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

1 引言

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从而拉开了人类向POPs宣战的序幕[5]。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危害和种类

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毒性,能在大气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5]。

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6个重要的特性:(1)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6]。

2.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POPs一般都具有毒性,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它严重危害生物体,并且由于其持久性,这种危害一般都会持续一段时间。更为严重的是,一方面POPs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能够在生物器官的脂肪组织内产生生物积累,沿着食物链逐级放大,从而使在大气、水、土壤中低浓度存在的污染物经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而对处于最高营养级的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POPs具有半挥发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通过所谓的“全球蒸馏效应”和“蚱蜢跳效应”沉积到地球的偏远极地地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6]。

2.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控制的POPs可分为3大类12种化学物质:第一类是有机氯农药,它们分别是艾氏剂(aldrine)、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e)、异狄氏剂(endrine)、七氯(heptachlore)、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六氯苯(HCB)等;第二类是工业化学品,主要是多氯联苯(PCBs);第三类是副产物,主要是二噁英(PCDDs)、呋喃(PCDFs),它们是化工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这12种物质大多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生物毒性,其中1种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人体致癌物,7种为可能人体致癌物。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物质,除了联合国规划署(UNEP)提出的12种物质意外,还有六溴联苯、林丹(即99.5%的六六六丙体制剂)、多环芳烃和五氯酚[5]。

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污染现状

3.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体/沉积物的污染

近年来,我国对一些水体的环境污染展开调查,在长江黄石段检出100多种有机物,松花江哈尔滨段检出264种,第二松花江吉林段检出的有机物近417种,珠江检出的有机物241种,太湖检出有机物74种,沱江检出有机物175种,上海市黄浦江水源中检出有机污染物400多种[6]。这些检出的有机物多数属于POPs物质。POPs农药已不同程度地残留于大部分河流和湖泊水体中,由于它的长距离迁移性,也导致了地下水的污染。

我国境内水体、底泥、沉积物等环境介质及农作物、家禽家畜、野生动物和人体组织、乳汁和血液中均有POPs被检出的报道[7]。康跃惠等[8]对珠江三角洲河口及邻近海区沉积物中含氯有机污染物和PCBs进行分析,发现沉积物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澳门内港和广州河段的样品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氯污染。

张祖麟等[9]对福建闽江口的表层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闽江口的表层水质PCBs含量为0.204~2.473g/L,超过了美国的评价标准(PCBs在水中的允许浓度为0.014g/L)。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其足以引起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徐恒振等[10]提出沉积物中PCBs的参考评价标准为20g/kg,而闽江口沉积物中PCBs为15.13~57.93g/kg,部分已超过该标准。吴文忠等[11]对曾受有机氯工业污水污染的鸭儿湖地区PCDD/Fs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鸭儿湖部分地区已被PCDD/Fs严重污染,污染物来源于附近某化工厂排放的化工废水,其中PCDD/Fs 主要以高氯取代的HpCDDs和OCDDs为主。杨燕红等[12]对珠江三角洲几个城市的污水及深圳河、大沙河中的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几种有机氯农药尽管已经停止生产多年,但污水及河水中仍有残留。除DDT及其衍生物DDE 和六氯苯外,同时还在污水中检出了氯苯类化合物及多氯联苯。

3.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大气的污染

徐殿斗等[13]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松叶,对我国的大气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松叶中HCH的含量为24.7~33.5ng/g干重,平均含量为30.2ng/g 干重,分别是瑞典和法国南部松叶的14倍和10倍以上。HCH的含量以华东地区最高,达到35.5ng/g干重,其次为华北和华南,含量最低的是西南地区;松叶中DDT含量为6.0~12.6ng/g,平均含量为7.9ng/g干重,分别是瑞典和法国南都松叶的34倍和8倍。由于松叶中HCH和DDT的浓度与周围大气中HCH和DDT 的含量呈线性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大气中HCH和DDT的污染程度比发达国家高。

3.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的污染

在禁用HCH和DDT20年后,我国一些地区的农业土壤中最高残留量在1mg/kg以上。在1988年调查的中国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发现南方>中原>北方,南北差距较为显著[14]。江孝绰等[15]对1991~1992年在河南、河北等省施用林丹防治小麦害虫地区跟踪监测时发现,在用三氯杀螨醇防治红蜘蛛的地区,造成了土壤中DDT高残留的后果。王文君等[16]为了了解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对秦皇岛市所属的4个县16个采样点土壤的HCH残留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农药是在80年代以前施用的,距现在近30年,但每一块土地中都无一例外的检测出HCH的存在,部分土壤中的残留量还相当高,而且这些土地全部都是农用耕地。

4 持久性有机物在中国的治理技术进展

由于中国对POPs的认识相对较晚,关于POPs污染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都比较薄弱,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中国治理POPs 的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4.1持久性有机物的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中国研究的热点。它主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

物等的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POPs。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分为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

