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单元试卷及参考答案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反比例函数》单元试卷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 反比例函数21

m y x

--=(m 为常数)的图像在( )

A.第一、三象限

B.第二、四象限

C.第一、二象限

D.第三、四象限

2. 某物质的密度ρ(kg/m 3)关于其体积V (m 3)的函数图像如图所示,那么ρ与V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是 ( ) A. ρ=12V B. ρ=2V C. ρ=6

V

D. V ρ=3

第2题 第4题 第5题 第7题 第8题

3.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比例函数2y x =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42k

y x

-=

的图像没有交点,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可表示为 ( ) A B C D

4. 如图,O 是坐标原点,菱形OABC 的顶点A 的坐标为(-3,4),顶点C 在x 轴的负半轴上,函

数(0)k

y x x

=

<的图像经过顶点B ,则k 的值为 ( ) A.一12 B.一27 C.一32 D.一36 5. 如图,A 是双曲线2

y x

=

在第一象限的分支上的一个动点,连接AO 并延长交另一分支于点B ,过点A 作y 轴的垂线,过点B 作x 轴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C ,随着点A 的运动,点C

的位置也随之变化.设点C 的坐标为(,)m n ,则m 、n 满足的表达式为 ( ) A.2n m =- B.2n m =- C.4n m =- D.4n m

=- 6. 已知(,)P a b 是反比例函数1

y x

=

图像上异于点(一1,-1)的一个动点,则 1111a b

+++的值为 ( ) A. 2 B. 1 C. 32 D. 12

7. 如图,A 、B 是双曲线k

y x

=

上的两点,过点A 作AC x ⊥轴,交OB 于点D ,垂足为C .若ADO ?的面积为1,D 为OB 的中点,则k 的值为 (

)

A.

4

3

B.83

C. 3

D. 4

8.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33y x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以AB 为

边在第一象限作正方形ABCD ,点D 在双曲线(0)k

y k x

=

≠上.将正方形沿x 轴负方向平移a 个单位长度后,点C 恰好落在该双曲线上,则a 的值是 ( )

A. 1

B. 2

C. 3

D. 4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9. 在ABC ?的三个顶点(2,3)A -、(4,5)B --、(3,2)C -中,可能在反比例函数(k

y k x

=>0) 的图像上的是点 .

10. 已知函数23

k y x

-=

,当x <0时,y 随x 的增大减小,则k 的取值范围是 . 11. 已知直线2y x =与双曲线k

y x

=的一个交点是(2,)A m ,则点A 的坐标是 ,双曲线

y = .

12. 在对物体做功一定的情况下,力F (N)与此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m)之间成反比例

函数关系,其图像如图所示,且点(5,1)P 在其图像上,则当力达到10 N 时,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是 m.

第12题 第13题 第14题

13. 如图,等边三角形AOB 的顶点A 的坐标为(-4,0),顶点B 在反比例函数(0)k

y x x

=

<的图像上,则k = .

14. 如图, A 是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一点,过点A 作ABCD ,使点B 、C 在x 轴上,点D 在

y 轴上,若ABCD 的面积为8,则此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 .

15. 如图,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像经过点(3,2)P ,与反比例函数2

(0)y x x

=

>的图像交于点(,)Q m n .当一次函数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时,m 的取值范围是 .

第l5题 第17题 第18题

16. 点1(1,)a y -、2(1,)a y +在反比例函数(k

y k x

=

>0)的图像上,若12y y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17. 如图, A 是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过点A 作x 轴的平行线,交反比例函数4

y x

=-

的图像于点B ,交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像于点C .若:3:2AB AC =,则k 的值是 . 18. 如图,直线2

6,3

y x y x ==分别与双曲线k y x =在第一象限内交于点A 、B ,若8OAB S ?=,

则k = .

三、解答题(共56分)

19. (8分)我们学过反比例函数,例如,当矩形面积S 一定时,长a 是宽b 的反比例函数,其函

数表达式可以写成S

a b

=

(S 为常数,0S ≠).请你仿照上例另举出一个在日常生活、生产或学习中具有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实例,并写出它的函数表达式.

