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工程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文献综述

多克隆细胞系的研究价值

J6-1人白血病细胞系30年的研究

【摘要】 J6-1细胞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株人白血病细胞系,是EBV和HHV-6双重感染的多克隆细胞系。J6-1细胞系建系30年来,从J6-1细胞克隆了许多细胞因子、受体及其他基因,提供了许多有关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信息,从而衍生出多项研究课题,而所有这些显示出多克隆细胞系特有的研究价值。本文就30年来J6-1人白血病细胞系的研究作一评述,包括J6-1细胞系的异质性和多克隆性,J6-1细胞群体的生存机制和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及其意义,以及J6-1细胞系的启示。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系、细胞克隆

Research Value of Multi clone Cell Line: A Comment for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J6 1 Human Leukemic Cell Line ——Editorial

Abstract J6-1 cell line is the first leukemic cell line established in China. It is a multi clone cell line infected with both EBV and HHV-6. Many cytokines, receptors and other genes were cloned from J6-1 cell line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30 years ago.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leukemic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tudies on this cell line, which could be categorized into several research subjects. These achievements implied the unique research value of multi clone cell lines.This comment focuses attention on research advance of the J6-1 leukemic cell line in 30 years, including heterogeneity and multi cloning of J60-1 cells, survival mechanism of J6-1 cell populations, abnormal intercellalar communication of J6-1 cells with its significance and inspiration from J6-1 cell line.

Key words leukemic cell line; multi clone cell line; herpes virus infection; leukemic cells characterization、Cells cloned

J6-1细胞系为EBV和人类疱疹病毒 6型(HHV-6)双重感染的多克隆细胞系,30年来J6-1细胞系提供了大量有关白血病细胞性质和功能的信息,在长期研究中我们体会到多克隆细胞系有其独特的性质,应该继续发挥其研究价值。J6-1细胞系的研究带动了对于白血病等一系列疾病的治疗,在疾病治疗领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J6-1细胞系的异质性和多克隆性

1.1 J6-1细胞系的异质性

从J6-1细胞系建系开始的细胞群体就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培养初期以异型粒系和单核系细胞为主,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异型粒系细胞迅速减少,逐渐形成以淋巴样和单核样细胞为主的两大类细胞亚群,并伴有大量双核镜影细胞(Reed Sternberg, RS细胞)。培养前患者的骨髓标本,电子显微镜对其观察发现有疱疹病毒样颗粒,结合患者发病时有颈部包块,推测由Hodgkin淋巴瘤发展成急性白血病。从建系后的性质看J6-1细胞系应该分类为Hodgkin淋巴瘤细胞系,按国际上通用的分类,属人类白血病细胞系。与J6-1细胞系性质相似的细胞系有德国学者于1986年建立的Croco II,也是EBV和HHV-6双感染的人白血病细胞系,由于Croco II感染的是EBV-1型,所以细胞增殖比感染EBV-2型的J6-1旺盛。

1.1.1 J6-1细胞系的异质性表现

多克隆细胞系的研究价值J6-1细胞群体的异质性表现在多方面:形态学观察大体上可分为淋巴样细胞、单核样细胞、RS细胞和多核细胞;表面抗原分析显示,几乎所有的J6-1细胞都有HHV-6早期膜抗原的高表达,同时有CD45和CD54以及HLA-DR的表达;按照表面抗原标记可以大体上分为两个亚群:高表达CD19+和CD20+的B淋巴样细胞亚群和CD15+的单核样细胞。值得注意的是J6-1细胞群体中可测出少数其他系列表面抗原的表达,如GlyA和CD34。有时甚至能分选出少量CD34+细胞。J6-1细胞群体的异质性反映出它的多克隆性,与LCL的异质性类似,但是比LCL更复杂,酷似Hodgkin淋巴瘤的状况。

1.2 J6-1细胞系的多克隆性

J6-1细胞的生长繁殖除了要求较高的细胞浓度外,最明显的是接触依赖,即成丛生长。对成丛生长的深入研究发现,J6-1细胞表面高表达膜结合型

M-CSF及其受体,由此提出了肿瘤和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接触性刺激假设,即

J6-1细胞通过膜结合型M-CSF及其受体相互刺激,表达多种与细胞增殖相关的细胞因子和癌基因,对这种双向信息转导的机制还在研究中。

2、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及其意义

2、1 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

细胞间通讯是细胞生存及功能所必需的,白血病细胞间以及与正常细胞间异常的细胞间通讯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J6-1这类多克隆细胞系中存在着复杂的细胞间通讯,与单克隆细胞系比较,更接近白血病细胞在体内的状态,是进行此类研究的良好模型。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一些异常的细胞间通讯在白血病、肿瘤等恶性疾病中广泛存在的,在白血病、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2.2J6-1细胞系的异常细胞间通讯的意义

