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组织网络(SON)技术及标准化演进

自组织网络(SON)技术及标准化演进

自组织网络(SON)技术及标准化演进
自组织网络(SON)技术及标准化演进

0 前言

随着LTE宽带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产业迎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爆炸式发展,新技术和新系统的出现对运营商的网络建设及运营维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比之前的无线通信系统,LTE系统可以提供更大的无线带宽,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宽带应用,例如:高带宽需求的移动视频业务和高时延要求的在线游戏等。对每个LTE运营商而言,不得不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选择高效率且低成本的方式来提供这些新应用给用户。所以,运营商必须控制好LTE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LTE网络相关的运营支出(OPEX)。

为了帮助LTE运营商更好地管理网络中巨大数量并且可能来自不同设备厂家的基站,降低OPEX,自组织网络(SON)的概念应运而生。电信运营商期望的网络是可以自配置、自运作以及自优化。对无线通信运营商而言,则期望其基站网络可以在没有技术专家协助的情况下快速安装基站和快速配置基站运行所需参数,可以快速且自动发现邻区,可以在网络出现故障后自动实现重配置,可以自动优化空口上的无线参数等。除此之外,运营商们都期望传输和网络节点之间可以实现自动配置并达到互联互通,可以自动选择业务的QoS并自动优化。所有上述功能都属于自优化网络(SON)的范畴,因此SON会支撑整个通信网络的前期规划、中期运营和后期网络优化,完全贯穿一个通信网络的全部生命周期。

1 自组织网络(SON)功能

自组织网络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a) 自配置:通过自动连接和自动配置,新基站可以自动整合到网络中,自动建立与核心网之间(S1接口)和与相邻基站之间(X2接口)的连接以及自动配置。

b) 自优化:在UE和eNB测量的协助下,在本地eNB层面上和/或网络管理层面上自动调整优化网络。

c) 自愈合:实现自动检测、定位和去除故障。

d) 自规划:在容量扩展、业务检测或优化结果等触发下,动态地重新进行网络规划并执行。

2 自组织网络(SON)的标准化进展

业界共识是SON可以被标准化为多厂家共用的解决方案,允许不同厂家的基站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互操作。但为保证不同厂家设备的独特性和竞争性,SON相关的算法没有必要标准化和统一。

在此思想的指导下,3GPP从R8就开始对自组织网络(SON)功能进行研究和标准化,一直延续到R11中,未来在R12中可能继续研究。在LTE讨论的初期,推动SON在3GPP进行标准化的主要动力是:越来越多的网络参数和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结构;无线技术和网络的快速演进会直接导致2G、3G和LTE/EPC网络并行运营;基站数量的快速扩展需要在配置和管理时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

2.1 R8 SON

最早的自组织网络(SON)工作是在3GPP中负责网络管理标准的SA5工作组启动,首要工作是明确SON的概念和需求。在此基础上,SA5开展eNB的自动建立和SON自动邻区关系(ANR)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a) SON的概念和需求标准化项目(WI)由多个运营商提议建立,TS32.500涵盖了这个标准化项目的成果。这个WI明确了SON对OAM的要求,定义了SON在OAM系统中的架构,定义了自组织、自配置和自愈合的概念和E-UTRAN内以及建立2G/3G间的邻小区关系,定义了支撑SON的必要接口。

b) eNB自动建立是SON的最基本功能之一,其标准化结果最终体现在32.501(eNB自建立的概念和需求)、32.502(eNB自建立概述)、32.531、32.532和32.533。通过这个WI,一个新eNB在进入网络时可以自动建立eNB和网元管理(EM)之间IP连接,可以自动下载软件,自动下载无线参数和传输配置相关的数据。它也可以支持X2和S1接口的自动建立。在完成建立后eNB可以自检工作状态并给网管中心报告检查结果。

c) SON自动邻区关系(ANR)管理是另一个单独的SA5 WI,实现LTE小区间和LTE小区和2G/3G小区间的邻区关系的自动建立。其最终标准化结果体现在32.761、32.762、32.763、32.765和32.511(ANR管理的概念和需求)中。这个WI可以帮助运营商减少对传统手动ANR 配置和减少使用ANR配置的规划工具的依赖。

2.2 R9 SON

3GPP SA5在R9中继续对SON进行研究和标准化,标准化项目包括SON自优化管理和自动无线网络配置数据准备,研究项目包括对SON自愈合研究和家庭基站(HNB)SON相关OAM 接口的研究。

a) SON自优化管理是SON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可以用于监测和分析网络性能数据,必要时会自动优化受影响的网络节点。通过自动重新优化、自动重新配置、甚至软件自动重新下载和自动加载,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工干预。R9阶段的WI的工作目标主要包括负载均衡(LB)、切换参数优化、干扰控制、容量和覆盖优化和RACH优化。

b) 自动无线网络配置数据准备是R8自配置功能中未完成工作需要在R9阶段继续的WI,是针对一个特殊场景提出的解决方案。当一个网元实体(小区或eNB)被加入到一个正在运营的网络中,由于依赖于正工作的网元实体,一些网络配置参数无法提前设置。该WI可以创建和分发这些相互依赖的参数,使其能被传递给新加入的网元实体和正在运行的网元实体。这个功能彻底弥补和完善了自配置功能,使网元实体实现了真正的自动建立。

c) 自检测和自愈合的研究是SON子项目之一,主要用于系统自动检测故障,在发现问题后可以减轻甚至解决这些问题。SA5的R9研究中仅集中在自愈合功能,研究可能的需求和解决方案。

d) 家庭基站(HNB)SON相关OAM接口的研究主要针对家庭基站,研究受影响的各个实体之间接口如何支持SON。这些接口包括OAM网元之间的接口、OAM网元和NodeB之间接口、NodeB之间的接口和UE与NodeB之间的接口。

除了SA5的相关标准化和研究工作外,RAN2和RAN3工作组也相应启动了无线侧R9 SON WI。RAN侧的WI主要针对已经明确的SON用例提出无线侧技术解决方案并标准化,这些SON 用例包括覆盖和容量优化、移动负载平衡优化(MLB)、移动健壮性优化(MRO)和RACH优化。

