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周期表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

【教材章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1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

【课时】第2课时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之后,由于元素周期律主要是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归纳得出的,原子结构知识是研究元素周期律的理论基础,如此安排,既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又有利于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将本节教材的教学安排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之前,由于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建立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之上。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基础理论的教学,在学生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碱金属、卤素知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等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过渡引出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因此在本章教材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也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以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3)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例子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通过了解元素周期律的重意义,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2)科学是通过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变化的规律

【学情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氢、碳、铁等元素及一些化合物;还学习了碱金属、卤素知识;初步接触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知识,这些为学好本节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本节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及灵活运用,须加强演练。

【教学策略】

为增强启发性,教材不是直接给出周期律,而是通过课堂讨论和边讲边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周期律。

1、学案导学法:回忆以前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

2、启发式教学法:逻辑推理,求证,引发学生思考并培养学生推理总结的能力。

3、逻辑推理法:让学生通过个别元素学习,从而到普遍。提高推理总结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粉笔,教鞭

【教学过程】

(1)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2)中子不带电

(3)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

二、电子层的划分

电子层(用n表示)1、

电子层符号K

离核距离近

能量高低低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律。学习不单单是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量变到质变的本质,同时也应该掌握观察法和实验探究法在学习中的运用,通过推理归纳总结,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为学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大家做好复习与预习的

工作,下课!

【教学反思】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课后,会从上述内容反思落实的情况。

这节课由于理论性比较强,逻辑推理运用比较多。我认为教师一定要注意知识的排列(难易结合)、避免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合理安排时间、加强课堂纪律管理。协助学生归纳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要布置好课后习题做好知识点的巩固。因此,也从这些方面进行反思、总结,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