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一、在控病中难以驾驭的蓝耳病病毒特性

1.病毒的持续感染性

蓝耳病病毒(PRRSV)持续性感染是猪蓝耳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被感染猪产生的毒血症,相对于其他病毒感染,其病毒血症时间长达28天以上。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组织中存活数月。病毒持续感染包括长时间不间断的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带毒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及肺脏等组织中病毒可存在很长时间,向外排毒达4个月之久。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其妊娠母猪产下的仔猪可长期带毒,在猪群中表现出持续性感染。PRRSV之所以在体内持续存在,是因为宿主免疫体系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

2.抗体依赖性效应(ADE)

感染后的PRRSV在巨嗜细胞中复制,巨嗜细胞不能将病毒杀死。当病毒与抗体在巨嗜细胞上结合后,病毒更容易进入巨嗜细胞,这种作用被称为抗体依赖性效应(ADE)。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PRRSV在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非但不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反而能刺激PRRSV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也会降低中和抗体应答的效力,低效价的抗体会增加病毒粒子与巨噬细胞结合机会,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

3.病毒的免疫原性低

该病毒中真正有抗原作用的是E蛋白(囊膜蛋白),但量非常少。猪产生的大部分抗体是核蛋白,而核蛋白对抗原性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这是由于产生的有用抗体很少,无用抗体多,且抗体产生很慢造成的。

4.病毒能逃逸免疫监视

PRRSV诱导的中和抗体产生的时间很晚,要到蓝耳病毒血症消失后或感染后30 d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而注射猪瘟疫苗后3-4d就能出现有活性抗体。同时,PRRSV中和抗体的能力也很弱。研究发现,对于一般病毒,只需要1个活性抗体就可以中和1个病毒粒子;而对于PRRSV,需要10个活性抗体才能中和1个病毒粒子。中和抗体延缓产生是PRRSV逃逸免疫监视的主要机制,也是PRRSV感染的主要特征。

5.细胞免疫也无大作为

上面指出,在PRRSV感染过程体液免疫的作用微弱,但是,细胞免疫所起作用也不大。研究表明,PRRSV的感染不能引起任何重要细胞因子的表达,这或许也是造成特异性免疫反应不理想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通过减少巨噬细胞来控制PRRSV的感染进一步表明,中和抗体和T细胞应答的作用是次要的,而且它们发生作用很可能是在最后清除病毒时,而不是在感染前期和中期的过程中。

6.引起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

研究结果表明,PRRSV感染可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感染细胞的凋亡,造成猪体免疫抑制,产生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引起猪体免疫功能下降。例如,PRRSV对猪瘟弱毒疫苗和气喘病活菌苗的免疫应答能产生干扰。进而猪群容易遭受各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临床上常见蓝耳病与圆环病毒2型或猪瘟病毒或伪狂犬病毒或肺炎支原体等混合感染。常继发的病原有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放线杆菌,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和附红细胞体等。由蓝耳病引起的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是使被感染猪群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单一PRRSV 感染很少导致猪死亡。

以上所述正是控制蓝耳病“难”之根本所在。众所周知,控制病毒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的疫苗,理想的PRRSV疫苗应该在短时间诱导出高水平的中和抗体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然而,由于PRRSV的致病机理尚不清楚,迄今为止还未诞生这种疫苗。对灭活苗而言,由于只能产生微弱的体液免疫反应,用其对付PRRSV这类病毒的感染,从根本上说是无效的。有研究表明,弱毒苗可以应对同类型毒株攻毒(但其机理尚不明了)。即使如此,只因PRRSV很容易变异,使得弱毒苗的有效性极其有限,对于基因型仅有1%差异的PRRSV,这种疫苗也没有交叉保护作用,这是与其他病毒疫苗很大不同之处。

猪e网网友了解到为了防制蓝耳病,对猪究竟打不打苗这个问题,在兽医界有争论,各执其理。主张打苗的理由是:

1)弱毒苗可以应对同类型毒株攻毒;2)可减轻病症,缩短病毒血症期,减少病毒外排,有一定保护作用。

主张不打蓝耳苗的根据是:

1)当蓝耳病发生时,在繁殖猪群注射弱毒苗后,蓝耳病活疫苗本身的病毒有可能和野毒形成新的杂合子, 即新型的蓝耳病毒;2)病毒可经免疫猪传给非免疫猪,可通过胎盘屏障感染仔猪,通过精液传下一代;3)弱毒有毒力返强的风险。

在养猪生产场家中,有的打灭活苗,有的打弱毒苗,有的两种苗同时打;有的死苗、活苗都不打。打苗的有发病的,也有不发病的;不打苗的有发病的,也有不发病的。从统计上分析,打苗或不打苗与蓝耳病发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国内有专家对多个猪场接种不同来源

的PRRSV疫苗的猪群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并不比非免疫猪群的抗体水平高;且其抗体滴度的离散性远比非免疫猪群高。尽管研究表明,猪群发病与否与PRRSV抗体水平没有直接相关性,但上述调查结果,一方面说明猪群的抗体水平与是否注射了蓝耳苗无关外,同时也显示注射过蓝耳苗猪群的抗体水平的高度离散性不能不是对猪群的健康具有潜在性威胁。

总之,不能把防制蓝耳病的希望主要寄托在当前的PRRSV疫苗上,因为眼下任何一种PRRSV 疫苗都不能产生很好的特异性免疫力来有效保护猪群免遭PRRSV的攻击。

二、在控病中可以利用的蓝耳病病毒的特性

1.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

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表现是:1)在干燥的环境中PRRSV容易失活;2)当pH低于6和高于7.5时,PRRSV很快丧失其感染性;3)用脂溶剂(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PRRSV病毒囊膜被破坏,进而失去感染性。