最小化路测(MDT)在R9中从一个研究项目启动,由RAN2领导。尽管MDT独立于SON在3GPP RAN进行研究和标准化,但对运营商而言MDT和SON都是自动有效管理网络的自动化工具。传统的人工开车测量来进行网络优化具有成本昂贵、不可避免的CO2排放和有限的测量区域等缺点。而现实中,因覆盖不好而导致连接失败,用户经常投诉的这些覆盖不好的地理位置常常是车辆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MDT主要研究由网络配置的UE自动收集路测相关数据、记录数据并上报测量数据给网络。通过自动收集MDT测量数据,可以最小化的减轻运营商依赖人工过程监测和优化网络,同时减少CO2的排放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3 R10 SON

进入R10阶段,在R9自愈合研究的基础上,SA5启动了自愈合管理(SH)的标准化工作。自愈合功能包括监测和分析故障管理、告警、通知和自测结果等相关数据,自动触发或执行必要的矫正行为。该功能也可以减少人工干预,实现重新优化和重新配置自动进行,甚至软件的重新下载和再次加载。

由于在R9阶段RAN侧工作负荷过重,SON在RAN侧和SA5侧的标准化工作都只完成了属于第一优先级的负载均衡和切换参数优化两部分内容。在R10阶段,SA5的SON标准化工作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继续进行R9 SON自优化管理中遗留的干扰控制、容量和覆盖优化

和RACH优化等工作,另一部分是研究各个SON用例之间协调功能工作,包括手动操作和自动操作功能之间的协调、自相关用例和其他SON用例之间的协调、不同自相关用例之间的协调和一个自相关用例内不同目标之间的协调。

同时,在RAN的工作层面,RAN3、RAN2和RAN4也在R10阶段继续R9遗留的工作。为避免同样问题出现,即由于工作量过大而无法完成全部预定目标,RAN侧工作组对每一个目标都设置了优先级,以保证高优先级的目标能得到充足时间被优先讨论。

a) 覆盖和容量优化(CCO),用于检测覆盖问题和容量问题。其中覆盖问题为第一优先级,容量问题为第二优先级。

b) 移动健壮性优化(MRO)增强,其用例包括inter-RAT环境下切换失败的检测和可能的修正。从LTE到UMTS/GSM的切换用例为第一优先级,从UMTS/GSM到LTE的切换用例为第二优先级。其余用例还包括重建不成功情况下的UE测量的获得、inter-RAT和intra-LTE环境下IDLE UE的乒乓切换问题、inter-RAT环境下激活模式UE的乒乓切换问题和切换到错误小区的短停留等问题。

c) 移动负载均衡(MLB)增强,其用例包括改善在LTE内的MLB可靠性和inter-RAT场景下MLB的功能。

在R9 最小化路测(MDT)研究结果的基础上,RAN全会决定启动基于信令架构方案的最小化路测MDT的标准化,由RAN2领导此WI,优先讨论覆盖优化用例。设计MDT方案时考虑了实时测量和非实时测量两种方式以及各自如何上报,明确MDT测量的启动要通过RRC信令配置,明确MDT测量结果要通过RRC信令上报,而上报的数据中可以携带可用的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

2.4 R11 SON

R11阶段,SON的首要工作是完成R10中遗留的低优先级工作。为此RAN建立了新的R11 工作项目(WI):进一步的SON增强。其增强的范围主要包括移动健壮性(MRO)增强和inter-RAT场景下乒乓切换,也考虑基于不同RAT之间的QoS信息交换来选择正确RAT、扩展UMTS和LTE之间的ANR机制、MRO和其他业务控制机制之间的更多协调等。

同时根据运营商的需求,RAN2工作组在R11中继续研究MDT的增强功能,重点集中在覆盖优化和QoS验证两个用例。对于覆盖优化议题,研究重点是增强测量纪录和报告,例如:通过减少UE侧无用测量的数量来减少UE电量消耗,研究增强的上行覆盖优化和公共信道的覆盖优化等。对于QoS验证,主要研究QoS相关的测量纪录和报告。

2.5 R12 SON

目前R11工作尚未结束,在各种场合已经开始对R12的相关立项展开热烈讨论。SON更多增强依旧是R12立项的一个热门话题。

R12中SON的更多增强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功能相互之间互操作很必要,对于R12中应考虑的新功能和新配置也很必要。目前业界共识是R12阶段需要继续完成R11遗留的工作。例如R11增强的MRO已经实现了辨析是何种类型UE发生了链路失败,对于其他SON用例如MLB也可以有类似增强。

在考虑重要性和工作量的情况下,R12可以考虑继续研究SON和其他新功能配合而催生出的一些新用例。

R12中最重要的议题是小小区增强,包括定义场景、小小区概念和需求。SON在部署小小区的成本和复杂性最小化上可以提供帮助。网络规划的投入应当最小化,网络配置的投入包括节点的ID管理和邻区配置、网络优化的投入(移动健壮性、负载均衡和节能等)应当自动完成,这些都需要借助SON。所以为宏小区场景定义的自优化和自配置等功能也可以用于异构网场景的小小区部署中。

同时,本地接入和异构网部署引入了新的网络配置规模。当前的网络(宏小区/微小区/家庭基站)各层之间的带宽分配都是静态方式,通过人工的网络规划来完成分配。而给已存在的层中自动增加新小区以及给各层动态分配带宽可以帮助运营商快速并便宜的部署多层网络。

有源天线可以创建多个垂直和水平波束来实现动态波束调度。根据实际业务混合、业务位置和用户要求,使用动态波束调度可以精确地控制容量分布。SON可以通过有源天线的配置和优化来自动实现网络配置。

由上可知,在R12中SON更多增强可以包括UE分组或UE类型、小小区增强、借助有源天线的动态调度以及异构网不同层之间的动态频率分配等。这些工作可以从研究课题做起。

R11 MDT主要集中在非GBR类型数据的QoS验证,R12工作可以继续完成R11的QoS的既定目标,研究GBR业务的用户体验检测并反映体验质量。同时MDT也可以配合小小区增强的议题,讨论在该场景下MDT可以起到的作用。对于是否会在R12中继续开展MDT的工作,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和定论,但总的来说,上述方向也都可以从研究课题做起。

