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特色小吃

民族特色小吃

民族特色小吃
民族特色小吃

民族特色小吃

白族:

三道茶: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并富于戏剧色彩的饮茶方式。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保安族:

炕锅馍馍:系在发酵面团中加干面、碱水、菜油、食盐或白糖,反复搓揉,捏出牡丹、月季等花式,在炕锅内烤熟。小者250克,大者5千克,薄者5厘米,厚者15厘米,别有风味。

布依族:

鸡八块:布依鸡八块是布依族招待客人的一道传统的民族风情菜。布依鸡八块也是布依族办红白喜事或平常用来招待客人的传统菜。鸡八块是指鸡身上的八个主要部位,即:头、脚(又称大腿)、小腿(大腿的上节、布依族称为“卦”)、爪、翅、尾、肠、肝。

朝鲜族:

冰脸:冰脸多于夏季食用,一般用麦子粉、燕麦粉

和甘薯小粉混合制成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以牛骨煮汤,食用时汤中加冰块、辣椒、酱牛排、苹果片及其它作料。面粉做的细条状食品筋道 ,汤味喷鼻辣,入口风凉,回味恒久。

傣族:

竹筒饭:竹筒饭, 只需将新鲜竹节砍下,将优质糯米装入竹节,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上烘烤把水煮干,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或地板上轻敲数遍,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德昂族:

酸茶:"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味酸涩,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这种茶是用刚摘下的新鲜茶叶密封在竹筒里发酵后制成。酸茶叶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认为这种茶可以解热散毒。干茶和酸茶在当地集市上都可买到,通常由年长的德昂妇女出售,它们被为"蔑宁",在德昂语中,这

是"茶妈妈"的意思。

侗族:

侗禾糯:侗禾糯做成的饭软香可口,不散不粘,适宜于做成饭团携带出门。即使在家,侗族同胞也常用手抓起,捏成团吃,故名“手抓饭”,又名吃“糯团饭”。

独龙族:

石板粑粑:石板粑粑是贡山县独龙族、怒族的古老食品。古就古在石板当锅,摊入面浆烙制而成。成品香甜适口,风味独具,营养丰富。石板火烧不坏,水浇不裂。把它当作锅,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烙粑粑吃,不用放油,粑粑也不会粘在石锅上,烙出来的粑粑特别泡,味道也特别香。

鄂伦春族:

桦树汁:鄂伦春语叫“苏乌色”,是鄂伦春族的主要饮料。春季四五月,桦树汁最丰富,只要在树根处划一小口,汁液就会留出来。是儿童喜欢的饮料。

蒙古族:

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抓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如:酸奶干、奶豆腐、奶皮子、奶油、稀奶油、奶油渣、酪酥、奶粉等十余种,可以在正餐上食用,也是老幼皆宜的零食。奶制品一向被视为上乘珍品,如有来客,首先要献上,若是小孩来,还要将奶皮子或奶油涂抹其脑门,以示美好的祝福。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抓羊肉。蒙古族吃羊肉讲究清煮,煮熟后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特别是在做手把羊肉时,忌煮得过老。但内蒙东部蒙汉杂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食煮时加佐料,并把肉煮成酥烂的手把

羊肉。有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将羊腰窝的肉切成大片,挂糊油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为“大炸羊”。牛肉大都在冬季食用。有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清炖、红烧、做汤。还食用骆驼肉和马肉,油炸驼峰片蘸白糖,视为上肴,有经验的厨师还善于把牛蹄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便于保存,还常把牛、羊肉制成肉干和腊肉。

广西饮食文化

广西饮食文化 摘要:广西和广东一样是个神奇的省市,遍地的美食和热情的人们,让你如同 置身于自己的家中那么舒适。广西最出名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米粉,比如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蛳粉……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欲滴。当然,广西的美食也不只是粉…… 关键词:美食、文化、 正文: 广西简称桂,位于中国南部,西南与越南接壤,南濒北部湾。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区,除汉族外,主要聚居着壮、瑶、苗、侗、彝等十一个少数民族。广西地形复杂且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量足,禽畜种类繁多,蔬果四时不断。 平原地区的麻鸭、三黄鸡,滨海地区的海产品,还有环江菜牛、巴马香猪、廉州鱿鱼、桂林马蹄、荔浦芋头、贵县莲藕等许多驰名特产,为广西菜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物质基础。各民族依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嗜好,创造出了多姿多彩、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 广西菜又称桂菜,起源于宋、元时期,清光绪年间,北海、龙州、梧州、南宁先后辟为通商口岸,饮食市场日益兴盛,推动了烹饪技艺的发展。抗日战争期间,全国不少烹饪高手来到广西,各派餐馆林立,名师收徒传艺,广西菜得以博采众长、丰富发展。桂菜兼收并蓄了其它地方菜肴的特长,利用广西的天然产品为主料,逐步形成了5种流派风味菜。 桂北风味,以桂林、柳州地方菜组成,口味醇厚,色泽浓重,善炖扣,嗜辛辣,尤擅于以山珍野味入菜;桂东南风味,包括南宁、梧州、玉林一带的地方菜,用料比较广泛,口味以清淡为主,以粉食为代表的各种风味小吃,更是样多味美。 桂西风味菜,包括百色、河池一带的地方菜,带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善长众菜合调,粗菜细做;海滨风味,以北海、钦州、防城地方菜组成,讲究调味,注重配色,擅长海产品制作;少数民族菜,讲究实惠,取材奇特,制法极有个性,富有山野风味。尤其对野生鱼种、山间珍菌、田埂野菜、乡村土鸡情有独钟。

