程

4、以学生选择的自由度:必修、选修课程

5、以课程影响形式:显性、隐形、悬空课程

三、课程开发概念(159);课程开发指使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实施

一、课程实施取向(175):就目前来看,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有三种: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要以创生取向为中心,兼顾忠实取向和相互适应取向。

二、教学的概念(178)

广义: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在一定的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三、教学过程:目前,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应包括七个基本环节(180)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材

4、理解教材

5、巩固知识

6、运用知识

7、检查教学效果

四、教学方法(判断方法)(185)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

种方法,包括讲述,讲读,讲解,讲演等,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做到条理清楚,内容正确,难点明确,重点突出;讲授方式要注意多样化与有效性;讲授语言要有感染力与艺术性;恰当地“以姿势助说话”,以板书和现代教育技术配合讲授)

●谈话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引导学

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或巩固旧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启发式谈话,问答式谈话,指导式谈话,总结式谈话(*要求*:第一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谈话的中心,

要求,提问的对象等都要周密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问题要有启发性,形式要多样化。第三,谈话时,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应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第四,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小结,提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进行相互

学习的方法,只要在高年级运用较多。(*要求*: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的题目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普遍有发言的机会。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指导学生读书,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使用工具书和阅读课外书籍(*要求*: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强辅导,避免流于形式)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常作为辅助方法,配合讲授法,谈话法进行

●参观法:包括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位置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4、以引导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但存在应用范围有限的局限性,有些抽象的知识不能用此方法来掌握。他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五、备课: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要求要做好四项工作,三种计划(198)

1、四项工作:专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准备媒体

2、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第九章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204):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及其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法规与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二、学校德育的内容与原则:(208)

1、文明习惯与行为规范教育

2、道德品质教育

3、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

4、集体主义教育

5、家庭美德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理想教育与世界观教育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215):学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应当遵循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方法(218)

1、说理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情感陶冶法

5、生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7、心理咨询法

五、德育的8个原则(与实际联系)

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科学抽象和概括。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结合起来。

3、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

1、要对学生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

2、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进行教育。

3、要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4、要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例子:《举起你的右手》

(三)知行统一原则

1、联系实际,讲清道理。

2、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1、努力组织和培养良好的学生集体。

2、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五)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1、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先进典型,用正面榜样教育引导学生。

3、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要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

(六)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3、要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例子:《一封要自由的信》(七)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1、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2、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监督。

3、严格要求学生。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学校内各方面教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要一致。

3、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

4、把平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结合起来。

补充(其他系别老师有划,我们老师没划的知识点,要不要背,自己看着办):

一、教学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因材施教原则4直观性原则5启发性原则6循序渐进原则7发展性原则8巩固性原则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的基础——开放、多样化的教师职前培养模式

2.)初任教师继续发展的前提——教师上岗培训

使初任者明确教师的职责

引导新老教师交流

注重对初任教师展业技能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的养成

3.)合格教师不断成长的保障——教师继续教育

三、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方案的特征:课程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明确性、复杂性、实用性

2.) 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参与、课程决策、态度、能力、教师间的合作。

3.)学校的支持度:校长工作、学校行政工作、学校支持系统、学校环境、学生的学习。

4.)学校外部氛围:一是学区或地区,即学校所在行政区;二是社会大环境。

四、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1.)首先是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

2.)其次,是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

3.)最后,是有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的

五、教学过程的横向构成要素

1.)“三要素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简约,不全面,忽略了影响因素)

2.)“七要素论”: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教师(相对完美,缺乏层次)

3.)“三加六要素论”:教师、学生、条件+教学目的、激发动机、教学内容、操作活动、控制调节、评价结果(弥补不足,较为全面)

六、教学过程中的本质

1.)特殊认识说:教学是一个认识过程,又具有特殊性。首先,认为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其次,教学过程又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李如密)

2.)发展说: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培养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

3.)交往说: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其实质是交往,教学即交往。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是师生以课堂为平台共享知识、精神、智慧的交往过程。