从J6-1细胞克隆出M-CSF及其受体的cDNA;用J6-1细胞膜分离M-CSF及其受体的蛋白,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用这些单克隆抗体为探针检测病人标本发现,异型M-CSF及其受体不仅在多种白血病,尤其是髓系白血病和Hodgkin淋巴瘤有高表达,而且在肝癌和乳腺癌细胞也有高表达,并有预后意义。深入研究表明,异型M-CSF及其受体不仅出现在肿瘤细胞表面,而且细胞内尤其是细胞核内的异型M-CSF及其受体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细胞内的小分子M-CSF可以起着细胞内自激因子作用,直接调节基因表达。膜结合型M-CSF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能力。从对M-CSF及其受体的系统研究,我们体会到生物大分子在分子水平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疾病和病理变化的基础。针对异型M-CSF及其受体的肿瘤相关性,我们实验室研制了以M-CSF 及其受体为靶标的治疗性DNA疫苗,在实验动物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刺激细胞增殖的因子外,J6-1细胞也有多种负调节因子的高表达,此外,从J6-1细胞中还分离出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的小分子RNA。从J6-1细胞系克隆出了新型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其受体,具有一定的复发预防效应。

J6-1融合基因制备的肿瘤疫苗可以明显提高抗肿瘤效应,提示

LL37/hCAP18不仅有天然抗生素作用,而且还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佐剂,有免疫增强作用。

3、J6-1细胞系的启示

虽然J6-1是多克隆细胞系,但是与LCL类似,在若干代数内能保持基本性状恒定,是应用多克隆细胞系进行体外实验研究的基础。

与实体瘤细胞不同,白血病细胞在体内处于高度异质性细胞的微环境中。骨髓微环境是异质性的;外周血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各种白细胞和少数基质细胞,这些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有各种影响。体外培养细胞的原理是模拟体内微环境,要全面模拟白血病患者的微环境是不容易的,现代细胞培养技术只能符合少数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条件,所以白血病细胞的建系率低。分析已建立的常用白血病细胞系都是肿瘤性很强的。众所周知,肿瘤性越强自发性突变频率越高,正常细胞突变频率约10.6,通常肿瘤细胞突变频率约10.3至10.4,恶性度高的肿瘤细胞系如HeLa可高达10.2。高突变频率的细胞系在快速传代过程中,在常规培养方法

微环境选择压的作用下容易产生亚克隆,如由于培养方法的差异(培养液、血清不同、培养温度和培养器皿不同等)不同实验室传代保存的K562, HL-60等人白血病细胞系可以有较大的差别,形成亚系。如有非T非B的K562,也有具有红系特征的K562或粒系特征的K562等。异质性细胞系群体的不定向变异即遗传漂变,有人利用细胞系的遗传漂变筛选某种特定性状的克隆,如耐药细胞株(按照细胞培养的术语,能保持某种性状不变的细胞系称为细胞"株"。如人二倍体细胞株是指保持二倍体性状不变的;耐药细胞株是指保持对某药耐药的)。总之,肿瘤细胞的遗传不稳定性使肿瘤细胞系的单克隆性倍受质疑,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多实际上成了多克隆细胞系。研究者根据实验要求必要时应该进行亚克隆。

4、结论

回顾30年来对J6-1细胞系的研究,观察到了在EBV和HHV 6双重病毒感染下,J6-1表现出若干人白血病细胞克隆的演变和生物学性质和行为,提供了许多有关白血病细胞的信息。J6-1细胞系可能更接近于双表型白血病和Hodgkin 淋巴瘤的体内状况。

国际通用的人白血病细胞系都来源于分化程度较低、恶性度高的白血病,表达的细胞因子、癌基因较少;J6-1细胞系在两种疱疹病毒感染下表达更多的细胞因子、癌基因,更接近于前炎症状态-,这些是多克隆细胞系的优势,适用于相关课题,如病毒病因、发病机制、免疫状态、细胞因子等的体外研究;机体作为高度复杂的细胞社会由不同的细胞群体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和运行,多克隆细胞系也可作为研究不同细胞间相互关系的体外模型。

参考文献

1、吴克复,张一泉,刘宗德等. 粒、单型人白血病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细胞生

物学性质研究. 遗传学报,1980;7:136-143

2、吴克复,宋玉华. J6 1细胞系属白血病还是霍奇金病细胞系?:细胞系

“生物多样性”初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7;5:33-36

3、马小彤,宋玉华,吴克复等. 由J6 1细胞克隆EB病毒功能性巨噬细胞

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基因BARF1. 白血病·淋巴瘤,2001;10:261-264