城隍庙特色小吃一

城隍庙特色小吃推荐一:上海老城隍庙小吃广场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00号 推荐理由:很多人都是慕名到城隍庙找好吃的,当然不能错过老城隍庙小吃广场了哦,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特色小吃,让你目不暇接,一家家店吃下去,一定能让你满足的! 推荐菜品:臭豆腐、糖藕、蟹粉生煎、豆腐花 上海城隍庙特色小吃推荐二:绿波廊(豫园路店) 地址:黄浦区豫园路115号(城隍庙九曲桥) 推荐理由:“闻香留步名酒楼,知味停车绿波廊”,绿波廊是城隍庙的老字号,始于明嘉靖年间,处在上海老城隍庙的九曲桥畔。很多中外游客慕名而来,生意一直很红火,就连克林顿也吃过他家的桂花拉糕,清凉爽滑,很好吃。绿波廊做的地道的上海及苏州风味的本帮菜,浓油赤酱,很有特色,所以大家一定不能错过哦。 推荐菜品:八宝鸭、桂花拉糕、水晶虾仁、蟹粉小笼 飞龙生煎四川北路1345号大壶春河南中路612号丰裕生煎上海各区均有连锁店小杨生煎吴江路美食街。还有就是一定要吃南翔小笼包;三鲜小馄饨;油豆腐线粉汤;开洋葱油拌面;条头糕薄荷糕;海棠糕;蟹壳黄等等等等,你去问他们吧,上海的小吃好吃的不得了,大家都晓得,浓其找的啦!

杭州小吃街在哪里:胜利河美食街主打品牌:老头儿油爆虾外婆家运动会 谁都没想到这条曾经破败的老街如今会成为炙手可热的美食胜地。从2009年年底开街至今,这里迅速集结了一批具有号召力的餐饮品牌,笼络了不少人气。在入口设立的停车场,也成了众多有车一族前来用餐的“有力保障”。 除了早就名声在外的老头儿油爆虾和外婆家运动会。这里还有诸如丁记白切羊肉之类的特色小店。找一个悠闲的夏夜,点上几瓶啤酒,看着帅哥店员用娴熟的刀法将已经羊肉、牛肉切成一片片码在白纸上,再往盘子堆上一把秘制调料,美味还没入口,光看这个过程,就已经是一种享受。 鉴于如今胜利河一带火爆的人气,建议打算来这里就餐的馋虫们提前出发。虽然像老头儿油爆虾这样的人气王,总是免不了得排上一会儿的队。不过早点到达,总得抢得先机,节省一些等候的时间。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广西特色美食英文介绍

柳州螺蛳粉Liuzhou River Snail Rice Noodle 在柳州有着这样一句话,“不食螺蛳粉,枉做柳州人”。柳州人之所以如此喜爱螺蛳粉,一是因为其鲜、酸、爽、烫、辣的独特口味;一是因为柳州人自古就有吃螺的爱好,再加之米粉算是这里的主食,二者的完美结合当然会使柳州人“爱不释口”了;再者是因为柳州潮湿闷热的气候,人们容易没有食欲,而螺蛳粉的酸辣劲爽刺激了人们的味蕾,“一筷子通气,两筷子发汗,三筷子下肚整个人就通透了”。 There is an old saying in Liuzhou, “If you never eat river snail rice noodle, you are the person from Liuzhou in vain.” The reason why Liuzhou people are so fond of eating river snail rice noodle is its unique taste of freshness, sourness, hotness and spiciness. Another one is because Liuzhou people have the habit of eating river snail, and rice noodle is the staple food of Liuzhou. The prefect combination of these two will certainly makes Liuzhou people “reluctant to say no”. Moreover, because of the humid and sultry climate in Liuzhou, people tend to lose their appetite, but the spicy and sour taste stimulates people’s appetite. “First bite makes people breathe smoothly, second bite sweat, third bite makes the whole body comfortable.” 螺蛳粉为广西柳州著名小吃,位居柳州风味小吃之首。它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浓郁适度的酸辣味和煮烂螺蛳的汤水。因有奇特鲜美的螺蛳汤,使人吃一想二。 River snail rice noodle is a famous specialty in Liuzhou, Guangxi, which ranks first among local snacks. It is made of the soft, smooth and tasty rice noodle which you can only find in Liuzhou, with ingredients such as pickled bamboo shoots, black fungus, peanuts, fried dried beancurb sticks, yellow cauliflower, fresh and green vegetables, and rich and moderate sour and spicy taste, as well as boiled river snail broth. Because of its unique and tasty river snail broth, once people eat it will think about the second time.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有几个外地商人途径柳州,饥肠辘辘,但已是深夜。大部分的店铺都已经打烊,几位商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马上就要打烊的米粉摊,可是摊上已经没有什么吃食了,煮米粉必用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和一些零零碎碎的食材,还有一-些米粉。可是几位商人饥饿难耐,恳求摊主随便做些东西给他们充饥,摊主情急之下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又加上了青菜、油炸腐竹以及花生等配菜。无巧不成书,几位外地商人吃后,对此赞不绝口,表示从未吃过这样的美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摊主将此记在心中,并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遂慢慢形成了现在螺蛳粉的雏形。机缘巧合,满足了饥肠辘辘的外地商人,也成就了日后风靡柳州的一款经典美食。 In the early 1980s, several out-of-town merchants passed through Liuzhou. They were very hungry but it was late at night. Most of stalls were closed, these merchants managed to find a rice noodle stall that was about to close, but there was no food left on the stall. There was no bone soup to cook rice noodles, only river snail soup and some bits and pieces of food materials, as well as some rice noodles. However, these merchants couldn’t bear hunger any more.They begged the stall owner to make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特点

