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控制和应用从古到今

一提到自动化很多人就会问自动化是什么?所谓自动化就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的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自能活动。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新的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许多原始的自动装置,以满足生产、生活和作战的需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几种:

(1)指南车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系装置的车辆。指南车是一种马拉的双轮独辕车,车箱上立一个伸臂的木人。《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构造和各齿轮大小和齿轮数都有详细的记载。

(2)铜壶滴漏

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记》。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壶上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

(3)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宋朝仇士良著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蹭记载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部落村民的一种习俗,就是常用长0.6米以上的饮酒管饮酒。在这种竹制饮酒管中有一条银制小鱼,作为可动的开关(即浮子式阀门)。这种阀门可用来保持均匀的饮酒速度。

(4)记里鼓车

中国古代有能自报行车里程的车制,是东汉以后出现的,由汉代改装而成,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构。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表示车的里程。

(5)漏水转浑天仪

公元2世纪,中国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一种天文表演仪器。它是一种用漏水推动的水运浑象,和现在的天球仪相似,可以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自动仿真。

(6)候风地动仪

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的一种观察地震的自动检测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检测地震信号的大小和方向。

(7)水运仪象台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力天文装置。它既能演示或能观测天象,又能计时及报时。

中国古代人民在原始的自动装置的创造和发明上作出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后来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动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一世纪古埃及和希腊的发明家页创造了教堂庙门自动开启、铜祭司自动洒圣水、投币式圣水箱等自动装置。17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法国物理学家B.帕斯卡在公元1642年发明的加法器;荷兰机械师C.惠更斯于公元1657年发明的钟表;英国机械师E.李在公元1745年发明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俄国机械师H.波尔祖诺夫于公元1765年发明了蒸气锅炉水位保持恒定用的浮子式阀门水位调节器。

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自动化技术形成,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自动化调节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公元1968年法国工程师J.法尔科发明反馈调节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PID调节器。这是一种模拟式调节器,现在还在许多工厂中采用。

随着自动化装置的广泛应用,就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许多人就对自动调节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自动调节器和控制对象组成自动调节系统。有许多科学家对自动调节系统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公元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J.麦克斯韦尔用微分方程描述并总结了调节器的理论。公元1876年俄国机械学家H.A.维什捏格拉茨基进一步总结了调节其理论,归结为只要研究描述自动调节系统的线性其次微分方程的通解。公元1877年英国数学家E.劳思、1895年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茨提出代数稳定判据,沿用到现在。公元1892年俄国数学家A.李雅普诺夫提出稳定性的严格数学定义并发表了专著。他的稳定性理论至今还是研究分析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20世纪40~50年代局部自动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防空火力控制系统和飞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军事技术问题,各国科学家设计出各种精密的制动调节装置开创可防空火力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迅速发展,随着高速飞行、核反应堆、大电力网和大化工厂提出的新控制问题:非线性系统、时滞系统、脉冲及采样系统、时变系统、分布参数系统和有随机信号输入的系统的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经典控制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有新的发展。

与此同时,在工业上已广泛应用PID调节器,并用电子模拟计算机来设计自动控制系统。20

世纪50年代研制出了电动单元组合仪表,这些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并使得构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更简便、更工程化了,我国也能生产系列化得国产气动单元组合仪表QDZ 型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DDZ型,在国内使用很广。

1943~1946年,美国电气工程师J.埃克托和物理学家J.莫奇利为美国陆军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基于电子管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和自动计数器。195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小组研制成世界上第二台存储程序式电子数字计算机——离散变量电子自动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再控制系统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应用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我国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研制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并研制出了“银河Ⅲ”电子数字计算机。

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进入综合自动化时期。复杂工业、复杂工业过程和航天技术的自动控制问题,都是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单经典的控制理论的直接应用遇到了困难。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对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化的化工厂,20世纪60年代末在制造工业中出现了许多自动生产线,工业生产开始由局部自动化想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专用机床组成的无人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用柔性制造系统组成的无人工厂。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们注意到人工智能的所有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研制出只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会在工业生产、核电站设备检查及维修、海洋调查、水下石油开采、宇宙探测等方面大显身手。

从古到今,自动化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自动化是新的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中国正在成为一座世界工厂。将近100种商品生产位居世界第一,它们遍布10多个工业行业,诸如:消费品、制药、电子器件等。中国在刚刚过去的2003年吸引了超过500亿美元的海外投资。近年来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8%。

