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本文,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

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

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7)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六、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分类整合的优势,有效突

破了生字和词语教学,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和雷暴的理解。

(二)借助视频创设情境,音乐怡情体验,优化朗读、内化理解。

(三)利用课件即点即现的优势,凸显关键词语,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增进对富兰克林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信息网络资源在前置性学习和后置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渐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

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本文,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

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

音、指导记住字形。

(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7)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

自己的话概括。)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六、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分类整合的优势,有效突破了生字和词语教学,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和雷暴的理解。

(二)借助视频创设情境,音乐怡情体验,优化朗读、内化理解。

(三)利用课件即点即现的优势,凸显关键词语,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增进对富兰克林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信息网络资源在前置性学习和后置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渐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天火之谜》教学案例资料教学后记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天火之谜》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雷电交加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暴秘密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本课时立足1—3自然段着重研究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和观察体验、阅读分析文本的能力,且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事迹本身对喜欢新奇的小学生就有莫大的吸引力,课文叙述生动、语言准确,很有研读价值。

2、学生已具备的基本知识:学生在本单元之前

已经学习了许多篇写人叙事类文章,对于学习本文,通过事情,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3、本节课的困难点主要体现在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感受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探索的精神中如何渐进升华对人物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主动对生字正音、悟形,理解生词的意思。

2、知道“天火”是“雷暴”,“雷暴”是普通的放电现象,这个科学结论是由伟大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证明的。

过程与方法:

从富兰克林观察→推测→探究中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崇敬伟人,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面对质疑的勇气与执着。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文本品读中感受雷暴可怕和富兰克林细致观察、大胆推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文本解读中,渐进升华学生对富兰克林的情感,培植学生崇敬伟人、科学研究的精神。

五、主要教学流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

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

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节。

注意断句: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节,

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节的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炸”、“毙”、“讽”、“揭”,指读、正音、指导记住字形。

(3)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

相机正音:“匙”读“shi”。

这一节介绍的是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你读懂了什么?什么是“无稽之谈”?哪个字意思是“根据”?

(5)指名朗读课文第六节。

请你用这一节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节的意思。

“这样,雷电轰鸣是,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

恙了。”中的“安然无恙”是什么意思?

(6)分小组朗读课文,力求读通读顺,共同解决还不理解的词语。

(7)展示读:读你读得好的自然段。

(8)集体交流: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默读课文,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出示生字,指导写字

1、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哪些地方要提醒同学们书写时注意的?

3、范写:暴、讽。

4、学生用钢笔描红。

六、整合点的诊断与解决方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分类整合的优势,有效突破了生字和词语教学,强化了学生对形声字和雷暴

的理解。

(二)借助视频创设情境,音乐怡情体验,优化朗读、内化理解。

(三)利用课件即点即现的优势,凸显关键词语,在品词析句中培养语感,增进对富兰克林的情感体验。

(四)借助信息网络资源在前置性学习和后置性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渐进形成初步的信息素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19《天火之谜》课课练-苏教版

