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纲要

(四)心理学模块

1.认知发展与教育

(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感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根据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教学中板书、挂图、实物模型大小、教师声音高低都要适当,便于学生看清听明。

2 根据感知的组合律: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停顿,板书应注意康健布局和排列顺序。

3 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制作教具,绘制图表、演示实验、板书等要怎大对象与背景差别。

4根据感知的理解律:言语知道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使人的感知更迅速、完整和准确。因此,直观教学中,教师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结合。

5 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是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提高直观效果。

6 根据感知的活动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尽可能变静为动。

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特殊形势和高级形态。观察力是指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

良好的观察力具有:目的性、条理性、理解性、敏锐性、复杂性、精确性。

观察力的培养:

1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个

2 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相关知识

3 引导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和提出观察的方法

4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

(2)记忆及其品质、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记忆过程的规律:(Ps:尚未找到准确答案)

记忆规律应用:

1 明确识记目的,加强有意识记

2 加强理解记忆,掌握识记方法和技巧

3 尽量减少和避免干扰

4 合理地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多样化,试图回忆和反复阅读相结合,适当过度学习

(3)想象及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1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动机

2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和图标所标志的意义

3 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4 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活动

(4)思维及其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思维是指对客观现实间接地、概括的反映,他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品质:

1 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2 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3 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4 思维的创造性

5 思维的批判性

创造性思维: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还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建树性的设想和意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地、发展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

2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 加强语言训练

4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影响

5 加强学生解决世界问题的锻炼

(5)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就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用认知心理学的术语来说,问题解决就是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所谓问题空间,是指问题解决者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的表征

2 心理定势

3 迁移影响

4 功能固着

5 动机强度

6 人格特征

(6)注意及其功能、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基本特征(品质):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

集中性则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一定对象的强度或紧张度,他是心理活动聚焦于所指向的事物,使反应达到一定的清晰和完善的程度。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充分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2 尽量消除与教学无关的刺激物引起的无意注意,避免干扰

二、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2 培养间接兴趣

3 合理组织活动:

a.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有意注意,

b.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c.适当的提问。

(7)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s:具体内容涉及过于广,这里不做概述)

皮亚杰以运算为标志,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运算是动作,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2.情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1)情绪、情感及其功能;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

情绪: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情感:世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教育(Ps:答案具有不确定性)

教育教学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培养(Ps:培养=发展?)

1 建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

2 创设问题情景,挖掘各学科知识内在的情感成分,丰富学生的理智感

3实行愉快教育,缓解情绪紧张

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Ps:约等于学生情绪、情感的教育?)

1认知调节法

2 合理宣泄法

3 理智调节法

4 注意转移法

5 幽默法

(2)意志及其品质、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品质: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学生意志的发展与教育(Ps:暂时只找到下面答案,具不确定性)

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指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 发挥纪律对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3.个性发展与教育

(1)需要及其种类、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学生的需要与教育;兴趣及其种类、学生的兴趣与教育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来源不同,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根据满足需要的对象不同,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 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3 爱和归属的需要使人需要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好友、最求爱情的需要,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与教育(Ps:未找到)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的种类:根据兴趣所指向的目标,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学生的兴趣与教育(Ps:未找到)

(2)能力及其类型、能力的差异、能力的测量、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人格的一种心理特征。

能力的类型:

1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分为能力、才能、天才。

2 按能力的结构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4 按创造程度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

能力的个别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 能力类型的差异

3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测量:

1 智力测量:最早的智力量表——1905年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应用最广泛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Ps:简称S—B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2 特殊能力的测验:国际上主要有:音乐能力的测验、美术能力的测验、数学能力的测验、文书能力的测验、机械能力的测验、飞行能力的测验。

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因素

2 环境因素: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3 个体的主观努力和实践活动也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生能力的培养:(Ps:未找到)

(3)气质及其类型、气质与教育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即人的脾气、秉性、性情。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气质与教育:

1 对待学生要克服气质偏见

2 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3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学生

5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4)性格及其结构、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的结构:

