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西方哲学史中理性与非理性主义

代序:

“百姓酒馆”老板娘的本职工作是在“天涯别院”开黑店,业余爱好是读洋书。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这年头读洋书读不出名堂来,但总归是个爱好,说不定将来有用也未可知。

人有爱好,心就不老。看到老板娘十年前这篇心得体会写得还不错,就把它贴到这里来。

谁要是对老板娘的观点有不同意见,想论战一把,胡扯奉陪到一半。管你对错,在胡扯笔下,你肯定不对。因为老板娘总是对的。

正文如下:

在一定意义上说,整部西方哲学史就是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相互对立冲突的历史。在这场长达两千多年的明争暗斗中,或许是由于作为西方哲学之源头的古希腊哲学的产生本身就是基于对史前神话世界观的理性否定,理性主义虽一度遭遇了中世纪神学的钳制,从总趋势上说仍是占上风的。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理性主义的至上地位愈加巩固。但是被几番放逐的非理性主义却从未甘于沉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串不和谐的音符骤然响起,非理性主义以狂飙突进之势席卷而来,继人们摧毁了上帝的祭坛,理性的祭坛也终于开始瓦解了。这不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事实上,非理性主义的重新崛起给整整一个世纪的哲学思维打上了自己的烙印。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免产生疑问:如果说,非理性主义的滥觞植根于人类的愚昧顽劣,那么在自然科学经历了历史性变革的二十世纪,它又为什么得以沉渣泛起呢?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理性主义的崛起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然而,仅凭一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把这一广阔而深刻的文化现象看的不言而喻,又未免失之笼统。我认为,若想真正做到深刻而完整地把握非理性主义的精神实质,我们首先必须用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非理性主义产生的根源,这应该是一种更为直接却也更为深刻的视角。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思想史的中心事实便是宗教的没落,它结束于人们亲手埋葬了上帝的世纪之交。或许可以这么说,二十世纪是自由人的世纪,而真正自由的个体是不需要任何关于终极真理、超越原则的神话的,不论它是神性还是理性--这是否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呢?现代人这种孑然独立、无依无靠的自我意识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是否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

在全球各民族形成之初,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民族的心理特质,并进而影响其思维方式的形成。作为西方文明源头的古希腊亦是如此。地中海地区贫脊多石的土地,潮湿温热的气候,从未使农业的丰收成为希腊人稳定而可靠的希冀,因而也不可能象东方(特别是中国)一样建立起安居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文明。相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变化莫测的自然、颠踬流离的冒险,都使希腊人对于外在自然的崇拜,恐怖多于爱戴,愤怒超乎敬畏,进而发展为把自己摆在与自然相对立的另一方。在这一尖锐的冲突中,一方面,人类发现并赞美自己反抗自然的力量--正是在这里,主体骄傲地从客体中独立出来,“自我”获得了第一次觉醒--另一方面,自然强大的威压又给希腊人刚刚萌生的自我意识注入了强烈的悲愤感,于是乎,人与自然的对立就演化为神话中英雄对命运的抗争。

在神话时期,自我意识作为人类对于自身的本质特点、生存意义以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的自我反思,还没有从形而上的高度得到清晰而明确的回答。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更多的是通过他们的神话,通过英雄悲剧表现出来的。很显然,在英雄与命运的冲突中,希腊人偏爱的是他们的英雄。英雄不是神,而是神和人的后代,这半人半神的英雄具有雄伟的体魄、充沛的精力、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希腊人创造出英雄就是为了让他们代替自己去反抗

命运的淫威,他们赞美英雄的胜利。然而,强烈的悲剧感又使他们无可奈何地意识到命运的强大不容抗拒。于是在冲突中,英雄往往以失败告终,他们被放逐,被诅咒,被捆绑于高高的崖壁之上,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可是希腊人并未因此减少一分对于英雄的崇拜,他们告诉我们:这一切与英雄无关,这一切只是命运预先设下的陷肼。俄狄浦斯并不象弗洛伊德附会的那样只是今天男孩子们仇父恋母情结的代名词。在古希腊人那里,俄狄浦斯,这斯芬克思之迷的解答者,他的悲剧最初也是最直接表达的正是人对命运的无能为力。

这样,神话时期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人--是命运的受难者!

由此出发,更加深了古希腊人对于命运的怨恨,我们注意到,在古希腊美人林立的神话里,命运女神却被描绘为丑陋的老太婆,而且还瞎了眼--瞎眼,多么天真幼稚而又多么形象的譬喻,还能找到什么描述比这更恰当地表现命运莫名其妙、不可理喻、荒唐无理--非理性的一面吗?

命运这种非理性的表现在西绪弗斯遭受的惩罚中更为明显。由于冒犯了众神,西绪弗斯被判处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却因自身的重量滚落下来,于是一切又得重新开始。在我看来,西绪弗斯的痛苦远远大于那盗火者,因为命运加于他身上的苦役是那样的永无止境,却又是那样的一无用处。加缪把西绪弗斯称为“荒诞的英雄”,其实他根本算不上什么英雄,而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一个罪犯,一个囚徒,然而希腊人那充溢着纳克索斯情结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拒绝把那块象征着一切罪恶、责罚、苦厄的巨石仅看作西绪弗斯的应得之罚,在他们眼里,巨石的存在更多的是命运阴险与恶毒的铁证。“什么都行,就是不能作个失败主义者”,尼采的狄俄尼索斯如是说。正是如此,肩扛巨石的古希腊人把一切推诿给了命运--那荒唐、瞎眼、非理性的命运。

那么,希腊人果真没有向他们的敌人做任何妥协吗?微笑的狄俄尼索斯对我们摇了摇头。在罗素的眼中,酒神崇拜只是由于理性的可厌、道德的沉重和秩序的奴役在希腊人的思想、感情、行为方面引起的一种反动,我则认为,?如果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剖析其实质,酒神崇拜根源于英雄主义的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精心伪装的妥协。事实上,在剑拔弩张的对峙中,?赫西俄德们一直眷恋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黄金时代”。于是,当春天来临,天地氤氲的时刻,?酒神祭祀的神秘氛围,使人放弃了素日与奥林匹斯山相对峙的阵地,神也一改往日的威严,摇身一变,成了个放浪形骸、?半人半羊的美少年。在狄俄尼索斯的魔力下,人对自然的恐惧化为乌有,“许久以来被疏远了的或被抑制了的自然本身,也再度升起,?并庆祝她和她的败家子--人类--之间的调和。” (1) 这样,希腊人通过使自己陷入颠狂、迷醉、忘我的(非理性)情境,?以自身的“融入”向那不可捉摸的自然做了妥协。由此,非理性主义以一种原始情绪勃发的形式占据了希腊人的心灵,?就连罗素也承认:“他们似乎从传统中,从幼年时代就保存着一种更为原始的思想感情的方式,?这种方式常常在严重的关头很容易占优势。”(2)

