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修论文之法律

思修论文之法律

思修论文之法律
思修论文之法律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

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

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

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

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魏志祥.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教育发展研究,2003(4-

5).

[2]倪怀敏.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5).

[3]王刚.略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研究,2004(2).

关于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范文

关于法制观念的思修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观念;现状;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现状 (一)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作为高校大学生,受活动区域等方面因素影响,接触外界相对较少,加之社会宣传对法制观念培养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适应当代法制教育的需求,大学生不能及时懂得法律、了解法律,从而降低了法律在他们中的地位,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动摇了法律信仰。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存在,以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效益低下等事件的发生,加之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也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忽视对法制观念的培养,有些人认为如果实施违法行为,被追究法律责任时,只要能用金钱或权力疏通好关系,就能避免被追究。 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度值得关注,很多同学对于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是否有用的存在疑惑,并且对于法律,检察院,公安局等执法机关的信任程度也只有一般。 (二)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部分学生把时间花在专业课程和一些技能证书的获取上,非法律专业的学生不愿把精力花在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上,对法律知识不重视的态度也使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处在较低的水平。 (三)大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相脱节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高校法律理论课堂教学,提高法律素养

学校在教育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以往纯理论的教学模式,要进行更多的案例教学。通过介绍 一些典型的、与法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实例,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势必将加深大学生对法律理论的理解。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丰富高校法律教育第二课堂的形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脱离实践,很难形成对法制观念的培养。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生活,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并结 合自己及身边很多的法律实事进行思考,形成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 的第二课堂。 模拟审判是第二课堂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各种诉讼法课程学习期间,老师都可以安排同学们在课堂之外分小组组织模拟审判。通过 模拟审判的形式,同学们不仅熟悉了各种诉讼程序等法律知识,而 且可以通过再现审判现场的方式感受庭审过程法律的威严性,有利 于养成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和意识。 高校可以与看守所、监狱联系,建立普法学习基地,让学生定期接受法制教育。此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法院旁听,身临其境 地去感受法庭审判的实践过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 积极性,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接受,影响时间最长、最深刻的一种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形成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律观,对一个人高尚品德和守法意识的养 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和培养中 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首先,家长应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修养。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个人法律素质和修养的水平对子女 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日常生 活中做到遵纪守法,起到一个模范作用。其次,家长应多了解大学 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其法制观念的不足之处,然后进行有针对 性的法制教育。再者,在家庭里,最好大家能经常地观看法制类电 视节目或者对现实中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让家庭成员都能提升法 律素质。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

河南工程学院考查课 论文 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生姓名: 学院: 专业班级: 专业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任课教师: 2016 年 12 月 20 日

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Xxx (河南工程学院河南郑州 451191)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大学生必须在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其内涵丰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意义重大。大学生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了解和把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不断探索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正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提炼、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成果,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为最终凝练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大支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根本价值遵循,在具

大一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大学生如何对待人生环境 人生环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它很复杂,与每个社会成员息息相关。大学生做为时代的一个人才主力军,对人生环境的处理,更不可忽视,因为这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地位。 1.大学生既有梦想,又有追求,同时又有一些自负.担心.恐惧与迷茫.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应该有合理的心理定位. 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这是他们有一种优越感,在大学生找工作.择业时,形成了好的工作得不到,低不就的局面,有的干脆在家闲着,成了恳老族.在大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正确地自我评价与估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大学生年轻是一个资本,其次大学生却缺乏经验,你们的专业等等 合理调整自己不符和实际的就业取向,例如:与他人攀比,面子主义等等.总之要使你的择业目标与你的心理定位相统一,不要成为过分的理想主义者,而要培养脚踏实地的从小事做起的能力. 从小事做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顶峰,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如果有这种心理准备,就可以克服好高骛远的通病,正确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特长.优势劣势有正确的把握. 2.良好的交际能力非常必要,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功=(努力+机会)*人际关系。开集体与社会,如果你要想获得成功,你必须尽快融入你所在的单位团体或工作单位,做好自己的工作,伴好自己的角色.与他人协调地工作,完美的沟通,是一种基本的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传统的学习中,并没有掌握,所以你必须

