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秦代文学简介

秦代文学简介

秦代文学简介
秦代文学简介

第一章秦代文学简介

公元前辈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辈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

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

2,李斯的《谏逐客书》。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

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

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所

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

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

4.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

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

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第二章汉赋

第一节概论

一、赋的起源

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本意就是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的是荀子的《赋篇》。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二赋的特征

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这时候,“赋”由一个动词演变成表示一种文体的名词。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大都篇幅较长。

3.“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

三.赋的分类

1.骚体赋:产生于汉代初年,还没有脱离楚辞的痕迹。代表作有贾谊

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2.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代表,以恰当的文学形式表达了盛大的大汉

气象。代表作家有所谓的汉赋四大家。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和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和《河东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

3.抒情小赋:在东汉中期以后,由于时代的变化,抒情小赋应运而

生。篇幅短小,语言清丽,重在咏物和抒情。代表作为张衡的《归田赋》。

四.汉赋的结构

1、序:通过简单对话,交代写作的缘由,引出正文。

2、本部:为赋的主体部分,往往雄辩滔滔,富有气势,最能体

现赋的特色。

3、乱:往往体现讽谏的意味。

五、汉赋兴盛的原因

1、政治空前统一,国力空前强盛,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必要

的条件。

2、具有诗歌和散文的优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3、统治者的提倡和爱好。

第二节.汉赋作家与作品

一、贾谊

1、生平(略)

2、作品《鵩鸟赋》

从内容而言,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载:“贾生为长沙王太

傅,三年有鸮飞入贾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服’。贾生既

自以适居长沙,长沙卑湿,自以为寿不得长,伤悼之,乃为赋,以自

广。”面对生死,作者抒写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同时借以调整自己

的心情。

就艺术而言,通篇运用了恰当得当比喻,相象丰富,直接议论,

富有感情和气势。

二、枚乘的《七发》

是汉代大赋形成的标志,使用了韵散相间的问答体。“七发者,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对当时的贵族生活提出了讽喻和劝戒。

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铺叙和夸张。

三、汉赋四大家的作品

司马相如是汉代最重要的赋家,《子虚赋》和《上林赋》为其

代表作。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反对奢侈,崇尚节俭。在艺术上,

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辞藻华丽,气势磅礴。代表汉大赋的最高

成就。

班固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代表作为《两都赋》,夸赞了

两都地势之险要,宫殿之华丽,娱游之壮观。

张衡的《两京赋》成为京都大赋的“长篇之极轨”。《归田赋》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以田园隐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一、成为后来文学许多重大主题的来源。

如:归隐主题之于张衡的《归田赋》。宫怨之于司马相如的《长门赋》。

二、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三、为文学语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章汉代政论哲理散文

第一节汉代政论散文的基本特点

一、服从现实政治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刘帮要求天下读书人总结秦朝迅速灭亡的教训,以便吸取教训,巩固汉王朝。

二、继承了前代散文的优点,同时弥补了结构不严谨的缺陷。成为我国议论文完全成熟的时期。

三、语言骈偶趋势明显。骈偶首先是从辞赋中发展起来的,以后与政论散文产生了联系。

第二节政论哲理散文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一.贾谊与《过秦论》

贾谊是西汉的第一位政论大家。他对秦朝的历史经验和当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提出了许多尖锐而又深刻的看法。他对国家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患意识.所有的文章被编撰成文学集《新书》。在这部书里,充分表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气魄,历史学家的睿知和一个文学家才情。他的《过秦论》和《论治安策》,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章,其主旨和西汉前期所有政论文一样,在于集中论述秦政的过失.

在上篇中竭力夸张了秦过的强大和一朝灭亡的迅速,“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以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勢宜也”。

中篇具体分析秦统一以后在政策上的失误和秦二世未能纠正前代的错误。

下篇指出在农民起义已经爆发大情况下,秦王子婴无力“挽大厦于将倾”,不可能避免灭亡的结局。

在写作上的特点在于:(1)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的主旨。(2)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文章富有气势。(3)善用比喻,生动形象,令人惊醒。

二、晁错

是西汉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和朝庭的主要决策者。政论文有《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和《守边备塞疏》等。

在《论贵粟疏》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语言朴实,逻辑严密。在内容上主要是继承了贾谊的《论积贮疏》,提出了重农抑商的观点。

三、桓宽的《盐铁论》

全文共六十篇,采用对话的形式,双方在相互诘难中深化了主题。文字简洁流畅,善用比喻,结构组织严密,整齐而富有变化,在汉代的政论文中别具特色。

四.刘安的《淮南子》

为淮南王刘安的群臣或宾客的集体著作,他包含了各家地思想,内容比较驳杂。

它贯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来说明事理保留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史料。

第四章司马迁的《史记》和历史散文

第一节汉代历史散文的发展趋势

1、《史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

中国史官文化的发达和史家的层出不穷是世界其他民族所不可比拟的。汉代的历史散文是在前代历史散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发展的痕迹是明显大.《尚书》和《春秋》在记言和记事上是分离的,“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左传》和《国语》在记言和记事上已经开始结合,但以记言和记事为中心,人物只是历史事件的附庸。《左传》已经出现以记人为中心的特点,但所记录的只是历史人物的生活片段,无法展现完整的人物形象。《史记》记录了历史任务的完整事迹,具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给人物作传记,标志着史传文学的成熟。

