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蓝皮书

《中国教育蓝皮书(2004年)》的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主报告 (1)

2004年的中国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视野……朱永新(1)

第二部分专题报告 (21)

两会视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话

教育…………………………………张荣伟史晓白(21)

NGO与中国教育发展…………………………贺春兰(45)

一流大学:梦想与现实…………………………王明洲(62)

剪不断,理还乱:2004年中国高考改革纵

横观………………………………………………尹艳秋(85)

透视高考和招生舞弊…………………………杨东平(103)

网事漫谈:青少年道德建设问题……………杨韶刚(117)

A级通缉令:严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陶新华(133)

文白之争与读经之辩………………赵红霞刘炜茗(147)

教师发展:回眸与展望…………………………丁林兴(160)

农民工子女教育:弱势群体教育、留守孩子

教育……………………………………………郭彩琴(179)

第三部分2004年中国教育大事记……朱永新丁林兴(1 97)

第四部分文献和附录 (289)

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89)

教师关心的70个教育问题………计科宪汤灏(295)

在线(www.edu01.cn)教师的声音:中国教育

问题知多少……………………………………朱永新(303)

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调查报告……………何小忠(314)

网络,爱你要商量--来自山西省太原市未成年

人上网状况的报告…崔士军许凌云靳丽华(332)

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调研报告……………………………………………

……·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专题研究组(337)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村教育的对策--吉林省

舒兰市农村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中央教科所"农村城镇化及其教育

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346)

苏州民工子弟状况完全调查……蒋新华朱启松(356)

教育局长眼中的教育经费--对302个全国地(市)、

县教育局长的调查…刘亚荣张婕于京天(362)

2004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王明洲(371)

后记 (413)

《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附光盘)/教育蓝皮书》的目录

总报告

追求和谐、公平的教育

基础篇

2003~2004年度中国教育经费报告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

走向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

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质量与问题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状况

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民办教育的发展与困境

专题篇

反思中国教育制度改革

点击中国教育创新

“教育产业化”的终结?

独立学院的形成与发展

县乡教育负债评析

集中资源办学对边远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自杀现象透视

公民教育的新探索

复兴国学:探索与争鸣

教育公报

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

全国普通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调查结果分析报告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

幼儿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公报

调查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

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

西北地区贫困农村中小学教师现状调查

河北省张家口市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留守儿童”状况调查

大学生调查

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

2005年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

大学生贫困状况调查

基础教育

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

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家庭背景调查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均衡化调查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状况调查

其他

中国十城市0~6岁儿童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

青少年性行为调查

21世纪我们如何做父母?

中国人离国学有多远?

2005年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

热点文本

清华大学教授陈丹青的辞职报告

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停招硕士生的声明

五位教育资深人士呼吁教育公平的公开信

教育局长眼中的素质教育

果果的一天

大事记

2005年中国教育大事记

后记

总报告

转型之中的中国教育……………………………………………………………杨东平/ 教育公共政策

“十一五”规划:教育公共政策的调整……………………………………………刘海波/ 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和教育立法的进展…………………………………………宋燕慧/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吴华/

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实施现状…………………………………周玲/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报告………………………………………………………………孟飞/ 专题报告

“负重”大“提速”:2006中国职业教育聚焦……………………………………邢晖/ 2006:重建民办教育的信心…………………………………………………………柴纯清/

幼儿教育当前的问题与对策…………………………………………………………储朝晖/

艺术教育在中国………………………………………………………………………李公明/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王烽/ 2006年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回顾………………………………………………………张阔/

我国高校贷款的几个基本问题………………………………………………………林莉/

学术不良行为治理问题………………………………………………………………井建斌/ 基础教育

高考改革新动向………………………………………………………………………王艳/ 我国城市初中毕业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评述……………………王雄王胜朱正标/

新课程改革:在争议中进行…………………………………………………………翟晋玉/

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课题组/

新基础教育实验:构建“生命?实践”的教育哲学………………………………翟晋玉/ 特别关注

我国教育腐败的现状与趋势…………………………………………………………任建明/ 落实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度冲突……………………………………………韩嘉玲/