4.)实践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具体说,有的将教学视为教师的社会实践,是教师作为实践主体对学生客体进行转变。

5.)多本质说: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多形式、多序列和多矛盾的复杂过程,所以教学过程的本质也是多层次和多类型的

七、教学设计步骤(六大步骤)

分析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方案——编写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并修改方案

2.)上课的七个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结构合理教学方法恰当

教学语言精湛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八、学校德育创新内容与基本原则

诚信教育:一指人与人交往要诚实,实事求是。二指守信用,遵守诺言。学校诚信教育的

基本原则:第一,学校一方面要从养成学生诚心品德出发,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师与管理者的诚信教育。第二,学校要形成良好的诚信校风与诚信的人际关系,才能切实保证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质。第三,学校要建立诚信奖惩制度,以校纪校规配合学校创新教育●感恩教育:包括感恩父母,长辈,亲朋好友。感恩社会。感恩老师。感恩有助于自己的人

群等。学校感恩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第一,教育者应先从引导学生搜寻有恩于自己的人与事物考试,启迪学生以感恩的行动回报于己有恩的人与物。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的真正含义,学会以感恩的心态面对所有的人与物,自觉建立感恩的愿望与行动。第三,感恩教育是长期的,需引导学生将感恩之心与感恩行动渗透到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生命教育:生命意识及其生存能力教育;是生命价值观教育;是死亡教育。学生生命教育

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宝贵,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学到基本的生存技能。第二,使学生认识生命的完整内涵,积极提升生命的质量。第三,使学生认识到个体的生命旅程总是充满坎坷与波折,需要个体以顽强的生命力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第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并以此获得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及其对生命的珍爱。第五,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九、***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道德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

1.)到的活动是促进各种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2.)学生品德的发展智能在社会活动中能动的实现。

3.)德育过程要善于组织与指导学生的德育活动

十、***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学校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于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应当遵循学生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

1.)学生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

2.)学生品德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

3.)学生品德在其品德内部矛盾转化过程中形成

4.)学生品德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过程中形成

5.)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十一、德育方法与途径

1.)德育方法的概念:指为了实现学校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参与德育活动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与手段的总和。包括教育者传道施教的方式,教育者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方式。

●学科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课外与校外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与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与时事政治学习

●班主任工作

十二、德育模式:在德育过程中为了取得最佳效果,将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等的有机组合方式。

1.)迪尔凯姆——个体社会化理论

2.)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3.)麦克菲尔——关怀体谅模式

4.)刘易斯·拉思斯——价值澄清德育模式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 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 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 --------------、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 ------------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 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教育学心理学资料(考试必备)

《心理学》常识学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并揭示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分类: 心理现象可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包括: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②情感过程;③意志过程。 (2)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风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③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含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意向等成分)。 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3、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三、心理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1、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科的任务: (1)探讨人类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规律,促进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2)探讨人的认知活动的规律,为知识的掌握、技能形成和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3)探讨人类情意活动和性格形成的规律,为健康的人格培养提供依据。 四、老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 2、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培养科学世界观。 第二章感知和注意 一、感觉及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 附答案 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7-2018年电大专科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一--------,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一。 2.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_的表现和结果。3.对学前儿童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条件、家长学历等。 4.学前儿童品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和---------两个方面。 5.从幼儿园特点的维度进行划分,幼儿园环境包括一------------和------------- 6.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包括-----------、---------、和教师语言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 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 2.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分为()。 A.溺爱开放专制放任 B.溺爱民主专制放任 C.溺爱民主强权放任 D.溺爱开放强权放任 3.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学前儿童全面、和谐地发展,指的是()。 A.发展性原则B.科学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D.配合性原则 4.由社区组织的亲子班招收以幼儿园为中心的附近社区中的入园儿童年龄为()。 A.1-2岁B.1-4岁C.2-3岁末D.0-3岁末 5.除学前儿童、教师以外,构成现代学前教育的第三个基本要素是指()。 A.课堂B.游戏C.环境D.教法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教育功能2.个体社会化3.同伴互助4.家长学校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简述提高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2.简述实施学前儿童体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简述良好的幼儿园环境的设计的标准。 4.列举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方式。 五、论述题(13分) 你认为应该如何为学前儿童创设游戏条件? 六、案例分析题(15分) 新学期开始,李红和张霞担任幼儿园大班教师,她们认为大班幼儿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学习了,为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学前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她们采取了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如教学内容以算术和写字为主,布置书面家庭作业等,学前儿童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等。 请你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该大班两位老师的做法。 学前教育学期末考试试题1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母育学校》夸美纽斯 2.学前教育功能 3.家庭教养方式 4.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性的教育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教育5.保育环境’教育环境 6.教学内容的组织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讲义(考教师证必背)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不是指规章制度) 指一个国家社会的条件下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各类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的过程: 1. 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2. 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有史可考的学校教育始于商代 1. 古代教育 《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重点) 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历史上的教育性思想 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第一篇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苏格拉底提出“三婆术”的教学方法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出版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派代表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受到社会其他因素的制约(外在规律)教育与人(内在规律)

