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融资总量_的内涵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社会融资总量_的内涵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社会融资总量_的内涵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社会融资总量_的内涵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理论经济学研究

“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

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刘伯酉

摘 要 “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始于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1年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全新指标的广泛猜测和解读。一般认为,央行推出这一指标是由于其他融资渠道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形成了对传统间接融资渠道的替代作用。为了衡量实际有效的社会融资,应采用更为广泛的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监测指标。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对执行货币政策的意义主要在于: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全面及时反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 社会融资总量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一 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并表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

的社会融资规模”是2011年央行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①;在2011年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②。

从现有对“社会融资总量”解读来看,普遍认为央行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是由于其他融资渠道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形成了对传统间接融资渠道的替代作用,因此,为了衡量实际有效的社会融资,应采用更为广泛的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监测指标。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的绝对比例仍然很高,银行信贷仍然是满足社会融资特别是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手段,央行从2010年开始避免继续使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标,而采取更为宽泛的指标,可能还有其他的考虑。

周小川行长在金融改革中一贯提倡“整体改革”,并被认为是“整体改革理论”的“主要贡献者”③。提出以“社会融资总量”代替M2指标,可以理解为一种在金融统计指标方面的整体改革取向。实际上,如果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央行尽管一度采用较为广泛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但近些年来已经较少公布和采用扩大化的货币供应指标,在各种政策和分析中仅使用流动性较强的货币供应指标。由此看来,“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并不是借鉴国际经验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的特色,而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比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可以解读为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作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的方法,即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可以预

 理论经济学研究

《有效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金融时报》2011年1月7日。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人民日报》2011年1月19日。

魏革军:《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国金融》2011年第1期。

见,“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一个反映央行货币政策效果的指标,将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

同时,采用“社会融资总量”有助于降低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关注程度。实际上,无论是从理论角度还是实证角度,以M2、GDP以及CPI增速关系简单度量货币超发都存在不妥,因此央行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通胀现象的“替罪羊”。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具有多目标性,M2作为中介目标,对最终目标的作用力逐渐减弱。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建立一个新的统计指标,有助于分担M2指标承担的压力,可以为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更大的缓冲空间。

目前,关于社会融资总量并未形成一个统一概念。本文认为,社会融资总量应是社会各类主体,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全部资金融通的总和。从广义上讲,社会融资既包括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也包括各种民间融资。由于通过金融渠道实现的融资占全部融资活动的绝大部分,且这部分融资活动可以通过金融统计部门进行数据监测,因此狭义的社会融资总量主要包括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现的社会主体全部融资①。

从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来看,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社会融资总量是一个流量概念,体现新增融资的部分。在经济学上一般将经济变量分为“存量”和“流量”。前者测定一个时点上变量的总量,后者测定变量一段时期内的变化量或累积量。社会融资总量应当是一个流量概念,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通过各种融资渠道,使社会融资主体融资需求得到满足的全部资金。同时,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社会融资总量应当体现当期新增融资的部分。这就带来了在计算社会融资总量时面临的一个问题,即如何将融资规模进行跨期分配。比如,对于企业的长期贷款,这种贷款需求实际上是划分若干时段的,企业在本期获得了贷款,则当期和未来会计年度的融资需求同时得到了满足,那么在计算当期的社会融资总量时,在理论上应当只计入企业当期所需要的贷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划分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第二,社会融资总量应当从融资需求角度度量。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从资金需求满足程度的角度衡量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从一项融资活动的基本主体考虑,包括借款人和贷款人②,因此在理论上衡量融资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考察全部借款人融入资金的数量,即从资金需求角度出发;二是考察全部贷款人放出资金的数量,即从资金供给的角度出发。如果所有的融资活动都是具有实际用途的,换句话说,所有融入的资金都投入实际生产活动,那么从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角度测算的融资总量应当是一致的,这里的融资总量也就是实际的社会融资总量。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一部分资金供给并非出于满足基于生产性活动资金需求的目的,因此,资金供给可能超过实际资金需求(用于生产性的资金需求)③。提出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出发点是从融资需求的角度,考察社会经济主体资金需求满足程度。与从资金供给角度进行考察相比,社会融资总量更能反映经济社会实际资金需求。与计算GDP类似,社会融资总量应计算“最终融资量”,即剔除“为融资而融资”的部分,这样才不会造成重复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金融机构间的融资不应计入社会融资总量,资本市场上的金融交易部分也不应计入社会融资总量。