当然,除了这些可能的R12 SON和MDT增强的技术点,如果运营商提出新的需求,出现了新的SON和MDT用例,我们相信这些都有可能在R12中被评估和研究,而SON和MDT的工作也会继续进行下去。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自组织网络SON和MDT功能,运营商可以实现网络规划、配置和优化过程的自动化,可以极大减轻运营商对人工的需求,从而可以大大降低运营商的OPEX。从3GPP标准化过程看,从R8开始一直持续到R11,自组织网络SON和MDT在3GPP的标准化工作一直是运营商和业界的宠儿,由运营商需求和实际用例在不断驱动。在可预见的未来,伴随新需求出现和更多实际用例被明确,SON和MDT技术会将继续保持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在3GPP未来的版本中不断推进其技术研究和标准化。

最新SON(Self-Organized_Network)自组织网络

S O N(S e l f- O r g a n i z e d_N e t w o r k)自组织网络

SON技术的特点是:自动配置、自动发现、自动组织和多跳路由。 SON技术的自动配置和自动发现特性使WIFI设备在组成一个网络的时候对用户是透明 的。在网络拓扑变动和链路断开的情况下,SON技术的自动愈合和自动组织特性增强了移动Adhoc网络的健壮性。SON也能够保证优化带宽使用效率。SON 多跳路由技术扩展了Adhoc和网络的覆盖范围。基于IP层的SON技术,支持多种无线和有线接口。 降低运营成本的4G新技术—LTE SON SON是在LTE的网络的标准化阶段由移动运营商主导提出的概念,其主要思路是实现无线网络的一些自主功能,减少人工参与,降低运营成本。 在未来的网络中,由于不同的网络共存,网络将变得更加复杂,大量无线参数和数据将使网络优化人员的工作量大幅提高,而运营商希望降低运营成本及人工干预。于是在这一背景下,EUTRAN系统的SON(自组织网络)特性被作为3GPP的重要研究方向。 NGMN中的移动运营商对SON的部署有强烈的需求,于是纷纷投入SON需求的研究,发布有关SON的白皮书和建议书。3GPP也在重点研究SON和当前电信管理网络的实现方案。欧盟也在进行两个相关项目,一个主要由欧洲主要运营商、设备商共同承担,从SON的技术方案、实现方法及验证平台入手,研究SON对网络运维产生的影响;另一项目是利用感知无线电和分布式感知原理进行前沿重点研究。 3GPP确定接入网结构主要由演进型eNodeB和接入网关(AGW)构成。eNodeB由R6阶段的NodeB、RNC、SGSN、GGSN四个主要网元演进而来,eNodeB之间通过X2接口采用网格(mesh)方式互连,同时还建议当某eNodeB需要同其它eNodeB通信时,这个接口总是存在,支持处于LTE_ACTIVE状态下手机的切换。E-NodeB与AGW之间的接口称为S1接口,S1接口支持多对多的AGWs和eNodeB连接关系,eNodeB通过S1接口与EPC(EvolvedPacketCore)连接。3GPP EPS(Evolved Packet System)的结构中包含了X2和S1接口(图1),因此SON可以通过上述接口来完成。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第17卷第4期2009年10月 系统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Vo1.17No.4 oct ,2009 复杂网络及其在国内研究进展的综述 刘建香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37) 摘要: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现状从两方面进行综述:一是对国外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的介绍,包括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进展的总体概括、复杂网络动力学行为以及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介绍;二是国内根植于本土的复杂网络的研究,包括复杂网络的演化模型,复杂网络拓扑性质、动力学行为,以及复杂网络理论的应用研究等。并结合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复杂网络;演化;拓扑;动力学行为中图分类号:N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08(2009)04-0031-07 收稿日期:2009-01-05 作者简介:刘建香(1974—),女,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系统工程。E-mail :jxliu@https://www.doczj.com/doc/2c16910917.html, 0引言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1]。而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所组成的。如果用节点表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系统的元素,两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系统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网络就为研究系统提供了一种新 的描述方式[2、3] 。复杂网络作为大量真实复杂系统的高度抽象[4、5],近年来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新兴的研究热 点,随着复杂网络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国内已有学者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有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进展情况给出了有价值的文献综述,而方锦清[6]也从局域小世界模型、含权网络与交通流驱动的机制、混合择优模型、动力学行为的同步与控制、广义的同步等方面对国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概括,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介绍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献。本文从复杂网络模型的演化入手,在简要介绍复杂网络统计特征的基础上,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对国内关于复杂网络的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1.复杂网络模型的发展演化 网络的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就是规则网络 [7] ,它 是指系统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些规则的结构来表示,也就是说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联系遵循既定的规则。但是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由于其复杂性并不能完全用规则网络来表示。20世纪50年代末,Erdos 和Renyi 提出了一种完全随机的网络模型———随机网络(ER 随机网络),它指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以概率p 随机连接任意两个节点而成的网络,即两个节点之间连边与否不再是确定的事,而是由概率p 决定。或简单地说,在由N 个节点构成的图中,可以存在条边,从中随机连接M 条边所构成的网络就叫随机网络。如果选择M =p ,这两种构造随机网络模型的方法就可以联系起来。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对于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而言,它们既不是规则网络也不是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1998年,Watts 和Strogatz [8]提出了WS 网络模型,通过以概率p 切断规则网络中原始的边并选择新的端点重新连接 31--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一、简介: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是国际标准化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ISO成立于1946年,当时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伦敦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以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工业标准的统一。于是,ISO这一新组织于1947年2月23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ISO于1951年发布了第一个标准——工业长度测量用标准参考温度。 二、ISO的组织结构 ISO的组织机构包括全体大会、主要官员、成员团体、通信成员、捐助成员、政策发展委员会、理事会、ISO中央秘书处、特别咨询组、技术管理局、标样委员会、技术咨询组、技术委员会等。 ISO技术工作是高度分散的,分别由2700多个技术委员会(TC)、分技术委员会(SC)和工作组(WG)承担。在这些委员会中,世界范围内的工业界代表、研究机构、政府权威、消费团体和国际组织都作为对等合作者共同讨论全球的标准化问题。管理一个技术委员会的主要责任由一个ISO成员团体(诸如AFNOR、ANSI、BSI、CSBTS、DIN、SIS等)担任,该成员团体负责日常秘书工作。与ISO有联系的国际组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都可参与工作。 三、国际标准的形成过程 国际标准由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经过六个阶段形成: 第一阶段:申请阶段;第二阶段:预备阶段;第三阶段:委员会阶段;第四阶段:审查阶段;第五阶段:批准阶段;第六阶段:发布阶段。 若在开始阶段得到的文件比较成熟,则可省略其中的一些阶段。