19 天火之谜 课内基础提优夯实课内基础,你就拥有了遨游语言天空的翅膀…… 一、拼音小关卡。 1.拼音看仔细,字体更要写工整。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最初的时候都是一条爆zhà()性新闻,总要面临fěng()刺和质疑。 但是勇敢的人总能jiē()开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秘密,用事实有力地击bì()嘲讽fěng(),从而开辟出新的前进的道路。 2. 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郭晶晶是连续四届的奥运跳水冠.()军。 (2)他外表光鲜,骨子里坏透了,是个衣冠.()楚楚的禽兽。 (3)班里很多同学的脖子上都挂着一把家里的钥匙.()。 (4)妈妈用汤匙.()给我们盛着汤。 二、词语游艺厅。 1. 解释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无稽.之谈:________安然无恙.:________ 怒发冲冠.:________ 不足.为奇:________ 2. 选词填空。 推算推论推测 (1)这种()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2)由此他大胆地(),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3)通过一步一步地( ),我终于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决了。 3. 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下面的句子中。 冷( )热( ) 欣喜()()()()一谈不足( )() A.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怎么能________呢? B. 对别人的缺点进行________,是不文明的行为。 C.这种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馨行为,在这个社区早已司空见惯,________。 D.得知自己的节目能够上春晚时,”旭日阳刚”二人________。 三、句子训练营。判断下列问句的类型,并把问号去掉,不改变句意,换一种说法。 1.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 课时总第58课时主备人:曾先进(天王) 课题:19天火之谜 教学内容:19天火之谜(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 教学难点: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1.板书“谜”。 认识这个字吗?什么是谜呢?(“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由“谜”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天火”。你知道什么是天火吗?根据这个题目,你可以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进行板书。 指读课文的第一节。 (1)相机板书“暴”、“劈”,注意正音,强调字形。(“暴”的下面不是“水”;“劈”,只有用刀才能劈。) (2)注意断句。 ①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②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师生交流:什么是天火?天火之谜指的是什么?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小节的意思。 4.由此,我们可以推想这篇文章会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 (1)标出小节,划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3)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朗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班级姓名 一、拼音山谷。(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词语。) bìshāng yào shi diān bǒcháo fěng ()()()() bào 雷()()炸()负()怨 jiē台()()开()受()实 二、字词花坛。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劈成两半解开谜团难以置信 B.乌云密布倾盘而下无稽之谈 C.雷电轰明混为一谈骤然闪现 D.冷嘲热讽不足为奇雷电浇加 2.把成语补充完整,并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安然()井然()庞然()勃然() 翻然()迥然()依然()恍然() (1)装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在有雷电的天气能()。

(2)经过老师的讲解,我对“放电现象”的原理()。 (3)因为经过周密的准备,所以富兰克林在做实验时各项工作()。 三、句子长廊。(变换句式,使句子表达的语气更强烈。) 1.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揭开雷电的秘密。(改成双重否定句) 2.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改成反问句) 四、课文田园。(阅读课文片断,填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长期以来,雷暴在 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1)将片断中的横线部分补充完整。 (2)为什么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请说出两点理由。 2.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 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骤然:欣喜若狂:

(2)从划线句子中,我体会到: (3)富兰克林为什么会如此高兴?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总第59课时主备人:曾先进(天王) 课题:19天火之谜 教学内容: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感悟富兰克林勇于探索、大胆实验的科研精神。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整体回顾 1.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 上帝的怒火谜团大胆推测不足为奇混为一谈冷嘲热讽雷电交加怒发冲冠欣喜若狂普扑通通无稽之谈安然无恙 3.围绕课文内容,试着用上面的词语说一段话。 4.学生练说后师生交流,教师注意点拨、指导。 二、朗读课文,感受“艰难” 1.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三、再现场景,练习复述 1.学生对照板书,练习复述。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重点在于第四自然段,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富兰克林是如何操作的要叙述仔细,可以添油加醋。 四、示范引路,指导造句 1.这篇课文中有两个词语要求造句。(在板书中圈出“不足为奇”、“欣喜若狂”。) 2.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理解吗? 3.教师适时讲解: 用“不足为奇”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是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的确不感到奇怪的。比如:登上月球对人类来说已经不足为奇。 用“欣喜若狂”造句,所选的内容一定值得人高兴得发狂。比如:听到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全国人民欣喜若狂。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天火之谜 教案

19天火之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课课练 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课课练苏教版

19 天火之谜 课内基础提优夯实课内基础,你就拥有了遨游语言天空的翅膀…… 一、拼音小关卡。 1.拼音看仔细,字体更要写工整。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最初的时候都是一条爆zh à()性新闻,总要面临fěng()刺和质疑。 但是勇敢的人总能jiē()开不为人们所熟知的 秘密,用事实有力地击bì()嘲讽fěng(), 从而开辟出新的前进的道路。 2. 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郭晶晶是连续四届的奥运跳水冠.()军。 (2)他外表光鲜,骨子里坏透了,是个衣冠.()楚楚的禽兽。 (3)班里很多同学的脖子上都挂着一把家里的钥匙.()。 (4)妈妈用汤匙.()给我们盛着汤。 二、词语游艺厅。 1. 解释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无稽.之谈: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

