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锋面存在于低

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

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

候复杂化。

下垫面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

海拔高度的影响

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几点说明:①.上表中的P表示年年降水量,T表示年均温。

②.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沿海、美国佛罗里达半岛、澳大利

亚东南部等地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比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夏温差

比前者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较前者均匀。

③.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

a.五处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和中美洲的东北部;

成因:以上四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东北)信

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分布:几内亚湾的北侧

成因: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该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且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b.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的地势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草原气候。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c.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位于西风带内,但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d.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

成因: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逼近海岸;

沿海有南北流向的洋流(阿拉斯加暖流、加利福利亚寒流、秘鲁寒流)流经。

e.印度河下游的热带沙漠(塔尔沙漠)气候

成因:全年受副高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人类对古代植被的破坏。

3.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包括图、表、文字等资料)

②.依据已知地点的地理位置,推断其气候类型

先从纬度位置,确定已知地点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哪个温度带;然后从海陆位置看位于大陆西岸还是东岸;最后将已知地点落实到全球气候类型和气候分布模式图上,确定其气候类型。

a.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

b.只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c.只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③.依据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推断一地的气候类型

首先要明确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以此确定该地所在的气候带位置,其次要牢记大气环流对全球热量和水汽的调节与输送功能,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有哪些气候类型?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下有哪些气候类型,在季风影响下会形成什么气候类型?海陆位置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等判断类型。

a.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

b.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c.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

4.气候特征的描述

①.气候特征的描述

a.说出气候类型名称

b.气温:整体的高低;气温年较差(终年高温、终年严寒、气温年较差大或小);极值

(哪月气温高、哪月气温低)

c.降水:年降水量的多少;降水量的年变化大小(全年多雨、全年少雨、夏季多雨、冬

季多雨)

d.降水和气温的组合情况(雨热同期、雨热不同期)

②.描述等温线(等降水量线)

与纬线平行;与海岸线平行;与等高线平行;与山脉平行;南北走向。如果等值线较长且有弯曲,一定要注意分段描述。

③.在描述中要注意以下区别:

a.高温和温和(凉爽):某气候夏季高温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称为高温,而低于20℃时称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指其夏季均温在20℃以下。昆明“夏季凉爽”也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以下。气候描述中的“高温”与天气描述中的含义不同,“高温天气”一般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b.寒冷和温和:某气候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O℃为标准,高于O℃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指气温在O℃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指最冷月月均温在O℃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是“温和”,而以北则“寒

冷”。

世界各地气候是千差万别的,同一种气候类型的特征也存在差异。气候特征一般可以根据典型的气候特征描述。如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如果题目中给出了气温降水资料,一般应当根据数据来描述。

5.天气及天气变化的描述

包括温度、湿度、风力、风向、阴晴、气压等的描述。

一、水循环

1.水循环的类型:

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①.影响蒸发的因素

③.影响降水的因素(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大气运动、凝结核)

④.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⑥.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a.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陆地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b.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d.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二、河流

1.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①、雨水补给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③、冰川和永久积雪融水补给:

④、湖泊沼泽补给

⑤、地下水补给

①.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但其径流的变化特点取决于最主要的补给方式的

变化特点。

②.东北地区的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但最主要的补给方式是雨水补给,所以

洪峰期出现在降水量最大的夏季。

2.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是指河流河道的特征。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流程、流域、流向、河道(是否地上河、是峡谷还是宽谷、弯曲还是平直)、河流的深度、支流的多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

水系形状是指河流的干、支流组成的形态特征,主要有扇形状(海河)、树枝状(长江、亚马孙河)、向心状(刚果盆地、四川盆地)和羽状(淮河)、向心状。

例如长江的水系特征可以分段描叙:上游多峡谷、多支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中游河道弯曲、部分河段为地上河、多支流;下游江阔水深、多沙洲。

3.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是指河流中水的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流速等方面的情况。