针对该病毒的以上特性,平时可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溶液处理病毒污染物,及时清洗圈舍和用具,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始终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创造PRRSV难以生存的环境条件。通过加强消毒,既能杀灭病原,又可切断病原传播途径,蓝耳病也因此能得到控制。

2.感染了PRRSV的猪具有自我由阳性转为阴性的能力,即具有自我康复功能。PRRSV 的这一特性与流感病毒类似。在当前尚无有效手段之前,PRRS可以自我康复的特性给我们防控此病带来了希望。如果说,本文中第一部分展示的是PRRSV“凶狠”的一面,那么,这里展示的却是它的“温柔”的一面。

PRRSV虽然具有持续感染的特性,但是可以转阴的。这种现象尤其在中大猪、母猪群上最常见,感染过PRRSV的猪,如果没有其它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大约4~5个月后被感染猪已不再向外散毒,大部分猪群的抗体就会转阴。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阴性母猪群。这些猪或许不全是真正的阴性猪,但对同样亚型毒株的攻击具有保护力。自我康复现象在小猪中也常见,那些已经确诊被PRRSV感染且表现出体温升高、皮肤发红、耳朵发紫的保育猪,在很多情况下,只要加强护理,防止继发感染,其中大多数猪都可康复。

基于这一事实,首先在美国采用了人为主动让幼龄后备猪(25-30kg)感染PRRSV,方法是通过病猪的内脏、粪便或血清等让其同时整体性感染PRRSV,经过3-4个月的排毒,其中绝大多数可以由阳转阴,中途不断淘汰检测出来的阳性个体,最后在后备猪配种前建立起PRRSV阴性的种猪群。

这些病猪的康复的原因在于自身有较强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免疫力包括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是机体与生俱有的防御机能。它对各种病原生物都同样具有抗感染作用,因此这种防御作用是非特异的。特异性免疫是后天形成的,是外部病原体作为抗原进入机体后,经机体识别后产生的专一性免疫反应。本文第一部分提到的注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但是,在对待蓝耳病的问题上,有人过分依赖特异性免疫(疫苗),而忽视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的提高。

非特异性免疫虽然受到遗传控制,但更多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善环境可以有效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在防控猪的疾病问题上,必须建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念,通过精细饲养管理来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把猪当人看”,抓好猪的“衣食住行”。

所谓“衣”,是指猪的毛被,要做到皮毛健康,有光泽。皮毛是非特异性免疫中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营养和健康状况的表观标志。丰富的饲料营养、良好的清洁卫生和定期驱虫灭虱是保证“衣”好的必要措施。

所谓“食”,是指饲料和饲养,重点要做到:1)饲料营养全价,饲料配方与喂量在不同生理阶段应有所不同;2)慎选饲料和原料,严把质量关;3)严防料霉,饲料中添加脱霉剂(有机脱霉剂优于无机脱霉剂);4)适当的药物保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以添加中草药和益生素制剂为主),并控制好细菌性疾病(添加必要的抗生素为辅)。

所谓“住”,是指改善猪舍环境,重点做到控好“三度”和“一通”。控好三度,即控温度、控湿度和控密度;一通即通风。如果能真正做好“三度”和“一通”,猪生活环境是很理想的。要做好这些关键在于建立“善以待猪”的观念。

所谓“行”,包括猪的运动和移动。

运动,对于猪的健康是必要的,尤其是种猪,应保证足够的运动空间,要设立运动场。规模化猪场中“限位栏”严重限制了猪的运动,有损健康。

移动,是指要谨慎处理猪的转运、转栏、并栏,尽量避免途中应激和感染。

综上所述,抓好了猪的“衣食住行”,就能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也就将易感猪转化为非易感猪。这样,即使猪隐性带毒,也不会发病;更有可能的是,在良好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的体况下,隐性带毒阳性猪将转为不带毒的阴性猪。

总之,蓝耳病也是传染病,要控制蓝耳病不发生,就必须控制好传染病发生的3个条件。1)消灭、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染媒介,上述2点主要通过消毒、隔离、全进全出和分点饲养等措施来实现。3)努力将易感猪转变为非易感猪,这就必须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在当前还没有有效PRRSV疫苗前,加之蓝耳病有自我由阳转阴的特点,通过精细饲养管理来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尤为重要。