2、出现了文学与史学相分离;杂史,野史与官史,正史相分离的趋势。

《史记》是史传文学的最高峰,面对不可达到的高峰,文学家

们开始开拓新的领域,史学家们也将更多的精神放在史了的收

集和考证上,班固的《汉书》是史学与文学相分离的标志。

同时,刘向的《说苑》,赵晔的《吴越春秋》和袁康的《越绝书》等杂史杂传从正史中分离出来,成为后代演义小说的开端。

第二节司马迁的生平和著作

一.生平

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有三件大事与《史记》的写作有关:1、出生于时代史官之家。司马迁的祖辈“世典周史”,其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一方面,他以自身的思想影响着司马迁,同时自己早有著史宏愿,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以论著矣。”为以

后矢志不移,发愤著书的原动力。

2,中青年时期的漫游

司马达迁二十岁以后曾三次出游,东至泰山,西至陇西,南至昆明,北到长城,他考察风土人情,收集文物史料,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对政治见解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李陵之祸

二,写作目的

司马迁说他著史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是探究天道与人事间的关系。。所谓“通古今之变”,就是要说明历史的发展演变,寻找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规律。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稽其兴败成坏之理”。也就是说,连贯地整体地研究问题,从而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成一家之言”,就是借历史著作,提出自己对历史兴衰变化的独到见解,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三节《史记》的思想内容

第一、进步的民族观。

他在《五帝本纪》中把传说中的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并一一地排了世序。在《越世家》中说:“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匈奴列传》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说:“闽越王无诸及东越王摇者,其先禹之苗裔也,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在司马迁看来,匈奴、东越、闽越也都是黄帝子孙,因此他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汉代以贪欲扩张为目的的对边疆兄民族所发动的战争。

第二、先进的经济思想

他在《平淮书》、《货殖列传》中集中探讨了诸多经济问题。他认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人们整天奔波就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有利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货殖列传》)司马迁指出物质财富的占有,决定着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上的阶层、阶层由此而形成。。《货殖列传》是第一次将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载入史册,具有开创意义。

第三,史家的实录精神

《汉书·司马迁传》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先生则称道《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汉文学史纲要》)。《史记》之

实录,主要表现在:一、史料的真实性。二,尊重历史,敢于秉笔直书。《酷吏列传》、《封禅书》、《萧相国世家》、《魏其武安侯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平津侯主父列传》等都是方面的典范作品。

第四节、《史记》的文学成就

一、成功的人物形象刻画艺术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具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征鲜明的特点。

1、善于抓住历史人物一生中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行动。

如司马迁从史料中认识到李广的为人特点是“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史记·太史公自序》),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材料加以组织安排,通过“上郡遭遇战”、“雁门出击战”、“右北平之战”和从“卫青击匈奴”四个典型战例中,表现李广的才能、功勋和“不遇时”的遭遇。

2、将人物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让人物在紧张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各自的性格。《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一节。这是刘邦和项羽对面较量的一个关键时刻,是历史胜负的转折关头,故事由矛盾的开端,到觥筹交错、刀光剑影、杀机重重的宴会,再到刘邦甜言蜜语,趁机溜之大吉的解围,生动地表现了项羽天真坦率,优柔寡断的性格。

3、用比较的笔墨写出了不同性格的不同结局。如《苏秦列传》中才能杰出的俗秦被人刺死,他平庸的弟弟苏代和苏历却的享天年。

4、善于运用文学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通过李广“杀霸陵尉”、“射石设镞”、“射阔狭以饮”、“家无余财”、“善待士卒”等细节,表现李广负能使气、爱射善射,轻财爱士等性格特征。

5、善于刻划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如项羽见秦始皇南巡渡江时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项羽本纪》),而刘邦见此景,则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6、“互见法”刻画任务性格。所谓“互见法”就是把同一历史事件分散开来放在不同的传记中,以便参照互见,相互补充。采用互见法,可避免行文的重复,又可通过详略安排,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并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另外还有强烈的抒情性等艺术特点。

第五章汉代乐府民歌

授课时数:3

教学目的和任务:

理解乐府的来源和含义,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最早设于秦朝。汉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关。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

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之中。

二、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第一次具体而又深入的反映了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和痛苦。

如《东门行》写一个城市平民为贫困所逼迫、不得不铤而走险反抗的情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怨恨和反抗情绪。《妇病行》写了一个妇女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好好养育孩子,不要打骂他们,可是死了以后,孩子无衣无食。

2.反映了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十五从军征》写一个老兵“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回乡后却是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情景,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饮马长城窟行》描写闺妇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也表现出人民对征役的厌恶憎恨情绪。《战城南》则是一篇诅咒战争的诗歌。

3表现了青年男女激烈而又直露的爱情。

如《有所思》、《上邪》、等。

4、表达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思考。

如《薤露》和《蒿里》等

三、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是对《诗经》所开创的写实风格的继承和发扬。

《诗经》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乐府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过叙事表现情感。

2.人物形象鲜明。

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五言诗趋于成熟。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出现了一些杂言

体作品,另外汉乐府也新创了一些五言体,如《陌上桑》就是一篇相当完美的五言诗。

4.语言朴实凝练,长于叙事言情。

明人胡应麟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阎,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如《孤儿行》通过叙述孤儿孤苦伶仃的惨状和备受兄嫂的虐待,字字血,句句泪,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作品讲读:《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第六章、《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趋向成熟。

