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词四首导学案

宋词四首导学案

宋词四首导学案
宋词四首导学案

《宋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宋词的基本特征;

2.品鉴意象体味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通过背景知识,探寻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学习重点:

品鉴意象体味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背景介绍

1.《踏莎行 郴州旅舍》

作者: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被苏轼誉为“屈宋之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等。

背景: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新旧两党争斗激烈,由政见的不合而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哀怨,悲愤交加,他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之一。

2.《声声慢》

作者: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的女词人。父亲李格非很有学问,母亲王氏知书能文,文学气氛浓厚的士大夫家庭造就了李清照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公元1101年,李清照18岁时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爱好金石学,且能诗词。婚后夫妻恩爱,在学术上互相切磋,艺术上共同砥砺,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使他俩成为“志同道合”、“相敬如宾”的爱侣,过着平静的富于诗意的幸福生活。靖康之变后,重新立国,史称南宋。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夫妻二人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仓皇南渡到建康。二年后,(公元1129年8月18日)在赵明诚奉诏赴湖州太守任的途中,因中暑不治身亡。此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同南渡流亡的难民一样,漂泊在杭州、绍兴、台州、温州、金华一带,始终无安身之所,过着动荡无定,孤苦伶仃的寡居生活,最后在颠沛流离中死于杭州。

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巩固积累

1.“词”这种文学样式起源于__ ___,盛行于__ ___,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每首词都遵循一种格式,叫__ ___。词因为句子长短不齐,又称__ ___;初始时词是文人用来娱乐的游戏之作,历来有“诗庄词媚”之说,所以词又称为___ ___;按照篇幅的长短,可以分为___ ___、___ ___、___ ___三种,按其风格不同,分为___ ___和___ ___两派。

2.秦观,字___ ___,一字__ ____,号__ ____,___ ___(朝代)词人。向来被认为是_ _____派的代表作家之一。是___ ___之一。

3. 周邦彦(1056—1121),字,号,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词集《》,又名《》。

(三)理解分析

【雨霖铃】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踏莎行】

1.有人认为这首词的开头三句具有象征意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善于用典是这首词的特点之一。“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两个典故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3. 苏轼认为这首词末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好,王国维却更激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两句,你赞同谁的观点?请结合词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苏幕遮】

1.“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请用80字左右描绘这幅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踏莎行》和《苏幕遮》两首词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异同?同有思乡,为什么最后情感却有那么大区别呢?这和什么因素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声声慢】

1.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晚年怎样的处境与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四)拓展练习

阅读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结合注释和作者的身份,分析词中传达的情感和心境,写一篇4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图形的平移--导学案

图形的平移(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能由图形的位置变化说出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情况(一次变化) 2、能由对应点坐标的变化情况说出图形的位置变化情况(一次变化)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位置的变化与对应点变化的关系 【课前学习】 1、预习导学: 一、课前复习: 1、平移的定义: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移动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和,改变的是位置。 2、平移的性质:(1)平移前后的两个图形、一样。 (2)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线段____________;对应线段______________;对应角________ 3、平移的画法:确定_________弄清_________量准_________描出______连成_________ 4、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这些图案有许多是由基本图形平移组成的,如:下列图 形中只能用其中一部分平移而得到的是() A B C D 二、预习准备 (1)预习书68-69页 (2)预习作业 1、(2013.湖南湘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2,3)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那么平移后对应点A1的坐标是

2、将图形按箭头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课堂学习】 一、情景导入 (一)探究1 例1将图中“鱼”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画出图形。 解:原来各顶点坐标分别为()、()、()、()、()、()。平移后各顶点坐标分别为()、()、()、()、()、()。 描点、连线如图所示,对应点的坐标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2(1)将上题中的“鱼”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在第一个方格中画出图形。 问题:观察鱼的前后变化,说出哪些没有变化,哪些变化了,怎么变化? (2)将上题中的“鱼”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在第二个方格中画出图形。 问题:观察鱼的前后变化,说出哪些没有变化,哪些变化了,怎么变化? (小组活动)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探索1 议一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图形沿x轴方向平移a(a>0)个单位长度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点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图形沿y轴方向平移a(a>0)个单位长度呢?与同伴交流完成填空: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图形沿X轴方向平移a(a>0)个单位长度, ①向右平移时,原图形对应点的___坐标分别加a,___坐标保持不变。 ②向左平移时,原图形对应点的___坐标分别减a,___坐标保持不变。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图形沿Y轴方向平移b(b>0)个单位长度, ①向上平移时,原图形对应点的___坐标分别加b,___坐标保持不变。 ②向下平移时,原图形对应点的___坐标分别减b,___坐标保持不变。