①.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注意:墨累一达令河:上游流经亚热带湿润气候——(雨影区)夏汛;下游流经地中海气候——冬汛。

③.结冰期主要从纬度位置分析、从气候分析

例:东北——纬度高,中纬度,寒温带,结冰期长;

秦淮以北——位于暖温带,结冰期短;

秦淮以南——流经亚热带,冬季气温在O℃以上,无结冰期(全年通航)。

④.凌汛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秋末+初春),纬度高,有结冰期且河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⑤.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利——带来肥沃的土壤,人海口营养盐类丰富,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与河口三角洲。

弊——影响水质,淤塞河道、抬高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不利于航运。(修建水库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是泥沙淤积在库区,下游的含沙量减少。库区水位抬高、淹没耕地、诱发地质灾害、土壤盐碱化;下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三角洲面积减少、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

4.河流流向的判定

①.根据等高线,判定河流流向

②.根据一组等潜水位线,判定河流流向

③.根据湖泊或水库上下游的水位变化曲线判定河流流向 ④.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⑤.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⑥.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

若要根据经纬网或水系形状判定河流流向,那这条河一定是著名的或有特色的河流。 5.河流的开发与利用(航运、水能、灌溉、养殖、旅游等) ①.航运

流经地区地势平坦,水流平稳

自然条件 河道宽,水量大,季节变化小 航运条件好

通航里程长,无结冰期

多种运输方式联运 航运价值大

人文条件:流域内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运输量大

②.水能资源

③.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建大坝

三、承压水和潜水的比较

1.影响洋流的动力和方向的因素:

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是主要动力,由此形成的洋流,叫风海流;影响洋流方向的因素有风向、地球自转偏向力、陆地形状

2.按性质分类:寒流和暖流3.洋流的分布: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突破】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三、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的概念

在地球历史中,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成和地表形态等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

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火山活动 ②.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③.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1.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球的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

叫做板块。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的板块又可分为若干个小的板块。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板块

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和地震。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2.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特别提示

①.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板块张裂――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印度洋等)

海岭、即大洋中脊――多隐没在海水之中,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

洋海岭之上。

②.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

岸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巨大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最北几乎达到北回归线;

雅鲁藏布江谷地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分界线,珠峰位于印度洋板块;

【注意】全球消亡边界主要为两条: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全球高大山脉基本上位于此地,这里也是全球最主要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向斜岩层蓄水好,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有色金属矿床选择向斜处,为内生矿床(岩浆岩)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

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工程建设:

隧道选址: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所以开凿隧道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隧道可能变为水道。因此,隧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核心部位,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庐构造,不易塌方。

采石场选址:选择背斜顶部

水库坝址:选择向斜处

五、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地貌特点

1.不同的区域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

②.湿润地区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③.高山地区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

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六、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问题。

1.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2.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吐鲁番盆地、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3.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冰川作用

4.金字塔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遭破坏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长城西段多年来不断遭受着破坏,自然原因主要是:风化与风蚀作用

5.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断块山地

落基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形成的褶皱山脉

安第斯山: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相撞形成的褶皱山脉(易与落基山混淆)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褶皱山脉

6.地形倒置的产生:

①.背斜成谷: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

②.向斜成岭: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坚实不易被侵蚀,称为山岭。

7.日本(台湾)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东南亚(马来西亚)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交界处),地壳运动、火山活动频繁。

8.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成因:

①.地质条件:石灰岩分布广泛、厚度大、岩性纯,空隙、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

性、透水性好;

②.气候条件: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沛;

③.生物条件: 湿热的气候条件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9.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七、七大洲地形地势特点:

亚洲: 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洲: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洲: ①.欧洲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冰川地形广布;

北美洲: ①.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美洲: ①.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洋洲: ①.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南极洲: ①.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如:破坏植被→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下降→整个自然环境退化。

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於塞、泄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加剧。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陆地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

