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描述:张家口市某小区三栋同类型楼。

2.建筑地点:张家口高新区。

3.建筑设计概况:建筑面积10433.09m2,地上面积9442.12m2,地下面积990.97m2。

为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十二层;标准层高度为2.9m,建筑总高为35.55m;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4.建筑防火等级为二级,建筑防水等级为二级,避雷设防二级。

5.建设地区自然条件状况

最高地下水位在-3.5m(水质无侵蚀性),最冷平均气温为-29℃,最热月平均气温40℃。相对湿度最冷月41%,最热月39%,夏季平均风速为2.5m/s,风向:东南,风力3~4级,冬季平均风速3.7m/s,风向:西北,风力5-6级。冬季冻结深度1.5m,最大积雪厚度27cm。冬期施工起止日期:11月20日——次年3月15日,雨季施工起止日期:6月30日——8月25日。

二、基础工程

2.1.测量放线:

1.待测绘部门给出红线桩和水准点并校核后,将红线桩、水准点引入建筑物周围建立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2.测量要求:

1)采用仪器测量的每个测回都必须做闭合检查,钢尺测量距以中间作为主控点向两段量取距离,使其减少积累误差。

2)测量仪器都必须由法定检测部门检测合格后方能正式使用,并定期进行校验,施工时仪器要由专人管理,经常清理保养,以保证仪器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2.2土方开挖

2.2.1.工艺流程:

场地平整→定为放线→基坑支护→基坑降水→土方开挖。

2.2.2.土方开挖的技术要求:

1.土方开挖应遵循:大基坑、小开挖的原则,挖土应分块、分层、对称进行。

2.挖土必须以满足围护设计受力工况为前提条件,根据基坑检测情况适时调整挖土进度、流向和方法。

3.土方开挖应在围护桩、支撑梁、压顶梁和围檩等支护结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后进行,挖至坑底标高后进行局部深坑处理并尽快施工基础,尽量减少基坑暴露时间,以有效控制围护结构变形。

4.支撑、围檩、压顶梁等支护结构上严禁挖土机直接碾压。不得不在支撑上通过时应在支撑上留有200mm厚土层,并在土层上设置路基箱板垫衬后方可通行。

5.有降水需要的基坑开挖,要提前安排降水,降水持续运行稳定并时地下水降至设计位置,基坑土梳干后,再挖土,遵照先排水后挖土原则。

6.挖土深度在机械挖土后留200~300mm厚由人工修整,严禁超挖。

7. 深基坑挖土可用挖土机翻土,利用传送带上运的方案。

8.挖土过程中严禁挖土机碰撞、冲抓、碾压工程桩和支撑梁、钢结构柱等结构构件。

9.挖运土方过程中加强对各类监测点的保护工作,设置明显的保护标记。

10.土方开挖期间,设专人定时检查基坑稳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的技术人员以便及时处理。现场要有土方工程施工应急预案并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

2.2.3.土方开挖施工测量:

1.建筑物的场地平面控制网的测设,在距小区建筑物周围6m处建立控制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设两个永久轴线控制桩,形成纵横交叉的轴线控制网。

2.建筑物的定位放线,根据原有建筑物定位。以原有建筑物的位置方向为准,用新建高层建筑距原有建筑物的距离确定新建高层建筑物的位置。

2.2.4.操作工艺

1.机械挖土分两层进行。第一层挖土

2.8m,第二层挖土

3.15m,预留20㎝土层人工清理。(机械挖土路线祥见附图2)

2. 在开挖过程中,做到边开挖边支护。先摘除自然面层渣土层,自北向南进行。开挖时边坡预留20㎝人工清理,再挖至基坑中心至2.8m,四周预留距离做土钉墙锚杆施工的作业面,边挖土边休整边坡,并进行边坡土钉墙支护施工

3.待第一层土钉墙混凝土达到允许强度,挖除第一层四周预留的作业面土层

4.第一层开挖结束,待土钉墙混凝土达到允许强度后开始第二层开挖,挖土机回到第一层开挖起始点,按第一层行走方向进行第二层开挖至-6.6m,同时做好边坡休整及土钉墙支护施工

5.底层土方施工段采用台阶后退法施工。具体施工时,从各期段端部基坑的远端角开始,分层挖至出土口的土台阶后,呈放射状向该段的出土口方向后退挖土,边挖边传递土方,所挖出的土方经下挖机分级传递至基坑顶面后,直接装车转运至存土场堆放。