【语文版】七上第17课古诗五首优秀学案共2课时,含答案

17. 古诗五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背诵诗篇。 2.概述诗歌表达的感情。 3.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注释,理解内容,合作探究,概述诗情。 自主学习 1.文体链接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古体诗产生较早,唐以前无此诗名,唐代出现律诗,始称律诗为近体诗,非律诗为古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每句七个字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首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第一联(第1、2句)称“首联”,第二联(第3、4句)称“颔(hàn)联”,第三联(第5、6句)称“颈联”,第四联(第7、8句)称“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叫五言绝句,简称五绝(如王维的《杂诗》);每句七个字的叫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写作背景 《杂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他乡异地忽然遇到来自故土的旧友,自然唤起强烈的思乡之情。 《夜雨寄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所以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淮上与友人别》该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也回洛阳的白居易相逢。相同的经历遭遇,使两人有了共同的语言。席间,白居易把箸击盘吟诗一首,为刘禹锡的长期被贬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千,因此,写了这首诗,以答谢白居易。 3.注音。 绮.窗()著.花未()潇.湘()城阙.() 宦.游()歧.路()侧畔.()长.精神() 4.文学常识填空。 (1)《杂诗》作者是代诗人。字。 (2)《夜雨寄北》作者是代诗人。字义山,号, 与“”合称为“小李杜”。“寄北”意思是。 (3)《淮上与友人别》作者是,代诗人。字。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代著名诗人。字子安。诗题中“之”的意思是。唐朝时“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 (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是,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乐天”就是。“酬”的意思是。 5.解释下列字词。 来日 ..:翻.似.: ..:却.话:无为 6.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D.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7.默写。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短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 1.能够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韵律美。 2.结合诗歌背景,能够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3.把握诗歌的意象,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情思、哲理。 1.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 2.能够体会每一首诗歌的主旨,思想感情。 能够理解诗歌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蕴含丰富的情感。 朗读法、讨论法、对比法、“质疑—议疑—明疑” 1.简单作者了解: (1)【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出版第一本诗集中《雨巷》传诵一时,因此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2)【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3)【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4)【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任暨南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 (5)【聂鲁达】智利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漫.漫()装饰.()舵.手() 3.根据课文填空。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所有的叶是这一片,,繁多的是谎言。 (3)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4)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5)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东庐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诗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珍馐.()投箸.()挂罥.()突兀.() 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狐裘.() 2.根据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1)结庐.在人境:(2)问君何能尔.: (3)玉盘珍羞直.万钱:(4)风掣.红旗冻不翻: (5)都护铁衣冷难着.:____________ (6)瀚海阑干 ....百丈冰:________ __ (7)高者挂罥 ..风定云墨色: ..长林梢:(8)俄顷 (9)安得 ..广厦千万间: 3.了解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大诗人。他的诗歌记载了社会万象、人民的生活、艰难的旅程,展现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 岑参(715~770),唐朝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4.了解背景知识。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不是一时所作。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诗两首导学案修订版

诗两首导学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 2.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3.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 4.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 预习指要 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 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 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 1.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 1.看拼音写汉字 huáng wǎn chóu liáo 彷( ) 凄(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惜 ( )傥 ( )廓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彳亍 ..:( ) 颓圮.:( ) 【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课堂探究】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知识体系。下面给大家分享《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参考! 《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学生很早就有了物体或图形运动形式的感性认识,但只是个初步的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并体会出他们不同的特点。并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也是以后学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推导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看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加入图画的形式更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