蓝耳病的症状与治疗

蓝耳病的症状与防治 猪蓝耳病,又叫猪高热综合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RNA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以妊娠母猪发热、厌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新生及断奶仔猪高死亡率以及各年龄段尤其是仔猪的呼吸道疾病为特征。 一、流行特点 蓝耳病可引起猪群多系统病症,繁殖母猪感染可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等严重的繁殖障碍,死胎率可达到20%-60%,初生及断乳前仔猪呼吸困难及高死亡率(可高达80%);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并易继发细菌(猪链球菌、巴氏杆菌、猪丹毒杆菌等)或病毒感染(狂犬病毒、猪流感、猪圆环病毒2型等),死亡率增加,生长缓慢;育肥猪感染多数发病较温和,但可造成饲料报酬降低,生产性能下降,公猪感染可造成精液品质下降;猪只一旦感染蓝耳病,常可导致长期带毒并持续感染而不断向外排毒,引起本病反复发病且难以根除,甚至出现爆发流行趋势。 二、临床症状 (一)变异株蓝耳病:感染变异株蓝耳病病毒的所有猪,包括仔猪、育肥猪、母猪、公猪等,均表现为高热,体温升高到41-42℃,单吃青饲料,厌食或不食,后期排球样粪便;耳部、口鼻部、后躯及股内侧皮肤发红、淤血、出血斑、丘疹,背部皮肤毛孔出血,眼结膜炎,咳嗽、喘;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转圈运动、抽搐等神经症状。 (二)标准株蓝耳病病毒感染症状表现各种各样,主要包括: 1、母猪主要表现为散发型繁殖障碍,表现为猪场有一定比例的母猪出现早产、流产、产死胎、弱胎、无乳或少乳等。此外,还偶尔出现母猪猝死、高烧等症状。 2、新生仔猪出现高烧、喘、腹式呼吸、眼睑水肿、死亡等;新生仔猪表现正常时,往往在保育阶段仔猪出现各种继发感染,断奶后死亡率增加。在很多猪场,蓝耳病已成为断奶猪健康状况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3、由于蓝耳病往往易与猪瘟、猪伪狂犬、猪圆环病毒等病毒病并发感染,临床需作鉴别诊断;继发细菌感染引发败血症时,常见急性出血性病变,病猪发烧,死亡迅速,剖检见全身性出血性病变(类似猪瘟);并发弓形体感染时,常引起病猪高烧及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征候群。在临床上表现为用磺胺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缓解停药后仍复发;并发附红细胞体引起出血、贫血、黄疸等。 三、剖检变化 (一)间质性肺炎,肺部点状出血。肺肿胀、变硬、间质增宽,呈不能萎缩的橡皮状肺,支气管充满泡沫或黏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出血明显;部分病猪喉头出血。 (二)部分病猪胃部出血,溃疡,结肠及直肠内充满球状粪便,小肠、大肠严重出血,少数小肠及盲肠肠粘膜上覆有糠麸样物质,剥离后有小的溃疡灶。 (三)脾肿大、有梗死灶。 (四)有的病死猪肝脏肿胀,有出血点。 (五)部分病死猪肾肿大,呈褐色或土黄色,质地较脆,有淤血、出血现象,膀胱有大量出血点。 (六)全身达淋巴结肿大、出血,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 (七)病程长者多发性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腹膜炎,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有纤维性沉着。 四、综合防控措施 (一)加强管理,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 1、注意保温、通风,保持猪舍清洁、干燥。

猪蓝耳病论文

猪蓝耳病的研究及防治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 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 关键词:无名高热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预防饲养管理 2006年春秋之季,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 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通过相关部门及专家近一年的探索与研究,已证实该疫病是由高致 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Abstract: in some regions of our country one after another outbreak of a high fever fo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syndrome, the disease propagation speed fast, an area popular with wide, high mortality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pig, has raised a field on "high fever"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torm, to set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with great havoc. Keywords: unknown high fever of highly pathogenic PRRS vaccination management 2006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 in some regions of our country in succession outbreak of a high fever fo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syndrome, the disease propagation speed fast, an area popular with wide, high mortality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pig, had set off a field on "high fever"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torm, to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bring great disaster.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xperts to nearly a year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highly pathogenic swine blue ear virus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comprehensive syndrome virus variation) caused by an acute and highly lethal disease.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 1.1 疫病的流行性 本病自2006年5月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中东 部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接着于10 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 份。近期又在广东云浮市出现疫情,呈现明显的跨区域流行和传播特征。一般来说,一旦猪场感 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天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 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致死。 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 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被感染的猪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 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

蓝耳病最佳用药方案

蓝耳病最佳用药方案 药物预防的原则: 一、治少防多。(猪群中如果有三、五头猪发病,就要对大群进行药物预防,发病猪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二、预防减量,治疗加倍,重视辅助用药。按疗程用药。(常规预防性用药适当减量适用,减少药物的种类,减少用药量,治疗则反之,同时辅助用药,如增加能量,解热,保肝护肾、平衡电解质等。) 三、合理搭配药物避免配伍禁忌。 猪群精确化用药方案: 一、按猪生长阶段的用药方案: 断奶前后十天,用药目的控制断奶应激,增强猪体体质,净化疫病(萎鼻、蓝耳、圆环、支原体)等。 1、盐酸多西环素500g+金芪强5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2、特效氟美欣2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3、特效泰乐菌素100g+灵芝金维300g+金芪强300g/500kg饲料 30—60kg之间,猪只本阶段的生理因素造成呼吸道病多发,强化用药,避免“18周龄墙”对猪的伤害。

1、特效阿米卡星2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2、特效泰乐菌素1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3、特效多西环500g+磺胺六甲氧嘧啶钠300g+小苏打300g+灵芝金维 300g/500kg饲料 二、按季节气候变化可选用的用药方案: 冬春季节以预防气喘病、链球菌、5号病、腹泻性疾病为主,可选用方案: 1、特效泰乐菌素100g+特效多西环素500g +金芪强300g/500kg饲料 2、阿莫西林500g+毒疫康300g /500kg饲料 3、特效氟美欣200g+金芪强3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夏秋季节以预防高热病、血虫病、中暑、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用药方案为: 1、菌虫统治500g+金芪强300g+灵芝金维300g+金伊维200g/500 kg饲料 2、阿莫西林300g+灵芝金维500g/500kg饲料 3、特效氟美欣200g+特效多西环素200g/500kg饲料 猪场常备药物:金芪强、氟美欣、毒疫康、特效金伊维、菌虫统治、灵芝金维、阿莫西林、特效型泰乐菌素、特效型多西环素、特效阿米等。