那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怎样的一些特点?我们知道,民族民间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是贵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所以我们说贵州民间文化,主要指的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实际上这也是贵州民间文化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保护价值的部份;当然,同现代化不相适应的内容,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可以说,贵州各民族民间文学、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习俗风情、传统节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中不但有古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若干遗存;有贵州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交融的遗迹:有明清之际“调北征南”、“调北填南”大规模进行汉族移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更有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土家等民族历时久远、个性独特的民族文化……多种文化类型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相处,共生共荣,不少村寨甚至有两个以上的民族杂居,交往密切,却保持着各自的文化范式。这同贵州自古即为边鄙之地的地理环境有关,同历代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羁縻政策有关,也与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有关。这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呈现出下述特点: 其一是多元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多元共生,丰富多彩,文化生态的保存较好。由于地理位置及文化环境都是边缘的边缘,即双重边缘,历史上中央政治权力常鞭长莫及,控制较小,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遂有了保存下来并得到发展的可能,具有相对自由的色彩及其自在的原始形态,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许多物质性文化内容,以及非物质性的价值观、道德观乃至文化精神,成为贵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其二是二重性。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长、发育起来的文化,因为生存环境及生活条件艰难,贵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更大的代价,遂养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劳、敢打硬仗、坚韧诚朴的性格特点。又因为地处僻远,环境闭塞,致使贵州各族人民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间情形,另一方面,作为弱势文化群体,对外来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这就造成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心理中既开放又封闭的二重性。因为开放,贵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历来能与各种外来文化和平共处,对先进文化有向往、渴慕之心,自古便有好学、兴教的传统。因为封闭,则容易产生盲目的自大情绪;而在面对强势文化时,又容易转化为自卑。因自卑而盲从,对外来文化缺少择取,容易导致民族民间文化的流失。 其三是道德性。贵州民族民间历来以习惯法约束个人行为,但最主要的则是通过文化承传的方式,实行传统道德的影响与教化。道德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起到法律强制与经济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范作用,所以在贵州民族民间,无论政治权力如何更替,历史风云怎样变幻,他们的道德规范、道德理想诸如惩恶扬善、敬老爱幼、互助互爱、扶危济困、崇尚勤俭、反对好吃懒做、偷盗行为等等大部份都能通过习俗或口述史保存下来,并给后世以影响,一方面维持着正常的社会秩序,也显示出传统道德伦理在社会发展中不断适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生命活力。 其四是自娱性。贵州每一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赫章汉墓出土的铜摇钱树残片上,有

广西美食名气不大 “舌尖上的广西”需政府添把火

广西美食名气不大 “舌尖上的广西”需政府添把火 双筷子夹起一片腊肉,腊肉好似一幅山水图,瘦肉是远山、肥肉是江水,一叶扁舟悠悠划来。看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开篇动画,远在巴西海息飞定居的南宁妹蕾拉感动得直掉泪。那是家乡的味道啊! 《舌尖上的中国》里记录了柳州螺蛳粉、黄豆酸笋小黄鱼等广西美食。在广西众多美食中,除了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闯入京城,龟苓膏形成产业化之外,其他美食的名气却没有那么大。 广西美食应如何发展、壮大?让舌尖上的广西火一把?记者对美食从业者、餐饮行业协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专家等进行了采访。 《舌尖上的中国》带动网购美食 《舌尖上的中国》勾起了海外游子的乡愁,也让远离家乡的人们想尝尝家乡的美食。这不,淘宝网开设了《舌尖上的中国》专版,无论是海外游子,还是旅居异乡的人们都能购买到家乡的味道。 “我和丈夫在巴西定居9年了,两三年才能回南宁一次。自从《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我特别想吃家乡的酸笋。”6月20日,远在巴西的蕾拉通过互联网对记者说。 湖南腌鱼、湖北热干面、山西焖面、兰州拉面、陕西凉皮、内蒙乳扇……各种当地难寻的家乡菜,都成了异地游子们在淘宝上搜寻的目标。淘宝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之后,释放