植物修复POPs包括根际微生物降解,根表面吸附,植物吸收和代谢等。安凤春等[17]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对DDT的吸收发现丹麦产的Taya草和美国产的Ti-tan草的效果最好[]。近来有研究表明[18]中国南方的桂花对化学烟雾有特殊的抵抗能力,对氯化氢、硫化氢、苯酚等污染物有不同程度的抵抗性。在氯污染区种植48d后,1kg叶片可吸收氯418g,它还能吸收汞蒸气。虽然POPs的植物修复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到目前为止,植物修复还不能达到完全修复POPs污染环境的目的。近来已有一些前沿研究着眼于利用植物、菌类或动物的基因改良植物,以利于植物对特定POPs的修复,而国内对POPs的植物修复研究还刚刚起步,除了PAHs和DDT方面的研究外,其他方面几乎全是空白。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把POPs转化为易降解的物质甚至矿化。自从Ahmed等[19]采用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降解PCBs成功以来,人们已分离出多种能降解PCBs的菌株。李国学等[20]利用高温堆肥降解六六六和DDT,他们发现当对反应条件进行一定的控制时能起到较好的降解作用,对DDT 的降解率甚至可以达到100%。据有关报道[21],2004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获得可用于构建高效降解工业废水中氯代芳烃类化合物微生物菌株的基因资源,并有望进一步推出POPs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就地处理等优点,但选择性较高,且耗时较长,并且许多微生物体内缺乏有效的生物降解酶[22]。目前,中国研究大多集中于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和降解机理等方面,微生物修复技术在中国实际应用尚不多见。动物修复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大型土生动物和小型动物种群,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残留POPs,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POPs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此方法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23]。据报道,蚯蚓对六六六、DDT等农药的积累能力一般比外界大10倍,对DDT 的积累最高达70倍左右。目前,中国对蚯蚓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较多,实际利用蚯蚓修复环境污染并不多见。对于其他的动物修复技术国内更是少有报道。

生物修复技术还刚刚起步,仍存在很多缺点,比如:有些污染物在降解的过程中会转化成有毒的代谢产物;物理因子(如低温)引起的低反应速率;一些有毒物质对微生物降解有抑制作用;需时长;生物对环境的选择性等,这些都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但生物修复技术与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不破坏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环境等特点,生物修复技术仍然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治理方法。

4.2持久性有机物的焚烧技术

焚烧是处置POPs中的PCBs的基本方式,但技术和成本要求很高。200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对PCBs污染物的焚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炉温≥1200℃,停留时间≥2.0秒,燃烧效率≥99.9%,焚

毁去除率≥99.9999%。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PCBs废物的有效环境管理和处理,减少了PCBs的环境风险。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大量高浓度的持久性有机物,但如果管理不善,可能会产生比原物质毒性更大的毒物如二噁英等[24]。垃圾焚烧技术是目前中国处理城市固体垃圾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在对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焚烧后的飞灰和烟道气的检测中发现,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有机污染物[25]。所以,对于含POPs的废物的焚烧技术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4.3持久性有机物的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按照处理原理来分,POPs的处理技术大致可以概括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

物理方法通常有吸收法、洗脱法、萃取法、蒸馏法和汽提法等。物理法可对POPs起到浓缩富集并部分处理的作用,常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与其它处理方法联合使用。其中,利用表面活性剂洗脱土壤中的PCBs,从而修复受污染土壤是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表面活性剂对土壤中PCBs的洗脱作用主要是:(1)表面活性剂通过减小液-固之间的表面张力,将阻塞在土壤孔隙中的PCBs分散到溶液中来;(2)表面活性剂通过形成胶束,促使PCBs从土壤中重新分配到疏水的胶束核中。洗脱效果与表面活性剂种类、性质、质量浓度及土壤成份有关,通常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效果较好,对PCBs的洗脱可达86%。含PCBs洗脱液可利用生物降解、紫外光照射及焚烧等方法进行后续处理。

化学方法在POPs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较多,主要有光催化氧化法、超临界水氧化法、湿式氧化法、以及声化学氧化法等。此外,人们还尝试了电化学法[26]、微波、放射性射线等高新技术,发现它们对多氯联苯、六氯苯、五氯苯酚以及二噁英都有很好的去除作用。电化学氧化技术是近年来中国处理POPs利用的一种新技术。电化学氧化技术借助具有电催化活性的阳极材料,能有效形成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OH),既能使POPs发生分解并转化为无毒性的可生化降解物质,又可将之完全矿化为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等物质。该项技术应用于POPs废水处理,不仅可弥补其他常规处理工艺的不足,还可与多种处理工艺有机结合提高水处理经济性[27]。在中国,电化学氧化技术应用于处理水体中POPs只是最近几年才开展起来,实际工业应用尚不多见。当前的研究重点在于电极材料的结构与形态、电极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电化学反应技术及电解反应器结构和新型复合电极的开发等方面。

上述POPs治理技术中,生物修复技术时间长,物理技术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学技术费用高,加上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单纯一种方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除了继续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外,还要考虑几种技术的联合使用,如把物理技术作为预处理或生物修复技术作为后处理手段与其他处理方法结合,产生高效、经济的联用技术,这也是POPs治理技术的一个发展趋势[4]。

5 结语

POPs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危害是潜在而巨大的,但由于其污染源广、难

以降解、易于积蓄,要真正解决其带来的问题,决非易事。中国在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环境主题中已经针对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和控制技术设立了专题,在2002年启动典型POPs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研制项目的研究。在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中部分项目涉及到大气、土壤和食品中POPs的污染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将POPs的环境行为与生态效应列为研究计划之一,并且近年来资助了一大批与POPs环境行为、生态和健康影响以及控制技术原理有关的面上基金课题[4]。尽管中国对POPs的问题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要彻底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今后,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1)加强对POPs物质的基础性研究,包括监测分析技术、产生源调查、环境本底数据采集、迁移和毒性、污染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研究。(2)深入地开展POPs降解机理方面的研究,包括生物降解分子模型,开发针对POPs 的专门去除和修复技术。(3)进一步研究新的未知的POPs(特别是POPs的代谢物)的立体异构体分析技术,从传统的详细研究POPs转移到研究POPs的代谢物和新类别。(4)在研究治理传统的POPs的同时,谨防新的POPs的出现和累积,建立持久性污染物控制的宏观决策体系。(5)加强国际间的紧密合作。尽量使关于POPs的实验方法、标准和程序达到国际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美)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

[2]White R, Jobling S, Hoare S A. 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alkylpheno-lic

compounds are estrogenic [J]. Endocrinology, 1994, 135: 175-182.