4、吴克复,宋玉华,郑国光等. 人白血病细胞系J6 1基因表达的调控. 中

华血液学杂志,1993;14:76-79

5、饶青, 李长虹,吴克复. 人白血病细胞系 (J6 1)相膜相关调节因子

(MAF J6 1)的分离与性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4;2:257-260

6、耿以琪,饶青,孔建等. 白血病细胞膜相关因子(MAF J6 1)单克隆抗

体的制备和性质.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620-622

7、张晓红,吴克复,郑国光等. TGF β作为自身负调节因子对J6 1细胞

基因表达的影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1996;4:56-60

8、郑国光,吴克复,宋玉华. 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 β1 对人白血病细胞系

(J6 1, J6 2,Namalva)增殖的调节. 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15:292-294

9、李牧,吴克复. 白血病细胞增殖活性小分子 RNA的探讨. 中华血液学杂

志,1993;14:636-638

10、王琳,郑国光,林永敏等.P2X受体在白血病细胞系中的表达.中华血

液学杂志,2006;27:45 47

11、Zhang XJ, Zheng GG, Ma XT, et al. Expression of P2X7 in human

hematopoietic cell lines and leukemia patients. Leuk Res,2004;

28:1313-1322

12、Nie K, Zheng GG, Zhang XJ, et al. CD39 associated high ATPase

activity contributes to the loss of P2X7 mediated calcium response in LCL cells. Leuk Res,2005;29:1325-1333

13、 Zhang B, Wang Y, Zhang GG,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L 18

gene over expression in AML. Leuk Res,2002;26:887-892

14、Wang Y, Li G, Zhang GG, et al. Detection and sequencing analysis

of IL 18 expression in J6 1 leukemic cells. Leuk Res,2001;25:273-274

15、Cao ZY, Zhang B, Rao Q, et al. Effects of nuclear presenting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on the process of maligna ncy. Int J Hematol,2003;78:87-89

环保专题 文献综述

第四单元环保专题文献综述 1、中国环境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2、日本环保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机制、措施及其他成果) 3、近看美国的环境保护 4、浅谈我国城市大气污染 5、北京地区沙尘暴的成因、演变和治理 6、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综述 7、关于环保宣传和教育的思考 8、关于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问题 9、关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的调研综述 10、城市化进程的环境污染及保护问题 11、北京市大学生宿舍环境的调查研究 12、关于我国淡水资源的调查研究 13、我国治理水土流失的系统思考 14、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 15、臭氧层的破坏及其影响 16、我国固体废物处理综述 17、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18、汽车尾气污染与控制对策 19、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及对策研究 20、我国工业污染的状况综述(主要问题和对策) 21、我国土地荒漠化危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22、论中国能源的节约利用及新型能源的开发 23、关于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思考 24、我国“癌症村”现象综述 要求: 1、班内分组,每8人左右一小组为宜 2、每个小组选一题完成,班内各小组选题最好不要相同。 3、此次活动为相关问题的文献调研与综述,要求每一题至少调研 5篇以上相关重要文章,并且在综述后一定要注释清楚参考资料来源,并且注明清楚每一位成员在此次文献调研中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 4、每小组要选定一位代表参加交流学习会,将本小组的成果用简 洁的语言向大家进行介绍。 5、每个班有一个必选题,由某一个小组承担,其余为任选题。 6、以上所有选题均为大方向,各小组可以自己所查阅的资料调整 写作范围,但注意要写成文献综述,而不是论文。