社会融资总量可以按照统计范围划分为不同

层次。宏观调控特别是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对于

不同层次社会融资总量的作用方式和影响力有所区别。本文认为,从融资主体的资金来源渠道划分,可以将社会融资总量划分为三个层次。

1.国内基础社会融资总量。国内基础社会融资总量可以定义为实体经济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内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量。这里的金融体系从机构来看应包括银行类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证券类机构(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保险类机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和农村金融机构等。

2.国内实体经济社会融资总量。在实践中,国内实体经济除了通过金融渠道进行资金融通外,也会采用其他渠道进行融资。最为典型的两种融资方式,一种是通过贸易方式进行商业融资,交易双方可以设定预付账款、赊销、融资租赁等条件获得变相资金融通;另一种融资方式是民间融资,实体

8 天津社会科学 2013年第3期①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发表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一文中,将“社会融资总量”定义为“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这一定义属于狭义的“社会融资总量”定义。

这里“借款人”和“贷款人”都是广义概念,“借款人”用来表示融资活动中的资金需求方,“贷款人”用来表示融资活动中的资金供给方。

如果不考虑一些信用行为的存在(如信用卡消费),资金供给只能大于或者等于资金需求———无法满足的资金需求在经济学上不是“有效的”,也无法计入社会融资规模,一个例子就是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有效的担保获得融资,即使其具有强烈的融资意愿,但这并不形成“有效的”资金需求。

经济自行决定融资的规模、价格等条件,形成融资合同条款,但这种方式一般很难受到法律保护。在国内基础社会融资总量的基础上,加上从国内其他融资渠道获得的融资,就形成了第二层次的社会融资总量。

3.广义社会融资总量。广义社会融资总量不仅应当包括国内融资,也应当包括实体经济从国外获得的各种融资。通过国外渠道获得融资的方式主要包括外债、外国直接投资、国外贷款、企业海外上市、侨汇和国外援助等方式。国内实体经济社会融资总量加上国外融资,就形成了广义社会融资总量。

广义货币供应量(M2)长期以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对于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调控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相比,社会融资总量特别是国内基础社会融资总量,更加注重考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总体影响。社会融资总量的出发点是从融资需求的角度,考察社会经济主体资金需求满足程度。社会融资总量既可以反映国内外经济体资金总需求(总量),又可以反映各类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结构)。社会融资总量与M2指标比较,我们看到,第一,两个指标都是从宏观角度描述金融对经济的支持程度。这两个指标都是总量指标,而且都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关联性很强的经济指标。对这两个指标的监测和调控,有助于及时发现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问题,并加以解决。第二,M2是社会融资的重要来源。M2体现了信贷范围内社会融资的上限。尽管我国目前融资渠道逐渐增加,直接融资占比逐年提高,金融市场日趋活跃,但是间接融资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因此M2是社会融资总量的重要决定因素。第三,社会融资总量和M2分别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衡量资金活动。M2指标衡量了可供融资的资金量,社会融资总量则从需求角度考察资金活动,更接近社会生产融资的本质。

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对执行货币政策的意义主要在于: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全面及时反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第一,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满足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要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一般应当从可测性、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可控性来考虑。从可测性来看,社会融资总量具有不同层次,通过整合金融监管部门的数据,可以得到国内基础社会融资总量,通过调研和推算等方式可以得到其他层次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从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来看,社会融资规模与通货膨胀目标、经济发展目标之间都具有非常直接的联系,而且这种相关性强于原有的M2指标①;从可控性来看,央行可以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作用于社会融资总量,从而达到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综上所述,从社会融资总量的基本内涵出发,这一指标可以满足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要求。

第二,社会融资总量作为中介指标更能全面及时反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首先,社会融资总量涵盖的范围更大。由于多种融资渠道的存在,社会融资总量范畴不仅包括间接融资,也包括直接融资,在理论上还应包括民间融资和地下融资,以及对外融资。因此只有全面考察社会融资总量才能完整反映社会融资状况。其次,社会融资总量受宏观经济层面的影响更大,因此对经济变化的反应更加灵敏。社会融资总量应当是衡量各期社会融资的“有效需求”,因此受不同时期政策调整、国际大环境变化、经济活跃程度、经济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比如,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融资需求较大,导致有效社会融资总量上升。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融资总量可以更及时地反映金融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