了海外游子们的思乡之苦。淘宝网上日均在线美食数量高达1160万件,仅特产一类,每日在线数就高达320.9万件。从原材料、半成品、私房菜、真空成品、品牌特产等品类,几乎涵盖了各地特色美食。即使是非常难寻的各地特色美食,也能悉数在淘宝网上获取。如陕西凉皮,记者淘宝一下,就能找到2万多件相关宝贝。 传统方法制作的美食受欢迎 平乐县的蒙小姐在南宁工作了五六年,她最想念的家乡美食就是油茶了。爸爸最懂得女儿的心思,把打油茶的全套工具带到了南宁。下班后,蒙小姐在家里打油茶,邻居闻香而来,一同来品尝。 近日,蒙小姐在广西民族文物苑里举行的“品味广西:201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展”上,品尝到了家乡平乐出产的浓缩冲泡油茶。“冲泡油茶和自己打的油茶味道很接近,带上一包,我到办公室也能打油茶了。”蒙小姐说。 能带走的美食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播作用。从小跟着妈妈在水街学包粽子的梁日华,如今已退休。为了传承水街美食,梁日华和亲戚朋友一起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在鲤湾路制作三角凉粽、豆沙大粽、绿豆肉粽等。梁日华告诉记者,每到春节、端午节前,不仅南宁市民来购买她制作的粽子,一些在广州、深圳、厦门等地工作的南宁人也要带些粽子回去,为的是让朋友们尝尝南宁的特色美食。 广西民族美食品牌不多 日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网承办了“品味广西:2012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展”,记者在美食展上发现,展出的广西传统美食很多,但都不成规模。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摘要 关键词中国美食文化特色美食调 查现状 1调查问卷设计 近期,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各地美食文化关注程度显著提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文化的发展现状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或各区域的发展建设。为了了解各地特色美食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居民对特色美食文化的认知程度,中国医科大学于2012年8月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有关饮食文化认知了解、发展现状及趋势、传承推广及制约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共设计30个问题。主要了解影响我国各地特色美食文化建设的因素以及群众对其认知程度,进一步认清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有利于饮食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调查问卷关注以下主要内容:特色美食的食用地点、受关注方面、宣传途径;特色美食和美食老店的传承情况;群众对美食文化现状、传承、发展以及推广的认知情况;美食节的相关情

况;本地美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美食文化消退的因素。 于湖北襄阳市发放问卷33份,回收30份,回收率90.9%。调查对象为市区居民,采用不记名方式,每人次耗费7分钟答卷。2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1您是否是本地居民(单项选择) 选项人数比例 是27 90% 否 3 10% 合计30 100% 分析以上数据得出,本地居民为大多数,占90%,非本地居民仅为10%,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可反映本地美食文化。 2.2您的年龄是(单项选择)

20岁以 5 17% 下 20岁 12 40% -30岁 30岁 10 33% -40岁 40岁 2 7% -50岁 50 岁以 1 3% 上 合计30 100% 分析以上数据得出,年龄分布以20-40岁为主,占73%,30岁以上居民占43%,调查问卷反映的认知情况较为全面客观。 2.3您的文化程度是(单项选择)

中国各地名点小吃

中国各地名点小吃 北京烤鸭天津童子鸡广东盐焗鸡湘西土匪鸡 叫花鸡武汉久久鸭脖武汉热干面北京炸酱面 武汉三鲜豆皮湖北恩施土家族公婆饼酱香饼千层饼 重庆酸辣粉四川串串香重庆麻辣火锅广西桂林米粉 江西瓦罐汤贵州酸汤粉郑州烩面 1、上海的蟹壳黄 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早期上海的所有茶楼、老虎灶(开水专营店)的店面处,大都设有一个立式烘缸和一个平底煎盘炉,边做边卖两件小点心--蟹壳黄和生煎馒头。蟹壳黄香酥,生煎馒头鲜嫩,深受茶客喜爱。 2.南翔小笼馒头 南翔小笼馒头又叫南翔小笼包,是上海郊区南翔镇的传统名小吃,已有100多年历史。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的风味小吃之一。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是用夹心腿肉作成肉酱,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馒头的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作成的,50克面粉可包8个,

100克一笼屉。蒸熟后的小笼馒头,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如果吃时佐以姜丝、香醋、配上一碗蛋丝汤,其味更佳。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还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初夏加虾仁,秋季加蟹肉、蟹黄、蟹油。豫园商场内的南翔馒头,是豫园商场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笼馒头是上海市嘉定县南翔镇传统名点。据《嘉定县续志》载:“馒头有紧酵松酵两种,紧酵以清水和面为之,皮薄馅多,南翔制者最著,他处多仿之,号为翔式……” 八十多年前,有个吴姓南翔人士在上海城隍庙开设一家名为“长兴楼”的点心店(后改名为“南翔馒头店”),专门供应“翔式”馒头,深得人们好评,此馒头被誉为上海小吃之珍品。是用半酵面团摘剂包馅,蒸制而成。 3.小绍兴鸡粥 绍兴鸡粥店经营的鸡粥是地道的上海风味小吃。该店由一绍兴人创办于1947年,由于创办人和主要操作师傅均系绍兴人,在这儿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绍兴人天地,故人们给它取名为“小绍兴鸡粥店”。小绍兴鸡粥就是用鸡汤原汁烧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鸡肉和各种作料的一种小吃。吃鸡粥时,将煮熟的鸡切成3厘米长0.6厘米宽的块,装盘,鸡粥盛入碗内,加上葱、姜末和鸡油,一同上桌。此时,鸡粥黄中带绿,鸡肉色白光亮,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增。品尝时,鸡粥粘韧滑