6.在开挖至坑底50㎝以内时,抄出50㎝水平线,在槽帮上钉水平标高小木楔,在基坑内抄若干个基准点,拉通线抄平

7.机械挖至最后一层时,测量人员随即放出基底边坡线及基槽钎探点,开始进行基槽钎探施工

8.钎探完后进行基槽验收,合格后开始有人工挖出20㎝预留土体,人工清运土倒退进行

9.注意周围原由建筑的影响,底下防空洞,周围荷载的影响

10.土方开挖过程中,派人对挡土支护结构进行配合监测,如发现挡土支护结构有偏移过大的现象,立即采取回填加固等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待加固措施完成后,基坑偏移趋于稳定时才能继续进行开挖。机械挖土过程中,配有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现场指挥,切实保护好桩身、超前钢管及锚杆支护系统不受碰撞,及配以一定的人工挖土。

11.施工中如发现有文物、地质(震)部门设置的长期观测点及地下管道等时,将通知监理和甲方处理

2.2.5.施工安全技术:

1.进入现场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劳动生产条例。

2..开挖土方必须有挖土令。

3.开挖土方时必须有确实可行的排水措施,以免基坑积水,影响基坑结构。

4.基坑四周必须设置1.2m高护栏并进行围挡,要设置一定数量的临时上下施工楼梯。

5.每日或雨后必须检查土壁及制成稳定情况,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并且不得将土和其他物件堆在支撑上,不得在支撑商行走或站立。

6.机械挖土不得超挖,至少留0.3m深不挖,而由人工挖置设计标高。

7.支护拆除要自上而下进行,随拆随填。

8.在距离高压线1m范围内不得采用人工挖土。

2.2.6.基坑降水

1.地下水位为-3.5m,所以需要考虑井点降水。采用轻型井点系统降水,井点降水布置成U型。因为地下水位为-3.5,为了保证挖土时的干作业面,应考虑基坑降水,采用环形轻型井点降水,并配有2台W5型水泵抽水。井点管距离基坑边1.0m布置,见附图(一)。

2.高程布置

井点管的埋置深度:

H>=H1+h+IL

式中H――井点管埋设至坑底面的距离(m)

h――降低后地下水位距基坑中心底面的距离,一般为0.5~1m

I――地下水降落坡度

L――井点管至基坑中心距离(m)

3.对于承压完整井井点系统涌水量按下式计算

Q= 2.73KMS/㏒10R - ㏒10X0

式中K――土壤的渗透系数(m/d)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S――基坑中心的水位降落值(m)

R――抽水影响半径(m)

X0――环状井点系统的假想圆半径(m)

2)确定井管数量及井距

单根井管的最大出水量为:

q=

式中d――滤管直径(m)

l――滤管长度(m)

井点最少数量由下式确定:

n=1.1Q/q

式中 1.1――考虑井点堵塞等因素的井点管备用系数。

井点管最大间距为:

D=L/n

式中L――总管长度(m)

间距应大于15d(井点管直径),小于2m,并应与井点管留设的接口相吻合。

2.2.7.基坑开挖

1、放坡直接分层开挖

勘测现场的防空洞,用砖或混凝土堵封后,注入一定量的水泥浆。

1)开挖形式:采用有支护的分层开挖,现在基坑周围设置挡土的维护结构然后开挖土方,必要时在当涂维护结构之间采用单层或多层支撑系统或拉锚结构以增强维护结构的稳定性。

2).开挖机械:采用反铲挖土机,并配有18辆汽车配合工作。

挖土机台班生产率

3)开挖路线:

采用分层开挖,挖土流向自北向南开挖,挖掘机行走路线呈直线,运土汽车位于挖掘机侧面。

4) 放坡值选用1:1.5,采用机械开挖,无内支撑;分层开挖时,分层厚度控制在2m 以内,开挖顺序由一边向另一边开挖。

2、机械数量计算

1)挖土机台班生产率

8×3600 Kc

P=——————q ——Kb

t Kb

式中P――挖土机生产率(m3/台班)

t――挖土机每次作业循环延续时间(s)

q――挖土机斗容量(m3)

Ks――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

Kc――挖土机土斗充盈系数,可取0.8~1.1

KB――挖土机工作时间利用系数,可取0.7~0.9

挖土机数量:

N= Q/PTC Kb

式中Q――工程量(m3)

T――工期(d)

C――每天工作班数

P――挖土机生产率(m3/台班)

运土车辆计算:

N=T/t1+t2

式中T――运输车辆每一工作循环延续时间(s)

t1――运输车辆调头而使挖土机等待的时间(s)

t2――运输车辆装满一车土的时间(s)