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各垂直自然带大致与等高线平行。

②.相对高度越大,纬度位置越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

③.山麓的自然带(基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

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④.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⑤.纬度高则雪线低(副热带地区雪线最高;赤道地区因降水多而雪线比副热带地区低);

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⑥.有些基带是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在山腰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

山。

从本质上讲是蒸发融化与降雪积雪的对比关系)

1.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3.坡度:坡陡,雪线较高;坡缓,雪线较低。

4.季节: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5.人类活动:随着全球变暖,雪线升高。

一、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业分布在国土的西南和东南部等地区;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光照、热量、气温日较差、降水、水热组合状况、气象灾害)——决定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产量;

②.地形(类型、海拔、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规模化生产;

③.土壤(肥力、盐碱性)——影响作物的产量、宜种作物;

④.水源(灌溉条件)——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

例1:分析西藏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自然因素:

有利条件:地势高,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

不利自然条件:气温低,热量不足;加上地势不平坦,降水少。

例2:我国南方亚热带山地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

a.气候湿润多雨;

b.排水良好的坡地;

c.红壤。

例3: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便利。

例4: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自然原因:

a.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b.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二、分析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

综合分析影响该农业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注意有则分析,没有则不必要分析,并且指出哪个是主导因素。且任一发展条件的条件均需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主要从农产品生产特点、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如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林业——山地、丘陵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区;渔业——湖泊、水库、沿海海域等;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的平原地区;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区;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区;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区。

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从农作物生长环境角度)

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建设农田防护林、治风沙盐碱地。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

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加大科技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改良土壤、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培育速生林。(技术上的可行要和经济上的可行联系起来)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

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业比重,使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在均衡发展的同时又要突出其特色产业等(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

如建设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拓展延伸,不局限于农业本身)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等;尤其是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正式版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正 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为进一步搞好XX届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搞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XX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二、学生现状:本届

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市调研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高一级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三、工作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四、具体措施:1、坚持集体备课以《以《世纪金榜二轮复习》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每周定期备课两次,时间分别是周日晚和周二下午。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8区际联系教案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8区际联系教案 区际联系 (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方法 2.交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

3.产业转移的规律 1.某交通线路选择的原因:自然条件优越,建设难度低,建设成本较低;占用耕地少,连接主要城市;促进资源开发,带动沿线经济发展等。 2.某商业网点选址的原因:靠近主要交通干线,交通便利,便于人流、物流的集散。 3.产业转移的主要影响 促进转出地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增加转入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转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4.西气东输的影响 (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②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②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对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有利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②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环境压力。

1.汶川大地震救灾时,我国全是利用公路、铁路来抢运救灾物资的。 (×) 2.京沪高速公路许多路段以桥代路,其目的与西南地区的高架桥相同。 (×) 3.上海港因其港阔水深,不淤不冻,而成为世界优良港口。(×) 4.海尔集团进入欧洲建立生产企业是看中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5.许多劳动密集产业近年来纷纷撤离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因为生产成本上升。 6.目前我国国内的产业转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西部地区的人口流动。 7.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都是我国西部地区生产的天然气。(×) 8.我国西电东送北路通道输送的主要是黄河中上游的水电。(×) 9.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工程的建设可以完全解决我国北方的缺水问题。 10.我国流物产业的快速发展反映了商贸活动的日益繁荣。(√) (对应学生用书第76页) 交通运输区位条件及影响分析 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据此完成(1)~(3)题。 (1)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 ) 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 (2)该区域修建铁路主要是为了运输( ) A.原木B.农产品 C.工业品D.石材 (3)近些年来,该区域铁路几乎废弃的主要原因是( ) A.设施陈旧B.运速太慢 C.线路过密D.运输需求太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