柔性电子制造技术基础文献综述

胆甾型液晶(CLC)与ITO透明导电薄膜实现柔性显示 姓名:long 班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0XX班学号:U2010XXXXX 【内容摘要】最近各大智能手机厂商竞争越来越激烈,除手机之外各种可穿戴性智能终端也在不断发展。部分公司推出“柔性屏”(OLED)手机,其实只是屏幕有着固定的弧度的手机而已。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真正的柔性显示必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本文综合了各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对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进行归纳和总结。采用 CLC 微胶囊产品制备的 PSCT 薄膜,并与ITO/PET透明电极结合,制备胆甾相液晶显示器件。在直流稳态电压驱动下,显示器件实现了反射式、双稳态、彩色显示效果。 【关键词】胆甾型液晶(CLC);柔性显示;微胶囊;ITO;TCO 1、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 胆甾型液晶材料具有螺旋状结构和双稳态特性【1-3】,其近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反射式显示,逐渐成为电子纸等柔性显示技术的关键技术和材 料之一。肯特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聚合物稳定胆甾型液晶显示模式,改 善了胆甾型液晶的化学稳定性,推动了其在显示领域的应用【4-8】。 1.1胆甾型液晶显示技术的优势 作为一种反射式显示技术,胆甾型液晶显示可采用无源矩阵方式进行驱动,不需要背光源和偏振片。若需要获得彩色显示,可以通过添加不同螺距的旋光剂获得不同波长光的反射,而不需要彩色滤光片。 不管是传统的电子纸技术还是新型的OLED显示,都只能基于主动显示的特性进行产品应用环境的设计;但液晶由于自身不发光,因此可以设计为反射显示模式,这已经在普通液晶显示的产品中得以实现。反射模式使胆甾型液晶产品能够在室外及光线较强的环境下使用,而无需调高亮度,可以实现产品低功耗、长续航时间的使用【9】。 1.2胆甾型液晶显示研究 在胆甾相液晶显示过程中,如何形成稳定的多畴分布是实现双稳态显示的技术关键【10】。在SID2011会议上,台湾的C.Liang等发表了关于低成本、全彩色、低电压以无串扰驱动的胆甾型QVGA液晶显示器件,这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之一【11】。为实现低成本的目标,C.Liang采用在柔性基板上以卷对卷(roll to roll)工艺进行器件制备,器件采用单层结构,如图1.2.1所示。 图1.2.1 在此之前,Y.A. Sha【12】等以聚合物体锚泊作用为基础,以聚合物体锚泊作用为基础,结合栅栏分散作用和聚合物致稳作用制备的柔性PSCT 显示器件。首先采用光聚合的方法得到规整的栅栏,然后将聚合物和液晶混合均匀后注入到栅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医学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年级:2011 姓名:张胜男

前言:干细胞是具有增殖分化潜能的一种细胞,人体200多种细胞均起源于一个全能干细 胞---受精卵,出生后的机体生存也依赖于不同组织中的干细胞,进行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追溯到1895年人类第一次临床应用骨髓移植治疗肿瘤疾病,干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人类具备了从成体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并可以在体外进行大量的细胞扩增培养,但是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理论、实验技术、行业法规,法律伦理等问题,使其在真正走向临床应用的道路还很艰难,这条路上还有多少障碍?还有多远?需要的不仅仅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人员的努力,也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同行! 正文: 1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英文缩写MSC,存在于多种组织中。 1.1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过程 间充质干细胞最早在骨髓中发现,随后还发现存在于人体发生、发育过程的许多种组织中。目前, 我们能够从骨髓、脂肪、滑膜、骨骼、肌肉、肺、肝、胰腺等组织以及羊水、脐带血中分离和制备间充质干细胞,使用得最多的是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2006年,我国在胎盘和脐带组织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这种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替代物,并具有更大的应用潜能。 鉴于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能支持造血和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调节免疫以及分离培养操作简便等特点,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临床研究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展。作为种子细胞,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机体无法自然修复的组织细胞和器官损伤的多种难治性疾病;作为免疫调节细胞,治疗免疫排斥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最初的临床研究是1995年由Lazarus等人进行的,他们收集缓解期血液肿瘤患者的自体MSC,在体外扩增培养4~7周,然后再静脉注射入患者体内,患者被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MSC,注射后没有观察到毒副作用,提示MSC 用于移植治疗安全可靠。随后自体MSC的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病种涉及放疗及化疗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心脏系统疾病等,在这些报道中均证明临床经静脉输注安全可靠。 然而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了不便之处:例如扩增能力个体差异很大;潜在的肿瘤细胞污染风险;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及时适应病情的需要等。这些制约了自体间充质干细胞的使用。间充质干细胞给未来的再生医学带来了新希望, 对间充质干细胞更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必将在不远的将来造福人类。其中,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潜力大、增殖能力强、免疫原性低、取材方便、无道德伦理问题的限制、易于工业化制备等特征,有可能成为最具临床应用前景的多能干细胞。 1.2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环境工程、给排水专业外文参考文献译文