现和在教学中的活动和分类,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 2.能力目标: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掌握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它是怎么运动的呢?用手势比划一下。其实物体的运动就在我们的身边,比如运行在半空中的缆车,在公路上奔跑的汽车,还有我们头顶上的电风扇等。(多媒体出示) 2、能不能用手势说明一下,这些物体将会如何运动?(指名演示:你真棒,把火车的运动比划得很形象!) 3、有谁能把电风扇的运动用手势形象的比划出来?(你也很棒!)大家对比一下刚才这两个同学比划的运动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

第12课时 《平移》导学案

第12课时《平移》导学案 一、请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平移后,图形与原图形会有什么改变吗? 图形经过平移后,图形的位置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________。 (填“改变”或“不改变”)简记为:“一变二不变” 二、试说明下面四幅图中的三角形是如何平移的,若把把对应点连接成线段,会发现什么? (假设一个方格边长为1cm) 学习指导 比如教室里课桌的移动等。 第一个图中,A点到A'点是水平向右移动cm。B点移到B'是 C点移到C'点是 这说明⊿ABC中任何一点都是 第二个图中,D点移到D'点是垂直向下移动cm。E点移到E'点是 F点移到F'点是 这说明⊿DEF中任何一点都是 第三个图中的点的移动方向能单独说成按水平方向或垂直向下方向吗?可以怎么说。

图形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 .........,互相或在, 并且大小。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中对应线段 ....: 互相或在,并且大小, 对应角大小,图形的面积。 3、图形的移动方向指的是任意点的移动方向,可由对应点 的位置指向位置决定的射线方向。 根据以上平移图形的性质,你可以画出以下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 例: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A'B'C' 第四个图中,⊿ABC移动到⊿DEF,你能说出是怎么移动的吗? 理解什么叫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分清楚“对应线段”与“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 的区别。 根据性质1,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说明AA'∥BB'。AA'容易画出,BB'如何画呢?

3题图F E C B A D 练习: 1、在下列说法中: ①△ABC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一定相等; ②△ABC?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一定平行; ③△ABC在平移过程中,周长不变; ④△ABC在平移过程中,?面积不变. 其中正确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2、下列四组图形中,有一组中的两个图形经过平移,其中一个能得到另一个,这组图形是( ) 3、如图,△DEF经过平移可以得到△ABC,那么 ∠C的对应角和ED的对应边分别是( )。 A、∠F,AC B、∠BOD,BA C、∠F,BA D、∠BOD,AC 4、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线段( ) A、互相平行且相等 B、互相垂直且相等 C、在一条直线上 D、互相平行(或在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5、如图,△FDE经过怎样的平移可得到△ABC?( ) A.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DB长 B.沿射线EC的方向移动CD长 C.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BD长 D.沿射线BD的方向移动DC长 解题指导 用自己的三角板进行平移实验,进行感受。 图形平移有“一变二不变”及“移动方向一致” 必须会找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图形平移的性质要熟记。 平移的方向是“射线”的方向。“射线”的端点是一个对应点的初始位置。

30.诗五首导学案新

邢台市第十中学导学案 年级:初二年级科目:语文使用人: 周 学习目标: 1.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5分钟) 默写课后古诗词《登飞来峰》 1.每组7、8号学生上板,其他在练习本上默写。 2.板上学生互查,其他对子互查,老师抽查。 二、探究导航(1分钟) 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主互动(30分钟) 组织方式:各组组长课前抽签决定讲解题目,带领组员进行小展示,讨论交流确定讲解要点,然后指派1—3名组员展示讲解,力求脱稿展示,其他组员准备补充或解决质疑问题。每组讲完,由下一组组长点评评价项目得分,老师板写分数。 (一)研读第一首诗词《饮酒》理解 1.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饮酒》中表达诗人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和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句子: ,。 (2) 《饮酒》中描绘傍晚时节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 (3) 《饮酒》中蕴含禅机,表达只可意会不能言传之意的句子: ,。 2.赏析《饮酒》: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达诗人超然物