或许可以用罗素的话为我们对非理性主义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回顾划上句号,我们已经看到希腊人是怎样从他们那英雄主义因而也是慷慨悲壮的自我意识--人是命运的受难者--出发,一步步走向非理性主义的。不过罗素的这句话还有一半,他首先肯定的是在全盛时期,“有教养的雅典人明确的自觉的心理过程”(3) 是理性主义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这使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贤哲时期”的古希腊人,当然,还是要从自我意识入手。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贤哲时期”的古希腊人的自我意识都变得乐观起来。这自然可以从当时的社会存在中得到解释:生产规模的扩大、城邦的繁荣、奴隶主民主制的确立和巩固,这一切都增加了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的信心和勇气。赫拉克利特早已把桀骜不驯的“命运”改造成合理性的可以为人所认识的“逻各斯”,普罗泰戈拉更是一改“神话时期”对于外在客体力量的悲观认可,把主体地位抬到了宇宙的中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

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在这里,自我意识获得了第一次形而上的概括,第一次就这样傲气十足,原先总与人相颉颃的客观世界现在连存在与否也要听凭人的主观感受,这是何等的自信啊!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命题”(黑格尔语),与其说它是非理性主义的,不如说它包含着走向理性主义的契机,正是普罗泰戈拉对主体地位的高扬开启了通向理性之神殿的坦途,而这一转折却是从他的论敌苏格拉底开始的。后者显然要清醒许多,他告诫人类:“认识你自己”,你就会发现你一无所知,他给普罗泰戈拉那相对主义、主观主义的人加了一个限定词,认为只有“思维着的人”才能作为万物的尺度。不过,这并不等于苏格拉底贬低了人,事实上他只是抬高了理性的人,只有到了柏拉图,人的理性才被摆到至上的地位。对于柏拉图本人来说,理性的清醒简直成了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可是,如果他想使之成为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首先就必须使人们相信他所推理的对象--观念--要比他自己的个体或是构成他的世界的个别事物来的更真实。那么,柏拉图的“人”又是什么呢?--人,这个用两只脚走路的没有羽毛的动物,不过是理念不完善的摹本罢了。如果说赫拉克利特曾隐晦地暗示能够认识“逻各斯”的只有少数“高贵者”,那么在做过几天克拉底鲁学生的柏拉图那里,分有理念的多少已成为判断人之优劣的依据,这是人类第一次为等级制所做的理论论证,自我意识不再是浑然一体,人类存在的原始完整性也受到了分割,哲学王的神话确认了理性对非理性(意志、激情、欲望等的)统治。于是当亚里士多德喊出:“人是理性的动物”时,狄俄尼索斯已经无话可说了。

事实上,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理性的希腊人对其非理性祖先的背叛,也许应被视为一种进化。作为西方历史上第一群思想家,他们发现了绝对的以及抽象的事物,发现了永恒的本质、形式和理念,而这等于是理性功能的最初显现和分化,对这项发现的浑然陶醉使得他们坚信自然是可以被认识的,只要你运用理性!那使西绪弗斯殚精竭虑的“巨石”早已碎为齑粉,他们还有什么必要非得躲入非理性主义的荫蔽之下来逃脱罪责呢?这样,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第一次交锋,就以后者的大获全胜而告终了。

严格说来,非理性主义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是在基督教的教父们那里。不过它的孕育和萌芽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腊化时期。这一阶段,城邦愈见衰颓,城邦意识所能提供给希腊人的向心力和光荣感也因而失去依托,随后,罗马统治带来的社会动荡与连年战祸,更使人们意识到:人类并不象柏拉图所说能够活在永恒之中,正相反,人的存在极其有限。那么,人的理性,它难道不与人的存在一样也是有限的吗?既然理性再也不能把握终极真理,我们该相信什么呢?哲学家又该如何安身立命呢?这种充溢着强烈的有限感和失怙感的自我意识使第欧根尼退缩到一只桶里,使皮浪羡慕猪的生活,又使裴洛和普罗提诺遁入神秘主义之中,失去了根基的希腊人焦急地寻找新的依托--他们找到了上帝。

从本质上说,基督教虽然显示出强烈的希腊和新柏拉图派哲学的色彩,毕竟还是属于希伯来精神这一面的。而希伯来精神的底髓--就我们从《圣经》中体味到的--乃是一种深重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并不局限于个人的存在中关乎道德行为的一隅,而是贯穿了人类整体的存在。人是什么?希伯来人回答:人是上帝的罪人。约伯只有承认自己卑贱才换得上帝的饶恕,“他必杀我,我仍信赖他。”是的,信仰,这正是基督教首要的基础。理解了希伯来人,你便理解了为什么德尔图良能够说出“正因为是荒谬的,所以我才信仰。”

同样,也只有理解了奥古斯丁,我们才懂得非理性主义第二次兴起的真实背景及原因。

“我是谁?”奥古斯丁首先向自己发问。他没有给我们明确的回答(在《独语录》中,他坦白地承认除了我的存在以外,一无所知),但我们或许可以自己找到答案,这个答案除了把主体从整个人类转向个体自我这一点差别外,与希伯来人的回答如出一辙:我是上帝的

罪人。不过,这决非由于改宗之后受希伯来精神的影响,希伯来精神只是迎合了奥古斯丁本人根深蒂固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来自何处呢?这里似乎有必要借用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术语--它来自奥古斯丁内心深处的“恋母情结”。在《忏悔录》中,他从不掩饰自己对母亲的眷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皈依上帝的过程中,正是身为天主教徒的母亲促成了他最后的转变,而奥古斯丁对基督教的最初接触也正是通过母亲。对他来说,他选择的不是更近于“真理”的宗教,他选择的是母亲的宗教。

不过奥古斯丁毕竟不是俄狄浦斯,他远不象希腊人那样走极端,但正因为于此,他内心所受的煎熬更大。因为对母亲的爱,早在童年时他就已经背叛了父亲;改宗无疑是对异教徒父亲的第二次背叛,这双重的罪恶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这时,一道光照亮了他--基督教不仅给了他真理,更重要的是给他找到了另一个“父亲”--上帝!他匍匐在天父脚下痛哭流涕的自责,只不过是其早已不堪承受的对父亲的负罪心理的渲泄罢了。但他还是没能获得一丝心理平衡,他的心灵仍在不安的颤栗。上帝--父亲--我满身罪恶!为了小时侯偷摘了几枚梨子,他写了整整七章的忏悔,“这似乎是一种病态。”罗素还是过于温和了,换了弗洛伊德定会一针见血地这里有一种受虐狂的倾向,而一切受虐狂的背后都藏匿着最深的自恋--又是自恋!纳克索斯的精灵从希腊的山林水泽飘飘荡荡来到奥古斯丁的面前,它使我们再次触摸到那根连着非理性主义的隐秘的心弦。

我们已经注意到奥古斯丁给自己提出的问题与他的前人不同,古希腊人问:人是什么?奥古斯丁却问:我是谁?这并非一个无关紧要的转变。古希腊人的问题已经事先假设了一个“物的世界”的存在,人不过是那固定而合乎自然的动物秩序中的一个环节,他们关心的只是寻找这一环节的确切位置;而奥古斯丁的问题首先假定的则是“我”的与重不同,提问的方向直指发问者的“镜中自我”,这是一个纯然个人的问题。奥古斯丁绝不敢妄言自己独一无二,但这一念头始终深植于他的潜意识之中。我是谁?我们看到的是镜子前的奥古斯丁一脸被弃后的失落与茫然,我们没有看到的是在他身后的阴影里正站着受挫的纳克索斯。

