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教学大纲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农村区域发展

学时数:40

学分数:2.5

执笔者:聂京波

编写日期:2013年7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是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讲授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参与式农村发展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种理念分析和解决农村区域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论及行动框架(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参与、发展及参与式发展的理解

一、对“参与”的理解

(一)“参与”概念的核心:赋权,即反映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保证目标群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决策权和受益权。

(二)“参与”概念的特点:

◆受益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的介入;

◆目标群体在项目执行全过程的介入;

◆受益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贡献和努力;

◆受益群体对项目的成功具有相当的承诺并具有一定的实施项目的能力;

◆目标群体对实施项目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重视乡土知识和创新

◆确保目标群体对相关资源的利用和控制

◆对目标群体的能力建设

◆目标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能分享发展所带来的利益;

◆对目标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建设;

◆对权力及民主的再分配;

◆建立机制化的长效参与机制

(三)“参与”概念的多维度性和多层次性解读

1、“参与”概念的多维度性

(1)参与的政治维度:实质是赋权,形式上表现为自下而上,平等参与,民主协商等基本指导原则,对权力的再分配是参与概念的基本要求。

(2)参与的制度维度:体现于贯穿参与式发展基本理论的项目设计、程序安排、项目产出上,体现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思路和方法的独特制度安排。

(3)参与的文化维度:主要体现在平等参与、团队合作、敢于尝试等特征为主的参与式方法与传统发展干预中自上而下的思想模式、行为习惯的差异,体现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参与”概念的多层次性

意识形态:民主与平等

价值观:以人为本

理念:赋权

范式(模式):善治、公民治理

方法:自下而上、团队协作、平等协调

工具:PRA、RRA

实践:参与式社区规划、参与式监测评估、目标群体分析、参与式性别分析等。

经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发展过程、尊重乡土知识和乡土人才、目标群体的能力建设、重视弱势群体等。

理论提升: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农村发展干预是非线性的过程等。

二、对发展含义的理解

(一)发展概念的产生

发展一语,最初源于经济学,被用于指代“经济增长”,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60年代,在联合国的援助下,发展中国家也致于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70年代后,发展概念突破了经济增长的范围,包含了多重目标,联合国前秘书长吴丹将发展概括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1987年,在布伦特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发展”被推向了一个更加确切的层次,该报告认为“满足人的需求和进步的愿望,应当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它包含着经济和社会的有效的变革。”

1990年,世界银行资深研究人员戴尔和库伯进一步建议“发展应指在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经济体系的质的变化”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发展是一个综合过程”,“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发展首先是社会性的发展,其与和平、人权民主管理、环境以及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二)不同学科视角对发展的理解

1、经济学视角: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广大人民是否在经济发展中获得实惠。

2、社会学视角: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和转化。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何持续发展等内容。发展应该是经济、社会、人类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人类学视角: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4、政治学视角:赋权、善治和合作。赋权是指赋予民众中不同角色群体应有的发展权、决策权、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民主生活和民主活动过程。善治指的是追求有利于实现整体发展的社会组织方式、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合作指不同机构之间以及社区内外群体与机构之间广泛、有效的合作与协作。

5、哲学视角:进步、完善、提高和深化。

6、发展学视角:发展是一种变化过程,包含包含两个方向:即正向和负向。这里的发展主要是指正向的、进步的发展,发展变化意味着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人力、知识、技术、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对参与式发展的理解

(一)参与式发展的起源

1、对参与式发展的起源的历史与实践的理解

(1)1940-1960年代参与式发展——西方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所作的“社区发展战略”(如印度)——旨在组织社区居民处理影响他们生活及发生的问题和发展的机会:一方面进行社区基本建设,动员当地人参与社区建设,另一方面建立社区组织,组织扫盲运动,使社区群众参与管理。

但这一时期决策仍然控制在社区以外,社区仅仅作为支援国家发展的一种工具。

(2)1960末-1970年代,反贫困运动,种族性别平等运动,人类学方法的引入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应用——应用在项目设计中,尤其是乡村发展项目中,参与式研究方法的产生。

(3)1980年代,参与式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投资项目之中。《农村发展参与综述》,世界银行《把人民放在首位》,RRA/PRA的运用。

2、对参与式发展的起源的哲学理解

实用主义:认识来源于经验,人们所能认识的,只限于经验。参与式发展对乡土知识的认同和知识的的学习途径,正反应了实用主义的观点。

理想主义:参与式发展所提倡的“外来者不敢当地人一起思考、分析当地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以至后来的“在外来者的辅助作用下,由当地人进行自我分析,自己组织起来探寻

发展的途径”的精神,体现了理想主义者对于包括专家、研究人员及发展实践者的外来人和当地人共同为社会变迁而努力的信心,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3、参与式发展研究范式的起源:对实证方法在研究社会变迁方面“力不从心”的批判

4、参与式发展理念的组织起源: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环境与发展国际所、美国可肯大学

总之,参与式发展的出现和形成主要是源自二战后对大量失败的或低效的国际发展援助项目的反思和总结。

(二)参与式发展的概念内涵

将“参与”理念融入发展干预过程中的发展战略和方法体系

第二节农村发展与参与式农村发展

一、农村发展的理解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

1、系统综合的农村发展观: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2、可持续发展观: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和危害。

3、人本发展观: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

二、对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解

(一)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目标

1、改善农户的生计状况

2、对目标群体的能力培养

3、努力构建权力均衡配置的治理结构

4、重视制度建设

(二)参与式农村发展研究的特点

1、干预的非连续性

2、系统复杂性

3、长期性

4、多角色参与

(三)参与式农村发展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人为本

2、平等参与

3、团队工作的原则

4、对乡土知识和乡土人才的重视

5、集体行动

6、重视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群体价值观

7、关注社区异质性:一不同社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禀赋不同,同一社区内容不同群体之间也各不相同。