中国农村代课教师现象检讨…………………………………………………………朱寅年/

争辩“现代私塾”:合法与合理之间………………………………………………贾玉超/ 2006年中国校园学生安全报告……………………………………………朱寅年刘文杰/

孔子学院与国际汉语推广…………………………………………………………王艳/

从国文到语文:我们丢失了什么?…………………………………………………王丽/ 教育满意度调查

2006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杨旻/ 教育大事记

2006年中国教育大事记……………………………………………………………孟飞/ 附录

附录1:二○○五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 附录2: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附录3: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教育部分)…………………零点调查、指标数据/

附录4: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调查…………………………西北师范大学/

附录5: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卫生部、科技部、国家统计局/

附录6:中国中小学生睡眠状况调查…………………………………中国睡眠研究会等/

附录7:中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附录8:五城市中学阶段青少年发展状况报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附录9:北京行为不良青少年调查……………………………………………北京市教委/

附录10: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调查与分析…………沈旭张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附录11:高校招生制度10省市调查…………………………………………国家统计局/

附录12:中国高校近亲繁殖程度调查…………………顾海兵曹帆(中国人民大学)/

附录13: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附录14: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中青世嘉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附录15:(热点文本)关于抵制学术腐败与学术不端行为的公开信 (109)

位学者/

附录16:(热点文本)关于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再建议…………………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

附录17:(热点文本)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建议………………洪可柱(全国人大代表)/

2008

总报告

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杨东平

主题报告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新机制实施状.................................................................................................成刚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发展高等教育.................................................................................................沈玉顺

规范管理和发展民办教育.........................................................................................胡卫、谢锡美、柴纯青

职教发展模式创新:变革的力量.................................................................................................李士伟

教育立法的现状与进展.........................................................................................................宋雁慧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述评.........................................................................................................从春侠

平民教育的当代发展...........................................................................................................王啸基础教育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樊未晨

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状况.....................................................................................................储朝晖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建议...................................................................................................王晓燕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叶忠、涂晓明

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的方案与探讨.............................................................................................朱寅年

高等教育

我国高校的行政化弊端及改革建议...............................................................................................熊丙奇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途径与问题.................................................................................................林莉

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田永坡

增进公平的大学生资助政策改革.............................................................................................沈红、魏黎

特别关注

2007 年度中国教育满意度调查..................................................................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零点咨询公司

高考制度改革:反思与展望.............................................................................................王雄、朱正标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进展与问题.........................................................................................滕

星、海路

2007年:中国社会力量推动教育发展.............................................................................................王胜

港澳地区高校内地招生透视...............................................................................................李梅、薛文正

2007年香港教育综述...........................................................................................................赵振洲2007 年台湾教育综述..........................................................................................................黄坤锦教育大事记

2007 年中国教育大事记........................................................................................................孟飞

附录

2006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

2006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义务教育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

集中资源办学政策下的农村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陈卫洪

纪念恢复高考30年公众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

民间第一份高考改革方案公布.....................................................................................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总体形势分析报告.....................................................................................教育部

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调查:六问题不容忽视...............................................................................山东省教育厅

中日韩小学生生活习惯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市生活适应性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

孩子忙“上班”家长忙花钱?......................................................................................北京零点咨询公司

中国大学校长素质调查.................................................................................................牛维麟、詹宏毅

人文社科领域优秀博士论文的“官味度”........................................................................................顾海兵

2007届大学生就业期望调查...................................................................................................英才网联

2007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统计........................................................................................北京大学

南都公益基金会2007之路..............................................................................................南都公益基金会

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节选).................................................................................................

朱永新

至总理的一封信...............................................................................................................李镇西

2009

总报告

2008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杨东平

年度主题

汶川地震中教育的损毁与灾后恢复???????????????????????????????????????????曾国华政府主导下的地震灾区灾后教育重建??????????????????????????????????????????刁文

反思中国校舍安全政策???????????????????????????????????????????????????张红伟亦喜亦忧的灾后心理援助???????????????????????????????????????刘正奎张宏宇龙迪

祝卓宏史占彪王文忠

基础篇

逐步突破“制度瓶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李新玲中国公共教育经费的供给与需求???????????????????????????????????????????岳昌君

2008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在平静中酝酿突破????????????????????????????????蒋凯王烽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问题与建议??????????????????????????????????????????张眉

变动中的民办教育发展格局????????????????????????????????????????????????柴纯青

特别关注

中国教师职业的发展状况????????????????????????????????????????????朱旭东徐文强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进展??????????????????????????????????????????王雄

幼儿教育发展的争议与观念冲突??????????????????????????????????????????储朝晖

全纳教育——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戚克敏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新进展????????????????????????????????????????????李阳

