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刑法突破提纲(8月26日教师版最新版)

2012刑法突破提纲(8月26日教师版最新版)

2012年突破班刑法资料

众合教育刑法学教研组集体编写①

第一部分刑法总则重要考点

一、刑法基本原则与刑法解释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刑法解释及其方法

★(1)立法解释与立法之间的关系:立法解释应遵循罪刑法定原则,也不得进行类推解释(但立法行为本身则可以)。

(2)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扩大解释,只要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不论是立法解释还是司法解释都可以进行扩大解释。

2、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经典例题】

1、【刑法解释方法与刑法原则】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刑法规定“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由于本条款有“其他不正当手段”作为兜底,因此抢劫商业秘密也可以构成本罪,但如果无此兜底条款,则抢劫商业秘密的行为就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B、乙同学认为,缩小解释方法本身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根据缩小解释方法得出的解释结论一定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所以,刑法第358条组织他人卖淫罪中的“他人”可以缩小解释为女性。

C、丙同学认为,罪刑法定原则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而刑法第329条规定了抢夺、窃取国有档案罪,但是没有规定抢劫国有档案罪。故此,抢劫国有档案的行为无罪。

D、根据刑法规定,为组织卖淫的人招募、运送人员的行为构成协助组织卖淫罪。将比招募、运送人员行为性质更为恶劣的行为如充当打手的行为,认定为“其他”协助组织卖淫行为,属于当然解释。

【答案与解析】AD。A项,正确。B项中属于使用不当的缩小解释,其结论人为地限制了刑法的处罚范围。C项应采当然解释,即解释为“抢夺国有档案罪”,D项属于举轻明重的当然解释,也属于三卷本刑法第4页内容。

2、【刑法基本原则】关于刑法基本原则及其内容,下列哪些选项是不正确的?()

A、犯罪和刑罚必须由立法机关以成文法的形式进行规定,习惯法不得规定刑罚,这体现的是严格的罪刑法定

B、在解释刑法时,不得采用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这体现的是确定的罪刑法定

C、刑法规范应具有明确性,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禁止不确定刑,这体现的是成文的罪刑法定

D、我国刑法关于时间效力规定了从旧兼从轻原则,体现的是事前的罪刑法定

【答案与解析】ABC。A项,是成文的罪刑法定。B项是严格的罪刑法定。C项是确定的罪刑法定(即刑罚法规适当性)。

二、刑法的适用效力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及普遍管辖原则的具体适用

(1)“领域”应立体理解:包括领土、领水和领空;

(2)在境外的我国航空器与船舶应视为我国领域的延伸;

★(3)犯罪地采取“行为地”与“结果地”择一主义,即“沾边就管”;

★(4)属人管辖中确定“犯罪”的标准:以我国刑法为准。

2、四种空间管辖原则之间的关系

★(1)四种管辖原则具有先后适用顺序:属地——属人——保护——普遍管辖。

(2)对外国刑事判决的认同问题——消极承认主义(注意涉及累犯之判断)

★3、刑法时间效力与刑修八

(1)关于三项禁止令适用的问题:刑修八生效之前犯罪,被判管制、缓刑时,能否适用禁止令?

(2)关于死缓犯限制再减刑的问题:刑修八生效之前犯罪,被判死缓时,可否适用限制减刑?

(3)关于累犯认定问题:刑修八关于特殊累犯的修改与认定。

【经典例题】

3、【刑法空间效力】下面关于刑法空间效力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甲国公民汤姆从乙国贩卖妇女到丙国后回到中国。对于汤姆的犯罪行为,由于并非在中国发生,汤姆非中国人,被害人也并非中国人,故不能按照我国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B、甲国公民约翰在中国留学期间,暑期外出旅游,途中因与同学丁某(中国人)发生口角,将其打死,对约翰的行为应依据保护管辖原则适用中国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C、甲国公民皮特乘坐中国民航飞机时,盗窃丙国公民的财物,应依据属地管辖原则适用中国刑法对皮特追究刑事责任

D、中国公民赵某(预备役人员)新婚不久,赴甲国学习,在甲国与乙国公民艾利斯邂逅,赵某谎称自己未婚,后两人结婚,虽然重婚罪的刑罚是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由于赵某是军人,故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

【答案与解析】ABD。A项,贩卖人口属于国际犯罪,适用普遍管辖。B项,应为属地管辖。D项,赵某不是“执行军事任务”的预备役人员,故,不是军人,故适用轻罪可以不予追究的规定,而不是必须追究。

4、【刑法时间效力】下列关于《刑法修正案(八)》适用过程中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在2011年初因犯盗窃罪被羁押,现依法对其盗窃罪判处2年有期徒刑、缓期三年执行,判决同时还可以对其适用三项禁止令

B、乙(1990年5月出生),因2007年6月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2009年6月刑满释放。2011年3月因犯故意伤害罪被羁押,现依法对其以故意伤害罪判4年有期徒刑,则此案中被告人乙依法应成立累犯

C、丙(1993年6月5日出生),因参与抢劫团伙被依法羁押。2011年3月一审因其犯罪较轻、有悔罪表现等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丙随后以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请求判处其缓刑。二审法院经合议庭审查后,认为一审判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法律适用正确,于2011年5月裁定维持原判、驳回上诉。二审裁判并无不妥

D、丁于1998年因犯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2011年6月其又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丁应成立特殊累犯

【答案与解析】AD。

A项,根据修八时间效力解释第1条,2011年4月30日以前犯罪,依法应当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确有必要时,可以对其宣告禁止令。故,A项正确。

B项,根据修八时间效力解释第3条第1款,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2011年4月30日以前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前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但是,前罪实施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B 项中,乙犯前罪时,不满18周岁,故,乙不成立累犯,B项错误。

C项,虽然一审判决无误,但二审时应根据刑修八依法适用缓刑而非维持原判。(属于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且未满18周岁的人、情节较轻且有悔罪表现等),故C项错误。

D项,根据修八时间效力解释第3条第3款,曾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曾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2011年5月1日以后再犯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修正后刑法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的规定。”故D项说法正确。

三、不作为犯罪

【预测考点(重难点)】

1、不作为成立犯罪的条件(有义务、有能力且有因果关系)

★2、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之来源;

注意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即行为人本来没有义务,但其先前实施了一个行为,使被害人从“安全区”进入了“危险区”,则其有保护被害人安全的义务(只要制造了危险,不问是否正当,都会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如紧急避险人,对于遭受损害的无辜第三者具有作为义务,但正当防卫行为造成法益处于危险状态后不救助的,是否成为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尚存争议,目前建议否定说。但无争议的是,防卫过当会导致作为义务。)

【经典例题】

5、【不作为犯的认定】下列关于不作为犯罪的认定,正确的有:()

A、甲在高速路上撞伤他人时,交通警察刚好就在身边,此时警察有将伤者送往医院抢救的作为义务。

B、乙男与女子经过一段时间恋爱后提出分手,女子不同意,声称如果分手就自杀,男子仍然决意分手。于是,女子在男子面前自杀,男子既不制止,也不送医院抢救,乙成立不作为犯

C、丙邀请郑某一起吃饭并喝了酒。饭后,两人开车去大沙河游泳。当行至大沙河岸边时,由于车辆轧倒了路边的玉米,丙下车去扶玉米,郑某则一人独自脱衣服下河游泳。几分钟后,丙某听到郑某呼喊"救命",但未下水救助,郑某后溺死。丙构成不作为犯。

D、骑车人丁为避免某失控大货车撞向自己,急忙从车上跳下,结果其撞到了一步行的老汉并致其重伤,丁对该老汉放臵不管的,径直离开,后该老汉因未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因丁实施了紧急避险行为,故不承担不作为犯的责任。

【答案与解析】A.