第三节参与式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及相互关系

一、参与式发展研究的两大主题

(一)生计

1、对生计的理解

能力、资产、行动和权利是生计概念的核心

2、生计框架的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1)物质资本

(2)自然资本

(3)金融资本

(4)人力资本

(5)社会资本

3、可持续生计框架

农户处于脆弱性的生存环境是可持续生计框架的前提假设,脆弱性主要表现在各种自然灾害、疾病、市场变化、不可预期风险等。农户生计资本存量及变理的变化,除了与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数量有关外,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外部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农户生计资本的变

化,进而对其生计策略产生直接影响。

(二)治理

各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是治理的最核心特征,而充分参与的重要影响是权力的重新配置。参与式农村治理强调农村发展干预过程中各利益主体平等参与和合作,强调各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和赋权,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二、两大主题的关系

生计和治理有机结合,良好的治理促进生计目标的实现,而生计的发展,又会对治理提出新的挑战。

教学要求:

1、理解“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概念”

2、掌握参与式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及相互关系

3、了解参与式发展产生的背景

重点:

参与、参与式发展,参与式农村发展,参与式农村发展的两大主题及相互关系

难点:

生计框架的基本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可持续生计框架

第二章农村发展导向的行动研究(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对行动研究的理解

一、行动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1933-1945年间,美国学者约翰·寇勒等人在研究如何改善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它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应该为实践者服务,研究者应该鼓励实践者的参与与研究,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科特·勒温与其学生在对不同人种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他们与犹太人、黑人进行合作研究,勒温认为行动研究的核心是自我反思的螺旋式进行过程,包括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

20世纪50年代,经勒温的“螺旋式”行动研究模式得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寇利等人倡导,在美国开始流行国。

20世纪60年代,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行动研究沉寂一时。

20世纪70年代,经英国学者埃里奥特、美国学者埃伯特和麦克纳等人努力,行动研究再度崛起,并有了很大发展,其内涵也更加充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动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解决人际交往频繁的行业,尤其在解决失业问题上,成果显著。

目前行动研究已成为许多国际机构和大学与社区人一起工作的方法,并具体运用于社区干预、社区动员、社区发展领域,也成为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行动研究的涵义

勒温:“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考瑞:所有教育上的研究工作,应由研究成果的应用者来担任,其研究成果才有意义。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三、行动研究模式和分类

(一)行动研究模式

1、德金的行动研究模式

包含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

2、埃伯特行动研究模式

一般概念的形成阶段、考察阶段、整体计划阶段、采取行动阶段、行动监控阶段、行动循环阶段。

3、麦克南的行动研究模式

确定问题、需求评价、提出设想、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行动、做出决定七个环节。

4、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模式

该模式包括几个循环,每个循环包含;确定初步设想、对设想进行考察、了解效果、修改总体计划。

(二)行动研究的分类

1、按照研究的侧重点分类

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行动过程所进行的研究

行动者为解决自己实践中问题而进行的研究

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

2、从每一个行动研究内部的发展历程分类

试验型:以科学的方法探讨社会问题

组织型:将行动研究应用于组织问题的解决

专业型或职业型:彰显专业人员的作用,并促进和形成新的职业

赋权型:以反压迫的姿态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摇旗呐喊

3、从参与者对自己行动上所作的反思分类

内隐式“行动中认识”

行动中反思

对行动进行反思

4、从参与研究的成员成分角度分类: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第二节问题、研究问题与行动研究问题的界定

一、问题的层次性及问题之间的关系

问题存在层次性,不同层次的问题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处于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实际上属于研究领域,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所占有的文献,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分不同的研究课题,此为第二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是真正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回答的问题。

寻找研究的问题是一个不断聚集的过程,从开始一个比较宽泛的视野,逐步缩小关注的范围,最后集中到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上。

二、研究问题的范围界定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问题与研究主题、研究目的和具体研究研究问题是一个从一般到具体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于问题能否成为研究问题,取决于研究者本人是否具备足够的时间、资源和一定的研究能力等。

对于一项研究报告的“问题阐述”部分一般包括:主题、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研究主题限定研究的范围或领域,研究问题则源于实际存在的问题。

一个好的研究问题上有以下特点:具体或明确;一致性、相关性、可行性、伦理适宜性。

二、研究问题确立的方法

(一)借助问题树分析工具寻找研究问题

问题树由核心问题、问题产生的系列原则和问题产生的结果构成。其中核心问题可以看作是问

题的研究领域、核心问题下面的不同层次的原因可以转化为不同层次的研究问题。

(二)借助于研究假设来确认研究问题

1、研究假设的概念:研究课题确定后依据一定的知识、事实和资料,对所研究问题的规律或原因做出的推测性诊断和假定性说明。

2、研究假设的特点:针对所研究问题而做出尝试性理论解答;能够由经验事实来检验;与有效的观测技术相联系。

3、研究假设的来源:由研究人员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或由初步观察和梳理文献得出。

4、研究假设的作用:

(1)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

(2)保证课题研究直指成果。

(3)使研究者能合理设计研究方案、选择研究方法。

四、研究问题与信息来源:二手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

五、问题、研究问题与行动研究问题的关系

第三节行动研究在农村发展中的应用

一、行动研究范式与传统研究范式比较

在研究问题来源上,行动研究来源于实地调查,常规研究来源于文献综述和现象背后的诱惑。

在研究目的上,行动研究为了行动而研究,常规研究为了理解而研究。

在研究服务对象上,研究为了当地人、机构、研究者个人共同利益而开展,常规研究基于研究机构、研究者个人和职业兴趣而研究。

在对知识的重视方面,行动研究重视当地人的乡土知识,常规研究重视研究者的现代知识。

在优先领域的选择依据上,行动研究以当地人的需求优先,常规研究以资助机构的需求、研究机构的日程和研究者的职业兴趣优先。

在选择方法的选择上,行动研究主要考虑赋权、相互学习、过程管理,常规研究主要考虑学科惯例、客观、真实。

在研究执行条件上,行动研究在现实条件下执行,常规研究在设定条件下执行。

在研究者的作用上,行动研究中协助者和学者习积极参与当地变化和赋权的过程,常规研究中负责研究者是客观的观察者,负责收集信息、以做诊断、计划和评估研究,与外界分享信息。

在当地人的作用上,行动研究中当地人是研究者、学者者和专家,在常规研究中当地人是研究成果的被动接受者和使用者。

在问题的确定上,行动研究由当地人和研究者(实践者)确定问题,常规研究由研究者确定问题。

数据的收集上,行动研究由当地人和研究者(实践者)收集数据,常规研究由研究者和调查员收集数据。

问题的解释方面,行动研究用当地的知识、概念和框架解释,常规研究用学科概念和框架解释。

问题的分析方面,行动研究由当地人和研究者(实践者)分析,常规研究由研究者分析。

研究结果的展示方面,行动研究中以当地可以获得的、有用的方式展示,常规研究则由研究者通过其他学术团体或资助单位进行传播

是否采取行动方面,行动研究体现于整体研究过程,而常规研究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根本没有行动发生

行动主体方面,行动研究在外界支持或独立情况下,由当地人启动,常规研究在外部机构干预下行动。

研究结果的拥有方面,行动研究由研究者和当地人共同分享研究结果,常规研究由研究者和研究机构拥有研究结果。

行动研究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常规研究强调结果的重要性。

二、行动研究在农村发展领域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

2、有利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建设

3、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4、有利于提高农村研究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效果。

教学要求:

1、掌握确立研究问题的方法

2、了解行动研究的模式

3、理解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的区别

重点:

行动研究的模式,问题确定的方法,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的区别

难点:

行动研究与常规研究的区别

第三章参与农村发展研究的方法(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参与式农村发展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准备阶段

形成工作团队:开展发展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础。

获取文献资料:是形成工作团队之后的首要工作。

形成工作计划:为期3-4天。

二、社区问题确认阶段

社会动员:外来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区域内不同角色群体的一种发动过程。使大家明确即将开展的项目与自己的关系和自己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引发不同角色群体主动参与的热情。社会动员阶段的任务是获得相关利益群体的信任并启动发展需求。

社区基本情况调查:实地观察、二手资料、知情人访谈。

社区问题识别:问题征集、问题归类、构建问题树、问题筛选。

目标转化和目标分析:把问题树中问题的负面描述转化为正面的目标描述。

深入问题分析:就项目开展的领域进行深入因果分析,以其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明确项目的内容。

三、方案优选阶段

方案优选优选框架

四、行动阶段

1、行动计划:5W2H

2、行动计划实施

五、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阶段

1、通过对活动过程连续性监测和对活动效果的评价,将得到的信息反馈到项目计划阶段,用于指导下一周期活动计划的过程。

2、参与的角色群体通过对项目活动结果的评估,将评估的结果信息反馈体系反馈到问题确认阶段,以检验确认的问题的正确性及其后系列过程的合理性,为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直接信息。

第二节参与式农村评估主要采用的工具

一、访谈类工具: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

设计一个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

确定样本规模和选择方法

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

实地访谈

分析访谈信息

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二、分析类工具

1、优势劣势——机遇风险SWOT

确定要分析的问题范畴

介绍讨论会的背景和目的,研讨方法和步骤

绘制矩阵表

矩阵分析

完善矩阵表

2、问题分析法

方法介绍

问题征集

问题分类

原因——结果分析

3、目标分析法

在协调人的引导下,与会者将问题分析环节中的所有负面问题陈述转化为正面目标陈述按问题树的结构构建目标树

检验自下而上“手段——结果”逻辑关系

三、排序类工具

1、简单排序

根据需要邀请排序人

在确定的项目领域内罗列排序的内容

确定排序内容

绘制排序表格并填写排序内容

选择排序法进行排序

统计结果

比较、讨论和分析排序结果

2、矩阵排序

罗列排序崆、讨论评价指标

画矩阵排序表

就某一指标或内容分别排序

讨论排序结果

四、图示类工具

1、剖面图

组织实地踏查小组

选择踏查路线

实地踏查

绘制剖面图

剖面图修改和完善

2、历史演变图

确定制作内容

确定制作人

介绍制作方法和反映的内容

由制作人对绘制内容进行复述,核实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增加绘制人姓名、时间和地点,以便收藏和使用

3、季节历

五、展示类工具:展示板

六、会议类工具

1、召开农民大会

2、小组会议

3、集思广益法

操作方法说明

确定主题

征集相关主题的想法

分享并展示结果

将结果粗略归类

第三节参与式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论

一、系统整体观

(一)系统和系统边界

(二)系统的特征

系统组成之间相互作用,一个组成部分或过程的变动导致另一个组成部分的或过程的变动。

二、系统思考和常规思考方法比较

常规思考方法集中关注要素本身,系统思考方法关注系统要素以及要素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