浅谈猪蓝耳病的防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8705685.html, 浅谈猪蓝耳病的防治 作者:徐永芬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2期 [摘要] 猪蓝耳病又称为猪繁殖及呼吸综合症,是新近发现的由猪蓝耳病病毒引起的一种 以流产、死亡、胎儿木乃伊化、死产、弱仔和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特征的繁殖障碍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是以病毒侵害猪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等,从而引起猪发热、不吃、精神沉郁、萎靡、喷嚏、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四肢远端等出现充血、淤血、出血、青紫、发绀等多种症状。它是一种有高度传染性的猪综合症,现已成为养猪业的主要疫病之一。 [关键词] 猪蓝耳病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234-02 从各种书籍资料的理论上看,猪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热性的传染病。但从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猪蓝耳病不仅是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热性的传染病,而且更主要是侵害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多系统的一种急慢性、热性、低温性的传染病。现笔者就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多年的实践经验综合叙述如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1 病源特征 该病毒是由鼠的动脉炎病毒,通过伤口感染了中欧的野猪后产生的变异病毒,这些野猪曾作为狩猎使用被引进美国,被引进的野猪就作为中间宿主将病毒传播至北卡罗来纳州,形成了后来的两大独立的蓝耳病病毒原型:欧洲型和美洲型。本病的病原又名莱利斯塔病毒为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呈卵圆形,有囊膜,直径在40~60nm之间,表面有约5nm大小的突起。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25~30nm。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差异分为两个型,即以ATCCVR-2332(VR株)毒株为代表的美洲型(简称 B亚群)和以Lelystadvirus(LV株)为代表的欧洲型(简称A亚群)。毒株之间存在显著的 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少的交叉反应。我国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均属美洲型,迄今还没有发现欧洲型毒株,同时我国的分离毒株也存在变异现象,现已发现有缺失变异毒株的存在。 2 流行特点 猪蓝耳病和高致性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猪是唯一的宿主,也是唯一的易感动物。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空气、饮水、饲料、配种、人员接触、污染工具等经呼吸道、消化道、精液等进行水平传播或垂直传播。本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但以夏、冬季较为显著多发、频发。猪群不分品种、性别、年龄均易感染。但以

猪蓝耳病现状及防治

猪蓝耳病现状及防治 随着养猪行业的不断发展,养猪业的规模养殖是工厂化生产方式,存栏密度高,容易导致疫病的发生、传播和变异,而在这时候猪的防疫免疫显得尤为重要。猪高致病性蓝耳病是由病毒引起的猪繁殖及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本病是一免疫抑制性疾病。我国90年代发现本病的存在,2000年出现较大面积发生,自2006年初以来,在大部分省区出现暴发性流行,即“猪无名高热综合征病”,由于过去接触较少,防治经验缺乏,致使一些养殖户惊恐不安,尽管兽医采取各种方法来控制和消灭蓝耳病,包括执行最严格的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但是猪群重新感染蓝耳病的风险依然很高。基层兽医束手无策,相关管理部门手忙脚乱。此病的流行特点是近代中国养殖猪业从未有过,传播之快、牵涉面之广、发病率死亡率如此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给我国养猪业造成灾难性的巨大损失。 蓝耳病对猪的危害可以说排到前两名,不过相对十年前的状况,如今比较稳定。国家暂停强制免疫,或是对阶段性成果的一种肯定。同时,养殖场可以根据疫苗使用和效果监测情况,自行选择疫苗,地方财政部门发放补助资金,即“先打后补”,这意味着国家鼓励使用更高品质的疫苗,也以此为契机进行制度调整。 下面是凡格中国兽药信息网猪蓝耳病疫苗网上商城小编饭饭为您整理的猪高致病性蓝耳病防控措施 1. 使用全价饲料,营养好,养管合理,机体抵抗力强是根本。 2. 消毒是减少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3. 合理免疫程序,及时有效地打防疫针、种猪用灭活菌,初产母猪配种前免疫两次,间隔2~3周,经产母猪产前免疫1~2次(避开围产期),种公猪每半年接种一次。 仔猪及育肥猪可用弱毒活疫苗三周龄初免,双月龄二免。已发病猪群,可用弱毒活苗紧急接种4~8头份,可减少死亡,促进康复。 4. 建设疫区平时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及抗菌药,多维、氟苯尼考粉、黄芪西林、高热混感康、黄芪蓝圆康等,预防继发病和提高抵抗力。 5. 严格处理病猪、死猪,杜绝疫源扩散十分重要。 6. 免疫程序杂乱无章可导致免疫失败,乱用抗菌素、退烧药物可造成大量浪费,并延误病程增加死亡。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治疗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治疗 某猪场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大量猪群死亡的现象,这 种现象初期表现为成年猪上吐下泻,之后出现妊娠期猪 流产的现象,最后成年猪和猪仔大量死亡。通过对症状 进行分析,首先在一段时间内种猪高烧不退,身体表面 呈现出蓝紫色的斑点,斑点主要集中在腹部以下、耳朵 以及背部和臀部。种猪相对于平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不仅情绪不稳定,还会出现走路摇摆现象,个别的种猪 在发病过程中出现流产现象,最终影响猪的生 1案例概述 o 2猪蓝耳病诊断 2.1 病理变化为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需要对死猪进行科学解剖。通过解剖发现,猪喉咙内出现出血现象,膀胱呈现粘合,同时分布情况出现不规律现象。同时心冠增大,脂肪堆积数量增加,腹部淋巴出现结块现象,对于流产的种猪在胎盘处出现大量的沉淀透明液体,这种液体主要集中在边缘,还伴随一定数量红肿现象。 2.2 病原体检查