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 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与“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复习过程的始终,在高考阅卷时发现学生答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一步说明这两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专题划分 二轮复习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但不必追求知识的面面俱到,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应是将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已具备的基本技能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复习,将基础知识进行纵向梳理和横向延伸,以求达到点线面相结合的知识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并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形成具有地理特点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根据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2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1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岩石圈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考试说明要求】 【设计思路】 岩石圈是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研究岩石圈的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地表形态的形成,有助于让学生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这也正是高考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之一。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二是建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知识框架;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解。在复习备考中,梳理地理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提炼解答同类试题的思路、技巧和方法,构建思维模式,并运用思维模式进行迁移、重整、变换,解决新知识、新问题,优化解题途径,培养学生纲举目张的能力。 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二是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1.学生能够对“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应该是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在实际情景下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分析。 1、复习重点: 结合地理现象分析“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复习难点: 利用本节知识去分析现实世界中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地球与地图

20XX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湖南师大附中20XX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读右图,回答1—3 题。 1.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海岛,①②③为等深线, 则从水深角度考虑,最适合建港的是(A) A.O处 B.P处 C.M处 D.N处 【解析】O处等深线最密集,平均水深最大,最适合建港。 2.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海岛,①②③为海水等盐度线,则O、P、M、N四处径流汇入最多的是(B) A.O处 B.P处 C.M处 D.N处 【解析】等盐度线由里向外逐渐增大,P处等盐度线最稀疏,距离海岸同样距离,盐度最小,径流汇入最多。 3.若图中阴影区域为一火山,①②③为火山灰等厚度线,则该处盛行风为(C) A.东北风 B.东风 C.西南风 D.西风 【解析】火山灰等厚度线由里向外逐渐减小。P处火山灰等厚度线最稀,说明与火山等距离地区,火山灰厚度最大,因此盛行风为西南风。 (江西抚州一中20XX届高三第一次同步考试文科综合)请回答4-5题:近年来蓬勃兴起的户外登山运动,使许多登山爱好者学会了判读简易等高线地形图。图4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现有两组队员在此活动,回答 4.甲组队员准备在图示地区宿营,为避免突发的山洪,你认为在①②③④四地中,最不适宜宿营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若乙组队员已经宿营在图中最高处,为了可以互相观测到对方,从安全角度考虑,甲组应该把宿营地选择在图示四地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厦门十中、启悟中学三校20XX届高三10月联考地理)(2011文综2)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内最大高差可能为 A.50米 B.55米 C.60米 D.65米 7、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在图示区域内拟建一座小型水库,设计坝高约13米,若仅考虑地形因素,最适宜建坝处的坝顶长度约 A.15米B.40米C.65米D.90米 (江苏致远中学20XX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地理)“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如图3(某段长城的景观照片)。结合相关知识,完题。 9.若图7所示地区有古长城经过,你认为最可能的线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若在图7所示地区修建公路,最合适的线路是 A.① B.② C.③ D.④ (江苏致远中学20XX届高三第一次质检地理)读图,完成19~20题。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讲练:西北地区(教案)

西北地区 [考纲要求] 地理位置和范围。气候、地形特征。农、牧、业生产特点。保护草原,治理沙漠。主要矿产地。主要城市。 [知识讲解] (1)概况 位置和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面积和人口:面积占全国30%,人口占全国4% 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和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 读图,熟悉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草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昆仑山,阿尔金山,塔里木盆地,塔里木河,天山,吐鲁番盆地,阿尔泰山。 (2)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吐鲁番盆地——天山山间断层陷落而成。 (3)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沙漠广布,(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从草原到荒漠的景观变化——距海洋远近,降水减少——经度地带性。 (4)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防止沙漠化扩大和草场退化,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是本区的主要任务。 (5)灌溉农业 灌溉水源: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 主要分布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绿洲 著名农产:吐鲁番葡萄、哈密瓜、新疆长绒棉 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 (6)矿藏和工业 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分布:塔里木盆地勘探出储量丰富的油气田。 包头的钢铁工业,玉门和克拉玛依的石油工业,金昌的有色金属工业。酒泉的航天工业。 水能资源丰富,仅次于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居第三位——黄河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7)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交通:古代丝绸之路,现代的公路和兰新、包兰铁路干线,南疆铁路。 80° 90° 110° 100°