《古诗十九首》最初载于《文选》,因其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关于诗的时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目前,学术界大致认为此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大约产生于东汉末,作者是中下层失意的知识分子。

一、《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第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如《青青陵上柏》、《生年不满百》等、第二类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如《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等。第三是写文人士子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如《今日良宴会》、《回车驾言迈》、《生年不满百》等。

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风格

1.长于抒情,善于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两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牵牛星》,通篇通过假想的织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全篇都是写景,而情在其中。

2.善用比兴寄托手法,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如《冉冉孤生竹》开头即以孤竹结根泰山喻女子托身君子,以“兔丝附女萝”喻女子之依恋与柔情,为后文抒写女子的久别哀怨作了很好铺垫。《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皆为比兴,含意深远。 3.善于通过生活的细节来抒写作者内心的感受。如《西北有高楼》通过高楼听曲这一具体事件的描绘,表现知音难遇。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凝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等

习题集

一、填空

1、李斯是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为其代表作.

2、在文学史上第一次以“赋”名篇的是荀子的——。

3、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4、骚体赋以贾谊的——和——为代表。

5、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家有——;——;———;——;等四大家。

6、枚乘的——出现了骚体赋向散体大赋的转化。

7、张衡的——标志着大赋向小赋的专化。

8、司马相如为汉代重要的赋家,——和——为其代表作。

9、杨雄是西汉末年的辞赋大家,——;——:——;——为其代表作。

10、班古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大家,代表作是——。

11、贾谊的——总结了秦朝的教训,雄辩有力,文采辉映,不愧为“西汉宏文”。

12、桓宽的——是西汉后其政论散文的代表作。

13、司马迁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为——;——;—;—;—共五部

分。

14、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为——,记叙了自汉高元年开始的229年的历史。

15、两汉的乐府不同于现在的含义,“乐”指--;“府”指——。

16、在两汉的乐府里,——是写人民在无法生活的情况下奋起反抗;——写了一个妇女

对无耻官僚的聪明斗争。

17、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18、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游子、思妇的哀愁,如——;——;——;——;等等.

19、古诗十九首里对人生的短促发出了感叹,如——;——;———;等等。

20、古诗十九首善于通过生活的细节来刻画人物,如——;——;等。

二、判断

`1.“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鲁迅语)”()

2、赋在战国后期就已经产生()

3、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散体大赋和抒情小赋三阶段。()

4、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和张衡。()

5、班固是辞赋大家,他的代表作为《两京赋》()

6、汉赋对我国文学词汇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7、贾谊的《过秦论》有“西汉鸿文”之美誉。()

8、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之家,具有良好的史学渊源。(

9、《史记》之后出现了史学与文学分流的趋向。()

10、《汉书》在体制上基本上沿用了《史记》()

11.“乐府”最早的含义为音乐机关。()

12、“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最早见于《文选》。()

三名词解释

1、秦刻石文本 2 骚体赋 3.《七发》4、散体赋予5、抒情小赋6汉赋四大家7《两都赋》8、《两京赋》9.汉代政论文10、互见法

11、《史记》12、《汉书》13、汉乐府14、古诗十九首

四、简答

1《谏逐客书》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散体大赋的代表作品和代表作家。

3、汉赋的发展历程。

4、“赋”的涵义

5、抒情小赋产生的时代背景。

6、汉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7、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8、《过秦论》的艺术分析。

9、汉代政论文产生的背景。

10、司马迁的生平与《史记》之关系。

11、《史记》的思想内容。

12、怎样理解《史记》乃“无韵之离骚”

13、《史记》的语言艺术。

14、《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5、《汉书》的体例。

16、《汉书》的思想内容。

17、“乐府”的含义之演进。

18、《古诗十九首》的由来。

五、论述

1、秦代文学概况。

2、汉赋的三阶段和各自代表作家,作品。

3、汉代政论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的艺术成就。

5、《汉书》的艺术成就。

6、《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7、《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8、《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9、《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0、样看待汉代五言诗的历史演进过程

附录: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秦汉文学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一.填空 1、西汉作家群体的再度生成大约在和时期。 2、汉赋和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汉宣帝时,等人用诵读奇文等方法为太子治病。东汉时,王逸则写出了的研究著作。 3、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和。 4、武帝曾令淮南王刘安为一书作注解,其宾客还集体创作了 一书。 5、汉代、、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6、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揽人物”的人是,则说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者选自。 7、汉代文人贵于名行,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因此他们的作品贯穿着一 种、的精神,保持着的格调。 8、汉代文学从对的批判发轫,经昌盛期的,最后以对的批判而告终。 9、汉代文人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从到、再到的演变过程。 10、汉代文学与先秦文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所以一开始就具有色彩。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精神日益增强,辞赋创作中,班彪的《》、班昭的《》、的《述行赋》、的《刺世疾邪赋》都是现实性很强的作品。 11、西汉的学校教育是时期经倡导后发展起来的。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汉文学思潮很少超越的藩篱,《》中主张诗歌 “,”等观点,成为汉代文学思潮的灵魂和主调。 12、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和之间。骚体赋的代表作有贾谊的《》,枚乘的《》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的作品代表了新体赋的最高成就,的《归田赋》则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3、司马迁的《史记》开辟了文学的新纪元,《》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滥觞,马第伯的《》可视为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游记。 14,汉代文学的发展可划分为期、期、 期和期四个阶段。 二.简答 1、试析秦代文学创作的情况及其原因。 2、简述汉代文人地位的演变过程。 3、简析汉代文学经由批判,到歌功颂德,再到批判的发展演变历程。 4、简述汉赋的源流、分工和合流。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 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 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发展历程秦代书法: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 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汉代书法:从公元前二零二年到公元二二零年四百二十六年,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 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 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 唐代书法: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 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 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 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宋代书法: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doc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秦汉文学是指秦代和两汉文学,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秦汉文学作品介绍一、秦汉散文 一、所谓"汉代散文"是指政论文及抒情、叙事文,汉代散文创作的主流,就文体说是政论文,就文风说,是切中时事,朴厚无华。 理解:秦汉散文的发展脉络。 大体说,由西汉初期贾谊等的情感浓重,文气纵横,变而为西汉中后期刘向等的引经据典,再变而为东汉前期王充等的崇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再变而为东汉后期王符、仲长统等的抨击时弊,愤世嫉俗,文风几经迁转。 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 理解; 一、《吕氏春秋》简况。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被视为杂家着作。 二、《吕氏春秋》的说理方式。 《吕氏春秋》文章一般都较短小,以事实说理,平实畅达,不求华丽,如《贵公》。