A交通警察有业务上的义务;B中恋爱行为并没有设定法益之危险。C不存在先前行为,郑某的危险是其自己造成的。D项,紧急避险能够引起义务。

注意,张明楷指出:“下列情形不能成为作为义务的来源:第一,行为并没有制造、增加危险的,不产生作为义务。例如,过路人将路边的弃婴抱到民政机关门前的,高速公路上的司机将被前一车辆撞伤的被害人送到加油站后放置不管的,一同进餐的人将醉酒者送回其住处的,即使后来被害人因没有得到救助而死亡,行为人也不承担不作为犯的责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先前的行为并没有导致危险,而是被害人基于自主决定使自己陷入危险的,该先前行为不产生作为义务。如前所述,在恋爱过程中提出分手的一方,对另一方的自杀、自伤无作为义务。即使行为人与被害人曾经发生过性交乃至使被害人怀孕,也不例外。第二,行为虽然制造、增加了危险,但是该危险并不紧迫或者微不足道的,不产生作为义务。例如,甲将自己的一把利刀递给乙观看时,乙突然持刀伤害丙。即使甲在现场,也不产生作为义务。第三,行为制造、增加的危险属于被害人的答责范围时,行为人不具有作为义务。例如,甲将吸食毒品的工具借给乙吸食毒品,乙因吸食过量造成身体伤害。对此,甲不承担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的责任。”

6、【作为义务的判断】下列案件中说法正确的有()

A、甲过失导致某物体燃烧,原本可以轻易扑灭避免火灾,但甲故意不扑灭而引起了火灾,只能评价为一个不作为的放火罪.

B、甲将自己的一把利刀递给乙观看时,乙突然持刀伤害丙。即使甲在现场,也不产生作为义务。

C、李某为渡过小河,花30元请王某渡他一家三口过河,当小船行至河中间时,李某的儿子李甲(15

岁)没有站稳落入了水中,因李某一家均不会游泳,李某便恳求王某下水去救人,王某想趁机敲竹杠,说河水很深,不肯下去,除非李某给他2000元钱。李某无耐将身上的全部现金855元钱和一部价值1500元的手机给了李某,但李某仍嫌钱少,不肯救助,后李某之子溺毙,王某成立不作为犯。

D. 甲将吸食毒品的工具借给乙吸食毒品,乙因吸食过量造成身体伤害而甲没有阻止其吸毒。对此,甲承担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的责任

【答案与解析】ABC

B中行为人虽然制造、增加了危险,但是该危险并不紧迫或者微不足道的,不产生作为义务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认定:以条件说为客观基础(即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但对条件说要进行限制,即禁止溯及原则。同时注意介入因素是否导致因果关系中断(即因果关系的断绝),另了解二重因果关系、重叠的因果关系。

2、注意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

(1)结果加重犯的因果关系必须是基本行为直接导致加重结果;如致死类型的结果加重犯要求基本犯罪行为有导致加重结果的危险性。如果是后行为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缺乏直接性关联的,不能认定为结果加重犯;

(2)绑架、非法拘禁、拐卖妇女或儿童等行为,必然引起警方解救,故正常的解救行为造成被害人伤亡的,具备直接性要件,应将伤亡结果归责于犯罪人。

【经典例题】

7、【因果关系】下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甲用油泼在乙身上,然后将烟头扔在乙身上,乙全身着火,满地打滚,疼痛难耐,乙之男友不忍见乙痛苦,遂用枪将乙击毙。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B、甲与乙没有意思联络,都意欲杀丙,并同时向丙开枪,一枪击中头部,一枪击中心脏(但无法区分是具体是谁击中何部位)。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结果之间均存在因果关系。

C、甲打破乙房屋的玻璃,稍后不久,乙的房屋因瓦斯爆炸,门窗全部被毁。在本案中,即使没有甲的毁坏行为,乙的门窗也会被后来的瓦斯爆炸所毁坏,因而甲的行为和乙房屋玻璃的毁坏没有因果关系

D、李某与周某在房间里因琐事而发生争吵起来,周某一拳朝李某脸上砸去后跑离房间,李某被砸得牙齿脱落嘴角流血,随即追赶出来。周某看到李某正紧追其后,且李某不停地从地上捡起石块扔向自己,周某不顾一切的欲逃离。当周某从巷道口跑出欲横穿一交通主干道时,被醉酒驾车的李四开车撞倒在地,,周某经抢救无效死亡。李某与周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答案与解析】AB.A系因果关系的断绝;B系竞合的因果关系(二重的因果关系);C系假定的因果关系,存在因果关系。D属于因果关系的断绝。

8、【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下列关于刑事责任以及因果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了毒死张三,向准备送给张三的饮料里面注入毒药,并将饮料放在自己家的书架上,来做家政的李四因为口渴,见到饮料,一饮而尽,当场毒发身亡,这属于打击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B、黄某来到田地干活,发现自家的稻子不知被谁家的牛啃了,非常生气。回家后,就在村里骂,是谁家的牛啃了他家的庄稼。村民张某闻讯后就走过来说,是他家的牛啃的,有话好说,不应骂人。为此,双方发生口角,引起厮打,被告人黄某用拳头朝张某头部及身上击打,随后张某身感不适,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经法医鉴定,张某系轻微外伤,由于情绪激动诱发冠心病骤发致急性心力衰竭死亡。黄某与张某的死亡有因果关系,从而对其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C、甲开枪射杀站在悬崖边的张某,虽未击中张某,张某却因惊吓坠崖而死,甲的行为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甲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D、暴力团成员某甲将13 周岁的少女带到旅馆,为其注射兴奋剂,使其陷入精神错乱状态的时候,尽管已经意识到少女面临生命危险,但是由于惧怕使用兴奋剂的事实败露,就没有喊来救护车抢救而逃离现场,结果使少女因为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甲的不作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与解析】BCD.A预备行为与死亡结果没有因果关系;B为特异体质案,存在因果关系,鉴于行为人至少存在过失之心态,故承担刑事责任;C中介入因素从属前行为,故有因果关系,成立杀人之既遂;D 中行为人的不作为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

五、自然人犯罪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刑事责任年龄问题

(1)刑事责任年龄的计算规则;

★(2)对八种严重故意犯罪(“烧杀淫掠、伤投爆毒”)的具体认定: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实施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以外的行为,如果同时触犯了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应当依照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重点注意:①绑架过程中杀害被绑架人;②拐卖妇女过程中强奸被害妇女的;③决水、破坏交通工具等行为(故意)致人重伤、死亡的;④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的为窝赃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①

2、刑事责任能力对刑事责任的影响:精神病人的双标准

★3、刑修八关于老年人犯罪的规定

(1)犯罪时已满75周岁的,量刑时从轻后或减轻处罚,具体因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而有可宽与必宽之分;

(2)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若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原则上应当适用缓刑(但若为累犯或犯罪集团首要分子除外);

(3)审判时已满75周岁的,原则上不得适用死刑(但若犯罪手段残忍致人死亡的除外)。

【经典例题】

9、【刑事责任年龄】关于刑事责任,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15岁的甲在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甲不承担刑事责任

B、15岁的乙使用轻微暴力或者威胁,强行索要其他未成年人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或者钱财数量不大,未造成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或者不敢正常到校学习、生活等危害后果的,乙可免于处罚。

C、17岁的丙盗窃自己家庭或者近亲属财物,或者盗窃其他亲属财物但其他亲属要求不予追究的,可不按犯罪处理

D、17岁的丁盗窃未遂的,应免于处罚。

【答案与解析】C。A项,甲构成故意杀人罪。B项,乙可不认为是犯罪。C项,正确,司法解释的规定。D项,司法解释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盗窃未遂或者中止的,可不认为是犯罪。

10、【刑事责任能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甲教唆已满75岁的张三杀人,张三将人杀死,甲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理