于是,当基督教的教父奥古斯丁在“全知全善全能”的上帝面前历数自身罪恶的同时,“唯我论者”奥古斯丁质问上帝:为什么我是有罪的?如果我不过是被你玩于股掌之中的造物,我的罪恶难道不该由你负责?对于这种把恶直接引向上帝的异端,教父当然不能容忍,他还击道:恶,那是上帝在虚无中造物的结果,因而它只是一种有缺陷的存在,换言之,根本无恶!哪里料到,这正中后者下怀,后者所需的就是要证明:一切都是上帝工作中的失误。不要忘了,是奥古斯丁系统地论述了“原罪”,而他的真实动机却在--亚当的罪过与我何干?在这里,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奥古斯丁的上帝与希腊人的命运女神有什么不同,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奥古斯丁不再象希腊人那样把仇恨与不满形之于色,他似乎是热烈地爱着他的上帝的,至少因为爱自己他爱上了上帝,在这一点上,他表现的比希腊人聪明得多。西绪弗斯自不量力地想把巨石放在奥林匹斯的山巅,在与神的拉据战中他只能以失败告终;奥古斯丁也把他的“巨石”卸在了上帝的伊甸园,但他是多么诚惶诚恐啊,他赞美主的万能,他教导我们:放弃你所谓的理性吧,信仰上帝,因为只有相信他才能帮你摆脱那沉重的巨石!

至此,奥古斯丁滑向非理性主义的全部心理过程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自我意识所起的作用一目了然。而我之所以对此不惜笔墨,则因在我看来,奥古斯丁并不绝对的独一无二,说他是个特例不如说他是个典型,他的自我意识集中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而我们在本章开篇就已经指出这也正是非理性主义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如果说,孕生奥古斯丁们自我意识的时代是一个旧世界行将崩溃,新世界正在痛苦分娩的时代,那么随着封建文明的缓慢诞生、经济的复苏、社会的安定、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必然要引起人类自我意识的嬗变,人们的普遍注意力从彼岸转向尘世,似乎又开始对自己充满信心,于是乎,人是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托马斯.?阿奎那却做出了既不同于奥古斯丁,也不同于希伯来人,而是直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回答:“人是理性的动物”,上帝是理性的上

帝,因而人是上帝的宠儿。上帝并不象奥古斯丁所说的那样全凭意志包揽一切,他已经把理性赐予了人,所以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托马斯眼中,“巨石”并不可怕,你可以绕过它,只要遵从理性。据此看来,有人把托马斯称为近代理性主义的先驱,也不无道理。然而,只要“巨石”一天没有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理性就一天不能彻底取得胜利,信仰仍然高于理性,即使这是对理性的信仰。

是文艺复兴吹响了总攻的号角。文艺复兴或许只是打着复兴古代文化的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兴起,却名副其实为古希腊一度占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的复兴,而我们知道:理性主义的复兴不过是人本主义的派生物罢了。正是对人的价值的高扬,才使理性主义一路所向批靡。于是轮到黑格尔时,他叫住我们的英雄:西绪弗斯啊,你还畏惧什么呢?用你的理性把巨石砸碎吧,碎片将引爆一切伊甸园和奥林匹斯山!

理性主义就这样在狂热中登上了峰顶。

不过,即使在它胜极一时的日子里,非理性主义的一股潜流仍暗暗涌来。休谟首先挺身而出,指出因果关系不过是种“习惯性的联想”,而因果法则正是理性主义赖以存在的轴心法则;此后同时代的卢梭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情感高于理性;康德则进一步限制了理性的范围;到了克尔凯郭尔,他对作为理性主义堡垒的黑格尔哲学发起了扫荡性的征讨,但是他没有成功,他的后继者尼采和叔本华一度也没能成功,叔本华用“绝对精神”为自己的鬈毛狗命名,不过是聊补其在柏林大学的讲台上惨败于黑格尔的失落;至于尼采,“上帝死了”在当时还只是一句疯子的呓语,他后来也果真发了疯,这是为了逃避理性的窒息所能有的唯一解脱之法。可见,非理性主义一时间尚难成气候,因为那足以召唤其崛起的人类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因为孕生这种自我意识的时代尚未到来。

可它终于还是到来了。人们踏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向里张望,他们能找到什么呢?他们又需要什么呢?也许我们先得认识一下人类所面临的这个新时代,才能认清面临新时代的人本身。

这是一个彻底废黜了上帝的时代。首先是形而上学对上帝的围剿,接着是自然科学的斩尽杀绝,无神论的胜利战果辉煌,“上帝死了”由一句卡珊德拉的预言,变成了精神上的“奴隶解放宣言”。然而,那为自由而欢呼雀跃的人群很快冷落下来,人们发现随上帝而去的还有其一贯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人们发现自己已被抛入无依无靠的境地,面对着的是一个失去了偶像、权威、信仰--失去了所有终极关怀之必要的世界。的确,他自由了,自由得漂浮起来,但这自由却是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这又是一个日益担心着死亡的时代。1914年8月是西方人第一个黑色记忆,在此之前,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丰硕成果虽屡遭经济危机的打击仍使人们志得意满,一战的爆发将这些全变成了:“昨日的世界”。它不只是宣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行将入木,更是昭示了整个欧洲的全面崩溃。一切繁华、高贵、稳定都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曾以为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人类也同样虚弱得不堪一击。至于一向号称正义的二战,蘑菇云中的收场只是使死亡变得更为贴近。此后,战争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人类所拥有的足以毁灭地球20次的核武器更是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撵走上帝已使人们失去了区分善恶是非的标准,现在死亡使一切区分丧失意义。因为,在生命的终点,既没有了天堂也没有了地狱,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虚无。

这还是一个科学技术取得飞速进步,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意识形态革命相交织相渗透到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时代。科技发展加强了人对自然的制胜力量,也使人在交战中发现自己的彻底有限性;它使人更加远离自然界,也使人沦为丧失个体性的社会一分子;它使社会生活渐趋组织化、程序化,制造出严密的官僚科层组织、网罗一切的市场结构、无孔不

入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使人在他自己的造物面前,在这精致繁复的“社会机器”面前深感个人的渺小与乏力。

这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类即将迈入的一个新时代。他进来的时侯踌躇满志神采飞扬,以为会有更大的权力来控制他周遭的世界,可在这个世界里,他却发现自己无家可归,发现自己的理性再不能保证他满意地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了。

然而在现代人眼中,这个问题真的还那么重要吗?既然死亡最终将把一切差别抹平,苦苦纠缠于“人是什么”、“我是谁”又有何意义?既然人既不能选择不生,也不能逃脱死亡,又何必追问我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人不过是地球发展史上的一个最终产物,只是很晚才形成罢了,这个最终产物是一个生物,这种生物能更复杂地把能量和能力(它们本身已存在于低于人类的自然之中)混合为一体,只是在这方面,它与它在自然界的先前形式不同。”(4) 如果真要追究,这便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这一物化的人生面前,还有什么终极意义可言?所有的神圣理想,所有的超验原则都只是人类的自欺,至于理性,更是人这个动物长久的历史性虚构而已。那从文艺复兴以来靠对理性的盲目自信所支撑的自我中心主义的堡垒终于摇摇欲坠了。

但是,人类果真能做到不带任何偏爱地审视自我吗?不,他们做不到,纳克索斯的血液已在血管中积淀了千年,现在,人类挑剔地望着镜中赤裸裸孤零零的自我,为他所造成的各种危机、死亡、丑闻而羞愧难当,可一旦肩扛巨石的西绪弗斯再次走进他们的视野,人类禁不住又故伎重演了。然而这一次,既没有奥林匹斯诸神,也找不到伊甸园的主人了,置身废墟的西绪弗斯茫然四顾,他不知该把巨石卸在何方。