怒发冲冠.:________ 不足.为奇:________ 2. 选词填空。 推算推论推测 (1)这种( )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2)由此他大胆地(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3)通过一步一步地( ),我终于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决了。 3. 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下面的句子中。 冷()热()欣喜()()()()一谈不足()() A.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怎么能________呢? B. 对别人的缺点进行________,是不文明的行为。

C. 这种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馨行为,在这个社区早已司空见惯,________。 D. 得知自己的节目能够上春晚时,”旭日阳刚”二人________。 三、句子训练营。判断下列问句的类型,并把问号去掉,不改变句意,换一种说法。 1.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 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 呢? 四、积累展示厅。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风筝实验”的事。富兰克林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写三个形容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天火之谜(说课稿)【新版】

19 《天火之谜》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在雷电交加的天气里进行“风筝实验”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研究和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给课文分段,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5、能根据提示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二、说教学方法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培养语感,受到熏陶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阵子下阵雨,打雷时的情景吗?你们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雷电的吗?可是古人却不知道,它成了一个谜,并且将雷电叫做天火,那么是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紧扣教材,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5、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每段段意,让学生根据段意来分段。 一、长期以来雷暴是个谜。 二、富兰克林解开雷暴之谜的经过。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9天火之谜|苏教版含答案

19 天火之谜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空.地(kònɡkōnɡ) 看.管(kàn kān) 风筝.(zēng zheng) 空.话(kònɡkōnɡ) 看.到(kàn kān) 颠簸.(bǒqí) 2.看拼音,写汉字。 一个闪电pī( )开黑色的天幕,接着是一声zhà( )雷,bào( )雨从天而降。我拿出shuān( )在腰带上的yào shi( )打开房门,跑进屋子。 3.比一比,组词语。 讽( ) 毙( ) 渴( ) 作( ) 疯( ) 葬( ) 揭( ) 炸( )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只填序号。 (1)无稽.之谈( )[①查考②计较③停留] (2)难以置.信( )[①放、摆②设立,设备 ③购买] (3)安然无恙.( )[①病②样子] 5.看图片写四字词语。

6.“冷嘲热讽”是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1)我还能用四字词语“”来描写“冷嘲热讽”的情景。 (2)我发现“冷嘲热讽”这个词语中含有一组反义词。我也能写这样含有一组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 7.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天电”指的是。 (2)富兰克林成功了“欣喜若狂”,而“冷嘲热讽”他的人们这时的情形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是: 、。 1.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改为陈述句) 2.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这个句子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2)我也能仿照例句,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犹如。 1.课文的题目是《天火之谜》,其中“天火”指的是。富兰克林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后来通过“”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说明只 有,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2.读句子,把引号作用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特定称谓 B.表示引用 C.表示强调 D.讽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 (2)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 (3)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试题--19天火之谜 苏教版(含答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时同步练习-19天火之谜附答案【精品】 一、细读课文深感悟。 文章的题目是“天火之谜”,其中“天火”指的是______。富兰克林之所以能解开“天火之谜”,是因为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二、课内语段阅读。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文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富兰克林发现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当时人们对他的推论有着怎样的看法?在文中用“”画出来。 4.把画“____”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课外类文阅读。 居里夫人的故事 1903年,居里夫妇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镭,这一发现(震动惊动)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从此,她享有盛誉,博得了人们的敬仰。 居里夫人的法语老师最大的(希望愿望)是重游她的出生地——法国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兰到法国的一大笔旅费。回乡的(希望愿望)总是那么渺茫。居里夫人当时正好住在法国,她非常理解老师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师的全部旅费,还邀请老师到家中做客,居里夫人的热情接待使老师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1932年5月,华沙镭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国参加开幕典礼。许多著名人物都簇拥在她的周围。典礼将要开始的时候,居里夫人忽然从主席台上跑下来,穿过捧着鲜花的人群,来到一位坐轮椅的老年妇女面前,深情地亲吻了她的双颊,亲自推着她走上了主席台。这位老年妇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时候的老师。在场的人都被这动人的情景所感动,热烈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热泪。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当她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后,仍旧没有忘记曾经(传播传授)给她知识的老师。