制造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工业行业,然而来自装备制造业的产值仅相当于整个制造业产值的26%。与美国和德国超过40%的比例相比,在未来20年,中国制造业需要高速发展。这将给工厂自动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工业越来越多地受到政府支持;另一方面,鉴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低廉的人力资源,许多发达国家将他们的生产线和设备转移到中国大陆开办工厂,因此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

上面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中国工业自动化的面貌。例如在长春大众和上海大众的现代化工厂和nokia的北京工厂中,最先进的工业生产线和检测设备随处可见,自动化水平及质量检测水平与他们在别的国家的生产基地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高。你也可以看到很多半自动化、半人工的生产线,人们仅仅在一些关键环节加入自动检测设备,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安排反而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这种不平衡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格局自始至终都给工业视觉的发展产生影响。

机器视觉在中国短暂的发展历史

1990年以前,仅仅在大学和研究所中有一些研究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的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来自这些研究机构的工程师成立了他们自己的视觉公司,开发了第一代图像处理产品,例如基于isa总线的灰度级图像采集卡,和一些简单的图像处理软件库,他们的产品在大学的实验室和一些工业场合得到了应用,人们能够做一些基本的图像处理和分析工作。

尽管这些公司用视觉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多媒体处理,印刷品表面检测,车牌识别等,但由于产品本身软硬件方面的功能和可靠性还不够好,限制了他们在工业应用中的发展潜力。大恒图像公司就是做的较好者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市场需求不大,工业界的很多工程师对机器视觉没有概念,另外很多企业也没有认识到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8年。所以,我们称1990~1998年为初级阶段。期间真正的机器视觉系统市场销售额微乎其微。主要的国际机器视觉厂商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

自从1998年,越来越多的电子和半导体工厂,包括香港和台湾投资的工厂,落户广东和上海。带有机器视觉的整套的生产线和高级设备被引入中国。随着这股潮流,一些厂商和制造商开始希望发展自己的视觉检测设备,这是真正的机器视觉市场需求的开始。

设备制造商或oem厂商需要更多来自外部的技术开发支持和产品选型指导,一些自动化公司抓住了这个机遇,例如,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四通电机公司,主要做运动控制)。他们走了不同于上面提到的图像公司的发展道路--做国际机器视觉供应商的代理商和系统集成商。他们从美国和日本引入最先进的成熟产品,给终端用户提供专业培训咨询服务,有时也和他们的商业伙伴一起开发整套的视觉检测设备。

经过长期市场开拓和培育,不仅仅是半导体和电子行业,而且在汽车、食品、饮料、包装

等行业中,一些顶级厂商开始认识到机器视觉对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作用。这里,我们将1998~2002年定义为机器视觉概念引入期。

在此阶段,许多著名视觉设备供应商,诸如:matsushita, omron,cognex, dvt,ccs, data

translation, matrix,coreco,开始接触中国市场寻求本地合作伙伴,但符合要求的本地合作伙伴寥若晨星。例如,北京和利时电机技术有限公司曾经被五家外国公司选做主要代理商或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今,我们称之为机器视觉发展期,从下面几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机器视觉的快速增长趋势:

a)

在各个行业,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寻求视觉检测方案,机器视觉可以解决精确的测量问题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一些客户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视觉部门。

b)

越来越多的本地公司开始在他们的业务中引入机器视觉,一些是普通工控产品代理商,一些是自动化系统集成商,一些是新的视觉公司。虽然他们绝大多数尚没有充分的回报,但都一致认为机器视觉市场潜力很大。资深视觉工程师和实际项目经验的缺乏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c)

一些有几年实际经验的公司(诸如,大恒、和利时电机)逐渐给自己的定位以便更好的发展机器视觉业务。他们或者继续提高采集卡、图像软件开发能力,或者试图成为提供工业现场方案或视觉检查设备的领袖厂商。单纯的代理仍然是他们业务的一部分,但他们已经开始开发自己的技术或者诀窍,在元件和系统的层次上。

d)

经过几年寻找代理的过程,许多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通常他们在北京或上海建立自己在中国的分支机构,来管理关键的客户以及向合作伙伴提供技术和商务支持。

中国机器视觉领域的主要厂商

中国机器视觉市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到今天这个领域依然活跃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大约

有几十家,另外大约10个跨国公司在国内开展业务。其中部分如下所示:

