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三、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与目标选择

1、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控制物价稳定与保持经济增长使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研究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有助于正确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以及预测未来另一目标的变动情况,从而对经济形势的波动进行及时反馈。下文将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验证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与该目标变动所产生的效果。

(1)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2006年第1季度至2013年第4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数据来源于Resset金融数据库以及国家统计局。本文使用CPI同比增长率表示通货膨胀情况,使用GDP 同比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因为CPI只有月度数据,在此使用每季度三个月的平均同比增长率作为CPI季度同比增长率。在建立模型之前,需要对数据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这里使用ADF方法对两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表1是两个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于CPI和GDP的原数列是非平稳序列,而两者的一阶差分数列平稳,故而CPI和GDP 是一阶单整数列,可以对它们建立双变量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在建立模型前,还需要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使用LR、FPE、AIC、SC、HQ指标进行判断,可知模型的最大滞后阶数为2阶。

(2)模型建立与分析

对CPI和GDP建立VEC模型,模型的四个AR根除去固有的一个1外均分布在单位圆内,说明模型具有长期稳定性。而由格兰杰检验结果可知(表2),CPI增长率的变动是GDP增长率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而GDP增长率的变化不是CPI增长率波动的格兰杰原因。这说明通货膨胀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率的变动所起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通过VEC模型可以得到CPI和GDP的协整方程,从而得出两个变量的长期关系:DGDPt = -0.626+16.064*DCPIT

从该协整方程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的变化在长期会对经济发展率变动产生较大的正向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保持物价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间具有冲突性。协整方程的结论与通货膨胀会阻碍经济发展的推论不同,可能是因为经济危机后央行启动“四万亿”等刺激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以投资增加拉动经济增长所致。(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两个目标之间相互的短期影响,此处采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

根据CPI对GDP的冲击影响图形,当给CPI一个单位的正向冲击,GDP的当期即会有所反应,经过小幅波动后迅速下降,在第7个月左右达到最低值,而后经波动逐渐趋近于-1。这说明通货膨胀的冲击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剧烈的抑制作用。此处短期冲击与长期协整关系的不同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目标在不同经济形势下可能会体现不同的相互关系。

等诸多问题会逐步显现。为保持我国的经济持续平稳增长,央行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保持国内市场中流动性适度,以实现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第二,应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三农”产业以及重大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调控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第四、进一步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并逐步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第五,通过加强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控制、引导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督促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控制和风险管理来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I. Introduction

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ultimate goal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cluding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in four parts. They although represent, respectively, a economy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optimal equilibrium state, but between the conflict, such as price stability and full employment in the short term conflict, which leads to the economy need the ultimate objective of monetary policy to choose. The monetary target system includes a single target value and multiple objectives. The single target of Monetary School held in esteem, Friedman believed that multiple objectives to balance, easy to cause the policy of excessive adjustment; and Keynesians think multiple tradeoffs of monetary targeting system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complex economy. China is now implementing th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system to keep the currency stable, and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years, the subprime crisis caused by the global financial tsunami, to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make China's policy direction by the control of inflation austerity type change to stimulate economic growth of loose policy; and with the st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 quantitative easing policy,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liquidity into China, of China caused by imported inflation pressure, also due to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domestic money supply, China's inflation rate once far more than 3% - 3.5% of the guard interval, monetary policy once again into the contraction phase. Under the complicat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conomic and financial form,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the choice of the ultimate goal of monetary https://www.doczj.com/doc/2b1337802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2b13378021.html, policy. This will be the first the specif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get and the meaning to the ultimate goal of monetary and there is a conflict are introduced and then combined with China's economic situation analysis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target system and VEC model to te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goals, an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res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should choose the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Two,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The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 and its system has been closely watched by the theorists. The school of monetary policy supports monetary neutrality, that is, the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monetary policy can only influence the fluctuation of inflation rate and have a systematic effect on output and employment. As a result, the school of the school of economics advocates the adoption of inflation rate as a long-term goal of monetary policy control. And the Keynesians hold the opposite view. They think that complex economic phenomena and the economic problems of the social reality also tend to be more, the single goal of monetary policy is difficult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multiple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can better solve the

problem of economy.

In China,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the choice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In terms of single object and multi object of dispute, Xie Ping (2000), Hailin song and Liucheng (2003), that a multi-objective constrained monetary policy "too high", "monetary policy regardless of short-term or long term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ce stability of single target". And Zhou Jun (2002)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our countr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ms and the current economic task, our country should adopt multiple monetary policy goal, that is, currency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Yun Xin he and Zeng Hua (2004) i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aggregate supply curve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s is the existence of the slope of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 and the curve of stability and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monetary policy needs to be focusing o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dual target, not only focus on a single goal of price stability.

