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雅典城邦的兴起课件-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1雅典城邦的兴起课件-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1雅典城邦的兴起课件-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1雅典城邦的兴起课件-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五 第五课 知能综合提升

[知能综合提升] (时间:20分钟满分: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主要反映了 () A.毛泽东灵活的战略思想 B.毛泽东革命的创新精神 C.中国的革命不需要共产国际的领导 D.当时的党中央的战略思想是错误的 解析: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十月革命的道路不同。反映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答案:B 2.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描述的是()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 C.井冈山的斗争D.红军长征 解析:从材料中的“匡庐”“潇湘”“秋收”“暴动”等关键词不难判断,毛泽东的这首《西江月》描述的是秋收起义。 答案:B 3.“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的根本依据是() A.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教训 B.国民革命在群众中产生的广泛影响 C.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的存在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从根本上讲是由国情决定的,而当时的国情突出地表现为“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答案:C 4.下列著作属于毛泽东的是() ①《井冈山的斗争》②《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资本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D.②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由此可排除带④的选项。 答案:A 5.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这一变化的主要目的在于() A.完成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B.实现“平均地权”的理想 C.发展生产以巩固根据地 D.争取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当时井冈山斗争的环境入手分析。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面临国民党的包围和围剿,物资困难,在这种情形下土地分配方式的变化主要就是为了极大地发挥劳动力的作用,发展生产,巩固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答案:C 6.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遵义会议前的中国革命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理解运用能力。A项不符合革命道路的特点,C项不符合史实,D项对革命前途的悲观与史实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16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的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4:专题三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1.以下地区在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被并入英国的是() ①英格兰②苏格兰③威尔士④爱尔兰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把这两个地区并入英国。 答案:B 2.“早上我来到议会……一个领子粗劣而不大整洁……面部红肿,声调尖厉难听,不过他的演说却充满了热情。”这段文字描写的是() A.克伦威尔在议会中影响突显 B.柏拉图阐述他的《理想国》 C.亚里士多德与当时著名学者激烈争论 D.魏征积极进谏李世民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议会”加以理解。议会首先在西方国家的近代化过程中出现。B、C、D三项与“议会”无关。 答案:A 3.克伦威尔在其施政纲领中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这表明() ①克伦威尔已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②护国主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③克伦威尔严格遵守了共和国原则④克伦威尔以此建立了个人独裁统治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克伦威尔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能说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故①错误;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违背了共和国原则,故③错误。 答案:B 4.克伦威尔说:“我正在从事一桩不平凡的事业,并一定坚持到底。”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是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以后说的 ②“不平凡的事业”指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③“一定坚持到底”反映了他对革命必胜的信心 ④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说的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1688年“光荣革命”时,克伦威尔已经去世,排除④。 答案:B 5.英国的克伦威尔和法国的拿破仑都() A.打败了外国武装干涉B.多次冲散议会 C.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D.颁布了多部法典 解析:两人为了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都建立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C 6.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曾评价一部宪法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他所评价的宪法最有可能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1787年宪法 C.法国1875年宪法D.德国1871年宪法 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在一个大国首次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答案:B 7.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主要说明() A.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B.美国国际地位得到确认 C.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D.华盛顿的领导地位在法律上得到确认 解析:美国联邦政府成立,说明美国从邦联制变为联邦制,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加强。 答案:C 8.托马斯·杰斐逊在谈到华盛顿时说:“一个伟人的节制和美德,可能使这场革命免于像其他众多的革命那样,使盼望建立的自由被扼杀而告终。”这主要是赞美华盛顿() A.创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就任大陆军总司令 C.拒当国王且主持制定宪法 D.废除黑人奴隶制 解析: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故答案为C。 答案:C 9.下列有关拿破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 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 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 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 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 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 的主要问题是( )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 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 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 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 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 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 ④古代商帮的推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 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 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 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 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 D.都是不平等条约 解析: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 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

高中历史选修1到4课件全集最全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城邦兴起的地理环境;雅典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公元前632年的雅典平民暴动 ⑵工商业的发展: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平原派、山地派和海岸派及其政治主张 ⑶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BC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 2、过程与方法 纲要图示;情景再现;辩论比较史论结合;自主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是导致社会动荡的根源 ⑵实现人生价值要凭理想、奋斗和机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的矛盾;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作用;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三、课前知识准备 ★综述第一单元三课之间关系: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改革的背景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改革的内容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改革的影响 ★回顾必修一内容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了解荷马时代 爱琴文明:(大约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200年)中心:“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 荷马时代:(约公元前12世纪至前8世纪)是古希腊从青铜器向铁器过渡的时代。反映这一时期希腊社会情况的是著名的《荷马史诗》,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之为“荷马时代”。 古代希腊发展简史: (1)爱琴文明时期(公元前20——前12世纪):主要是“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多建立君主制国家; (2)荷马时代(前12——前9世纪):外族入侵,文明倒退,回到氏族公社制度。 (3)早期希腊时代(BC.8—BC.6世纪):梭伦改革(BC594年)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约BC508年) 形成城邦国家,雅典( Athens )和斯巴达(Sparta)成长起来,政体多种多样,主要有君主制、贵族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度等。 (4)希腊古典时代(BC.5—BC.4世纪):伯里克利执政时期(BC443—429年)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归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 [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