[3]王铁宇.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状况及宏观对策.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5(11):21-22.

[4]曹启民.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治理技术进展.中国农学通报,

2006,22(2):361.

[5]张燕平,邱树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广东化工,2009,

10(36):119-120.

[6]黄俊,余刚,钱易.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问题与研究对策.环境保护,

2001,19(11):36.

[7]Wu Y, Zhang J , Zhou Q. Persitent organochlorine residues in sediments from

Chinese river/estuary syst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999, 105: 143-150. [8]康跃惠,麦碧娴,黄秀娥,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体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污染状

况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20(增刊):164-170.

[9]张祖麟,洪华生,余刚.闽江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的研究.环

境科学学报,2002,22(6):788-791.

[10]徐恒振,周传光,马永安,等.中国近海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交通环保,

2000,21(3):16-18.

[11]吴文忠,徐盈,张勇元.鸭儿湖地区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呋喃(PCDD/F)的污

染状况及其来源归宿的初步研究.环境科学学报,1998,18(4):415-420.[12]杨燕红,傅家谟,盛国荣.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水体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初

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98,18(3):271-277.

[13]徐殿斗,仲维科,邓琳琳,等.松叶有机氯农药HCH、DDT的研究.中国

环境科学,2002,22(6):481-484.

[14]黄绣娟,孟先贵,姚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内

蒙古环境科学,2009,21(3):21-24.(3):21-24.

[15]江孝绰,李瑞琴.土壤及作物中农药残留量所揭示的问题.环境科学研究,

1993,6(5):6-10.

[16]王文君,石碧清,全玉莲.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现状分析.广西轻工业,

2007(3):82-83.

[17]安凤春,莫汉宏,郑明宏,等.DDT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环境污染治

理技术与设备,2002,3(7):39-45.

[18]李建增.能净化环境的植物.云南农业,1999,(11):23.

[19]Ahmed M, Focht D D. Degrad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by two species

of achromobated [J]. Canadian Microbiology, 1973, 19:47-52.

[20]李国学,孙英.高温堆肥对六六六和滴滴涕的降解作用.农业环境保护,2000,

19(3):141-144.

[21]刘斌.POPs生物降解基因研究获突破.Http://www. biotech. org. cn/news/news/

show. php?id=15285, 2004-06-21.

[22]Tomas S M, Zhuolian S, Gireesh K M P. The combination of photocatalysis and

Ozonolysis a new approach for cleaning 2,4-Dichlorophe-noxyaceticacid polluted water. Chemosphere, 1998,36 (9):2043-2055.

[23] Gevao Bondi, Mordaunt Catriona, kirk T Semple, et al . Bioavailability of

nonextractable (bound) pesticde residues to earthworm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35(3): 501-507.

[24] Gullett B K, Touati A. PCDD/F emissions from forest fire simulation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3, 37(6): 803-813.

[25]Wikstrom E, Marklun S. Secondary formation of chlorinated dipen-zo-p-diokins,

dibenzofurans, biphenyls, benzennes and phenols during MSW combust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34(4): 604-609.

[26]Shiping Zhang , James F Rusling. Dechlorination of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on

soil and clay by electrolysis in bicontinuous microemul-si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5, 29 (5):1195-1199.

[27]周明华,吴祖成,汪大翚.电化学高级氧化工艺降解有毒难生化有机废水.化

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1,17(3):263-27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及其治理技术进展5