Select the aspect specific objectives of monetary policy. Lu Baomei (2008) proposed, China should change for a long time lay particular stress on economic growth target and ignore the goal of price stability oriented policies, set up the flexible inflation targeting monetary policy. Chen Zhirong (2009) is proposed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a focus on the regulation of China's monetary https://www.doczj.com/doc/2b1337802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2b1337802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2b13378021.html, policy should focus on ensuring that the economy steady growth, but also should prevent expansion policy may lead to the risk of inflation. Xumaokui (2010) by VAR model and pulse response model, it is proved that the credit expansion of monetary policy than money supply mainly monetary policy more effective impetus to China's economic growth, and to bring a smaller inflation. Therefore, in the 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 China can continue to appropriat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ately loose monetary policy, bu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onetary policy. Thus, in differen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ituation,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take different monetary policy objectives.

Thre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ce st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target selection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ntrolling price stability and to maintain economic growth so that the main goal of China's monetary polic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ides has help to correct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goals and predict changes in the future another goal, timely feedback and the fluctuation o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Grainger causality test and vector error correction (VEC) model are used to verify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effect of the change of the target.

(1) data sources and variable selection

This paper selects quarterly data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3 as a sample interval, the data from the Resset financial database and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CPI growth rate of inflation, GDP growth rate as the index of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e CPI only monthly data used in this quarterly three months compared to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as the quarter CPI year-on-year growth rate.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课后作业任务

第九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决策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和_______ 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所谓“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货币政策目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 4.金融危机主要指由___________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________的正常运行。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选择的主要操作指标有_________和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A.无效—有效—无效 B. 有效—无效—有效 C.无效—有效 D. 有效—无效 2.()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币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3.以下不是可供选择的中介指标的是()。

A.货币供给量 B.利率 C.准备金 D.汇率 4.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以下()不是其特点。 A.不易将政策性效果与非政策性效果相混淆 B.能够表现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 C.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D.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5.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决策权在()。 A.中国人民银行 B.财政部 C.全国人民代表委员会 D.国务院 三、多项选择题 1.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以下()的变化。 A.总需求和总供给 B.一般价格水平 C.经济结构 D.国际收支平衡 E.经济增长速度 2.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A.计划手段 B.经济手段 C.市场手段 D.法律手段 E.行政手段 3.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b13378021.html,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作者:王莹莹 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7期 【摘要】在世界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时,中国的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更偏爱于货币供应量。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探究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原因。本文首先从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等标准分析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最为中介目标的优劣性,接着从当今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两者的适用性,并从中国的具体经济情况说明二者的差异性。最后得出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我们仍适应于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作为中介目标的标准 鉴于货币政策工具本身并不能作用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它既不能直接拉动经济,也不用直接抑制通胀,而只能通过影响一些中间变量,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消费、投资、供给、需求等变量作用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中介目标来反映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作为中介目标,必须满足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一)可测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每月对外公布的可以衡量的量,通过和前几个月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利率虽然也是由银行每天对外公布的,但是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并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的利率水平,目前银行外的借贷占市场总借贷的比例不断上升,且一些民间借贷缺乏政府的监管,利率高涨,这使得真实的利率水平难以衡量。 (二)可控性 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来决定的量。由于中国商业银行获取资金来源的渠道有限,且主要靠吸收居民存款来获得可运用的资金,这样中央银行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直接减少商业银行的可放贷金额,从而控制货币供应量。对于利率,可以通过监管部门确定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的上调幅度,但是没办法控制银行体系外的借贷利率,而这部分利率恰恰是需要控制的,因为它们对货币政策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三)相关性 货币作为购买的手段,货币供应量直接构成社会的总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和通胀程度的变化息息相关。利率作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在中国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一方面由于利率水平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仍然低于通货膨胀率,这就导致了提高利率不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内容摘要 所谓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有关货币方面的政策。在现代经济中,货币同信用、金融的关系密切不可分,也有人将货币政策笼统地等同于金融政策。规范地讲,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与信贷总量,调节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等,以期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从而促进宏观经济目标实现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由于经济大萧条,彻底粉碎了根深蒂固的“廉价政府政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各国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于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各国调节经济的主要手段,构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论文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和最终目标进行深入探讨,首先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通过我国现行体制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再阐述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伴随着经济市场化的深入,信用和金融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金融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渠道、手段和工具,发挥它的渗透扩散能力,必将国民经济运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操作,实现宏观经济目标方面军的重要作用也会得到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工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目录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工具是货币政策工具的总调节 1、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一般货币政策工具的必要补充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微效 1、金融市场 2、金融机构 3、企业居民户 三、我国目前现有的货币政策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 (二)紧缩性货币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 (一)物价稳定 (二)充分就业 (三)经济增长 (四)国际收支平衡 (五)其他目标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研究及最终目标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 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 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