B、乙系精神病人,故其所犯的任何犯罪都不负刑事责任

C、丙为盗窃惯犯,应当从重处罚

D、丁因经济纠纷对李四产生矛盾,将其杀死,经鉴定丁实施犯罪行为时为精神分裂症不完全缓解状态,有部分责任能力,对于丁不能判处死刑。

【答案与解析】ABCD。A中张三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量刑情节不及于教唆犯。B中精神病人只有在丧失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时犯罪才不负刑事责任;C中惯犯从重处罚是酌定情节,而非法定情节;D项中,限制刑事能力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故可以判处死刑。

①另外注意: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携带凶器抢夺的,应否负刑事责任?基于2009年司考卷二第11题官方答案之启示,司

六、单位犯罪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单位犯罪的认定(尤其注意法定性特征);①组织特征(或单位特征):单位自身具有广泛性和合法性(合格性);②行为特征:与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具有密切相关性、并常常以单位名义实施;③主观特征:该犯罪行为体现了单位意志,为了单位的整体利益;④法律特征: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尤其注意193条和313条)。

2、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双罚制为主,单罚制为辅。

【经典例题】

11、【单位犯罪及责任】关于单位犯罪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A、甲公司的主要业务为在互联网上设立月饼销售网站,通过互联网向客户销售假冒“稻香村”的月饼,甲公司的行为不属于单位犯罪。

B、乙公司经理张三与董事会合意,决定利用张三的人脉关系从事走私,利润由张三与公司按照四六分成,张三与乙公司属于走私罪的共同犯罪

C、丙公司主业为废品回收,明知李四的废旧钢材为盗窃所得,依然收购,丁公司成立单位犯罪

D、丁利用贩毒所得之钱设立汽车修配厂,为保险公司指定的汽车修理厂家。在经营过程中,丁多次与投保人合谋骗取保险公司财物,丁属于自然人犯罪

【答案与解析】ABC.

A售假公司不属于单位犯罪;B公司属于单位与单位内部人员的共同犯罪;C,312条已经规定有单位犯罪;D属于单位犯罪,用非法财物所设立的公司也是合法公司。

七、主观罪过

【预测考点(重难点)】

1、犯罪故意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凡是由故意构成的犯罪,刑法分则条文均未排除间接故意。

(2)分则关于“明知”的规定,大多属于注意规定。但即使分则没有“明知”的规定,也应根据总则关于犯罪故意的原理,确定必须明知的事实或对象。如奸淫幼女行为要成立强奸罪,应该明知对方是幼女。

(3)判断罪过形式时坚持“罪过与行为同时存在”(如甲突遭乙无端辱骂,其抓起武器时,还未决定是射击还是想威胁乙,结果子弹发射导致乙死亡的,应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

2、四种罪过形式之间的相互辨析

★(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两步走策略:第一步看认识因素的内容,即认识到危害结果必然会发生还是可能会发生,若必然性发生,则为直接故意,若可能性发生,则第二步再看意志上对结果是持希望还是放任态度,若希望,仍为直接故意,若放任,则为间接故意。

★(2)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行为人是否有主客观方面的凭藉,或者说是否有防范措施。如果有,则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凡是出现了赌徒心理(如“死了活该”),则为间接故意。凭藉既可以是客观方面的,也可以是主观方面的。

(3)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有认识的过失还是无认识的过失;

(4)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有无预见义务与能力(如A开车正常行驶,车轮轧起石子该石子碰巧砸中路旁骑车人B的脑袋,导致其摔倒后脑溢血死亡);

3、法律认识错误:原则上不影响定罪量刑(只要具备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即可);

★4、事实认识错误:应根据“法定符合说”为标准判断。具体而言,对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不论是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还是所谓的事前故意,原则上均不影响定性量刑;对于客体错误(即行为性质认识错误)、对象认识错误、手段或工具认识错误、打击错误(打击偏差、行为误差),则分清属于具体的事实错误还是抽象的事实错误:若是具体的事实错误,其处理方式相当于“错了等于没错”(如甲欲杀害乙,购买乙经常吃的药,并换装成毒药,邮给乙。乙单位收发室的丙,私开邮件窃取了药,吃药后死亡。甲成立故

意杀人罪既遂);若是抽象的事实错误,应当在主客观相一致的范围内认定犯罪。如:例一,A出于盗窃财物(轻罪)的故意实际上却盗窃了枪支(重罪)时。成立盗窃罪既遂;例二,B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误以为是遗忘物而据为己有。定侵占罪;例三,C以为是尸体而实施奸淫行为,但事实上被害人并未死亡,成立侮辱尸体罪既遂。

具体符合说与法定符合说在对象错误上没有分歧,两者的分歧主要体现在打击错误中

【经典例题】

12、【主观罪过】下列刑事案件中,说法错误的有:()

A、财务人员某甲贪污了大量公款,他得知上级部门近期要来查账,遂放火烧毁财务室以灭迹,甲贪污罪属于直接故意,但放火罪属于间接故意

B、某船即将离开停靠的码头。因船上的生活用电是从码头上的配电箱接出来的,有多年电气操作经验的船员蔡某便去码头上的配电箱拆电线。在其打开配电箱的门时,发现共有三艘船在该配电箱内接了电线,而闸刀已经断开,处于无电状态。蔡某拆下所在船的电线后,只考虑到其他两艘船要用电,却未注意到码头上有人正在接电线,便将配电箱的闸刀合上,造成正在码头上接电线的另一艘船的看船工陈某遭电击致急性心力衰竭(心脏性休克)当场死亡,蔡某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C、张三在QQ空间上存留大量淫秽图片,但其QQ空间未加密码,他人可自由浏览,张三的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的传播淫秽物品罪。

D、杨某系村支书,在征兵过程中索要他人财物,杨某是否构成受贿罪取决于其是否认识到自己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答案与解析】ABD。A中甲对放火罪也是直接故意;B中蔡某长期从事电器业务,故为疏忽大意;C中张三的行为属于间接故意,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并非目的犯;D中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属于规范性构成要件要素,只要行为人认识到作为评价基础的事实,就应当认定行为人认识到了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13.胡某与本村魏某通奸,两人预谋毒害胡某的妻子李某。某日中午,胡某从地里回家,见李某在院子里摘豆角,厨房里煮着米饭,认为毒死李某的机会已到,急忙从里屋拿出“1605”农药瓶,往饭锅里倒了十来滴,然后往院外走,告诉李某他出去办事,饭做好后先吃别等他。李煮好饭后,正在炒菜,这时胡某的儿子(8岁)从外边玩耍回来,嚷着肚子饿,李某便先给儿子盛了一碗饭,儿子吃了几口,便喊肚子疼,一会儿便死了。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 李某对其子死亡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

B 按照具体符合说,胡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

C 按照法定符合说,胡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D 魏某对胡某的行为不承担刑事责任

【答案与解释】ABC.胡某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故BC正确,李某没有预见之可能,故为意外事件,魏某与胡某成立共同犯罪。

14、【认识错误】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击,子弹从乙的衣袖穿过,恰巧击中了与乙同行的丙,致丙轻伤,但丙系血友病患者,流血不止而死亡。如何认定甲的行为?

