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文化差异-校本课程

中西文化差异-校本课程

中西文化差异-校本课程
中西文化差异-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教案(2016年10月-2017年1月)

名称:中西文化差异学科:英语

教师:李宗琴,邵宇

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目录

Unit 1 The Britain

Unit 2 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UK

Unit 3 Holidays and Festivals in

UK

Unit 4 Sports in Britain

Unit 5 Major forms of art in Britain

Unit 6 Major forms of art in

Britain 2

Unit 7 Major forms of art in

Britain 3

Unit 8 The America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论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区别 摘要:本文致力于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性的善与恶、法制和宗教的形成的角度分析问题。 要说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制度的区别,必须从其各自的起源和衍化过程中有哪些环境的区别说起。 西方文化的起源是地中海沿岸的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犹太文化,后集成为宗教即基督教,经过文艺复兴后,形成了现在新教、基督教、天主教并存(基督教和天主教其实差别不是很大,而新教则与其差别甚大)。大多数认同《圣经》中人性本恶,人有原罪,所以人需要向上帝祈祷,获得宽恕,才能上天堂,如果罪恶不能得到宽恕,就下地狱。崇尚自由,但又保证他人自由,法制比较完善,主张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即便在君主立宪制国家亦有此趋势),比较特别的是美国的州立立法权、司法权。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考虑,西方文化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最早形成的是商品交易经济,所以必须要求交易双方平等、自由、诚信,才能保证交易的活力,而且商品交易最核心的是契约,人们之间确立关系靠的是契约关系。夫妻之间结婚时,神父在教堂问男方,你愿意娶她为妻,成为她合法的丈夫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还是健康,永远疼爱她,保证她,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男方答愿意。同样问女方你愿意嫁他为夫,成为她合法的妻子吗?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病症还是健康,永远信任他,支持他,不离不弃,一生一世吗? 女方答愿意。然后,双方带上戒指,宣布可以结婚了,建立了夫妻关系。可见,双方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签订契约,建立关系。而在西方,此类例子屡见不鲜,宗教是人类与上帝签订的契约,赎罪去天堂、不赎罪下地狱,法律是人与社会签订的契约,科学是人类与自然签订的契约等等。而这个最重要的契约,其实是很不容易被遵守的(相对于良知而言),在西方必须要得到保证,所以西方的法制体系很早就建立了,并且发展的很完备。而与此同时,由于西方的法律是约束“坏人”用的,是行为的底线,而人们又发现它是远远不够的,有一些人专门打擦边球、找漏洞,或者不干坏事,也不干好事,有将如何呢?于是,他们创造了宗教,用上帝、用天堂和地狱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就此观点上看西方是比东方好是要实在一点的,毕竟西方只美化了一个上帝和耶稣,而东方则美化了孔子、孟子以及各位皇帝神仙),让人们相信善,克服原罪,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还因为他们的平等、自由、人性是恶的,所以他们不相信掌权者都是好人,(即使华盛顿是好人,可不见得后来者都如林肯一样),所以他们在经过中世纪的政教合一的迫害之后,在文艺复兴后,坚决地把政教分开,而美国甚至达到三权分立,同时,他们仍担心他们的政府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所以他们的州有一定立法司法权、可以和联邦抗衡。 而中国的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炎黄农耕文化,后来虽然受到北方匈奴文化(匈奴、胡、突厥、辽、夏、蒙古)、西方佛教文化、岛国文化(日本)的影响,但其内核仍是农耕文化,她有法、墨、道、儒、兵、纵横等流派,与乱世,则兵、法纵横,于不乱世,则独尊儒术。她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制,而中国人多主张人性本善(趋向于孟子,虽然荀子也有人恶说),但是没有形成宗教,(虽然大多数西方人称之为儒教,但是我个人不赞同,原因:一、中国流派众多,儒教从来没有全胜过;二、儒家重在经世致用,修身制国齐家平天下,不是宗教的精神归宿;三、在大多时候,儒家只被当成工具,而不是信仰),中国自秦朝以来,虽然曾经四分五裂过,但是追求大一统,(与美国州、联邦不同),而且中国历来实行人治,有天子之说,皇帝情结,(现在也有),虽然经过五四运动,但是变革不彻底,是跟日本一样的被迫式、有趋向性(向西方发展)、没有对自身进行彻底反思和批判革新。于是有了现代中国的四个无——无思想(多是老掉牙的或者人家的)、无法制(大多在只学人家的)、无道德(是非善恶荣耻不分)、无方向(不知道走向何方——也许只是我自己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所以最核心是与自然打交道和与人打交道,与自然打交道于是有了道家,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人打交道于是主要形成儒家的思想,仁、善。农耕文化中,人与人