广州地道特色小吃攻略

广州地道特色小吃攻 略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广州地道特色小吃攻略 1. 文明路 1)达杨炖品:广州越秀区文明路160号-1(近北京路) 推荐美食:炖鹌鹑、椰子炖乌鸡 2)九爷鸡:广州越秀区文明路103号(近106车站) 推荐美食:油鸡、叉烧、烧鸭、白切鸡 3)百花甜品:广州越秀区文明路210号(近中山图书馆) 推荐美食:红豆沙、芝麻糊、凤凰奶糊等 注:旁边的玫瑰甜品店(越秀区文明路218号(中山图书馆斜对面))也不错 4)老西关濑粉:广州越秀区文明路216号(近中山图书馆) 推荐美食:濑粉、斋烧鹅、水菱角 5)华兴肠粉店:越秀区文明路(中山图书馆对面) 推荐美食:煲仔猪肠粉

2. 北京路附近 1)肥妈牛骨汤:广州市惠福东路中街2号(大佛寺旁) 推荐美食:牛骨汤、大碗粉 2)蛋挞王:广州越秀区惠福西路甜水巷7号 推荐美食:蛋挞 3)大头虾:广州越秀区西湖路63号光明广场8楼801铺(近北京路) 注:越名苑,同一个老板,旗下还有个芭莎,说是马来菜,跟其他两家区别不大 4)巧美云吞面:广州越秀区惠福东路401-403号(近起义路) 推荐美食:五宝云吞、五宝云吞面

5)风味馆:广州越秀区越秀南路161号 推荐美食:牛三星汤 3. 上下九路及附近 1)南信: 推荐美食:双皮奶、牛三星汤 2)荔湾名食家:第十甫路99号首层荔湾名食家 推荐美食:德昌咸煎饼 3)西关人家:德星路9号荔湾广场南塔4楼(近下九路) ——食品还OK,没转帖写得那么差,至于精致,当然肯定没那些专门做这个小吃的店那么好~ 4)广州酒家、陶陶居、向群饭店: 广州酒家(总店)地址:文昌南路2号

信阳市市区特色小吃全攻略

信阳市市区特色小吃全攻略 一、特色店 1、信阳去15里桥方向,一小路进去有一小岛,经常是车满为患,吃饭需游船接送,在岛上可钓鱼和吃饭及打牌.推荐理由-休闲好去处 2、龙凤粥屋。 3、牛旺馆的清真特色菜。 4、供销社院内的五间房家庭餐馆的家常菜。 5、德力百姓人家的菜也蛮便宜的,地点在建设路和民权路口。 6、平桥人民路的"新风酒家"平价菜味道很好很实惠的大家有空去尝尝. 7、浉河新桥有个德庄,不错的。 8、田园食府,地址: 东方红大道信阳地调三队院内!环境优雅,清闲娱乐! 9、107国道---金河园的菜也可口 10、"金三角公路港正对面那个小吃店,我早就闻名了,哎呀!可惜我住在狮河,一直没机会到那那边去吃啊,有机会我一定去尝尝,不过排队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11、"潭家河的滨湖度假村也不错,环境优美 12、"航空路几个小吃也不错. 13、"平桥邮电路电业局家属院门口的老曾排挡,生意火了10几年,还不错。 二、特色类 1、"消防队的老曹乌鸡也不赖。

2、久久小吃城门口福建沙县小吃也不错。 3、信阳职业技术学校对面的佳人煲仔饭的鱼香茄子煲仔饭好吃,一定要点凉拌红油菜心配着吃,才不会太腻。 4、申碑路和北京路交叉口,申碑路头的馋猫王,信阳家常菜的极致,每次必点肉末凉粉,手撕包菜,蜂巢玉米。 5、久安的豆浆也好。 6、明港军民路中间路北有个野味餐馆里面得鹿肉好吃,不爱吃辣的别去了。 7、文化宫的卡布奇诺旁边的土豆粉。 8、东关成功花园电信公司对面的齐正排骨,吃卤菜喝啤酒,还有饺子。 9、新华大市场,西边的门进去,有个房地产的接待,,后面有家可以做鳄鱼肉的。需要预定。 10、"御膳府的全羊宴。 1 1、"新建街回民的牛三宝。 1 2、"河南路老池酒家的野味。 三、面食类 1、航空路口10米处一东北水饺味道很不错,有10多种馅价格从12元/斤——28元/斤,老板是地道的佳木斯人,配菜味道简单的还算地道,种类不多。 2、牛旺馆的爽口菜心和包子。 3、羊山热干面。

8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简介

贵州省5个主体少数民族 (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简介 1、贵州苗族 贵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宁自治县也有一定数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称“蒙”、“模”、“毛”、“髦”、“雄”等。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过去没有文字,1949年后新创了苗文。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村寨多依山建筑,有的靠河溪的山脚,有的在山腰,有的则靠近山顶。住房以木结构为主,多数为两层,少数为三层。在山腰上的多为吊脚楼式。苗族服饰差异较大。一般说来,男子蓄发包头巾,身穿无领、大袖、宽裤脚服装,腰带束身,冬天缠裹腿。妇女头顶束髻,包头巾、戴手钏、耳环和项圈、穿裙子。大多娄裙子为百为百褶裙,因居住地区不同,裙子的长短不一,颜色为青、蓝二色为主,也有其它颜色。上衣开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带束腰。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他宗教的。主要节日有:苗年、吃新节、四月八、芦笙节、端午节、龙船节等。