1 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 性格的情绪特征

4 性格的理智特征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家庭。、学校教育。、同伴群体。、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5)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6 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 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 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的教育意义: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4.学习心理与教育

(1)学习及其分类、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s:海峡观点)

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s:中人观点)

加涅学习分类:

1 学习层次的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2 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的学习,即“知识”;智力(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具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

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策略性、风格性

(2)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种类:

1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4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5 奥苏泊尔认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动力,附属内驱动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分为2个方面:一是整个动机水平对整个学习活动的影响;二是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总体而言,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越高,学习效果越好。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学习为中介。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区决定于两个要素:学习动机本身的强弱;学习者行为的质量。且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并非单向性的。

(3)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是强化理论的背景。

2 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需要层次理论的背景。

3 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个人成就动机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

4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把归因非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5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天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因素就是强化,分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 自我价值理论:由温顿提出。将学生分为四种:高驱低避型,低驱高避型,高驱高避型,低驱低避型。

(4)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首先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其次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2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

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5)迁移及其种类、迁移与教学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迁移的种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同化迁移、顺应迁移、重组性迁移。

迁移与教学:

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b.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

2 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3 教师的指导

4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5 学习的策略水平

6 迁移的媒体

促进迁移的教学:

1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 精选教学材料

3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5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6)知识直观的类型、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 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先进性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之后在进行实物直观。

2 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受到词的调节,以组织明确的观察目标,提高感知的目的性;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叫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和形象的结合方式。

3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 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 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 有效运用记忆术。

3 进行组块化编码。

4 适当过度学习。

5 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7)技能及其种类、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技能的类型: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 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2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8)学习策略及其种类、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的有效学习规则、方法、技能及调控方式。

学习策略的种类:

1 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件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寻求帮助

如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1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a.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b.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c.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机构

2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a.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b.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 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 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a.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b.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c.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9)加里培林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

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既不是神秘的灵魂的特性,也不是人脑固有的特性。心智动作不同于外部的实践动作,但来源于实践动作,心智动作本身是外部的实践动作的反映。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的“内化”而实现的,“内化”是外部动作向内部的转化,也就是内部的动作映象形成的过程。实践动作的内化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动作执行方式得到不断改造,而关于动作本身的映象也相应地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实践动作的内化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过程,并非是机械的“投射”或“延伸”过程。加里培林认为,心智动作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反映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心智动作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的阶段,在每一阶段,心智活动的性质与水平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加里培林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1 动作的定向阶段;

2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3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4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5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根据有关研究并结合教学实际,将上述五个阶段进行了简化和改进,提出了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5.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

(1)心理健康的内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不断调节自身状态积极适应环境,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的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

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 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3 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2)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及其目标、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自我意识方面,性心理方面,沉迷网络等

2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a.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病、强迫症、焦虑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

b.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在做出良好适应。

心理辅导的目标:归纳为两个层面,一是调适性目标,即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的问题、困惑,调节不良情绪,适应环境;一是发展性目标,帮助学生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6.教师心理

(1)教师成长的阶段和途径

教师成长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2 关注情境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成长的途径: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开展微格教学

3 进行教学决策训练(进行专门训练)

4 反思教学经验

(2)教师威信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教师威信形成的因素:

1 良好的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教师获得威信的基本条件。

2 在与学生长期交往中能否适当满足学生的需要,对教师威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3 教师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对获得威信有重要影响。

4 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教师威信形成有一定影响。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注重良好的仪表、分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 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

1 不断地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

2 始终坚持为人师表。

3 与学生交往中,要努力做到心理换位。

4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3)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区别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

一、课时计划的差异:与新教师相比,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并具有预见性。

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一)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专家型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明确,并能坚持执行;而新教师的课堂规则较为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专家教师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新教师则相对缺乏这些方法。

(三)教材的呈现: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知识,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新教师则不能。

(四)课堂练习:专家型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教师仅仅把它当作必经的步骤。

(五)家庭作业的检查:专家型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化的常规程序,而新教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规范。