教育学期末复习题2

《教育学》复习(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该项法律是【 B 】 A.《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2.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的是【 C 】 A.弗兰西斯.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3.以下哪个功能不属于教育的文化功能【 D 】 A.传递功能 B.选择功能 C.交流功能 D.创新功能 4.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主要培养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和【 A 】 A.数 B.文 C.算 D.武 5.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进步教育之父”之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C 】 A.马斯洛 B.罗杰斯 C.帕克 D.涂尔干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亦称【 B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7.下列哪项不属于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C 】 A.本科化趋势 B.多元化趋势 C.时代化趋势 D.信息化趋势 8.学生发展的规律包括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和【 B 】 A.均衡性 B.差异性 C.渐进性 D.跳跃性 9.下列哪项不属于课程目标的功能【 D 】 A.导向功能 B.激励功能 C.测度功能 D.指导功能 10.有一种课程的目的在于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这种课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期末考试范围及答案

一、问题简答(4道,每一道题5分) 1、学校教育产生得条件 在我国古代学校以形式存在,如“私塾”“舍”等。在西方,学校为school,源于希腊语,意为休息、休闲得场所。教育在我国古代指得就是教诲人们做人得活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幸也”,“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者为教”。我国得学校教育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得发展与社会需求得影响下产生于奴隶社会: 社会生产力得发展与奴隶制国家得产生为学校教育创造了物质条件。随着社会分工日益明确,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资料生产不断丰富,人们得剩余产品不断增多,社会阶层得产生与国家得出现,随着奴隶制国家得产生,占统治地位得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得经济利益与社会秩序,教育得产生成为必然。 体力与脑力劳动得分工与专任教师得出现;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客观条件与人才支撑。社会分工不断深入,从传统得生产领域发展到整个社会体系之中,使得一部分人从生产领域中分立出来从事专门得管理与知识活动,促成了脑力与体力得分工。同时国家得产生,为了方便国家得管理,传承国家得意志,代表本阶级利益得专任教师也由此产生。 文字得出现与广泛应用,为学校教育得产生提供了必要得文化基础。文字得出现成为人们记载生活经验、文化知识得唯一工具,文字产生后,促进了专门进行教育得场所(学校)与从事教育得教师得产生。 国家机器得出现,为学校教育得出现提供社会需求得帮助。国家得出现,机器得产生,国家机器得操作需要专门得知识分子进行管理,因此,进行专门得学校教育成为社会得要求。 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学校教育得产生不仅仅就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得需要,更多层面上就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需求共同作用下得结果。 2、概括杜威教育思想得核心内涵 杜威就是美国著名得实用主义代表人,其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从教育本质上来瞧,杜威将教育本质归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重组(有得也称之为教育即改造)。 从教育目得论来讲,杜威提倡教育无目得论,认为教育过程就就是教育目得。 从教育起源来讲,杜威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在恩格斯得教育起源于劳动得观点上进一步深化,认为教育不仅仅传递得就是劳动经验,同时她也传递得就是生活经验。 从教学论方面来讲;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与做中学。杜威在法国著名教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期末考试汇总