“择校费”与名校校长腐败????????????????????????????????????????刘文杰朱治华

教育培训市场的发展状况?????????????????????????????????????????????????张亚哲

“发展教育”在香港???????????????????????????????????????????????罗玉兰孙国嫄

教育调查

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全国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调查??????????????????????????????????成刚莫丽娟

建设外来民工“自己认同的”学习型社区???????????????????????????????????程方平

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调查??????????????????麦可思HR信息咨询管理有限公司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调查????????????????????????????????熊丙奇王伯庆

大学生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实证研究??????????????????????????????????????????林莉

教育评价

200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2007年地方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分析???????????????????????????????????????周玲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杨钋沈华

2008年地方政府教育网站信息公开的质量评估?????????????????????????????王胜郭诺

“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公益评选??????????????????????????????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附录

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教育部2008年中国教育大事记??????????????????????????????????????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

2008年度十大教育新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搜狐网教育频道

2010

总报告

2009年:大变革前夜的中国教育

年度主题

金融危机与中国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

特别关注

中小学办学少规范“择校热”过高难抑制

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回顾与反思

新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探讨

关注和改善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高校招生腐败的类型、路径及其治理

高等教育:直面“钱学森之问”

学术腐败、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探究与思考

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和成长

民意聚焦下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与改革

政府主导下的中国特殊教育发展

教育调查

200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

2008年全国及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分析

零点调查:城乡居民眼中的基础教育服务

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情况调查

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研究

甘肃省四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情况调研

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融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情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实施状况的调查研究

附录

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

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2009年教育大事记

2009年度十大教育新闻

经典文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大学要有创新精神

2009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作文题汇集

香水女生事件炒作和言论自由孰重

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

上不了重点高中只因为我生在农村

谁替我签的就业协议书?注水的就业率!

安徽11名教授就钱学森之问发出公开信

网友对新教育部部长寄托十大期待

2011

目录

Ⅰ总报告

1大变革前夜的中国教育…………………………………………………………杨东平/001

Ⅱ年度主题

主题一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决策过程及评价…………………………………………………………………马晖/017 3《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和地方版教育改革的启动……………………马晖/031

主题二

4人口变动与教育格局的变化趋势……………………………………蒯鹏州江铨/039 5高考人数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挑战………………………………………………熊丙奇/051 6中国的人才外流和人才国际化战略……………………………………………王辉耀/058

Ⅲ特别关注

72010年学前教育:春风已至,尚待化雨……………………………冯晓霞张凤/068 8中小学校园安全的现状与忧思…………………………………………………曾国华/079 9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的新进展……………………………………………………邓宇虹/089 10高考加分乱象及其根源探析……………………………………………………李剑平/099 11从“百年职校”的发展看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张叶青/109 12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政策的新进展………………………………徐慧楠王晋堂/119 13盘锦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杜绝择校现象

………………………………张晓光陈忱谢斯曾小倩何梦霞沈阳阳/131 14京沪两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新进展…………………………范元伟钟昌红/137 15三所中外合作大学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李新玲/149 162010年“两会”政协提案中的教育呼声………………………………………车辉/159

Ⅳ调查和评价

17我国中小学超大班额现象的调查………………………………………………王雄/168 18免费师范生选择动机与心路历程………………………………………………冯婉桢/182 19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资源利用情况调查

……………………………………………………张国华李静徐敬建李绍言/192

20黔东南州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实施情况调研…………………………石玉昌吴军/208 21贵州省八县乡土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谢治菊/218 22家庭教育中“独生父母”现象凸显……………………………………………严婷婷/228

23家长选择课外培训班情况的调查报告……………………………21世纪教育研究院/236

242009年全国及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分析…………………………………………周玲/243

25201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满意度调查……………………21世纪教育研究院/252

Ⅴ附录

26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70

27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76

282010年教育大事记………………………………………………………………………/279

292010年度十大教育新闻…………………………………………………………………/300

302010年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汇集………………………………………………………/303

31炮轰CSSCI(论纲):兼论学术腐败…………………………………………………/311 32第二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获奖名单…………………………………………………/313 33施一公、饶毅“声讨”中国科研体制和科研文化……………………………………/316 34学者呼吁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公开信……………………………………………/320