常规思考方法不承认反馈,系统思考方法承认积极和消极反馈的重要性。

常规思考方法逻辑上按步骤遵循线性方向,系统思考方法思维开放、没有固定方向。

常规思考方法遵循有关的主导观点或“正确”观点,系统思考方法考虑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三、系统思考方法在农村发展领域的应用

(一)硬系统方法

硬系统方法旨在通过投入和产出的量来衡量系统效率的最大化,通常用数量模型来进行分析,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国际农业研究中心的国际水稻和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就采用这种硬系统析析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国。

(二)软系统方法

软系统方法论(SSM,Soft Systems Methodology)是一项运用系统思考解决非系统问题的定性研究技术。它主要用以解决那些包含有大量社会的、政治的以及人为因素的问题。显然,SSM 与那些以专业技术手段为特征解决各类“硬”问题的方法有很大的差别。

1、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问题及问题背景探寻,并采用喷射式图解法搜集相关信息。

2、研究系统界定和系统描述。

3、开发系统的表达理想和预料一系列事件的概念模型。

4、现在状况和理想模型的对比。

5、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从不同利益群体视解探索其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以及预期的发展策略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参与式农村发展工作基本程序以及主要采用的工具

2、了解参与式农村发展研究方法论

3、理解系统整体观

重点:

参与式农村发展工作基本程序,参与式农村评估主要采用的工具,系统思考方法在农村发展领域的应用

难点:

参与式农村发展工作基本程序,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第四章参与式监测与评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含义

一、监测与评估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监测和评估都是项目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只不过监测更着重于过程,是一种微观管理手段;评估则是更着重于结果,重点在于为宏观决策服务。

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含义

1、参与式监测:指不同的相关利益群体通过协商,就共同关注的项目活动的内容、项目执行过程和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并为项目的评估提供第一手可信赖的资料。

2、参与式评估:是将参与式理念和方法、原则引入到项目的管理与评估过程中,项目的相关利益群体根据参与式监测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并给出分析结果、结果产生的原因和调整计划的项目管理过程。

3、评估的类型

一般类型:项目总评估(项目结束之前的评估)、中期评估(项目进行中的评估)、后评估(项目执行后的评估)、过程评估(根据项目执行的需要,随时进行的评估)

根据评估主体的不同:项目执行者内部的评估和聘请项目外部专家进行的外评估

三、常规监测与评估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区别

从主体维度看,常规监测以项目负责人为监测主体,评估主要采用外评估,评估主体来自项目之外的专家。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性特点,并更注重项目受益人参与的重要性。

从时间维度看,常规监测与评估活动通过是在项目快结束时开展,其目的是看结束时项目执行的效果和影响,具有滞后性。参与式监测与评估是与项目实施过程同步进行,并伴随项目实施全过程,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和灵活性特点。

从地点维度看,常规监测与评估的实施地点多为会议室或者项目实施现场。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地点具有灵活性,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从内容维度看,常规监测与评估多针对项目的结果进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不但关注结果,而且更关注项目实施过程。

从指标维度看,常规监测与评估指标是由项目申请者在项目申请阶段设计的专业评价指标,参与式监测与评估指标是由所有参与者在项目规划阶段共同讨论后形成。

从方法维度看,常规监测与评估多采用所谓科学的方法,分析结果更趋向于定量化,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多采用科学化、便于当事人操作和理解的方法进行定性评价。

从公平的维度看,常规监测与评估不强调向当地人公示评估结果,往往是为了项目本身的需要,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强调项目的社区作用和影响,体现很强的公平性。

第二节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构成要素及框架

一、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要素

5W1H:为什么(Why)开展监测与评估;谁(Who)来开展监测与评估;为谁开展监测与评估;什么时候开展监测与评估;在哪里(Where)开展监测与评估;怎样(How)开展监测与评估。

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框架

一、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程序

组建监测与评估小组

讨论为什么要监测与评估

回顾项目目标及活动

确定监测内容和指标

确定合适的信息资料收集方式和工具

确定由谁进行监测

确定信息收集及分析的时间表

结果分析及结果反馈

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方法

(一)相关变量的确定

参与程度分级。

1级:没有参与

2级:单向参与

3级:双向参与

4级:参与决策及对资源予以控制或分享的过程

5级:平等地做出决策及对资源予以控制,即没有权威的存在

(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常用指标体系

需求评估、资源动员、领导、组织能力、管理、决策、沟通渠道

第四节参与式监测与评估应用及意义

一、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应用领域

目前大多数国际发展与研究援助组织均要求在其资助的项目采用这种方法,国内的参与式监测与评估主要应用于扶贫、水土保持、自然资源管理、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

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意义

1、为项目开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2、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加强项目外部人员与项目内人员之间的分享

4、增强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积极性

教学要求:

1、理解常规监测与评估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区别

2、了解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应用领域

3、掌握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构成要素及框架

重点:

常规监测与评估和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区别,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构成要素及框架,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程序与方法

难点:

参与式监测与评估的构成要素及框架

第五章调研报告与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的撰写(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调研报告的撰写

一、调研前准备

1、调研小组的组建及小组内部的分工与合作

坚持自愿原则、坚持平衡原则、小组成员的角色定位、制定团队工作的原则

2、确立调研内容与方法

二、实地调研

三、调研信息的记录、分析与整理

(一)调研信息的记录

(二)调研信息的分析与整理

1、识别调研中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2、找到关键性信息

3、正确把握已有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四、调研报告的基本内容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及分类