简单题: 1.列举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 ①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教育史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本身是错误的,非科学的。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 ②教育的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托儿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体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求。它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的。标准着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它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而没有从内在目的角度来论述教育的起源问题。 ③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美国孟禄。它是对生物起源说的批判,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④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知道下行程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提供了理解教育起源和教育性质的一把“金钥匙”。 2.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以下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如: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③教育的国际化一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是音符关系。云词教育的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从一定意义上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的权利,全民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念走向实践。 3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①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带便一定的社会要求,传播社会上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学生就易于行程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②教育存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人的行为要符合所属群体和社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社会的规范性。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 ③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4.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有哪些? ①教育存进人的主体意识的行程和主体能力的发展。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

(完整)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考试必备),推荐文档

1、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似乎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 6、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12、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13、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6、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17、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有三层意思:a)教育机会均等;b)师生关系民主化;c)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民主化。 18、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它体现在人身上。 19、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种,是学校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意无意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20、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2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2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2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a)同一方向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 b)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4、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25、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6、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a)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教育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1776年,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2.德国的梅伊曼拉伊是近代教育学实验派的代表。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作用。 4 中国第一个近代学制是壬寅学制。 5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在复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6 教育目的主要包括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两部分。 7 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 价、总结性评价。 8 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9 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延续性和时间 的连续性。 10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二.(判断只写出对或者错不必说明理由每题1。5分共15分) 1.世界最早的教育专着是《学记》。(√) 2 信息论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整体的运动过程当作信息的输入传递和转换消解过程来研究。(×) 3 社会主义教育最先提出教育普及的口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5 “六三三”制又称壬戌学制,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 6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它的基本部分是说明部分。(×) 7赞可夫在小学做了“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证明:学生的发展远没达到极限,主张高速度高难度教学,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同时论述了教学过程的结构。(×)8老师教学质量除与业务水平有关外,还与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关。 (√) 9班主任制定班级目标是要高标准难度大,激励作用才明显。(×) 10 热爱学生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三.简答(共37分) 1.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有哪些?(6分)P61~63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怎样理解人的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规律?(10分) 从总体上看,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这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上一阶段影响着下一阶段的发展,所以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的意义 3.怎样认识教师主导性?(9分)p215三个层次 4.怎样评价班级上课制?(6分)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效率,但不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集体教育,但不利于因材施教。 5.怎样开展德育工作?(6分) 德育内容上要更新;德育方法要改进;从小事做起,由近到远,由小到大,注重实际效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与教育学必备考点

教育与教育学必备考点 1.教育概念——广义(社会、家庭、学校);狭义(学校教育)——孟子:最早将“教”和“育”连用——许慎,《说文解字》,最早对教育进行解释。 2.教育活动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措施)。 3.教育的本质——有目的地培养人。 4.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最古老)——生物起源(第一个正式提出,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无意识模仿,孟禄)。 5.原始形态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无阶级性。 6.古代教育——中国:夏,最早的学校;西周,政教合一官学体系,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分科课程,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宋代以后,四书五经(封建社会教育内容)——印度:吠陀——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雅典:政治家和商人——斯巴达:军人。 7.近代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8.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记忆:全民多现身)。 9.孔子——《论语》(非孔子所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原则,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10.学记——教育学的雏形——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社会本位论)——“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 11.苏格拉底——产婆术(问答法)——西方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 12.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最早对教学法进行了论述。 1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学年制、班级授课制——泛智教育。 14.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 卢梭——《爱弥儿》——自然主义教育。 16.赫尔巴特——一:《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哲学伦理基础和心理学基础——三: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记忆:教师拿着书本在课堂中)——四: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记忆:一二三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