35PISA测试上海第一………………………………………………………………………/324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读《中国教育史》有感 孔子有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一名教育新人,读一读我国五千年来教育的发展历程肯定是十分必要的。国内最权威的教育史应当是华东师范大学孙培青教授所著的《中国教育史》。该书再版多次,全国发行数百万,是国内以及国外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各阶段教育的重要资料,也是教育者从教的重要参考。这本书是笔者的一位教育学研究生朋友推荐的,由此可见,此书也是引领国内教育史研究的模范。 下面来谈一谈我对本书的具体把握。本书将我国的教育历史主要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第一,原始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第二,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第三,封建社会末期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曲折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下又详述了各朝代的教育状况,下至村学社学,上至国学州学,描述全面且详略得当。在这三个阶段当中,第一阶段属远古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教育萌芽并对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进程却十分缓慢,也是各个阶段中时间最长,成效最小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也就是从夏朝开始直到清朝被推翻前夕的四千多年,这一阶段,是华夏文化繁荣大发展的阶段,也是教育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朝代更替,随之而来的也是文化的不断替换与更新,有数之不尽的教育范例,例如赫赫有名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稷下学宫”等教育的直观反映,也产生了不计其数的学术流派和教育大家,儒道释三家最为著名,然儒家最终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统领文化和教育达两千多年,创始人孔子也被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师之表率。本阶段初期和中期,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和文明进程是具有较大积极意义的,但到了后期,则完全沦为了禁锢人民思想的枷锁,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以致最后被推翻,重塑。第三阶段是从清王朝覆灭前夕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清末洋务运动到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九十年间教育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是个阶段中时间最短,但发展跨度最大的阶段,也是中国的教育向世界教育靠近的艰难过渡阶段。在这九十年当中,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历史巨变和社会革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大环境下,教育的发展也是风雨飘摇,极不稳定。但正是伴随着社会巨变,教育也脱胎换骨,有了全新的发展。由落后的且严重阻碍历史进程和文明发展的古代封建教育逐步进步到与世界大方向接轨的近现代教育。在这一阶段中有几点不得不提。第一,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两大运动中,早期觉醒的民族资产阶级尝试以改革的方式保住政权和改革教育,虽然最后都被封建反动势力打压下去,但是这毕竟是从无到有的突破,新式学堂和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渗入了落后的东方教育。第二,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知名学者教育家在尊孔复古的思潮兴起时引导发起的,大范围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中国教育史精讲

中国教育史 原始社会教育的最本质特点是无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制度化教育诞生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 西周教育的特征:学在官府 私人讲学兴起的原因:官学衰废,学术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 私人讲学兴起的意义 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所垄断的局面,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学校成为了独立的活动。 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私学提倡思想自由,有利于学术繁荣 促成了学校教育服务社会政治的古代教育传统的形成,例如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稷下学宫 性质:由官家主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代的最高学府。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来的教育机构。创办学宫的目的是招贤纳士。 任务:讲学,著述,育才,咨询议政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贡献:1 首创私学,2 编订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孔子是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启发诱导——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 是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思,行并重4由博返约 道德教育 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 立志——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克己——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轲的思想——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性善论的内容:善性是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仁,义,礼,智理论价值:1认为人生来就有理智的善端,强调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生来就有的2他所说的善性是人生来就有的,他的性善论是以唯心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一是求放心,即恢复失去的善性,二是存心,养性,保持和发扬固有的善性。他认为仁政的根本在于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地手段。 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学科】中国近代教育史论文 【论文级别】本科生 【题名】中国近代教育家王力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关键词语】近现代;民办学校; 教育 【中文摘要】本文结合史实,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归纳法和资料分析等方法,对近代中国教育家王力进行考察。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分析,形成论点,取得研究成果。 王力教授(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1913年小学毕业后失学。1916年在博白高等小学任国文教员。1924 年入上海南方大学学习,次年转入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赵元任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历任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广西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岭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调北京大学任教授,直至去世。曾兼任汉语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1956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7年冬赴波兰讲学。并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学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北京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至五届委员,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等职。王力先生从事中国语言学研究逾半个多世纪,他在汉语语法学、音韵学、词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等方面出版专著四十余种,发表论文200余篇。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语言学家中是极其突出的。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语言学专门人材,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60年来,王力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6年发表《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制的形成