跨国公司

i) cognex(模块和板卡系统,在上海有一个代表处,代理商销售)

j) dvt(模块化视觉系统,在上海有一个代表处,代理商销售)

k) matrox(板卡视觉处理系统,通过代理商销售)

l) coreco(板卡视觉处理系统,通过代理商销售)

m) matsushita松下电工(模块化视觉系统,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设立有分公司,代理商销售)

n) omron(模块化视觉系统,在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代理商)

o) keyence(模块化视觉传感器,由自己的中国分部直接销售)

p) ppt vision(线扫视觉系统,代理商销售)

q) ni(基于计算机虚拟仪器技术的视觉系统,在北京、上海、深圳、西安设有分支机构,代理商销售)

r) dt(图像采集卡和软件包,通过代理商提供销售)

s) ccs(光源设备,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

主要的应用范围、市场规模、商机以及面临的问题

机器视觉在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配件、消费品、食品、汽车、冶金、包装、制药等行业得到了应用,它主要是来提供产品尺寸测量、表面检测、定位导航,ocr/ocv,以及颜色识别等。这些工业应用和别的国家基本一致。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中国有完整的的复杂的工业系统,每个行业都可能使用机器视觉,但不能期待每一个大的厂商都安装视觉系统,因为在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且廉价,有的厂商宁愿使用人工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几年前,中国机器视觉市场近乎于零,大多数代理商每年只销售几套。2000年,安装的视觉系统总数不超过100套。尽管没有确切的市场调查数据,我们还是可以大致估计出来:2003年安装的视觉系统总数超过了500套,这其中包括模块化和板卡系统,直接销售额大约为250万美元。进口设备配套的视觉系统安装数量没有计算在内。

就是站在一个中型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个市场规模也太小了,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巨大的市场潜力。cognex和matsushita等领先公司在市场开发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siemens, omron, matsushita

等综合性的工控大公司在中国都有10年以上的商业经验,与单纯的视觉公司

(如cognex和dvt)相比他们更熟悉中国的商业和社会环境,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同时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但是,专业公司依靠自身较强的产品线和专业服务也能够得到竞争优势。

在机遇面前,总是同时出现困难和风险。现在机器视觉市场刚刚起步,需要耐心培养,在很多场合人们并不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宁愿相信人际关系。许多客户对视觉产品显示了很大的兴趣,但最终很少有人能承担其费用。所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东,给外国公司做业务看起来是很不错的一个道路。

另外一个因素是价格门槛,高昂的价格使很多客户感到难以承受,虽然他们更应当从产品质量提高和节约人工方面综合评价投入产出比。最后,也许是最困难的因素是一个由原始供应商,有资质的代理商,富有经验的集成商,足够的应用工程师以及其他角色构成的完整产业价值链还远未形成。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根据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所给的定义,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是指包括建筑的物料生产、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回用和处理的全过程。 由于地域、观念、经济、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目前国内外尚没有对绿色建筑的准确定义达成普遍共识。另一方面,由于绿色建筑所践行的是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观,其内涵和外延是极其丰富的,而且是在随着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的,没有穷尽的,因而追寻一个所谓世界公认的绿色建筑概念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事实上,和其他许多概念一样,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绿色建筑的本质特征。现实也正是如此。当然,有一些基本的内涵是举世公认的。 2, 基本内涵 通常为世人认同的绿色建筑至少应当具备如下3个基本内涵。 1)节约环保 节约环保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呵护生态和减少污染,将因人类对建筑物的构建和使用活动所造成的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和生态的再造能力范围之内。 我们通常把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叫