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近几年我们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二是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在当年贷款新增额中上述三项贷款大体占七成,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与效果分析

一、引言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一直是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部分。它们虽然分别表示了一个经济体内外部的最优均衡状态,但是之间存在冲突,如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目标在短期内相冲突,这导致了经济体需要对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进行选择。货币目标制度一般包括以单一目标值和多重目标制。单一目标制为货币学派所推崇,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易引起政策的过度调整;而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多重的权衡性货币目标制度能更好地解决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我国现在实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 近几年来,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的经济产生重大冲击,使我国的政策方向由控制通胀的紧缩型转变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型政策;而随着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启动,国际市场中大量流动性涌入中国,对中国造成输入性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剧增,我国的通胀率一度远超3%-3.5%的警戒区间,货币政策再次进入紧缩阶段。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式下,研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首先对货币最终目标的含义及各目标之间的具体关系与存在冲突进行介绍,然后会结合我国的经济现状分析现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制度并用VEC模型检验两个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今经济环境下应当选择的货币政策目标。 二、文献综述及我国现状 货币政策目标及其制度的选择一直受到理论界的密切关注。货币主义学派支持货币中性论,即货币政策的扩张和紧缩仅仅能影响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而对产出和就业产生系统性的影响。因此,货币主义学派主张采用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长期目标。而凯恩斯学派则持相反意见,他们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现实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也往往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难以兼顾,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能够更好的解决经济问题。 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在单一目标与多目标制之争方面,谢平(2000)、宋海林和刘澄(2003)等就认为多目标约束的货币政策“要求过高”,“货币政策无论短期好还是长期都应该坚持稳定物价的单一目标”。而周俊(2002)提出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及当前的经济任务,我国应采用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即以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为主。何运信与曾令华(2004)则依据总供给曲线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正斜率总供给曲线的存在及该曲线的不稳定性及其测度上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需要盯住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双重目标,而不能只注重物价稳定的单一目标。 就具体的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方面,卢宝梅(2008)提出,我国应改变长期以来偏重经济增长目标而忽视价格稳定目标的政策导向,建立起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陈之荣(2009)则提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应当着眼于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同时也应预防扩张政策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风险。徐茂魁(2010)通过VAR模型及脉冲响应模型证明中国以信贷扩张为主的货币政策比货币供应量为主货币政策更能有效地带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带来更小的通货膨胀,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可以继续适度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运用。由此可见,在不同的经济金融形势下,中央银行应采取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2020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什么 货币政策的外部因素 从汇率情况来看,近期人民币汇率采取类似于一种参考双“锚”模式,即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在美元走强时参考一篮子货币,而美 元走弱时则参考美元。也就是说,在美元上涨的时候人民币对美元 相对走弱,但对一篮子货币仍然是上涨的。这有助于防止或减缓人 民币贬值预期的形成。 同时,我国货币政策的重心对内将是“去杠杆,抑制资产泡沫”,对外将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主动挤压泡沫,防范金融风险, 也是货币政策势在必行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内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当前的金融形势、经济基本面、四部门的债务状况等都是影响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当前的金融形势以及过去 几年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是货币政策参考的重中之重。 1.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政策已从放松金融管制阶段,逐步进入加强管制和引导规范阶段。次贷危机以来,特别是2011年以后,我国逐渐放松金融管制。201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增速15.9%,远远超过GDP增速。中国金融 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今年已经上升到10.2%,较2012年的6.3%,短 短四年时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在这四年中,整个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风险也逐渐聚集。为防范金融风险,2016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金融管制逐步加强。而市场对 资金的需求规模并没有减少,如险资举牌就对资金有巨大的需求, 但央行并没有放任市场资金供给,导致10月中下旬开始资金面趋向 紧张。市场从“资产荒”到“资金荒”的切换十分迅速,以至于近