外的思想情趣。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的美丽景色。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看似作者忘记了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田园生活的真正意义,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义,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这两句蕴含禅机,表达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3. 思想情感: 通过描写自己弃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抒发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二)研读第五首古诗《己亥杂诗》 1. 背诵古诗,理解填空 (1) 《己亥杂诗》中表现诗人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的句子: ,。 (2) 《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心志的句子: ,。 (3) 《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 ,。 2.赏析名句,理解词义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为喻,融入议论,表明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或:表现诗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3.内容和情感: 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达了诗人虽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誓死不忘报国的豪情壮志。 四、聚焦点拨(5分钟) 1.根据讲解情况,在学生展示中间或完毕后,老师及时进行点拨。 2.预设点拨问题: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他共写《饮酒》诗20首,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这里选的是其中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3短诗五首》 导学案

3 短诗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风雨吟》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2.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赏析词语。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3.朗读诗歌《风雨吟》,赏析词语。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朗读诗歌,品味画面美。 4.《断章》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5.诗歌中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四、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6.《断章》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7.结合你对《断章》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8.《统一》一诗,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9.《统一》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1.答案: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二、结合背景,分析语言。

图形的平移 导学案

图形的平移导学案 日期:第页姓名: 一、平移的定义 1、平移: 2、平移的要素:;; 3、平移不改变,只改变 4、平移的性质: 二、练习: 1、下列现象是数学中的平移的是() A、冰化成水 B、电梯由一楼升到二楼 C、导弹击中目标后爆炸 D、卫星绕地球运动 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 y中,(15) A-,,(10) B-,,(43) C-,.①求出A B C △的面积. ②作出A B C △向下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的图形△A 2B 2 C 2 . 3、在如图所示的方格纸中,△的顶点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以小正方形互相垂直的两边所在直线建立直角坐标系.(1)作出△ 关于轴对称的△,其中分别和对应;(2)平移△ ,使得点在轴上,点在轴上,平移后的三角形记为△,作出平移后的△,其中分别和对应.

4、三角形ABC向右平移后到达三角形DEF,对应点: 对应线段: 点A走过的路程: 点B走过的路程: 点C走过的路程: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B.平移中图形上每个点移动的距离可以不同 C.经过平移,图形对应点的连线相等D.经过平移,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应该相等6、如图,在Rt△ABC中,∠BAC=90°,AB=3,AC=4,将△ABC沿直线BC向右平移2.5个单位得到△DEF,连接AD,AE,则下列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A.AD∥BE,AD=BE B.∠ABE=∠DEF C.ED⊥AC D.△ADE为等边三角形 6题 7题 8题 7、如图,△ABC沿着PQ的方向平移动,△A′B′C′的位置,则AA′∥_________∥;AA′==;AB=,∠BAC=. 8、如图,在△ABC中,AB=4,BC=6,∠B=60°,将△ABC沿射线BC的方向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A′B′C′,连接A′C,则△A′B′C的周长为________. 9、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长度,△ABC三个顶点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ABC平移,使点A移动到点A′,点B′,点C′分别是B、C的对应点. (1)请画出平移后的△A′B′C′;(2)△A′B′C′的面积是; (3)若连接AA′、CC′,则这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______.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古诗词,培养鉴赏能力。 2.反复诵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赏析诗歌,理解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知识方圆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田园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其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存世,其代表作品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人称他为“诗鬼”。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贫寒家境的困扰,使得这颗唐代诗坛上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于公元816年过早地陨落了,年仅27岁。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李清照(1084~约1155),济南(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且因北宋南宋生活变化呈现不同特点。前朝反映闺中生活感情、自然风光、别思离愁,清丽明快。后来因为丈夫去世再加亡国伤痛,诗词变为凄凉悲痛,抒发怀乡悼亡情感,也寄托强烈亡国之思。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称为“易安体”。 2.写作背景 《饮酒》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结庐(lú)东篱(lí)悠然(yōu)烽火(fēnɡ) 搔(sāo) 簪(zān) 提携(xié) 燕脂(yān)折戟(jǐ) 殷勤(yīn) 嗟(jiē)谩(màn) 2.通假字学诗谩.有惊人句( 同“漫”,空,徒然。) 3.古今异义 (1)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 (3)自将.磨洗认前朝(古义:拿、取;今义:将要。) 四、课内探究 (一)诵读诗词,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歌的意思。 (二)赏析诗歌 1.《饮酒》前四句写身居闹市却宁静自得,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理解? ①“心远”。包含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②诗人身居闹市,但无世俗纷扰,因为远离官场和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望岳》 导学案 3.词语释义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齐鲁:春秋时的两个诸侯国。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割:分。 昏晓:黄昏和早晨。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决眦入归鸟: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会当:终当,终要。 凌:登上。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有《杜工部集》传世。

