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最新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太原五中度第一学期期末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指: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2.《中英南京条约》附件规定:“向来各外国商人止准在广州一港口贸易,上年在江南曾经议明,如蒙大皇帝恩准西洋各外国商人一体赴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港口贸易,英国毫无靳惜,但各国既与英人无异,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英国据此取得了新权益是:

A.四口开埠通商B.广州贸易权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

3.下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在中国投资设厂

C.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D.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

4.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5.右图是太平天国前后两个时期颁布的纲领,两部文献相一致的方面是:

A.都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B.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C.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

D.都反对封建主义压迫

6.右下图反映了19世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这一

侵略特征形成的直接原因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C.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D.八国侵略军联合侵略中国

7.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 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一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A.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B.设厂开矿、修建铁路

C.列强共同宰割中国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这是指义和团:

A.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坚决B.没有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没有认识西方侵略的目的和结果D.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进步文明

10.“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清帝退位②武昌起义③成立中华民国④《辛丑条约》签订⑤黄花岗起义

A.①③②④⑤B.②③①④⑤C.④⑤②③①D.④⑤②①③

11.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

12. 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

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

C.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D.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13.“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是它得以“游荡”的根本推动力

B.它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政治纲领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D.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

14.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

A.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实际是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C.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15. 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

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16. 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此时,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D.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17.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坚实的基础”是指:

①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更加成熟②国民政府的性质已发生了重大变化③人民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④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观念已深入人心⑤国共两党在建国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A.①②③④B.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⑤

18. 中国近现代上先后出现两部重要的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部宪法最大的不同是:A.制定背景不同B.性质不同C.具体内容不同D.颁布机构不同

19.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其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C.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D.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20. 2015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6周年。它的发表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被

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下列与它的内容不相符的是: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B.建议海峡两岸首先实现三通

C.决定停止对金门岛等岛屿的炮击D.主张两党实行对等谈判,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

21. “已有不少人将周恩来喻为日内瓦会议的挽救者,他已赢得了外交舞台第一流人物的地位”。这样的评价基于他在日内瓦会议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其演说的宗旨是:

A.号召亚非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B.亚非各国坚持反帝反霸的方针

C.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D.解决亚非尤其是印度的和平问题

22. 下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示意图,图中显示出中国与外国建交的三次高峰。下列对90年代出现的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分析错误的是:

A.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C.中国积极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以建立和平的周边境

D.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24. 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B.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C.谋求成为政治大国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25. 某中学课外兴趣小组在研究当代世界历史局势时发现了下列历史图片,请你为他们拟定一个最恰当的探究主题:

A .美国霸权地位衰落

B .第三世界崛起

C .世界经济全球化

D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二、材料解析题(26题20分,27题14分,28题16分,共50分)

26.(20分)2015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4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49周年的纪念。为此,全国各地纷纷举办活动,予以庆祝。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凤凰网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图:

——凤凰网

(1)材料一中广州和武汉的得票为何遥遥领先?辛亥革命曾得到海外华侨和留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请你再增添一个海外城市作为备选项,你会选择哪座城市?阐述你的理由。(8分) 材料二: 下面是新华网近期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2)你认为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8分)

材料三: 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正在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政协委员。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

(3)据材料三,分析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4分)

27.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

——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乔冠华在联合国开怀大笑 不结盟运动标志

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说明第一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4分)

(3)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4分)

28.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动。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今天希腊的生存,受到数以千计共产党党徒领导的武装人员的恐怖活动威胁。他们在很多地点,特别是沿着希腊国境,反抗政府的命令……希腊如果要成为一个独立自尊的民主国家,必须要有支援。而美国必须给予这种支援。……我相信,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 1947年杜鲁门致美国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针对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一事,有人画了以

下漫画: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声称的“自由国家”“外来压力”各指什么?美

国的“支援”和“支持”意味着什么?这对当时的国际关系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

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5分)

(3)材料三中的漫画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简要分析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5分)

答案:

选择题BCABD BCDDC ADBDA DCBDD CBBCD

26.答案:(20分)(1)广州:黄花岗起义(或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的故乡)。(2分)武汉:武昌起义(或湖北军政府所在地)。(2分)备选城市:东京,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点。(或檀香山,兴中会的成立地点)。(4分)

(2)不矛盾,角度不同。(2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也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前者的观点。(3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后者的观点。(3分)

(3)原因: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理念和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国共两党都认同的;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心愿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其它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4分)

27. (14分)(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举行武装起义,推翻反动政府,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3分)“走自己的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3分)

(2)背景: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的以夺取中心城市为目标的多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中国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敌我力量对比悬殊。(4分)

(3)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4分)(注:言之有理,符合实际也可得分)

28. (16分)(1)“自由国家”指资本主义国家,“外来压力”指苏联。意味着美国要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影响: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6分)

(2)观点:不是。原因:该计划实际上是以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5分)

(3)美国2003年攻打伊拉克遭到俄、德、法三国的反对。原因:俄、德、法等国家综合实力壮大,实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