重新学. 一个人要想被集体所接受容纳,就必须有集体荣誉感,同时要尊重他人,接受集体的价值观念,决不能有个人英雄主义,更不能目中无人. 有人说大学生在二十八岁以前吃专业饭,二十八岁以后靠人脉吃饭.无形中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人际关系是一种能力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需要人际交往,毕竟人是社会的人,决不能脱离社会,也不可能脱离社会. 与他人交往应遵行四大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人际交往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影响。这就是说交流的双方都具有主体性,都有合理的利益,这决定了在集体中你不但要利己,而且要利他。做到投桃报李,礼尚往来。遵行四大原则,形成无形的人格魅力。 3.大学生所必备的实践能力 行动高于一切,当今某些中国优秀人才,到了外资企业,忽然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如一个技工,由此可见当当今的大学生应缺乏动手能力而失去许多机会与挑战.我们要学历,但不唯是学历,我们更要重视我们的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动,我们现在单纯强调学历与文凭的观念将会改变,学历与技能[动手能力]并重的观念将回被社会所接受. 学历与技能并重的观念将会是一个潮流,我们必须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即很好的动手能力. 4.拥有一颗平常的心,平常心态,善代挫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一论文

大学生如何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人如何生活才能体现出价值呢?人如何做才能在这广阔的社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土地呢?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尤为重要。然而大学生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应当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人不应当只拘泥于金钱,地位,权力,职业以及享乐其中。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物质贡献价值与精神贡献价值的统一,现有价值与应用价值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问题。 一、大学生人生关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主流方向是好的,但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地影响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发展。 1、盲目追求金钱 有些大学生对金钱极其渴望,为了金钱可以说是不择手段,在他们眼里只有金钱、权力和欲望,他们盲目的追求一切,总认为金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他们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金钱的诱惑使他们只想挣钱而不择手段。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不刻苦学习,高歌“六十分万岁”。 2、利益取向有很大偏差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时候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这中认识在大学生范围内扩展的越来越广,由于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膨胀,而导致了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了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其实个人的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是紧密相联系的,国家集体利益受损,自己利益也会受影响,只顾自身利益会限制自身发展。 3、不重视道德修养 现在许多大学生都普遍认为,只要有知识、才能就能很好的体现出自身价值,道德对个人而言显得不是很重要,可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道德修养,那么他的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他的人生价值将会在一个相反的方面体现。许多大学生只把精力放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上,道德上却走下坡路,有些学生甚至在大街上随地吐痰、打架、斗殴,对社会造成了恶劣影响。然而“德性的修养,内心的开悟是一种学问”,只有更好的培养道德素质,大学生才能做得更好。“从自己身边做起,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就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这就是道德教育。” 4、过于奢侈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挥金如土,加上社会上有一些不良风气盛行,加上媒体的渲染和不良引导,大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也受此冲击和影响,少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而追求超前消费。大学生的价值观在扭曲,价值观的体现不仅仅在于金钱,金钱只是一个用来体现出自身价值的媒介,如果在误解了金钱的本质,价值观也会随之而改变性质。 二、体现价值观的方法 1、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构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支柱。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前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渠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极端重要性,应按国家教