做节能建筑。这就是说,绿色建筑要求同时是节能建筑。但节能建筑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绿色建筑。 2)健康舒适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人们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和高效的活动空间。对于经受过非典SARS肆虐和甲型H1N1流感全球蔓延困扰的人们来说,对拥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 3)自然和谐 自然和谐就是要求人们在构建和使用建筑物的全过程中,亲近、关爱与呵护人与建筑物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将认识世界、适应世界、关爱世界和改造世界自然和谐与相安无事地统一起来,做到人、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这样,才能兼顾与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才能实现国民经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由于上述内涵,所以,有人将绿色建筑称之为环保建筑、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等。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正是从上述3个基本内涵出发,给出了绿色建筑的基本定义。 因此,我们所理解的绿色建筑实际上是人们构建的一种在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供人安居宜用的多元绿色化物性载体。绿色建筑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建筑,关键在于它强调的是,建筑物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和单纯的建筑本体自身,而是一个全面、全程、全方位、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不断发展的多元绿色化物性载体。也就是将一个孤立的、静止的、单纯的和片面的概念变为了一个关联的、动态的、多元的和复合的概念。这与传统建筑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有本质区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专业论文 自动化,这个概念在上大学前,我对它几乎一无所知,只有一个比较模糊的认识。但是在学习了自动化专业概论之后,对于自动化的认识从模糊上升到了比较清楚的层次上,同时也对自动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能深入的学习自动化。那么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自动化的认识。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自动化专业主要研究的是自动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自动化单元技术和集成技术及其在各类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它以自动控制理论为基础,以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为主要工具,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它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造新的功能,极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日益机械化的普及,自动化技术也愈发体现它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在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靠资源投入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加工资源的方式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实现方式,这种方式必然会引起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工业污染的加剧、环境退化的失控。而自动化技术引发的社会机械化,为各国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技术可能。信息化的开展开创了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而不是高资源、高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目前发达国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率已达60%-80%的幅度。2、对人类社会时代的影响。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时代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已经从以物质能量为主的生产力转换到以信息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生产力,从工业经济转到知识经济,从读写为主的时代转换到视听为主的时代,即虚拟时代、数字时代。虚拟,就其本身来说,是数字化方式的构成。它首先是人类中介系统的革命。人类第一次中介系统的革命,是语言符号系统的发明,它创造了人类思维空间和符号空间,导致了人类文明的长足发展。而虚拟则是在思维空间中发生的革命,它在思维空间中又创造出了虚拟空间、数字空间、视听空间和网络世界,使不可能的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种真实性。虚拟这场中介革命,使人类由以前的语言符号文明进入到更高级的数字文明。其次,虚拟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能力的巨大发展。对于虚拟而言,现实只是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可能性,在虚拟空间中,还有别的可能性,虚拟使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虚拟空间中复活、再生、创造发展,从而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自动化技术影响下,虚拟时代、数字时代即将到来。3、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运行样式。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中介系统三者社会历史地结合,构成特定时代的思维方式。在大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社会,思维主体以个人为主、以人脑为主,思维客体受思维主体及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以现实世界为主,思维中介主要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这标志着工业社会时人类的思维方式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思维主体则由个人为主发展到以群体为主,以人脑为主发展到以人-机系统为主,思维客体由现实性为主进入到虚拟为主,思维中介系统由工业技术中介系统和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转变为自动化技术中介系统和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各种物化的思维工具构成,从而实现思维方式由现实性转换到虚拟性思维。自动化的广义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在形式方面,制造自动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代替人的体力劳动,代替或辅助人的脑力

浅谈绿色建筑的绿色理念

浅谈绿色建筑的绿色理念 摘要: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对绿色建筑的产生及涵义进行了简单阐述,就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概况作了总结,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绿色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绿色建筑,其历史悠久。原生的绿色建筑曾伴随着人类一起诞生和成长,世界各地的原始住居及其发展所形成的体系已延续数千年,度过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人类部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人类住区渐为灰色所吞噬。 面对世界范围内人口剧增、土地严重沙化、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的日渐枯竭等人类生存危机,人类不得不明白“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人类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不仅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带来了人类社会各领域、各层次的深刻变革。“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1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绿色建筑的产生 绿色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

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文中的“巢”就是最早的绿色建筑———利用自然条件,就地取材,对附近环境没有产生副作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繁荣、经济增长,但是却助长了某些无知而又贪欲的人无休止膨胀的欲望,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存环境恶化。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和环境污染频生,从而引发了一场绿色运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如果人类不去保护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发展的负效应行为将毁灭人类本身。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1993年的斯图加特生态建筑展览会上提出了绿色建筑的各种设想和模型。至此,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等的研究与实践达到了高潮。 1.2绿色建筑的涵义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再利用)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它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形象代名词,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与环境共生建筑等,是一个比较复杂

科学技术发展史论文

成都理大学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彭静 201206020228 核自学院 指导老师:周世祥