从文学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它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它在阐述某个道理和思想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予以说明。 三、李斯生平与《谏逐客书》写作缘由。 李斯,楚国人,公元前247年入秦。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拜为长史、客卿。秦统一,李斯为丞相,设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下令焚书而倡导"以吏为师"。李斯遭赵高诬陷腰斩于咸阳之市。 李斯入秦十年,因韩人郑国为秦修灌渠事,秦大臣提议驱逐所有外来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所以写了《谏逐客书》。 四、秦刻石文的特点。 1、其形式四言为句,三句为韵,较独特。 2、铺叙颂夸,气度宏伟,韵律谐和。 3、限于刻石体制,文采不足。 简单运用:《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这篇《谏逐客书》以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为中心。首先铺叙历史上客卿辅助秦国并使之国富兵强的事实,以明客卿不曾有负于秦;其次胪述秦始皇看重外国的玩好之物,而轻视客卿的事实,论定其重物轻人的错误,最后分析纳客和逐客的利害关系,指出逐客非但不利于秦的统一大业,还会使秦国趋于危亡。文章罗列众多事实,极力铺陈。 《狱中上书》作者李斯。 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 识记;

秦统一后的文学

第八章秦统一后的文学 教学目的和任务: 大致了解秦代文学的总体风貌。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作重点要求。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八章秦统一后的文学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此后15年间,战国百家争鸣结束,诸子异说绝响,《诗》、《骚》抒情传统亦随之消歇,今所见者,唯歌功颂德的刻石之文和诏令奏议等应用性文字。故《文心雕龙·诠赋》云:“秦世不文”,“秦世不文”概括了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秦文学的历史土壤及特征 秦文学值得后人称道的有两部作品:《吕氏春秋》和《谏逐客书》。《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百家之说而编写的一部“杂家”著作,成书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谏逐客书》是秦相李斯的代表作,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文学性很高,颇有战国纵横说辞之风。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但此书却作于秦始皇十年(前237年)。 秦统一中国后,秦代文学成就却寥寥。刘勰用“秦世不文”基本上概括了秦文学的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秦王朝推行文化专制主义;二是秦在位时间短暂。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历史功绩是伟大的,然而它在文化思想上采取禁灭《诗》、《书》,取缔百家之

说,坑杀儒生扼杀自由等严酷的专制政策,这对学术与文学是一次严重的摧残,造成了秦文学的萧条和荒芜。 第二节刻石之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现存刻石共有7篇,这些刻石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内容上都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绩及秦朝制度的英明等。从总体上看,秦刻石文都写得气魄雄伟,文字典雅,文辞铺张夸饰。刻石文的体制上承西周《雅》、《颂》及秦统一前的《石鼓文》,但又有所变化和创造。李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颂赞体作品雍容华贵的风格,而贯以法家辞气,在浑朴古质而外,增加了清峻峭悍的风格。秦刻石文为后世碑文之祖,汉魏碑铭,受其影响很大。 第三节诏令奏议之文 秦代君臣的诏令奏议之文,属应用性文字,颇能代表秦文的风格,亦能见出战国文风向西汉文风转变的过程。这类文章的总体风格是:“质而能壮”,(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狂妄自大,不可一世,甚至强词夺理,既有战国纵横家的驰骋文风,又有法家的峭刻峻直,语言简捷、质朴。