大一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 德才如何才能兼备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程与走向。因此,时代要求科技的进步,时代要求人性的回归,时代更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提到德才兼备,我们 就不 得不说到“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德”是理想信念的坚持,“德”是爱国主 义的拥护!可以说,“德”就是人材素质的基础。 “德”亦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自身的存在规则。它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那么什么又是“才”呢?相较于“德”而言,“才”同样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而“才”的本质是“智”。“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当代大学生掌握的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程,“智”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智”并不是简单 的IQ指数,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心理成熟的表现程度。 “才”仍有许多的外延,当然,我们没必要一一陈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才”在本质上指出了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控与应用的技巧性。而所谓的才高八斗,我们完全可以重新给予诠释:形容某个人能更好的应 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诠释。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认识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和人民。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思想家司马光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用“德”统“帅”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学术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德”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才是王道! 综观历史,有才无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可是他们全都没留下好的名声。秦珲不聪明吗?有才华,不然又怎么能权倾朝野?但是遗憾的是他没德行,结果遗臭万年,遭受到历史的唾弃。和申,又一个只注重“才”而无“德”的典范。即使当时可以讨得龙颜一悦,权倾一时,但最终仍是为后世所不耻。为什么?你能说他智商低吗?显然不能,其实,只是他不懂德才结合的道理。就拿我们当代说吧,马家绝就是一个好例子。所以说有才无德造成的社会危害更大!反之,有德无才也不成,因为那样只能成为一个老好人。毕竟这样 的人对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所能起到的价值太小了。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做一个德在兼备的人呢?或者说怎么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呢?我以为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即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承,不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与法律同是调节人民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他们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道德与法律不可分割抵触。 其次,我们要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毕竟我们是学生,学业本是我们的主业。如果我们连学业本身都搞不好,那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一个合格大学生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我们要独立,而独立的前提就是可以很

思修论文---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经过高中的苦苦挣扎。9月我们怀着期待与憧憬的心情踏入大学的校园。梦想与激情将在这里起航。我们怀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与相亲相爱的朋友分道扬镖。蓦然回首。想起高考前与朋友曾彼此诉说各自的美好,而又看似垂死挣扎的苦苦寻梦。我们彼此感触对方那紧张的脸庞,祝福对方。考后是匆匆的离别。只道句:路很长,多坎坷,一路走好。如今站在大学门。我们又多了一份责任,一份重担。我们已离步入社会越来越近。但法律未曾远离我们,我们必须了解法律,遵守法律才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快乐。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的建设者。倘若不知法律我们可能以身试法。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给我们的亲人带来无限的创伤。因此知法守法是我们建设祖国报答父母的前提条件。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日益成为社会成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以前那些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等因素造成的阻碍日益减少,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区域性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趋势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使以前难以想象的洲际交往都成为普通的事情。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使人们可以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20世纪末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把地球变成一个“村落”,人类公共生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公共生活领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扩大,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各种犯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时就需要法律来解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些要素中,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安定有序,本身就是不同利益群体各显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表现。在动荡不安、混乱无序的状态下,人民群众不可能安居乐业,社会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在公共生活中需要有法律来维护它的安定有序。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法律无论是在古代

关于法律的思修论文

关于法律的思修论文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__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__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 __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 __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 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思修论文之法律

浅谈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摘要: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展开研究,对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办法。 关键词:法律意识;法制教育;培养 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

思修论文之法律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确立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经济建设方面、政治建设方面、社会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法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3)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4)健全司法体制与制度;(5)完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6)培植社会主义新型法律文化。 从法律的历史和实践来看,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一般说来,可以把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概括为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总量上的等值关系、功能上的互补关系等三个方面: 结构上的相关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对立统一的。法律这