为进一步确定疾病类型,需要对病原体进行检查。具体方式如下:在无菌环境下,取出病猪的扁桃体和血液,并对病猪的肝胆、脾肾肺进行检查。首先,需要采用细菌抽样方式对镜片下的染色体与样板进行分离,此时发现,在显微镜的观测下,并没有发现细菌。其次,取出猪的一部分血液放置于试菌盒内,发现病猪的抗体呈现出阳性状态,最后,将病猪的扁桃体放入除菌器中,发现液体的颜色呈现出蓝色,最终确定该病为猪蓝耳病。 3猪蓝耳病治疗与预防 3.1 治疗措施 (1)需要按照科学方式完成猪群营养的供给。由于猪蓝耳病的病句通过肠胃发出,导致猪内部肠胃出现粘连现象,影响对影响物质的吸收,在肾脏功能方面快速下降,养过程中 重时发生衰竭。因此养殖者应该在喂 通过一定数量的 健胃产品进行辅助治疗。具体如多维肌酸、欣康药剂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猪肠胃消化,避免病菌进入体内;(2)对于发生发烧情况的猪,养殖者可以通过调节酸碱度促进猪的生长,同时利用小苏打水抑制体内病菌的繁殖;(3)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种猪进行分阶段治疗,同时对种猪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清洁,严格控制细菌滋生。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猪蓝耳病,需要及时进行

蓝耳病症状

蓝耳病症状,怎样治疗蓝耳病? 1、高致病性蓝耳病一般最早3-4月在部分猪群中缓慢流行,6月至9月为爆发期,10月底至12月初结束,在这个时候需要密切注意猪群的动向。 2、高致病性蓝耳病的临床诊断,一般以下面这样分期更有利于蓝耳病的早期临床确诊,抓住时机治疗,更准确的认识蓝耳病。 I期. 无症状期,此期以单纯性的蓝耳病毒感染为主,当猪群出现食欲减退的病猪,体温在40-41度以上时,立即对食欲和行动无明显改变的所有假定健康猪群进行体温监测,当发现达40度或40度以上的体温的部分猪时,可以确定为高致病性蓝耳病早期诊断特有特 征。其二,平时留心观察当一头或极少部分猪在没有喝水,吃食时,猪鼻腔流流一滴一滴的清水样鼻涕,表示高致病性蓝耳病已传到了你的猪场。这时就要每天对猪群进行体温监 测,当体温达40度,当天就开始用第一次药。今天发热的明天就不检查,今天不发热明天就接着体温监测,直到体温升高为止。 II期. 临床期,此期以蓝耳病毒、其它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为特征,一般体温升高3-5天后 从无症状发展到此期,表现食欲减退,废绝,咳嗽症状逐渐加重,鼻涕增多,鼻筒周围粘结较多的污物,进一步发展流脓性鼻液,部分猪表现腹式呼吸,皮肤潮红,眼脸水肿等特征。以便秘为主征,排算盘子大小硬深色粪球。以腹泻型为主征,以顽固性拉稀,口渴症状突出。严重部分出现耳、颈等身体其他部位发紫。后期部分猪出现不可逆转的呕吐,抽搐转圈等神经症状。母猪产死胎及弱仔猪出生以死亡告终。此期特点病情发展迅猛,各器官细胞形态结构形态结构破坏严重,生理机能出现严重障碍。 3、高致病性蓝耳病特异治疗 用药最佳时机:1.以通过每天体温监测达40度发热的猪当天用药。 2.对母猪以减食或体温升高任意一项为用药指征,因为有部分发病母猪早期体温无变化仅 表现减食,在病情恶化时体温才升高。 3对流一滴一滴清水样鼻涕或食欲明显减退的猪,体温没有升高,应先用三天药,如果在 三天用药期体温升高了的就将五天一个疗程用完。如果体温没有升起来,用完三天就停下来,等体温监测回升再用三天药就可以了。 药物使用:一般神奇蓝尔康40克以适量温水调匀灌服为主,每日一次。母猪每日80克。或者以拌料为辅。因为灌服药量准确到位,避免猪对药物拒食或猪本身的绝食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灌药同时注射青霉素每公斤6至9万单位,用庆大霉素每10公斤5万单位溶解。每天一次,连续用药5-7天,原则不少于5天。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现在猪蓝耳病是一个还有没出现一个有效的药物治疗的猪的疾病。本文就浅谈,总结一下一个据目前市场上来说的一个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猪蓝耳病是由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国外称其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已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一、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1、保护易感猪群 ●首选PRRS灭活苗(安全、不散毒)。 ●复方花青素1000克/T+70%阿莫西林500克/T,拌料饲喂15-20天。 ●复方花青素1000克/T+70%阿莫西林500克/T,饮水15-20天。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2、隔离已感猪群 ●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群一定要隔离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或者没效果可以放弃淘汰了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3、治疗感染猪群