【文题解说】 “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献身精神。 望岳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设计

篇一:平移和旋转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几何的范畴。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和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该图形上任意一点或一条线的平移过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直观的区别这两种常见现象。(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并用合理有效的画图步骤完成平移后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在研究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的数学活动中,感知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操作、探索等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策略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能积极地参加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的某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对学习内容和活动感兴趣, (2)通过观察、欣赏,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学难点: 通过数学活动理解平移的概念,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过许多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一些旋转与平移的意识,只是没有很清晰认识,因为抓不住这些现象的本质特征,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受他们生活空间的局限性,好多现象没有见到过,难以想象。另一方面,生活中的平移或旋转现象,并不是数学意义上平面图形的平移或旋转。学生对物体平移的两个要件,方向和距离中的距离有误区,即对在方格纸上 将一个平面图形平移若干小格存在一定困难。 五、说教法 针对空间与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实验法、尝试法,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交流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恰当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平移与旋转》教学设计 一、构建平移、旋转的概念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丢手绢的游戏吗?(生答)那个丢手绢的同学绕着什么跑?(生答)如果从篮球场这头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另一头,怎么跑?(生答)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就和这两个同学跑的形势有关。(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4诗词5首 精品导学案1 新人教版2

24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掌握五首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 【重点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2.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几类体裁的诗歌中的五首。 一、预习自测 1.借助注释,给加点的字注音。 庐.( ) 搔.( ) 簪.( ) 戟.( ) 殷.勤( ) 长嗟.( ) 2.文学常识。 (1)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的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多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极强的表达能力。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他的诗常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建功立业的壮志。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之《己亥杂诗》导学案 1.易错字 璱人(sè)定庵(ān) 2.词语释义 己亥:己亥年,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 吟鞭:诗人的马鞭。 天涯:指离别京都的距离,亦可翻译成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化作春泥:变成春天的泥土。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九年(1829)进士。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在诗、文、词方面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文题解说】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干支纪年法中己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四月,诗人因不满朝政,辞官回杭州故乡,九月又北上接家眷,历时八九个月。在此期间,写成了诗歌315首,结成集子,总称《己亥杂诗》。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己亥杂诗》抒发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表现了诗 人不畏惧挫折,不甘心沉沦,始终都要为国家效力的奉献精神。 己亥杂诗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 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的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导学案导学案

导学案编号 ( ) 导(学)补充 学习目标体现 预习要求: 1、组员认真学习给定的材料。 2、独立完成预习案的自测题。 3、书写工整。 4、标注不会的自测题。 组长做到: 1、限时、分工、讨论。 2、提醒组员标注问题。 3、组织预展 4、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课题】 :4.1.1 图形的平移 【学习目标】: 【预习案】 【探究案】 【检测案】 【训练案】 【教(学)后反思】

导学案编号 ( ) 导(学)补充 学习目标体现 预习要求: 1、组员认真学习给定的材料。 2、独立完成预习案的自测题。 3、书写工整。 4、标注不会的自测题。 组长做到: 3、限时、分工、 讨论。 4、提醒组员标注问题。 3、组织预展 4、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课题】 :4.1.2 图形的平移 【学习目标】: 【预习案】 【探究案】 【检测案】 【训练案】 【教(学)后反思】

导学案编号 ( ) 导(学)补充 学习目标体现 预习要求: 1、组员认真学习给定的材料。 2、 独立完成预习案的自测题。 3、书写工整。 4、标注不会的自测题。 组长做到: 5、限时、分工、讨论。 6、提醒组员标 注问题。 3、组织预展 4、红笔标注疑难 问题。 【课题】 :4.1.3 图形的平移 【学习目标】: 【预习案】 【探究案】 【检测案】 【训练案】 【教(学)后反思】