浮选柱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为处理含油废水而开发的新型溶气浮选柱装置。溶气浮选柱将溶气气浮法和浮选柱巧妙的加以结合运用,溶解空气在柱体分离系统中释放。本文对这种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柱体系统分离含油废水中油分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在一系列的 实验中该装置均取得了理想的分离效果,同时还对溶气浮选柱中采用的气泡产生器的曝气效果进行了专门研究。 关键词:含油废水;分离;气浮;气泡发生器;溶气浮选柱 一、引言 含油废水是石油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面积广,数量大的污染源。废水中的油分包括浮油,分散油,乳化油,溶解油和油-固结合物。含油废水常用的处理技术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破乳法、生物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分离难易程度取决于油分在水体中的存在形式。含油废水中的浮油一般可以采用重力分离技术予以去除,溶解油可以通过生物处理法将其去除,而以胶体状态存在的分散油和乳化油由于其平均粒径小,化学稳定性咼而难以去除。 近年来,浮选技术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资金投入少,运行费用低的特点而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已经开发出一些新型的快速高效的含油废水处理装置。Feng P B 和其合作者开发出一种高效节能浮选柱进行含油废水处理,其油分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 左右。GU Xuqing等人开发出一种新型多级环流式浮选柱可处理含油废水,其独特的流体环流模式极大的提高了油珠和气泡之间的接触几率,分离效果显著,5分钟内,分离 效率可以达到96%-97%0Xiao K L等人用多级浮选柱处理含油废水,空气分散在装置的柱体托盘底部,含油废水在柱体的各个托盘中进行处理,除油率达94%。 含有乳化油的废水处理较为困难,为保证浮选效率,分离时要求气泡粒径小,并且在分离区域中形成安静的水力学环境。分离区应当又长又窄这一概念引发了利用柱状体作为分离设备这一设计理念。由此产生了一种叫做溶气浮选柱的新型设备,溶解空气在该装置的柱体分离系统中析出,以此来处理含油废水。 二、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实验废水是用胜利油田的脱水脱气原油配制的乳化油经过稀释得到的。水样经过三 十分钟的高速搅拌混合以保证油珠完全地分散到水中。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油珠的 粒径分布;平均粒径为18.15微米,约有77.8%的粒子的粒径在25微米左右或更小(图

文献综述

细胞工程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 生物工程包括五大工程,即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应器工程。在这五大领域中,前两者作用是将常规菌(或动植物细胞株)作为特定遗传物质受体,使它们获得外来基因,成为能表达超远缘性状的新物种——“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后三者的作用则是这一有巨大潜在价值的新物种创造良好的生长与繁殖条件,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以充分发挥其内在潜力,为人们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当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通过细胞工程可以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培养有价值的植株,并可以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 关键词:细胞工程;生物技术;应用;培养 1.引言 所谓细胞工程,是指以细胞为基本单位进行培养、增殖或按照人们的意愿改造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从而创造新的生物和物种,以获得具有经济价值的生物产品。细胞工程根据研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和植物细胞工程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上游工程,包含细胞培养、细胞遗传操作和细胞保藏三个步骤。第二则是下游工程,是将已转化的细胞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以生产生物产品的过程。其中细胞培养是细胞工程的技术基础。细胞培养技术也叫细胞克隆技术,在生物学中的正规名词为细胞培养技术。不论对于整个生物工程技术,还是其中之一的细胞工程技术来说,细胞培养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动物细胞工程主要技术设计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导入和基因转移这四方面,是从细胞水平、核质水平、染色体水平以及基因水平这四个不同层次来改造细胞。植物细胞工程是以细胞的全能性和体细胞分裂的均等性作为理论依据,在细胞水平上对植物进行操作的育种新技术。 2.动物细胞工程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2.1动物细胞工程的概念 动物细胞工程(animal cell engineering)是以动物细胞为基本单位在体外条件下进行培养、繁殖和人为操作,使细胞产生某些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学特性,从而改良品质,加速繁殖动物个体或获得有用品系的技术。其应用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培养与细胞工程(二级学科)。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工程文献综述