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2013年的小规模利率风暴。随着市场流动性紧 张预期进一步加大,利率走高,债市也发生了大幅波动。 债市大幅波动,主动打压了资产泡沫,短期释放了风险。因此,从我国当前金融状况来看,货币政策势必将以抑制资产泡沫的进一 步加大为目标,以防止金融空转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风险。从这个 角度来看,在即将到来的2017年,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并 不大。 2.实体经济基本面 再看实体经济基本面,2016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逐渐企稳。规模 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已经连续8个月超过6%,利润同比增长8.4%; 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067万,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1000 万的就业目标;投资也出现好转,特别是民间投资,10月份民间投 资增长5.9%,较6月的负增长高出约6个百分点。此外,PPI由负 转正,CPI温和上升,PMI连续3个月在临界点之上,市场预期明显 改善。因此,从实体经济角度来看,稳增长压力减小,也给货币政 策相对从紧创造了条件。 如果单考虑通胀因素,预计2017年通胀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也 会使得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可能性变小。 3.债务负担 目前我国整体债务负担较为沉重,2015年底全社会杠杆率249%,四部门的负债情况各有不同。 政府方面,2015年中期至2016年中期有一波强劲的加杠杆过程,负债同比增速由不足10%上涨到超过30%。2016年中期以后政策开 始有所收敛,但11月增速仍然在25%以上。 对于居民部门来说,其负债大多用于购房。伴随着房价上涨,今年以来居民部门杠杆率迅速增加。在10月份楼市调控加码情况下, 增速依然高达22.1%。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效果评价 08金融3班08050315 钱晨 摘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之一。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我国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和为实现目标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对政策的效果评价 关键字: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汇率利率政策效果 正文: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变化来改变民间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当前,我国金融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是好的,但由于正处于市场化改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不良因素和倾向值得警惕。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俊考验。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以及多重因素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业对外开放、金融机构健全性改革以及汇率、利率和资本市场等市场化改革齐头并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金融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是好的,但是有些不良因素和倾向也值得警惕,包括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流动性过剩、贷款增长偏快以及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等。货币政策面临着巨大挑战和严峻考验。 我国当前货币政策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存在冲突 一方面,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试图使人民币与美元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差距,这样不但可以减小“热钱”的套利空间,还可以鼓励国内资金外流,进而减轻本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国内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速偏快,直接导致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部分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偏高。经济形势本身要求提高利率,紧缩流动性。当前这种格局符合“蒙代尔三角”的描述:一个国家在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只能三取其二。就国内已经大量涌入的热钱数量来看,资本管制的效力有限,我国存在实际上的资本自由流动,因此,汇率稳定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两者从理论上讲不能同时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实际上央行却一直在努力三者兼得,这使货币政策回旋空间十分狭窄。上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思路是在尽量不提高利率(特别是存款利率)的前提下,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窗口指导来紧缩流动性,以达到同时稳定利率和汇率的目的。 (二)多重因素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在汇率和利率这一对矛盾中,汇率处于主导地位。对人民币升值原因的深入探讨应该作为对当前货币政策进行深入研究的逻辑起点。归纳起来,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第二,国内资金缺少国际投资出口。第三,多种预期因素导致热钱涌入。 面对我国货币政策所存在的问题,要调整货币政策以完成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我们已经了解,即: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货币政策的可选择目标 大多数国家中货币的不稳定状态一般由两种因素的交织作用所造成——一个是,人们用作为价值标准的黄金来衡量的国家通货没能保持稳定;另一个是,黄金本身用购买力衡量时,没能保持稳定。人们(如康利夫委员会)主要关注的一般是上述两种因素的第一个。人们往往认为,恢复金本位,也就是说,使国家通货按固定比率兑换黄金,无论如何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所在;认为争论的焦点在于国家通货是应当保持在战前的黄金平价水平呢,还是应当规定得低一些,与当前的实际情况更接近一些?换句话说,就是必须在通货紧缩与货币贬值两者之中进行选择。 这种说法未免近于草率。如果我们浏览一番近五年来价格变动的过程,我们就会明显地发现:美国始终保持金本位,但是它也遭受了与许多国家一样的损害,在英国,与黄金的不稳定性相比,外汇的不稳定性更是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同样的情况甚至也出现在法国,意大利的情况也几近相仿。另一方面,印度曾受到过外汇汇率的猛烈波动的损害,然而它的价值标准的稳定程度却一直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 因此,通过固定汇率的办法并木能使我们摆脱通货方面的困难;甚至可能会削弱我们的控制能力。关于通货稳定的问题牵涉到好几方面,我们必须逐一予以考虑。 1.货币贬值与通货紧缩。在我们确定价值标准时,是使金价接近于现有价值呢,还是使它恢复到战前的价值水平? 2.价格稳定与汇率稳定。国家通货的价值稳定是应该依据购买力呢,