基础设施建设还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加快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实施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 (8)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灾害、自然灾害频繁。 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草,沙漠化,流域内调水。 (9)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食:牛、羊肉和乳制品最常见食品 住:向定居方向发展 关注点: 1.西北内陆大陆性特征显著: ①气温: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②深居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2.新疆的黑白战略: “黑”——石油 “白”——棉花:光热条件好,绿洲灌溉水源条件好,较适合棉花生长,棉花质量高。 3.国土整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保护水源;防止沙漠化(保护草场,植树种草) 4.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利自然条件:水源。根本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牧,退耕还林。 5.西部地区的优势与劣势: 优势: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动能资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以及农牧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劣势: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风沙大,盐碱重,水土资源分配不均衡;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技术落后,信息较闭塞;生态环境脆弱。 [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与包头钢城靠煤近铁傍水,相似的城市有()A.马鞍山B.武汉C.攀枝花D.鞍山 2.华北平原和新疆都是我国棉花基地,它们不同的生长条件是()A.春播期雨水少B.夏季高温多雨C.秋季晴朗少雨D.沙质土壤 3.我国西北地区与邻国接轨的铁路是()A.缤绥线、滨洲线B.兰青线、包兰线 C.大秦线、陇海线D.集二线、兰新线 4.下列关于新疆的错误叙述是()A.它是我国面积最大,邻国最多的省(自治区) B.地形分布大势具有“三山夹两盆”的特点 C.坎儿井是柴达木盆地引地下水的灌溉工程 D.天山山地是新疆的主要牧场 5.下列关于西北地区的正确叙述是()A.本地区三个灌溉农业区都引黄河水自流灌溉 B.内蒙古东部、中部是牧业基地,也是煤炭基地 C.喀什是我国最西部的重要城市 D.本地区植被由西向东为荒漠—草原—半荒漠 6.下列关于我国西北地区农牧业的正确叙述是()A.农业灌溉水源是高山雪水和地下水 B.有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和畜牧业基地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完整版)

计划编号:YT-FS-6445-78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完整版)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rediction, Weighing The Objective Needs And Subjective Possibilities, The Goal To Be Achieved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Is Put Forward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第二学期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计划 (完整版) 备注:该计划书文本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必要途径。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为进一步搞好XX届高三地理的教学工作,搞好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一、指导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高考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目标,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使我校学生在XX年高考中地理成绩再上新台阶。二、学生现状:本届学生基础较差,虽然在市调研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与高一级学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要想在高考中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还有

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三、工作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力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的好的成绩。四、具体措施:1、坚持集体备课以《以《世纪金榜二轮复习》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每周定期备课两次,时间分别是周日晚和周二下午。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由一人主备一人审核,一人挑刺。强调集体备课后的再备课,交流每周的教学情况、周练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反馈。2、课堂教学目标突出“”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每位老师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复习的效率,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三复习,应该将之贯穿与教学的始终。3、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精心组织练习,练习的目的是有组织的的学习活动,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2019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2019版地理精品资料 2019.4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2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高三二轮复习地理教学计划

2019高三二轮复习地理教学计划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理化、生物等等学科。小编准备了高三二轮复习地理教学计划,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19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 漫天撒网,应以干带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 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 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 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