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及现代教育体 制的形成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教育的历史当然相较于欧美等西方其他国家也更为悠久。因此文化教育的遗产也特别丰富,所以中国无论在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和选拔人才制度等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为孔子始创的私塾,教育对象也极为狭窄,以士大夫以上等级及其血缘亲戚者为主。教育内容以文史类为主,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以及五经为主。春秋时期各国士大夫的教育方式以及理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影响极为深远,传承千年。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运动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与思想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的考试制度则主要源于古代的科举制。魏晋时期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这种科举制能够更好地为国家选拔人才,因此被沿用下来,对中国近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即考试制度也有深远重大的影响。 中国的近代新式教育开始于洋务运动,学校的建立有三条路径:洋务学堂,用于培养各种实用技术人才;改制的旧式书院,相比侧重西方现代科学,成为后来省立大学的前身;以京师大学堂为代表的真正的高等学校,然而这些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懂新学的官僚,主要为中央服务,不能实现大学自治。民国建立后,蔡元培首任民国教育总长,并执掌北大,从政策层面完成中国教育现代化使命的同时,将官僚的北大改造成为民主科学策源地的新北大,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树立样板。实现了大学的自治,保证了学术的自由,并确立了大学以研究学术为主的原则。三十年代,教育部又经过考察,为提高高校质量,将高校教学重心移到理工科类,限制文法专业的设置。大学教育的管理重心也上移。抗战期间高等教育比较混乱,到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新中国建立后,则加强了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和普通高等学校的领导。文革期间高等学校教育受到严重的损害。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史初期,面对西方文化的侵入,最早的有识之士曾提出“睁眼看世界”、“师夷制夷”的主张。“师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意味着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由于那时人们的思想守旧,“师夷”的主张未能得到呼应,中国人以固有的思维和习惯度过了近代初期的20年。 19世纪60年代初,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动荡,清政府中的改革派开始兴办洋务,中国近代化正式起步。洋务运动是从发展军事工业开始的,但发展新教育也提上日程———这是个良好的开端。1862年,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诞生,它被视为中国近代教育的起点。当时顽固势力对此表示不满和反对,但洋务派顶着压力把教育改革继续向前推进,先后创办了外语学堂、船政学堂、矿务学堂、机械学堂、电报学堂、武备学堂等新式学校,还向国外派遣了留学生,使近代教育第一次出现较大发展,培养了一些人才,一定程度上转变了社会风气。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端。近代新教育的发展对此有促进作用。 近代教育第二次较大发展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中日战争后,面对民族危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表达了发展教育、民族自强、与列强抗争的强烈愿望。维新派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封建官员有张之洞、盛宣怀、李端、陈宝箴、袁世凯,其他人士有张元济、汪康年等。由于维新派的共识,近代教育又出现较大发展:1895年,王文韶、盛宣怀在天津创办西学学堂,这是近代官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的大事件。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化。可惜戊戌变法在顽固派的反对下夭折了,几乎所有的新政都被废止。然而,京师大学堂却例外被保留。 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加大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其中也包括教育改革。此后几年中,除京师大学堂重新正式开办外,许多省相继建立了大学堂,这是中国开办大学最多、最快的时期。此外还有几件很有影响的举措:1902年,清政府制定《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又制定并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制定国家教育体系。1905年9月,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联名奏请下,清政府终于下令废除科举制,产生了积极影响。1905年12月,清政府中央设立学部,作为最高教育行政机构,同时各省设提学使司,各府厅州县设劝学所,以便加强对教育发展的协调与管理。清政府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与其政治上“筹备立宪”的改革同时进行的,这也可以说是清王朝“最后的改革”。没过多久,辛亥革命爆发,封建制度寿终正寝。但客观地说,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是有积极意义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然而以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为代表的旧官僚却玩弄阴谋窃取了革命的成果,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专制的局面。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开始了。 新文化运动作为广泛的、深刻的思想文化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由于这一点,人们更加坚定了对教育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重要使命,张伯苓、陈嘉庚创办了多所名校,蔡元培将民主和科学精神植入北大,陶行知积极探索发展平民教育、乡村教育。除此之外,政治集团的领导人也特别注重发展教育。1924年,国共合作,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为了培养革命人才,孙中山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 从上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到:教育的发展进步始终与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相关联,并为社会变革做出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的素质,这就为中国走向近代化打下一定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变迁。不仅如此,人的素质的提高也直接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斗争。过去列强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简史》期末模拟试题2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的原则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2.古代最早的文艺专门学校是————————时期建立的——。 3.封建礼教的“三纲”是——、——和——。 4.韩愈认为构成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是——,———。 5.明清科举正式考试为三级,即——、——和——。 6.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 二、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六艺 2.求放心 3.朱子读书法 4.京师大学堂 5.活教育 6.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总方针 三、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是何时开始的? 2.简述王夫之具有重要教育价值的教育观点。 3.大职业教育主义是怎样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回答(20分) 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