第三,采用社会融资总量中介指标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改革。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进而影响最终目标。因此,社会融资总量对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货币政策的实现效果。以往将M2指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偏重于数量调控方式,而从社会融资总量特点来看,不仅需要通过数量型调控,而且必须进一步发挥价格型调控的作用。无论是哪个金融市场,连接各种产品的核心是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和汇率。要对除信贷以外的其他市场发生作用,最重要的就是发挥利率和汇率的调控作用,通过调整资金价格,使其他金融市场的价格和规模实现“自动调整”。因此,采用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有助于为利率、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创造条件,也有助于进一步展示央行宏观调控的艺术。

(本文作者:刘伯酉 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经济师)

责任编辑:乐 山

 理论经济学研究

①盛松成《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及实践意义》一文采用2002-

2010年的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社会融资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消费者物价指数的相关性,都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并认为社会融资总量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均衡关系。

货币政策 (2)

第十章货币政策 一、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必须服务于()。 3.()是指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控制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是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而货币政策的目标就是要把物价水平控制在一定的幅度内。 4.()是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其实际上是指将失业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合理的限度之内。 5.一般性货币政策一般包括()、()、()三大工具,通常被人们称为三大传统法宝。 6.目前许多国家对期限不同的存款,规定不同的存款准备率,存款期限越短,其货币性越强,法定准备率就越()。 7.当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率。 8.()对金融和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就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和卖出有价证券来完成的 9.市场利率是影响货币供需与()的一个重要指标。 10.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首先对某些()产生一定的影响。 11.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通过对资金用途、资金利率等有目的的选择,调节货币的()。 12.比较适宜用作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是货币供应量和()。 13.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的()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 14.中介目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类是()。 15.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是具有()、()和()。 二、判断题 1.稳定物价是指保持物价水平的绝对稳定。 2.充分就业是指社会劳动力100%的就业。 3.货币政策的经济增长目标,应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而不是仅仅关注于它的短期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其他国家全部货币收入和全部货币支出相抵后基本平衡,必须无顺差或逆差。 5.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6.实施再贴现政策时,中央银行是处于主动地位。 7.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一项强有力的货币调控工具,因此,这一工具是中央银行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8.金融市场情况一旦发生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迅速改变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方向,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进行经常性、连续性的操作。 9.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但币值稳定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 10.如果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有价证券调整货币供给量。

第9章-货币政策(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 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8.回购交易:是指卖(买)方在卖出(买入)证券的同时,与买(卖)方约定在将来某个

融资基础知识

优选资料 概念解释 融资 英文(F inancing)。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 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 融资通常是指货币资金的持有者和需求者之间,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持有者之间流动以余补缺的一种经济行为这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资金的来源)和融出(资金的运用)。狭义的融资只指资金的融入。 指金融机构针对中小企业推出的定制化融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 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特征,偿债能力弱、融资规模较小、财务规范性差、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问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一般较弱。因此,大型金融机构一般缺乏相关的金融服务方案,主要因为银行为了控制风险,设置了复杂的风控手续,最终实现收益一般较低。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一般都是通过地下钱庄、私募基金、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来获取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我国提倡综合利用政府资助、科技贷款、资本市场、创业投资、发放债券等方式加强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年7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地区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相关政策,对企业反映的部分行业领域进入规则、标准和条件仍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要抓紧研究解决。有国务院新36条细则做后盾,融资租赁或称为中小企业融资重要渠道,中小企业融资重见新曙光。 融资定义 从狭义上讲,融资即是一个企业的资金筹集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公司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拥有的状况,以及公司未来经营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决策,采用一定的方式,从一定的渠道向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去筹集资金,组织资金的供应,以保证公司正常生产需要,经营管理活动需要的理财行为。公司筹集资金的动机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渠道和一定的方式去进行。我们通常讲,企业筹集资金无非有三大目的:企业要扩张、企业要还债以及混合动机(扩张与还债混合在一起的动机)。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比较分析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作用原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并进而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 1、再贴现率政策 再贴现率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或者说是放款利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贷款利率的高低来调节货币供给量,贴现率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就会少,进而商业银行向市场可提供的贷款就会少,市场上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货币供给量就会增加。 2、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的行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作用原理或者说是传导机制可描述如下:如果中央银行向个人或者公司等非银行机构买进债券,则会开具支票,债券出售者会将该支票存入自己的银行账户,该银行则会将该支票交给中央银行作为自己在中央账户上增加的准备金存款。如果中央银行直接从各银行买进债券,则中央银行可直接按照债券金额增加各银行在中央银行中的准备金存款。当中央银行售出政府债券时,情况则相反,但无论买进或者卖出债券,都会引起准备金的变动,而准备金的变动又会引起货币供给按照乘数发生变动。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 由于商业银行都想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所以商业银行总是想把尽可能多的存款放贷出去或者购买债券,但为了应付储户日常的提取存款,所以商业不可能把全部的存款放贷出去,而需要留取一定的金额以作为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准