●柴胡10ML+利巴韦林2ML+恩诺沙星10ML注射,50公斤/体重用量,一天两次。(用于退热,适用于发热在41.5°C以上的猪群)无效反弹的猪群建议淘汰。 ●复方花青素5克+阿司匹林1克+牛磺酸5克/500ML水喂服,一天两次。无效反弹的猪群建议淘汰掉。 ●紧急加强接种PRRS灭活苗,使用建议量的2倍接种,间隔7-9天后再接种一次。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4、猪群病毒净化 ●一般来说,一但感染了猪蓝耳病都是伴有的猪瘟混合感染,建议在上述第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抗猪瘟血清,猪瘟血清50ml/支,2—4ml/10公斤体重,只用一次。(放置常温后注射) ●如果伴有附红细胞体、链球菌感染,在上面说的第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磺胺六甲氧800克+5%青蒿素1000克+复方花青素1000克/T,拌料饲喂9~10天。 文中只是本人总结出来的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如果大家可以提供讨论大家的经验那就更加的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作者:于桂阳等转贴自:中国动物卫生网] 摘要:猪蓝耳病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很大,主要是猪蓝耳病作为原发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对应激也十分敏感,一旦应激因素(如热应激、天气突变应激等)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和其它传染病,造成严重的危害,引起猪大面积的死亡。专家指出,现国内外兽医学者普遍认为PRRS单纯感染引起危害并不是很大,但PRRS若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则危害就大大增加。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苗、猪瘟苗和伪狂犬苗工作。临床生产实践证明,注射免疫这三种疫苗的猪场大大地降低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特点;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主要表现为病猪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2006年以前,该病在我国个别猪场也有零星散发,2006年春季后,“猪高热病”在我国的南方各省陆续发生,呈暴发型流行,造成大批死亡,并迅速席卷全国。笔者从2004年以来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 1.发病特点: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育肥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发病主要对象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疾病以死亡率高、治愈率低而闻名。大型猪场和大山区发病少,小型猪场、散养户和平原与浅丘陵地区发病多。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夏季,每年的6月-8月,在长时间处于37℃左右的气温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推测疫病有可能经空气传播。 2.流行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年来本病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流行快、发病广、危害重、多途径传播。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化,发病程度日渐加重,由流产风暴型转向混合感染高热型;二是仔猪和育肥猪感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临床症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蓝耳病的诊断及防治 摘要 蓝耳病是由猪的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病毒变种引起的疾病,近几年来猪蓝耳病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截止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先后发生疫情,该病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约50%,由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诊断以及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使畜牧业造成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是各猪场预防的重点。 关键词 猪蓝耳病;诊断;防治 某猪场引进一批外购猪(50头),这一批外购猪是半个月前在当地经销商的组织带领下由某种猪场运送过来的。到家时,精神都还尚好,吃喝正常,三天后,出现了体温升高的现象,高的有42℃,低的也有41℃,身上发红,食欲受到影响,且一吃多就拉稀,个别猪有呕吐现象,一吐血就死亡,并感染该猪场的其他健康猪。经过当地兽医们的治疗,效果不好,边治边死,治疗时还用过一次猪瘟疫苗,经过半个月治疗,还剩余9头,还都奄奄一息。 1流行特点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蓝耳病病毒只感染猪,各个品种、各种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子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本病主要依靠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2 临床症状 该场被感染的母猪多表现为高热(40~41℃)、精神沉郁、突然厌食,并出现喷嚏、咳嗽、呼吸困难的呼吸道症状。耳朵、腹部、尾部发绀,以耳尖最多;皮下出现蓝紫色血斑,逐渐蔓延致全身变色,甚至有的母猪出现神经麻痹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后,大量怀孕的母猪流产或早产,产下死胎和病、弱仔猪。早产的仔猪出生几天内即死亡。大多数新生仔猪出现呼吸困难(腹式呼吸)、肌肉震颤、共济失调、食欲不振。断奶仔猪感染后大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发热,体温达40℃以上,有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要点 [作者:于桂阳?等????转贴自:中国动物卫生网???? ] 摘要:猪蓝耳病本身造成的危害并不很大,主要是猪蓝耳病作为原发病毒感染机体后,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减弱,甚至导致免疫失败,对应激也十分敏感,一旦应激因素(如热应激、天气突变应激等)和饲养管理不良,就很容易发生继发感染猪瘟、链球菌和其它传染病,造成严重的危害,引起猪大面积的死亡。专家指出,现国内外兽医学者普遍认为PRRS单纯感染引起危害并不是很大,但PRRS若与其它病原体混合感染,则危害就大大增加。重点做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PRRS)苗、猪瘟苗和伪狂犬苗工作。临床生产实践证明,注射免疫这三种疫苗的猪场大大地降低了猪高热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关键词:猪蓝耳病;临床特点;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发病面广。主要表现为病猪高热、食欲废绝、皮肤发红、耳尖发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对养猪业的危害极大,是目前养猪业重点防范的疫病。2006年以前,该病在我国个别猪场也有零星散发,2006年春季后,“猪高热病”在我国的南方各省陆续发生,呈暴发型流行,造成大批死亡,并迅速席卷全国。笔者从2004年以来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现将其报道如下。 1.发病特点: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育肥猪和保育猪发病率较高,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发病主要对象是断奶前后的仔猪, 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此疾病以死亡率高、治愈率低而闻名。大型猪场和大山区发病少,小型猪场、散养户和平原与浅丘陵地区发病多。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夏季,每年的6月-8月,在长时间处于37℃左右的气温下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传染源是发病猪和带毒猪,推测疫病有可能经空气传播。 2.流行特点: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年来本病流行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流行快、发病广、危害重、多途径传播。临床表现趋于复杂化,发病程度日渐加重,由流产风暴型转向混合感染高热型;二是仔猪和育肥猪感染死亡率呈上升趋势,20-80公斤的猪都有发生,其中以20-50公斤左右的猪发病较多,其他阶段年龄的猪发病率较低或不发病;三是亚临床感染日趋普遍,临床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高热和食欲下降;四是免疫抑制,常继发其他疾病(如链球菌病、猪瘟等),也会影响其他疫苗(如猪瘟疫苗)的接种免疫效果;混合感染呈上升趋势。五是多发生在夏季6-8月,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经,从规模猪场的发病情况看,一些应激性的饲养管理因素会引起发病的加剧,包括空气质量、霉菌毒素、断奶应激、环境气温变化等,可促进猪蓝耳病的流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臵、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 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 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 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 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