本科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________________ —以甘肃农业大学学生公寓18#楼为例学院____________ 资源与环境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环境工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毕业届别 _______________ 二0—四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二0—四年五月 、中水回用理论及实践 要使水资源的既能满足我们各方面的需要,又要可持续发展除了宏观上国家在政策、 法律控制外,同时在科学技术方面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节水技术之一,中水工程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1中水概念 中水(Reclaimed Water)也叫再生水或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 /T48--1999)中的回用水标准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杂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是水资源有效利用的一种形式。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中水主要用于厕所冲洗、道路清洁、车辆冲洗、景观用水、基建施工以及我们可以接受其水质的其他用水。 2中水分类 中水系统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回用的城市中水系统;二是若干建筑群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的小区中水系统;三是独立的建筑物生活污水处理回用 的建筑中水系统。中水水源应优先选用污染程度较低的生活污水,以降低处理费用。中水水源常分为三大类。根据所需中水水量和处理难易程度应优先选用优质杂排水,并按下列顺序进行选择: (1)盥洗排水和淋浴排水组合(有时也包括冷却水)。该组合称为优质杂排水,为中水水源水质最好的,容易处理,处理费用低,应优先选用。 (2)盥洗排水、淋浴排水和厨房排水组合。该组合称为杂排水,水质较好,污水中有机物浓度、浊度油脂含量较高,比优质杂排水水质差些,处理费用也比其高。 (3)生活污水,即所有生活排水之总称,包括厕所排水。这种污水含有机物浓度和悬浮物浓度都较高,水质最差,且处理工艺复杂,处理成本高。 3中水回用用途 中水主要用于厕所冲洗、绿地、树干浇灌、道路清洁、冲洗、基建施工、喷水池以及可以接受其水质标准的其他用水。中水回用的对象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园林绿化包括绿化用水、河流补水、公园冲洗厕所和公园内道路冲洗用水。 ②配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如中水除尘等用水。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摘要:细胞工程是生物制药工业中的关键技术,它是利用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和扩增来生产生物产品,或者作为发现和测试新药的工具。本文综述了细胞工程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它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局限。 关键词细胞工程;生物制药 Abstract: Cell Engineering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a key technology, which is the use of animal cells in vitro and amplified to produce biological products, or as a tool for discovering and testing new drug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cel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in the biopharmaceutical field. Keywords: cell engineering; biopharmaceutical 1.动物细胞技术的历史 在疫苗产业早期,往往利用动物来生产疫苗,如用家兔人工感染狂犬病毒生产狂犬疫苗,用奶牛来生产天花疫苗,用某些细菌接种到动物身上来生产抵抗该种细菌的疫苗。在1920年至1950年,已经开发了多种病毒或细菌疫苗,如伤寒疫苗、肺结核疫苗、破伤风疫苗、霍乱疫苗、百日咳疫苗、流感疫苗和黄热病疫苗等。 早在1950年代,已经能够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来生产病毒。先在反应器中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待细胞长到一定密度后,接种病毒,病毒利用培养的细胞进行复制,从而生产大量的病毒,这一突破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人口、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环境和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 ,开展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现代微生物选育及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为基础的环境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工农业污染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还讨论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环境生物技术;污染治理;城市垃圾填埋;废水;应用前景;MBR技术;环境保护 前言 环境生物技术(EnvironmentalBiotechnology) 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物的生理活动 ,建立降低或消除污染物的生产工艺 ,或能够高效地净化被污染的环境以及将污染物转化为资源的人工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是从传统的废水生物处理技术起始, 通过应用现代微生物选育和培养技术和新型高效生物反应器, 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当前日益严重的包括水污染在内的“三废”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通常,日常生活中较普遍的污染源就是“三废”。“三废”指的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这三大污染源严重污染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将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于“三废”问题的治理 ,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原理将污染物质进行生物降解和生物转化 ,从而提高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目的。 环境生物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活性污泥工艺的发展 ,其理论和实用技术在此一百多年来不断发展和进步 ,并得到广泛应用 ,对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污染至今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我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环境污染现状也依然严峻 ,并有加剧的趋势,近年来 ,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进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对环境污染治理新技术的要求也日益迫切。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 ,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在这一形势下形成的。它是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是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 ,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俱佳的、解决复杂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 ,是当代环境科学研究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目前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中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生物技术已是环境保护中应用最广的、最为重要的单项技术,其在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废物资源化、环境监测、污染环境的修复和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清洁生产等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氮气。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因此它是一种消除污染安全而彻底的方法。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工程、

燕山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文献综述

燕山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20万吨/日小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工艺设计学院(系):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目前应用最早的工艺,它去除有机物和悬浮物的效率很高,对于城镇污水,可确保出水BOD 和SS达到30mg/I 以下,因此,在1996年前在我国尚未要求去除氮磷,该工艺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工艺。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颁布实施,我国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尤其是对出水的氮、磷指标要求更加严格。传统的活性污泥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标准对氮、磷的去除要求,必须加以改造,于是出现了活性污泥法的改进型A/O法和A2/O法。A/O法有两种,一种是用于除磷的厌氧一好氧工艺(A/O),一种是用于脱氮的缺氧一好氧工艺;A2/O法则是既脱氮又除磷的工艺。 目前分子生物技术已开始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为搞清聚磷菌除磷的生化机理,已开始用分子诊断技术获取聚磷菌的遗传信息。现在从活性污泥中已发现的30多种丝状菌中,只有4种准确命名及生物分类学定位,因为这些丝状菌大部分无法进行分离纯培养。目前正用分子诊断技术进行这些丝状菌的生物学定位,以进一步准确了解其特性。分子诊断技术的大量应用,活性污泥微生物基因库的建立,在此基础上用基因技术培育具有高效活性的污泥菌种,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研究主要成果 (一)CCAS工艺 工艺即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对污水预处理要求不高,只设间隙15 nln3的机械格栅和沉砂池。生物处理的核心是CCAS反应池,除磷、脱氮、降解有机物及悬浮物等功能均在该池内完成,出水可达标排放。经预处理的污水连续不断地进入反应池前部的预反应池,在该区内污水中的大部分可溶性BOD被活性污泥微生物吸附,并一起从主、预反应区隔墙下部的孔眼以低流速(0.03~0.05rrgmin)进入反应区。在主反应区内依照“曝气、闲置、沉淀、排水”程序周期运行,使污水在“好氧一缺氧”的反复中完成去碳、脱氮,和在“好氧一厌氧”的反复中完成除磷。各过程的历时和相应设备的运行均按事先编制的程序运行,并可调整程序,由计算机集中自控。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