(二)调研报告的基本组成

标题、前言、正文、结语

五、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

(一)实地调研准备及调研过程

1、要有明确的调研问题、调研目的

2、要根据调查内容,制订可行的调研方案,拟定可行的调研问卷或访谈提纲

3、备齐调研所用工具

4、对于在调研活动中所得材料的有效利用与分析整理

(二)坚持真实性原则

(三)对策或建议的有效性

第二节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的撰写

一、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

(一)撰写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的基本原则

1、内容完整、思路清晰、语言表达简明

2、项目建议书的可行性

(二)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的基本要素

题目、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创新性说明、预算及执行风险

第五节对凤凰村的实地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一、组成团队,明确团队内剖分工

二、调研提纲拟定

二、实地调研

包括听村委报告、田间参观考察

三、撰写调研报告

四、课堂展示调研报告,相互讨论评价

撰写要求

教学要求:

1、理解调研报告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2、掌握调研报告和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撰写的方法

3、了解调研报告的撰写要求

重点:

调研报告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调研报告的撰写的步骤,行动研究项目建议书的基本要素,难点:

调研报告诸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专题讲授为主,同辅以适当的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题。

2、本课程是考试课,采取期末闭卷考试形式。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具有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农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横跨众多学科,学生具有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学习该课程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卢敏等主编,《参与式农村发展:理论·方法·实践》,中国农业出版社,法律出版社,2008

[2]李鸥主编,《参与式发展研究与实践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陶佩君编著,《农村发展概论(第2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叶敬忠等著,《参与式发展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农大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在线作业答案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7-08-19 15:39:29一、单选题 1. (5分)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两书的作者是()。 ? A. 吴文藻 ? B. 费孝通 ? C. 乔启明 ? D. 晏阳初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 国际合作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 A. 1920年 ? B. 1895年 ? C. 1900年 ? D. 1897年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3. (5分) 传统发展战略出现的时间是()。 ? A. 20世纪80年代中 ? B. 20世纪90年代初 ? C. 20世纪40年代末

? D. 20世纪50年代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4. (5分) 发展中国家实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型发展战略的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末、60 年代初 ? B. 20世纪70年代初 ? C. 20世纪80年代初 ? D. 20世纪70年代末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A 解析 5. (5分) 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 A. 个人 ? B. 社区 ? C. 企业 ? D. 国家(政府)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 我国最早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 ? A. 费孝通 ? B. 梁漱溟 ? C. 乔启明 ? D. 杨开道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收起解析 答案B 解析 7. (5分)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 ? A. 单位 ? B. 多渠道 ? C. 国家

电大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形成性考核

电大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 形成性考核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任务一 1、商业银行对农业的贷款,以哪个银行为主() a. 农村信用社 b. 农业银行 c. 农业开发银行 d. 建设银行 2、下面选项不属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征的是() a. 生产专业化 b. 布局区域化 c. 经营一体化 d. 管理家族化 3、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 a. 生产区域化 b. 生产标准化 c. 生产机械化 d. 生产规模化 4、农业产业经营体制第一次改革是() a. 废除人民公社 b. 农业产业化 c. 废除传统的统购统销 d. 现代农业 5、在发展农业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政府扶持的主要措施包括信贷支持、政策优惠、制定法规、降低税率和() a. 价格补贴 b. 提供保险 c. 高效管理

d. 价格保护 6、农村要素市场的三大支柱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 a. 农资市场 b. 金融市场 c. 原料市场 d. 技术市场 7、在农业产业化高级阶段起作用的资本主要是() a. 金融资本 b. 人力资本 c. 产权资本 d. 知识资本 8、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在报道山东潍坊经营的同时配发了()的社论 a. 《论农业产业化》 b.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挑大梁》 c. 《农业产业化的创新路径》 d. 《产业化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9、泰国的正大集团是哪种一体化形式的典型代表() a. 工商企业+农场 b. 公司+基地+农场 c. 合作社+农场 d. 农协+农户

