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春梅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吴春梅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证方法之对比论证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吴春梅

知识概述: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或者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比,对错误的或者差的事物予以否定,对正确或者好的事物进行肯定。这种对比叫做“横比”。对比的另一种情况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这种对比叫做“纵比”。例如《纳谏与止谤》中,通篇都使用对比手法,把虚心纳谏的齐威王和粗暴止谤的周厉王进行对比,古人与今人进行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了强烈的效果。

正反对比式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也是初学议论文者喜欢运用的一种结构模式。众所周知,自然界事物无不处于矛盾之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有高尚就有卑贱,有美好就有丑恶,有正面就有反面。在议论文写作时,运用对比式,就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对照比较,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就显得格外分明。具体地说,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观点,从而达到写作的目的。

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正反对比法,是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它在中学议论文写作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也就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对与错等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和抒发感情。对比一般意义上分为两种:一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称为横向比较,是对多种相关事物的同层次的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大小、多少、优劣,以对决策起到参考作用;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称为纵向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时,要防止出现两种弊病:

首先,生硬对比。有些同学正反对比时只将两件事物照章写上,看不出其可比之处,不知为何而设;有时更是生搬硬套,令人不知所云。

其次,不加分析。即不注意在比较上下功夫,未能指出其相异之处以证明

观点的正确。相比前一种失误,这更是通病。

正反对比论证运用的基本思路:

在段的起始部分确立论点以后,如果在展开部分举出性质不同的事物(即事例论据)作论据,就应采用“求异归纳法”布局展开分析论证。求异归纳法也是以事物的因果联系为依据的,具体步骤是“由同到异”。即先阐述不同性质的两种(或几种)事物各个相同的侧面,这些侧面一般是非本质的,这是“摆事实”;然后把这些非本质的相同侧加以比较,分析推理出在本质上不同的一点,这一点便是论点成立的原因,这是“讲道理”。推理过程也是“从个别到一般”。例如

学然后知不足

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

本文思路结构:

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体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

本论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

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井底之蛙

反面举例江郎才尽楚人学舟

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然后知不足

正面举例芝诺的言行

正面说理鲁迅语,列宁语,巴甫洛夫语

结论引用:朱熹诗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

对比论证的方法,是把两种相反的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对

比,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使论点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正反对比可以是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也可以是两例子往这放在一块。即列举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举一个正面的例子,一个反面的例子搁在这里。但是,并不是搁在这儿就算数了,我要对这个例子还要进一步进行分析。或者,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里面含有正反两种因素,这个例子举完了完了,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以对照性分析。重在分析,不是例子。

例如:《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针对当时社会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而写的一篇论说文,全文文笔生动,见解精辟,尤其令人称道的是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运用。先从局部来看,第二段写得最为精彩,就是因为这一段用了三组逐层深入的对比论证。一是用“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比。圣人“从师而问”,而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二是将一种人在从师问题上自相矛盾的典型现象进行对比。“爱其子”者为其子“习句读”而择“师”;“于其身”“惑之不解”,却“耻师焉”。在对比分析中进一步触及了当时耻师世风的深层病态,作者透过这个自相矛盾、荒唐可笑的事例,严肃而深刻地批判了世俗逆情悖理的荒谬价值观和畸型思想方式。三是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揭示出“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作者通过士大夫之族自作聪明的自白,将其狭隘、迂腐的世俗偏见作了形象化概括,痛责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比较的双方要具备可比性。

第二,对比量的对应,正面的讲几点,反面的也要讲几点,否则互不相对,也就不能构成正反对照的对比论证了。

例如,《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是前句后句的对比。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上句和下句的对比。作者又把蚓和蟹放在一起来比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第三,要建立合理的参照系。要进行比较,就必须具有合理的共同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所谓参照系指的是用来衡量和确定双方优劣长短的标准,这样的标准必须具有客观性,否则比较的结论不一定可靠。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例:“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这里把“骐骥”和“驽马”、“蚓”和“蛇”从自身条件优劣、奔跑寻食态度、最后努力结果等进行对比,自然得出结论:学习要持之以恒、专心一致。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既可以体现在段内句与句之间,也可以体现在段与段之间。简单地说,就是“正面说了反面说”或“反面说了正面说”,它对于议论的深入,论点的突出,说服力的增强,都是有莫大的裨益的。