文献综述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再生医学上的应用 摘要:通过特定转录因子的过表达使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 细胞),这一成果引起了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 由于 iPS 细胞不仅具有与人类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 ES 细胞)相似的基本特征,而且与 ES 细胞相比,不存在免疫排斥和伦理道德问题,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能. 目前, iPS 细胞主要用于细胞分化和移植,并可提供体外的疾病模型,以便于研究疾病形成的机制、筛选新药以及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从 iPS 细胞的产生、诱导方法、生物学特征和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作以研究! 关键词: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胚胎干细胞;重编程;再生医学 正文 1iPS 细胞的产生 主要经历了 3 个大的阶段. 1981 年,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 细胞)建系干细胞是近 30 年来生物学发展最快的领域(Evans 和 Kaufman),这些具有全能性的细胞在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为组织修复开辟了新途径. 尽管这些细胞来源于囊胚内细胞团,基本不存在去分化和重编程的问题,但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伦理道德和异体排斥等问题的困扰. 随着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开创了体细胞在卵母细胞中去分化和重编程的先河. 2000 年,Munsie等从小鼠体细胞核移植囊胚中分离得到了小鼠 ES 细胞,从而拉开了治疗性克隆研究的序幕,使利用病人的健康体细胞对自身的病变组织进行修复成为了可能,尽管这一技术可以避免异体移植所造成的排斥反应,但仍然深陷伦理道德争论的漩涡之中.2006 年,Yamanaka 等将 4 个转录因子导入已分化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而获得了类似于 ES 细胞的多能性干细胞,即“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细胞). 2007 年,Yu 等和 Takahashi 等又分别采用相同的基因改造的方法将人的体细胞逆转为类 ES 细胞,这些划时代的成果不仅解决了利用干细胞进行组织修复所面临的免疫排斥和伦理学问题,在利用病人正常细胞进行组织自我修复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而且是用来研究细胞去分化和基因组重编程的重要途径(不需要胚胎或卵母细胞). 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揭开了再生医学领域的新篇章. 2iPS 细胞的诱导方法 迄今为止,短短几年的时间内 iPS 细胞的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诱导方式而言,从病毒方法如逆转录病毒、慢病毒和腺病毒,到非病毒的转座子载体和蛋白质均能介导外源转录因子诱导产生 iPS 细胞. 利用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载体诱导生成 iPS 细胞时,可能会引起外源基因整合到体细胞基因组,引起插入突变,如果将这些 iPS 细胞应用于临床治疗,会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Aoi 等利用不与宿主细胞整合的腺病毒、质粒为表达载体瞬时转染靶细胞可以获得 iPS

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综述 摘要:细胞工程学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与方法,在细胞 水平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和技术的学科。它是一门现代生物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工具。其研究技术涉及到细胞器、细胞、组织和器官水平利用工程技术原理和手段所进行的各类体外操作。本文以学习细胞工程的意义为起点,接着从细胞工程涉及领域、应用及其种类对细胞工程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细胞工程涉及领域应用种类展望 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细胞工程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按生物类型可分为动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和微生物细胞工程,按实验操作对象可分为细胞与组织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核移植、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方面。通过细胞工程可以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培养有价值的植株,并可以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 1 细胞工程种类 根据设计要求,按照需要改造的遗传物质的不同操作层次,可细胞工程学分为染色体工程、染色体组工程、细胞质工程和细胞融合工程等几个方面。 1.1染色体工程 染色体工程是按人们需要来添加或削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或用别的生物的染色体来替换。可分为动物染色体工程和植物染色体工程两种。动物染色体工程主要采用对细胞进行微操作的方法(如微细胞转移方法等)来达到转移基因的目的。植物细胞工程目前主要是利用传统的杂交回交等方法来达到添加、消除或置换染色体的目的。 1.2染色体组工程 梁色体组工程是整个改变染色体组数的技术。自从1937年秋水仙素用于生物学后,多倍体的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例如得到四倍体小麦,八倍体小黑麦等。 1.3细胞质工程 又称细胞拆合工程,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细胞质与细胞核分开,再进行不同细胞间核质的重新组合,重建成新细胞。可用于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工作。 1.4细胞融合工程 是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不同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可用于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植物上用得多,动物上用得少)及产生单克隆抗体等。其中单克隆抗体技术利用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泌高度纯一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很