A、按照法定符合说,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罪

B、按照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的未遂,对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按照具体符合说,甲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D、按照法定符合说,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答案与解析】AB.此案系打击错误

15、【认识错误】下列案件的处理,判断正确的有()

A、甲欲杀乙,致其重伤倒地后离开现场,而乙欲爬起来前往医院就医,却因伤重站立不稳,跌入身旁的水沟溺死。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

B、乙电话敲诈李四,但电话串线致王五处,王五大骇,按照乙之要求将钱汇至乙的银行卡,乙构成敲

诈勒索罪的既遂。

C、丙以为硫磺加酒能致人死亡,故在赵二的酒中投入硫磺,但此行为不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故丙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D、丁为好友李四将犯罪所得钱款汇至境外,李四告诉其此款是抢劫所得,但事实上是贩毒所得,丁构成洗钱罪。

【答案与解析】AB.A属于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B属于对象错误;C属于迷信犯,不构成犯罪;D构成掩饰犯罪所得罪。

八、正当化行为

【预测考点(重难点)】

1、正当防卫的起因问题

(1)起因条件的广泛性与必要限定性:并非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

(2)假象防卫的处理:过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

★(3)恶意防卫问题:防卫挑拨等属于滥用防卫权的故意犯罪行为。

2、正当防卫的时间问题——财产性违法犯罪情形的时间条件之例外;

3、防卫目的问题:相互斗殴中的防卫问题;

★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关键区别:看损害或打击的对象;

★5、特殊防卫问题(关键在起因条件)。

【经典例题】

16、【正当行为】关于排除犯罪性的事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深夜,某男和女朋友在一个极少有人经过的野外发生性关系,该女假装喊:“救命啊!强奸了!”声音很小,但是还是被一个路过的甲听见,甲立即用随身携带的棍棒将某男砸成重伤,甲构成故意伤害罪。

B 李某因恋爱纠纷,对朱女怀恨在心,一日李某携刀强行进入朱家,与朱母发生口角并撕打起来。李某扬言:找你算帐来了,我今天就挑朱的脚筋。正在撕打时,朱进屋。李某见到朱晓梅后,用脚将其踹倒,一手拿水果刀,叫喊:不跟我谈恋爱,就挑断你的脚筋。说着就持刀向朱刺去。在撕打过程中,朱女夺过李某之刀刺中李某的胸部和腹部多处,李某流血过多而死。朱某属于防卫过当。

C张三与李四有仇,一日见李四在抢劫王五,遂上前用铁棍击打李四,李四逃跑,张三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

D、赵三见小偷正在扒窃,遂大叫抓小偷,小偷大骇,遂逃跑,赵三成立正当防卫

【答案与解析】ABCD.A属于假想防卫;B属于特殊防卫;C只要防卫认识无防卫意志,不成立正当防卫;D没有造成损害结果,不成立正当防卫。

17.【紧急避险】下列不属于紧急避险的有()

A.甲医生对于同时送来的多位急救病人,只能救助其中一名,这属于紧急避险。

B. 乙医生见患者腿部伤情严重,若不截肢会危及生命,于是决定对其截肢,乙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C、某大型林场发生火灾,指挥部决定在火场周边砍伐部分林木形成隔离带以阻止大火蔓延。经抢险指挥专家们测算,提出砍伐出50米宽隔离带即可。但指挥部负责人丙擅自决定并命令工人砍伐200米宽的隔离带。该行为虽然造成数万立方米林木的毁坏,但丙属于紧急避险

D.李某驾驶摩托车追杀丁,丁趁机将李某推下摩托车,驾乘其摩托车逃跑

【答案与解析】ABCD.紧急避险的本质是两个不同主体权利的冲突,A属于义务冲突,B属于业务行为,C项属于避险过当,D属于正当防卫。

18、【得到被害人承诺的行为】关于被害人的承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女为寻求刺激,同意10余名男子在公园同时与其发生性关系,因为该女的有效承诺,10余名男子不构成任何犯罪,

B.张三在自己家中喂养了一头狮子。在张三某日外出时,乙打电话谎称:“你喂养的狮子冲破栅栏跑出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咬死人,情况紧急,可以将其射杀吗?”张三于是同意乙射杀狮子,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

C.丙医生欺骗女患者,想治好自己的病,除了与自己发生性关系,别无他法。女方与丙遂发生性行为,丙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

D.妇女乙以为与监狱狱警甲发生性关系,对方便可以将其丈夫从监狱释放。但发生关系后甲并没有释放其丈夫。乙的承诺有效,甲的行为不构成强奸罪。

【答案与解析】BD.A构成聚众淫乱罪;B欺骗下的承诺无效;C构成强奸;D属于交易,不构成强奸

九、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预测考点(重难点)】

1、犯罪既遂等停止形态之间不可互逆。

2、犯罪预备、中止与未遂的相互区别:

★三种未完成形态的辨析遵循“两步走”:第一步,看犯罪行为停止的时空阶段是预备阶段还是实行阶段(核心问题是“着手”的判断),从而实现二择一;第二步,看犯罪行为停止的原因是“能达目的而不欲”还是“欲达目的而不能”(核心问题是“能”与“不能”的判断)。

3、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处罚原则。

【经典例题】

19、【未完成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以为乙的上衣左口袋中有钱包,便将手伸进乙的左口袋,但乙的钱包实际上在其右口袋中,甲属于对象不能犯之未遂

B、乙和毒贩李四联系,欲购买其冰毒1公斤,但李四在带毒前往交易地点时被警察抓获,乙构成贩卖毒品罪的未遂。

C、丙欲强奸某女,但后觉得该女体味太重,遂放弃犯罪,丙成立犯罪未遂。

D、丁向乙的食物中投放毒药,但毒药没有达到致死量,因而不可能得逞,这是手段不能犯未遂。

【答案与解析】ABD。

A项,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B项,根据座谈会纪要,毒品交易以达成合意为着手,以交付为既遂标志。C项,属于因厌恶而放弃,成立中止。D项,属于手段不能犯。

20、【未完成形态】下列情形属于犯罪中止的有()

A、甲在洗浴中心与某性工作者李四欲发生关系,甲觉得李四未成年,于是问其年纪,李四告诉甲自己只有13岁,甲担心触犯刑律,遂放弃。

B、李某在效外某偏僻外看见他认识的小学女教师王某路过,顿生强奸歹念。于是,李某用毛巾突然将王某的眼睛蒙上,并把王某按倒在地上,掀开王某的上衣。尽管王某大声呼叫,但周围没有人。王某奋力反抗,将蒙在脸上的毛巾拉开,并抬起身。李某见王某认出其,遂逃离现场。

C、王某因琐事与女友杜某发生争执,遂产生杀死杜某再自杀的念头,某夜无人之际从枕下取出三棱刮刀刺向杜某的胸部,王刺第二刀时,因杜某躲闪只伤及杜某的左季肋骨。随后,杜某一把夺过三棱刮刀将之扔在地上。杜某流血不止,要求王某送其去医院,王某称:“不要去了,去了也没有用”。杜某仍要去医院,王某告之:“你已被我刺了两刀了,没有用了。”杜某即称其怕冷要王某去另一房间为其抱被取暖,趁王某去另一房间为其抱被之际,杜某逃离现场,被邻居送往医院救治。后经鉴定,杜某的伤构成轻微伤。

D、张女为毒死丈夫,在丈夫茶杯里投毒,后见丈夫非常痛苦,于是将丈夫送往医院,路上遭遇车祸,丈夫被撞死.

【答案与解析】BD.A行为不构成犯罪,犯罪中止的前提是实施犯罪;B属于遇到熟人而放弃;C属于犯罪未遂;D属于犯罪中止。

十、共同犯罪问题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共犯成立的条件

★2、不属于共同犯罪的典型情形;

(1)共同过失行为;

(2)一方为故意、一方为过失的行为;

(3)双方的故意内容不同(且没有重合的部分)的行为;

(4)同时犯现象(但有向事中共犯转化的现象);

(5)间接正犯问题(包括利用对方的不知情和利用对方不具备法定主体要件作为自己的犯罪工具);

(6)实行过限问题(必然存在部分共犯现象)。①

(7)事前无共谋的事后窝赃、销赃、窝藏等帮助行为;

另外了解“片面共犯”的观点倾向(承认片面帮助、片面教唆的共犯性)。

3、共犯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1)组织犯、实行犯、教唆犯与帮助犯(实行犯必有,除非“共谋而未行”);

(2)主犯、从犯与胁从犯(主犯必有);

注意,上述两种类型的共犯人,在同一种类的分类中,不可能同时符合两个性质。

★(3)从犯、胁从犯及教唆犯的刑事责任。

★4、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态判断(尤其是犯罪中止问题)

基本规则:第一,一人既遂,全体既遂,但帮助犯可能例外;第二,部分犯罪人成立中止的条件:是否有效阻止其他共犯人的犯罪行为或有效防止犯罪既遂状态的出现(对实行犯与其他共犯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

