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最新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最新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最新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

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①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五、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

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

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要用事实来检验它是否正确: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布置作业。

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归纳讲解文言知识,并进行课外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二、延伸阅读

(一)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答案:

(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

(3)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

(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三、课堂作业。

完成《基础训练》相关练习。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5、滕王阁序(王勃)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多媒体出示)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着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情,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从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语音方面:平仄相对。 3、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 五.朗读与预习: 1.下列词语的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是:(引导学生逐段批注) A 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 美好 B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崇阿:a 高大的丘陵 C 云销雨霁霁:ji 雨过天晴 D 逸兴遄飞遄:chuan 迅速 2.断句品韵: A 四四对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 六字句的断句: (1.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三三式”; (2.临/帝子之长州;穷/岛屿之萦回“一五式”; (3.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伶官传序优秀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历史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 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 的履历表。明确: 90823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函梁君臣之首 92338系燕父子以组 9264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时间 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 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 沾襟,何其衰也! 6、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生读——1生评价并示范朗读 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 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生读

滕王阁序教案语文版必修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目标3、4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

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婴在洪州任都督时修建的一座楼阁,故址在今天江西南昌赣江之滨。落成时,李元婴封为滕王,所以命名为“滕王阁”。唐高宗时,洪州任都督阎某又重新修缮,并在公元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但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1.关于本文的写作(见“王勃一序传千秋”) 据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受连累贬为交趾(今越南河内)令。在省亲途中溺水身亡,年仅26岁。他的诗文中常流露出一种愤懑忧郁的心情。有《王子安集》。 三、熟读课文 1、听录音,正音断句。2、自由朗读: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提示: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节拍为二二式。 六字句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中必修一《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通观《伶官传序》全篇,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生动晓畅,论证层层深入,感情深沉浓烈,实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下面是其优质课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 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 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新课推进 ㈠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东:名词作状语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三者,吾遗恨也 B、盛(之)以锦囊 C、系燕王父子以组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E、智勇多困于所溺 F、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G、燕王,吾所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又称为“四六文”。 2、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 3、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案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案重难点】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 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案课时】2课时 【教案过程】 一、导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 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 1、作者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需简要说明写作的历史背景,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庄宗喜好音乐戏曲,能演戏、度曲,而他宠爱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迷惑,使其重权在握。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伶官传》就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这一史实。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复习进程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标准实用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 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 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

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度到分析中去的?(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过度: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4、作者从论证角度看,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5、作者从庄宗得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皆自于人,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说说。(谦受益,满招损,防微杜渐以史为鉴力戒骄奢励精图治居安思危) 7、小结: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 8、处于北宋时期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呢?并冠以短序? 9、师结:以古喻今,告戒当时的统治者,要汲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四、课堂延伸: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 择性必修中) 【素养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体会文章的论证力度。 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学习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指唐太宗。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一一《伶官传序》。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02.字水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周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赌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轸zhěn 瓯ǒu 隍huáng 棨qí 戟jǐ 懿yì 襜zhàn 潦lǎo 俨yán 骖cān 騑fēi 凫fú 闼tà 甍méng 舸gě 舳zhú 鹜wù 蠡lǐ 遄chuán 睢suí 睇dì 眄miǎn 阍hūn 舛chuǎn 赊shē 悫què 簪zàn 笏hù 叨tāo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伶官传序优质课教案 篇一: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 一、课题导入 伶是——乐工,伶官是——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乐工在古代的身份是非常低微的,欧阳修为什么要给这些地位低微的人既作传又作序呢?这些地位低微的人到底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欧阳修又想要借此来表达怎样的见解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 、积累相关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 2 、理解本文围绕中心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三、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1 、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句读准确 2 、检查字音(提醒矢的读音和意思) 3 、小组讨论,完成以下几项任务(2 分钟) 检查文言现象 师:其他同学在认真聆听时,要做一些记录 检查完,1 分钟时间进行整理 四、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 、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朗读第一段,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生翻译 2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呢?(没有)明确: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的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作者没有否定这种传统的说法,但是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 、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找生翻译

(二)第二三段 1 、接下来默读二、三段,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一个简单的履历表。明确: 90823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27 函梁君臣之首 92338 系燕父子以组 92641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 、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 年时间,而失天下只用了3 年时间3、作者认为庄宗“盛”的原因是什么,“衰”的原因又是什么?(请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 “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追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一个什么问句?侧 重点在于?———人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是?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找生翻译 4、“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5 、等到庄宗即将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6 、指导朗读 师:能不能通过朗读来体会庄宗的极盛和极衰? 1 生读——1 生评价并示范朗读师评价并指导朗读: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再找1 生读 师再提示:一是断句、二是语气词(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如果调换语气词会有什么效果?生齐试读) 男女生分读 师评价 7 、归纳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 2.庄宗成败给我们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理清思路。 2.人生启示。 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欧阳修的散文名篇《伶官传序》。对于这篇文章,《古文观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欧阳修自己也认为是生平最得意之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看看我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二、释题 伶,封建时代演戏的人,艺人,乐工。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 《伶官传》,欧阳修所著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部分。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书序。 三、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这是个什么句式?反问。改成陈述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这是由于人的作为。 改成陈述句后表达意思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问句语气更加强烈,起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兴盛与衰亡的道理在于人的所为。强调人事。 读第一段。 朗读指导:呜呼,感叹。哪些地方需要重读?体现作者感情和暗示作者观点在词句庶重读。读出重音,“岂非人事哉”和“得”“失”二字应重读,通过重读可以暗示作者的观点,即认为国家的盛衰在于人事,同时传递出理论的根据就是在庄宗得天下的对比。 “可以知之矣”和后文“自然之理也”应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去读,要读得从容缓慢,给人不容置疑的感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