?综 述? 收稿日期:2002211201 基金项目:广东省环保基金资助项目(粤环1999216) 作者简介:徐科峰(1977-),男,浙江仙居人,博士研究生,从事化学与 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及其治理技术进展 徐科峰1,李 忠1,何 莼1,奚红霞1,赵月春2 (11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1华南农业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广东 广州 510640) 摘要:大部分持久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 害。本文阐述了POPs 的各种性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的污染来源、国内外面临的污染现状及其处理和销毁技术进展,着重阐述了对被POPs 污染的土壤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的技术,以及关于废气、污染土壤和水中二恶英类物质的治理技术。 关 键 词:持久有机污染物;性质;二恶英;治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X50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644(2003)0420029206 H ealth H azard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and Its Progress in T reatment T echnologies XU Ke 2feng 1,L I Zhong 1,HE Chun 1,XI Hong 2xia 1,Zhao Yue 2chun 2 (11Institute of Chem.Eng.,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21Depart ment of A pplied Chemist ry ,South China U niversity of A griculture ,Guangz hou 510640,China ) Abstract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re one of hots pots in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now POPs have became one of world 2 wide problems.In this paper the properties and the hazard to human πs health of 12POPs on UN EP control list are described.POPs are semi 2volatile ,toxic ,bioaccumulative and persistent in the environment.At the same time ,main sources of POPs are described .Treat 2ment technologies of POPs are reviewed.Es pecially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remediations of soils contaminated by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th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for dioxins contamination of waste gases ,soils and water are em phasized. K ey w 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properties ;dioxins ;treatment technology 1 前 言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 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具有很长的半衰期,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目前世界上POPs 物质大概有几千种,大都为某一系列物或者是某一族化学物[1]。一般将POPs 分成三类[2]:杀虫剂、工业用化学药品及工业过程和固体废弃物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瑞典政府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联合主持召开全权代表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 的代表签署了旨在禁止和/或限制使用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这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批公布的目前迫切需要进行控制和治理的POPs 物质。本文将介绍这12种物质的有关性质、毒性及其危害,并阐述了国内外POPs 的污染起因、现状和治理技术进展。 2 POPs 的性质 一般可以将POPs 的性质简单概括如下[3,4]:211 高毒性 POPs 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二恶英中的2,3,7,8-TCDD 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POPs 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即使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其危害 环境监测与评价1001汪文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本文介绍了POPs的定义、性质、特点,分析了POPs的来源及其危害。还举出了持久性污染的例子。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特性,危害 POPs的定义 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质。【1】POPs的性质 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生物降解性,例如,二恶英系列物质其在气相中的半衰期为8~400天, 水相中为166天到2119年, 在土壤和沉积物中约17年到273 年。这是最主要的性质之一。其次就是,POPs 物质在低浓度时也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的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号称是世界上最毒的化合物之一,每人每日能容忍的二恶英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pg ,二恶英中的2,3,7,8-TCDD 只需几十皮克就足以使豚鼠毙命,连续数天施以每公斤体重若干皮克的喂量能使孕猴流产。【2】POPs物质还具有生物放大效应,POPs也可以通过生物链逐渐积聚成高浓度,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POPs还具有很大的流动性,POPs可以通过风和水流传播到很远的距离。POPs物质一般是半挥发性物质,在室温下就能挥发进入大气层。因此,它们能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气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者附在大气中的颗粒物上,由于其具持久性,所以能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而不会全部被降解,但半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层中,它们会在一定条件下又沉降下来,然后又在某些条件下挥发。 POPs的特点 POPs的特点之一——收放性:它的特点是通过食物链可以逐级的放大,

浅谈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

中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污染现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摘要:介绍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种类和危害,分析了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水体、大气、土壤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阐述了对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的介质进行生物修复、焚烧、物理和化学处理技术及进展,并对中国在此领域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防治 1 引言 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造成的极大危害。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Poly 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2]。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4]。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从而拉开了人类向POPs宣战的序幕[5]。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特性、危害和种类 2.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毒性,能在大气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5]。 2.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6个重要的特性:(1)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常识 一、什么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为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2、性质 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1)环境持久性:由于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它们难于被分解。(2)生物累积性:由于其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它能在生物体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在动物和人体内达到中毒的浓度。(3)远距离迁移能力:能通过蒸发作用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4)高毒性: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3、种类 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

POPs分为3类: 一类是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芬;二类是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三类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哪些危害? POPs之所以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保护的热点,正是由于其能够对野生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危害,典型地包括: 1、对免疫系统的危害 POPs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影响巨噬细胞的活性、降低生物体的病毒抵抗能力。研究表明,海豚的T细胞淋巴球增殖能力的降低和体内富集的滴滴涕等杀虫剂类POPs显著相关,海豹食用了被PCBs 污染的鱼会导致维生素A和甲状腺激素的缺乏而易感染细菌。一项对因纽特人的研究发现,母乳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细胞的比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杀虫剂类POPs的含量相关。 2、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 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DDT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英文全称为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缩写为POPs。 (1)环境持久性: (2)生物累积性: (3)长距离迁移能力: (4)高毒性: 首批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全球控制的POPs有12种(类),被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 Dozen)。可以分为三类:①有机氯农药; ②工业化学品;③非故意排放副产品。 其中曾用于防治棉田后期害虫、果树和蔬菜害虫.具有触杀、胃毒作用。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的DDT属于第一类DDT化学名2,2-双(对氯苯基)-1,1,1-三氯乙烷 分子式:C14H9C15分子量:354.49 状态:固 密度:1.6 g/ml 外观:无味至略有芳香味的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 熔点:109。C