20. (8分)(2015·甘孜改编)如图,一次函数5y x =-+的图像与反比例函数(0)k

y k x

=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交于(1,)A n 和(4,)B m 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2)在第一象限内,当一次函数5y x =-+的值大于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值时,写出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

第20题

21. (8分)如图,在方格纸中(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 ), 反比例函数k

y x

=

的图像与直线的交点A 、B 均在格点上,根据所给的平面直角坐标系(O 是坐标原点).解答下面的问题:

(1)分别写出点A 、B 的坐标后,把直线AB 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5个单

位长度,画出平移后的直线A B '';

(2)若点C 在函数k

y x

=的图像上,ABC ?是以AB 为底的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点C

的坐标.

第21题

22. ( 9分)(2015·吉林)如图,点(3,5)A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为点C ,分别过点A 、C 作y 轴

的平行线,与反比例函数(015)k

y k x

=<<的图像交于点B 、D ,连接AD 、BC ,AD 与x 轴交于点(2,0)E -. (1)求k 的值;

(2)直接写出阴影部分面积之和.

第22题

23. (11分)(2015·兰州)如图,1(4,)2A -、

(1,2)B -是一次函数1y ax b =+与反比例函数2m y x

= 图像的两个交点,AC x ⊥轴于点C ,BD y ⊥轴于点D .

(1)根据图像直接回答:在第二象限内,当x 取何值时,120y y ->?

(2)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及m 的值. 第23题 (3) P 是线段AB 上一点,连接PC 、PD ,若PCA ?和PDB ? 面积相等,求点P 的坐标.

24. (12分)如图①,小华设计了一个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在一根质地均匀的木杆中点O 的

左侧固定位置B 处悬挂重物A ,在中点O 的右侧用一个弹簧秤向下拉,改变弹簧秤与点O 的距离x (cm),观察弹簧秤的示数y (N )的变化情况.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24题

(1)把上表中x 、y 的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图②所示)描出相应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并观察所得到的图像,猜测y (N )与x (cm)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出函数表达式.

(2)当弹簧秤的示数为24N 时,求弹簧秤与点O 的距离.随着弹簧秤与点O 的距离不断减小,

弹簧秤上的示数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5章,约需62课时,供八年级下学期使用。具体内容如下: 第16章分式(约14课时) 第17章反比例函数(约8课时) 第18章勾股定理(约8课时) 第19章四边形(约18课时) 第20章数据的分析(约14课时) 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 一、内容分析 “第16章分式” 本章主要研究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分式方程等内容。这些内容分为三节安排。 第16.1节类比着分数的概念、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给出了分式的相对应的概念,这些内容为后面两节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16.2节讨论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并学习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最后,教科书结合分式的运算,研究了整数指数幂的问题,将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推广到整数范围,并完善了科学记数法。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其中分式的混合运算也是全章的一个难点。第16.3节讨论分式方程的概念和解法,主要涉及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即是本章重点又是难点。 “第17章反比例函数”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以及用反比例函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本章是继“一次函数”后的又一章函数的内容。全章分为两节:第17.1节反比例函数,第17.2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全章内容紧紧围绕着实际问题展开,实际问题是贯穿全章的一条主线。 第17.1节主要研究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分析画出的函数的图象,得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第17.2节的内容是利用反比例函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的难点。 “第18章勾股定理” 本章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全章分为两节,第18.1节是勾股定理,第18.2节是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在18.1节中,教科书从毕达哥拉斯观察地面发现勾股定理的传说谈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从而发现勾股定理,之后研究了勾股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应用,使学生对勾股定理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是本章的重点。第18.2节是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它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这在数学和实际中有广泛应用,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本章的难点是这两个定理的综合应用。 “第19章四边形” 本章主要研究一些特殊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对于特殊的四边形,把它们分成两类:平行四边形,梯形。对于平行四边形,除了研究一般的平行四边形外,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初中数学试题与答案