世界科技发展史回顾与未来科技发展展望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之时,大家是否会感受到,人类经历了一个多么漫长而伟大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一.古代科技发展概况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人类由石器时代跨入青铜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在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人类不断推动着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不断丰富,科学技术的萌芽不断成长起来。 世界文明发端于中国,埃及,印度和巴比伦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十分辉煌,但主要在技术领域。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古代中国科技文明的主要支桂有天文学、数学、医药学、农学四大学科和陶瓷、丝织、建筑三大技术,及世界闻名的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四大发明:造纸、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生活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的古埃及和巴比伦人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创造了杰出的成就,埃及金字塔名垂史册,印度数学为世界数学发展史大侠光辉的一页。 古希腊是科学精神的发源地,古希腊人创造了辉煌夺目的科学奇迹,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的理性自然观,为近代科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以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都是那一时期的解除代表人物。公元前3世纪,进入希腊化时期的古希腊获得更大的发展,出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和托勒密三位杰出的科学家,使得古代科学攀上三座高峰。 公元最初的500多年中,欧洲的科学技术持续衰落,5世纪后进入黑暗的年代,并且延续了1000多年,科学一度成为宗教的婢女。但是科学精神在14世纪发出自己的呐喊,近代实验科学的始祖逻辑尔-培根像一颗新星,点亮了欧洲的天空。 在整个古代,技术发展的水平不高,科学也没有达到系统的程度,不同地域的人民之间还未建立起长期稳定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许多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 如阳历和阴历, 节气、月、星期和其它时间单位的划分, 恒星天区的划分和名称,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十进制记数法、印度——阿拉伯数字、轮车技术、杠杆技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都已深深镶入了整个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础。 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还停留在描述现象,总结经验的阶段,个学科的分野并不明确,因而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和双重性,但它给近代科学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2.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对自动化学科的认识 电气信息类1107班侯岳 一、摘要: 在论证未来时代将会是自动化时代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形成了对自动化的一个整体认识。然后进一步,更加全面的介绍自动化学科的各个部分内容及其应用于现代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在对自动化有了一个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对应如何学习自动化做了探讨,提出应从数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和知识更新四个方面予以重视。 二、关键词: 自动化时代;基本概念;发展;内容及应用;如何学习自动化 三、前言: 20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至如今已经涌现出众多新兴科学技术分支:如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信息论;激光技术和光导纤维;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宇航科技等等。它们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变化。它不仅冲击着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和农民,而且冲击着企业、事业、政府机关,甚至家庭主妇。这些变革来得如此之快,致使对社会现象最为敏感的社会学家也感到愕然:这个社会将去向何处? 从科学意义上来看,人类社会无一不是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有机组合,当我们详尽地了解了人类社会各种具体的特殊规律之后,都可以用具有这两种功能的机器来完成[1],这便是自动化技术。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动

化就是现代化的代名词。由此可以断言,人类社会历经原始的人力时代,走过精密的机械时代,如今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期,而这次变革的终点便是振奋人心的自动化时代。 之所以说它“振奋人心”,是因为在自动化时代里,几乎所有的生产活动都可以用机器来完成,人类劳动生产率将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财富将极大丰富。只有在此时,人类才能摆脱为了糊口而不得不从事的强迫劳动,生产力得到全面的解放,使实现共产主义真正成为可能。 四、内容: 1.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自动化是指在无人或较少人的情况下,按照人的要求,对设备、过程或者系统进行控制和管理,以完成其承担的任务。自动化要代替人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全部代替人是不可能的,但是部分地、越来越高级地代替人的智力劳动是可能的。实现自动化的手段最早也是用机械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自动化的主要手段是应用各种各样的电机放大机、磁放大器、发电机、电动机构成系统控制,从小功率的机床给进系统到很大的轧钢电机。今天,自动化的主要手段是信息技术。所谓加了控制器,是将人的要求通过控制器产生一个控制作用,加到设备、过程或者一个系统中,就可以完成人的要求。 2、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在18世纪以前,古代的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利用自然界的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杂的脑力劳动和对自然界的控制,这也就是早期自动装置的出现和应用。到了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英国的工业革命,促成了控制理论逐步发展,