沸点:260。C DDT最为知名的毒性可能是其使得鸟类的蛋壳变薄的效应,特别是猛禽。它对于鸟类数量的影响使得很多国家在1970年代禁用了DDT。至少34个国家已经禁用了DDT,另有许多国家严格限制了它的使用。 DDT可能是POPs中最为声名狼藉的一种,二战期间曾在部队与平民中广泛用于防止疟疾、伤寒及其他由昆虫传染的疾病。二战之后,DDT 仍被继续用于控制疾病并在多种农业作物中广泛使用,特别是棉花作物。其稳定性、持续性(50%可在土壤中残留10—15年)以及广泛的应用意味着DDT的残留物在世界各地都可能发现。现在DDT残留物甚至已在北极地区被发现。 目前,DDT毒性影响最显著的是鸟类蛋壳变薄,特别是食肉类猛禽。由于DDT对鸟类数量的影响,70年代DDT在许多国家都被禁止。DDT在34个国家禁止使用,另外34个国家严格控制使用。尽管如此,在世界各地的食品中都曾发现含有DDT。虽然在过去的20年间,其残留物在驯养动物中已呈现出直线下降,但食物中所含DDT仍为最大的危害源。DDT对人类的短期影响已被控制,但其对人类的长期暴露会对人类健康造成长期影响。DDT已在母乳中发现,对婴儿的健康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_POPs_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收稿日期:2002-03-25 作者简介:苏丽敏(1976-),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有毒有机污染物生态毒理研究。 ?综述?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s )及其生态毒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苏丽敏,袁 星 (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系,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 P s )是一类具有持久性、易于生物富集、对人和生物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质。PO P s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它们对人和生物具有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生殖发育影响、致癌性以及其它一些毒性效应。因此应加强PO P s 生态毒性的研究。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毒性;生物测试;Q SA R 模型 中图分类号:X 1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41(2003)09-0062-03 在过去的40年中,由于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化学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化学品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一类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物质已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因为这类物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环境问题。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对于这类化学品的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又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简称 PO P s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 N ECE )[1] 将它们定义为是一类具有毒性,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在环境中能够持久存在,且能通过大气运动在环境中进行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199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需要采取国际行动的首批12种PO P s ,即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DD T 、氯丹、六氯苯、灭蚁灵、毒杀酚、七氯、PCB s 、PCDD s 和PCD F s ,前9种是农药,PCB s 是工业化学品,PCDD s 和PCD F s 是化学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的产物。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2.l 持久性 PO P s 在环境中难于发生化学分解和光解,也难 于被生物降解,因此它们一旦排到环境中,可以在水 体、土壤和底泥等环境中长久存在,这是PO P s 的一个重要特征。 2.2 具有远距离传输的特性 PO P s 具有半挥发性,这一特性使得它们易于从土壤、生物体和水体中挥发到大气中并以蒸气形式存在或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又由于它们在气相中很难发生降解反应,所以在沉降前,会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这一特性使PO P s 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使用地,而且影响到全球范围,尤其是极地地区。2.3 具有生物蓄积性 PO P s 是亲脂疏水性物质,又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和代谢降解,这就意味着它们易于进入生物体的脂肪组织中,并且积累的浓度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升高,即生物放大作用,这种作用可使最高级哺食者体内的PO P s 浓度比环境中的浓度高很多个数量级。 影响PO P s 在生物体内蓄积量的因素主要有:(1)化合物氯取代的位置和氯取代的多少[1]。总的说来,随着氯的增加,代谢速率减慢,容易蓄积。氯取代的位置也很重要,邻、对位有氯取代的PO P s 的代谢速度较慢,毒性较大。(2)与生物体本身有关。①与生物体在食物链中的位置有关。营养级别越高,所受的毒害就越大。②与摄食方式有关。即使同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中,由于摄食方式的不同,受污染的程度也会不同。研究发现:在PCB 、DD T 、毒杀酚和氯丹污染的地区,以高级哺食者海豹为食的加拿大海象要比以软体动物为食的海象受到的污染严重[2]。③与生物的代谢特征有关。生物体代谢特征的差异会导致PO P s 在不同生物体内的滞留时间有较大的差异。如二恶英在鼠体内的半衰期只有几周,而在人体内却长达7-9 第25卷 第9期 重 庆 环 境 科 学 2003年9月

有机废气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有机废气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 在环保工作中,还常使用降尘、飘尘和总悬浮微粒(T.S.P)的概念。降尘是指空气中粒径大于lOym的固体粒子,靠重力作用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由于粒径小于10mm 的固体粒子不易沉降而能长期飘浮在空气中,故称飘尘。总悬浮物(T.S.P)系指空气中粒径小于100pm的固体粒子。 在实际工作中,以及国内外一些文献资料中,常常未对“粉尘”、“飞灰”、“烟”、“雾”等名词作严格区分,多统称为“粉尘”或“烟尘”。本书中,对工业过程产生的气溶胶顆粒,常以“粉尘”称之,对燃烧过程所产生的固体粒子常称为“烟尘”。 气态污染物气态污染物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两类。无机气态污染物有硫化物(S02、S03、H2S等)、含氮化合物(N0、N02、NH3等)、卤化物(Cl2、HCl、HF、SiF4等)、碳的氧化物(C0、C02)及臭氧、过氧化物等。 有机气态污染物则有碳氢化合物(烃、芳烃、稠环芳烃等)、含氧有机物(醛、酮、酚等)、含氮有机物(芳香胺类化合物、腈等)、含硫有机物(硫醇、噻吩、二硫化碳等)、含氣有机物(氣代烃、氯醇、有机氯农药等)等。 直接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空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污染物之间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二次污染物主要有硫酸烟雾(sulfurous smog)、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和酸雨(pH〈5. 6的大气降水)。 硫酸烟雾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硫等含硫化合物在有雾、重金属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和硫酸盐气溶胶。光化学烟雾则是在太阳光照射下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淡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是臭氧、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醛类及酮类等。大量SO2和NO..排人大气后进一步氧化,被大气降水吸收成为酸性降雨返回地面,称为酸雨。酸雨目前已经酿成国际公害。有一些气体,例如CO2、氟氯烃类等,过去并不视为大气污染物加以控制,近年的研究发现,它们在全球气候变化中产生重大影响,氟氯烃类气体破坏臭氧层,过多的CO2则使大气温度升高,因此现在也作为大气污染物限制排放。 https://www.doczj.com/doc/2c319695.html,