书法发展史

书法欣赏讲座 (2005年4月9日) 主讲人杭向阳 一、汉字是一门艺术 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只有中国书法成为艺术,可以悬挂展览、贩卖及布置之用;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何独有中国书法能达到艺术境界,首先要让学生完全了解。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书法所书写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进而成,也就是从图画抽象化而成,因此,中国文字便有抽象画的底子,如“大”字便接近抽象画正面的人,具有艺术的性质。 中国文字不仅是抽象画,依照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其抽象化程度也不同,更形成各种不同的抽象画,真是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将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从目前可考的资料而言,最早是商周铜器上的金文和龟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收的古文、籀文及大篆等,这些文字因资料不足,无法明确看出其演进的痕迹,且在秦以前,乃选择与小篆相应的“大篆”为名。在先秦大篆是最接近图画的,在商周之际的金文,许多图腾和绘画极为近似。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乃自大篆简化、抽象化而来;此大篆更不像绘画。秦代小篆流行之际,监狱事务繁忙,小篆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便成了隶书;汉初逐渐美化,又成为八分,比小篆更不像图画了。汉代为因应工商业的发达,隶书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加以简化抽象化,又产生章草、行书和楷书;楷书到了三国已相当成熟,直到隋唐才完全摆脱隶书,它比隶书更抽象化,更不像图画。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父子已达到巅峰,因笔画比楷书更简化,也更抽象化。章草到二王父子又简化成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更进而简化成狂草,又比行书更不像图画,更抽象化;中国文字的演进,到了唐代才告一段落,自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至行书、草书逐渐抽象化,千万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画,使中国书法的表现精绝无比。 第二,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书法更多的使用毛笔书写,因而书法便有了艺术性。中国毛笔的发明,以长沙战国楚墓发现的兔毫笔最早,据考古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片所残留的朱书和墨迹,是用毛笔所书写的,甲骨文字小像蝇头,毛笔的制造不是相当精良是不能写的。可见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毛笔已经相当精良,其发明还要早。有关秦朝大将蒙恬制毛笔的传说也已经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毛笔的最大特点是有尖,毫毛劲直富有弹性,是动物的毛所制成,含墨性良好,书写时可以表现笔锋的趣味,可以写出方笔和圆笔,双可作中锋与侧锋;加上笔画的大小和粗细的变化,可以说功能齐备完美,让书法家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这是中国毛笔所独具的特性。 第三是中国书法使用墨锭,这种墨在汉以前是天然石墨,三国时曹操尚有收藏,陆云《与兄机书》:“一日上三台,曹公藏石墨数十万斤。”到了汉代因天然石墨已用尽,遂发明松烟墨,中国书法使用墨条,表现出一种特有的墨彩,由于没有五彩艳丽的颜色,更有一种中国特有的气韵,既高雅,又平淡,令人有脱俗的感觉;这和西方的绘画,在色彩上有极大的差异。然而,中国书法虽然用墨,但是仍可由墨的浓淡分出不同的层次的色彩,在表现上仍能达到序变的目的。近年来,部分书法家提倡彩色书法,将书法写成五颜六色,显得有为俗气,至今仍无法获得书法界的认同。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 第四是中国书法使用宣纸和版纸。中国书法使用宣纸和版纸,与洋纸不同,其吸墨性很强,落笔之后,墨汁立刻渗入纸背,使墨与纸浑然合一,无法分离,这种墨在纸上有深沉、沉著的感觉,在欣赏上比较耐看;与西方洋纸,色彩浮在表面的感觉大异其趣,这也是形成中国书法的一大特色。 如今,钢笔、圆珠笔等硬笔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的主要书写工具,由于汉字的特殊性,硬笔书法也成了书法艺术大花园的一朵奇葩,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 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

秦代文学简介

第一章秦代文学简介 公元前辈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帝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公元前辈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宣告秦朝的灭亡 秦虽然国运不长,但在历史上的地位同后来的隋朝一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统一了度量衡,货币,文字和车轨等,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采取严酷的文化政策,如焚书坑儒等摧残了文化,压制了思想,对后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也是整个秦代文学不发达,有“秦世无文”之说。秦代文学概况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共十二纪,八览,六论,二十余万字,兼取众家之思想,内容驳杂。许多故事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意味。曾“布咸阳之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史记. 吕不韦传》。着显示出学术与文章的分离。 2,李斯的《谏逐客书》。鲁迅说“秦代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 斯是秦代文学的唯一代表作家。这篇文章历数秦穆公以来秦国 因客卿的帮助而成霸业事实,要用人惟材,不能限于一地。所 以,他说:“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 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 庶,故能名其德。”

3.秦代刻石文。多出自李斯之手,在内容上多歌功颂德,在形式 上多四言韵文,是我国最早的碑石文。 4.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永远是文学中最有生命的力量.《汉书》 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说法。如:“声男慎勿举,生哺又脯。 不见长城下, 尸骸相支拄”。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形。 第二章汉赋 第一节概论 一、赋的起源 在“诗经六义”中有风,雅,颂和赋,比,兴的说法。 赋就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本意就是铺陈直叙。 到了战国后期,赋便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第一次以“赋”为名的是荀子的《赋篇》。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二赋的特征 1.“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在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是用来个歌唱的,而赋不能入月歌唱,只能诵读。这时候,“赋”由一个动词演变成表示一种文体的名词。 2.“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大都篇幅较长。 3.“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艺概》。 三.赋的分类 1.骚体赋:产生于汉代初年,还没有脱离楚辞的痕迹。代表作有贾谊 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在这里我们就来认识和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 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

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简史 中国书法概述 书法概述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 书法,是在洁白的纸上,靠毛笔运动的灵活多变和水墨的丰富性,留下斑斑迹相,在纸面上形成有意味的黑白构成,所以,书法是构成艺术;书家的笔是他手指的延伸,笔的疾厉、徐缓、飞动、顿挫,都受主观的驱使,成为他情感、情绪的发泄,所以,书法也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书法能够通过作品把书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学识、修养、个性等悄悄地折射出来,所以,通常有"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书法还可以用于题辞、书写牌匾,因此,也是一种实用性的艺术。总之,书法,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艺术,是更倾向于表现主观精神的艺术。书法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特征。正像在西方美术中建筑和雕塑统领着其他门类造型艺术一样,书法和绘画则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而列为中国美术之首。当把书法与绘画并提时,又将书法摆在绘画