10、决定农业产业化组织绩效优劣的关键性因素是() a. 技术创新能力 b. 生产加工能力 c. 资金实力 d. 市场开拓能力 11、合作组织作为农民联合的自助组织,其唯一的宗旨就是() a. 联系企业 b. 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 c. 寻找产品出路 d. 为社员服务 12、下面不属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是() a. 专业合作社 b. 农民专业协会 c. 中介组织 d. 合作协会 13、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 a. 提高经济效益 b. 提高农民组织程度 c. 提升农业产业地位 d.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14、下面选项不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类型有()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王家兴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王家兴 发表时间:2018-11-26T16:06:16.34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王家兴 [导读] 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各类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管理,以良好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关键词: (惠州雷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企业如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与地区各类企业所面对的共同问题,这就迫切要求企业更为注重管理,以良好的管理水平提升,促进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众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企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所在。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理论;管理实践创新 引言: 创新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企业管理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已经被证明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今企业的管理者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和重要性,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十分关注管理创新。 1 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必要性 1.1 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未来10年内,我国GDP每年可保持8%-10%的增长。但我国企业运行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大部分企业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主要是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定价能力有限。二是装备水平不太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能源资源消耗较大。三是管理方式比较粗放,软实力较低。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大量的调整,做到企业管理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促使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无论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2员工和顾客需求的变化 根据中国员工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工作因素中满意的选择排序是这样的:(1)有较多的锻炼成长机会占23%;(2)工作环境和氛围好占21% ;(3)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占17% ;(4)个人兴趣占15%;(5)薪资待遇好占14%;(6)领导重视占10%。可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员工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最低层次的物质需要了,现代企业中员工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和价值实现,这也正符合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的分布理论。因此,现代企业不仅仅要重视员工的物质需求,还要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顾客的需求日新月异。开发一个新客户比维护一个老客户的成本要高得多;具有顾客忠诚度基础的企业发展速度比行业平均高得多;而顾客忠诚度的提升有赖于顾客的体验,而非产品的差异和价格的差异。顾客是具体的个人,而非归类后的人群。因此需要提供真正个性化的服务,增加与客户的亲密性;实时满足顾客需求,提高服务供应速度,服务的柔性此时就比较关键。在打造全新服务,提升顾客体验就成了众商家必争之战场,因为这是培养忠诚顾客,在变化市场中的生存之道。 1.3科技进步对企业提出巨大挑战 我国企业目前现状堪忧。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管理滞后、人员不稳定、内部组织结构不够紧凑、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等问题。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主要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粗放型,这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要求我们及时发挥科技的支撑引导作用,逐步的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可绿色发展的良性增长之路。加强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进步可以推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增加企业的有效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成本,避免闲置资源浪费,还可以提高就业率,提高个体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的贡献。 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给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它不仅要求企业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要不断加大对信息产业技术的投资及应用,还要求企业要改进内部组织结构,削减管理层次,提高信息传送及反馈的速度;更新内部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 2.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 2.1管理观念的创新 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因为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现代管理必须以观念创新、思想转变为先导,因为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多多少少都与守旧的观念有关,观念的落后是管理落后的主要根源。而且在创新活动中,各个部门的协作与集成是一个处理信息、依赖资源、相互影响与冲突的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一个因素处理不当,都将导致创新失败。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加快思想观念,特别是加快企业领导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知识型社会本身所具备的知识密集的特征, 要求企业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而企业就要通过学习型的管理, 使这样的个人能够更有效地成为优秀的未来资源。 2.2管理决策的创新 决策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管理决策必须坚持四项原则,信息准确全原则,可行性原则,对比优选的原则,集团决策原则。管理决策需要经过四项程序,一是发现问题、确定目标,二是调查预测、制订方案,三是综合评价、方案优选,四是实施反馈、修正完善。应当把时间和精力90%花在决策前的调研上,拍板只需要不到10%。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环境,企业必须运用现代企业信息系统,充分掌握各方面的信息。因为信息是现代企业的神经系统,是企业科学决策和及时应变的依据,所以企业决策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建立准确的信息系统。 2.3战略管理的创新 面临国内和国际两大市场的激烈竞争,我国企业管理已进入战略管理阶段。战略就是方向,定位就是选择,决策就是谋断。但也不得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实验课名称:现代控制理论 2.实验课程名称(英文):Modern Control Theory 3.课程代码:X040206 4.实验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5.学时:10 6.学分: 7.适用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先修或同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电路学、自动控制原理 9.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 10.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实验内容 11.本实验课在培养实验能力的地位及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通过本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系统建模的状态空间表达的基本思想方法,闭环控制系统分析与综合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控制理论的计算机模拟及稳定性能测试方法,使理论教学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 12.应达到的实验能力标准:简单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应用等。 13.实验内容 (1)系统的传递函数阵和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转换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方法、了解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的方法,通过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与传递函数相互转换方法。 (2)多变量系统的能控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控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

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控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3)多变量系统的能观性判别与稳定性分析 学习多变量系统状态能观性及稳定性分析的定义及判别方法,通过用MATLAB编程、上机调试,掌握多变量系统能观性及稳定性判别方法。 (4)通过状态反馈实现控制系统的极点配置 了解和掌握闭环控制系统极点配置的设计步骤,对工程中常见的控制系统进行极点配置设计。 (5)状态观测器的设计 了解和掌握状态观测器的基本特点,设计控制系统的全状态观测器。 14.实验成绩考核办法 每次实验结束后,学生必须提交实验报告。根据学生实验操作、实验内容、完成的情况,实验报告完成的质量,评定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五级制,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实验报告必须使用专用实验报告纸内容书写,学生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书写,严禁抄袭、复印,否则实验成绩为不及格。 15.实验教材、参考资料: 现代控制理论实验教材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第1套 您已经通过该套作业,请参看正确答案 1、社会发展的含义是() A.经济增长 B.社会整体进步 C.收入增加 D.住房改善 参考答案:B您的答案:B 2、适宜人口理论的提出者是() A.迪尔凯姆 B.马克斯韦伯 C.索维 D. 贝尔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3、现代化是指() A.社会转型 B.工业发展 C.城市建设加快 D.农业发展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4、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A.企业 B.社区 C.国家(政府) D.个人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5、提出改造乡村十项具体措施的学者是() A.杨开道 B.吴文藻 C.李景汉 D.费孝通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6、社区是指() A.行政区 B.行政组织 C.行政单位 D.社会区域共同体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7、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 A.国家 B. 个人 C.单位 D. 多渠道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8、《农民的终结》一书的作者是() A.刘易斯 B.英格尔斯 C.孟德拉斯 D.诺斯 参考答案:C您的答案:C 9、我国二元社会结构概念最早出现在()一书中 A. 《失衡的中国》 B.《贫困与发展》 C. 《社会学》 D.《人口与现代化》 参考答案:A您的答案:A 10、国际合作联盟100周年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年年 年年 参考答案:D您的答案:D 11、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建设派的代表人是() A.杨开道 B.李景汉 C.晏阳初 D.梁漱溟 E.言心哲 参考答案:C, D您的答案:C, D 12、现代化包括() A.政治现代化 B.经济现代化 C.社会现代化 D.文化现代化 E.人的现代化 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 13、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先后经历了() A.传统型发展战略 B.替代型(协调型)发展战略 C.基本需求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E.协调型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A, B, C, D您的答案:A, B, C, D 14、农村社区建设的原则有() A.大众参与 B.社区合作 C.因地制宜 D.协调发展 E.政府指导 参考答案:A, B, C, D, E您的答案:A, B, C, D, E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0811000374 英文名称:Modern Control Theory 学分:2.5 总学时:40 。其中,讲授40学时,实验0学时,上机0 学时,实训0 学时。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1、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2、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3、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4、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5、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