备金。这种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必须保留的用于支付存款提取用的金额占存款的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定义就可以看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就可以增加商业银行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增加货币供给量;相反,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商业向市场的放贷数量,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 从实践中来说,货币政策的三种工具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第一,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显著。 第二,从货币市场的均衡情况来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必须是以货币流通的速度不变为前提。 第三,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第四,在开放型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受到资金在国际上流动的影响。 另外,从三种货币政策在实践中的运用来看,公开市场业务可以说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最主要的手段。这是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优点:第一,能按照中央银行的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率政策那样只能通过变动贷款条件或者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来鼓励或限制商业银行的借款数量。 第二,中央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上。 第三,操作的规模可大可小,交易的步骤也可以随意安排,从而有利于保证准备金率调整的精确性。 第四,不像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政策那样具有很大的惯性,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改变调节方向,业务也比较容易逆转。

货币政策的作用

普华商学院https://www.doczj.com/doc/2d3815240.html, 货币政策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 货币政策的性质(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以及货币、产出和通货膨胀三者之间联系的方式)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吸引人、最重要、也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一国政府拥有多种政策工具可用来实现其宏观经济目标。 其中主要包括: (1)由政府支出和税收所组成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影响国民储蓄以及对工作和储蓄的激励,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普华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2d3815240.html,

货币政策 答案

第九章货币政策(答案)一、填空题 1.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3.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4.通货紧缩5.自然失业6.通货膨胀7.菲利普斯曲线8.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9.准备金;基础货币10.货币供应量和利率11.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12.自存准备;法定准备13.买进;出让14.有价证券15.现券交易;回购交易16.回购交易17.消费信用控制18.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19.法定准备金政策20.公开市场业务21.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22.窗口指导;道义劝告23.凯恩斯24.货币25.流动性陷阱26.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二、单项选择题 1. A 2.C 3. C 4.C 5. D 6. D 7. C 8. A 9. A 10. B 11. D 12. A 13. B 14. B 15. C 16. D 17. C 18. C 三、多项选择题 1.ACDE 2.ABDE 3.AB 4.CD 5.ACE 6.AC 7.BCE 8.ABCE 9.ABCE 10.CE 11.ABCD 12.ABE 13.AC 14.BD 四、是非判断题 1. 错; 2. 对; 3. 错; 4.对; 5. 对; 6. 错; 7. 对; 8. 错; 9. 对;10. 错; 11. 对;12. 错;13.对; 14. 错; 15. 对;16. 错;17.对; 18.错;19. 对; 20.错;21.错;22. 对; 23. 错;24. 对;25. 对。

五、名词解释 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控货币供给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2.货币政策目标:是由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三个层次有机组成的目标体系,一般所说的货币政策目标指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而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如稳定币值、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 3.菲利普斯曲线:稳定币值与充分就业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关系:要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必然要牺牲若干程度的币值稳定;而要维持币值稳定又必须以失业率若干程度的提高为代价。这一关系可以表现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4.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政策。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是对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5.法定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利范围内,通过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控制和改变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6.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7.公开市场业务:就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的行为。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改变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影响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 一.引言 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为实现一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策略手段的总和。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这些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应量、利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等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并借此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 二.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它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它的基本含义还有着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对货币信用的总量与结构进行控制与调节的行为准则。而广义的货币政策,不仅包括中央银行在短期内对货币、信贷进行调控的行为准则,而且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贷控制与调节的一般行为过程:货币政策的长期目标,中间目标或监测指标的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及其运用,货币政策行为的传递以及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正确地制定和实施国家货币政策必然是它的最基本的职责,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货币政策的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项总量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同其他政策工具相比较, 货币政策的特征在于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宏观金融变量的调控, 来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中的经济增长、通货稳定、国际收支状况、就业水平等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产生影响,促进经济协调、稳定、健康地发展, 保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由于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对社会总需求调控而产生影响的, 所以, 它是一种以总量调节为主的经济政策。