是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发展帮助人类逃脱了这种尴尬。心理学告诉人们在理性心灵的背后还隐藏着非理性的另一面,它始终影响并阻碍着理性的运用。这真是根救命稻草,如果说,叔本华的“生存意志”、尼采的“酒神冲动”、柏格森的“生命之流”,已经用形而上学者的方式把一切推诿给了人类生命中盲目无因、难以捉摸又不可遏止的本能冲动,现在,弗洛伊德用医生的眼光为上述结论做了更为深入细致的实证分析,他找到了“里比多”,于是一切都可以在人的最原始的性本能中寻得答案。可这样一来,现代人不过是把在古希腊人和中世纪那里外在对立的两个实体(英雄与命运、人与上帝)转移到自身心灵内部。因此,西绪弗斯根本无需动步,就把巨石藏到了潜意识的遮羞布后。

这里,我们再次看到了人类怎样为了逃避责任而转向非理性主义。或许有人要问:存在主义呢?特别是萨特,他难道不是一再鼓励人们要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吗?的确,存在主义走的是另一条路,但这并不妨碍其殊途同归。

在存在主义者眼里,第一位的存在是具体的个人的存在,他们没有闲心回答“人是什么”,他们只关心“我是谁”,在这一点上,奥古斯丁不愧是其先驱。“我是谁?”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包含着“存在先于本质”这个核心命题:“我是”首先肯定“我”的现实存在,“谁”则期待着对我的本质做出说明,这不是人与非人相区别的“类本质”,而是我与他人相区别为我独有的个体本质。克尔凯郭尔率先把“孤独的个体”作为哲学的核心概念和论证的出发点;这在海德格尔那里演变为万物凭之取得意义的“亲在”;而萨特则更为直言不讳,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只是他自己一系列行动的总和,又由于人是绝对自由的,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把每个人的全部责任放在他自己肩上。俄瑞斯忒斯在朱庇特面前毫不妥协,他骄傲地承担自己的罪恶,带着“苍蝇”扬长而去;萨特比俄瑞斯忒斯还要骄傲,他从不寄希望于上帝、理性,甚至对潜意识的“遮羞布”都不屑一顾,他只相信自己的自由。然而,这是否意味着萨特就有勇气承担西绪弗斯的巨石呢?答案只能是否定的:他的真实动机与奥古斯丁如出一辙,奥古斯丁愤愤不平:亚当的罪过与我何干?萨特则问:他人的罪过与我何干?他认为自己没有权利为他人提供所谓“最好的”选择,同样也没有义务为他人承担选择的后果。现在,在萨特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西绪弗斯,他扛着属于自己的石头向未来走去,他可以靠自己

使石头变得更大或更小,但他再也没有必要为别人分担重量了。这样,人们绕了一个圈子又在原地踏步--通过拒绝“陪罪”,每个人又把责任完全设想为他人的了。“他人,就是地狱啊!”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西斯主义会得到那么多人的信奉--不是人人都能承受自由选择带来的重负的,为此,他们甘愿放弃自由。

这,就是非理性主义的第三次浪潮。

至此,我们分别考察了非理性主义三次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我们看到:当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价值的评判不足以向他提供战胜外部世界并实现自我保护、自我肯定、自我依恋的力量时、非理性主义就会兴起,反之则走向衰落。然而,这并非等于说把人类的自恋乃至由此产生的逃避责任的心理看作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作为人类自我意识之核心的自恋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在实践过程中,人类通过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来确证自身的本质,正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与对立引起了人的自恋,而文明的每一次进步又逐步加强了这种自恋罢了。同样,当我说这隐藏在人类自我意识最深处的自恋(不管其是否受挫),始终影响着非理性主义的兴衰时,也并非等于否认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作用,因为就连人类自我意识本身亦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存在而产生和变化的。我们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这一问题,才能更深入地解剖非理性主义与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内在关系。

1994年4月

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古希腊智者学派之浅析 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史上,古希腊智者学派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学派,虽然在黑格尔之前的哲学家评价中,智者学派从来都是消极的,以至如今仍以“诡辩论”惯用其身。在古希腊哲学繁星般的智慧天空中,其实智者学派也是一颗璀璨的明星,纵然在哲学争鸣的古希腊时代被苏格拉底的理性论批倒,但其将哲学的思辨注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的肌体;即使他们在思辨的道路上走到另一个极端,但正如一些学者所言: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从大多数哲学家的观点看,古希腊哲学史以苏格拉底为界分为两个发展的时期,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生。一般说来,研究的对象不同,把握对象的方式和规则也不会相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古希腊哲学史视为一个整体,因为正是在这一整体中才显出了古希腊哲学前后期发展的内在一致性:他们拥有相近的目标,都关注“本源”、“存在”一类的问题,尤其是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家更是关注“存在”问题,因而在古希腊哲学史上本体论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个意义上看,智者学派似无任何理论建树,智者们大多不关心“存在”问题,也不曾有人试图创建一套本体论学说。因此,人们未把智者当作一个哲学学派是有一定理由的。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在讨论希腊哲学史时,完全是把智者学派排斥在外的. 一、智者及智者学派 智者,即指一切有智慧的、聪明的、在理解力或某种技能方面出人头地的人。这样在古希腊就有很多人符合,毕达哥拉斯、德谟克里特是智者,而苏格拉底更是当之无愧的智者。但到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才习惯于把“智者”指为从普罗泰哥拉这个系统下来的一批学者。 把这样的一批学者在一起称作“智者学派”,是否他们拥有共同的,或极为相近的观点呢?至少在看待一些通常的哲学问题时,他们的观点能相互支持或引用,也许这是我们区分哲学派别的一个标准。但从现存的原始资料看,这一批所谓的“智者”,他们的观点是很不相同的,无论哲学、科学、伦理学方面,他们都各说各的道理,并没有明显的相同的立场和观点,因此有许多学者认为“智者”不能成为一个“学派”。他们大多是教师,也许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所以“智者们”只是一个阶层,而不是一个哲学学派。 传统的观点把包括普罗泰哥拉、高尔吉亚等一批学者称作“智者学派”。他们都把论辩术、修辞学提到教学的首位,并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也就是说智者们对传统的文化,采取了怀疑、否定的态度,从而建立和发展了一门新的学科,即语言学或修辞学。另外,智者学派把绝对本质纯粹概念或者被思维者,编写为概念或思维的运动,因此思想本身成为独立自由的。正是因为这点,有学者认为智者学派包含了辩证法的开始。 二、“人是万物的尺度” 被黑格尔誉为“伟大的命题”的普罗泰哥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在后来的哲学家的解释中,被赋予了复杂玄妙的意义,但它的确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即使现在仍然具有一定的震撼。 “人是万物的尺度,合于这个尺度的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是不存在的。”这是普罗泰哥拉的主要命题,其意思一方面是说要把思想作为被规定的有内容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但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是如何理解“人”,站在苏格拉底的立场,这个“人”理所当然地被理解为感觉个体(普罗泰哥拉把知识等同于感觉),并指出知识不是感觉,“…知识?不可能在我们感觉能力的属性中,而要在心智对它们的思考中搜寻到。”对于苏格拉底的分析,学者们持有各种异议,批评者认为这个人”指的是人类全体,因为单个个人无疑也像外部事物一样变动不居,又怎么担当万物的“尺度”呢?黑格尔察觉到这个问题容易产生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所以他指出:“每一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班级:研究生一班(S11E01) 姓名:杨海源 学号: 课程班级:西方哲学史②班 学习《西方哲学史》心得体会 在有限的这一学期时间选修完了这门课程,但让我说学到了、精通了多少相关课程理论知识,我觉得思维还是停留在一种印象的脚步,因为我觉得西方哲学史的确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很深奥。尤其是对于我一个东方文化背景下长大,又信仰佛教的我,有时更加有点难以理解西方的观点。哲学就是对世界和人的根本问题的无穷追问、终极思考。它的特点是大而深、但并非无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因为太复杂,我们不会去深究,但哲学家却专门思考这些不可深究的问题。西方哲学史是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冒险,学习西方哲学史就是跟随西方大哲去经历思想的探险,在这种探险中了解当时人们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思考,从而获取智慧,提升思想水平,开拓智力空间,挑战传统观念,颠覆陈腐价值。所以我认为学习这门课有利于我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我们每个人树立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引导我们解决人生意义等重大问题的最理想的向导。以下,我就结合自己在学习过中的认识,谈几点学习《西方哲学史》这门课后的体会。 一.生命的意义 这个古老的问题难倒了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曾有位作家轻松而又激情的做出了回答:“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放手去做”。我们很多