前面,称之为"书画",如"书画同源"、"琴棋书画"、"书画缘"、"能书会画"等等。书法与传统中国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在宋元文人画出现以后,绘画用笔讲究从书法中来,水墨写意与书法的行草意趣相通。中国古代雕塑中也蕴含着书法的特征。中国古代雕塑的纹理即是线的组合,造型的装饰性与书法中的篆隶保持着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建筑从布局到主体的梁柱结构,都遵循对称、均衡、主从关系等法则,园林建筑中的含蓄、借景,以及亭、台、楼、榭追求的空灵、飞动等都与书法的结体、章法和节奏、气韵密切相关。至于工艺美术和民间美术,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书法的影响。书法可以视为中国美术之魂。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 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 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 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复习题

第二编秦汉文学 第一节秦代文学 李斯《谏逐客书》这是作者写给秦王(即后之秦始皇)的一封奏章,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分析客卿对秦国发展所起的作用,指出秦王“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错误。 文章反复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是非清晰;语言极富文采,排比铺陈,辞藻华赡。《吕氏春秋》 是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编撰而成。全书编次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又称《吕览》,计一百数十篇。 《吕氏春秋》以儒学为中心,兼收各家学说,《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全书由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短文组成,其中多寓言故事,文风平实畅达。 第二章汉代的赋 一汉赋的兴盛 赋,是一种以陈述性、描绘性为主要特征的文体。赋受楚辞的影响,故亦称辞赋。典型的汉赋,演变为介于诗文之间的、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的特殊文体。 汉赋兴盛的原因:汉帝国经济发达,国力空前强盛,统治阶级生活奢华,汉赋的发展具备了物质基础;先秦时期的各体文学作品提供了范本,荀子早就以赋名篇;统治者喜爱并提倡作赋,文人因赋而受朝廷赏识,吸引了大批文人从事赋的创作。 第二节汉赋的发展流变 1、骚体赋:产生于汉初,以抒情为主,句式较整齐,带有楚辞的痕迹。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 2、散体大赋:即新体赋,内容以歌功颂德、润饰鸿业为主,篇末有一些讽谏之辞,所谓“劝百讽一”、“曲终奏雅”;形式上散体化,成为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主要代表作家有“汉赋四大家”,即西汉的司马相如、扬雄和东汉的班固、张衡,代表作品有《子虚赋》、《上林赋》(司马相如),《甘泉赋》、《长杨赋》、《羽猎赋》、《河东赋》(扬雄),《两都赋》(班固),《二京赋》(张衡)。 3、抒情小赋 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化、批判性的小赋兴起。代表作品有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 第三章汉代乐府和五言诗 第一节“乐府”与乐府民歌 乐府,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汉代人将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无论合乐与否。也一概称“乐府”。 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词,习惯上把采自民间的歌词称为“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乐府分为十二大类。 第二节汉乐府的思想与艺术 汉乐府民歌继承并发扬《诗经》“风”诗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主要题材有:1、控诉战争、徭役带来的灾难,如《十五从军征》; 2、反映社会不平、描写人民反抗,如《妇病行》、《东门行》; 3、表述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如《上邪》、《有所思》、《上山采蘼芜》、《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直露的思想感情;奠定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形式自由而多样,并由杂言趋向整齐的五言体。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中国历史十大书法家(最有代表性,按时间顺序排名) 钟繇 王羲之 褚遂良 欧阳询 颜真卿 柳公权 怀素 米芾 赵孟頫 董其昌 历史上的女书法家: 王羲之的草、楷、行书,千古景仰。他的老师是东晋着名的女书法家,姓卫、名铄,人称卫夫人。卫夫人学习王国时钟繇的书法,达到了升堂入室的地步。她的代表作是《古名姬帖》小楷。其笔法古朴肃穆,体态自然,是楷书中的上品。 在卫夫人之前,还有一位女书法家。她就是以《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等驰名的东汉末年的女诗人蔡文姬。她名叫琰,文姬是她的字。她父亲蔡邕,在文学和书法上造诣很深。蔡文姬继承家学,在书法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唐、宋、元、明,也出现不少女书法家。唐代的女书法家有吴采鸾、薛涛、武则天。吴采鸾所书小楷,很有钟繇、王羲之的笔意,遒劲古雅,可与卫夫人媲美。薛涛所书《陈思王美女篇》,行书,笔势跌宕秀逸。武则天书写草体,书法婉约。宋代女书法家有朱淑真,所书小楷,端庄精劲,深得王羲之笔法。管道升是