社会融资总量_的内涵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理论经济学研究 “社会融资总量”的内涵 及其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 刘伯酉 摘 要 “社会融资总量”概念的提出始于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11年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很快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全新指标的广泛猜测和解读。一般认为,央行推出这一指标是由于其他融资渠道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形成了对传统间接融资渠道的替代作用。为了衡量实际有效的社会融资,应采用更为广泛的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监测指标。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社会融资总量对执行货币政策的意义主要在于: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全面及时反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并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货币政策的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 社会融资总量 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货币供应量 一 2011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首次提出了“社会融资规模”概念,并表示“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保持合理 的社会融资规模”是2011年央行工作的一项主要措施①;在2011年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②。 从现有对“社会融资总量”解读来看,普遍认为央行提出这一概念的背景,是由于其他融资渠道通过金融市场发挥作用,形成了对传统间接融资渠道的替代作用,因此,为了衡量实际有效的社会融资,应采用更为广泛的涵盖多种融资渠道的监测指标。但是,如果考虑到我国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的绝对比例仍然很高,银行信贷仍然是满足社会融资特别是企业融资的最重要手段,央行从2010年开始避免继续使用广义货币供应量(M2)指标,而采取更为宽泛的指标,可能还有其他的考虑。 周小川行长在金融改革中一贯提倡“整体改革”,并被认为是“整体改革理论”的“主要贡献者”③。提出以“社会融资总量”代替M2指标,可以理解为一种在金融统计指标方面的整体改革取向。实际上,如果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央行尽管一度采用较为广泛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但近些年来已经较少公布和采用扩大化的货币供应指标,在各种政策和分析中仅使用流动性较强的货币供应指标。由此看来,“社会融资总量”概念并不是借鉴国际经验的结果,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体现了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的特色,而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比如,“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可以解读为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作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的方法,即将“社会融资总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可以预 5 8  理论经济学研究 ① ② ③ 《有效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金融时报》2011年1月7日。 《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人民日报》2011年1月19日。 魏革军:《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中国金融》2011年第1期。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解释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指标解释 地区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从指标构成看,省(市、自治区)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其他。 1.人民币贷款:指当地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贴现、垫款等方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2.外币贷款:指当地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贴现、垫款、押汇、福费廷等方式提供的外币贷款。 3.委托贷款:指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当地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

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4.信托贷款:指当地信托投资公司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信托投资计划吸收的资金,对信托投资计划规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信托贷款不列入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5.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指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当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部分,即当地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签发的全部银行承兑汇票扣减已在当地银行表内贴现的部分,扣减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地区社会融资规模不重复计算。 6.企业债券:指在当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超短期融资券、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资产支持票据、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可转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 7.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指在当地注册的非金融企业在境内正规金融市场获得的股票融资。 8.保险公司赔偿:指当地保险机构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义务而提供的各项资金。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 一、货币供应、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 (一)货币供应 1. 货币供应量的内涵和外延 根据传统的定义,货币供应量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在现代的意义上,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国家某一时点上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货币和执行货币职能的金融资产的总和。从统计上看,货币供应量包括中央银行的现金发行和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现金具有绝对的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负债项目的流动性较低。 货币层次的划分:世界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以便中央银行控制有所侧重,具体为: M0=现金(通货) M1=M0+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包括定期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的存款 M4=M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 M5=M4+政府短期债券和储蓄券 M6=M5+短期商业票据 其中,对M1到M3的监测和调节被大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所采用,比如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最看重M2,英格兰银行则注意M3,而日本银行强调的是M2+CDs。 2.决定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因素 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主体:传统和现代货币理论有的认为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有的认为是内生变量。但是大多数经济学家承认,货币供应量并不仅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意愿和决策,也取决于作为货币需求者的大量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决策,货币供应量主要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创造出来。因为,第一,现代的现金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个别国家由财政部发行)。第二,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存款货币的创造能力;第三,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受中央银行决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第四,中央银行直接决定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 (二)基础货币 1. 基础货币的定义 指流通中的现金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表现在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是货币性负债总额。根据复式记账原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对应的是,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 对外资产净额+政府债权资产净额+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其他金融资产净额。 中央银行资产总额增减带动基础货币量增减:在中央银行的资产中,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基础货币量的变化则取决于各项资产增减变动相互抵消后的净值。基础货币是社会各金融机构创造信用的基础,因为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变动制约着银行信用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动;中央银行可以借创造基础货币的多少,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影响基础货币量变动的主要因素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性负债,并对应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资产。中央银行对外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中央银行对商