2、贵州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数民族人数在贵州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均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顺市、铜仁市、遵义市、毕节市、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等的。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后称“僚人”,元明时期称“仲苗”、“青仲”或“仲家”。从史籍称布依族先民为“羊可僚”分析,布依族作为羊可江畔夜郎古域远古居民历史悠久。是贵州创造古夜郎文化的主体民族之一。 布依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壮傣语支,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居住环境依山傍水,河谷坝区土地肥沃、水源便利,传统农业以水稻耕作为主。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 戏剧有花灯戏和地戏。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布依族服饰千百年来逐渐演变,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男性老年人多穿长衫。婚姻实行自主婚。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雕刻等。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信仰多种神灵,崇拜祖先。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天主教。

广西“三月三”传统特色美食

广西“三月三”传统特色美食 说起“三月三”,不仅有民俗活动人气旺,特色美食也格外挑动人的味蕾。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饭。其实还有很多。 1、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5种颜色的糯米饭,五彩缤纷的,让人看着都觉得好想吃,虽颜色鲜艳,它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色素——枫叶、黄姜、紫饭叶、红蓝草等植物的汁液,每逢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壮族家家户户都喜欢做五色糯米饭吃,以作赶歌圩食用,或祭祖祭神之用,寄托着人们五谷丰登的祝愿。五色糯米饭有“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的作用之说。三月三当天,贵港的街头早餐店也可以见到。 2、乌米饭 在广西梧州,吃乌米饭是“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很多人会选择在市场上买枫叶,自己在家里做乌米饭,三月三当天,街道上乌米饭飘香。乌米饭的口味分为咸、甜两种,有人说乌黑发亮的乌米饭有祛邪扶正,健身暖胃的功效,吃起来也是相当美味。 3、凭祥竹筒饭 广西生活中,常常会见到竹筒饭。岭南一带盛产竹子,凭祥的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竹子的生长,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吃起来粒松软,既有米香,又有竹香,清爽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 4、八宝鱼生

武鸣两江镇的八宝鱼生最出名,用花生、木瓜丝、萝卜丝、酸姜丝、香菜、紫苏,还有自腌的柠檬、酸梅,这些配料与鱼生拌在一起,吃起来可谓五味杂陈。 5、艾叶糍粑 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当天,艾叶糍粑遍布贵港街头巷尾,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艾叶糍粑也有清凉香甜,味道鲜美,有消除腻意,增进食欲的作用。 6、红薯糍粑 红薯糍粑是扶绥县有名的特产之一,具有壮家的独特风味,扶绥当地的做法是把选好的红薯洗干净后放在蒸笼里蒸熟,然后剥去薯皮,再和糯米浆放在一起搅拌均匀,就做成了具有天然清香味儿的糍粑皮。 7、壮粽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宁明壮粽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是壮族“三月三”特制的传统食品,也是用来祭祀拜祖的食品。壮粽比我们一般吃的粽子要大很多,一般要几个人一起吃才能吃完。 8、龙州金龙镇角粽 角粽形状似牛角,所以壮话叫“角莫”,“角莫”是用上乘的糯米做的,用粽叶或楠竹叶卷成斗斗状,用禾草捆扎,金龙镇的村民们把

南京特色小吃全攻略

南京特色小吃全攻略 一、面条类 : 1.三元巷里面的“易记” 2.三元巷要德火锅对面“协记”面馆 3.七家湾2号或打钉巷1号“李记”:牛肉面、牛筋面、牛肉锅贴、牛肉馄饨、酱牛肉、牛筋等 4.小火瓦巷江苏饭店2号门边的“君友记老卤面馆”:各种盖浇面 5.南湖文体村(七号路)“官复兴面馆”:三鲜面 6.御道街或福建路的“山西人家”:猫耳朵、炒面饼等 7.夫子庙1路车站下客站“华旺楼”各种镇江锅盖面、汤包 8.40路底站的洋珠巷的“四鹤春” 9.湖南路灯光隧道进去向右转童家巷里有一家 10.南师大正门斜对面的“民间老鸡汤面馆” 11.“刘长兴” 12.明瓦廊的“寡妇面” 13.水西门的“张瘪嘴盖浇面 14.洪武北路苏苑大厦对面小巷内50米的“太平洋面馆”的六鲜面 15.集庆门35路车站旁巷口“集庆皮肚面馆”

二、酸菜鱼类: 1.长白街SPR斜对面“重庆渔楼”:鱼、玉米烙 2.马台街“老纪”酸菜鱼及隔壁店的肚四宝 3.王府大街上小金鹰亮丽宫的那条巷子里面的“玉娟”:肥肠火锅 4.鱼、大肠面 5.下关新民路的“京可酸菜鱼” 6.康怡花园傣妹对面的“京可酸菜鱼”:酸菜鱼、狮子头 7.长江路莎丽文蛋糕房的东面的“沸腾鱼香”: 沸腾鱼和炒蟹黄 8.金山大厦的隔壁的颐和商厦对面的宾馆的小巷子的第一家 9.太平洋百货旁边的巷子里的“川味辣子村”:泉水鱼、五味豆腐、 10.烧鸡公 11.北圩路上的“忘不了” 12.下关方家营800号“志强酒店”:四川太安鱼、糯米蒸肉 13.宁海路的宁海路派出所附近的“林氏鱼馆” 14.三牌楼的“鸿陵”酸菜鱼 15.5路底站孝陵卫的“无名”“晓汤”“大金”酸菜鱼 16.评事街“辣子村”的泉水鱼、野餐牛(羊)肉、鬼血旺、晕豆花 17.长江路上的渔家档 18.四方新村内有个叫“爱心煮食广场”的大排挡