中西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对比 自打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起,二者间的文化差异就开始困扰着双方,双方经常无法理解对方的基于自身文化的行为,这就给双方的往来造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少的麻烦。那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呢?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形成。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要真正掌握英语这个交际工具,具备熟练的语言交际能力,必须对中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有所了解,在英语教学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消除文化差异给英语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提高文化领悟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世界日趋全球化。人类正面临一个全新的国际生活,人们之间的交往,无论是商务贸易,还是社会活动,甚至私人交际的机会都比以前多起来,而语言架起了人们沟通的桥梁。随着历史的沉积,社会的发展变迁,中西方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英语交际能力,必须要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只注重形式,忽视文化差异,就会导致语言使用不当,甚至造成误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对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 1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给学习和使用英语带来的影响。这些差异往往存在于民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几点。

1.1民俗差异. 在中国,由于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人们非常重视亲属关系,重视辈分的长幼,对老人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个亲属都有一个称呼。而在英语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称呼简单的归为brother,sister,cousin。 在我国熟人相见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见的“吃了吗?”、“到哪去?”实际上我们对就针对句子的回答不感兴趣,仅仅是寒暄的一种方式。而对西方人来说,见面就问这样的话,他们会感到很奇怪,要么他们感到这些句子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而反感,要么他们会给与答复。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谈论天气。如:“Nice day,jsn’t 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谈论自己的私事,选择天气这个中性的话题的确是个很好的选择。 1.3谦虚的表达方式 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对长辈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过分表现自己,他们在接受赞扬时会推辞甚至自贬,而西方人会接受。如:在中国,有人表扬你,“你的英语说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说英语的国家,对“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答却是“Thank 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poor.”会让对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礼物 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往往推辞一番,而且不能当客人的面打开,以免显得不礼貌。西方主人收到礼物时会当客人的面打开并称赞一番。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及其原因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和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又是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本文从宗教信仰、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时间观念、日常谈话、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来描述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影响 在语际转换中,翻译是我们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是一种忠实于原文的再创作。但它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同时也是从一个国家文化移植为另一个国家文化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密切的联系。翻译家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而吕淑湘也曾提到过,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所谓的“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所以,成功的翻译关键是必须要具备对国家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的认识。 英汉翻译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文化传统是在基督教文化中得以整合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了解基督教文化,才能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 在宗教词汇方面,虽然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应的词汇,但它们所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却不同。例如,“龙”与“dragon”虽然本义相同,但其引申义和蕴含的宗教文化信息则大相径庭。在我国文化中,“龙”象征着“神圣、高贵吉祥”。在一定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征。而英语中的“dragon”是一种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象征着“怪物、魔鬼、凶残”。因此,如果在翻译时遇到此类词汇就应该要注意,尽量避免造成误解。 二、历史文化差异 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民族文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地壳变迁、民族迁徙、民族的征服与同化和民族之间的战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残留在习语当中。罗马人征服不列颠四百多年,英语习语中“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一入乡随俗;