(六)教学策略的运用。专家型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灵活运用。新教师或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三、课后评价的差异:在课后评价时,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专家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为关注;新手型教师则以自己为中心,更多考虑自己的教学状况如何。

6、销售心理学纲要

第一节:业务员四条件 一、知识:1、自己商品 2、竞争商品 3、有关业界知识及趋势 4、法律、专业、税法、金融 5、常识 二、态度:1、礼貌 2、仪表 3、予人好的第一印象 4、微笑(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不该笑) 三、技术:1、市调技术 2、开拓 3、信用调查 4、说服 5、收款 四、习惯:1、控制时间 2、控制行动 3、培养能力 要是没有1/3当场成交的客户,您就不适合做业务的工作

第二节:四个过程七个心理变化 过程接近商谈实演缔结 七个注意、兴趣联想欲望比较确认决定心理变化 第三节:促进客户购买欲望的方法(利用人类的本能)理性(后天性):教育、环境1/5 冰山理论 非理性(先天性):感情、本能4/5 一、六大本能:(非理性) 1、打算:增进财富、健康、幸福的本能; 2、自负:希望受到别人赞美的本能,自负心,满足自己; 3、模仿:对于强者、优者的羡慕,追随及模仿的本能; 4、恐怖:欲从生命、财产的危险恐怖中逃离的本能 5、好奇:对于专利品的与众不同的新奇事物发生兴趣 6、竞争:希望出人头地,不愿输给人家的本能 这些本能有强弱之分,却是万人共有的本能,其表现方式也因人而有浓淡,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且不是单一独立行动,但以其一种心之几个本能连续发生作用,业务员要详细观察,随机应变,捉住最强的本能,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达成目标。

客户分类 1、有享受过的有钱人:不能小看他的眼界,很强的优越心理, 要对味、认可 2、没享受过的有钱人:不能小看他的钱,这类客户有很强的虚 荣心理,进阶心理,追随心理 二、人们为什么会买东西(购买动机) 最基本的购买动机: 1、食欲:人类最基本的欲望; 2、性欲:也是人类最基本的欲望之一,男人、女人化妆、打扮等,心理学家佛洛以法说:人类的行动全部以性欲为动机,不是全无道理,购买化妆品——就是以性欲为动机; 3、想从痛苦与恐怖逃避的欲望:这种欲望也可以称为自我保存或者生命欲。购买药品都以此为动机。 4、成名欲:名誉欲以及权势欲,这些欲望也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也可以称为自负的欲望,买名牌,高价消费如东西、房子都是此种。 5、希望所爱的人幸福:一个人与生俱来上述以上个人为主的复杂的欲望,但是人不能单一那些欲望而活,人都是家庭成员,社会成员,所以只要她是正常人,除了个人的欲望之外,还要满足另外一个欲望……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作者:————————————————————————————————日期: 2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 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方式)。班 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 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侮辱、拥挤)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b)唤醒唤醒状态会强化情绪 c)攻击线索如枪支 d)媒体的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针对女性的攻击;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用相 关研究的结论来间接推论因果关系、“潜变量”),观看暴力会导致攻击增加, 原因有三:唤醒状态、降低抑制、激活与暴力相关联的想法、引起模仿。电视 对思想的影响;电子游戏的影响。 e)群体影响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增强攻击反应。

2013年01福建省信息技术会考试卷分解(最新整理)

2013 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信息技术试题 (信息技术基础) (考试时间:60 分钟;满分:50 分) 注意事项: 1.本卷共8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选择题(共 50 题,每题 1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足不出户,坐观天下事”,这主要体现的信息特征是() A.时效性B.传递性 C.价值相对性D.真伪性 2.下列关于信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B.信息可以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C.信息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D.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 3.交通监控录像的主要信息载体形式是() A.文字B.声音 C.视频D.动画 4.远程教育的出现处于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 A.第二次发展阶段B.第三次发展阶段 C.第四次发展阶段D.第五次发展阶段 5.下列属于现代通信技术应用范畴的是()