【经典例题】

21、【共犯成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甲杀人后,利用金钱诱惑李四,让李四为其提供不再现场的假证据,甲与李四成立共同犯罪。

B、乙唆使王五伤害某女,但王五见某女貌美,实施强奸之后并将其杀害,乙对强奸行为不承担责任,但对死亡结果要承担责任。

C、甲乙共同故意对丙实施暴力,导致丙死亡,但丙仅有一处致命伤,也不知道是谁的行为造成的,且事后查明,甲具有杀人的故意,乙仅有伤害的故意。对此,应认定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乙成立故意伤害(致死)罪。

D、甲乙向不特定人发布集资短信,以高额利息吸纳资金,共获款500万,甲有归还之意,但乙却在获款后背着甲将所有款项携带潜逃,甲乙不成立共同犯罪

【答案与解析】BC.A属于拟制正犯,甲构成妨害作证罪;B中乙于王五爱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C中两人在故意伤害罪范围内成立共犯;D中两人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范围内成立共犯

22、【共犯成立条件及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拐卖多名儿童,乙明知儿童为被拐儿童,依然将这些儿童运往外地,乙的行为构成窝藏罪。

B、乙为抢劫路人,用脚猛踢路人腰部将其踢昏,在旁边偷窥的丙也走向案发现场,在乙的示意下,用重拳猛击路人腰部。乙将路人的手表(价值1万元)强行摘走,丙拿走其手机(价值5000元)。后路人因脾脏破裂而死,但无法查明,脾脏到底系谁打破,乙应当对死亡结果承担责任,丙的抢劫数额为15000元。

C、罗某、刘某发现离他们30多米远的溪中,同学张某(11周岁)躺在一个直径约为1米的水坑中洗澡。刘某便向罗某提出丢个爆竹吓张某一下,罗某表示同意。罗某点燃一个爆竹朝张某所躺的方向丢去,爆竹落在张某所躺水坑旁边的石头上后弹至水坑中炸响,张某因心脏病发作而死,罗刘二人成立共同犯罪。

D、张三雇佣李四去谋害王五,李四误将王五与张六之家搞混,将张六杀害,并强奸了张六之妻,张三

①但注意,在共同实施伤害罪的过程中发生过限的杀人行为,一般认为:没有杀人故意的人成立故意伤害罪,有杀人故意的人成立故意杀人罪。但是,伤害行为一般具有致人死亡的高度危险,所以,仅具有伤害故意的人成立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

对张六之死与强奸行为不承担责任。

【答案与解析】B

A项,拐卖儿童罪是继续犯。

B项,考点是承继共犯的刑事责任问题。后行为人对加入之前的加重犯不负责。。

C项,属于共同过失

D项,共同犯罪中的认识错误。

23、【共犯的责任】下列关于共犯的判断,正确的有:()

A、甲、乙共谋抢夺,但甲出门时携带了凶器,而乙对此毫不知情。则甲构成抢劫罪的正犯,而乙构成抢夺罪的共同正犯

B、甲乙丙三人决定轮奸李四,甲乙实施完毕,一旁望风的丙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女方已经怀孕,遂放弃,丙的行为也应按照轮奸处理。

C、甲乙共谋抢劫,甲堵住一个死胡同的路口,乙对误入该胡同的丙进行抢劫,遭丙反抗,乙杀害了丙。甲乙属于抢劫罪共犯,且均对该死亡结果负刑事责任。

D、丁唆使17岁的李四实施盗窃,但李四实际已经13岁,丁成立盗窃罪的教唆犯。

【答案与解析】ABCD

A项,考察部分犯罪共同说。甲乙二人在抢夺罪的范围内成立共同犯罪。在最终的罪名认定上,甲携带凶器抢夺,成立抢劫罪,乙成立抢夺罪。A项正确。

B项,部分行为之整体责任,只要有两人以上实施了强奸的正犯行为,其他参加者都可以轮奸论处C项,甲乙属于共谋抢劫,只是分工不同,仍然构成抢劫罪的共犯,部分行为,全部责任,正确。

D项,主客观相统一的范围内,认定为教唆犯。

24、【共犯人的分类及刑事责任】下列关于共同犯罪人的认识,哪些是错误的?()

A、甲系某起抢劫案的教唆犯,故其一定都是主犯

B、聚众犯罪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下,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

C、有人成立受贿罪就必然有人成立行贿罪

D、丁系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首要分子,故丁一定是主犯。

【答案与解析】A

A项错误,教唆犯一般是主犯,但不能绝对化。

B项,正确。把握一点,既然该聚众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中,那犯罪主体绝对不是一个人,该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

C项,对合犯,但行贿罪与受贿罪并非完全一对一。

D项,集团犯罪中的首要分子一定是主犯。

25、【教唆犯】关于教唆犯罪行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甲教唆张三唆使李四杀人,甲不属于教唆犯。

B、受乙的唆使,13岁的少女王三参加乙举办的性爱PARTY,同时与多人发生性关系,乙构成教唆犯

C、丙教唆他人帮助李四杀人,丙不成立帮助犯

D、甲教唆乙伤害丙,但乙去丙家打探被害人的行踪时,与丙的邻居丁发生摩擦、激烈争吵,于是将丁打成重伤。乙虽然伤害的不是丙,但甲也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教唆既遂。

【答案与解析】ABD。对于A项,间接教唆也属于教唆犯。

对于引诱幼女聚众淫乱罪是一个单独的罪名。

C项教唆帮助犯成立教唆犯。

D项乙与丙的邻居丁的行为超出了甲教唆的范围,因此甲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教唆既遂。

26、【共犯的停止形态】为报复生意场上的竞争对手,某一天李某雇佣杀手秦某谋杀崔某,并当即预付1万元酬金,约定事成之后再付4万元。当日,李某通过录像带向秦某指认了崔某,初步策划了行动方案。2个月后,李某电话通知秦某不要再谋杀崔某。但此后秦某仍将崔某杀害,并告知李某事已办完,要求支付

酬金。李某虽不愿意,还是将4万元电汇给秦某。

A 李某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

B 李某成立犯罪中止

C 秦某与李某成立共同犯罪

D 秦某系从犯

【答案与解析】AC

在本题中,李某并未撤回自己对共犯的影响力,故遵循部分行为之整体责任。

十一、罪数问题

【预测考点(重难点)】

1、法条竞合问题

根据新大纲的变化,法条竞合应是先适用特别法,如果特别法太轻,选择适用重法。但是,必须是重法没有排斥特别规定的适用。例如,刑法第266条(诈骗罪)规定,本法有特别规定的,依照特别规定。因此,保险诈骗的情况下,即使诈骗数额特别巨大,也不能适用普通条款(第266条诈骗罪)。但是,该情形下保险诈骗罪的最高刑罚是15年,明显不能实现罪刑相适应,此时可以考虑定合同诈骗罪,因保险诈骗也属于合同诈骗,且合同诈骗罪并没有规定其他特定领域的“合同诈骗”不能适用本法。

2、关于一罪与数罪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刑法分则及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某些密切关联的两行为处理方式的不同规定问题,对此可以将这一复杂的现象分成这样的几个问题掌握:

★第一类情形:转化犯问题——某一较轻的罪行因具有特定情形而转化为较重之罪、即不以原行为性质定罪也不实行数罪并罚(应当特别注意转化的条件及其基本特点)

(1)非法拘禁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第238条第3款)

(2)收买被拐买的妇女、儿童罪—→拐买妇女、儿童罪(收买后又出卖的,241条第5款)

(3)妨害公务罪—→聚众阻碍解救被收买的妇女、儿童罪(242条第2款,采用“聚众”行为,但仅限于首要分子)

(4)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致人伤残、死亡的,247条)

(5)虐待被监管人罪—→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致人伤残、死亡的,248条)