3、1)基础开挖后,坡顶地面平整夯实,必要时用水泥砂浆硬化。坡顶以外10m范围不得有有积水。

2)对边坡处暴露的人防、排水等废管道,用砖或混凝土封堵严密后根据空洞的大小注入一定量的水泥浆。预防雨水浸泡边坡而影响边坡稳定。

2.3.基础施工

2.3.1.土方回填

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土的回填,具体工序包括基地处理铺土平土压实质检等,一般做法是“算方上料,定点卸货,随卸随平,定机定人,铺平把关,插杆检查”。

1.基底处理:场地回填应先清除基底上的垃圾、革皮、树根,排除坑穴中积水、淤泥和杂物,并应采取措施防止地表滞水流入填方区,浸泡地基造成地基下陷。

2.推土机填土时,由上而下分层铺填,每层虚铺厚度不宜大于30cm。

3.回填的具体要求:

1)人工填土应从场地最低处开始,由一端向另一端自上而下分层铺设。

2)机械填土应自上而下分层铺设。

3)回填时应严格控制土的含水量使之最接近最优含水量。

4)打夯时应从四边开始,然后再夯中间。

2.3.2.填土压实

1.压实填土最大干密度:

式中――经验系数,粘土取0.95,粉质粘土取0.96,粘土取0.97。

――水的密度

ds――土粒相对密度

――最优含水量

2.采用小型打夯机夯实。

3.在回填夯实时注意基础两侧同时分层回填夯实,使受力平衡。两侧填土高差控制不超过30cm。

4.使用要求较高的大面积房心回填土一应先用机械将原自然土压实然后再回填土。

5.填土时分段进行,每层分段接缝处应做成斜坡形,辗迹重叠0.5~1.0cm上下分层段接缝应错开不小于1.0m。

2.3.3.地基处理

1.换土垫层的厚度不应小于0.5m,业不应大于3m。

2.垫层宽度的确定

底垫层面的宽度应满足基础底面应力的要求:

b1 b+

式中b1――垫层底面宽度(m)

b――基础宽度

――垫层压力扩散角

垫层顶面每边超出基础底边不宜小于300mm。

3.垫层底部的旧基础根据建筑物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4.灰土应拌和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入槽灰土不得隔日夯打,灰土夯实密实后3d 内不得受水浸泡。

2.3.4.护坡施工

根据施工实际情况并结合经验及安全措施.,采用锚喷土钉墙方案,西侧北测作斜坡,共四排土钉东南侧按1:0.5放坡,共4排土钉,锚筋采用的,水平间距为1.4m。

1.工艺流程:

土方逐步开挖→定位→土钉成孔→注浆→钢筋网编制→混凝土喷射。

2.施工要点:

1)采用洛阳铲成孔,水平间距排距按设计要求,土钉墙孔径,倾角呈梅花型布置,达到成孔深度后,应及时下锚筋,锚孔内注满水泥砂浆成锚,浆为1:0.5净浆,浆液应随拌随注,搅合均匀。

2)采用 @200钢筋网片,网片采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并与加强筋焊接牢固,土钉端应与加强筋焊接牢固。

3)每层土钉锚喷完成后24h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2.3.5.筏形基础施工。

1.地下室底层柱、剪墙与梁板式筏基的基础梁连接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1)柱、墙的边缘至基础梁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

(2)当交叉基础梁的宽度小于柱截面的边长时,交叉基础梁连接处应设置八字角。柱角与八字角之间的净距不小于50mm。

2.工艺流程

基坑降水→基坑开挖→验槽→垫层施工→筏基边240mm砖胎膜施工→后浇带设置→地下防水平面施工→平面、立面防水保护层施工→筏基底部钢筋连接与绑扎→梁板式筏基的梁底部钢筋连接与绑扎→筏基上部钢筋连接与绑扎→梁板式筏基的梁上部钢筋连接与绑扎→柱、墙插筋定位→外墙及基坑模板支护→止带安装→筏基混凝土浇筑。

3.主要工序应注意的问题

(1)绑底板下层网片钢筋

1)先铺下层网片的长向钢筋,钢筋接头尽量采用焊接后机械连接,要求接头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开50%,同一根钢筋在35d或500mm的长度内不得有两个接头。

2)后铺下层网片上面的短向钢筋,钢筋接头尽量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要求接头在同一截面相互错开50%,同一根钢筋尽量减少接头。

3)防止出现质量通病。

4)绑扎加强筋。

(2)绑扎地梁钢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