导学案编号 ( ) 导(学)补充学习目标体现预习要求:1、组员认真学习给定的材料。 2、独立完成预习案的自测题。 3、书写工整。 4、标注不会的自测题。 组长做到:7、限时、分工、讨论。 8、提醒组员标注问题。 3、组织预展 4、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导学案编号 ( ) 导(学)补充学习目标体现预习要求:1、组员认真学习给定的材料。 2、独立完成预习案的自测题。 3、书写工整。 4、标注不会的自测题。 组长做到:9、限时、分工、讨论。 10、提醒组员标注问题。 3、组织预展 4、红笔标注疑难问题。 【课题】:4.2.1 图形的旋转 【学习目标】: 【预习案】 【探究案】 【检测案】 【训练案】 【教(学)后反思】 【

【语文版】版第17课古诗五首精品教学案附板书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7.古诗五首 第一课时《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绝句,大体把握诗意。(重点)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会欣赏诗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诗歌成就也是首屈一指。唐代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光,都传达了诗人浓浓的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空间,走进诗人的世界,体会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 二、自主预习 1.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①王维(约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外号“诗佛”。 ②李商隐(约813-858),唐代著名的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③郑谷(约848-约909),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光启三年进士。曾任右拾遗,都官郎中等职,世称郑都官,又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为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通俗。 (2)文体常识。 “绝句”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绮.窗(qǐ)着.花(zhuó) 愁杀.(shā) 潇湘 ..(xiāo xiāng) 3.朗读《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这三首古诗,并给诗句划分节奏。 (提示: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一”,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二二三”)示例一: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示例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示例三: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4.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 (一)学习《杂诗》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3课 短诗五首导学案(有答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自读诗歌,形成自读方式,体会短诗短小精悍的特点。 2.通过朗读体会诗歌意境,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预习案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通读诗歌,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根据自学提示,借助写作背景理解并分析诗歌主旨。 3.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书面完成。 4.请将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诗人、翻译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经历》,合集《汉园集》等。 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现代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 :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的样子。 :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骗人的话;假话。 探究案 《月夜》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萧红墓畔口占》 3.《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写“红山茶”有什么作用? 4.《萧红墓畔口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断章》

第8课时 《平移》导学案

第8课时《平移》导学案 知识目标:1、了解平移现象; 2、掌握平移的特征。 3、会利用平移,进行作图。 能力目标:1、图形分解与平移的关系; 自主学习(我愿学、我会学) 一、请举出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平移后,图形与原图形会有什么改变吗? 图形经过平移后,图形的位置_______,图形的形状________,图形的大小________。 (填“改变”或“不改变”)简记为:“一变二不变” 二、试说明下面四幅图中的三角形是如何平移的,若把对应点连接成线段,会发现什么?(假设一个方格边长为1cm) 学习方法指导 (学生提问) 第一张图中,A点到A'点是水平向右移动cm。B 点移到B'是 C点移到C'点是 这说明⊿ABC中任何一点都是 第二个图中,D点移到D'点是垂直向下移动cm。E 点移到E'点是 F点移到F'点是 这说明⊿DEF中任何一点都是 第三个图中的点的移动方向能单独说成按水平方向或垂直向下方向吗?可以怎么说。

图形平移的性质: 1、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 ........., 互相或在,并且大小。 2、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中对应线段 ....: 互相或在,并且大小, 对应角大小,图形的面积。 3、图形的移动方向指的是任意点的移动方向,可由对应点 的位置指向位置决定的射线方向。 根据以上平移图形的性质,你可以画出以下图形平移后的图形吗? 例:平移⊿ABC,使点A移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A'B'C' 第四个图中,⊿ABC移动到⊿DEF,你能说出是怎么移动的吗? 理解什么叫对应点?对应线段?对应角? 分清楚“对应线段”与“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 的区别。 作图要点: 1、移动方向; 2、移动距离; 根据性质1,对应点连接成的线段,说明 AA'∥BB'。AA'容易画出,BB'如何画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