常见8类水体污染物的危害

常见8类水体污染物的危害环保知识:悬浮固体 固体物会淤塞排水道,窒息水底栖生物,破坏鱼类的产卵地。 悬浮小颗粒物会堵塞鱼类的腮,使之呼吸困难,导致死亡。 颗粒物含量高时会使水中植物因见不到阳光而难以生长或死亡。 悬浮固体物会降低水质,增加净化水的难度和成本。 现代生活垃圾中的难降解固体成分(如塑料包装)进入水体之后,会使水生动物误食后死亡。 有机质和病原体(存在于食物、植物、粪便、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

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危及鱼类的生存。 导致水中缺氧而使需氧微生物死亡。这类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维持水体的自净功能。它们死亡的后果是:水体发黑,变臭,毒素积累,伤害人畜。 重金属(汞、铅、镉、镍、硒、砷、铬、铊、铋、钒、金、铂、银等) 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 用含有重金属的水来灌溉庄稼,会使作物受到重金属污染,致使农产品有毒性。 沉积到水体底部,通过水生植物或微生物进入食物链,经鱼类等水产品进入人体。

合成化学品(如:苯酚、多氯联苯、二恶英、呋喃等) 这类合成化学品多数是难降解、对水生动物和人有毒性的物质(致癌、干扰内分泌系统、扰乱生殖行为、影响免疫系统等)。它们进入水体会危害水中生物,尤其是引起生物的繁殖行为发生明显变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水体的生态系统。 它们的毒性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进入其它生物体,最终进入人体。 它们污染过的水体难以被净化,使人类的饮水安全和健康受到威胁。 酸性废水 降低水体的pH值,杀死幼鱼和其它水生动物种群,并使成年鱼类无法繁殖。

酸化的水体使金属和其它有毒物质更易溶解于水中,这会进一步损害水体的生态系统。 酸化作用会杀死一些大型的鱼类。 酸化水体中水生生物的灭绝会使依赖它们为食物的其它物种(比如一些鸟类)的灭绝。 磷酸盐 增加水体中藻类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磷,因而引起藻类疯长。 导致水体中细菌大量繁殖。疯长的藻类死亡之后成为水体中细菌的营养,于是细菌迅速增殖。 致使鱼类死亡。大量增殖的细菌会消耗水中的氧气,水体缺氧会引起鱼类死亡。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OPs POPs是英文(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的缩写,中文名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累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 (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由于POPs 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低地区。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POPs 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判断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断基准,ICCA(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推荐的判断基准包括: (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t1/2)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d,在底泥中为360d,在土壤中为360天; (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汽压在0.01~1kpa; (4)判断在偏远的极低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大于10ng/L。 POPs公约是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下,为了推动POPs的淘汰和削减、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POPs的危害,国际社会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首都共同缔结的专门环境公约,其全称是《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此公约的成功签署,被认为是继《巴塞尔公约》、《鹿特丹公约》之后,国际社会在有毒化学品管理控制方面迈出的极为重要的一大步。 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它们被合称为“肮脏的一打(Dirtydozen)”。其中不仅有环保经典名著——《寂静的春天》所针对的导致“万鸟齐喑”景象的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具体包括:艾氏剂:有机氯农药,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和某些大田、饲料、蔬菜、果实作物害虫,是

污染物的危害.doc

污染物的危害 一、COD 化学需氧量. 是在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 的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 的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 但主要的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COD是化学需氧量的代号,表示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 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 物量。 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水中的还原性物质 有各种有机物(为主)、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因此, 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 指标。COD越高,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有毒的有机物进入水体),不仅危害水体的生物如鱼类,而且 还可经过食物链的富集,最后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如滴 滴涕的慢性中毒能影响神经系统,破坏肝功能,造成生理障碍,甚至可能影响生殖和遗传,产生怪胎和引起癌症等。 我们常说的富营养化就是水体中营养物质(主要是氮磷

等)过多所引起的。有机物过高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会导致湖 泊湿地退化,打破水生态平衡,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从而 影响到整个生态圈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2、氨氮 我国氨氮排放量远远超出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污染负荷 压力大是造成目前地表水体氨氮超标的最主要原因。氨氮已超 过COD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氨氮是否纳入 污染减排约束性指标,直接影响COD污染减排工作的环境质量绩效。 氨氮污染物对水环境的综合影响较大 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NH3)或铵(NH4+) 离子形式存在 的化合氨。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是水 体受到污染的标志,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 与COD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 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氨氮中的非离子氨是 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有较大的毒害,其 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 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 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同时氨氮是水体中 的营养素,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 的几率。 氨氮是总氮在自然水体中的存在形式之一,控制氨氮有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工程导论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的 研究 学号: M201370196 姓名:蒋祖艳 指导老师: 院系专业:化学与化工学院分析化学专业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摘要: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来源,特性。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大气,土壤,水环境中的污染情况以及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现状;处理方法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特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环境中难以分解,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可以通过各种传输途径而进行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1]。这些污染物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而是人类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根据《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这十二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别是: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s)、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七氯(heptachlor)、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灭蚁灵(mirex)、多氯联苯(PCBs)、毒杀芬(toxaphene)、二噁英(dioxin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 (1)持久性。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生物积蓄性,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2]。 (3)迁移性。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高毒性。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第七部分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一、定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指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并通过各种环境(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二、特性: 1.能够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 2.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3.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 4.在一定的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影响。 三、POPs判定基准: 判定一种物质是否是POPs应当建立科学的判定基准,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所推荐的判定基准包括: 1.持久性基准:用半衰期来判断,在水体中为180 d,在底泥中为360 d,在土壤中为360 d; 2.生物蓄积性基准:用生物富集系数来判断,BCF〉5000; 3.关于远距离迁移并返回到地球上的基准:半衰期2d(空气中)以及蒸气压在0.01~1 kPa; 4.判定在偏远的极地地区一种物质是否存在的基准:该物质在水体中质量浓度〉10 ng/L。 四、POPs的基本性质:

1.持久性 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等作用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在环境中不宜被分解,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时间。半衰期:污染物挥发到其浓度减少到一半所需的时间。 2.半挥发性 半挥发性使POPs能发生远距离迁移,但不能永久停留在大气中,最终沉降到地面。饱和蒸气压和亨利常数。 3.生物富积性 有机物进入水体后,它们在水生生物内浓度升高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因子(BCF):指有机化合物在生物体内或生物组织内的浓度与水中浓度之比。它是估算水生生物富集化学物质能力的一个量度。鱼作为有效的标准测试物。KOW、SW、KOC、Kd。 4.高毒性 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等。 POPs进入生物体后,其毒性作用大致分为两种: ⑴来自POPs本身特定的化学结构的毒性,其毒性作用相当于物质所具有的生理作用。 ⑵POPs进入生物体后,在生物代谢酶与极化过程中产生具有较强反应能力的不稳定中间体,其一部分与蛋白质、核酸等细胞高分子成分发生共价结合,产生不可逆的化学改性。 ⑶POPs在生物体内能转变成另一种比原先物质毒性更强的物质,从

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因子表

二恶英类POPs调查质量核查要求和二恶英类排放因子表 正式版 2008年1月16日

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质量核查要求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6年启动了全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调查工作,为指导地方做好调查数据的审核和验收工作,确保调查工作质量,在总结部分地方核查过程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现对调查核查工作提出要求如下: 1、行业专家参与 有些省份在调查表汇总的过程中,聘请了相关行业专家对调查表进行了核查,根据专家经验对调查表中部分不合理数据进行了纠正,这种做法可供其他省份参考借鉴。 2、填表说明 填表说明中已对每个表格项作了详尽的说明,请在表格填写和审核之前认真阅读。部分省份在发放调查表的过程中未附填表说明,导致企业填写有误,请及时纠正。 3、调查表的完整性 调查表必须填写完整,除填表说明特别指出外不允许存在漏填项。举例来说,很多表中都有“如果用电除尘,除尘器入口温度”项,对于用静电除尘器的设备填写入口温度,而没有静电除尘器的设备则不填(详见填表说明)。审核时应重点关注年产量、生产工艺、污控设施等信息。 4、企业调查范围说明

含有17类二恶英类POPs排放源的现有单位无论规模大小都必须纳入本次调查范围。截止到调查年度年底前完成基本建设投入试运行或正式运营的企业。在调查年度没有生产,但仍然保持生产能力的企业纳入本次调查。截止到调查年度年底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工作,完成基本建设但尚未投入试运行,以及正在建设中的企业不纳入本次调查。省级环保部门应采取与已掌握名单核对等有效手段,确保调查企业无遗漏。为确保调查企业不被遗漏,应由自上而下的验证程序。 5、排放源概况表和企业生产设施调查表的信息 排放源概括表是企业生产设施调查表相关数据的加和汇总,两者的数据必须一致。这可以称为数据质量核查的重要参考。企业生产设施调查表中的信息均针对单个设备/生产线,重点注意产能、产量、废水排放量等易错信息。 6、企业中心经纬度值 企业中心经纬度值必须采用GPS仪准确定位。企业中心经纬度可以以企业的办公楼或者生产设施所在位臵进行确定。 经纬度需依据度-分-秒的格式填写,需精确到秒位。由于该格式是60进制,100进制表示的经纬度换算公式举例如下: 例:35.453度,取整35度;0.453度*60=27.18分,取整27分; 0.18*60=10.8秒,四舍五入至11秒。即35.453度=35度27分11秒。 7、烟气流量、飞灰产生量的估值填报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_POPs_及其生态毒性