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过关试题 苏教版

19 天火之谜 1. 自读课文,说说人们为什么把雷电称为“天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天火之谜”是被谁解开的?是怎样解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你知道中国古人称雷电分别叫什么吗?富兰克林终于解开了雷电的奥秘,回家将他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变成另一个字(其中一个为本课所学的生字),再分别组词。 辟:()()() 曷:()()() 乍:()()() 5. 照样子,写四字词语。 冷.嘲热.讽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无.稽之.谈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6. 将词语补充完整,再解释所填的字。 不( )为奇:________ 怒发冲( ):________ 安然无( ):________ 无( )之谈:________ 欣喜( )狂:________ 雷电( )加:________ 7. 句子练习。 (1)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将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 ..云海里的一叶小舟。(用加点的词语造一个打比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了。 (1)给没有标点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普通( ) 巨大( )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无稽之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这段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语文上册 19《天火之谜》课课练 苏教版

19 天火之谜 课内基础提优夯实课内基础,你就拥有了遨游语言天空的翅膀…… 一、拼音小关卡。 1.拼音看仔细,字体更要写工整。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最初的时候都是一条爆zhà()性新闻,总要面临fěng ()刺和质疑。但是勇敢的人总能jiē()开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秘密,用事实有力地击bì()嘲讽fěng(),从而开辟出新的前进的道路。 2. 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郭晶晶是连续四届的奥运跳水冠.()军。 (2)他外表光鲜,骨子里坏透了,是个衣冠.()楚楚的禽兽。 (3)班里很多同学的脖子上都挂着一把家里的钥匙.()。 (4)妈妈用汤匙.()给我们盛着汤。 二、词语游艺厅。 1. 解释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无稽.之谈:________ 安然无恙.:________ 怒发冲冠.:________ 不足.为奇:________ 2. 选词填空。 推算推论推测 (1)这种( )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2)由此他大胆地( ),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3)通过一步一步地( ),我终于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决了。 3. 补充下列词语,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到下面的句子中。 冷()热()欣喜()()()()一谈不足()() A.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怎么能________呢? B. 对别人的缺点进行________,是不文明的行为。 C. 这种邻里间互帮互助的温馨行为,在这个社区早已司空见惯,________。 D. 得知自己的节目能够上春晚时,”旭日阳刚”二人________。 三、句子训练营。判断下列问句的类型,并把问号去掉,不改变句意,换一种说法。 1.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2.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 事物混为一谈呢? 四、积累展示厅。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天火之谜》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揭开雷暴的秘密,冒着生命危险在雷电交加的天气进行”风筝实验”的事。富兰克林给你留下的印象

五年级上册语文一课一练-19天火之谜苏教版

19天火之谜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空.地(kònɡ kōnɡ)看.管(kàn kān) 风筝.(zēng zheng)空.话(kònɡ kōnɡ) 看.到(kàn kān)颠簸.(bǒ qí) 2.看拼音,写汉字。 一个闪电pī()开黑色的天幕,接着是一声zhà()雷,bào()雨从天而降。我拿出shuān()在腰带上的yào shi()打开房门,跑进屋子。 3.比一比,组词语。 讽()毙()渴()作() 疯()葬()揭()炸()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只填序号。 (1)无稽.之谈()[①查考②计较③停留] (2)难以置.信()[①放、摆②设立,设备 ③购买] (3)安然无恙.()[①病②样子] 5.看图片写四字词语。 6.“冷嘲热讽”是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 (1)我还能用四字词语“”来描写“冷嘲热讽”的情景。

(2)我发现“冷嘲热讽”这个词语中含有一组反义词。我也能写这样含有一组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7.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1)“天电”指的是。 (2)富兰克林成功了“欣喜若狂”,而“冷嘲热讽”他的人们这时的情形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是:、。 1.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 的事物混为一谈呢?(改为陈述句) 2.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 (1)这个句子使用了的修辞手法。 (2)我也能仿照例句,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空中出现一道彩虹,犹如。 1.课文的题目是《天火之谜》,其中“天火”指的是。富兰克林大胆地推测 雷暴就是,后来通过“”揭开了雷电的秘密,说明只 有,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2.读句子,把引号作用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A.特定称谓 B.表示引用 C.表示强调 D.讽刺 (1)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 (2)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3)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一)课内阅读 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