A.3G 手机B.电子秤 C.听诊器D.显示器 6.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体现了信息技术朝着() A.网络化方向发展B.虚拟化方向发展 C.智能化方向发展D.多元化方向发展 7.小李利用图书管理信息系统查询了大量的图书信息。这属于获取信息过程中的() A.确定信息来源B.确定信息需求 C.采集信息D.发布信息 8.小庄通过报纸得知莫言获得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该信息来源于() A.纸质媒体B.电子媒体 C.事物本身D.网络媒体 9.使用厚度搜索引擎检索郁达夫的作品《故都的秋》,下列最合适的关键词是() A.郁达夫B.故都的秋 C.郁达夫故都的秋D.郁达夫作品 10.下列关于搜索引擎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搜索引擎可以帮助人们检索信息 B.不同类型的搜索引擎检索的范围和效果不同 C.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搜索引擎 D.搜索引擎只有目录类搜索引擎和全文搜索引擎两种 11.下列不属于下载工具软件的是() A.网络蚂蚁B.超级解霸 C.迅雷D.网际快车 12.下列格式正确的电子邮箱地址是() A.^-^fox&https://www.doczj.com/doc/2c17675161.html, B.https://www.doczj.com/doc/2c17675161.html,@fox C.fox@https://www.doczj.com/doc/2c17675161.html, D.fox%https://www.doczj.com/doc/2c17675161.html,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教育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原理基础和理论概括,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另外,《教育心理学》也指导着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进行,具备了极其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理论与应用兼修的专业课程,《教育心理学》长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跨专业基础课,是心理学、学校教育、教育管理、电化教育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级师资培训的必修科目,在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为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充分把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和理论,形成结构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系统知识模块;指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分析批判能力和对教育心理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因而,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必须注重理论原理探讨与实践活动探索的相互结合,为今后的教师职业发展与成长打下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1、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把握当前国内外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 2、培养学生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维,使其具备运用理论研究和实证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课程与内容的设计,熟练掌握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教育与教学技能。 二、选取教材的原则与依据 本课程近几年主要采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莫雷教授主编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该教材是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操作性,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与新成果,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的应用操作性。 由于本学科的研究发展迅速,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同时本课程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教学,因此本课程的教材还采用了美国Anita Woolfolks主编的《Educational Psychology》(第十版)及其中译本(何先友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该教材被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近2000所高校采用,是一部经典、权威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在同类教材中版次最高,堪称第一品牌。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结构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强调教育心理学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相互结合,课程内容反映当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前沿,有助学生把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经典理论和学科发展趋势。具体内容包括十章,共64学时,其中理论学习54学时,实验实践项目10学时。 (1)理论学习内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4学时)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含义、优秀教师及有效教学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social psych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9200410 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5(39/6)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2.5/0.5) 学分:3 学分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1.课程性质: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具备下列能力: (1)掌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和应用社会心理的相关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并能将其运用于分析解释社会心理现象,把握个体心理发展及动态变化。 (2)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树立社会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观。 (3)能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科研、教学及其他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分析和评价意见,通过学科交叉和融合,制定解决方案。 (4)具有合作意识,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3.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适用于应用心理学专业。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了解并实践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以及分析社会心理现象,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课程,为管理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式。

福建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

福建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为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技术新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规模实力,拓展发展新空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和《福建省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战略,以加快软件产业与工业深度融合为主线,准确把握新时期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网络化、服务化、平台化和融合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本省软件产业特色优势,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建设完善软件产业生态体系,发挥软件产业在我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软件服务化水平明显提升,软件服务对智能制造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两化融合更加明显。到2020年,在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软件、软件服务和大数据、工业软件、互联网服务、动漫游戏、信息安全等领域,及对台产业合作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 --产业规模壮大。至2020年,福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15%,软件产业销售收入突破3500亿元。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嵌入式软件实现销售收入400