一事物中两个分离的、相反的成分和因素,是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同时,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总量上的等值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在总量上是等值的。首先,一个社会的法律权利总量和法律义务总量是相等的。其次,在具体法律关系中,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互相包含。 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各有其独特的、总体上又是相互补充的功能。法律义务以其强制某些积极行为发生、防范某些消极行为出现的特有约束机制而更有助于建立社会秩序;法律权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而更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从个人角度来说,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少应努力树立法律信仰,积极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结课论文浅谈教育忠国方面的中国传统道德摘要:中国优良传统道德的形成,,是古代先民的智慧,历经千年积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教育忠国方面仍具现实意义。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忠国道德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特质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形成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且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道德教育的作用所决定的。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的一定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来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通过扬弃对新时代中国教育提供经验。本文从教育、忠国两方面进行论述。一、教育方面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儒家文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大师孔子、孟子、荀子不仅是思想家更是成功的教育家。为思想道德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而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中国古代一直延续了“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大教育家孔子最懂得爱护学生,以一颗真诚的爱心善待每一个学生。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关系可谓是师生关系的典范。颜回一贫如洗“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对他的安贫乐道十分称赞,称赞他是“贤哉回也”。颜回对老师也非常尊重,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回曾这样称赞他的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勿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以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表达了对孔子人格学识的由衷钦佩。孔子首开“尊师爱生”之气,以后教育家相沿成习,逐渐熔铸成中国传统教育的良好美德之一。“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也反作用于教育,使得教育体质井然有序,同时也铸就了学术的繁荣和人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二、忠国方面的中国优良传统道德身为国家的合法公民就应公忠为国。“公忠为国”即忠于自己的祖国,并能做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汉书·贾谊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诗文集·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这要求人们要有以身许国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一)情系故土是爱国主义德行最初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爱国主义作为千百年来人们对自己祖国最深的一种热情。首先源于对自己生存资源的保护和对生我养我土地的热爱。土地山川是衣食住行之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以报恩的崇敬之情祭社(土地)、祭稷(五谷)、敬桑梓(社树)、祭名山大川。随着民族感情的积累和国家的形成,人们将对故乡的爱移于国家。因此有了杖汉节苏武牧羊、班定远落叶归根、蔡文姬弃子归汉、抗沙俄土部蒙古返祖国等一系列英雄壮举。无一不体现了忠国的传统道德。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容,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钟情于生育自己的故乡故土是人们广泛认同的心理。拳拳赤子魂魄思乡,炎黄子孙心系祖国的情感炽热而深沉。这是中国历代爱国主义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无数炎黄子孙魂系梦牵落叶归根的深厚基础。(二)忧国忧民是爱国情感更高层次的体现,也是爱国主义的更高追求。所谓忧国忧民,即对国家前途命运无比关心,对人民生存境况的体验与同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进退之处皆忧国忧民。忧国忧民的意识在各个朝代均有体现,上至著名政治家、改革家下至“山野村夫”、“布衣之徒”。如忧国难曹hui败齐师、哭秦庭包胥复楚、赋《离骚》屈子沉江、贾长沙居安思危抒发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国忧民之情怀。他们或“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集·病起书怀》)或“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以国事为己事,以国权为己权,以国荣为己荣,以国耻为己耻(梁启超《爱国论》)表现出为国分忧、立志报国的满腔热情。“情系故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深刻表现,支持我们民族最重要的道德传统与道德精神。教育、忠国所体现的传统道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这两方面历经千年积淀,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综上所述,历史长河的发展、王朝统治的不断改变、各民族的纷争与融合

思修 法律论文

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摘要: 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价值取向,人人平等观念作为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观念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体现在公民在守法上的一律平等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它是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这一原则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中,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条基本原则。作为公民,树立权利与义务意识和平等意识,切实增强法制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建设既是责任又是义务。 关键词: 社会主义,平等,守法,适用法律。 正文: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追求平等成了人的内在关系。“人人平等”观念,是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首先提出的,这一观念是对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特权制度的否定,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巨大进步。但是,资产阶级的法律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它的所谓法律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存在的人们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然而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奠定了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不仅被社会主义制度所承认,而且得到充分体现,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在司法、守法上的平等,而并非立法上的平等。也就是说公民在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上的平等,立法上由于人民的素质和立法水平的问题,只能让一些有参政能力的人代为行使。因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包括公民在守法上的一律平等和在适用法律上的一律平等。 所谓公民在守法上的一律平等,是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须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规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权利,平等地承担和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国家,不承认有任何享有特权的公民,也不承认任何免除法律义务的公民。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的公民,已不存在只履行义务而不享受权利的公民。因此,我们只有把认真行使公民权利和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态度。 所谓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刑事诉讼法》第六条规定对于一切公民平等适用法律的含义是:对于国家的法律人人都必须遵守,人人都必须依法办事,对任何人都不能歧视,同时禁止任何人谋求不遵守法律,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该原则要求公、检、法机关办理刑事案件,不受种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等限制因素影响。 该原则的实行使广大群众更加拥护国家各项法律制度,有利于防止特殊化。作为一名公民,我们有义务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平等原则;反对封建特权和歧视主义,同时还要保护弱势群体;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能把自身意志与行为凌驾于法律之上。 通过人人平等原则在我国的贯彻与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制度自由平等的本质,透视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沐浴社会主