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研究

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研究[摘要]货币市场是一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货币市场有利于一 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本文就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趋势,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市场结构;货币政策;关联性 1我国货币市场的结构特征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货币市场得以较快发展。1983年中国农业银行成为国内第一个成立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84年在我国一些大型城市第一次出现具有同业拆借市场性质的“信息中心”;1991年国务院正式批准政府债券可在市场上进行交易;1986年市场上出现了最早的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后来于1997年央行下文中止发行)。我国货币市场交易总额占GDP比例也是逐年在提升,2003年该比例为26031%,2011年该比例提高到49711%。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债券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共同构成的市场体系。2003年货币市场交易总额为3037659万亿元,2012年货币市场交易总额为2379469万亿元,十年间货币市场交易总额增长了近8倍。从整体上看,我国货币市场在近30年里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货币市场结构逐步完善。 11我国货币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特征 我国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曲线已经形成,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我国的短期利率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短期利率连接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经济政策是通过对短期利率产生影响,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达到政策目标。以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例,笔者主要研究IBO001、IBO007、IBO014、IBO021、IBO1M、IBO2M、IBO3M、IBO6M、IBO9M、IBO1Y,通过对这10个期限的利率数据进行平稳性ADF检验,结果显示IBO001、IBO007这两个期限品种数据为平稳序列。通过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各期限利率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各期限利率间的相关系数高,尤其IBO001与其他期限利率的相关系数更高。 12我国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结构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货币市场的各子市场结构趋于完善,但仍有一些待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 摘要: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我此次论文的目的是阐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我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进行了概述,具体涉及到货币政策的含义,内容及特点,在明确对象的概念及特点的情况下我才能更好的引申出货币政策的作用及价值。第二部分我详细介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产生的作用,具体分为了6个作用,其中还涉及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及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既定的目标,通过对目标的分析,我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了更详尽的理解。 关键字: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物价稳定经济增长 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一)含义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也就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或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1.狭义的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2.广义的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二)内容 1.货币政策作用过程来看: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有效性等内容。 2.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来看: a)信贷政策:对信用行为进行管理而采取的方针和措施:调节社会信用总量和结构。 b)利率政策:对市场利率的一般水平进行调节,是间接调控信用规模的手段。 c)外汇政策:中央银行控制和调节汇率实施外汇管制。控制国际资本流动和平衡国际收支的方针和措施。 (三)特征 1.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经济政策。