的分析。如在学过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从地理的角度提出我国东北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措施:以大规模经营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先进科技和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等。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起,经济衰退,振兴后,联系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煤炭城市焦作的产业转型,宁夏煤城石嘴山市经济的转型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对于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力求各个击破。 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吃透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高三地理二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2019年高考备考计划进入高三备考阶段,如何处理好地理学科内容繁多与时间紧迫的关系,做到高效备考,对每一位老师和学生而言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本学年,按照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要求,同时借鉴上届高三老师备考的经验指导,我们新一届高三地理备课组将严格结合我们地理学科的特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复习。 一、高考备考的阶段划分 高考地理内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两本选修 二、各阶段高考备考的思路 一轮复习是“画龙”,二轮复习是“点睛”,三轮复习是“锦上添花”。无论是一轮、二轮,还是三轮复习都把“三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作为重中之重,“死抠”一些难题的做法不可取。 (一)第一轮复习:知识要落实到位,到根。 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稳扎稳打,不放过知识点的细枝末梢,全面系统准确熟练地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复习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

择不同的方法 A、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必须是精讲精练,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技巧,熟记规律原理的内容,并体验其形成过程。同时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B、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难度 较小但不易住抓住重点,要求熟记某一内容的要素,注重 思维的建模,尝试根据实例进行综合(多维)分析,注重 回答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 C、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强调区域特征的概括,区域内 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区域整治的发展方向。 (二)二轮复习:重构体系,突破主干。 二轮复习是在一轮复习基础上对知识进行重组、归纳、综合等的过程,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1)通过专题复习,突破主干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专题复习就是变换角度,通过归纳、迁移,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方法。在专题复习过程中,应突出地理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应用等。 近年来的地理试卷,在考查的知识面上,一是既不追求知识点的全面覆盖,也不追求章节的高覆盖率,这似乎已成为地理高考命题的“潜规则”。二是主干知识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且常考常新,近年来有

(完整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宿州二中南校区高三地理备课组 2018-1-1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依据,针对本届学情,制订本计划。 二、二轮复习工作重点: 1、认真学习和领会考纲,扎实开展考纲研究活动,优化教学方式提高二轮复习效果。 2、每周认真组织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优质完成学校的任务。 3、加强练习的批阅和评讲,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教学内容安排 1、3月11日--3月17日专题一:地图、等值线、地球运动 2、3月18日--3月25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大气、水) 3、3月26日---4月1日专题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地表形态、整体性与差异性) 4、4月2日----4月8日专题三:人口与城市 5、4月9日----4月15日专题四: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工业、交通) 6、4月16日----4月22日专题五: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7、4月23日----4月29日专题六:区域与区域经济发展 8、4月30日----5月6日专题七:地理信息技术专题八:自然灾害 9、5月7日----5月13日专题九:区域地理(中国、世界) 四、工作措施 1、加强集体备课。在备课组活动中,认真研究2019年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认真研究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复习进度、复习的方式、方法,统一训练。经常性的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2、夯实基础,推进备考复习。备课根据考纲要求,认真进行备考的二轮复习。复习中以学校所订资料为线索,以教材为依托,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为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精选习题,精讲多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配合章节和阶段性复习,课课有练习,章章有测试,注重讲评,较好地将复习与练习结合起来。 4、做好尖子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根据年级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

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三地理教学是面向高考的教学,因此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及2021年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及本届学情为依据制定本计划。 二、教学目的 以培养能力为主导,考察学生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对所学课程内容能够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是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现象,学以至用。 三、具体复习计划及对策 全年度高三复习分三轮: 第一轮复习,从2021年7月底到2021年3月底,通读教材,主要是基础能力过关。 复习对策:1,对照考纲,夯实基础不遗漏,扫清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地理知识都进行梳理和归纳,使之系统化。 2,分析近年高考的新变化,把握高考脉搏; 3,实行滚动复习,做到适当回顾,合理练习(复习过的内容),提升应用能力。 4,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 5,狠抓落实,特别注意目标生中地理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6,合理安排考与练,引导学生注意总结归纳考试和练习中反映