思修论文--人民的法制

人民的法制 赵恺 1000012854,EECS2010 “一切重大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或铜板上,而是铭记在公民们的心中”——卢梭 曾经,每天中午CCTV1的《今日说法》是我必看的节目,很欣赏主持人撒贝宁,他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的老百姓普及法律知识,推动中国的法治进程。一次特别节目中,当他把卢梭的那句名言郑重的说出,我心中一颤,就这样深深地被法律的力量所震撼。 我想,从卢梭所说引出,一个国家法制是否健全,不在于它颁布了多少部法律,而在于它的人民是否认可并遵守这些法律,或者说,是否遵守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和义务。 曾经看到一则新闻,印度人为了惩罚小偷,发明了“树刑”,命令小偷呆在树上连续几十小时不得下来,由村民轮流在树下看守。我不禁想问,印度难道没有惩罚小偷的法律吗,为什么他们可以擅自依自己的方式而不是法律的规定对小偷进行惩处?村民是小偷偷窃的直接受害者,由受害者“执法”,如果在看守的过程中他们情绪失控,失手将小偷打成重伤,后果又由谁来承担?那时“树刑”恐怕就难以像现在这样被当成一则娱乐新闻来报道了。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法制化程度令人佩服。美国警察拘捕犯人时必须说的那句“你有权保持沉默”相信已被很多人所熟悉,“米兰达规则”的执行体现的正是对犯人人权的尊重。在德国,“高速公路”是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在高速上行驶有最低车速限制。正是德国人路口没有汽车也要等绿灯亮才会通行的高度自觉守法意识,才保证了其高速路上汽车驾驶的安全性。自觉性保证的安全性使德国人从中受益。

审视中国,建国六十一年,我国法律体系从无到有,法治进程逐步推进。权力是奋斗的结果,而我国的初步法制化,正是人民奋斗的结果。 以《物权法》为例。在一次次的拆迁中,民众为了保住房屋与执法机关发生冲突,暴力流血事件频发,可在轰鸣的推土机面前民众又是多么渺小与无助。我不由得想到了英国首相威廉皮特曾经所说的话“即使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暴雨可以打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间烂了门槛的破房子”皮特的话充分说明了私有合法财产应受到至高无上的保护。反观中国,暴力抗拆等事件的出现,意味着人民对于侵犯私有财产的行为开始抗争,由于私有财产的广泛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使这场抗争转变为了对当时不健全的财产保护制度的抗争。最终,全国人大在2007年颁布了《物权法》,“私人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赫然出现在了中国的法律之中。 法治,不是依靠暴力实行法律,而是人民自觉遵守法律。我想,通过不懈的奋斗,中国最终会走向法治的现代化。

思修论文。道德与法制建设

思修论文 ——论道德与法制建设 班级 姓名: 学号:

在当下屡见不鲜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诸如小悦悦等事件的发生,不由引起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是不是现在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道德滑坡和法律意识的淡薄问题。有人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有人说这是改革开放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的恶果,总之,当今的社会公德缺失,价值观的扭曲既为事实,现在政府须做的就是正视以往的错误,制定并贯彻应对新时期的法制、道德建设需求的政策。 但是如何进行当今中国道德和法制建设,我们的观点是道德建设也要走法制化道路。 道德上的一致性是个人、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反省的结果。道德的强与弱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程度的深与浅。道德是个人一贯性发展的保障,它使社会的发展不致于迷失方向。道德危机的存在是由于道德的性质与道德效力的来源之间产生断裂,从而使原有的道德失去效力,而新的道德又无从产生。道德是个社会性的概念,是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提供的一种。而道德效力的来源是社会成员个人的良心,即个人的主观判断。因此,随着社会,成员的主观判断所存在的分歧的程度加深,道德的社会性也会随之消减,直到丧失效力,而在我国,道德危机的最主要原因是现有法律与当今社会形态发展的不相合。 由于当今,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所遭遇的机遇与挑战是无前例可循的。既无前例可循,亦不能照抄西方国家的制度。所以导致了目前社会价值观的不清晰,即旧的道德准则并不能完全适应现今社会,而又无新的道德准则予以人们参考。因此通过法律对道德的基本存在条件进行保障,正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然的东西不存在,就会失去基础。社会秩序若处于失控状态,规则的存在和效力的合理性就成问题。因此我国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对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治的要求更为迫切。它成了物质、精神二方面共同发展的总的基础。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道德法律化强调人类的道德理论铸化为法律;法律道德化强调内化为人们的品质、道德。法律主要不是来自它的强制力,而是来自它被信仰,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只有遵循这样的法律,以这样的法律来治国,才能实现法治。 在我国有两种基本手段,一是政府行政力量;二是道德的力量。 我们所推崇的道德是一种理想境界,在提出道德观念中人不能有利的动机和行为,人必须处处想到他人。如果有私心,都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法律远不能对这些行为做出评价,法律与道德几乎是脱节的。现实社会我们也淡化了宗教的影响,否定了宗教对人的控制,调节。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但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我们不能迷信。当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益是道德的基础,我们必须要完善法制与道德建设的体制,扭转道德信仰危机,增强国民法治意识。

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精修订

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 律基础论文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读书报告德才如何才能兼备这是当代大学生,甚至当代社会青年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发展,当以人为本。我们这代人正处在时代的转折点上,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可以说我们即将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的进程与走向。因此,时代要求科技的进步,时代要求人性的回归,时代更要求我们必须德才兼备! 提到德才兼备,我们就不得不说到“德”。那么什么是“德”呢“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知,“德”是理想信念的坚持,“德”是爱国主义的拥护!可以说,“德”就是人材素质的基础。“德”亦是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自身的存在规则。它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那么什么又是“才”呢相较于“德”而言,“才”同样也包含着广泛的内容。而“才”的本质是“智”。“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人们掌握的各种科技文化知识的程度,“智”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智”并不是简单的IQ 指数,它在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着心理成熟的表现程度。“才”仍有许多的外延,当然,我们没必要一一陈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才”在本质上指出了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控与应用的技巧性。而所谓的才高八斗,我们完全可以重新给予诠释:形容某个人能更好的应用已掌握的知识对事物做出诠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题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题 1、试论大学怎样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试论大学生树立崭新形象应具备的素质。 3、试论思想道德修养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4、试论大学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5、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认识。 6、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探索。 7、浅谈大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 8、结合大学生活谈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9、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自我教育思考。 10、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11、理想,信念,追求。 12、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13、网络文化与理想信念。 14、理想——“利想”之我见。 15、十八大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梦”。 16、拥抱中国梦,传递青春正能量。 17、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现实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18、开展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的研究。 19、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复兴。 20、弘扬优良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21、大学生如何做到爱国主义的知行合一? 22、今天我们该怎样爱国? 23、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思考。 24、试论人与自然怎样达到和谐? 25、试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选择。 26、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思考。 27、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之研究。

28、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9、新时期的“为人民服务”。 30、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1、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一系列的“扶不起”……,分析这些现象。 32、谈谈当前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33、分析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特点,谈谈如何树立诚信道德? 34、论述如何加强个人品德与修养。 35、分析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36、论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关系。 37、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38、浅谈青年大学生恋爱中的道德观。 39、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观。 40、浅析中国实现法治的社会基础。 41、从当前我国公民法制观念谈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42、浅议权利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43、大学生如何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 44、论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关系。 45、结合公民道德规范---请谈大学生应如何增强自身公德意识?

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出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守和践行公共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和树立起公德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人的第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公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类 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要求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人才?很显然,绝不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本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