人很多时候,都问自己,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我们的人生目标是什么而他给了我们这个一直存在最大争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实现自己的理解才是生命的意义。很多次,我也这样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为了什么,我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我又为什么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诱惑的世界里苦苦挣扎,越想弄清楚就越糊涂,人世间有许多事情是我们所不明白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得透不过气来,我也不例外,花半辈子时间读书,忙来忙去就是为了柴米油盐、吃喝拉撒,这样的生活不痛苦吗有些人生来就富贵,不愁吃穿,过着奢侈放荡的生活,大四挥霍与灯红酒绿之间,这样的生活又有何意思我们佛教中说人的一生便是一个轮回,但也仅仅是一个轮回罢了。每次想到这句话时却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悸动。人的生命是否会有下一轮回?或许没有人知道,我们所能知道的不过是这一世的轮回,“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的生命似乎太过渺小,似乎尚没来得及折射出太阳似得光芒,便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的一生的确是太短暂了,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在短暂的生命里我们的意义在哪里?生命止于何处,人该如何对待自己有限的一生?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最可贵的,更有人说,生命的确宝贵,但最宝贵的是对理想的追求和热爱,人的生命的长短可以用时间来衡量,但对信念的执着和奋斗精神是人世间任何测量单位都无法计算的。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 2009-06-23 15:51:32|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订阅概述 包括唯意志主义在内的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本能冲动等非理性的活动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非理性的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而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处于这一思潮早期的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学说第一节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概况 一、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含义二者都把人的情感、意志或人的精神活动中的其他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理性(理智)之上,并由之出发来解释人的全部认识活动以至全部精神和物质活动,体现了一种在整体上与传统理性主义哲学迥

然相异的哲学思维方式。但二者还是有差异的。首先,前者偏重于认识论层次上的意义,后者则突出以情感意志为中心的本体论;其次,由于人的非理性活动除了意志欲望外还有其他形式,因此后者可看作是前者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就个别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来说,从西方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最初阶段起就已存在了。在原始宗教和神话中,理性和非理性处于直接同一状态,荷马史诗既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又迸发出生命的激情。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的前提下谈论非理性,新柏拉图主义则把非理性置于理性之上,普罗提诺的“太一”就是一种有意志的存在。信仰在欧洲中世纪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绝对支配的地位。信仰不仅是超理性的,有时甚至是反理性的,因而信仰主义往往可以掩盖某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近代哲学使理性主义正式登上了哲学的王座,但即使在这个理性的时代,仍有霍布斯、休谟、帕斯卡和卢梭等对非理性重视和强调,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哲学也都有较多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成分。总之,西方哲学史上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主义思想观点是作为哲学思潮的非理性主义和作为哲学派别的唯意志主义的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但它们基本上都只是作为某种哲学中的一种成分或倾向而存在,尚无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与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形成包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008填空题 (1)前期象征主义主要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应和”论,该诗被誉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以“音乐化”为核心。主要著作:《尤帕利诺斯》《灵魂与舞蹈》《文学杂集》 (3)亚瑟·西蒙斯是法国象征主义在英国的主要传播者,其《象征主义文学运动》一书是英国第一部较全面介绍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论著。 (4)叶芝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主要著作:《诗歌的象征主义》《论文与序言》《探索集》《评论选》 (5)意象主义诗论于20世纪初叶提出,标志是庞德提出“意象主义宣言”的诗歌创作三原则。主要著作:《严肃的艺术家》《罗曼司精神》《怎样阅读》《阅读ABC》等。 (6)意象主义诗论家休姆的主要著作:《沉思录》、《沉思续集》;他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009保尔·瓦莱里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1)“象征主义精神”: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高度重视个性,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 (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①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②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 ③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 ②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抽象思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理内涵的来源; 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4)评价:瓦莱里的音乐化象征主义诗论比前期象征主义诗论更为深刻和精细,也克服了其前辈和同辈诗论中的神秘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倾向,从而把象征主义诗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010威廉·巴特勒·叶芝的象征主义诗论是什么?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第三章智者运动与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 (一)智者和智者运动 1、智者:原义:有智慧的人。 2、智者运动:由智者的思想及影响所形成的反传统潮流,既有启蒙的意义,同时也对文明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二)智者运动的原因 1、为适应人们对社会时尚的追求。 2、为适应希腊尤其雅典的民主政治的需要。高超的论辩和演说能力是在民主政治的竞争中成功的条件。 (三)智者在社会政治批判上的两种学说 (四)智者中的有代表性的哲学观点 (五)智者运动的意义 二、苏格拉底 “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和理想统治西方文明达两千年之久,而且继续影响今天的思想。”

2015——2016学年上期西方哲学史试卷B卷

郑州师范学院 2015——2016学年上期期末试卷 西方哲学史(1510107B)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四年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2013 年级共 2 班使用)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8页,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各题均有四个答案, 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1.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学派是()。【】A.爱非斯学派 B.爱利亚学派 C.米利都学派 D.毕达哥拉斯学派 2.第一次指出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的古希腊哲学家是()。【】A.巴门尼德 B.克塞诺芬尼 C.赫拉克利特 D.阿那克西曼德 3.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是一个()。【】A.唯物主义者 B.二元论者 C.主观唯心主义者 D.客观唯心主义者 4.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哲学家是()。【】A.泰勒斯 B.普罗泰戈拉 C.苏格拉底 D.巴门尼德 5.被称为“精细博士”的是()。【】A.罗吉尔·培根 B.安瑟尔谟 C.威廉·奥卡姆 D.邓斯·司各脱 6.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是哪个因?()。【】A.质料因 B.形式因 C.动力因 D.目的因 7.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经院哲学家是()。【】A.安瑟尔谟 B.托马斯·阿奎那