无线自组织网络综述

无线自组织网络综述 余梓奇 I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合肥230000) 摘要: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种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型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无线、多跳、无中心分布式控制网络,它无需网络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自组织性、鲁棒性、抗毁性和容易构建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和广阔的商业应用背景。论文详细介绍了无线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服务质量、功率控制、安全问题和互联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综述; 1引言 无线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移动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通过配有无线接口的便携式计 算机或个人数字助理(PDA)来实现移动中的通信,目前的移动通信往往需要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支持才能实现, 例如全球通信系统(GSM)。但是当遇到医疗抢险、抗洪救灾以及军事战场等特殊紧急环境的时候,传统的无线网络就不可用了[1]。为了能够在没有固定基础设施的地方进行通信,一种被称作无线自组织网络(Ad hoc 网络)的技术应运而生。 Ad hoc网络不需要有线基础设备的支持,通过移动主机自由的组网实现通信,Ad Hoc网络的出现推进 了人们实现在任意环境下的自由通信的进程。Ad hoc网络组网灵活、快速,使用非常方便,但必须为其设计 专门的协议和技术,因为传统固定网络和移动蜂窝网络中的技术和协议无法直接复制到Ad hoc网络,这是由

Ad hoc网络自身特性决定的。自组织网络已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2无线自组织网络特点 Ad hoc即自组网络,它是仅靠移动站自身而不需要固定基站就能组成网络。这种自组网络没有基木服务集中的接人点而是一些处于平等状态的移动站之间相互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图1)。图1中显当移动站A和E 通信时,是经过 A - B,B - C,C- D和最后D- E这样一连串的存储转发过程[2]。在从源结点A到目的结点E 的路径中的移动站B,C和D都是转发结点,这些结点具有路由器的功能。Ad hoc网络没有预先建好的网络固 定基础设施(基站),网络一般也不和外界其他网络相连接。 ⑴无中心:无线自组织网络没有严格的控制中心。所有结点的地位平等,即是一个对等式网络。结点可 以随时加人和离开网络。仟何结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具有很强的抗毁性。 (2) 自组织:网络的布设或展开无需依赖于仟何预设的网络设施。结点通过分层协议和分布式算法协调各 自的行为,结点开机后就可以快速、自动地组成一个独立的网络。 (3) 多跳路由:当结点要与其覆盖范围之外的结点进行通信时,需要中间结点的多跳转发。与固定网络的 多跳不同,无线自组织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的网络结点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如路由器)完成的。 (4) 动态拓扑:无线自组织网络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网络结点可以随处移动,也可以随时开机和关机,这些都会使网络的拓扑结构随时发生变化。 (5) 移动终端的局限性。Ad Hoc网络中,移动终端存在固有缺陷,例如能源受限、内存较小、CPU性能较低等,同时屏幕等外设较小,不利于开展功能较复杂的业务。 (6) 安全性较差。移动网络通常比固定网络更容易受到物理安全攻击,易于遭受窃听、欺骗和拒绝服务等 攻击。 (7) 网络的可扩展性不强。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使得具有不同子网地址的移动终端可能同时处于一个 Ad Hoc网络中,因而子网技术所带来的可扩展性无法应用在Ad Hoc网络环境中。 (8) 多跳路由。由于节点发射功率的限制,节点的覆盖范围有限。当它要与其覆盖范围之外的节点进行通 信时,需要中间节点的转发。Ad Hoc网络中的多跳路由是由普通节点协作完成的,而不是由专用的路由设备完成的。 3无线自组织网络关键技术 3.1 路由协议

项目现场管理组织机构网络图及人员职责

项目现场管理组织机构网络图

项目经理岗位职责 1.项目经理就是公司在该工程项目的代理人,代表公司对工程项目全面负责,就是安全生产与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2.认真贯彻执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3.遵守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政策法规,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与指令。在该项目中代表公司履行合同执行中的有关技术、工程进度、现场管理、质量检验、结算与支付等方面工作。 4.主持制定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编制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 5.深入施工现场,处理矛盾,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经济制度,正确处理工期、质量与效益的关系。 6.搞好施工现场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关心职工生活,确保安全生产,抓好消防保卫,保障职工人身、财产的安全。依法参与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利益,做好困难补助工作,并对病、伤、残职工的慰问。 7.做好项目的基础管理工作,保证文件、资料、数据与信息等准确及时地传递与反馈,及时进行工程结算、清算。 8.完成公司交办的其她工作。 技术负责人岗位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政策及上级技术管理制度,对项目技术工作全面负责。 2.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学习并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政策、技术规程、规范、标准与技术管理制度。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组织技术人员熟悉合同文件与施工图纸,参加施工调查、图纸会审与设计交底。 3.负责制定施工方案、编制施工工艺组织设计,并向有关技术人员进行交底。 4.组织项目各项规划、计划的制定,协助项目经理对工程项目的成本、安全、工期及现场文明施工等日常管理工作。 5.组织项目部的质量检查工作,督促检查生产班组开展自检、互检与交接检,开展创优质工程活动。 6.负责整理变更设计报告、索赔意向报告及索赔资料。 7.参加建设单位组织的各种施工生产、协调会,编制年、季、月施工进度计划。