2009年第10期广东化工 第36卷总第198期https://www.doczj.com/doc/2c319695.html, · 119 ·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及其生态毒性 张燕平1,邱树毅2 (1.贵州大学贵州省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03; 2.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简称POPs)以其环境持久性、生物积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具有致癌、致突变、致畸变作用)的特点,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阐述了POPs的定义、种类、来源、特性及其生态毒性特别是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特性;生态毒性 [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09)10-0119-02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and the Eco-toxicity Zhang Yanping1, Qiu Shuyi2 (1. Guizhou Province Key Laboratory of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and Biopharmac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2. School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3, China) Abstract: POPs (short for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ersistence, bioaccumulation, semi-volatility and high toxicity(may result in cancer, mutation, malformation), have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hot issues. In the paper, the definition, types,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co-toxicity, especially to human health hazards of POPs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characteristic;eco-toxicity 早在1962年,美国的Rachel Carson[1]女士在《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中描述了由于农药的使用使得鸟类和其他动物种群数量大量减少的事实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并承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环境可能造成的严重污染及对生物体 造成的极大危害。1966年,斯德哥尔摩大学确认PCB(多氯联苯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简称PCBs)在白尾海雕体内的富集现象。随后,1968年日本发生米糠油事件而导致上千人中毒;荷兰在1963~1989年期间多次发生二噁英污染事故;1972年,美国密苏里小镇发生二噁英扩散事件,造成大量鸟和动物死亡,致使十几年后该镇2万多居民被迫迁移;1976年7月,意大利伊克摩萨化工公司发生爆炸而泄露出2 kg二噁英,导致附近城镇家禽大量死亡,许多孩子面颊上出现水泡,700多人被迫搬迁;1979年,中国台湾发生因食用受多氯联苯污染的米糠油而导致上千人中毒的事件;1999年,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相继发生因动物饲料被二噁英污染,导致畜禽类产品及乳制品含高浓度二噁英,致使欧洲食品行业的大崩溃。1996年,西奥科尔伯恩在《失去的未来》(Our Stolen Future)再次提到农药污染对生物激素和人类健康的影响[2-3]。鉴于POPs对环境和人类的严重危害,从1998年以来,世界各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谈判和协商,并于2001年5月23日达成共识,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代表各自政府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斯德哥尔摩公约》)。《斯德哥尔摩公约》于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从而拉开了人类向POPs宣战的序幕。 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种类、来源和特性 1.1 POPs的定义和种类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具有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毒性,能在大气中远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有机化合物[4]。 《斯德哥尔摩公约》中首批控制的POPs可分为3大类12中化学物质:第一类是有机氯农药,它们分别是艾氏剂(aldrine)、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e)、异狄氏剂(endrine)、七氯(heptachlore)、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六氯苯(HCB)等;第二类是工业化学品,主要是多氯联苯(PCBs);第三类是副产物,主要是二噁英(PCDDs)、呋喃(PCDFs),它们是化工产品的杂质衍生物和含氯废物焚烧 所产生的次生污染物。这12种物质大多具有高急性毒性和水生生物毒性,其中1种已经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确认为人体致癌物,7种为可能人体致癌物。1998年6月在丹麦奥尔胡斯召开的泛欧环境部长会议上,美国、加拿大和欧洲32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关于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物公约,提出了16种(类)加以控制的POPs物质,除了联合国规划署(UNEP)提出的12种物质意外,还有六溴联苯、林丹(即99.5 %的666丙体制剂)、多环芳烃和五氯酚[5]。 1.2 POPs的来源 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见表1。 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态毒性 POPs物质一旦通过各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后,就会在生物体内的脂肪、胚胎和肝脏等器官中积累下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生物体造成伤害。各种POPs的毒性作用机制现在并不是完全明确,POPs物质对人体造成的伤害,一般并不是某一种或某一族POPs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某几族POPs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9-11]。大部分POPs物质具有致癌性、致突变和致畸变作用。此外,POPs能够破坏人体的内分泌、影响生殖与发育、导致男性雌性化和女性雄性化、肝损害、免疫力下降等等。POPs导致的生物学毒性具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通过体外实验已经证实POPs中有多种物质都是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某些能够模拟雌激素功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类雌激素作用,有些能发挥雄激素作用,有些则能与芳香烃受体结合后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化学效应。这些内分泌干扰物与相关受体结合后又不易解离、不易被分解排出,因而扰乱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12]。PCB的混合物Aroclor1221,1232,1242和1248在体内试验中就表现一定的雌激素活性。此外,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生殖系统的功能紊乱和畸形,睾丸癌及女 [收稿日期] 2009-04-28 [作者简介] 张燕平(1984-),女,甘肃庆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微生物。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

第5章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的特性和危害 POPs与常规污染物不同,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长距离迁移;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容易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并能通过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体危害巨大。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具有能够导致生物体内分泌紊乱、生殖及免疫机能失调的危害。POPs还能够从水 体或土壤中挥发进入大气环境,因而全球范围内,包括大陆、沙漠、海洋和南北极地区都可能检测出POPs的存在。有研究表明,POPs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将构成重大威胁。 5.1 持久有机污染物的基本特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与其他有机物一样,一当进入环境就会发生一系列 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反应,如分配、吸附、挥发、生物蓄积、氧化、水解、光解和生物转化等。然而,POPs因其自身具有独特的特性而区别于一般的有机污染物,这些特性主要包括持久性、生物蓄积性、远距离环境迁移性和毒性。 5.1.1 持久性 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等均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因此这些 物质一旦排放到环境中就难于被分解,并且能够在水体、土壤和底泥等多介质环境中残留数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常采用半衰期作为衡量其在环境中持久性的评价参数。 通常,POPs在水体中的半衰期大于2个月、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或 在沉积物中的半衰期大于6个月。 5.1.2 生物蓄积性 POPs的生物蓄积性是指POPs可藉生物系统中食物链的循环反应,使其浓度在 生物体内形成逐渐累积的效应。生物蓄积的基本机制是有机化合物在脂肪/水体 系中的分配过程。POPs物质虽然水溶性低,但具有高的脂溶性,因此容易通过 周围媒介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通常用生物浓缩系数(BCF)评价它们被生物富积时可能达到的程度。 通常,POPs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或生物积累系数大于5000,如无 生物浓缩系数和生物积累系数数据,则logKow值大于5。 5.1.3 远距离环境迁移性 POPs物质因具有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从土壤、水体挥发到空气中,并以蒸 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物上,可在大气环境中作远距离迁移,但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可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1 监测数据显示,POPs具有向一环境受体迁移的潜力,且可能已通过空气、水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