C.阿贝拉尔 D.邓斯·司各脱 8.《利维坦》一书的作者是英国哲学家()。【】A.罗吉尔·培根 B.弗兰西斯·培根 C.霍布斯 D.洛克 9.下列命题中,哪一个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的()。【】A.知识就是力量 B.物是观念的集合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0.智者学派观点的积极方面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强调知识的作用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D.创立了逻辑学 11.文艺复兴的性质是()。【】 A.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宗教神学的发展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人文精神的张扬 12.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命题()。【】A.知识就是力量 B.“最好世界”理论 C.我思故我在 D.存在就是被感知 13.马克思说,启蒙运动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14.德国古典哲学中唯物主义哲学家是()。【】A.康德 B.费希特 C.黑格尔 D.费尔巴哈 15.以下属于唯理论的哲学家是()。【】A.弗兰西斯·培根 B.斯宾诺莎 C.洛克 D.休谟 16.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是:()。【】 A、都批判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 B、都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C、都认为国家的最高权利属于人民 D、都赞同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治体制 17.康德是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是因为:()。【】 ①提出了理性批判哲学②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③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④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我今天看完《西方哲学史》之后的第一感觉。这是我最艰难看完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所幸现在将它看完了。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你看懂了这书吗? 我的回答恐怕将很让你失望。因为以我目前的底蕴来看这书是不可能看懂的。可以这么说这书我看得一塌糊涂。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几乎它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么些字所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看的《西方哲学史》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部,作者是英国的罗素。这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是讲这同类问题的书中最经典的。如今市面上,有很多个版本。即使是这个罗素这个版本的也有是选译的。而我是照全文来看的。 我一直很疑问,甚至直到现在将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是一样疑问。这疑问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难道哲学就真是像我们在高中政治课上所学到那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吗?如果真是,我还是无法理解。 坦率的说,就是连咋们中国自己的哲学我也不太清楚。更何况本书的内容是西方的呢。所以我自己的底蕴是不足以使我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认为我能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但是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原因,一就是我之前已经说过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是哲学;二是关于之前的哲学的定义。哲学是涉及多门科学的,我自己本身对于数理方面的一直是不大感兴趣的。这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西方的历史文化等背景,这不是我们只在中学时学世界历史认识了西方的一些重大人物就能理解的;四,本书从卷一古代哲学的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写到卷三近代哲学的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的最后一章逻辑分析哲学。时间上穿插几千年,地点上写遍整个西方。确实是作为对西方历史文化没有一定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读懂这本书的。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一下本书的作者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伯爵了。不读这本书,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潮流 西方哲学史上迄黑格尔为止前的理性主义称为古典理性主义。西方古典理性主义在近代和现代遭遇到了非理性主义思潮的严重挑战,以致濒临几乎沦落的命运。虽然在非理性主义思潮肆虐泛滥的狂涛驶过以后,理性主义又在极度萎缩中慢慢复兴,但正在复兴中的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样态和涵蕴,已经大大异趣于它的古典形态。理性主义从它的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超渡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缘,弄清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历史流变,无疑对理解当代西方理性主义的生成和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西方古典理性主义的源头是-希腊理性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事业。自从泰勒士宣布“水是万物的源头”,似乎理性主义开始诞生。泰勒士第一次上帝造万物的观点否定。大胆提出“水是万物之源”,代表了当时时代人们对理性主义的向往。标志着理性时代的开始。 古希腊出现了很多理性主义的学派跟学者。它们对古典理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毕达哥拉斯学派在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壁垒中开辟了一条由抽象原则说明感性经验的理性主义道路,但理性主义的精神在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发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们关于数量的抽象也还没有完全剥离诸如“卵石数”那些可以触摸的感性质。只有发展到爱利亚学派时,希腊理性才找寻到她的“纯粹思维”的圣地,造成了与感性经验的对立,关于这一点列宁在研究古希腊哲学时曾经指出:“什么是辨证法?”“…我们在这里?(在埃利亚学派中)发现了辩证法的开端;同时还发现了思维与现象或感性存在

之间的对立。 继爱利亚学派之后,以普罗塔哥拉为首的智者哲学又在希腊大地崛起,智者哲学与爱利亚学派的理性主义正相反对,他们把感觉经验的可靠性绝对化,到处散布相对主义的哲学观念。他们打着“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感觉主义旗帜,严重地动摇着各种知识的确定性,认为一切知识都以主观的感觉为转移,正象“风对于感觉冷的人是冷的,对于感觉不冷的人是不冷的”一样。 与智者哲学相对立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站在智者的起点上,但却沿着与智者完全相反的道路,力求从思维的角度把握人,主张到“心灵世界”中去探求真理。在他与人讨论“什么是美德”时,苏格拉底引导人们脱离智者所铺设的感觉主义的相对论路轨,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他认为“对于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 亚里多德哲学是古希腊理性主义发展的顶峰,因为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建构了一个宏伟的思辩哲学体系,它“思辨地考察一切,把一切转变为思想”。亚里斯多德哲学体系的重大特征是处处关心确定的概念,把理性主义对事物确定性的追寻提高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于以思辨的把握,把精神和自然的个别方面的本质,以一种简单的方式,高度概括成一系列理性原理。 理性的异变与复归—中世纪理性神学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

哲学的分支

[编辑本段]哲学的分支 由于研究范围种类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利他主义——反现实主义——佛教哲学——儒家思想——享乐主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想主义——非现实主义——逻辑正确主义——悲观主义——道家思想——自我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唯美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非理性主义——斯多噶主义——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可分为: * 哲学史 o 东方哲学史:印度哲学中国哲学史伊斯兰哲学日本哲学 o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俄国哲学 o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 科学哲学 * 现代哲学生存哲学分析哲学人文哲学解释学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 伦理学医学伦理学教育伦理学政治伦理学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 * 美学美学史艺术美学技术美学 *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混沌学 * 弦理论 * 思维科学 * 人工智能* 心理学 * 信息论 * 语义学 *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 控制论 *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 * 数学哲学* 宗教哲学* 政治哲学* 法律哲学 * 物理哲学 *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 佛教哲学 *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 思辨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 历史哲学 *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 诸子哲学 哲学命题 *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 体用一源 *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 一物两体* EPR悖论 * 坚白相盈*矛盾论* 仁为万物之源 * 天不变道亦不变 哲学著作 周文王《周易》 老子《道德经》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感想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史的 感想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学习现代西方哲学的感想 虽然上学期西方哲学史的课程结束了,但我对一些哲学的知识还不是完全弄明白,有些还是比较模糊的,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思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等,感觉自己对这些哲人的思想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而这学期在继续学习现代哲学过程中,慢慢对这些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因为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在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对近代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我对以前不理解的部分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在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大半学期下来,感觉学习现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史轻松很多,因为它从近代西方哲学的抽象思辨转向现实生活。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都把转向现实生活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或归宿,例如,维特根斯坦转向日常语言,杜威强调经验就是生活,胡塞尔提出哲学回到生活世界等,这说明它更关注现实生活本身。 现代西方哲学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自黑格尔之后,出现了唯意志主义、实证主义、新康德主义、直觉主义、分析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等新流派,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带来了西方哲学两千年来最为深刻的思想方式的变革:反形而上学、反主体主义、向语言的转向等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哲学思维。下面我将谈谈自己感悟最深的三位哲学家的一些思想,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尼采的超人学说和胡塞尔的现象学。 叔本华有一句名言:人生就是痛苦和无聊之间的钟摆,认为人生就是苦难,悲观主义的人生观是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反理性主义的的结果。他认为,生存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它对生存的一切欲求都是由于匮乏感,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足。欲求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充满着痛苦,满足之后又产生新的痛苦,因为欲求是无止境的,痛苦也就无边无际。意志越旺盛,痛苦也就愈深重。因而他认为要解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就是摆脱意志,即把自己的欲望、生存意志束之高阁,避免它们实际接触任何东西,力求在自己内心中对一切事物保持冷漠的态度。 我觉得这种思想无论是对于当今社会还是个人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先是对于个人来说,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当中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利甚至是苦难,想想我们80后这一代也有很多可悲之处: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当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在百万就业大军激烈竞争中勉强找到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不该对生活失去信心,抱着对工作,房子等的欲求,更应奋起。让快乐、幸福、爱与善填满自己的心以消除人生痛苦,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健康的。对社会来说,如果社会成员对生活没