还是应该依据某些国外的通货呢,这两者哪一个更重要一些? 3.金本位的恢复。根据我们对上述两个问题的回答,金本位,不管它在理论上怎样不完善,是不是为达到我们要求目标的可采用的最好方法呢? 一、货币贬值与通货紧缩 为了增加以金或某些商品为依据的通货的交换价值,可以实行降低国家通货的数量与它所需要的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购买力这两者之间比率的政策,为方便起见,可以称之为通货紧缩政策。 我们也可以使通货的价值稳定在接近于现在价值的某一点,而不考虑它战前的价值,这样的政策,可以称之为货币贬值政策。 直到1922年4月的热那亚会议上,公众对这两种政策之间的区别是不大清楚的,对两者之间的尖锐对立,后来才逐渐有了认识。即使在今天(1923年10月),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当局作出明确表示,对于它们的通货价值,要采取哪一种政策:是稳定币值呢,还是提高币值?许多国际会议建议认为,在目前水平下稳定币值的同时,许多国家通货的实际价值却在下降,而不是在上升。但是,从其他方面的迹象可以判断出,欧洲各国的国家银行,在通货政策方面,不论是实施得顺利的(如捷克斯洛伐克),或不顺利的(如法国),内心都期望提高它们通货的价值。 反对通货紧缩的简单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点,通货紧缩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为它的影响总是有害的,它会造成现有价值标准的变化,同时也会导致财富发生不利于企业、也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论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学号:0905010234 姓名:陈逸山班级:工商管理本科2班 摘要 货币政策市一国中央银行通过对货币和信用的控制和调节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1]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一般价格水品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收支的变化等。[2]本论文着重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概述。 关键词: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1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1.1货币政策目标与最终目标 制定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所要打到的目标。货币政策目标(goal of monetary policy)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成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但是,中央银行并不能对这些目标加以直接控制,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它们施加间接的影响和调节,使之进入中央银行的目标区。由于这个工程具有较长的时滞,如果中央银行等到这些影响和效果在最终目标上反映出来后再对政策进行修正,可能已经为时太晚,因而其错误也将是难以挽回的。因此,为了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控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效果,中央银行需要有一套便于决策和控制的中介指标,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联系起来。 1.2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2.1 货币政策目标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国普遍信奉“自由放任”原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架可以自动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当时西方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维持金本位制度,是稳定货币的基础。因此,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及物价稳定是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20世纪30年代师姐经济大危机震撼了世界。在这场大危机仲,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0%,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31%,失业率高达22%。各国政府及经济学家开始怀疑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度。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系统地提出了国家调节经济的理论,以解决失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就业法案,正式将充分就业列入经济政策的目标。从此,充分就业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国际贸易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后,各国普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状况也日益恶化,特别是美国的经济实力削弱,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逆差,亿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受到严重威胁。此期间,美元出现了两次大危机。在许多国家密切注意这种态势的发展,相应提出了平衡国际收支的经济目标。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许多国家为了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纷纷把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因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相应的发展成四个,即:稳定币值、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 [2.1]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摘要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货币政策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对其选择的科学与正确与否尤为重要。自中央银行产生以来,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便是各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的四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的这四大目标之间并非毫无联系的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因此,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运行时,便不可能兼顾所有目标,这就出现了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问题。在一个国家的所处的经济环境、面临的经济问题和推崇的经济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是不同的。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总会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对目标有所侧重。关于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大致上可分为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重目标论三种观点。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无论从选择、制定或是执行、实施均处在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探索。后来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正式以法律形式确定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组合,既充分遵循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现阶段国情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证明,此目标是我国体制转换时期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科学的具有充分可行性的选择。货币政策涉及面广,对经济的影响广泛,在对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过程中既不能一味地复制西方的具体经验,也不能盲目独断,我行我素。最科学的方法时在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货币政策目标。 Abstract: Monetary policy, which is the major means of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ic policies. Monetary policy target is the cor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a right and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targe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Since the central bank has been established, choosing the ultim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macro-economy in every country. During a long-time practice, four traditional ultimate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have formed, which are price stability, full employment, economic growth and balance of international payments. These four targets of monetary policy do not exist independently; on the contrary, they are the unity of a contradiction. Therefore, when countries make and implement their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ey can not cover all the targets. As a result, they have to face a problem of choosing the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With the influence of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urrent economic problems and the well-acclaimed economic theory, different countries in different periods will