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教学与Matlab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178农业工程与能源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2017年1月下 绿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模式探析 汪 智,韩 震,王喜禹 (沈阳理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文章提出了对于绿色农业的发展重点应更侧重于把理论和实践进行融合,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形势。对于当前绿色农业的相关内涵以及特征,还有绿色农业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借鉴了四川江安县绿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提出了促进我国西地区县域绿色农业快速发展的有关建议,积极的发掘自身优势,指出了要想提升绿色农业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力度,就应该不断的培育并且壮大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及龙头企业,积极的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力度等建议,希望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7)02-0178-01 1 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升,大众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共识。从中国绿色农业的发展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我国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属于对于农业发展进行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1986年开始,一直到1991年结束。在期间就有相关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在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理念。随后我国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去对绿色农业的内涵以及实践给予了初步探索与研究。 2)我国农业进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农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过程,它主要是从1992开始到2002年结束。从1992年开始,国家就真正的进入到了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经济时期中,农业的发展朝着两高一优的方向进发,也就是我国的农业产量高,农业的质量效益也获得了很大的丰收。此时我国已经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以及示范和推广,并且慢慢的开始对绿色产品进行开发和推广,同时慢慢的开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食品的原料生产地。 3)而当前提到的三个阶段可以说就是当前,国家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到目前持续的进行着。2003年的时候,在亚太地区的绿色食品以及有机农业市场渠道建设国际的研讨会上,我国真正的指出了“绿色农业”的发展理念。随后的第二年,国务院副总理惠良玉在报告中对此作了相关批示,充分的对绿色农业理论研究以及示范推广工作基于了肯定。从2006年到现在,很多省已建设了绿色农业的研究中心,并且也开始有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以及示范的科研院所。当前有人提出,由于绿色农业本身所消耗的能源就比较少,而且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也十分的快速,要求积极的建设绿色的农业的产业体系。绿色的农业发展已开始成为了当前发展的共识,并且得到了大众普遍的认可和支持,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投身于绿色农业的发展和建设中。 2 相关思考与建议 2.1 挖掘当前发展的优势,科学选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发展是有着一定发展特色的优良农产品,正不断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浅山县,要充分利用郊区交通设施,及其种植的优势,发展城市休闲旅游农业,促进全区农业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2.2 提升基础设施的投放强度,有效的开展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积极的对绿色农业科技机制进行创新,塑造出农业科技“教学与生产,还有研究与推广”等综合发展的形式,对于有关的配套建设加以完善,进一步推进农业推广以及服务。2.3 培育绿色农业的主导产业,真的实现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可以说是当前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绿色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前提与核心。在目前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下,以行业作为主要的支撑体制,全面的促进农业发展时期实现产业规模,从而对标准化以及现代化的高效发展给予保障。在进行发展的同时推进了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2.4 强化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 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的龙头企业,将产业的管理真正的显示出来,对于生产给予规范,品牌销售当成现代农业进行建设的主要内容,真正的推进绿色农业品牌自身知名度的提高;积极的加强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发挥其积极的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绿色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在企业贷款中的折扣、品牌建设、基地扩张、技术创新、市场开发等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 [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 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 157-159. [4]严立冬,屈志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63. (收稿日期:2017-1-15) —————————————— 作者简介: 汪智(1996-),男,湖北洪湖人,研究方向: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精)

《自动控制理论I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22315168 【英文译名】: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II 【适用专业】:自动化 【学分数】:2.5 【总学时数】:40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自动控制理论II》是自动控制理论I的后续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在离散系统分析、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的建立、线性变换及规范化、状态方程的求解、系统可控性与可观测性的研究以及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的设计等方面具备必要的知识,为学生深入研究线性系统及其他有关现代控制理论的后续课程和从事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改造打好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 基本原理 1.熟悉离散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离散控制系统的理论和分析方法; 2.熟悉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术语; 3.会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了解通过线性变换变成标准型法; 4.掌握状态转移矩阵法,会求解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解; 5.掌握系统能控性和能观性的概念及判据; 6.掌握状态反馈方法,了解状态观测器; 7.理解控制系统的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概念。 (二) 获得以下基本技能 1.初步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理论方法; 2.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法; 3.能用状态空间法进行控制系统的综合设计; 4.基本学会用MATLAB对控制系统进行典型分析。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修课程要求,后继课程等) 前修课程:自动控制理论I,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复变函数