元代女书法家。字仲姬,她是赵孟俯的妻子,赵孟俯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工书善画,书法为元代宗师。 管道升刚嫁给赵孟俯的时候,她的书法比丈夫还好,后来赵孟俯迎头赶上了,并超过了妻子。管道升写的《梅花》赋小楷,清丽幽闲。 魏晋南北朝:曹操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索靖卫恒卫夫人谢安王珣薄绍之萧思话萧衍王荟王僧虔王志王慈羊欣 隋唐五代 : 智永贺知章张旭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李邕徐浩怀素孙过庭柳公权杨凝式 宋辽金: 李建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欧阳修林逋赵佶薛绍彭白玉蟾朱熹张即之吴琚文天祥 元代赵孟頫杨维桢鲜于枢倪瓒邓文原康里巎巎饶介冯子振张雨柯九思明代: 董其昌王铎文徵明祝允明徐渭王宠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陈淳陈献章陈继儒陈洪绶憨山蔡羽唐寅米万钟莫是龙沈度沈粲宋克孙慎行释担当文彭解缙邢侗姚绶张弼 清代: 傅山八大山人伊秉绶金农邓石如何绍基吴昌硕顾炎武石涛宋曹查士标郑簠包世臣巴慰祖陈鸿寿铁保莫友芝张照周亮工高凤翰郑燮汪士慎李鱓黄慎梁巘刘墉王文治钱沣万经龚贤丁敬黄易赵之谦翁同龢翁方纲吴让之徐三庚吴大徵沈曾植曾国藩张裕钊俞樾杨守敬姚鼐蒲华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 中国历史上的三位奸臣书法家 蔡京、秦桧、严嵩虽堪称书法大家,但因他们的奸邪而被废字, 故书法作品留传下来的极少。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秦汉文学

重庆三峡学院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韩红宇 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 二○○六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二编秦汉文学 绪论 (2课时) 一、学习提示 绪论对秦汉文学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内容分四节作了全面介绍及分析。第一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且终其二代,人才辈出,他们是新兴文体的主要创作者。第二节: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从汉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对历史和文化的继承与批判,士人命运的起伏,民间和文人创作的双向互动等方面反映出汉代文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节: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从6个方面论及了汉代文学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的交流是相互的,二者彼此渗透,双向互动,呈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第四节: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两汉是文学体裁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许多重要的文学样式在此间孕育生成,汉赋、史传散文、五言古诗便是其中的代表。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初创期、全盛期、中兴期、转变期四个时期,它们综合反映了汉代文学蓬勃发展的全貌,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学习本章,要求掌握秦代文学的概貌,要求重点掌握汉代文学发展的社会背景、历史线索及其主要内容,对秦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中

的地位和影响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本章内容将以文体的区别划分为五个部分,故学习中不必拘泥于具体的章节顺序。 二、重点和难点 1、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2、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 3、汉代文学的分期 第一节秦代文学概况 统一后的秦王朝由于实行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政策,加之统治时间短暂,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出于众人之手却体系完整,是一部优秀的文学散文。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极富文采。 第二节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即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体。这里主要指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批辞赋作家。他们仅仅凭藉文学才能而得到官职,并以文学写作为自己的主要事业。这一现象,是先秦时期所未曾有过的,而在此后的中国文学史上则成了惯例和常态。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一、社会风尚的影响。汉代教育以讲授儒家五经为主,解读辞赋也为当时社会所推崇,这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了催化作用;二、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以文才录士,大量士人因此围聚在天子、诸侯王和外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中国书法发展史简介 河北安国中学刘辉 在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中,叙述了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那么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本文对此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萌生于汉字形成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关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古代文学》秦汉文学的常识整理

《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秦代文学 一、秦代文学仅有三种样式:散文、刻石之文、诏书奏议 1、完成于公元前239年,由吕不韦门客集体着作的《吕氏春秋》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2、秦代文学唯一的作家是李斯,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 3、现在传世的秦代刻石之文共有8篇,其中6篇在《史记*始皇本记》中 总的来说,秦代文学没有什么成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秦氏不文”。 二、1、《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着作,又名《吕览》;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在公元前239写成。此书内容驳杂,兼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其文章常常以语言故事为譬喻,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色。 2、《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八览,现在63篇,显然脱去一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三、秦石刻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很深影响;内容为歌颂秦王功德,形式则是模仿雅颂,都是四言韵文,但多以三句为一韵。 四、秦时民间有歌谣流传。《汉书*贾捐之传》有“长城之歌,至今未绝”的话。今之所传,仅有一首,见于晋杨泉《物理论》。 ◆汉代文学 汉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有:赋、散文、诗歌和楚辞。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汉高祖——汉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多种问题主要沿袭战国文学的余风,同时又有新的因素萌芽:辞赋,政论。这时期主要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和辞赋发展上。 第二,汉武帝——汉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时期。主要文学样式有:新体赋、史传文学、政论散文和乐府。 第三,汉元帝——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主要文学样式有:辞赋、传记文学及代有科学因素的政论文。 第四,东汉安帝——汉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主要文学样式有:抒情短赋,五言古诗。 一、赋与政论散文 (一)汉赋的概念:赋是战国末年兴起的一种文体,它有如诗歌,讲求声韵和谐与形式的整伤;又如散文,句型自由,无格律的严格限制;它既能是书面文学,又能诉诸口诵;它既能状物叙事,又宜于抒情说理。兼具诗歌和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间综合性文体。赋是汉代流行的文体,两汉认识以赋为其体物写志的最重要方式。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擒丈”;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二)汉赋的发展流程 1、第一时期自汉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骚体赋时期。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仍是继承《楚辞》的传统,以骚体句式写成,模仿《楚辞》。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这时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人。 2、第二时期西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汉大赋的全盛时期;从武帝至宣帝的90年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内容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震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荣,水陆产品的丰饶,宫室苑囿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田猎、歌舞时的壮丽场面等等。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王襄、董仲舒、杨雄等。 3、第三时期东汉中叶至东汉末年,东汉是抒情小赋初起并逐渐发展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汉赋的思想内容、体制和风格都开始有所转变,反映社会黑暗现实,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有张衡、蔡邕、赵壹、祢衡等。 (三)主要作家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古代文学史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古代文学史_秦代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第一章秦及西汉前期的散文和辞赋 第一节秦代文学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