关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分析

关于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分析 【摘要】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逐渐受到电子信息时代的洗礼。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工厂企业,都积极投身到这场变革的洪流中。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特网就成为计算机网络的代表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特别是在1983年,成为因特网真正诞生的时间。目前,因特网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开放的并由多个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计算机网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标准化;建设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更好的使网络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也为了使网络更好的健康发展。计算机网络标准化问题的解决就显得格外重要。 1.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组织 为了建立网络标准化,进一步确保网络设备有统一完整的标准方面,许多美国和国际的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组织包括: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这个组合的主要作用是负责大型网络标准化的制定。 (2)国际通信联盟(ITU)。它负责对广域网连接的电信网络标准的定义。 (3)INTERNETE架构委员会(IAB).主要负责对各种因特网的定义。 (4)电子工业联合会(EIA)和先关的通信工业联合会(TIA)。它定义了网络线缆的标准以及线缆的布放标准。 (5)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硬件组织上的网络主要是由这个网络标准化组织提供的,它使不同硬件产品的生产厂商相互连通,并定义形成了一个协议族。 (6)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它是由公司和政府以及奇特组织成员资源组成的,它定义了光线分布式接口的标准。 2.网络标准化的建设 现代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必然会要求网络具备一个十分良好的运营环境,能够接收不同的动态演变的媒体资料等。因此计算机网络标准化的工作就不得不开展,具体包括: 2.1对操作系统进行标准化

04-5G多连接网络架构及标准化进展

让客户尽情享受信息生活
5G多连接网络架构及标准化进展
中国电信技术创新中心 2017年9月4日

内容
1 2 5G多网络融合需求 LTE中的多网络融合技术 5G多网络融合研究和标准化进展
3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2>

内容
1 2 5G多网络融合需求 LTE中的多网络融合技术 5G多网络融合研究和标准化进展
3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3>

5G业务和运营需求(1/2)
5G下多网络共存日趋突出 5G下更高的业务和运营需求
EPC
5G?Core
LTE
5GNR
WLAN
? 传统不同网络间无法灵活调度,带来资源浪费 ? 传统不同网络间互操作复杂,时延较大 传统不同网络间互操作复杂 时延较大 ? 传统不同网络需独立维护,部署和运营成本高
? 更多样化的业务和场景需求 ? 更高的用户体验速率和覆盖需求 ? 更低的业务中断时延和能耗需求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4>

5G业务和运营需求(2/2)
用 户 体 验 需 求 网 络 运 营 需 求
? 高用户体验速率 ?无缝的网络覆盖 ?低业务中断时延 ?低功耗,低资费
多接入技术融合
?充分激活现有网络资源,提升 现有网络利用率 现有 络利用率 ? 面向未来网络演进,实现5G 网络的快速部署 ?多网络间流量与覆盖互补,显 著提升用户体验 ?简化终端在网络间的切换与互 操作流程 ?降低资费与运营成本,全面提 升运营水平
?统 统一运营商多RAT共存,包 运营商多RAT共存,包 括LTE、WLAN、5G ?多种无线制式、频谱利用和 覆盖范围的复杂现状 ? 现有多RAT控制面位于核心 网 网络协同能力有限 网,网络协同能力有限
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5

自组织网络

自组织网络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是移动计算机网络的一种,用户终端可以在网内随意移动而保持通信。 目录 自组织网络概述 自组织网络特点 自组织网络应用领域 展开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概述 移动自组织(Ad Hoc)网络是一种多跳的临时性自治系统,它的原型是美国早在1968年建立的ALOHA网络和之后于1973提出的PR(Pac ket Radio)网络。ALOHA网络需要固定的基站,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和其它所有节点直接连接才能互相通信,是一种单跳网络。直到P R网络,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跳网络,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不需要直接连接,而是能够通过中继的方式,在两个距离很远而无法直接通信的节点之间传送信息。PR网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IEEE在开发802. 11标准时,提出将PR网络改名为Ad Hoc网络,也即今天我们常说的移动自组织网络。

移动自组织网络。一方面,网络信息交换采用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分组交换机制,而不是电话交换网中的电路交换机制;另一方面,用户终端是可以移动的便携式终端,如笔记本、PDA等,用户可以随时处于移动或者静止状态。无线自组网中的每个用户终端都兼有路由器和主机两种功能。作为主机,终端可以运行各种面向用户的应用程序;作为路由器,终端需要运行相应的路由协议。这种分布式控制和无中心的网络结构能够在部分通信网络遭到破坏后维持剩余的通信能力,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毁性。 作为一种分布式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自治、多跳网络,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能够在不能利用或者不便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如基站、AP)的情况下,提供终端之间的相互通信。由于终端的发射功率和无线覆盖范围有限,因此距离较远的两个终端如果要进行通信就必须借助于其它节点进行分组转发,这样节点之间构成了一种无线多跳网络。[1] 网络中的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和分组转发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移动自组织网络既可以作为单独的网络独立工作,也可以以末端子网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如Internet网络和蜂窝网。 编辑本段自组织网络特点 移动自组织网络能够利用移动终端的路由转发功能,在无基础设施的情况下进行通信,从而弥补了无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可使用的缺陷。自组网技术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系统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主要特点有:

综合布线标准化组织

综合布线标准化组织 一、国外标准化组织 各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由来自本地生产商和运营商的人员,以及本地标准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们等组成。国际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是由各个参与国委派的代表组成,一般由参与国在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挑选人员参加。标准是各个标准化委员会公布和发行的基于多数人意见的文件,它将在国家,地区或全球范围内被应用。以下介绍几个对布线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标准化组织: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 多媒体通信协会(MMTA) 美国通信工程协会(TIA) 美国电子工程协会(EIA) 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CENELEC与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 国际标准化委员会(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化专门机构。 1946年10月14日至26日,中、英、美、法、苏的二十五个国家的六十四名代表集会于伦敦,正式表决通过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1947年2月23日,ISO章程得到1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的认可,国际标准化组织宣告正式成立。参加1946年10月14日伦敦会议的25个国家,为ISO的创始人。ISO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甲级咨询组织和贸发理事会综合级(即最高级)咨询组织。此外,ISO还与600多个国际组织保持着协作关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目的和宗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促进标准化工作的发展,以便于国际物资交流和服务,并扩大在知识、科学、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合作”。