广西小吃炒田螺

广西小吃炒田螺怎么煮好吃 1、洗螺 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民间办法。先将田螺石螺放进盛满清水的盆子里,再把菜刀、锅铲等非不锈钢铁器插进螺堆。第二天就可以发现这些铁器上爬满了螺,不仅盆底沉下一层螺吐出来的泥巴,母螺还产下很多螺崽。如果清理干净后再重复处理,螺就继续吐泥下崽。这样,螺的肚子里便干净多了。 2、拑螺尾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土制的斩螺工具,简单非常:用一块260mm×80mm的结实木板,钉上一块1.5mm厚的曲尺形铁板,铁板的一端高度280mm,分别钻上三个18、16、14mm的孔,另一端80mm固定在木板上,那么可根据螺体的大小,把螺尾放进孔内,突出来螺尾尖部位手起刀落。方便、快捷,很快地,数斤螺就“搞掂”。 3、炒螺 A、调料:蒜茸、酸笋、豆豉、紫苏叶、辣椒油、油、盐、料酒(少量)、葱、姜、红辣椒、青辣椒、小个红指天椒。 B、制作方法:猛火烧干锅,下油(约两大勺。油一定要放得大方,上盘时一个个油亮油亮的),待八成热下蒜茸、酸笋、豆豉、葱、姜、红辣椒、青辣椒、小个红指天椒一起爆香,然后下洗好沥干的田螺爆炒5分钟(其间要不停翻搅),再放辣椒油、紫苏叶、盐、料酒继续爆炒5分钟即可上碟。 这里是以酸笋来炒螺。将螺与酸笋一起炒了,再放入自制的辣椒油,最惹味。 吃螺的方法:要有一点技巧,并一点也不文雅,用食指和姆指把螺的尾部放进嘴边,先吸出其汁,顺带一吮,把螺尾肉用力一拉,这叫“欲擒故纵”,再把螺体转过来,把头部放入唇里用力一吸,整个螺肉便丢进口里,细细品味,味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鲜美,那甘香,令人总有品不足、尝不够似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各人发出“滋滋”的响声,俗称“亲嘴”。如同奏起一首独特的交响曲,那种美妙的乐趣,令人回味无穷。 紫苏(一种紫色植物的叶子,有特殊的香味。我们那里以前在菜地里都种,作香料。我认为它有很好的去腥效果) 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候不到,螺肉不熟不进味;火候太过,螺肉又很难吸出来

十种特色风味小吃的做法

十种特色风味小吃的做法 1、狗不理包子 简介 天津狗不理包子是我国著名小吃,为“天津三绝”之首,是中华老字号之一,起源于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的原因在于其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揉面、擀面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刚出屉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5个褶,大小整齐,香而不腻,一直深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 历史文化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狗子十四岁来天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

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他用猪肉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调味剂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8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灿烂饮食文化中瑰宝,被公推为闻