(完整word版)中外饮食文化教案

中西餐饮礼仪中的异同 教学目标:1.了解中外基本餐桌礼仪,及形成渊源 2.了解中外餐桌文化的基本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正是不同民族创造性的体现。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饮食的侧重点、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饮食制作、饮食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化跨文化交际研究? 二、中国饮食文化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是人们长期生活习惯所积累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饮食的习惯长期的积累,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例如中国,与欧美等国就有着明显的饮食文化差异。?? 1.饮食结构的不同? 我们知道,中西方饮食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人的饮食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即饭是主食,菜是为了下饭;而西方的饮食则是以肉、奶为主,谷物为辅的。这种不同的饮食结构与其历史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中国古代甚至于是近现代历史时期,农业一直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历朝历代政府都会颁布各种各样的举措去鼓励农业发展,因而农业所占比例较大,其他行业发展受到抑制。相应的,农作物就成为了主要的食物来源。人们的生活以五谷杂粮为主要的营养提供,果类食物也起到辅助的作用,肉类食物只能算是罕有的点缀了。?2.饮食制作的不同? 2.烹制准则的不同?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随意”与“规范”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其烹制过程体现了科学性和规范性。在烹制过程中,西方人会完全依照菜谱,为了达到准确无误,他们甚至会动用天平、液体量杯、刻度锅等。因此西方人制作菜肴往往比较机械,缺乏新意,毫无特色可言。相反,中国烹饪却崇尚随意性。中国烹饪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也还讲求各大菜系之间交叉融合。同一道菜,由于地区、季节、对象、作用、等级的不同,在操作上可作不同的处理,从而其色、香、味变化多端。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因文化的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事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如何使跨文化的交流得以顺利展开,这是我们这些语言学习者和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原语言和目的语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深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分析典型的几方面中西文化差异来提高语言学习者对于其的重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差异理解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其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的与日俱增,她与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碰撞与冲突在所难免。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说过:“文化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藏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查知。”{1}自陌生国家的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下面就中西文化中几点差异的表现进行阐述。 1、思维方式的差异 1.1模糊性与准确性:模糊性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一大特点,而准确性是西方思维的一大特点。西方人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并养成了按时赴约的好习惯。在西方如果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对方,并明确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的国家,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的按照计划进行,西方人对此往往感到不适应。 1.2直接性与间接性: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 一个美国人给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美国人的信会很生气,因为美国人在信的开头就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后面才讲些客套话。而美国人看中国人的信则会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明什么问题,到信的末尾有几句才是他要说的问题,前面说的都是客套话。又比如有些中国名家文章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这种含蓄需要去意会,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

中西方文化差异美术课教案

中西方文化差异 09美术教育 杨汶灏 中国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的眼中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国家,而现今随着全球飞速地一体化,更多的西方人将他们的眼光投向了中国这个美丽的过度,因此在相互了解和相互磨合的过程中两者文化上的差异就明显体现了出来。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不少这样的差异都影响着我们与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的交往和相互了解,有时甚至会引起不小的误会。就比如说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年轻人来中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可是他来了几天之后就逃了回去,为什么呢?原来他听朋友说中国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而在西方龙是邪恶的象征和化身,在比利时蒙斯市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特意搞打龙节庆贺除灾并感谢米歇尔。从上面的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所以我们就应该尽量了解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差异以及造成这些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对于以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了解和分析中西放文化的差异就要从要分成几个主要的方面来下手,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和生活有关的文化差异。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第三家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让我们来看看一名中国著名记者所给我们讲述的故事:“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阿尔萨斯大区经社理事会的阿昂达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10道以上。阿昂达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你们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我们法国人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你们胖呢?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其实从饮食文化上来看中国人有时候更加注重形式,所以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更讲究其营养搭配和保护,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这是中法饮食的主要差异,可能多少也能反映出一点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而从总体上来说中西方饮食文化上的区别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这就是为什么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总觉得西方人花在吃饭上的精力很少,常常是几个面包就打发一顿正餐,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很片面的,西方人的观点就是只要有了每天所需要的营养就行了,而并不太注重食物的数量。而不像我们总觉得菜多才是吃得好,从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中西方人生活观念的不同。 现在在让我们来看看中西方文化中对于一些颜色这类小细节上的区别,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刚才那位记者在采访时的发现:“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科技总司的维也加斯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而西方领导人都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喜事,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了红色。我又问,红色和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红色在西方人的观念里是血的颜色,表示冲动、革命和动乱,而蓝色则代表冷静和沉着。普京也选择了蓝色的衣服,所以虽然俄罗斯有时声称自己是欧亚国家,但从文化渊源上还是更加接近西方。”的确是这样,在中西方文化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人文因素,产生这样的差异也是理所当然的,就像在中国,蛇