SOM神经网络

SOM神经网络

第4章 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人脑的感觉通道上,神经元的组织原理是有序排列的。当外界的特定时空信息输入时,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兴奋,而且类似的外界信息在对应的区域是连续映像的。生物视网膜中有许多特定的细胞对特定的图形比较敏感,当视网膜中有若干个接收单元同时受特定模式刺激时,就使大脑皮层中的特定神经元开始兴奋,输入模式接近,与之对应的兴奋神经元也接近;在听觉通道上,神经元在结构排列上与频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某个频率,特定的神经元具有最大的响应,位置相邻的神经元具有相近的频率特征,而远离的神经元具有的频率特征差别也较大。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这种响应特点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自组织形成的。 据此芬兰Helsinki大学的Kohonen T.教授提出了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又称Kohonen网络[1-5]。Kohonen认为,一个神经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将会分为不同的对应区

域,各区域对输入模式有不同的响应特征,而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SOM网络正是根据这一看法提出的,其特点与人脑的自组织特性相类似。 4.1 竞争学习算法基础[6] 4.1.1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 1.定义 自组织神经网络是无导师学习网络。它通过自动寻找样本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自组织、自适应地改变网络参数与结构。 2.结构 层次型结构,具有竞争层。典型结构:输入层+竞争层。如图4-1所示。 … 竞争层 … 图4-1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 ·输入层:接受外界信息,将输入模式向竞争 层传递,起“观察”作用。

复杂网络的自组织演化

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现象 outline ◆复杂网络的基本理论 1.复杂网络的定义 2.复杂网络研究简史 3.复杂网络研究现状 4.复杂网络的研究对象 5.一些实际的复杂网络系统 6.复杂网络的拓扑性质 7.复杂网络的静态几何量 8.复杂网络的特征 9.复杂网络的重要特征 10.网络拓扑的基本模型及其性质 规则网络、随机网络、Small World网络、Scale Free网络(重点)等 ◆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理论 1.SF网络及其模型构造算法 2.无标度网络中的无标度 3.为什么无标度网络的度分布满足幂律分布? 4.SF网络符合SOC的条件 5.复杂网络的网络拓扑熵和标准结构熵 6.复杂网络的自组织演化的表现 7.复杂系统、复杂网络自相似结构的涌现规律的统一 复杂网络(complex network) ?定义:复杂网络是指大量具有紧密联系和彼此间相互作用的单元所组成的网络。 ?网络化的研究方法将现实复杂系统中的研究对象的元素抽象为节点(vertice),将元素之间的关系抽象为网络中的边(edge). ?复杂网络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物理科学到生命科学, 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以至技术科学、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 网络科学普遍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和广泛重视, 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复杂网络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new science of network). 复杂网络研究简史 ?从七桥问题谈起(1736年欧拉) ?随机图理论(1959年Erdos和Renyi ) ?小世界实验(1967年Milgram) ?弱连接的强度(1973年Granoveretter) ?小世界模型(1998年Watts和Strogatz ) ?无标度网络(1999年Barabási 和Albert) 复杂网络的研究现状

第4章 SOM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第4章 SOM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生物学研究表明,在人脑的感觉通道上,神经元的组织原理是有序排列的。当外界的特定时空信息输入时,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兴奋,而且类似的外界信息在对应的区域是连续映像的。生物视网膜中有许多特定的细胞对特定的图形比较敏感,当视网膜中有若干个接收单元同时受特定模式刺激时,就使大脑皮层中的特定神经元开始兴奋,输入模式接近,与之对应的兴奋神经元也接近;在听觉通道上,神经元在结构排列上与频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对于某个频率,特定的神经元具有最大的响应,位置相邻的神经元具有相近的频率特征,而远离的神经元具有的频率特征差别也较大。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这种响应特点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自组织形成的。 据此芬兰Helsinki 大学的Kohonen T.教授提出了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 ,SOM ),又称Kohonen 网络[1-5]。Kohonen 认为,一个神经网络接受外界输入模式时,将会分为不同的对应区域,各区域对输入模式有不同的响应特征,而这个过程是自动完成的。SOM 网络正是根据这一看法提出的,其特点与人脑的自组织特性相类似。 4.1 竞争学习算法基础[6] 4.1.1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 1.定义 自组织神经网络是无导师学习网络。它通过自动寻找样本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自组织、自适应地改变网络参数与结构。 2.结构 层次型结构,具有竞争层。典型结构:输入层+竞争层。如图4-1所示。 竞争层 输入 层 图4-1 自组织神经网络结构

· 输入层:接受外界信息,将输入模式向竞争层传递,起“观察”作用。 竞争层:负责对输入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寻找规律,并归类。 4.1.2 自组织神经网络的原理 1.分类与输入模式的相似性 分类是在类别知识等导师信号的指导下,将待识别的输入模式分配到各自的模式类中,无导师指导的分类称为聚类,聚类的目的是将相似的模式样本划归一类,而将不相似的分离开来,实现模式样本的类内相似性和类间分离性。由于无导师学习的训练样本中不含期望输出,因此对于某一输入模式样本应属于哪一类并没有任何先验知识。对于一组输入模式,只能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来分为若干类,因此,相似性是输入模式的聚类依据。 2.相似性测量 神经网络的输入模式向量的相似性测量可用向量之间的距离来衡量。常用的方法有欧氏距离法和余弦法两种。 (1)欧式距离法 设i X X ,为两向量,其间的欧式距离 T i i i X X X X X X d ))((--= -= (4-1) d 越小,X 与i X 越接近,两者越相似,当0=d 时,i X X =;以T d =(常数)为判据,可对输入向量模式进行聚类分析: 由于312312,,d d d 均小于T ,465645,,d d d 均小于T ,而)6,5,4(1=>i T d i , )6,5,4(2=>i T d i , )6,5,4(3=>i T d i , 故将输入模式654321,,,,,X X X X X X 分为类1和类2两大类,如图4-2所示。 (2)余弦法 设i X X ,为两向量,其间的夹角余弦 i T X X XX = ?cos (4-2) ?越小,X 与i X 越接近,两者越相似;当?=0时,?cos =1,i X X =;同样以0??=为 判据可进行聚类分析。

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络体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2019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网络体系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1.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是() A.SNA B.DNA C.TCP/IP D.OSI/RM 2.下列传输介质中随着距离的增加,信号衰减最快的是() A.粗同轴电缆 B.细同轴电缆 C.双绞线 D.光纤 3.EIA组织为双绞线电缆规定五~七类标准,符合使用第五类D级电缆的网络标准是() A.10Base5 B.10Base2 C.1000 Base-FX D.100 Base-TX 4.网卡具有一组配置选项以保证能于其他部件协同工作,这些选项不包括() A.IRQ(中断请求) B.网卡的出厂(ID)地址 C.I/O地址 D.远程引导芯片的基地址