贵州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贵州地处亚热带高原山区,得天独厚地气候,提供了各种动植物(包括家养和野生)生长的最佳条件,而这些大自然慷慨赐予的动植物,又给各族人民提供了生存和创造饮食文化的原材料,从而形成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贵州民族饮食习俗。 贵州民族饮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食辣、食酸和茶文化。 贵州人不怕辣:盐是百味之本,无盐则无味,由于贵州历史上缺盐,“斗米斤盐”的时代环境,使辣椒跃居为黔菜的百味之主。 贵州各民族在长期嗜辣的实践中,创造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辣椒制品和系列辣椒菜肴。 最有特色食用最多的有:干辣椒、湖辣椒面、糍粑辣椒、红油及辣椒、糟辣椒、阴辣椒、胖辣椒、鮓辣椒。贵州人嗜辣,人们往往解释为因“天无三日晴”,湿度太大,故用辣椒防寒驱湿。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因为贵州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辣椒生长,而富于创造的贵州各族人民,在长期裁培、食用辣椒的生活实践中,赋予了辣椒更加丰富、诱人的饮食文化内涵,使这种原产于南非的多年生灌木浆果,在贵州高原显得更加多姿多味。 辣椒的营养和特色含大量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A和B,辣色素等,可以开胃健脾,促进血液循环,可以美容养颜,现代科学证有多吃辣椒还可以预防癌症。 贵州民间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打捞穿”意为走路无力,偏偏倒的样子。可见酸在贵州民间饮食习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的生活实践,使他们创造了多种制酸技术,更由酸而产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菜肴。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的酸可分两大类:一是作为饮料和调料的酸(不含市售的酸醋),称为酸汤;另一种是指酸味食品。 酸汤:有米水酸汤、番茄酱、鱼酱等四种。其用料、制作有别,口味,风格各异。 牛别肉:这是生活在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胞所钟情的一种传统佳肴。“牛别”是侗语和汉字意译的结合词,是指积存在牛胃及小肠里尚未消化的草料中压榨出来的汁液。屠牛时,剖腹后将胃及小肠中的草料取出,经过压榨、过滤得到一种灰绿色的汁液,再加入少量苦胆汁,入锅用适量植物油熬煮,就成了其色黄绿,其味清香微苦的牛别,以供烹制牛别菜的特殊佐料。 牛别肉是选用牛腿肉或牛千层肚(又叫牛百叶)洗净,肉切成丝或剁成末,千层肚切成片,炒或煮熟装盘,加上葱花、蒜泥、姜末、陈皮、芜荽、辣椒面、食盐等,最后浇上炼制好的牛别拌匀,即成一道美味芳香的民族风味菜肴。 牛别集百草于一体,并以牛的胃液酸化溶炼后提取的精华,其香味丰富,是人工无法合成的“液体味精”,且可健身治病,具有滋补润肺,清火提神之功效,故有“百草药”之称。 此外,黔东南的侗族种植糯米已有悠历史,尤其南部侗族地区盛产优质香糯米更是久负盛名。 由于香糯米多是生长在高山岭水田、土壤、水质、气温的特殊性决定其它能施做农家肥,因此是一种无污染的纯天然绿色食品,更是有便于贮存,方便热带、经济实惠的特点。 “食文化”是中国第一大文化;;吃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格调”,吃的品质:(1)原料的品质,(2)加工工艺的品质,(3)成形后的品质(色、香、味、美、形)吃的格调,狭义讲吃的氛围、习俗、环境、空间;广义就是吃的文化。 吃的目的和效果:(1)原始的吃是维持生命、充饥、温饱;(2)现代的吃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健康、美丽、聪慧、长寿。(3)饮食的过程要快乐与健康! 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到今天,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也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人们食用添加剂,催长素等缴素,喂养过的畜禽,工业化肥种植的农作物等等,造成许多儿童性早熟,患肥胖症等。从中也使人们意识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以现在人们都爱吃不被污染的鱼以及农村熟饲料喂养的猪肉等等。因此开发和利用绿色食品必然成为大势所趋,这是人们消费心理和身体健康需要使然。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生活标准的不断提高与改善;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从吃饱、吃好的要求到,菜品丰富,营养健康,延年益寿,增智与美容等。绿色环保,天然养身,一切都要自然,合谐,一切都益于“身心健康”,且在饮食和烹饪加工工艺上更注重过程。“原料天然,工艺考究,制作料,快乐享用”。烹饪技术是越来越现代化烹饪除讲技术工艺外,更要讲科学的调配与加工配伍禁忌,菜品除讲,色、香、味、美、形以外,还要讲营养,健康、卫生和规范。 在进入21世纪,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是否要认真反思一下,饮食与我们的生活品质,身体的健康成长,生命的质量的密切关系,人类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西式快餐”以及一些菜肴烹饪是不科学的通过油烹、煎、炸、爆、炒……在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

中国各地饮食文化 /uploadfile/ueditor/201708/11/bcb164b0109bf3551c9dd 0c7b449f5dc.jpg" title="CggYGlX7wuKAdtuXACDEYkzyAsk600.jpg" alt="CggYGlX7wuKAdtuXACDEYkzyAsk600.jpg" /> 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肉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品,一般吃用量大,习惯吃饱吃好。 东北人主食多吃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喜食鱼虾、野味,嗜肥腥膻,重油偏咸,并喜用拌、蘸食法。大酱及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一日三餐,但农闲季节一日两餐,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鱼为佳品。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大差异。“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着特点,具有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重主食,轻副食。主食以面和小米为主,素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不搞一餐数菜。一般口味喜咸中带酸,醋是山西人惯用的调

料。 苏南人饮食的主要特点是:苏南人口味上喜清淡、甜咸、爽口,计究营养,普遍喜食新鲜、细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他们做菜时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味,且质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浙江人的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腻、清淡纯鲜为主,酸辣次之。主食以米为主,辅以玉米、番薯等杂粮,部分地区且有一日四餐的习惯。饮食习惯具有本地特色且多样,湖州、嘉兴一带人,喜吃鱼、虾、黄鳝;东阳等地喜食乌龟肉;海盐一带喜食“东坡肉”;金华地区喜食火腿和风肉;杭州一带喜食天目笋和虾蟆;温州沿海地区有生食鱼鲜的习惯。 湖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湖南人一日三餐多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及薯类,极少食用面食。湖南人普遍嗜辣,且喜食苦味食品。湖南人口味多为辣、苦、酸、咸适中,对川菜、鲁菜也多能接受。 江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江西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辅以甘薯和米粉,且甘薯的吃法很多,米的食法也很讲究。发糕、灯芯糕、煨牛肉月饼等饼糕是江西人最爱吃的主食。江西人喜食各种水产品、鸡、鸭、狗肉和豆制品。习惯食用味浓油重、稠芡厚汁、鲜咸香辣、主料突出的整鸡、整鸭、整鱼和整块的猪前腿肉。江西人爱饮茶。 广东人的主要饮食习惯:以大米为主食,面食只作调剂。“一日三餐,先茶后饭”是广东食俗的一大特色。喜食杂食,几乎什么都敢吃。副食不仅食猪肉、牛肉、羊肉、家禽、海鲜,还吃鼠、蛇、虫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