简述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及其功能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货币政策目标确定以后,还需要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来保证其实现。中央银行可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常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且能对社会的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政策工具,俗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即规定金融机构只要经营存款业务,就必须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建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盲目发放贷款,保证客户存款的安全,维护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大危机后,人们开始认识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一个重要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机理是:中央银行通过调高或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能力,从而达到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具体来说,当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减少,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扩张,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需要上缴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数量增加,可自主运用的超额准备金减少,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减少贷款或投资,引起存款的数倍紧缩,市场中货币供给量减少。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和局限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优点主要有:第一,中央银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制定者和施行者,中央银行掌握着主动权。第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影响货币乘数作用于货币供给,作用迅速、有力,见效快。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具有局限性:第一,缺乏弹性,有固定化倾向。由于作用于货币乘数,即使准备金率较小幅度的调整,可能也会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巨大波动,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常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调控效果较为强烈,不宜作为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的日常性工具,这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第二,为了体现公平性,各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各类存款机构基本都一样,“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能使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较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难以把握货币政策的操作力度与效果。第三,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干扰较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当对法定准备金存款不付息时,还会降低银行的盈利,削弱其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二)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取得资金,将已贴现的未到期票据再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进行转让的票据行为。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再贴现资格的规定与调整。 1.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机理 (1)调整再贴现利率的作用机理。 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利率主要着眼于短期的供求均衡。中央银行通常会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随时调整再贴现利率,用以影响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向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5.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尽管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在不断发展,各种学派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不同看法,但归纳起来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主要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 (一)利率传递途径 利率传导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但从早期休谟的短期分析、费雪的过渡期理论、魏克赛尔的累积过程理论中所涉及的利率传导理论均未得到关注。直到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及IS-LM模型的建立才正式引起学术界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研究。利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水平i↓→投资I↑→总产出Y↑。 (二)信用传递途径 威廉斯提出的贷款人信用可能性学说是最早有关货币政策信用传导途径的理论,伯南克则在此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渠道两种理论,并得出货币政策传递过程中即使利率没发生变化也会通过信用途径来影响国民经济总量。信用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贷款供给L↑→投资I↑→总产出Y↑ (三)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 托宾的Q理论与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则提出了货币政策的非货币资产价格传递途径。资产价格传导理论强调资产相对价格与真实经济之间的关系,其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资产(股票)价格P↑→投资I↑→总产出Y↑。 (四)汇率传递途径 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一个极为敏感的宏观经济变量,因而它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理论主要有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机制的基本途径可表示为: 货币供应量M↑→实际利率i↓→汇率E↓→净出口NX↑→总产出Y↑。(3)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 中国货币传导机制的发展经历了从1953-1997年底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到1998年至今以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两个阶段。 1.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从1953年中国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以来,到1997年底中国实行的是以直接控制为主的货币控制方式。在这一阶段,政府对信贷进行直接控制,并在不同时期为了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和金融体制的要求,直接控制的程度和方式存在着不同。具体可以分为

货币政策知识总结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及其之间关系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但其四个目标存在矛盾冲突,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的矛盾,为了稳定物价,必要的措施就是紧缩银根,降低通货膨胀率,结果导致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2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即使本国物价稳定,国外发生通货膨胀,导致本国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国际收支不平衡。3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4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5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选择性货币政策;直接信用管制;间接信用工具。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观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是其对所有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而有力的,效果明显,收效迅速。缺点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再贴现政策:优点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3.再贴现政策具有告示效应4.再贴现政策可以防范金融恐慌缺点1.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政策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2.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 3.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利用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方向或者利差大小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决策 公开市场操作:优点1.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 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其操作不会因变动剧烈而带来不良影响 3.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微幅调整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理想工具 4.公开市场操作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即可纠正其错误,而不致造成过大损失 5.公开市场操作可迅速进行缺点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强,政策意图告示作用较弱 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存款货币创造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部分现金提取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1.存款准备金2.超额存款准备金3.现金持有量4.存款数量 联系实际,分析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配合运用 (一)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配合时必要的 (二)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 (三)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 (四)与收入政策的协调配合 中央银行

结构性货币政策意义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意义 中国央行最近推出了一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如定向降低准备金率(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 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定向降低再贷款利率(再贷款)等,引起了经济金融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一种流行的解读是央行逐渐退出外汇市场干预,外汇占款这一基础货币创设渠道萎缩;央行在不愿意用降准这一猛药情况下,寻找新的平稳的基础货币投放方式;或者是在经济周期下行期间且信贷规模增长过快,央行在不对货币总量开闸放水条件下,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因此,有学者建议央行应该尽快退出这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 笔者认为,上述解读虽然吻合事实描述,但并没有深入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深化改革的初期阶段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在进行中、财税引导政策不到位的时候,更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配合中国国务院的经济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三农产业和民营经济等。 回顾历史,二战后主流的货币经济学大都认为,货币政策应该相对独立于财政政策,应该注重市场利率或货币总量而非货币结构。不过在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央行可以配合甚至部分取代财政政策,实施积极主动的结构型货币政策。比如在2007年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在实施数万亿数量宽松政策时,特别针对了房屋抵押债券(MBS)