5.不支持路由选择的协议为() A.IP B.IPX C.AppleTalk D.NetBEUI 6.在OSI模型中下列各层,属于通信子网范围的是() A.应用层 B.数据链路层 C.会话层 D.表示层 7.一间实验室内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属于() A.PAN B.MAN C.WAN D.LAN 8.Extranet主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Intranet构成,而Intranet网络的核心协议() A.ISP/SPX B.PPP C.TCP/IP D.SLIP 9.用100BASE-T标准构建的局域网,其传输介质和网卡采用下列那一种接口标准() A.AUI B.BNC

C.RJ-11 D.RJ-45 10.在因特网中,一台主机必须() A.拥有IP地址 B.是小型机 C.带有很多终端 D.运行服务器程序 11.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是() A.SNA B.DNA C.TCP/IP D.OSI/RM 12.下列传输介质,那种不可能产生串扰() A.双绞线 B.同轴电缆 C.光纤 D.微波 13.EIA/TIA组织为双绞线电缆规定了五~七类标准,其中第五类D级电缆符合的网络标准类型是 () A.10Base5 B.10Base2 C.1000 Base-TX D.100

移动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概况及未来前景

移动自组织通信网络技术概况及未来前景 石晶林 摘要 本文对移动自组织网络技术的概念、特征和应用进行了介绍,重点分析了目前无线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关键技术研究热点,与现有通信网的融合及其技术的实现等,同时对自组织网络的前景进行了简单预测。 关键词:自组织网络,路由方法,安全,前景 1 引言 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 MANET)出现之初指的是一种小型无线局域网。这种小型局域网的节点之间不需要经过基站或其它管理控制设备就可以直接实现点对点的通信。而且当两个通信节点之间由于功率或其它原因导致无法实现链路直接连接时,网内其它节点可以帮助中继信号,以实现网络内各节点的相互通信。由于无线节点是在随时移动着的,因此这种网络的拓扑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它们之间的通信模式也就无法直接照搬目前有基础设施的通信网的通信模式,至少在寻址模式上是如此。具体说来,无基础设施需求的MANET有着下面一些主要特征: 分布式自组管理与控制; 物理通信链路是带宽受约束的无线链路; 物理拓扑动态变化; 功耗是重要的约束条件(由于无线移动); 物理安全性有限(无线信道的开放性造成)。 2001年以前,Ad Hoc还只是一个在很少一部分实验室里讨论的概念。但3年后的现在,自组织网络Ad Hoc已成了从事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开发的人不得不去了解的技术 — 因为MANET已被认为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甚至于有不少人认为自组织网络的思想将会把所有我们能想到的网络组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世界通信网络的大统一。为什么就在短短的两三年内 Ad Hoc会流行起来呢,下面两点是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使其具有了可实现性: 0各种各样的终端实现交互连接与通信是一种无法逆转的潮流; 0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微电子技术的结合使得无线通信设备性价比大大提高,并使其成了一种日用消费品; 0人们想实现的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通信梦想驱动着对它的研究; 市场需求是其发展的巨大动力: 0民用市场中的移动计算需求、网格、可穿戴计算、灾难救助等需要自组织网络技术; 0军事战争的需要,自组织网络技术一经提出就在军事领域得到重大应用。 作为移动通信的一种基本组网模式,移动 Ad Hoc网络与传统的蜂窝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移动节点之间的通信是在没有固定基础设施(例如基站或路由器)支持的条件下进行的。系统支持动态配置和动态流控,所有网络协议也都是分布式的。由于这类网络的组织和控制并不依赖于某些重要的节点,所以它们允许节点发生故障、离开网络或加入网络。也就是说每一个移动节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整个网络内随意移动,而无须考虑如何维护与其他实体的通信连接。因此具备动态搜索、定位和恢复连接能力是这类网络得以实现的基本要求。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自组织网络的设计实现十分困难。现在用于固网的很多通信机制都无法用于 Ad Hoc网络中。本文就目前自组织网络技术方方面面的研究挑战进行介绍,对自组织网络的未来前景与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2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挑战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网理论、路由算法、接入控制、安全管理等方面。下面我们简单的进行说明。

自组织网络和路由技术

自组织网络及其路由技术 一、背景及概念 1.发展历史 无线通信网一般都是有中心的,要基于预设的网络基础架构才能运行。例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要有基站的支持;无线局域网一般也工作在有接入点(AP)和有线骨干网的模式下。但对于有些特殊场合来说,有中心的移动网络并不能胜任。比如,战场上部队快速展开和推进,地震或水灾后的营救等。这些场合的通信不能依赖于任何预设的网络设施,而需要一种能够临时快速自动组网的移动网络。无线自组织网络即可以满足这样的应用。 自组织网络技术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 DARPA 出于军事需要,开始研究分组无线网(PRNET)在战场环境下数据通信中的应用。项目完成之后,DAPRA 又在 1993 年启动了高残存性自适应网络项目。研究如何将 PRNET的成果加以扩展,以支持更大规模的网络,还要开发能够适应战场快速变化环境下的自适应网络协议。1994 年, DARPA 又启动了全球移动信息系统项目。在分组无线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能够满足军事应用需要的、可快速展开、高抗毁性的移动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一直持续至今。1991 年成立的 IEEE 802.11 标准委员会采用了“无线自组织网络”一词描述这种特殊的对等式无线移动网络。 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项目,指出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我们将实实在在地掌握这个物理世界。2003年美国《商业周刊》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为21世纪改变世界的10大技术之一。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出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十大新兴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排名第一。另外,像 IEEE((ComPuter》等众多杂志也都发表了一些关于无限传感器网络的论文。我国也非常重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03年已经开始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进行了资助,并于2004年将其列为重点项目。2005年我国开始传感网络标准化研究工作。2006年,国家973计划,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也设专项资助该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 同年,我国政府将发展无线传感器网络列入未来15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