猪蓝耳病的防治

猪蓝耳病的防治 ?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免费教程 ?免费资料:兽医技术/疾病防治 ?中国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8705685.html, 2011-9-19 互联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是猪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症状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和不同年龄病猪的呼吸困难为主要特征,所以称为“猪的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有时病猪耳朵会发绀变蓝,故又称为“蓝耳病”。 病猪感染本病后又极易继发其它的细菌性、病毒性疾病,使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形式多样。 母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不振,不食,贪睡,大便干燥,呼吸困难,有的病猪在耳朵、四肢内侧、腹部皮肤发紫,个别猪两耳末端淤血,呈黑紫色,甚至两耳干枯脱落。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流产大多发生在怀孕后期,早产多发生在产前10天左右,在预产期生产的以死胎和弱胎较多。 仔猪:皮肤苍白,被毛粗乱,腹泻,体温升高,有的走路不稳,肌肉振颤,后肢瘫痪,生长缓慢,死亡率极高。新生死亡的仔猪头部、眼结膜水肿。也有的仔猪初生时外观健康,但生后不久即发病,表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皮肤发白,少食或不食,腹泻等症状,其死亡率也很高。 诊断:由于该病发生后易引起其它疾病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所以临床上所观察到的症状和病变可能不完全是由该病所致(如慢性猪瘟、猪的细小病毒病、猪的布氏杆菌病,猪的日本乙型脑炎等都能引起猪的繁殖障碍),如果猪场有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早产、木乃伊胎,仔猪发生呼吸困难、下痢、共济失调等症状,可以怀疑本病,但确诊本病最确实的办法是做实验室检验。 综合防治:该病是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至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和特效药,应以综合防治为主。 (1)坚持自繁自养:胎盘传播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和有本病史的猪场引种是及其重要的预防措施。 (2)严格的检疫制度:确需引种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并采血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蓝耳病的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猪绝对不能引进,抗体阴性猪也应该隔离观察,直到母猪怀孕后无繁殖障碍、所产仔猪无蓝耳病症状才可与其他猪混养。 (3)疫苗接种:目前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疫苗可以用。我国也已经研制出适合我国流行毒株的灭活苗,据报道免疫后20天抗体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6个月左右,可用于种

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重要性

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重要性 图一蓝耳病病毒(PRRSV) 1 猪蓝耳病(PRRS)的发病机理 蓝耳病病毒(PRRSV)进入猪机体后,侵入肺泡巨噬细胞,造成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入侵的第二天即可造成肺的损害,7天后损伤整个肺尖叶,呈多中心病状,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衰竭状态,同时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细菌和病毒免疫力。另外,因为毒株的变异,导致免疫细胞识别能力降低,从而逃避抗体的作用,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疾病,使病情非常复杂。

图二正常巨噬细胞(Healthy macrophage) 图三巨噬细胞被PRRSV攻击破裂(Unhealthy macrophage) 2非特异性免疫与巨噬细胞 2.1 非特异性免疫 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猪体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等所组成。其中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2.2巨噬细胞及其特点 2.2.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由单核细胞发育而成,成熟后的体积较大。游离于血液中与固定在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其形态与名称不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核,染色质较浓缩,经特殊染色还可见到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可进一步看到内质网、溶酶体、微丝、微管和吞噬体等。 巨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只知道它有吞噬外来异物的作用,因此只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在协同T、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在抗感染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2巨噬细胞特点 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免疫功能,它可吞噬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有害异物,清除损伤、衰老、死亡和突变细胞及代谢废物,能加工、提呈抗原给淋巴细胞。所以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基础之上,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完善。巨噬细胞之所以能完成这些功能是由于它具有三个特点: (1)巨噬细胞是机体最早识别外来异物的细胞。人们惊异地发现,巨噬细胞可以识别和吞噬各种各样的外来的或“自身”的物质,没有这种广泛而有效的识别,也就谈不上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和有效保护。研究表明这种识别的基础是在巨噬细胞膜上存在很多的受体(表1),这种能力是在物种系统发生中逐渐形成的。

猪蓝耳病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张华)

病原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病毒为圆形,直径为50~60nm,含有20~35nm的核衣壳,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19g/cm3;有囊膜,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股RNA,分子量约1.5×106道尔顿。不凝集鸡、哺乳动物和人的O型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好在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高温敏感。在深冻组织中病毒可存活数年,但在4℃仅存活1个月,37℃存活18h,56℃存活15min以内。在pH6.0时稳定,在pH5.0以下和pH7.0以上均易失活,将肉尸保存于4℃18h仍能发现其中有活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 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发病机理 ?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猪蓝耳病