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填空均无先后次序规定) 1.《学记》 2.东汉(或汉代) 鸿都门学 3.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5.乡试会试殿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1897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8,1912年(或民国元年、壬子)学制1922年(或壬戌)学制 9.《新教育大纲》《教育史ABC》 10.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二、解释 1.西周时的教学内容(1分),指礼、乐、射、御、书、数(2分,每错1项或次序颠倒扣0.5分)。汉代以后将《诗》、《书》、《礼》、《乐》、《易》、《春秋》也称为六艺。(2分,每错1项扣0.5分,允许次序颠倒) ,2.(孟子1分)提出的关于教育作用的观点(2分)。意思是把丢失的善心找回来。(2分) 3…是朱熹(1分)的门人<1分)整理归纳出来的。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共3分,每条o.5分)。 4.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时)建立(1分)。课程分为普通学和专门学两类(1分)。 普通学结业后,每个学生各学一到二门专门学(0.5分)。它以高等教育为主,附设中小学(0.5 分)。还有统辖各省学堂的职责(1分),是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关合一的机构。辛亥革命 后,改为北京大学(1分)。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中国教育史论文

中国教育史期中作业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姓名:张海涛 专业:历史学 系别:人文学院历史系2011级“专升本”班

《试论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 姓名:张海涛 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陕西渭南 714000) 摘要: 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创立,对封建社会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科举制的产生、发展与不断完善,相应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制度、模式以及学校教育在各时期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改变。可以说,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而研究清楚他们的关系,对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意义也是极为重要的。 关键词: 科举制度;学校教育;乡贡;三舍法;国子监;价值取向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举制度本属于政治制度,或者说,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是将政治和教育联系起来的桥梁。国家通过科举考试制度确立了一个“贤才”的标准,并以功名利禄加以隐忧,因而对教育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或者说,教育就据此标准进行培养、造就和输送。当然,教育中对“贤才”标准的多样化研究也会影响到衡量“大贤”之“量才尺”的确定。但总的来说,科举考试体现着社会对其成员资格的要求和认定,大规模社会考试还昭示出社会对所需“贤才”的标准和要求,进而成为人才选拔和推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选拔性教育,科举考试在其发展的全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哪一种制度像科举制那样长久深刻地影响当时的世道、人心和风俗。因而,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学校教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千余年影响深远。 在科举时代,科举不但决定应举者个人的前途和家族的兴衰,而且还左右了当时的教育,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士风和文化。甚至说1300年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各方面的进步和落后,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举及其所衍生的科举文化的影响,也不为过。科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又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一。或者说,科举由传统文化所孕育和当时社会政治需要所催生,诞生之后又对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的社会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因为科举在1300年间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有不少学者将隋唐至清的历史称为科举时代,将当时的社会称为科举社会,将当时的文化称为科举文化,将当时的教育称为科举教育。 “科举”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即从西汉以后分科目察举或制诏策试人才任予官职的制度;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即从隋代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 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 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 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汇编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 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以店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①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②教育不是专内的社会活动。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③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2.春秋战国私学的兴起有何意义? 答: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革命:①它冲破了"正教合一"的枷锁,教育从政治活动中分离出来。完成了学校教育独立化的过程。②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以教育人为谋生之道的专业化的教育工作者。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受教育的范围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教育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④有利于教育经验的积累和教育理论的形成,出现了以(学记)为代表的一批教育专著。 3.简述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答:"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其基本含义是,不分华夷,无别贵贱,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学力、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这一教育主张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4.评析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主张。 答:"学而优则仕"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学而优则仕"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官本位"的传统观念;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观念。 5.孟子关于教育的作用有哪些论述? 答:盂子从"施仁政"的政治主张和"性善论"出发,高度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与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J 他认为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得民心"。"