出的自己在知识、能力及方法上的缺漏,在日后学习中注意调整提高。 第二轮复习,2021年3月底至5月中,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能力提高 . 复习对策:本轮复习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通过加强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全面提高学科思维能力.。 1,自然地理原理的图式化:自然地理的很多原理,其实都蕴涵在某些图式中,而图就在课本上; 2,人文地理思维的模式化; 3,热点区域联系的自然化:(1)不盲目追逐热点;(2)多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少联系人文特征. 第三轮复习:2021年5月中至5月底,注重查漏补缺和解题技巧的培养。 复习对策:注重,精选练题,,回归课本,,个别辅导. 1、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 2、重地图,抓区域核心。 3、重原理,讲解题思路。 4、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

2014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7-2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3·北京)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 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 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 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 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 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 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 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 1.D 2.A 3.D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了区域地理现象。同纬度地区,东边的地方总是比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因此甲地总是比我国同纬度其他地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但不同纬度日出早晚除了与东西位臵有关外,还与昼夜长短有关,因此甲地并非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故A 项错误;漠河地处北极圈以南,夏至日不会出现极昼现象,故B项错误;大兴安岭是我国内、外流区域的分水岭之一,故C项错误;松花江干流冬季有结冰现象,河流自低纬流向高纬,初冬或初春结冰与融冰时出现凌汛现象,故D项正确。第2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平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根据东北平原由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根据该区域河流流向分析,东北平原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A项正确;东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故B项错误;东北平原地区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实行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故C项错误;东

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非商品棉基地,故D项错误。第3题,主要考查了东北地区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的影响,20世纪50~70年代,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人口迁入地区。结合该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口迁移知识分析,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以及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故D 项正确。该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少,人口迁移主要以国内迁移为主,故A、B、C项错误。 (2013·安徽)下图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完成4~5题。 4.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 A.3月12日晴朗 B.6月5日晴朗 C.3月22日多云 D.6月20日多云 5.该地可能位于() A.祁连山地 B.大兴安岭 C.南沙群岛 D.帕米尔高原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讲义 「、等值线专题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 选在河流峡谷z [aw.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 (即“口袋形”的地区, “口小”利于建坝, 因此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 ); ②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 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 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农业规划: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 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 业。 例: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 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坡度问题:一看等高线疏密,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例: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或线路与等高线交点少) ,地形坡度较小。 ⑺通视问题:通过作地形剖面图来解决,如果过已知两点作的地形剖面图无山地或山脊阻挡,则两 地可互相通视;注意凸坡(等高线上疏下密)不可见,凹坡(等高线上密下疏)可见;注意题中要 求,分析图中景观图是仰视或俯视可见。 ⑻河流流向:由海拔高处向低处流,发育于河谷(等高线凸向高值)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 反。 ⑼ 水系特征:山地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形成向心状水系,山脊成为水系分水岭。 ⑽ 地形对水文的影响: ① 地势决定河流的流向,由高处向低处流。结合地图方向可确定河流的具体流向。 ② 地势陡峭的山区,一般河流流速大、水流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 ③ 平原地区,一般河网密布,流速平缓,水量丰富的河段有利于航运。 ④ 山脉往往是相邻两大流域之间的分水岭,根据山脊线可确定河流流域的范围。 (11) 地形特征的描述: ①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② 地势及起伏状况; ③ 主要地形区分布; ④ 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 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 ① 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 ② 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 ① 平直等高线注记 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 ② 平直等高线注记 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 ③ 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 ④ 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 200―― 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 ⑤ 注记在500米以上,等高线密集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2. 等温线专题 ⑴分析走向(延伸方向): ① 与纬线平行即东西走向一一纬度因素或太阳辐射; ② 与海岸线平行一一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③ 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 -- 地形因素。 ⑵分析弯曲状况: -比较弯曲处与交点的温度高低; 凸高(凸向高值区)为 低(值低), 凸低(凸向低值区)为 高(值高)。 -我国 7月气温、热带地区、海洋、山地陡坡、锋面处; -我国 1月气温、温带地区、陆 地、山地缓坡。 ① 作水平线法 ② 凸值法一一 ⑶分析疏密状况: ① 疏一一温差小 ② 密一一温差大 ⑷分析数值特征: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教案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北半球的夏季(7月)向北移,北半球的冬季(1月)向南移。 二、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和气旋、反气旋系统。在单一气团的控制下天气是晴朗的,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低压中心因气流上升而多阴雨天气,如台风天气。高压中心气流下沉而天气晴好,如寒潮、伏旱天气。锋面存在于低 压槽内,主要是因为低压槽附近有冷暖气流交汇,高压脊控制为晴朗天气。 在中高纬度地区的近地面,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锋面一般沿槽线向两侧延伸,一侧为冷锋,另一侧为暖锋。不管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西侧都是冷锋、东侧都是暖锋。 四、气候(气温、降水、气压、风) 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 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 大气环流:包括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带。在调节全球热量、水汽的的不平衡时又使气 候复杂化。 下垫面