初中数学试题与答案 【篇一:上海2014年初中数学中考试卷(含答案)】p class=txt>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a) ; b ). (c) ;; (b) (d) . 2.据统计,2013年上海市全社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约为60 800 000 000元,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c ). 3.如果将抛物线y=x2向右平移1个单位,那么所得的抛物线的表达式是( c ). (a) y=x2-1;(b) y=x2+1;(c) y=(x-1)2; (d) y=(x+1)2. 4.如图,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那么∠1的同位角是 ( a ).(此题图可能有问题) (a) ∠2;(b) ∠3;(c) ∠4; (d) ∠5. 5.某事测得一周pm2.5的日均值(单位:)如下: 50, 40, 75, 50, 37, 50, 40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a ). (a)50和50;(b)50和40;(c)40和50; (d)40和40. 6.如图,已知ac、bd是菱形abcd的对角线,那么下列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b ). (a)△abd与△abc的周长相等; (b)△abd与△abc的面积相等; (c)菱形的周长等于两条对角线之和的两 (d)菱形的面积等于两条对角线之积的两倍.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7.计算:a(a+1)=a2?a. 8.函数y?1的定义域是x?1. x?1 x?1?2, ?2x?8倍;9.不等式组??的解集是3x4. 10.某文具店二月份销售各种水笔320支,三月份销售各种水笔的支数比二月份增长了10%,那么该文具店三月份销售各种水笔352支.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有哪些 13.2.3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三) 教学目标 1.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边角、角角边. 2.三角形全等条件小结. 3.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角角边”条件. 4.能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条件,解决简单的推理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 已知两角一边的三角形全等探究.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证明.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以作为判别两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几种?各是什么? 三种:①定义;②SSS;③SAS. 2.在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的四种情况中,我们研究了三种,今天我们接着探究已知两角一边是否可以判断两三角形全等呢? Ⅱ.导入新课

问题1: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问题2: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 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提炼规律: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 边角”或“ASA”). 问题3:我们刚才做的三角形是一个特殊三角形,随意画一个三 角形ABC,?能不能作一个△A′B′C′,使∠A=∠A′、∠B=∠B′、AB=A′B′呢? ①先用量角器量出∠A与∠B的度数,再用直尺量出AB的边长. ②画线段A′B′,使A′B′=AB. ③分别以A′、B′为顶点,A′B′为一边作∠DA′B′、 ∠EB′A,使∠D′AB=∠CAB,∠EB′A′=∠CBA. ④射线A′D与B′E交于一点,记为C′ 即可得到△A′B′C′. 将△A′B′C′与△ABC重叠,发现两三角形全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思考:在一个三角形中两角确定,第三个角一定确定.我们是不 是可以不作图,用“ASA”推出“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 两三角形全等”呢?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 测试卷

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调研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3分) 第1~10题符合题意的选项均只有一个,请将你的答案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1.斐波那契螺旋线也称为“黄金螺旋线”,是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画出来的螺旋曲线,自然界中存在许多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下列斐波那契螺旋线图案中属于轴对称图形的是 A . B . C . D . 2.2019年被称为“5G 元年”.据媒体报道,5G 网络的理论下载速度为1.25GB/s ,这就意味着我们下载一张2.5M 的照片只需要0.002s ,将0.00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 .2210-? B .3210-? C .20.210-? D .30.210-? 3.下列运算结果为6a 的是 A .32a a ? B .93a a - C .()3 2a D .183a a ÷ 4.在下列因式分解的过程中,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 .()2 2 242x x x ++=+ B .2 4(4)(4)x x x -=+- C .() 2 2 442x x x -+=- D .()2 2 42x x +=+ 5.如图,经过直线AB 外一点C 作这条直线的垂线,作法如下: (1)任意取一点K ,使点K 和点C 在AB 的两旁. (2)以点C 为圆心,CK 长为半径作弧,交AB 于点D 和E .

(3)分别以点D 和点E 为圆心,大于1 2 DE 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 . (4)作直线CF . 则直线CF 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根据以上尺规作图过程,若将这些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其中不一定...是等腰三角形的为 A .△CDF B .△CDK C .△CDE D .△DEF 6.有两块总面积相等的场地,左边场地为正方形,由四部分构成,各部分的面积数据如图所示.右边场地为长方形,长为()2 a b +,则宽为 A . 1 2 B .1 C . () 1 2a b + D .a b + 7.如图,在△ABC 中,AB =AC ,D 是BC 边上的动点(点D 与B ,C 不重合),△ABD 和△ACD 的面积分别表示为S 1和S 2,下列条件不能.. 说明AD 是△ABC 角平分线的是 A .BD =CD B .∠ADB =∠AD C C .S 1=S 2 D .AD = 12 BC 8.如图,左边为参加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的武警摩托车礼宾护卫队,如果将每位队员看成一个点,队形可近似看成由右边所示的若干个正方形拼成的图形,其中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是 A .△AEG B .△ADF C .△DFG D .△CEG D C B A 2(a+b ) ab a 2a b b 2 B C F G D E