(6)抢夺罪—→抢劫罪(携带凶器抢夺的,267条第2款。注意:若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而抢夺的,直接转化为抢劫罪;若携带其他器械如非管制刀具抢夺的,转化的前提是行为人出于犯罪目的而携带。)

(7)盗窃、诈骗、抢夺罪—→抢劫罪(269条)①

(8)挪用特定款物罪—→挪用公款罪(归个人使用的,384条第2款)

(9)聚众斗殴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致人重伤、死亡的,第292条第2款)

(10)非法组织买血罪、强迫买血罪—→故意伤害罪(造成他人伤害的,333条第2款。但这里的“伤害”应限制解释,即仅限“重伤”)

(11)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病药品罪—→贩卖毒品罪(355条)

(12)挪用公款罪—→贪污罪(根据98年高法司法解释,两种情形下发生转化:一是携款潜逃的;二是有能力归还而主观不想还的。)

★第二类情形:包容犯问题——实施某一犯罪行为过程中又实施了另一不同质的罪行,但后者被前者包容、刑法明文规定不并罚而仅将后者作为前罪的加重处罚情形:

(1)绑架罪包容故意杀人罪(239条)

(2)拐卖妇女罪包容强奸罪、引诱卖淫罪、强迫卖淫罪(240条)

①刑法第269条可谓历届司法考试都不可缺席的绝对重点。主要从四个方面把握:第一,先前行为:仅限于盗窃、诈骗、抢夺三种犯罪行为;第二,行为目的:仅限于”抗拒抓捕、窝藏赃物、毁灭罪证”三种特定目的;第三,行为时空条件:“当场”的理解——案发现场及其时空连续不断的追捕过程;第四,行为手段:“暴力”的理解——程度及其对象:程度应达到致对方

(3)抢劫罪包容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263条)

(4)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包容妨害公务罪、非法拘禁罪(318条)

(5)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包容妨害公务罪(321条)

(6)走私、贩卖、制造、运输毒品罪包容妨害公务罪(347条)

(7)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包容强奸罪,组织卖淫罪包容强迫卖淫罪、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358条)

(8)承担资产评估职责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论处,以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定罪,不实行数罪并罚(《刑法》第229条★第三类情形:具有牵连关系的数行为处断问题:

(1)一般情形下(即法无明确规定)牵连犯以“从(择)一重罪论处”为处断原则,典型如第399条第4款。

(2)虽然是以一罪论处,但该“一罪”是立法上的明确规定的即“法定一罪论处”,得而不需要我们选择,常见的有:

①171条第3款伪造货币并出售、运输的;

②196条的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

③229条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并收受他人财物的;

④253条第2款邮政工作人员私开、隐匿、毁弃邮件、电报而从中窃取财物的;

⑤购买假币后又使用的(只定购买假币罪);

⑥328条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从中盗窃文物的。

(3)特殊情形下(有法以及司法解释的明确要求)——这也是考试的重点所在,具有牵连关系的数行为依法应当数罪并罚:常见的有以下几处:

①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并利用该组织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120条第2款);

②实施第140—148条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以及假药、劣药等特定的伪劣产品犯罪行为,同时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查处的,实行并罚(最高院2000年《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③走私犯罪并以暴力、威胁的方法抗拒缉私的(157条第2款);

④保险诈骗行为与故意造成财产损毁、被保险人死亡、残疾或疾病等保险事故的行为(198条第2款);

⑤收买被拐买的妇女儿童之后又非法剥夺限制人身自由、伤害、强奸、侮辱行为的(241条第4款);

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并利用该组织而犯其他罪行(294条第3款);

⑦实施刑法第341条的犯罪行为即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等罪,同时又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查处的,以第341条之罪与妨害公务罪等实行并罚(最高院2000年《关于审理破坏野生动物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

⑧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因挪用公款而索取、收受贿赂构成犯罪的(高法1998年4月6日《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

⑨因受贿而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不征少征税款等渎职犯罪的处理规则:除第399条外,原则上应以受贿罪与具体的渎职犯罪并罚。

【经典例题】

27、【罪数判断】下列情形中,应当实行数罪并罚的有()

A、甲某使用破坏的手段盗窃数额较大财物,同时又毁坏了大量财物。

B、乙某在绑架过程中,又把被害人佩戴的名表抢走。

C、杜某甲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并盗窃珍贵文物的。

D、甲在非法采矿时发现珍贵文物而盗窃的。

【答案与解析】D

A项,以盗窃罪从重处罚。B项,依据两抢意见,不并罚,从一重罪论。C项,属于盗掘古文化遗址、古

墓葬罪的加重情节。D项,主观上不具有牵连关系,应数罪并罚。

28、【牵连犯的处罚】下列关于刑事责任的处理方式,判断正确的有()

A、某验资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当事人的财物后,为其提供了虚假的验资证明,形成受贿罪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牵连关系,依法应从一重罪论处。

B、乙为了想偷车,不料偷了一辆军车,然后驾驶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依法应从一重罪论处。

C、丙为了骗取出口退税,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丙形成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与骗取出口退税罪的牵连关系,依法从一重罪论处。

D、

甲为了受贿,而挪用公款,应当从一重罪论处

【答案与解析】C

A项,法定一罪,属于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情节加重犯。

B项,数罪并罚

C项,高度伴随,从一重罪。

D项,应数罪并罚。

29、【罪数的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在走私武器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的,应当数罪并罚。

B、为了让妇女强迫卖淫而强奸妇女的,因为妇女怀孕而放弃,但后仍强行让妇女卖淫,这应当在加重量刑幅度内减轻处罚。

C、甲法官收受贿赂为境外组织他人提供某省的死刑执行人数,甲应当以受贿罪与为境外提供国家秘密罪数罪并罚

D、乙盗窃毒品后又持有的,应当以盗窃罪与非法持有毒品罪数罪并罚。

【答案与解析】ABC

A项,应当数罪并罚。

B项,属于情节加重犯的中止,由于强迫卖淫罪的基本犯罪构成既遂,故为造成损害结果的中止。

C项,应数罪并罚。数行为数法益。

D项,规范性文件明确规定,定一罪。

十二、主刑问题

【预测考点(重难点)】

1、有期自由刑内容的比较:主要涉及管制、拘役与有期徒刑之间容易混淆的问题

(1)期限:管制“323”,拘役“161”;

(2)劳动待遇问题:管制犯是“同工同酬”,拘役犯是“酌量报酬”。

★2、死刑制度

(1)死刑适用的对象禁止问题: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和审判的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其中,前两者属于绝对禁止,而老年人免死则是相对禁止;

(2)死缓若干延伸问题的处理,包括:

①死缓期间犯新罪的如何处理?若故意犯罪,则查证属实后执行死刑;若过失犯罪,则并罚后仍为死缓。

②死缓期间发现漏罪的如何处理?若漏罪判死刑立即执行,则吸收死缓,直接执行死刑;若漏罪判处死缓及其以下的,则并罚后被仍为死缓。

③如何理解死缓期间故意犯罪的“查证属实”?(参见高法刑诉解释339条)

④三种法定后果是否必须在两年期满后出现?

⑤减为有期徒刑后的刑期起算问题。

【经典例题】

30、【自由刑问题】王某(1937年7月1日生),2012年6月1日因醉酒驾车被刑拘,8月初被公诉机关以危险驾驶罪诉至法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王某的刑罚适用说法正确的是:

A.对王某可以实行社区矫正

B.对王某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王某原则上应当宣告缓刑

D.对王某应判处拘役的同时,并处罚金

【答案及解析】ACD。本题涉及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涉及三个条文)。A项,社区矫正适用于非监禁犯——管制、缓刑、假释。既然王某应适用缓刑,则当然可社区矫正。B项,第17条之一的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注意,这里“已满75周岁”是指犯罪时的年龄。(如同不满18周岁犯罪从宽一样,是以犯罪时为准)。本题,王某犯罪时,未满75周岁,所以,不适用本条的规定,故B错。C项,王某在8月属于已满75周岁的人。根据刑法第72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老、未、孕”,原则上应当宣告缓刑。C正确。D项,对其判处拘役的同时应并处罚金。D对。

故,本题答案为ACD。

31、【死刑适用】下列关于死刑适用,说法正确的有:()

A、不论是否被限制减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三种法律后果是一样的

B、对于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期间又犯新罪的,查证属实后,应当立即执行死刑。

C、对于审判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怀孕的妇女,都不能适用死刑。

D、死刑缓期执行因有重大立功而被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则该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减刑裁定之日起计算

【答案与解析】AC.