自动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展望

自动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展望 一、摘要:本文简要介绍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应用和未来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若干世纪以来形成的信息传递及生活方式,是现代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便利。而且我相信,随着我们勤劳智慧的地球人的不断努力和奋斗,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关键词:自动化控制技术概念现代应用未来发展 三、内容: 1、概念:所谓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的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地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在现人的智力活动。自动化主要是人造系统的问题,如工厂中的机床、飞行器的飞行姿态控制等。而相比之下自动控制的概念就要广泛一些,它不仅设计人造系统问题,还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环境的控制、人口的控制、经济的控制。以上是对自动化及自动化控制技术的简单认识。 2、应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自动化技术的形成、局部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三个时期。 1788年英国机械师J.瓦特发明离心式调速器(又称飞球调速器),代表着自动化技术的形成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经典控制理论对战后发展局部自动化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20世纪50年代末空间技术迅速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多变量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于是综合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 现在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很多方面,例如,机械加工、采矿冶炼、交通系统、军事技术、航空航天、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办公服务等领域。其中汽车工业的工厂自动化控制,采用一贯作业的生产方式,借着整条生产线的分工装配,没几分钟即可生产一部汽车。纺织工业的工厂自动化控制,亦采用一贯作业的生产方,没几分钟即可高速生产一批布料。塑料工业的工厂自动化控制,亦采用一贯作业的生产方式,产出塑料原料后,在经过射出成型机器,产出各种所料模型。机械制造的工厂自动化控制,通过柔性制造系统,是一台机器能生产符合要求的不同的零件,由数控机床、材料和工具自动运输设备产品,自动检测等实验设备真正实现“无人工厂”。 不仅在机械生产中,自动控制系统还大量出现在飞行器和交通设备的控制上,如导弹、航天飞机、火车等。由于技术的发展,如今飞行器的速度已远远不能靠人类的大脑反应来控制,这就需要自动控制系统。 在工业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使自动化无人工厂成为现实。 自动化正在与其它学科相互交融,朝着更多的应用领域延伸,例如:经济控制论的形成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控制论的研究,为计划生育工作决策起到很大作用;环境系统工程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课题,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环境,自动化理论与技术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另外在国际关系领域、军事领域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领域,均离不开自动化学科的介入及其研究成果的应用。 3、展望: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动化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有了更广阔的前景。例如,在交通方面,现在汽车的普及速度之快,已经接近了平民化,它不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但是由此而引发的

绿色建筑发展(1)

绿色建筑发展 一、绿色建筑的发展 2l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个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 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但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1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为“arology”,提出了著名的“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新理念。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是难以为继的。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20世纪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因为建筑物密闭性提升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很多办公楼存有严重的建筑病综合症(sbs),影响楼内

我们身边的自动化

我 们 身 边 的 自 动 化 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学号: 姓名:韩南南学习了《自动化概论》这门选修课,使我们全面了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自动化的应用状况、应用热点、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身边的自动化的发展,以及自动化应用与生活的现象是谁处可见的随处可见,自动化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展性,自动化的思想和方法可应用于几乎所有领域,包括工程、社会、经济、管理等。那到底什么

是自动化呢?自动化的具体应用又有哪些呢?学了这门课我也有了 些简单的名和明确的了解。 自动化顾名思义,且现在已有专业的概括与研究。自动化是利用机器、设备或装置代替人或帮助人自动地完成某个任务或实现某个过程。自动化是在没有人的直接参与下,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使机器、设备等按照预定的规律自动运行,实现预期的目标,或使生产过程、管理过程、设计过程等按照人的要求高效自动地完成。 简单的自动化系统具体的应用已经完全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了。随舍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这一专业名词与高科技已经生活化了。例如一·空调——自动调节房间温度:以取暖为例,空调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房间的温度高低,空调控制器将检测的温度与设定值进行比较,若温度低于设定值的下限,则使压缩机运行,温度上升,温度上升到设定值的上限时则停止运行。二·全自动洗衣机:按照设定的程序自动完成洗衣任务。这是另一种典型的自动化工作方式——程序控制。高档的还能检测出洗衣量的多少、脏的程度、衣料的质地等,并根据这些信息自动进行分析计算,决定洗涤剂用量、水位高低、洗衣强度和洗衣时间等,从而实现“智能型”的全自动洗衣。三·数控机床和数控加工中心:自动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和处理,数控机床——计算机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相当于给机床添加了“大脑”和“感觉器官”,赋予了“智慧”,可以完成难度更大的任务。数控加工中心——带有刀具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多功能数控机床,能自动完成多种工序

浅谈对自动化的认识及打算

自动化专业概论这本书我大致翻过一遍,其中有我十分感兴趣的,也有看得我一头雾水的,就比如说控制欲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畴与控制与自动化的展望我觉得很有意思,感觉学习在当今社会上来说也不算差,还是挺不错的一个专业,应用的地方也超级多,在当今社会什么都离不开自动化:工厂生产需要自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各种智能控制需要自动化的参与,在军事活动中也需要自动化的控制,网络传感等诸多方面也需要自动化来支持······自动化广泛运用于农业,工业,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家庭等各个方面,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可以说当今社会离开了自动化什么也搞不了的,人类的生产力至少要倒退好多年。能够学习自动化这门课程我感到非常的骄傲,他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的便利,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门课程,争取学成后可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控制和自动化的概念 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二,控制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简史 古代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利用自然界的