(完整)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四边形、位置的确定;数据的代表。 其中无理数的发现、实数系统的建立和函数概念是本学段知识的重点也是和难点,实数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而函数以及函数思想与其他知识的广泛联系也是重心之一。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是初等几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定理之一。通过拼、摆或图形的割、补,使得这一重要几何事实得以确认。由于发现及证实它成立的方式非常多且富于变化,因此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通过学习,可以把静止的图形看成是基本图形经过位移而得到,提供了对复杂图形进行分析的新视角,还可以对“几何变换”有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确定》从源头上突出了坐标法产生的思想,直角坐标系是实现坐标法的一种选择,建立坐标系把数轴拓展到平面,是数形结合与转化的桥梁。“变化的鱼”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加强了几何变换与坐标表示及坐标变化联系起来,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感受图形变化的数学内涵。 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本册提供了刻画数据平均水平的三种量度,力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更好地处理数据。 2.教材设计与内容的组织有如下考虑。 (1)无理数的发现可以从理论的角度引发,出现在勾股定理之前。教科书遵循了人类认识数学的历史顺序,把勾股定理放在实数学习的前面,成为发现无理数的直观背景,自然地表明无理数存在的客观性,同时对无理数研究的必要性作出合理的解释。实数集中的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容易被学生接受,说服的办法也是借助几何解释和理性思考。这样处理须注意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边长的数据应暂时在有理数范围内选取,在此两章学完之后,可以回过头来在实数范围内重新讨论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在我们讨论一个平方等于2的数时,发现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进一步引出无理数的定义。无理数概念的产生,同时也是对有理数概念的强调,应重视在现实背景中对实数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加强对估算的要求。 (2)先研究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再进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这样几何变换就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且作为一个工具去研究几何图形(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增加了一个考察问题的视角。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一章中,通过观察和归纳,概括出变换的概念;通过操作和思考,探索出变换的相关性质;通过作图和图案设计体察复杂图形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下一章中通过探索四边形的性质加深对变换自身的理解,逐步形成结构性认识。教学中突出其方法特性,充分发挥其数学教育价值。 (3)一次函数的学习放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前面,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使得学生有机会尝试借助图象研究函数特征的过程,以加深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其次,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和考察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给出方程的一种直观解释,而且从方法的角度更具有一般性和启发性,也体现了函数的运用。教材中介绍了二元一次方

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七章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不等式的意义,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正确用轴表示解集。 (3)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知识梳理: (1)不等式及基本性质;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法与应用; (3)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 1不等式:用不等号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解的全体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3不等式的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4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 但是,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时,必须根据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正确地运用不等式的性质2,特别要注意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号的方向。 5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步骤:(1)审:认真审题,分清已知量、未知量的及其关系,找出题中不等关系,要抓住题设中的关键字“眼”,如“大于”、“小于”、“不小于”、“不大于”等的含义。 (2)设:设出适当的未知数。 (3)列:根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 (4)解:解出所列不等式的解集。 (5)答:写出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由几个含有同一个未知数的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不等式组中所有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求不等式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组。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类似,不同之处在与列出不等式组,并解出不等式组。 7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当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的值确定时,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值;当已知一次函数中的一个变量范围时,可以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确定另一个变量取值的范围。