亿元、软件服务与大数据1500亿元、工业软件1000亿元、动漫游戏500亿元、信息安全软件100亿元。 到2020年,全省物联网相关产业销售收入达2000亿元,基本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车联网、船联网、能源监控、水资源监测、农产品生产等领域形成超大规模应用,M2M连接数量超过百万,识别、传感器、短距通信、光通信等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应用,衍生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建立与物联网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支撑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至2020年,信息技术服务类收入持续上升,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重超过60%。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业态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产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产业竞争力和带动辐射力,以点带面,培育发展其他地市软件园区,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在山区(地市)投资发展,推动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人才支撑增强。增加福建高校信息产业人才供应总量,扩大应届毕业生数量规模,缩小总量差距。至2020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 三、主要任务 (一)壮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支持福州、厦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区引进国内外领先IC设计企业。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升我省电路设计产业对各行业的配套能力。支持IC设计重点企业在移动智能终

心理学纲要

《心理学》辅导纲要 第一章心理学概览 一、主要内容:1.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现象产生的根源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2.科学心理学的发展;3.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二、重点掌握: 1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2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行为 及精神过程的科学。3 心理科学大致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类。4 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史可分为哲学心理学和科学心理学两个时期。5 心理现象的产生有生理机制和社会文化两种根源。 6 心理学家从事基础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应用心理学家还有第五个目的——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构成了心理学事业的基础。7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8从探究事物的关系上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9从操作和控制变量的程度上看,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真实验法、准实验法和非实验法。10长期以来,关于如何解释新生儿和10岁儿童之间的广泛差异存在先天论/天性/遗传决定论和后天论/经验/环境决定论两种争论。11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12 PET和FMRI分别代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功能性磁共振成象技术。13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寻求理解特定的环境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①分析先行的环境条件。②把行为反应看作可理解,预测,控制的。③查看反应出现的可观测的结果。14经验主义是由洛克提出的,这种观点认为婴儿生来并无知识和技能,经验(或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 15了解当代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即生物学的观点、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人本主义观点、认知观点、进化论观点和文化观点,以及每种观点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一、主要内容:1、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功能;二、重点掌握:1.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生理器官和最高级部位是大脑。2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3 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是神经细胞。4神经元接受从感受器或其他神经元发出的刺激的结构是树突。 5 神经元主要有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神经元主要具有接受刺激、传递刺激和整合信息三种功能。6 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围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主要作用是维持机体的基本生命过程。7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叶。8 边缘系统由海马,杏仁核和下丘脑三个结构组成。9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听觉中枢。第三章感觉一、主要内容:1 心理学中感觉的意义和心理物理函数的寓义。2 依据感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解释人类视觉与听觉的基本现象。 二、重点掌握:1 信号检测论:该理论是针对反应偏差问题的一种系统研究方法。它区分感觉觉察的两个独立的过程,一是最初的感觉过程,反映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二是随后独立的决策过程,反映观察者的反应偏差。2 韦伯定律:对刺激的差别感觉取决于刺激增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 幂定律:史帝文森所提出的,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用公式表示为P=K.IN. 对数定律:感觉大小(感受量)是刺激强度(刺激量)的对数函数,是由费希纳提出的。3 声音的频率和听觉的音调特性相对应。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成反比的关系。 “月明星稀”是感觉的对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属于感觉的适应现象。4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在颜色纺锤体上,代表饱和度的是从圆周到中心的距离。颜色混合分为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两种。5 掌握以下概念:视觉适应:指在光刺激作用下,视觉光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运动后效:当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运动后效。感觉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变化的现象。似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这种知觉为似动知觉。视觉后象:指当颜色刺激移去后,仍有颜色感觉的现象。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受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辐合:指在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为了使网像同时落在两个网膜的中央,两条视线必须向注视点集中。这时操纵眼球的肌肉活动称为辐合。失语症:指全部或局部丧失语言能力的现象。6 掌握视觉的三色说与四色说理论的主要内容。7 重点掌握音频识别理论中的地点说和频率说。8 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感觉对比现象。(典型例子:色彩对比。如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边缘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等。)第四章知觉一、主要内容:1 区分感觉与知觉现象。2知觉的信息加工的基本过程及影响知觉的主要因素。3主要知觉现象的形成——深度知觉、运动知觉、知觉恒常性。 二、重点掌握: 1 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为知觉。例如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 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 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 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实用心理学》教学大纲