设喻对比: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书》

假设对比:贝多芬28岁那年得了耳病,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向命运屈服,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那么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所以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论文对比论证写作指导对比拓展 [点拨]这样的思路由两个方面组成,其中一方面是正面的,一方面是反面的,往往是用反面的来突出正面的。行文过程,一般是先正后反;但如果是用正面的来论证反面是错误的,行文过程又往往是先反后正。 A、方法:先正后反,或先反后正 B、[例文]《说宽容(节选)》宽容是一种涵养,一种美德,一个宽容的人往往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北宋有位叫吕蒙正的人,年轻时为相,第一次上朝就遭到文武百官的嘲弄,大家认为他乳臭未干,不像是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对如此非议,他的部下都愤愤不平。但出乎意料的是,吕蒙正本人却满不在乎,毫不计较,最后终于以才学识见赢得了大臣们的敬佩。从此,“宰相肚里好撑船”便成了后世称赞他以及其他贤良者气度的习用语。相反,三国时期的周瑜,虽是一位文武双全、多谋善断的重臣名将,但心胸狭窄。时至今日,只要一提起他,人们就会说:“这位英雄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话语之间,不无惋惜的味道。可见,这一弱点给他的英名带来多大的影响。 [点拨]这个选段由两个事例组成,一个是历史贤相吕蒙正的宽容大度,一个是名将周瑜气量狭小,用周瑜来对比吕蒙正,正反对比,突出了“一个宽容的人往往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与爱戴”的论点。这样的思路构成了正反对比的辩证关系。如果这里只从正面来

论述吕蒙正的宽容大度,当然也可成文,但不但内容不充实,而且论点不突出,效果要逊色得多。可见,文章的思路是为内容,特别是为论证中心服务的。

引领方法:

一.让学生明确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

高中学生对对比论证有一定的了解,教师不用在概念上多作解释,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对比论证的写作程式。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结合议论文的事例论证的“论点——分析——总结”的结构对对比论证的写作程式做这样的构思:先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接着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再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展示课文对比论证的例子,让学生明确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过程。

[课文对比论证的例子]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分析]作者首先阐明观点“师道不传,人而有惑”,接着选定具备相反行为属性的古圣人和今众人,抓住圣人从师、众人耻师的对比点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接着,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课文入手找例子分析。有的学生找到了《怀疑与学问》中的对比论证来分析,有的学生模仿“论点——分析——总结”的对比论证的写作程式来分析鲁迅的《拿来主义》中的对比论证,增强了学生对对比论证的程式的了解。

二.欣赏佳作与练习并重

在学生作文入格前,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工作,允许“百家争鸣”。高中语文老师很多都知道,其实高考作文无论从立意、选材还是谋篇布局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我们对对比论证要做好指导准备工作。优美的对比论证片断赏析能给学生更直观的印象,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指导方法。我主要展示分析了以下例子:

[横向对比型片断赏析]

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结局如此不同?真的是“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会带来

沉重的心灵负累。与其让仇恨啮噬心灵,制造痛苦,不如以包容之心去获取一份泰然。勾践忍受了十年卧薪尝胆的艰辛,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韩信未发迹时无端遭受“胯下之辱”,但封王之后却笑释前嫌,任命当初侮辱过自己的人为巡城校尉。相比之下,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纵向对比型片断赏析]

也许有的人生来就是与人争的,争的是名,是利,是片刻的虚荣,是永远的欺骗。苏东坡先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凭着满腹才学,争来了官职,争来了荣誉,争来了名声,争来了一帮子朋友。但当造化将它推向人生的低谷时,一切都化为乌有,“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争——反)至此,他方悟得“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他放弃了恃才傲世之气,放下了功名利禄之心,这才有了“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放——正)一个“放”字,将一道神秘的天光引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从此横空出世(结论)。

在学生熟悉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练习,我设计了从“慢”“等”“舍得”“执着”中任选一个话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断的练习题。

三.关注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做好反馈工作。

作文就是表情达意,能否较好的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学生的词语资源丰富与否,要注意对学生“硬功夫”的培养。平时注意要求学生加强优美语句、典型例子的积累,心中有货写起作文来他才心里踏实。心中无材料,怎么写作文?谁还会愿意去写?

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对学生作出适当正确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可增强学生内心的成功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要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中的某一亮点常常给予夸奖,在眉批或总批中加以鼓励。我每隔一段时间就将学生作文中的优秀片段、优秀词句挑选出来,放入“作文园地”里,向全班同学推荐、表扬。如学生写的《给妈妈的一封信》《给祖国的一封信》在征文活动中被学校推荐上交后,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倍增,许多学生打消了惧怕作文的疑虑,认为自己也有能力写好,并经常主动交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

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写对比论证的作文不再是什么难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