①.海陆差异的影响: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b.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降水少且年内分配不均;海洋性气候降水多且年内分配均匀。 c.洋流的影响 ②.地形的影响 海拔高度的影响 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区。 山脉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分布规律和范围:如南、北美洲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使得西海岸气候呈现南北狭长延伸而逐步更替的变化特点。 人类活动:温室气体使全球气温升高,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另外:人类植树造林、修水库也可调节局部气候。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一地图知识及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与应用 【基础要点归纳】 地图: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符号、颜色表示出来的图。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概念: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比例尺;昌毙鎏(图上距离的单位是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一般是千米,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表示方式(文字式、数字式、直线式) 即在地图上画一直线,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 大小与内容详略的关系:比例尺大小是值的大小。在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愈小,要表示内容愈详细,

地面坡向的识别:示坡线、等高线间垂直于两条等高线的最短线段的方向,即斜坡方向(指向低处)如图所示: 等高线上高度注记的字首朝地势升高的一方,河流常发源于山谷处并向低处流。 (3)等深线:标注的高度表示海底的深浅,疏密的状况表示海底坡度的大小。 (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图的基础上,用颜色的深浅来表示海拔的高低,在分层设色图上附有高度表可以查看。 (5)地形剖面图 剖面线的绘制是地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下面用图介绍绘制的一般过程。请按图上标注的序号阅读。 一般等高线地形图只能表示一定区域内的地面状况,包括高低起伏、坡度陡缓和地形类型等。地形剖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的垂直变化。根据等高线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平整土地、修筑渠道、大堤、建设铁路、公路时,作为计算土石方工程量的依据,用处很大。 【要点深化与能力提升】 1.三种常见等值线图的判读要领

判读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即读数值范围和极值、读延伸方向、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

算公式为:(x-1)d≤△H<(x+1)d,式中x为陡崖处汇集的等压线的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 (2)掌握等高线的基本知识,这是识别等高线图的关键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相同。 ②全图的等高距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时,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⑧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转折呈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 (3)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见下表) 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地形表示方法示意图等高线图地形特征说明 山地山峰闭合曲线 外低内高 四周低 中部高 示坡线画 在等高线 外侧,坡度 向外降低

(完整)2018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2018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重在抓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 二、具体措施 1、重视基础知识,强化主干知识,重整合提升 紧紧围绕考纲要求,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个知识点,又要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既不能有知识盲点,也不能漫天撒网,应以干代支,重在贯通。 自然地理,应讲透原理和规律,形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多,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即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及商业的区位因素等),剖析典型案例,理清知识线索,并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如在学过了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后,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成功的经验,从地理的角度提出我国东北发展商品粮基地的措施:以大规模经营来应对市场竞争;发展先进科技和建立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等。学习了德国鲁尔区的兴起,经济衰退,振兴后,联系我国的一些老工业区如东北老工业区的振兴,煤炭城市焦作的产业转型,宁夏煤城“石嘴山市”经济的转型等都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区域地理,应运用系统地理的原理进行分析,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2、抓知识结构,查漏补缺,重内在联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