《实用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实用心理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选修课程,其实施方案、教学大纲、学习辅导均由省电大依据中央电大有关精神结合本省教学情况统一制定,对教学、学习过程具一定的指导性。《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它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结合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及发展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体现了心理学科的知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特征。本学科要求学员以普通心理学与这些学科相结合,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求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活、工作能力。本课程3学分,计划时数54学时,建议面授课时为18学时。 2.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实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要求学员以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及发展心理学)为主,以管理学、行政管理概论、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为辅助知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求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实际操作应用,真正做到学有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生活、工作能力。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要强调技术应用性,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者对实际问题的提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忌死记硬背。要根据课程的需要,结合学生工作、生活情况,进行观察实践。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管理经验,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网上讨论等形式实施互动教学。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为学生小组学习做好辅助、引导工作,创造积极的讨论氛围。 4.考核要求与内容 本课程教学要求分为识记概念名词、掌握重点和难点、了解、体会运用四个层次:识记课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理解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是各章中基本理论;了解适当扩展的知识;体会运用是学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得出新认识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考试以识记概念名词、掌握重点和难点、体会运用三项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作为常识性内容不作为考核要求。 考核内容: a、平时作业:独立完成福建电大下发的《实用心理学作业与评价》,以备中央电大、省电大随时抽查。 b、专题讨论: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程内容选择讨论题目。学生在讨论前要做好发言准备,在讨论中提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省校将进行BBS专题讨论,各地同学之间进行网上交流讨论。有条件的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和工作实际,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学科理论水平。 c、每位学生的平时作业、讨论记录应保存在该生平时成绩档案袋中,以备检查。 d、期末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卷面分数为一百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考试题型.分数比例.考核范围参照期末复习纲要。 第二部分教学过程建议和教学媒体使用

福建省信息技术一级考试模拟题

2014 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模拟题 一、选择题 1.某人在进行A、B两个实验,实验A比实验B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从信息熵的角度来看,实验A比实验B的信息熵()。 √A) 更大 B) 更小 C) 相等 D) 不能确定 2.某信源有8种相互独立的状态,其发生概率分别是1/4,0,0,1/4,0,0,0,1/2, 这时信源传给信宿的总信息熵是()。 A) 3 B) 0.5 √C) 1.5 D) 2 3.每个硬币有正反两面,如果规定正面为逻辑1,反面为逻辑0,则4个硬币共可表示()个二进制状态。 A) 4 B)8 √C)16 D)32 4. 下列()为了解决CPU与I/O设备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A) 串行技术 B) 并行技术 C) 同步技术√D) 缓冲技术 5.某计算机地址总线为20位,这台计算机能够寻址的内存单元是()。 A) 64KB B) 128KB C) 512KB √D) 1MB 6.CPU要处理外存储器中的信息,应先将其调入( )。 A) 控制器B) 运算器C) 微处理器√D)内存储器 7.在以下描述中,错误的是()。 √A)软件就是指全部的计算机程序 B) PCI-E是新型总线和接口 C)一个N二进数后加0是原来数的N倍 D)MIDI音频格式记录的是指令/PNG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图像格式 8.操作系统进程有若干个状态,若一个进程已具备运行状态,但因为其他进程正占用CPU,所以暂时不能运行而等待分配CPU,这时的状态是()。 A) 执行态√B) 就绪态 C) 等待态 D) 空闲态 9.虚拟内存是利用()的存储空间实现的。 A)RAM B) ROM C) 高速缓存√D) 硬盘 10.音频的采样是将模拟量在()上的分割,将模拟信号变成离散的信号。 √A) 时间 B) 幅度 C) 编码 D) 频率 11.如果一幅数字图像能够表示的颜色数量为256种,则图像的量化位数是()。 A) 2 B) 4 C) 6 √D) 8 12.关于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图像压缩可以采用有损压缩√B) 视频数据压缩领域主要采用无损压缩 C) 有损压缩一般有较高的压缩率 D) JPEG是静态图像压缩标准 13.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 A) 计算机可以直接执行高级语言源程序。 B) 解释方式获得的目标代码效率优于编译方式。 C) 源程序经解释后得到的是目标程序 √D) 源程序经编译后得到的是目标程序。 14.下面关于面向对象的概念描述中错误的是()。 A) 对象由属性和行为(操作)所组成 B) 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对象集合 C) 对象是所属类的一个具体实现,所以称之为类的实例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2019年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汇总