中西方_文化_差异比较分析

第28卷 总第118期科学?经济?社会Vol.28,Su m No.118 2010年 第1期SC I ENCE?ECO NOMY?S OC I ET Y No.1,2010 【文化艺术】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雷兴长 (兰州商学院经济研究所,甘肃兰州 700020) 摘 要: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是导致东方文化多元化与西方文化一元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客观认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利于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建设和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中西方;多元文化;一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1-0173-04 The New Com para ti ve Theory of Ch i n ese and W estern“Culture” LE I Xing-chang (L anzhou Co mm ercial College,Institute of Econo m ic Research L anzhou,L 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D ifferent physical geography and cli m atic conditi ons led t o the the diversity of eastern culture and unitariness of western culture.An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W estern cultural will p r omote the internati onalizati on and worl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east and the west;multi-cultural;unitary culture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国家、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发展历程不一,必然导致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同样,不同的文化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不能小视。目前,文化的地位日益上升,已经被认为是国家经济社会不断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资源,这就更有必要探讨分析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西方文化的长处有哪些?这是一个难以搞清楚的老问题。 一、中西文化的环境差异 大自然对文化的影响力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培植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是有很大差异的。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河流,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海洋。海洋无比广阔,是无法征服的,只能顺其势,利用海洋,欣赏海洋;河流相对狭窄,是有可能征服的,集中社会力量,利用人力,征服河流,利用河流,就成了中国古人的愿望和使命。 大自然决定着社会文化,生存的自然环境特性决定着社会文化特色。由于广阔的海洋成了西方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养育了西方人的自由个性、丰富想象力和大胆创造力的文化基因;由于奔腾的河流成了中国文化的自然环境,就培育了中国文化的社稷为上、循规蹈矩、顺势而为的文化基因。海洋变化无常、无法驯服,滋生了西方人自由奔放的个性文化;海洋的一望无际、变化多端,给予了西方人想象力丰富的思想文化;海洋的深不可测、无穷无尽,培植了西方人不断探索的创新文化。河流的可征服、可利用,滋生了中国人善于凝聚力量的社会文化;河流的顺势而流、不破不泛,培植了中国人善解人意、循规蹈矩的行为文化;河流的水到渠成、可堵可导,培育了中国人无为而治、灵活机动的哲学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含义差异 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的“文化”含义更多的是教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在汉语中,文化是一个词组。“文”是指文章、典籍,“化”是指教化、训化。用著名的文章、典籍教化、训化人,规范人的言行,就成了“文化”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 收稿日期:2009-09-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文化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部项目———批准号08XZX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雷兴长(1959—),男,陕西武功人,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国际经济研究。 371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

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 学院:阳明学院 课程:文明对话与文化反思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班级:2015级1班 姓名:杨清安 2015年12月14日

中西文化差异的反思 一、源流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了各自辉煌徇烂的篇章,但就中西文化的文化源头的内核而言,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别。 虽然中国文化有着众多的渊源流派,如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隋唐时期的儒道佛并行。但中国文化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是循着一条所谓“以夏变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各种异质文化在传入中国被同化,而这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而这样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道”。此处的道并不只是道家的“道”,而是广义的“道”。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少见关于道的论述。如《论语》中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孟子也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道家就更不用说了,在道家的思想著作《道德经》开篇便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佛教不也说得道高僧吗。儒道佛的道可能不尽相同,但他们的“道”都是一种不可言明的超自然的客观存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威慑人的一种抽象力量。所以中国的古代知识分子无不都是追求“道”的,是不断向前追寻的,是在以无求有。 一般而言,西方文化至少包含着三种传统,一种是希腊的,一种是罗马的,还有一种是基督教的。而在公元之交,西方开始出现了基督教文化,之后基督教文化构成了西方文化的一个主脉。而发展到最后,西方文化的精神内涵都离不开一个“罪”。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反了契约,上帝降罪于他们。所以在西方文化中认为每个人都是有罪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原罪”。所以西方文化宣扬的是赎罪,这是在为已有的事物而活着,是在以有求无,而这与中国的以无求有正好相反。 二、文化精神差异 中国在15世纪之前的发展一直都是领先世界,但之后逐渐落后于西方。而这时西方的科学技术在开始发展,中国的思想却在逐渐僵化。要论起科学技术,在此之前中国也是领先于世界的,如四大发明,中国没能将其进一步发展,但却这些科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