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异同

前言 纵观西方哲学的发展史,从古希腊哲学时期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开始,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对理性主义进行了反驳。并由著名的哲学家萨特、尼采以及柏格森等所继承和发扬。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后现代主义运动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掀起了新的高潮。虽然后现代主义是对非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但是它比非理性主义走得更远,对于理性主义的批判更加激烈。由理性主义到现代非理性主义再到后来的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演变,必然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性,但是它们在认识论、价值观、本体论以及人性论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故而,寻求西方哲学史中非理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并进行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非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非理性主义一直处于理性主义的附加位置,直到19世纪的下半叶才得到了改变。叔本华的生存意识对非理性主义进行了开创,他认为对生存意志的认识与把握主要是依靠生存意志的本身,即非理性的“直觉”和“感觉”;柏格森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非理性的生命变得;尼采则把理性比喻为耀眼且明亮的太阳神,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主义比喻成沉醉于狂灌的酒神;萨特认为人的发展与进步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自由有着绝对的责任。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

方社会,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同时由于各种运动的掀起,例如妇女解放运动、学生造反运动、黑人民权运动等的影响,西方社会产生了比较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比非理性主义对理性主义的反驳更加猛烈,发扬的是一种流浪天涯、飘忽不定的哲学观。认为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无论是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没有确定性的本体论。 其中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者包括有拉康、福柯、罗蒂、德里达等,其哲学思想都对传统哲学进行瓦解、反对和解构,他们推崇的是一种模糊不清、破碎而又多元化的哲学思想。德里达认为自己无论是空间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个流浪家,它将非理性主义的理性方法和理性主义的中心理性传统都进行了全盘扫荡;福柯利用对思想教材的分析,认为理性的标准在于社会实践和政治力量,并不是靠自身的权威性;罗蒂则主张摒弃一切的“无镜哲学”,解构传统哲学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主张哲学应该与艺术、政治、文学及其他领域和谐共处、相互平等。在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中把各自推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目的是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找到一个归宿,而后现代非理性主义则是不停地解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如同一个流浪者,居无定所。 二、理性主义的源与流 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早已在古希腊时期便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其中巴门尼提出“存在”的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对功利主义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功利主义; 贡献; 最大幸福原则;边沁 摘要:功利主义,又称最大幸福主义,是在西方乃至全球影响巨大的一支伦理学流派,而它的萌芽可以上溯到古希腊。边沁是18世纪后半叶英国功利主义伦理理论框架的确立者和声势浩大的功利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一、功利思想的古代先驱:伊壁鸠鲁及其学派 边沁曾经说过,“在所有古代作家中,只有伊壁鸠鲁令人敬佩地认识到道德的真正来源”。1伊壁鸠鲁的功利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 1、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旗帜鲜明地将这一点坚持到底。这可以视为对享乐主义学派基本原则的继承。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2 2、审慎的快乐。尽管伊壁鸠鲁把快乐当做至善,但是他要的是满足和安宁的持久心情,而非暂时、激烈的单纯肉体享受。他说,“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3这其实是对享乐主义内核的一个改造。在实践上,这种审慎体现为两方面。其一,他追求一种平静的快乐,或者说是一种无痛苦的静止状态,没有一切欲望的状态。其二,在实践上,他主张有智慧的人应当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 3、一切社会联合形式最终都归结于个人功利的考虑。伊壁鸠鲁主义系统地贯彻了智者学派已经发挥过的,关于政治社团起源于成员们对自身利益的慎重考虑的学说。国家不是自然结构,而是人们反复思考的结果,是为了从它那里得到期望的利益而形成的。因此,法律在任何具体情形下都是来自有关共同利益的公约。法律的确认和有效性与法律的起源和内容完全一致,法律用以防止痛苦,法律用以导致快乐,而此痛苦和快乐的总和便是唯一的标准。 二、边沁功利思想的近代先驱 (一)霍布斯的功利思想 他说到,“人们所欲求的东西也称为他们所爱的东西,而厌恶的东西则称为他们所憎的东西”,“任何人的欲望的对象就他本人来说,他都称为善,而憎恶或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轻视的对象则称为无价值和无足轻重。因为善、恶和可轻视状况等词语的用法从来就是和使用者相关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单纯地、绝对地是这样。也不可能从对象本身的本质之中得出任何善恶的共同准则”。4 (二)洛克的功利思想 “善和恶只是快乐或痛苦,或是能致快乐或痛苦的东西。因此,所谓道德上的善恶,就是指我们的自愿行动是否契合于某种能致苦乐的法律而言。它们如果契合于这些法律,则这个法律可以借立法者的意志和权力使我们得到好事,反之则得到恶报。这种善或恶,乐或苦是看我们遵守法则与否,由立法者的命令所给我们的,因为我们便叫它们为奖赏同刑罚”。5(三)休谟的功利思想 在伦理学方面,休谟最早提出功利(utility)的概念,并对边沁把功利主义作为自己法学理论研究的基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休谟认为:“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或推动原则就是快乐或痛苦,”6认为美的;休谟将这种可以实质地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东西称为“效用(utility)”。7当然,我们也必须指出,休谟的功利思想尽管曾经对边沁产生巨大影响,但相对于边沁,休谟对功利的表达还有不少模糊之处,两人也有相当的不同。8 (四)哈特莱的联想原理和普雷斯特里的功利思想

【题】西方哲学史经典试题

2012年北京大学629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10) 1.爱利亚派 2.精神助产术 3.托马斯阿奎那 4.洞穴假相 5.实体(笛卡尔) 6.爱尔维修 7.复杂观念 8.公意(卢梭) 9.自我非我 10.《精神现象学》 二、论述(25分*4) 1.柏拉图“灵魂回忆说”的理论基础 2.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3.休谟怀疑论的理论基础 4.康德的绝对命令 2012年北京大学861西方哲学史二试题简答题 1.泰利斯 2.火

3.形式因 4.奥康剃刀 5.太一 6.广延(笛卡尔) 7.必然知识(休谟) 8.启蒙运动 9.绝对同一 10.哥白尼革命 论述题 1.柏拉图洞喻的哲学意旨 2.斯宾诺莎的观念次序与事物次序 3.洛克批判天赋观念论 4.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2011年北京大学624西方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5分*5) 1.智者 2.我思故我在 3.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4.不能控制情感就是不自由(斯宾诺莎) 二、简答(5*5) 1.罗吉尔·培根认为掌握真理的四个障碍是什么?