死缓限制减刑是对死缓减至无期、25年徒刑后的再减刑之严格控制,故A 项对;B项中,只有故意犯新罪才如此处理,而“新罪”包括过失。C项中,审判时不满18周岁,表明其犯罪时更是不满18周岁; D 项,该有期徒刑的刑期应从死缓期满之日起计算。

十三、附加刑问题

【预测考点(重难点)】

1、财产刑的问题

(1)罚金的数额问题(最低不少于1000元,未成年犯不少于500元);

(2)没收财产执行过程中的人道主义:即必须为犯罪分子个人及其扶养(抚养)的家属保留必需的生活费用;

(3)没收财产与罚金的并罚规则。

2、剥夺政治权利刑的问题

(1)必须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两类对象

①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②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剥夺政治权利期限——四种情况:

①单独适用或者主刑为拘役、有期徒刑时,其刑期是1年以上5年以下;

②主刑为管制时,其刑期与管制的刑期是一致的(遵循“三同时制度”);

③主刑为无期徒刑或死刑时,其刑期也为终身。

④当作为主刑的无期徒刑或死刑(死刑缓期执行)被依法减为有期徒刑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也应相应地缩减,缩减后的期限为3年以上10年以下。

★(3)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计算问题:主要是附加有期徒刑、拘役时的计算规则,应从有期徒刑或拘役被执行完毕之日起算。注意:在有期徒刑、拘役执行期间,政治权利依然被剥夺;若主刑在执行期间被假释的,剥夺政治权利刑期应从假释之日起算。

【经典例题】

32、【财产刑适用】下列关于财产刑的适用,说法正确的有:()

A、李某因走私犯罪被某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在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其债务时,只偿还

立案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

B、被告人犯数罪分别被附加判处罚金和没收财产,并罚时附加刑必须采取并科原则。

C、罚金刑适用时其数额有最低限额规定,但无最高限额。

D、判处有期徒刑并附加罚金的,犯罪分子在行刑期间有重大立功的,其主刑依法应当减刑,但其附加刑仍不能因此而减免。

【答案与解析】BCD

A项,应为判决生效之前所负正当债务;D项中,根据53条,只有当客观障碍时才能对罚金予以减免。

33、【剥夺政治权利】下列有关剥夺政治权利的说法,哪些是错误的?()

A、剥夺政权权利执行期间,不能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人民团体领导职务,但一般性职务仍然可以担任

B、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徒刑执行完毕之日或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C、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但未成年犯除外

D、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管制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答案与解析】BCD

A项,正确。如果是国家机关,则任何职务均不可担任。

B项,应为假释之日。

C项,没有例外规定。

D项,与管制同时执行。

十四、量刑制度

【预测考点(重难点)】

1、第63条第2款的规定

★2、累犯的成立条件及其后果

(1)一般累犯的条件(重点:一是时间条件,即5年起算的理解;二是主体条件,即不满18周岁的人不成立累犯的理解);

(2)刑修八关于特殊累犯的修改;

(3)累犯的三种法律后果;

★3、自首与立功的认定(需结相关司法解释来判断,注意自首与立功的效力所指不同);另注意:(1)甲(女)因涉嫌盗窃案被捕。在押期间,甲揭发了乙曾对其进行强奸的犯罪事实,查证属实,对甲应认定为立功。

(2)甲向乙行贿后,主动投案,向司法机关交待了自己向乙行贿和乙收受甲提供的贿赂的事实的,不能认定甲检举、揭发乙的犯罪行为的行为属于立功。即交待行贿人的,是认定受贿罪自首的必要条件。

4、并罚规则:原判就是数罪的,行刑期间发现漏罪或又犯新罪的,并罚的基础是原判数罪的执行刑而非每个罪的宣告刑。

★5、缓刑制度

(1)同管制一样,缓刑期间也可适用三项禁止令(可以同时适用三项也可适用其中两项或一项)。

(2)法律后果:成功的缓刑原判前的羁押时间不存在折抵问题,也不存在累犯的前提;失败的缓刑则原判前的羁押时间应折抵原判实刑,然后再考虑并罚与否问题。对于漏罪,限定其发现的时间在考验期间;而新罪,限定其实施的时间在考验期间。

【经典例题】

34、【累犯制度】下列行为人依法既不能适用缓刑也不能适用假释的有:()

A.甲因诈骗罪被判处8年有期徒刑,执行5年后获得假释,假释后的第7年,又犯抢夺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

B.乙(17岁)因故意伤害罪被判2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的第2年,又犯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3年

C.丙因犯重婚罪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缓刑2年,缓刑考验期满后的第4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

D.丁1998年因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被判处管制2年;现因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而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答案与解析】AD “既不能适用缓刑也不能适用假释”一般为累犯。

A项,属于累犯(假释期满之日第4年犯抢夺罪);B项,不满18周岁的人不构成累犯;C项,前罪属于成功缓刑,不存在成累犯前提。D项,属于特别累犯。(“现因”一般以审读此题为准,即修八生效后)

35、【自首】下列情形中属于自首的是:()

A、甲某犯抢夺罪后,自动投案,但在投案以后又逃跑了,后在被抓获之前,又自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承认自己的罪行

B.乙犯罪后回到家中,家人劝说乙去投案,乙执意拒绝,家人将乙捆绑后,送到司法机关,乙在司法机关如实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C.丙在犯抢劫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是后来又翻供,拒不认罪。直到被检察机关起诉至法庭,在一审审理期间仍然拒不认罪,但在做最后陈述时才又恢复原来如实的供述

D.丁犯罪后在街上游荡,正好碰见巡警巡查,巡警见丁形迹可疑,便上前询问,并在丁身上搜到作案工具匕首一把,丁在警察的教育下,主动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答案与解析】AC。A项,投案后又逃跑的,不成立自首,但逃跑后又自动归案的,仍可属于自动投案。

C

如实供述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罪行未被有关部门、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了犯罪事实的,应当视

36、【自首与立功】以下关于自首与立功的认识,正确的有:()

A、甲某先后实施了抢劫和盗窃两罪,慑于新一轮“严打”压力,其自动投案,但仅如实交待其中较轻的盗窃行为。不久后其抢劫事实也被公安机关侦破。为争取从宽处罚,其又交待邻居余某的抢劫杀人行为,并经查证属实。对于甲某的抢劫罪,依法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B、犯罪嫌疑人乙某听说公安人员已经出发前来抓自己,于是决定自首。但在半路上和抓捕的干警相遇,乙没有反抗抓捕,随后如实交待其犯罪行为。则对乙不能以自首论

C、丙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逮捕,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主动交待了其伙同张某在A市入户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并在公安机关的安排下,当场将张某指认出来,使张某被顺利抓获,张某对与丙共同抢劫杀人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对此案中丙的行为,应认定为自首并重大立功

D、丁与李某共同抢劫后,其自动投案,但声称该抢劫是其一人所为;在审查起诉期间,其又交待李某伙同他人的盗窃机动车辆的事实,并经查证属实。此案中的丁有立功而无自首的表现【答案与解析】ACD

A项,自首适用于自首之罪,立功适用于立功之人。(也可以换种说法:自首对事不对人,立功对人不对事)。甲某仅就盗窃罪成立自首。甲交代邻居余某的抢劫杀人行为,查证属实,是重大立功。根据刑法第68条第1款的规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可知A项正确。