猪蓝耳病 1 病原学 2 流行病学 3 致病机理 4 临床症状 5 病理变化 6 流行现状 7 诊断 8 综合防治 9 综合防治重点难点解析 参考文献 猪蓝耳病,学名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症(Porcine Reproductiv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由于该病发病猪有耳朵变蓝症状,故俗称为猪蓝耳病。其致病病原,为猪蓝耳病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 鉴于目前国内已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分类为一种新猪病,以下为叙述方便,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为HP-PRRS,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简称为HP-PRRSV。相应地,将经典或低致病性猪蓝耳病(Low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为LP-PRRS,经典猪或低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简称为LP-PRRSV。 越来越多的猪场生产实践证明:随着免疫效果确切的PRRS弱毒苗研制成功并被批准在生产上应用,PRRS(包括HP-PRRS和LP-PRRS)已经完全可以通过疫苗免疫的方法进行预防和控制,PRRS可治可防。 然而,由于不少养猪生产者对PRRS的一些特异性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认识不足,生产上在对PRRS作疫苗免疫时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加以一些热衷于炒作“高科技”的厂商乃至学者们把PRRSV基因序列变异问题“妖魔化”,使很多人都错误地认为PRRS是一种无法通过疫苗免疫进行有效预防的猪病,对于猪场蔓延不断的PRRS,简单地采取一些抗生素、中草药或免疫增强剂保守疗法被动应对。面对每天因PRRSV感染带来的大量发病和死亡,徒唤奈何! 1 病原学 PRRSV为一种正链小RNA囊膜病毒,直径50~65nm。基因组长约15kb,共含有6个(或7个)结构蛋白,其中三个主要的结构蛋白,分别为GP5, M和N。N蛋

猪蓝耳病防治方案

猪蓝耳病防治方案 一、主要特点 (一)领导高度重视。行动相当迅速。全市电话会议以后, 各乡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 迅速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或分管农业领导为指挥长的领导专班, 组织召开了各层面会议。多数乡镇制订了应急预案, 成立了应急工作专班及技术专班。镇还专门落实了2000 元防控经费。乡镇实行了对专业大户由分管领导责任包干的防 控措施。 (二)工作主动扎实。防控措施到位。1疫情普查全面进行。各乡镇组织对全市月份以来疫情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 根据市指挥部统一安排。为全市科学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了有力依据。镇普查工作安排早, 完成早, 情况真实全面。 2监测报告认真负责。各乡镇进一步完善了村级疫情报告观察员制度。认真分析疫情形势,随时掌握疫情发展态势, 重点加强了种猪场、 规模养猪场的疫情监测工作。各指挥部坚持24小时值班, 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值班以来, 共接到疫情报告12起,市指挥部及时派专家赶赴现场进行了处理。 3 防疫补针效果明显。各地在猪蓝耳病疫苗未分发前。共补免生猪10万头, 有效地构筑了猪瘟免疫屏障。杨林市、、街河市等乡镇基础防疫工作扎实, 至今尚未发现一例生猪疫情。镇还自购蓝耳病疫苗为重点区域90 头生猪进行了免疫接种。 4 消毒灭源扎实有效。全市共组织消毒药品250 件。并且由村防疫员统一上门服务,既保证了消毒工作到位, 又实行了科学消毒,全面彻底,确保了效果。、等乡镇由镇统一解决消毒经费, 促进了消毒工作迅速完成。各防疫监督组督促各养殖场、交易市场和屠宰场建立了定期

消毒制度,对流通环节跨区域性调运牲畜及其产品的车辆实行严格清洗 消毒。 5 检疫堵疫严格把关。一是除省设油榨口边检站长期设卡堵疫外。严防外地仔猪带进疫病。三是严格执行屠宰场宰前检疫和宰后检验。无标无证生猪和病死生猪禁止进场宰杀, 严禁病死猪上市交易, 凡没经检疫的猪肉禁止进入市场, 确保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四是各生猪调运站(集并点)严格凭免疫耳标和产检证实施检疫合格后开具运检证。 6 舆论宣传正确引导。各乡镇通过多种形式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特别是严厉制止打击不法猪贩通过造谣乘机收购生猪的行为。使防控知识家喻户晓。 7 畜牧生产有序发展。当前周边省市疫情严重。科学应对疫情, 疫病防控与畜牧生产两不误。尤其是加大了良种母猪发展力度, 大力培植 发展后劲, 积极引导养殖户实行健康养殖、规范化养殖。镇大力实施了3123工程, 生猪发展稳中有升。月底生猪饲养量在50头以上的养殖户 达到24 户, 比去年增加16 个;该乡镇全强和兴民两个种猪场发展形势 良好, 另外又建成了两栋150标准化猪舍;全年有望实现出栏 6.4 万头 目标。镇为激励生猪生产, 此期间已拿出28500元资金对生猪养殖进行奖励。对2006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奖励500元, 年出栏200 头以上的奖励2000元, 年新增良种母猪5头以上的农户每头奖励100 元。全镇共奖励了27个农户。该镇现新填栏仔猪10000头, 新增良种 母猪50 头。 二、存在问题 (一)疫情形势仍然严峻。从全市疫情普查情况看。但稍有不慎, 将引起疫情扩散。目前仍有镇村2组、5组、村 4 组、镇村13组、村6 组、村4 组、乡村 4 组等村组疫情比较严重。 (二)疫情报告不够规范。一是少数乡镇疫情上报随意性较大。动则向市指挥部报告;二是村级疫情报告没有登记, 档案记录不完善。 (三)设卡堵疫困难较大。一是各路卡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设卡堵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猪蓝耳病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猪蓝耳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1、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 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

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 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 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 2、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 3、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