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化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杂的脑力活动和对自然界动力进行控制。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许多原始的自动装置,以满足生产、生活和作战的需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几种: (1)指南车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系装置的车辆。指南车是一种马拉的双轮独辕车,车箱上立一个伸臂的木人。《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构造和各齿轮大小和齿轮数都有详细的记载。 (2)铜壶滴漏 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记》。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壶上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 (3)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宋朝仇士良著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蹭记载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部落村民的一种习俗,就是常用长0.6米以上的饮酒管饮酒。在这种竹制饮酒管中有一条银制小鱼,作为可动的开关(即浮子式阀门)。这种阀门可用来保持均匀的饮酒速度。 (4)记里鼓车 中国古代有能自报行车里程的车制,是东汉以后出现的,由汉代改装而成,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构。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表示车的里程。 (5)漏水转浑天仪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新理念。 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著《设计结合自然》一书,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使得太阳能、地热、风能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同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德、英、法、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在英国发布。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 1993年美国创建绿色建筑协会。 1996年香港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1999年台湾地区推出自己的标准。 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史 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中国政府相续颁布了若干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2005年3月召开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暨技术与产品展览会(每年一次),公布“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及单位,同年发布了《建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006年3月,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签署了“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合作协议,为绿色建筑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奠定基础。 2007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逐步完善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导读]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中的一个节点,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任务 曾柳霞(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发展过程 Basic concept of integrated auto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Zeng Liu-xia (Guangdong Grid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CorporationFoshanGuangdong528000) 【Abstract】Substation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is the use of advanced computer technology, moder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o realize substation secondary equipment (including relay protection, control, measurement, signal, fault recording, automatic devices and far dynamic devices, etc.) to re-combination of feature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substation operation of all equi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itoring,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of an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devices in the mutua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data sharing, the completion of substa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asks to run.Integrated substation automation replaces the conventional substation secondary equipment, simplifying the substation secondary wiring. Substation substation automation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and reduc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o provide users with high-quality power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Substation automation; Basic concepts; Development process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 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必要性 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中的一个节点,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任务。变电站继电保护、监控自动化系统是保证上述任务完成的基础。在电网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电网各节点(如变电站、发电厂)具体实施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因此,变电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与展望 鉴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力倡导和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地球村村民的共识。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至关重要。 绿色建筑的国际发展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体系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是反映绿色建筑发展的综合性指标。目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控制改善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的绿色建筑集成技术体系。不少发达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还通过建造各具特色的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展示其绿色理念、绿色技术及产品等大量研究成果,引领未来建筑发展方向,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形式包括办公楼、住宅、学校、商场等,比较典型的如:英国BRE的生态环境楼和Integer生态住宅样板房等。这些示范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发达国家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还开发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通过具体的评估技术可以定量客观地描述绿色建筑中节能效果、节水率、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环境的影响、“3R”材料的生态环境性能评价以及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能等指标,从而可以指导设计,为决策者和规划者提供依据和参考标准。影响较大的如国际可持续建筑环境促进会的GBTool评价工具,美国绿色建筑理事会的LEED评估体系等。 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估工具的发展具有以下特征:各国发展生态建筑评估工具都注重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随着绿色建筑实践在各国的不断发展,评估工具也由早期的定性评估转向定量评估;从早期单一的性能指标评定转向综合了环境、经济和技术性能的综合指标评定。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轨迹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1994年我国发表了“中国21世纪议程”,同时启动“国家重大科技产业工程——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对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保证措施。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在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如在建筑节能方

我对自动化的认识

我对自动化的认识 摘要: 通过对身边自动化的应用的简单描述讲述了对自动化的初步认识,然后介绍了自动化的含义,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对自动化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随后介绍自动化的现状,分析自动化在发展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说明自动化的发展前景,通过恰当分析解决如何学习自动化的问题同时强调:基础、实践与创新三者在自动化领域的重要性。关键词: 自动化学科(专业)实践创新就业发展前景 正文: ⒈概述: 说到自动化其实很多人都不陌生,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处处充斥着这个字眼,从古代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到瓦特的蒸汽机自动调速系统,再到神七的发射;从家里的电磁炉电饭锅再到大型的工业自动化系统,自动化可谓如影随形。每每被人问到自己是学什么专业的时候也总会被跟着问一问学的是什么自动化,可见自动化的分类是如此之多。 ⒉自动化的含义: Autotomation或automatization为“自动化”的英译,英文字典对自动化的解释中包含了两层含义①“自动”运行或控制,即没有人或很少人直接参与。②虽然