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及答案

原平市初中数学2011版课标测试题(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5分)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 、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数学课程目标包括 和。 3、在各学段中,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 “” “” “” “”。 “”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和。 5、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 的过程。 6、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的理念,促进学生的。 7、数学课程标准包括前言、、 、四部分内容。 8、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和教师的和谐统一。 9、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与 “”,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 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10、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 与相结合的方式。11、学生的现实主要包括生活现实、、其他学科现实三个方面。 12、2011年版稿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 “ ”的改革方向及目标价值取向。 13、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具体表述上作了修改,提出了“两能”,即 的能力、 的能力。 14、教材一方面要符合数学的,另一方面要符合学生的。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它不具有() A、基础性 B、普及性 C、发展性 D、连续性 2、对于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几个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最新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精品学案 12.3.1.1 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A C A B I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初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如图,正△ABC的边长为2,过点B的直线l⊥AB,且△ABC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D为线段BC′上一动点,则AD+CD的最小值是() A.4 B.32C.23D.2+3 2.如图,把△ABC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B′C′. (1)在图中画出△A′B′C′,并写出点A′、B′、C′的坐标; (2)在y轴上求点P,使得△BCP与△ABC面积相等. 3.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ABC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1)画出将△ABC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A1B1C1, (2)画出将△A1B1C1绕点C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所得到的△A2B2C1. 4.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1如△ABC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BC如如如如2如如如如如如如3如如如如△A′B′C′如 如1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B′C′如 如2如如如如如如如△A′B′C′如如如B′D′ 如3如如如如BB′如CC′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________ (4)△ABC在整个平移过程中线段AB扫过的面积为________ (5)若△ABC与△ABE面积相等,则图中满足条件且异于点C的格点E共有______个 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5.如如如△ABC如如A如如2如1如如B如如4如如2如如C如如1如如3如如△A′B′C′如△ABC如如如如 如如如如如如如如C如如如如C′如如如如如4如1如 如1如A′如B′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如B′如 如2如如如△ABC如如如如如如如△A′B′C′如 如3如如△A′B′C′如如如如 6.(本题3分+3分+3分=9分) 如图,在方格纸内将三角形ABC经过平移后得到三角形 A′B′C′,图中标出了点B的对应点B′,解答下列问题. (1)过C点画AB的垂线MN; (2)在给定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3)写出三角形ABC平移的一种具体方法. 7.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在建立 平面直角坐标系后,ABC V的顶点均在格点上,() 1,5 A-, () 2,0 B-,() 4,3 C-. (1)画出ABC V关于y轴对称的 111 A B C V;(其中 1 A、 1 B、 1 C是 A、B、C的对应点,不写画法) (2)写出 1 A、 1 B、 1 C的坐标; (3)求出 111 A B C V的面积. 8.如图,二次函数() 2221 y mx m m x m =+--+的图像与x轴 交于点A B 、,与y轴交于点C,顶点D的横坐标为1.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及A B 、的坐标; (2)若() 0, P t (1 t<-)是y轴上一点,() 5,0 Q-,将点Q 绕着点P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点E.当点E恰好在该二 次函数的图像上时,求t的值; (3)在(2)的条件下,连接AD AE 、.若M是该二次函数 图像上一点,且DAE MCB ∠=∠,求点M的坐标. 9.如图,∠ABC=45°,△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AD, 顶点A、D分别在∠ABC的两边BA、BC上滑动(不与点B重 合),△ADE的外接圆交BC于点F,点D在点F的右侧,O为 圆心. (1)求证:△ABD≌△AFE (2)若 , BE O的面积S的取 值范围. 10.如图,四边形ABCD内接于⊙O,∠BAD=90°,BC CD = u u u r u u u r , 过点C作CE⊥AD,垂足为E,若AE=3, ABC 的度数. 11.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如如2如如5如如C如5如n)如如y如如如B如如x如 如如D (1)求反比例函数 m y x =和一次函数y=kx+b的表达式; 如2如如如OA如O C如如△AOC如如如如

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 1 1 1 1 1 1 1 11/2 1/2 1/2 1/2 2 1 §2-1数怎么又不够用了(1) 教学目标:1、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感受无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 2、会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一个数不是有理数。 教学重点:借助图形判断一条线段是否是有理数线段。 教学难点:寻找有理数线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有两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正方形。 (1)设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a满足什么条件? (2)A可能是整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3)A可能是分数吗?说说你的理由,并与同伴交流。 通过一个简单的动手活动引入新课,把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紧接着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不是有理数的数。 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进行思考、交流,并适时给予引导:“12=1,22=4,32=9,...越 来越大,所以a不可能是整数”“ 2 1 ? 2 1 = 4 1 , 9 4 3 2 3 2 = ?,…结果都为分数,所以a不可能是分数”“两个相同的最简分数的乘积仍然是分数“等。 结论:在等式a2=2中,a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所以a不是有理数。 二、做一做 (1)如图,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是 多少? (2)设该正方形的边长为b,b满足什么条件? (3)b是有理数吗? 数a、b确实存在,但都不是有理数。 进一步丰富无理数的实际背景,使学生体会到无理数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举一些类似的无理数的例子。 三、随堂练习 1、如图,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高为h,h 分数吗?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案八年级下全集