最新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习题集 答案

第十二章货币政策习题集 [日期:2009-05-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4分) 1、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调节控制 货币供应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包括确立最终目标、选择中介目标,掌握政策工具,检测政策效应等内容。 2、货币政策目标 一国当局采取宏观调控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分为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 3、法定存款准备率 法律上规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所吸收的各类存款必须保 证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一定比例。 4、充分就业 指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状态。 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指为从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到是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中间变量。 6、消费信用控制 是中央银行对消费者用于消费的贷款所采用的管理措施。消费者信用包括购买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贷款、允许透支的信用卡贷款、大学生助学贷款等。 7、直接信用控制 指中央银行根据有关法令,对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主要的干预措施有信用分配、利率最高限制、流动性比率。 8、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选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整个过程。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理论主要有两种,即凯恩斯学派的间接作用传导机制和货币学派的直接作用传导机制理论。 9、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

指货币作用力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货币政策数量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三个要素:货币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真实资产需求的利率弹性。 10、货币政策的时间效应 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从颁布、具体执行到取得预期效果的时间差,即货币政策的时滞 11、公开市场业务 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 12、再贴现 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票据转让,称之为再贴现 二、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 1.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调节控制 A__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A货币供应量 B货币需求量 C货币流通量 D货币周转量 2. 稳定物价就是要使_D_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以维持国内货币币值的稳定。 A 季节性物价水平 B 临时性物价水平 C特殊物价水平 D一般物价水平 3. 当失业率等于_B_时即实现了充分就业。 A 零 B自然失业率 C社会失业率 D就业率 4. 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_C_都应该得到优化配置。 A人力资源 B资金资源 C经济资源 D能源资源 5.失业率低于_B_就可视为充分就业。 A 4% B 5% C 6% D 7% 6. 单一目标是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只有_A_一个目标。 A稳定币值 B 经济增长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 7. 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是_B_的。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宏观经济学的重点与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瞩目。中国能够长期保持高增长的速度,通货膨胀又不特别明显,货币政策功不可没。但近几年来,我们明显感觉到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大,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趋于不明显,这也招致了不少学者的批判。批判显然不是最好的武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学者的本分。这也是笔者写作的目的所在。同样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三大法宝”之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近年来对于其作用在理论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或纷纷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或用其它政策工具代替存款准备金进行货币调控,但在我国,却频频使用这一被称为“巨斧”的货币政策工具。因此,研究探讨关于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及其政策效应问题,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货币政策调整中许多现实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弄清影响存款准备金作用效果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问题,从而为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把握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把握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现实,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做了系统分析。论文力图通过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着重从货币的内生性方面分析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继2007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4.8%后,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CPI同比增长8%。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摘要: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制定的能够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政策工具,货币政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政策以及调控手段。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重点,因此要保证选择的科学性。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如何选择最终目标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问题。货币政策的目标不只有一个,经过多年的实践,形成的最终目标有四个,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然而,在货币政策的实际运行中,很难对四个目标进行兼顾,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目标进行选择。本文通过对两种货币政策类型进行介绍,结合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两个不同阶段,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对最终目标进行调整的看法。 关键词: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最终目标;调整 引言: 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实施的,是能够对宏观经济带来影响的一系列调控手段,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能够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例如,通过对货币的供给进行调控以及对利率的调整等能够有效的解决各种经济问题,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货币理论是从经济理论的角度出发,而货币政策是从政策措施的角度进行分析,二者反映的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行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制定时所遵守的准则。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多个,选择不同的目标会实现不同的发展效果,因此需要对目标进行科学的选择。通过多年的实践,货币政策的目标一般有四个,如何同时实现这四个目标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也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最终目标。 1.货币政策类型 从货币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分析,可以将货币政策划分为扩张性以及紧缩性两种货币政策。接下来就对两种政策进行介绍: 1.1扩张性货币政策 它是一种积极的货币政策,也就是说通过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其运行机制是对货币的供应增长速度进行提高,进而对总的需求进行刺激,当总需求增长之后就会带来就业率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增长。在这种政策中,通常会降低存款的利率,降低贷款的难度。因此,当社会总需求相对较低时,国家就会实施这种货币政策。 当经济处于衰退阶段时,政府通常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扩大货币的供给量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将经济带向回升。因此,扩张性货币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政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通过降低银行利率,刺激投资以及消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物价,从而扩大货币的支付,跨过经济衰退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