以刺激住宅行业的复苏;英格兰银行推出了旨在激励银行对实体经济提供信贷的贷款融资计划(Funding for Lending);欧央行也推行了针对实业信贷的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Targeted LTRO)。各国央行之所以纷纷推出这些特殊的结构性货币政策手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财政政策受到政治选举周期的影响,对突发性金融危机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大萧条无法做出积极的应对。经济增长恢复正常之后,伴随着零利率和数量宽松政策的结束,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在英美等国会逐渐退出。 中国的情况与金融危机以来的西方国家又有所不同。中国短期利率还远高于零,所以没有实施数量宽松政策的必要。如果顺着这一逻辑,似乎中国也没有必要实施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因为经济的周期性减速,通常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给来应对。但是现实在于,中国不仅面临经济的周期性减速,也面临经济增长模式的转轨、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金融体制的改革。财政政策的体制制约目前还比较大,新的财政预算体制的改革还尚在酝酿,而政府其他部门在结构调整方面历史上也不尽如人意。 随着央行政策操作的独立性逐渐加强,可以做到不对货币总量进行开闸放水的同时,创新一些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手段如定向降准和PSL。这样既可以避免回到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的老模式,又可以完成深化改革近期内所需要的经济结构的调整。

弗里德曼 货币政策的作用 翻译

背景: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经过恢复与改造,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呈现繁荣景象;第二阶段,面对危机与“通胀”,经过调整,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形势好转,但债务负担沉重;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政策,90年代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 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针对美国70年代的滞胀,弗里德曼提出了货币政策的单一原则,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主要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就业与经济发展,因为他认为货币是中性的,这与传统的凯恩斯理论是不同的,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因而二战后西方国家都采取了凯恩斯的方法,通过赤子财政扩大总需求以推动经济发展,然而在美国却出现了财政赤子巨大与失业严重的局面,导致了滞胀.所以弗里德曼提出了他的货币理论. 《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在经济中的地位》这篇论文就是要讨论其中一种经济政策的手段--货币政策。详细阐述货币政策手段的贡献有那些,究竟怎样运用该政策才可一使得经济成效达到最大值。 本论文从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究竟什么是货币政策所达不到的2.货币政策可以达到的目的有那些3.怎样来执行货币政策才是合理的。 货币政策的作用 人们对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问题的看法是广为一致的:即高就业率,稳定的价格,及迅速的经济增长。然而,在这些目标是否彼此协调的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却不是那么一致,或者,在那些认为这些目标彼此并不协调的人当中,人们对这些目标可以且应该以何种代价相互替换的问题的看法也不是那么一致。人们在对下述问题的看法上意见是最不一致的:即在取得这几个目标的过程中,各种政策工具可以且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今晚我的中心议题是这类工具中的一种——货币政策的作用问题。货币政策能有哪些贡献呢?而且为了使货币政策发挥最大作用我们应如何指导它呢?关于这些问题众说纷给。在新创造的联邦储备系统第一次激发起人们的热忱时,许多观察家将20世纪20年代的相对稳定归功于(用一句适当的时髦话说就是)该系统良好的协调能力。人们普遍地相信: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在这一时代里,商业周期已因货币技术方面的进步而变得过时了。尽管毫无疑问还存在着某些异议,但这种看法却为经济学家及外行人所共同特有。大萧条摧毁了这种天真的想法。于是,人们的看法又转向了另一极端。货币政策是绳索一根。你可以拉它以中止通货膨胀,但是你却不可以推它以防止衰退。你可以将马引到水边,但你却无法使它喝水。这种格言式的理论很快地便为凯恩斯的更有活力的、更加深奥的分析所代替。 凯恩斯同时还提出了一种解释,以说明货币政策在抑制衰退方面所谓的无能为力,这是关于衰退问题的一种非货币解释,是货币政策的替代物,用以对付衰退。凯恩斯的建议得到了热烈的欢迎。如果流动偏好是绝对的或近似于绝对的——正如凯恩斯在严重失业时期所认为的那样——那么利率将不可能通过货币措施而降低。如果投资与消费受利率的影响极小——正如汉森及凯恩斯的许多美国支持者所认为的那样——那么较低的利率(即使可以实现的话)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很小。货币政策受到了双重限制。据认为,由投资崩溃或投资机会短缺、或顽固的节俭等因素带来的经济紧缩,是不可能为货币措施所中止的。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办法,那就是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可以弥补不充分的私人投资。税收减免可以破坏顽固的节俭习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