后继课程: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等 四、课程内容 1.离散控制系统 知识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组成;采样过程;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Z变换定义及计算方法;Z变换基本定理;Z反变换及计算方法;线性差分方程及求解;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闭环脉冲传递函数;(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及其简化;Z平面的稳定性分析;朱利稳定判据;数字控制系统的暂态、稳态、误差分析。 重点:采样定理、零阶保持器;带有零阶保持器环节的脉冲传递函数计算;闭环脉冲传递函数计算;系统性能分析。 难点:绘制(纯)离散系统方框图;典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2.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模型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基本概念;线性时不变系统状态空间模型;输入输出描述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状态方程的标准形。 重点: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状态空间的标准形。 难点:状态空间的概念及状态方程的建立;状态转移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3.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知识点:状态空间描述的传递函数矩阵计算;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值;线性定常系统的运动分析、状态转移阵、脉冲响应阵;线性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离散状态空间分析。 重点:状态转移矩阵及其计算。 难点: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性能的关系。 4.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测性 知识点: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定义;能控标准形和能观标准形;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据。 重点:能控性和能观性标准形,能控和能观判据。 难点:能控性和能观性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 5.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综合 知识点: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极点配置;状态观测器;引入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特性。 重点:状态反馈、极点配置法设计线性控制系统。 难点:极点配置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6.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分析 知识点:李亚普诺夫意义下运动稳定性的基本概念;李亚普诺夫第二法主要定理;系统运动稳定性判据。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1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_在线作业_1 一、单选题 1.(5分)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两书的作者是()。 ? A. 吴文藻 ? B. 费孝通 ? C. 乔启明 ? D. 晏阳初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B解析 2.(5分) 国际合作联盟成立的时间是()。 ? A. 1920年 ? B. 1900年 ? C. 1897年 ? D. 1895年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D解析 3.(5分) 传统发展战略出现的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末 ? B. 20世纪80年代中

? C. 20世纪40年代末 ? D. 20世纪90年代初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A解析 4.(5分) 发展中国家实行以经济政治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型发展战略的时间是()。 ? A.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 B. 20世纪80年代初 ? C. 20世纪70年代末 ? D. 20世纪70年代初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A解析 5.(5分) 实施社会保障的主体是()。 ? A. 社区 ? B. 国家(政府) ? C. 个人 ? D. 企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B解析 6.(5分) 我国最早提出“乡村自治”的学者是()。

? A. 费孝通 ? B. 杨开道 ? C. 乔启明 ? D. 梁漱溟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D解析 7.(5分) 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 ? A. 国家 ? B. 个人 ? C. 多渠道 ? D. 单位 得分:5 知识点: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 答案C解析 二、多选题 1.(5分) 1981年费孝通提出小城镇建设的提纲包括()。 ? A. 布局 ? B. 分类 ? C. 发展 ? D. 层次 ? E. 兴衰 得分:5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 基于教师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化是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功策略,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而且成为教育界普遍追求的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关键字: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教育 参考文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光明日报出版社刘兴富著 《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轻工业出版社 [美]林达·费奥斯坦著 王建平译 《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杨翠蓉著 《浅议教师专业化》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8 颜玉成著 《中国教师专业化之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5,1 王海方著 正文: 自从1977年邓小平宣布恢复高考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处于稳步发展以及不断改革进步的态势之下,在199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正式被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速发展,人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当然也离不开教师。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所指出的那样:“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有新型的教师。”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直接指导者,教师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可能。当一天的工作结束时,教师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帮助到了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就是一种值得称赞的成功。很多人认为,这种帮助因素对维持教师这一职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很少有职业能够像教师一样使人得到积极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能极大地改善人们的基本素养。在当今社会,教师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也许你每年要看一两次医生,有三次与银行职员打交道的经验,四五次去参加各种聚会认识更多的人,而且在过去曾两次迷上过每天在荧幕前出现的名人,但与你至少12年内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想比,这些交往只占极小的比例。教师能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极大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西摩?萨若森说:“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所有为人类服务的行业一样,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是职业要求和个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你选择成为一名教师,你就选择了一种为他人树立榜样,为他人服务,给他人带来福利的行业。 基于教师在当今社会发展当中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化是当代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的改革,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成功策略,也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不仅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而且成为教育界普遍追求的改革与发展的目标。 首先,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来看,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从教师专业化的内容来看: 1.教师职业要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教师是一个教书育人的神圣的职业,这需要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将这些知识最大地传授给学生的能力。作为一个教师,拥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首要的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2.教师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人,它与一般的职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现代控制理论A》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案大纲 大纲执笔人:李益华大纲审核人: 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 学分: 总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实训学时。 适用专业: 自动化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积分变换、电路、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 自动控制原理等 一、课程性质与教案目的 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现代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发展理论,从时间划分,现代控制理论处在智能控制理论之前。学生在学习了经典控制理论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之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控制理论,通过学习掌握状态空间分析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方法,能够利用极点配置与状态观测理论,初步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对于实现复杂系统的控制奠定理论基础。 二、基本要求 、明确现代控制理论的任务,掌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熟练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几种转换关系。 、掌握状态转移函数及其状态空间表达式的求解; 、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的判别方法,理解状态空间表达式的能控标准型和能观标准型,掌握线性系统的结构分解,了解传递函数的实现等。 、掌握李雅普诺夫稳定判据第一方法与第二方法,熟悉李雅普诺夫方法在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 、掌握线性定常系统的极点配置、系统镇定、了解系统解耦、状态观测器,利用状态观测器实现状态反馈。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求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矩阵指数函数;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离散化;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

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能控、能观、约当标准型以及线性变换成标准型;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矩阵;通过状态反馈任意配置极点的充要条件及设计方法;系统能镇定的充分充要条件;状态观测器存在的条件及设计方法. 难点: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特征向量的求法、线性变换成各种标准型求各种系统的状态转移矩阵、系统状态按能控性、能观性分解的方法、非线性系统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求法、降维观测器的设计。 四、教案方法 采用理论教案与仿真相结合的原则,同时采用课堂教案、案例教案相结合。 五、课程知识单元、知识点及学时分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