没有人,但肯定应按人的要求去做。因此不难得出:自动化是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参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由此可见,自动化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无所不见。 ⒊自动化的发展历史 自动化的概念起源于最早的自动控制,这可以追溯到公园之前,应用自动控制的方法代替人工控制各种机械设备是人类发展史中的一个伟大的创举。而对自动化的大量需求始于工业革命时期,瓦特发明的离心式调速器成了自动化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20世纪20年代,电子管反馈放大器正式诞生。20世纪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军事需求的推动下,电子式控制器的应用可算是自动化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29世纪40-60年代《控制论》《工程控制论》先后问世,基于现代空间法的现代控制理论成功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其他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逐步普及,数字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和系统管理理念的引入可算是自动化发展中的第三个里程碑。与此同时,自动化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动化发展中的第四个里程碑或许将是只是或智能的普遍应用。 ⒋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自动化的要求,使自动化系统从局部自动化走向综合自动化,自动控制问题不再局限于研究一个明确的被控对象以及单回路的控制,而延伸至一个设备,一个工段,一个车间甚至一个工厂的全盘自动化问题。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从学科建立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对工业、国防、经济、社会的发展

绿色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选择绿色建筑的意义及其发展现状 摘要:本文通过对深圳绿色建筑的调研,对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进行论述,同时结合深圳优秀绿色建筑实例,指出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以及在高度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今天,绿色建筑如何更好的依托新技术手段实现突破和发展,真正实现精细化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性全寿命周期智能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 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 谐共生的建筑。它是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的成果,把住宅建 造成一个小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深厚、方便舒适并节省能 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其“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无废无污、高 效和谐、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通过建立起建筑物内外的自然空气、水分、能源及其 他各种物资的循环系统来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并赋予建筑物以生态学的文化教 育和艺术内涵。 一、绿色建筑的意义 1.1节约能源和资源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4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4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 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 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 越高,产生的二氧化碳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的理念相违背。 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建筑,通过对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设计,努力实现建筑 自然通风、太阳能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建筑节能措施,减少能源和资源 的使用,也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将大大缓解地球能源不足和温室效应产 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1.2绿色建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及建 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 统。(一)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 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 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 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二)室内 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 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 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 的生活环境质量。 二、深圳绿色建筑典范—万科中心 万科中心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度假区,是及万科总部办公、酒店、SOHO、国 际会议中心等诸多功能一体多功能综合体。万科中心设计概念最初被其设计者斯蒂文.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与展望 鉴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大力倡导和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地球村村民的共识。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房地产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至关重要。 绿色建筑的国际发展历程 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出现了“生态建筑”新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发展史难以为继。耗用自然资源最多的建筑产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80年代,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在英、法、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同时,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健康为中心的建筑环境研究成为发达国家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成共识。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不少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40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一些发达国家还组织起来,共同探索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行动,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行综合优化设计,使建筑在满足使用需要的基础上所消耗的资源、能源最少。日本颁布了《住宅建设计划法》,提出“重新组织大城市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满足21世纪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适应住房需求变化。瑞典实施了“百万套住宅计划”,在住区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绿色建筑的技术集成体系 绿色建筑技术集成体系是反映绿色建筑发展的综合性指标。目前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控制改善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单项生态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较完整的适合当地特点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浅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信息高速路的日益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发展壮大。本文主要就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与快速发展的原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计算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标志着人类社会一个新的里程碑。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以信息科技为主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并使人类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将人类生活日益信息化的更新改进中,也实现了其自身逐渐向多元化的转变。 1.计算机科学发展历史与快速发展原因 1.1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史 图灵在1936年发表了题为“论可计算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的论文,从此开启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1946年至1969年是计算机使用电子管的阶段,国际首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在1946年诞生,这个时期的计算机体积较大较重,花费成本大,运行并不快,它主要提供科学计算服务。1959年到1964年是计算机晶体管阶段,在发展计算机科学计算的基础上,出现了中、小型计算机,开始大量生产低成本廉小型数据处理计算机。从1964年起,随着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步入了产品系列化阶段,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从1990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日益微型化、智能化,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其超强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性,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更新换代,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1.2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因素 社会需求的驱动。二战时期对信息的紧迫需求,大大的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来,计算机因为其强大的运算能力,从研究所和政府部门转向民间,被发展为广泛的民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尖端科学领域,随着各行业对计算机高性能和大容量的需求,带动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3芯片制作、软件开发 计算机芯片和软件的不断开发,使得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们的运用加速了计算机的研发,使得计算机科学创新技术日益加快。 1.4共享信息促进了计算机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