B项,根据《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捕获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所以B项说法错误。

C项,存在协助抓捕型的重大立功。

D项,丁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不成立自首。丁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为的犯罪事实,经查证属实,属于立功。D正确。

37、【并罚规则】以下关于数罪并罚的理解和说法,正确的有:()

A、在刑罚执行期间发现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前尚有罪行未判决的,则不论该新发现的罪行同先前所判决的罪行是异种还是同种,均应采取“先并后减”的并罚计算规则。

B、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在刑罚执行5年后,被依法适用假释,假释考验期的第三年,王某又实施了一起持枪抢劫的行为,应判有期徒刑15年,则此时对撤销假释的同时,还需执行的刑期应当在15年以上19年以下确定。

C、张某犯有甲乙丙三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12年和10年,则对张某数罪并罚确定的执行刑可以达25年。

D、苏某因甲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在刑罚执行6年以后,又犯乙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4年。苏某实际执行的刑期的幅度是20-26年。

【答案与解析】ABCD

A项,漏罪,先并后减。

B项,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先减后并。

C项,总和刑期为35年,属于35年以上的情况,并罚后,最高不超过25年。

D项,15-6=9,同14并,结论是14年以上20年以下。故,实际幅度为:14+6以上,20+6以下。

38、【缓刑制度】关于缓刑适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某1993年5月1日出生,2011年5月1日,王某参与抢劫行为,3个月后,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法院对王某应当宣告缓刑

B.刘某1936年8月1日出生,2006年5月1日,因犯盗窃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2011年4月30日刑满释放。在回家途中,看见一美女,又犯强奸罪,5个月后,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法院对刘某应当宣告缓刑

C.孙某等5人因诈骗罪被刑事拘留,后经法院经审理,认定孙某为该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但在宣判时,发现孙某正在怀孕,法院在判处孙某2年有期徒刑的同时,应当宣告缓刑

D.宋某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法院不能对宋某宣告缓刑

【答案】ABCD。A项中,72条的不满18周岁应为审判时,此时已经成人,对其犯罪虽然依法应从宽但并非应当缓刑对象(理解:应当缓刑的对象,是“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老、未、孕”,故,应是审判时、宣判时);B项,刘某虽然75周岁但属于累犯,故禁止缓刑;C项虽然怀孕妇女,但属于犯罪集团之首,禁止缓刑。D项,法律没有禁止缓刑。

十五、行刑制度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减刑制度

(1)注意“应当减刑”的条件:重大立功;

(2)减刑适用的最低限问题

★有期自由刑不少于原判刑期的一半、无期徒刑不少于13年。如果原判为死缓的九种罪犯(累犯与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及有组织的暴力犯罪即“八类重罪”),则死缓期满减至无期徒刑或25年有期徒刑后,再减刑有可能被严控:死缓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实际执行不少于27年(含2年考验期);若死缓期间因重大立功而直接减为25年徒刑的,实际执行不少于22年(含2年考验期);注意:首先,上述但九种死缓犯之外的其他死缓犯,再减刑的尚无此特别限制——实际执行不少于17年(含2年考验期)。其次,即便属于这九类死缓犯,其再减刑并非都需要严格限制(具体由法院在审判时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确定)。

★2、假释制度

(1)注意其禁止性条件:累犯及十年以上的“八类重罪”;

(2)注意假释撤销的条件,同缓刑相一致。

【经典例题】

39、【假释的条件】下列哪些情形不得假释:()

A、甲因强奸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因诈骗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两罪并罚,执行11年有期徒刑,现正在监狱服刑。

B、乙某某日深夜坐火车时,用迷魂药将自己身边的数位乘客麻倒,劫取数万元财物,后来被法院判决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抢劫、且数额巨大,判处15年有期徒刑。

C、丙因运输毒品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在刑满释放后的第7年又犯贩卖毒品罪,被从重判处无期徒刑。

D、丁某在2002年11月15日因暴力抢劫被判11年有期徒刑,执行期间因悔改表现突出,2005年3月15日依法减为9年有期徒刑,现仍在监执行。

【答案与解析】ABD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对于累犯以及因杀强抢绑火爆(暴)投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A项,数罪中有一罪是“十年以上的八类重罪”,即对其禁止假释。B项因抢劫被判15年,不得假释。C 项,可以假释。D项,因抢劫被判11年不得假释,即使减刑后低于10年也不得假释。

注意:“十年以上的八类重罪”判断基础是“原判宣告刑”,且刑修八从强调暴力性手段转变为八类犯罪性质的重罪

十六、追诉时效制度

【预测考点(重难点)】

1、追诉时效期限的判断及其计算。

★2、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三种法定情形。

3、追诉时效的中断问题。

【经典例题】

40、【时效制度】张某1998年犯甲罪,法定刑为7年以上有期徒刑(该罪一直没被发现),2004年犯乙罪,该罪法定刑为5年以下有期徒刑。则关于甲罪与乙罪的追诉问题,说法正确的有()

A、甲罪的追诉时效与乙罪的追诉时效分别是20年和10年

B、至2024年之前,依法还可对甲罪进行追诉

C、2014年之前,既可以对甲罪也可以对乙罪进行追诉

D、由于在法定的追诉期限内又犯新罪,故甲罪的追诉不受时效的限制

【答案与解析】C。甲罪的法定刑为7年15年以下有期徒刑,故其时效应为15年;乙罪时效为10年。同时,因乙罪出现,导致甲罪时效中断,从2004年重新再计算15年,由此,只有C正确。

第二部分刑法分则重要考点

一、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预测考点(重难点)】

1、公共安全的含义:危害公共安全是指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财产的安全。所谓“不特定”是指犯罪行为不是针对某一个、某几个特定的人或者某项具体的财产,其侵害的对象和造成的危害结果常常是事先无法确定的,具有相当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即使行为人对此也难以预料和控制。“不特定”是一种客观判断,不依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确定的侵害对象为转移。因此如果行为人意欲侵害特定的个人,但在客观上这种方法可能导致多数人生命健康或重大财产遭受危险,那么即侵害了公共安全。(客观标准)★

2、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认定:此罪必须具有危险方法的等同性,即,要与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方法的危险性相当,同时具有兜底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此罪是个罪,而不能将其混淆为类罪。常见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包括:(1)破坏矿井通风设备;(2)户外私拉电网;(3)在火灾现场破坏消防设施或者器材;(4)开车撞冲人群;(5)醉驾肇事后继续驾车肇事的;(6)醉酒后驾车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行驶;(7)开枪射击以及暴力袭击驾驶车辆的司机。

★3、交通肇事罪(主要在于对其司法解释的掌握);

(1)本罪存在的时空范围:水域、“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航空人员、铁路职工)(2)交通肇事的结果必须由违反规范保护目的的行为所引起;

(3)本罪主体: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和其他人员;

(4)交通肇事后的逃逸问题。“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

(5)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定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

(6)利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从事交通运输违章造成重大事故的,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公共交通管理范围内,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性质,应认定本罪,否则,不能认定。

(7)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8)刑法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行为人明知酒后驾车违法、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却无视法律醉酒驾车,特别是在肇事后继续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放任态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对此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依法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

4、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

(1)危险驾驶罪。属故意犯罪。其行为类型包括:一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辆追逐竞驶,情节严重;二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辆。

(2)三罪界限。一是主观内容不同。二是犯罪构成模式不同。危险驾驶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5、非法持有、私藏枪支罪(第128条):“持有”和“私藏”的区别。

(1)“非法持有”,是指不符合配备、配置枪支、弹药条件的人员,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持有枪支、弹药的行为。

(2)“私藏”,是指依法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人员,在配备、配置枪支、弹药的条件消除后,违反枪支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私自藏匿所配备、配置的枪支、弹药且拒不交出的行为。

(3)“非法储存”,是指明知是他人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的枪支、弹药、爆炸物而为其存放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