2019心理学考研必读参考书目 1.心理学考研参考书目(1)心理学个院校参考书目 0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美]理查德·格里格,[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第三版),侯玉波,北大出版社。 《现代管理心理学》(第四版),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变态心理学》,钱铭怡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心理咨询与治疗》,钱铭怡,北京大学出版社。 02北京师范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舒华张学民韩在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张厚粲徐建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人格心理学》,美Jerry M.Burger著;陈会昌[等],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三版),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心理与教育测量学》,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临床心理学》,王登峰,人民教育出版社。 03深圳大学参考书目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杨治良人民教育出版社 (淡蓝色封皮) 《实验心理学》 (第二版) 朱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郑日昌人民教育出版社 (白底红皮)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白底红皮)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整理)年6月份福建省会考信息技术试题.

2009年6月份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 信息技术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50 题,每题 1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时“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 ...的是()。 A、信息是固定的,不会产生变化 B、信息会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C、信息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D、信息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一传十、十传百”,这句话主要体现信息的()。 A、价值性 B、传递性 C、时效性 D、相对性 3、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范畴的是()。 A、电视节目预告 B、《读者》杂志 C、《春节晚会》视频光盘 D、电视台播音员 4、通过电视直播我们能及时收看新闻、体育比赛、文艺演出等节目,其主要信息载体形式是()。 A、文字 B、视频 C、符号 D、动画 5、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信息技术进入()。 A、第二次革命 B、第三次革命 C、第四次革命 D、第五次革命 6、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A、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处理、应用等科学技术 B、信息技术将朝着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C、信息技术是在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 D、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 7、“茉莉花茶文化”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跟好的开展研究工作,除了上网查资料外,他们还

拟订了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其他方法,其中较便捷的是()。 ①考察学校附近的茶厂②访问学校附近的茶商③收听广播④亲自品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8、下列属于输出设备的是()。 A、扫描仪、音箱 B、鼠标、键盘 C、显示器、打印机 D、话筒、绘图仪 9、小李上因特网查找有关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信息,其信息来源于()。 A、事物本身 B、他人 C、媒体 D、自然界 10、下列可用来采集图像信息的设备是()。 ①照相机②数码摄像机③录音机④打印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11、给朋友发送电子邮件事,必须知道对方的()。 A、E—mail地址 B、电话号码 C、真实姓名 D、家庭住址 12、将因特网上喜爱的图片保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中,正确的操作是()。 A、单击“文件”菜单,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另存为”命令 B、左击图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 C、右击图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 D、双击图片,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图片另存为…”命令 13、下列正确的URL路径是()。 A、https://www.doczj.com/doc/2c17675161.html,/index.htm B、C:\Program Files\Windows NT C、D:\我的文档\hk.doc D、zhang@https://www.doczj.com/doc/2c17675161.html, 14、在Google搜索引擎的文本框中输入“NBA赛事报道”关键词,然后单击“搜索”按钮,此时网页上显示的是()。 A、所有NBA的信息 B、2009年NBA的比赛新闻 C、NBA赛事报道的网站 D、有关NBA赛事报道的链接地址 15、下列属于网络下载工具的是()。 A、网际快车 B、暴风影音 C、千千静听 D、阿里旺旺 16、Word文档默认的图标是()。 A、B、C、D、

《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⑤教学环境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6.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 (1)主动性研究 (2)反思性研究

(3)合作性研究 (4)社会文化研究 7.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 第2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 纵向:是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的学习准备 横向:每个年龄段出现的各种内部因素 4.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劳伦兹 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5. 皮亚杰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 ②假设-演绎推理 ③抽象逻辑思维 ④可逆与补偿 ⑤思维的灵活性 6.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