2.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级统治的国家最好? 3.爱尔维修认为什么是国家不幸的原因? 4.托马斯·阿奎那把哲学分为哪几门学问? 5.卢梭认为,人间的不平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三、论述题(25*4) 1.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用?在他的心目中哲学地位如何? 2.为什么康德认为要把人当做目的看待,绝不是把人仅仅当做手段使用? 3.为什么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在贝尔看来,莱布尼茨的预定谐和论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 2011年北京大学628外国哲学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生命科学(柏格森) 2.《作为一直和表象的世界》 3.存在主义 4.逻辑专名 5.以言行事 二、论述 1.试述尼采关于主奴道德的思想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体会 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应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透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透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 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因此“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 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应对了死亡后,在应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此刻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 非理性主义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和伦理学中流传颇广。如信仰主义者的非理性主义宣扬盲目的信仰;叔本华宣扬无意识的意志,断言理性和科学不适用于道德范围;尼采宣扬“权力意志”论,鼓吹非道德主义;柏格森宣扬直觉;存在主义宣扬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否认道德规律的客观性,等等。这些都是非理性主义的表现。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的各种非理性因素,同时夸大理性的局限和缺陷,它否认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同时指出存在本身就具有非理性和非逻辑的性质。非理性主义在本体论上否认世界是一个合乎理性的和谐的整体,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无序的、偶然的、不可理解、甚至荒诞的世界。 从20 世纪开始,非理性主义成了风靡西方的思潮,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政治等领域广泛流传。 至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理性主义随着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就进入了国内文学及其研究现场,并且受到某些学者的大力推崇。这种文学倾向发展到极致,就是④以本能与身体为核心,鼓吹野性和纵欲,反对道德伦理、亵渎崇高、消解历史。 进入21世纪以来,非理性主义思潮再次在国内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掀起波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最近一两年,这一现象有增无减。甚至到了严重危及文学健康发展的地步 党圣元等学者尖锐地指出,除了热衷于本能癫狂,沉溺在下半身狂欢,迷恋于丛林法则外,⑤叙事空转、语言粗鄙、逻辑混乱、意义悬空和叙述失禁等,也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另一副面孔,而肆意篡改历史与亵渎崇高则是当下文学领域非理性主义的显著特征。 2004年的《狼图腾》、2005年的《藏獒》以及2007年的《刺猬歌》,都是推崇、讴歌动物兽性,鼓吹“动物哲学”的代表性作品。 重新呼唤道德在文学中的回归,③文学是作用于人的心灵和精神、关怀人生价值和提升精神境界的,因此必然肩负一定的道德理想。应该重视文艺道德在影响作品生产、作品传播中的作用,重视文学中的道德理想对文学作品内涵和格调的影响,我们很需要“具有道德激情的 中国作家协会雷达指出:现代性充满了运动、变化,是与进步、发展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但同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概念,一方面它代表了理性,另一方面,它把精神焦虑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但是据此认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则是荒谬的,如果人的觉醒与反封建不算现代性,人道主义不算现代性,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不算现代性,那么现代性到底是什么?那种认为非理性主义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才能叫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的观点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时下一些戏说历史的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完全不顾史实的改编,这些作品以娱乐性、时尚性、消费性、世俗性消解了历史内容和思想深度。

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综述

前期象征主义思潮研究综述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过程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思潮。象征主义在浪漫主义衰落之际兴起,表现出了对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反拨,将世界看作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象征主义文学思潮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象征主义(1850—1880)主要代表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马拉美。其中以法国为重镇,以诗歌为重要的文学成就。本文主要对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情况经行分类整理。 一、对象征主义思潮的总体研究 重要著作有由柳鸣九1981年主编的《法国文学史》,袁可嘉《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1987),郑克鲁《法国诗歌史》(1996),查德维克著、肖聿译《象征主义》(1989),布吕奈尔著、郑克鲁译《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1991),严云受、刘锋杰《文学象征论》(1995),张英伦等《外国名作家传》(2002)王家新,沈睿编选《二十世纪外国重要诗人如是说》(2005),马塞尔·雷蒙著、邓丽丹译,《从波德莱尔到超现实主义》(2008),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2012)。 象征主义作为两世纪之交的兴起的一场思潮,后又传播到全世界,影响了20世纪以来形形色色的冠之以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深入到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中国“五·四”以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 如李金发、戴望舒、梁宗岱王独清等零散地翻译介绍了一些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及理论文章,并在不同程度上将其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这使得对这一领域的译介和研究备受关注,成果颇丰。抛开现代文学的学者对这一领域关注,就象征主义本身而言,远不及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思潮的研究充分,尤其是对前期象征主义的关注远不及后期。从时间来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自五四至解放前;二是八十年代至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由于象征主义思潮的观点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识对文学的认识不符,成为被批驳的对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对这一思潮的研究逐渐呈现了蓬勃的态势,主要可分为三类的研究:第一是对作家作品及特点的归纳概括;二是诗学层面的分析;三是关于象征主义与其他文学思潮的影响、接受关系。具体如下:

新版精选西方哲学史考研完整复习题库(含答案)

2020年西方哲学史考研复习188题[含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 ⑴彻底经验主义像休谟及其后继者的经验主义一样,把哲学、科学以及人的全部认识局限于经验和现象范围。⑵彻底经验主义克服了休谟、穆勒等人的经验主义及以黑格尔主义为代表的理性派唯心主义的片面性,特别是克服了心物对立等二元论的局限性。⑶他的彻底经验主义与他的意识流学说密切相关。彻底经验主义的出发点是所谓纯粹经验或者说直接经验,而这正是意识流、思想流的别称。 2.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 柏格森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要以时间取代空间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他认为,在哲学史上,各种哲学都把时间和空间置于同一层次,用研究空间的方法来研究时间。形而上学模仿科学,用空间的语言来谈论时间,而这种语言又为常识的习惯所支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由于采用和科学一样的理智的方法,导致在时间、运动和变化以外,因而也在我们的感觉和意识以外去寻求事物的实在性。结果,它只是或多或少人为地安排概念,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假设的构造。柏格森认为,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综合,它决不能像实证科学那样把心灵生活和内在生命与空间中的物质对象等同对待。它应当有一个与实证科学不同的对象,这个对象即是时间——真正的绵延。 3.新实在主义作为一个反对唯心主义的派别,其不同于唯物主义之处有哪些? ⑴他们主张认识的对象是独立的实在,但他们并没有把认识对象的本性看做是物质的。他们既反对一元论,又反对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都不是最根本的存在,它们都是某种更根本的非心非物、亦心亦物的“中性物”以不同的关系所构成的。⑵肯定本质或共相的独立存在,从而表现出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4.美国新实在主义者是怎样看待认识论问题的? 新实在主义者强调要把认识论问题孤立起来,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和客体的本性问题。他们要把认识论问题与存在论问题割裂开来,把后者从认识论中排除出去。他们强调只须研究认识主体和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不必去管主体与客体的本性问题,这正表明他们是要回避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这个传统的根本问题。 5.评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皮尔士:从主要倾向来说,他作为一个严肃的自然科学家经常企图对真理问题作出比较客观的回答。他强调真理与实在一致,不以个别人或某些人的判断、思想为转移。他的确定信念的方法也正是确定真理的方法;而他只主张以实在为依据的科学方法。当他像其他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