物联网技术综述论文

物联网技术综述 引言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1990年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也曾提及物联网,但未引起广泛重视。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概念。 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自动识别中心(Auto-ID)”,提出“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阐明了物联网的基本含义。早期的物联网是依托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物流网络,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

化学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化学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合作导师职称 论文题目5-氯水杨醛缩-2-氨甲基苯并咪唑希夫碱与铜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及与 DNA和BSA作用 1. 引言 癌症成为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是仅次于心血管病的第二大死因,化疗是目前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8年的癌症死亡人数达760万(约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全世界癌症死亡人数预计将继续上升,到2030年将超过1310万。迄今为止,治疗癌症的药物已达几十种,但是由于癌症发病机理复杂,能治愈癌症的药物还很罕见。因此,继续研究抗癌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1]。自1965年,美国化学家Bosenberg[2]等首次发现顺铂trans-[Pt(NH3)2Cl2]具有强抗肿瘤活性后,无机金属配合物作为抗癌药物的研究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Bensichem和Farrel[2]发现用芳香氮杂环碱取代简单的氨(NH3)后,所得配合物trans-[Pt(py)2Cl2]的抗癌活性与顺铂相比进一步增强,含氮杂环的金属配合物更加受到化学家的青睐。虽然目前此类抗癌药物为数众多,但真正应用于临床而且效果很好的广谱抗癌药物十分有限,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核酸是生物体中重要的遗传物质,许多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都是以核酸中的DNA为靶分子而设计的。其基本原理就是配合物中的金属离子与DNA螯合,或配体嵌入DNA碱基对,引起癌细胞DNA损伤,复制和转录受到障碍,从而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并导致其死亡。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蛋白质,能与人体中许多内源性、外源性化合物结合而起到贮备和运输作用,药物药效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其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强弱。因此,从分子水平研究金属配合物与DNA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设计、合成新型的抗菌抗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农村环境污染文献综述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治理机制 农村环境问题是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和成果,但是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农村环境污染已经严重阻碍农村的社会发展和农民的福利改善。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问题应该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对农村环境污染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3个方面,对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1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已经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极大重视,很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对于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1.1农村的面源污染 农村的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处理的污染物对水源,土壤,空气以及农产造成的污染。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的污染。民建中央专题调研组(2008)认为,随着我国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造成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1]江丽丽(2011)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产观念倾向于偏施化肥,化肥的大量使用首先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其次是造成水质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样对农业系统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给大气、

文献综述——关于仿生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宁波大红鹰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所在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班级12环艺(1)班 姓名项征、曾晓敏、吴煌、严依琳学号1251100528、1251120602、 1251120528、1251120534 指导教师王鹏 合作导师 2015年9 月24 日

关于仿生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文献综述 摘要:仿生技术是物与自然的一种深化和融合,从大自然中汲取美学、技术,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设计理念,早已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其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我们的关系最为密切,它能提高我们生活的内容、质量,是尊重自然发展、树立环保意识地另一种方式,在全球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匮乏的今天,更彰显了仿生设计的意义和分量。 关键词:仿生环境设计海洋馆 一、仿生设计的概念 仿生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仿生设计通过具体可感可知的坚实物质形态,模仿流线型运动、有机形态等,创造出亲近自然、充满人性味道的产品、建筑。仿生设计也注重机械和形态特征的研究,注重节能新材料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积累了许多可用于设计的经验教训。因此在概念创新的环境设计中采用生物研究,一定要考虑可持续的设计原则。仿生设计——这一特殊的设计手段,仿佛给放松和宁静的环境,注入了一道“魂”,使环境更加灵动、充满活力,引人注目。 二、仿生设计的优势及价值 在建筑仿生设计中,功能仿生与形式仿生是最常见的。它从自然生命和物质中汲取灵感,使建筑布局更具新意,外型或内部构造呈现出非凡的亲和力。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从蟹壳中获取无穷灵感,设计了闻名于世的朗香教堂。朗香教堂的平面呈现出模拟人的耳朵的形态,它也象征着上帝可以倾听基督教徒的祈祷。形式上的仿生设计就更多了。如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在巴塞罗纳设计了许多明显具有动物骨骼形式的公寓建筑,隐喻着这座海滨城市战胜蛟龙的古老传说。雅克.赫尔佐格、德梅隆与李兴刚合作完成的2008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设计,既像一个孕育生命的巢,又似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展示现代仿生设计的精美成果。从来自世界各地著名设计师的精彩案例中,既可以看到建筑外形如何与环境和谐相融,内部构造与空间功能如何完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