1.1二次根式 目标: 1.理解二次根式的含义,掌握二次根式中根号内字母取值氛围的求法。2.能运用二次根式的概念解决有关问题。3.体会数学知识的不断拓广是为了工作、生活的需要,提高学好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二次根式的概念。 教学难点:例1的第(2)(3)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过程: (1)4的平方根是 ; (2)0的平方根是 ; (3)-16的平方根是 ; (4)9的算术平方根是 ; (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 . 答案:(1)2±;(2)0;(3)没有;(4)3; (5)5. 师:(5)面积为5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呢? 生1:2.5。 生2:2.5的平方等于6.25,生1把2 5.2算成5.25.2?了。 师:生2分析得非常不错,那么哪个正数的平方等于5呢? 生(部分):找不到。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1.1二次根式,象“5”一样找不到一个数的平方为5时,我们就用符号“”来表示。“5”的算术平方根用“5”表示。 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填空,回忆起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5)的主要设计意图是为符号“ ”的引入埋下伏笔(当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无法用学过的数表示时,必须引 进新的知识)。 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叫做a 的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正数的正平方根和零的平方根,统称算术平根。用)0(≥a a 表示。 合作学习: 根据下图所示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完成以下填空: 直角三角形的边长是: ; 正方形的边长是: ; 即课本P 4 的填空:s 2。 师:你认为所得的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各代数式的共同特点: (b – 3)cm2 ) (2cm s

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测试题库(标准答案)

2019年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试题(含答案) 学校: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如图1,已知ABC ?周长为1,连结ABC ?三边的中点构成第二个三角形,再连结第二个对角线三边中点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此类推,第2003个三角形周长为-------------------------------( ) (A )12002 (B )12003 (C )200212 (D )20031 2 2.若12,x x 是方程22630x x -+=的两个根,则12 11 x x +的值为---------------------------( ) (A )2 (B )2- (C ) 12 (D ) 92 3.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6、8、10,那么它最短边上的高为---------------------------------( ) (A )6 (B )4.5 (C )2.4 (D )8 4.多项式2 2 215x xy y --的一个因式为 ( ) (A )25x y - (B )3x y - (C )3x y + (D )5x y - 图1

5.右图是由八个相同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几何体,则其左视图是 【 ▲ 】 6.下列图形中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 A B C D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填空题 7. 如图,在△ABC 中,AB=AC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垂足分别是E 、F.现有下列结论:(1)DE=DF ;(2)BD=CD ;(3)AD 上任意一点到AB 、AC 的距离相等;(4)AD 上任意一点到BC 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有________个 8.6 2a a ?-= ;=--3))((x x ;1 +m m y y = 9.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A B C D F E A A B D C

初中数学八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年级数学实验版(上) 第13章测评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2.如图所示,是一块三角形的草坪,现要在草坪上建一凉亭供大家休息,要使凉亭到草坪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凉亭的位置应选在() A.△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B.△ABC三边的中垂线的交点 C.△AB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D.△ABC三条高所在直线的交点 3. 下列图案中有且只有在条对称轴的是() 4.已知点P(2,1),那么点P关于x轴对称的P'的坐标是() A. P'(-2,-1) B . P'(-2,-1) C. P'(-,2) D. P'(2,1) 5.下列两个三角形中,一定是全等的是() A. 有一个角是40°,腰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 两个等边三角形 C. 有一个角是100°,底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D.有一条边相等,有一个内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6.如图△ABC中,AB=AC=10,BC=8,AD平分∠BAC交BC于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A. .20 B. 12 C. 14 D. 13 A B C D A B C D E C B D A

7. 如图△ABC中,AB=AC,以AB、AC为边在△ABC的外侧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BE和△ACD,且∠EDC=40°,则∠ABC的度数为() A. 75° B. 80° C. 70° D. 85° 8.在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定P,使△AOP为等边三角形,则 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5个 9.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它的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 A. 25° B. 40° C. 25°或40° D.不能确定 10.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中线AD、BE交于F, 则图中共有等腰三角形共有()xK b1.C om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11.如图,直角三角形纸片ABC中,AB=3,AC=4,D为斜边BC中 点,第1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与AD交于点 P1;设P1D的中点为D1,第2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1重 合,折痕与AD交于点P2;设P2D1的中点为D2,第3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2重合,折 痕与AD交于点P3;…;设P n-1D n-2的中点为D n-1,第n次将纸片折叠,使点A与点D n-1重合, 折痕与AD交于点P n(n>2),则AP6的长为() A. 5 ×35 212 B. 36 5×212 C. 5 ×36 214 D. 37 5×211 12.如图,等边△ABC中,AB=2,D为△ABC内一点,且DA=DB, E为△ABC外一点,且∠EBD=∠CBD,连接DE、CE则下列结论: ①∠DAC=∠DBC;②BE⊥AC;③∠DEB=30°;④若EC∥AD,则 S△EBC=1,其中正确的有()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3.如图,若△ACD的周长为7cm,DE为AB的垂直平分线,则AC +BC=. 1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80°,则它的底角 是°. 15. 如图,在△ABC中,∠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 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 A B D C E A B E C D