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及其应用无线自组织网络的应用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项目任务: 1、AODV协议应用 2、DSR协议应用 项目分析: 1、AODV AODV路由协议开始工作时,源节点首先会广播一个携带有目的节点信息的路由分组RREQ,然后邻居节点会依次向周围的节点广播这个RREQ。广播RREQ前将会建立该节点到源节点的路由,直到路由分组到达目的节点或者下一个中间节点,这个节点包含了节点的路由信息,就不会再广播RREQ。整个工作过程会建立一个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反向路由。随后该节点将沿着反向路由发回一个RREP,RREP到达源节点之后路由发现过程结束。为了避免路由环路,每个路由分组中都包含了一个sequence ID作为唯一标志,当节点收到一个sequence ID比它当前保留的的sequence ID小的数据包时,说明这个数据包是过期的,将不会进行处理,直接丢弃。发现多条路由时,源节点会选择一条sequence ID大,跳数最少的最佳路由路径。 AODV是一种源驱动路由协议。当一个节点需要给网络中的其他节点传送信息时,如果没有到达目标节点的路由,则必须先以多播的形式发出RREQ(路由请求)报文。RREQ报文中记录着发起节点和目标节点的网络层地址,邻近节点收到RREQ,首先判断目标节点是否为自己。如果是,则向发起节点发送RREP(路由回应);如果不是,则首先在路由表中查找是否有到达目标节点的路由,如果有,则向源节点单播RREP,否则继续转发RREQ进行查找。 2、DSR DSR中移动节点都维护一个存放路由的快速缓冲区。每当某移动节点要发送分组时,首先查询本地高速路由缓冲区,确定是否存在可用路由,如存在则沿路由发送数据,否则发送一个包含源和目标节点地址的路由请求分组,启动路由发现过程。中间节点收到该请求后,查询本地缓冲区,如无到达目标节点的路由,则将本节点地址加入请求分组后转发,直至将分组转发到目标节点或有到达目标节点路由的中间节点。该节点返回一个路由应答分组,包含了从源到目标路径上所有节点的序列。每个发送的数据分组中都将包含该路径节点序列。因此,中间节点不需保存路由信息,不再需要周期性路由广播和邻居发现。 DSR路由协议有两个主要机制组成——路由寻找机制和路由维护机制。路由

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现象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复杂网络演化的自组织现象 作者:杨建民, 张宁, YANG Jian-min, ZHANG Ning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093 刊名: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5,27(5)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6条) 1.Barabási A L;Albert R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外文期刊] 1999 2.Barabási A L;Albert R;Jeong H Scale-free characteristics of random networks:the topology of the world-wide web[外文期刊] 2000(1/4) 3.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系统科学 2000 4.曾国屏自组织的自然观 1996 5.曾国屏论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 1998(01) 6.Bianconi A;Barabási A L Competition and multiscaling in evolving networks[外文期刊] 2001(04) 本文读者也读过(5条) 1.阮平南.张敬文基于熵理论的战略网络演化机理研究[期刊论文]-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5) 2.阮平南.张敬文.RUAN Ping-nan.ZHANG Jing-wen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战略网络演化机理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流通经济2007,21(12) 3.萧蕴诗.汪镭.XIAO Yun-shi.WANG Lei基于分形思想的复杂系统建模实例研究[期刊论文]-控制与决策2001,16(1) 4.孔善右.KONG Shan-you分形供应链的自组织动力学模型研究[期刊论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 5.陈菲琼.韩莹.CHEN Fei-qiong.HAN Ying创新资源集聚的自组织机制研究[期刊论文]-科学学研究2009,27(8)引证文献(3条) 1.叶航.齐佳音.王浩社会化客户网络演化动机及危机处理机制[期刊论文]-中国信息界 2012(10) 2.左小明.李诗田多核集群供应网络的演进及治理[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 2011(9) 3.孙永刚.李俊吉基于无标度网络的科学知识结构分析[期刊论文]-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2c16910917.html,/Periodical_shlgdxxb200505010.aspx

3 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与控制

项目名称:复杂网络演化动力学分析与控制推荐单位:上海市 项目简介: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 录(不超过8篇):

主要完成人: 1. 姓名:汪小帆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提出了复杂动态网络同步判据,揭示了小世界和无标度网络的同步化能力,属于科学发现1。 2)提出了无标度动态网络的牵制控制 策略和蜂拥控制新算法。属于科学发现2。 3)揭示了震荡传播行为是一类时延小世界网络拓扑的固有特征。属于科学发现4。 是代表性论文1-5,7,8,以及主 要论著9,11-18,20的作者之一。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9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2. 姓名:李翔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复旦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提出了复杂网络拓扑的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属于科学发现3。 2)揭示了震荡传播行为是一类时延小世界网络拓扑的固有特征,发现 异配性更为有利于个体间的合作。属于科学发现4。 是代表性论文6,7,8以及主要论文10,11,15,17,20的作者。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3. 姓名:苏厚胜 技术职称:副高级 工作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提出一类具有领导者的蜂拥控制的新算法,并推广到了具有多个领导者的情形; 2)给出了切换拓扑网络下的一类二阶线性耦合振 子的一致性控制算法的理论分析; 3) 提出了一个只依赖相对位置信息的保持网络连通性的蜂拥控制算法。 上述贡献属于科学发现2。是代表性论文5和主要论文 12,13,14的作者。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8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4. 姓名:陈关荣 技术职称:正高级 工作单位:香港城市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1)提出了复杂动态网络同步判据,揭示了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同步化能力,属于科学发现1。 2)提出了无标度动态网络的牵制 控制策略,属于科学发现2。 3)提出了复杂网络拓扑的局域世界演化模型。属于科学发现3。 是代表性论文1,2,4,6,主要论著9,10,14,16,20的作者, 在该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混沌反控制与广义Lorenz系统族的理论及其应用,2008-Z-107-2-05-R01,2008,排名第1)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若干新型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2012-Z-107-2-04-R02,2012,排名第2) 5. 姓名:荣智海 技术职称:副高级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对本项目主要学术贡献:分析了复杂网络上的博弈行为,发现异配性更为有利于个体间的合作,属于科学发现4。 是代表性论文8以及主要论文19的作者。在该 项目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量的50%。 曾获国家科技奖励情况:无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