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而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求放心"。他指出每个人虽然先天具有四个善端,但在后天的环境里,由于外物的诱惑与自身努力的不够,可能会失掉或摒弃这些善端。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 6.颇之推关于旱期教育有哪些论述? 答:魏晋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极其重视早期教育,他认为家庭教育应从胎教开始,纵然做不到胎教,也要及早从幼儿教起。他之所以极力倡导早期教育,主要是认为:①幼儿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从幼儿期与成年期的教育效果比较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幼儿期心理单纯,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是学习的最佳时期;②幼儿期心理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是教育的关键时期。 7.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答: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③科举科目中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百年中国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顾和反思 摘要: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奠定了教育史学科的基本体系,第二次研究高潮是恢复性的,促进了教育史学理论的发展。在第二次研究高潮中,研究者只有提高理论素质,突破历史、教育学科界限,从历史学走向社会学,教育史学科才能真正取得长久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史;学科;研究高潮;史学理论 从甲骨文对中华民族教育活动的记载开始,中国教育史学便开始漫长的孕育时期。由于中国教育一直依附于政治,未出现学科专业分化,教育史学一直未能成为一个专门学科。19世纪后半叶,随着近代西方学科分类方法的传入,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新式学堂中有了专门的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学科才呼之而出。在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过程中,为满足1904《癸卯学制》中“大学堂、进士馆、师范学堂课程中必需设教育史科”的需要,一大批传统学人,在新史学思潮启迪及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史研究热潮的带动下,开始第一次致力于 中国教育史的研究。1901年,史学大师罗振玉、王国维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并陆续发表有关教育史、学术史的论文,开学人研究中国教育史之先河。1910年湖北学使黄冯箕提出设想、后由两江师范学堂课务柳诒徵着成的《中国教育史》则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在学术界地位的最终确立。 从1904年至今,中国教育史研究已走过了近百年历程。百年以来人们在对中国教育史不断深入研究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历史研究本身历史、即中国教育史学史的关注。中国教育史学史发展的近百年可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回顾近百年以来这一学科研究高潮的特点对于今天教育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民国时期教育史研究第一次高潮的出现及特点 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时期从1904《癸卯学制》颁布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在这段时间中,中国教育史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启蒙、发展、兴盛到停滞的过程,并形成了教育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五四运动”后,王朝更迭的政治动荡开始折射于中国学术界。中国教育史研究除继续翻译日本着作外,开始学习美国,出现了以郭秉文《中国教育制度研革史》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史专着。民国《壬子·癸丑》学制颁布后,上海商务印书局、中华书局竞相出版师范学校教育史课本,教育史研究初次形成热点。这为1920年到1937年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第一次研究高潮打下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是一个被梁启超称之为“全民族人格觉醒的新时期”。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界全面觉醒、社会革命风起云涌,形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最为自由的时代”。得益于时代熏陶,中国教育史学科在这一时期也摆脱了简单模仿日本和欧美教育史研究的模式,开始在学理上走向成熟,其中不少研究成果时隔半个世纪依旧为教育史研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中国近代教育(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活动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A.重视儿童教育 B.重视师范教育 C.主张女子有受教育权 D.有关高等教育的举措 答案:D [解答] 他曾提到过儿童、师范、女子教育,高等教育不曾专门论述过。 2.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 A.中国传统大同思想 B.近代空想主义 C.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D.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答案:C [解答] 《大同书》体现的教育意义是对普及教育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3. 下列不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的是 A.《中外纪闻》 B.《万国公报》 C.《强学报》 D.《新报》 答案:D [解答]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强学报》属于维新派创办的报刊。

4. 科举制的废除是在 A.1906年 B.1905年 C.1912年 D.1919年 答案:B [解答] 1905年废科举。 5. “百日维新”中全国最高学府且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的是 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D.福建船政学堂 答案:B [解答] “百日维新”中重要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建立京师大学堂。 6. 有关新学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思想 B.采用6—3—3学制 C.中小学、大学年限延长,中学缩短 D.采用不少弹性措施 答案:C [解答] 应是中小学、大学年限缩短,中学延长。 7. 20世纪时,各种教育思潮蜂拥,下列不属于的是 A.平民教育 B.职业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思潮

D.洋务运动 答案:D [解答] 时间不对,洋务运动早的多。 8. 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描述不包括 A.洋务教育 B.维新教育 C.资产阶级民主教育 D.新文化教育 答案:D [解答] 新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 9. “中体西用”思想在教育上的积极意义是 A.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自强求富 C.中学更加巩固 D.打破封建教育僵化的体制 答案:D [解答] 封建教育仍很顽固,但开始有转机,有点活力。 10. 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A [解答]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并未实施。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 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 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1) 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