初中数学试题(含答案)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word 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如图,正△ABC 的边长为2,过点B 的直线l ⊥AB ,且△ABC 与△A ′BC ′关于直线l 对称,D 为线段BC ′上一动点,则AD+CD 的最小值是( ) A .4 B .32 C .23 D .2+3 2.如图,把△ABC 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A′B′C′. (1)在图中画出△A′B′C′,并写出点A′、B′、C′的坐标; (2)在y 轴上求点P ,使得△BCP 与△ABC 面积相等. 3.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 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格点,△ABC 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请按要求完成下列步骤: (1)画出将△ABC 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的△A 1B 1C 1, (2)画出将△A 1B 1C 1绕点C 1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所得到的△A 2B 2C 1. 4.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1如△ABC 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BC 如如如如2如如如如如如如 3如如如如△A ′B ′C ′如 如1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 ′B ′C ′如 如2如如如如如如如△A ′B ′C ′如如如B ′D ′ 如3如如如如BB ′如CC ′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________ (4)△ABC 在整个平移过程中线段AB 扫过的面积为________ (5)若△ABC 与△ABE 面积相等,则图中满足条件且异于点C 的格点E 共有______个 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 5.如如如△ABC如如A如如2如1如如B如如4如如2如如C如如1如如3如如△A′B′C′如△ABC如如如如 如如如如如如如如C如如如如C′如如如如如4如1如 如1如A′如B′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 如B′ 如 如2如如如△ABC如如如如如如如△A′B′C′如 如3如如△A′B′C′如如如如 6.(本题3分+3分+3分=9分) 如图,在方格纸内将三角形ABC 经过平移后得到三角形A′B′C′,图中标出了点B 的对应点B′,解答下列问题. (1)过C 点画AB 的垂线MN ; (2)在给定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 (3)写出三角形ABC 平移的一种具体方法. 7.如图,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在建立 平面直角坐标系后, ABC 的顶点均在格点上, ()1,5A -, ()2,0B -, ()4,3C -. (1)画出ABC 关于y 轴对称的111A B C ;(其中1A 、1B 、1C 是 A 、 B 、 C 的对应点,不写画法) (2)写出1A 、1B 、1C 的坐标; (3)求出111A B C 的面积. 8.如图,二次函数() 2221y mx m m x m =+--+的图像与x 轴交于点A B 、,与y 轴交于点C ,顶点D 的横坐标为1. (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及A B 、的坐标; (2)若()0,P t (1t <-)是y 轴上一点, ()5,0Q -,将点Q 绕着点P 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点E .当点E 恰好在该二次函数的图像上时,求t 的值; (3)在(2)的条件下,连接AD AE 、.若M 是该二次函数图像上一点,且DAE MCB ∠=∠,求点M 的坐标. 9.如图,∠ABC=45°,△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E=AD ,顶点A 、D 分别在∠ABC 的两边BA 、BC 上滑动(不与点B 重合),△ADE 的外接圆交BC 于点F ,点D 在点F 的右侧,O 为圆心. (1)求证:△ABD ≌△AFE (2)若 , BE O 的面积S 的取值范围. 10.如图,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BAD=90°,BC CD =,过点C 作 CE ⊥AD ,垂足为E ,若AE=3, ABC 的度数. 11.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如A 如如2如如5如如C 如5如n )如如y 如如如B 如如x 如 如如D (1)求反比例函数m y x = 和一次函数y =kx +b 的表达式; 如2如如如OA 如O C如如△AOC 如如如如 (3)直接写kx +b > m x 的解集.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定义: (0 a≥)的式子叫做根式; a 叫做二次根号; 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根式为零被开方 数为0; 2.二次根式的性质: ①0 a≥ 0(双重非负性) ② 2= a(0 a≥) 运算顺序:先做开方运算,再做乘方运算; ③ a(0 a≥) a =(0 a≥) 运算顺序:先做乘方运算,再做开方运算; 3.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 = b ab ?a b =(0,0 a b ≥≥) (主要用于化简) a b a b ==(0,0 a b ≥≥) 2002年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学习