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然后列举种种器物玩好,虽不产于秦,而秦用之,以与异国人材相比,揆之以事理,说之以利害,更加强了说服力: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踶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文章排比铺张,有战国纵横辞说的习气。而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与汉初散文和汉代辞赋也颇为接近。秦有一些刻石文,如

秦代书法

秦代书法 一、书法概况 (一)书法事件:1、书同文字;2、秦书八体;3、隶变。 (二)书法资料:1、六山石刻;2、权量诏版;3、简牍帛书。 (三)书家:李斯、赵高、胡勿敬、程邈、喜(曹姓?) 二、书同文字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随着国家的统一,文字也进行了统一。“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于是开始了统一文字的工作。实际上,秦国统一文字的工作在战国时期己逐步开始。秦先后灭六国,在所灭的国家推行秦国文字。秦统一国家后,以秦系文字为基础,进行规范。秦始皇命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凡“六国文字”中不与秦文相合的一律废除。由李斯等审定的标准字体称为小篆。李斯等所作“三篇”没有实物遗存,我们只能从秦刻石中窥见到小篆的身影。 有关“书同文字”的文献记载如许慎《说文解字·叙》: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 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此概括书同文字概况,并未言及谁作小篆。而《说文解字·叙》在述说“新莽六书”时说:“三曰篆书,即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等都认为是错简,“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一句应移到隶书条下。然并无证据。卫恒《四体书势》云: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损益之,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勿敬作《博学篇》。皆取史 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或曰下杜人程邈为衙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改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圆,圆 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 也。 此采三说:李斯造小篆、程邈造小篆、程邈造隶书。没有定论。而张怀瓘《书断》中则言: 小篆者,秦始皇丞相李斯所作也。 此言以定论矣,后人再无异议。其实不然。 实际情况应该是:程邈在秦统一以前以开始正定文字,李斯是秦统一文字的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从甲骨文变为篆书,定型于东汉,书法一直散发着其艺术的魅力。 书法的萌芽。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出现在陶器上。距今8千多年前。这种符号是汉字的雏形。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书法有序发展。从夏商周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书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甲骨文,刻在甲骨上,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甲骨文结体长方字型。金文,是一种书体的名称。主要刻在铜器上字体。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墙盘》。石刻文,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石鼓文》、《泰山石刻》等。 书法迅速发展。秦代书法。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汉代书法。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最早的书法理论家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两晋时期能代表魏晋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的作品《洛神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有《张猛龙碑》。隋唐五代。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大家。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代书法核心人物是赵孟頫。明朝书法艺术家王铎。清代的康有为大力张扬书法,达到了尽性尽理。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改革,这是迈了一大步。书法艺术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家所追求的境界,一种自我完善的人生写照。 作文思考题目 1、中国传统文化——书法经历了那几阶段? 答 ----------------------------------------------------------------------------------------------------------------- 2、书法文化从----------开始,定型于-------------。 答 ----------------------------------------------------------------------------------------------------------------- 3、史前书法距今有多少年历史? 答---------------------------------- 4、书法经历了--------、---------、----------等,其中----------、------------- 、------------、---------------等,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5、石刻文产生什么年代?兴盛什么年代?代表作是什么? 答 ----------------------------------------------------------------------------------------------------------------- 6、人称"书圣"书法家是谁?其代表作? 答

书法发展史

书法发展史 书法欣赏讲座一、汉字是一门艺术在世界各国文字中,只有中国书法成为艺术,可以悬挂展览、贩卖及布置之用;并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中具有极高的价值;为何独有中国书法能达到艺术境界,首先要让学生完全了解。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艺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中国书法所书写的中国文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演进而成,也就是从图画抽象化而成,因此,中国文字便有抽象画的底子,如“大”字便接近抽象画正面的人,具有艺术的性质。中国文字不仅是抽象画,依照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其抽象化程度也不同,更形成各种不同的抽象画,真是多姿多彩,令人叹为观止。首先,将中国文字演进的过程,从目前可考的资料而言,最早是商周铜器上的金文和龟甲牛骨上的甲骨文,以及许慎《说文解字》上所收的古文、籀文及大篆等,这些文字因资料不足,无法明确看出其演进的痕迹,且在秦以前,乃选择与小篆相应的“大篆”为名。在先秦大篆是最接近图画的,在商周之际的金文,许多图腾和绘画极为近似。秦始皇以小篆统一天下文字,小篆乃自大篆简化、抽象化而来;此大篆更不像绘画。秦代小篆流行之际,监狱事务繁忙,小篆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又加以简化和抽象化,便成了隶书;汉初逐渐美化,又成为八分,比小篆更不像图画了。汉代为因应工商业的发达,隶书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再加以简化抽象化,又产生章草、行书和楷书;楷书到了三国已相当成熟,直到隋唐才完全摆脱隶书,它比隶书更抽象化,更不像图画。行书到了晋代王羲之父子已达到巅峰,因笔画比楷书更简化,也更抽象化。章草到二王父子又简化成今草,到唐代张旭怀素更进而简化成狂草,又比行书更不像图画,更抽象化;中国文字的演进,到了唐代才告一段落,自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以至行书、草书逐渐抽象化,千万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画,使中国书法的表现精绝无比。第二,从书法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书法更多的使用毛笔书写,因而书法便有了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