4.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a a b b = ?a a b b = (0,0a b ≥>) (主要用于化简) 5.二次根式的乘方法则:2= a a a a a a == (0a ≥) 2= ()a a a a = (0a ≥) 6.最简二次根式: ① 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小数); ② 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可以开方开得出的因数或因式; 7.同类二次根式:化简后的最简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相同; 8.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方法:① 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要先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② 是最简二次根式,只把二次根式系数想加 减,二次根式不变照写; 9.二次根式乘除混合运算:把系数相乘除,被开方数相乘除,再把它们的结 果相乘。 10.运用:① 二次根式概念运用; 字母有意义的取值范围。 两个字母组成的等式;(抓住被开方数≥0) ② 几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这几个非负数都为0; ③ 分母有理化 ④ 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

初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 数 学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三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参考公式:二次函数y =ax 2 +bx +c (a ≠0)图象的顶点坐标为)44,2(2 a b a c a b --.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的相反数是 【 】 A . 2 B. 2-- C. 21 D. 2 1 - 2.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3. 方程(x-2)(x+3)=0的解是 【 】 A. x=2 B. x=3- C. x 1=2-,x 2=3 D. x 1=2,x 2=3- 4. 在一次体育测试中,小芳所在小组8人的成绩分别是:46,47,48,48,49,49,49,50.则这8人体育成绩的中位数是 【 】 A. 47 B. 48 C. 48.5 D. 49 5. 中,与数字“2”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 【 】 A. 1 B. 4 C. 5 D. 6 6. 不等式组???> +≤1 22 x x 的最小整数解为 【 】 A. 1- B. 0 C. 1 D. 2 7. 如图,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G ,直线EF 与 ⊙O 相切于点D ,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 AG=BG B. AB//EF C. AD//BC D. ∠ABC=∠ADC F D 第7题 第5题 A B C D

初中数学教师招聘试卷 (附答案)

初中数学教师招聘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这是数学家( C)于1981年提出的。 A、华罗庚 B、柯朗C怀尔德D、J.G.Glimm 2、“指导学生如何学?”这句话表明数学教学设计应以( A)为中心。 A、学生 B、教材 C、教师 D、师生 3、现实中传递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预测天气情况的“降雨概率”、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空气指数”、表示儿童智能状况的“智商”等,这表明数学术语日趋(B ) A、人本化 B、生活化 C、科学化 D、社会化 a 当a>0时; 4、a=|a|={ a 当a=0时;这体现数学( A)思想方法 a 当a<时; A、分类 B、对比 C、概括 D、化归 5、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其判断形式是(C) A、全称肯定判断(SAP) B、全称否定判断(SEP) C、特称肯定判断(SIP) D、特称否定判断(SOP) 6、数学测验卷的编制步骤一般为(D) A、制定命题原则,明确测验目的,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 B、明确测验目的,制定命题原则,精选试题,编拟双向细目表。 C明确测验目的,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制定命题原则。 C、确测验目的,制定命题原则,编拟双向细目表,精选试题。 二、填空题(每格2分,共44分) 7、在20世纪,数学学习理论经历了从行为主义向认知主义的发展历程。 8、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而研制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史上的划时代大事。

9、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②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③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0、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认为:“数学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11、“数学活动”的数学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2、数学新教材实现从学科中心向促进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 1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已有原来的主导者转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合作者。 14、数学思维抽象概括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5、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它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6、课程总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或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情感态度)等具体目标。 17、一种运算、能解一种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和定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叫做结果性目标;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操作、思考、交流……,这种“看不见、摸不着边际”的目标叫做过程性目标。 三、综合解答题(44分) 18、例举三个以上适合课外学生数学活动的形式?(4分)答题要点:数学专题讲座、读书报告会、数学竞赛、数学游艺、数学晚会、数学手抄报、数学调查、小课题研究、数学演讲等。 19、各举两例说明数学新课程相比较传统大纲在内容上的加强和削弱的方面。(6分) 答:1、加强内容: 2、削弱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