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氏族谱

运氏族谱

运氏族谱
运氏族谱

昔古圣帝明王之统绪载于词明於春秋。自汉兴以来,司马公乃著史记一

书传至今日又有子阳纲目一书。观此书所著,系国家兴亡成败忠臣孝子谗愚

佞小人,逐节详明以遗后世,一览可知也。不觉心有所感也,而又观周家祖庙,孔子世家,历历所载者皆三代宗亲。古时尚然如此而况今之庶民乎。

愚愚

因此思念古人,而想之为人不亦有三代宗亲乎?逐一溯本穷源,而族

长之人一概不知,回到家庭恭问严父:朝夕指点。惊问曰:父何由知之?

父曰:“吾常听汝祖父谈此未能著此谱书,不过记闻而已,汝后日可著书甚吾

勿含糊“ 唯唯受命,彼时惶恐未曾手而著。当父既殁之后而复想起指

①②

点之言,於挥泪著书数篇追本穷源而粗知大略,无非是随燕王驾来渠梁之地乃知其大概而徽郡之源未可尽知也。故详明以备子孙观阅,此书便知我心也。后之人与我有共同志向时而继之庶斯书之不朽云[注:此书由西关张姓约六、七世祖所著,后经某世祖传入我运氏宗族]①明太祖之子②蓟运河说明:

运氏原籍江南安徽人也,其始於某乡某裏因年代以久失其传,已无可

尽知也。安徽之祖大概就在此地也,是因前朝明成祖永乐定鼎金台,我始祖清爷随驾北迁,卜居渠水之西南塘尔坨居焉。至今我始祖之墓尤存,现塘尔吾

坨西岭之七座坟是焉。远近乡里皆号之曰:“运氏之墓也”。运姓者即张姓也。想运姓以来本系张姓,只因四世祖铎爷人丁繁衍,灶粮数年缺欠,(也有称在朝为官、因受奸人所害)故此隐姓以除当时之急,以名为姓皆称之曰运铎。至於今与张姓同宗故不谬矣。

我三世祖随云五人积功累德者皆我始祖一人耳…。衍及三世祖三爷畏难而逃守张姓之嗣,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不能乐兹土守先灵,复迁于渠梁之滨居焉。向后族称繁,系我三世祖积功所感也。夫水不厚则负舟无力,德不厚则瓜瓞不绵。我三世祖非积德长厚,何以重乡科会科、乃文、乃武有其人,乡科会科有其人,且上年之典恩…重於两朝?,服官而仕荣及于当代,何者?

非祖德所贻留,祖功所恩洽哉!我后所旋居於境内,星处於四方者,虽各殊其业,而不殊其德,虽各分其人,而不分其脉,所言者皆系我三世祖三爷之枝派云尔。

原序

尝思木本穷源恒动人凄惨怵惕之心。我始祖清爷自随明成祖定鼎肇基燕京以来,弃江南而车驾北迁,立基地认粮地皆系孤身持立,传至二世祖贵爷,三世祖权、信、三、四、山爷,无不克承先志,我四世祖铎爷治家创业,教

子成名;生五子皆豪杰英雄。或离乡而至四方,或在乡而守祖业久矣,何可详明,故不必为之再序。今将我始祖之功德与数世祖之功德略叙一二,以为我后人之观法。尝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上之既有余德,下之必有余人。若非积功存仁欲想后世绵绵也,必不得矣。若我始祖卜居塘尔坨,形孤影单,孑身独立,以礼义持身,以忠厚传家。衍及八世祖泰来爷恩登泮水已入庠生,俟后屡入乡科未能金榜提名。暂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所以持身守业,好为词讼,因此功名未曾上进。积德虽厚功修未遂,密耳思以光大门闾。迨及我十一世祖必甲爷,身入庠生,屡登科场。文才与人才并盛。豪杰仁义之士自此与上世祖难以备叙。游泮水者有人,读诗书者有人,创业者有人,耕田者亦有人。而且人物之盛,而且往来於塘坨之境者大都运氏之子孙居多也。即此时名登天府其人力之所能焉哉?殆莫之为而为者天也。何也?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者也。若非功之所积者,远德之所贻者深,何以自始祖一人传递至於今而世系之绵延若此也。信乎?渊源者其流长,德深者其派远,后人虽居处不一地,分之不一家,尤当同力克协,以承先德於不赞云。

注释

公元一三九九年,明惠帝允汶听信奸臣谗言而排斥功臣,燕王朱棣以清

君侧为由,于建文四年废除惠帝改年号为洪武三十五年。即明永乐元年。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疾苦不堪,其悲惨情景触目惊心。一四零三年成祖平定天下,开始迁都燕京并大规模移民立年号为永乐。在大移民中前往北方的移民,主

要来自山西、山东、安徽等地,这些地区都比较贫困,而在历次大移民中都要有一些优惠政策并采取强制措施,於是就形成了大规模的移民。我始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随成祖弃江南车驾北迁的。立基地肯粮田都是一人所为。传至二世祖贵爷、三世祖权、信、三、四、山爷无不克承先志,直至我四世祖铎爷依然是治家创业教子成名。铎爷生五子各个成材,有的外出求财,有的克守祖辈基业,长此以往不必言说。今将我始祖之功德及各位世祖之功德略述一二以为吾后人观阅。常说物本在於天、人本在於祖,前辈既有余德,后辈必有余仁。若不是积功存仁,欲想后世绵绵是不可能的,我始祖清爷卜居塘尔坨形孤影单孑身独立,以礼仪持身以忠孝传家。衍及至八始祖太来爷登泮水入学堂已步入仕途之路,但为何屡次乡科均未金榜提名,难道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所以持身守业、好为词讼,因此功名不曾上进。虽然积德深厚但功名未能实现,於是仔细思考应如何光大门庭。待我十一始祖必甲爷,亦始入庠生,屡登科场,文才武略堪称豪杰仁义之仕,自此与上世祖难以详尽。既然都是我始祖清爷之后为何移居渠梁的三爷之后却有那麽多人能够取得

功名且两朝为官而仍居住在塘尔坨的就总是时运不济呢?难道是阴宅的问题?(注释:其原因是三爷因怕侄子欠灶粮而连累自己於是逃至渠梁,即今蓟运河泮西关,因那裏是当时的县城所在地,本县的经济文化中心,相当於现在的沿海地区,因当时主要靠水陆运输,因此交通比较发达,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开化求学比较容易,因此步入仕途也很自然。而仍居住在塘尔坨的子

孙想要取得同样的成就若非有超人的智慧,是不可能的)

运氏门中先远有家谱也,其来旧矣,以为后之观法,字字清楚,事事之

可考。若后人有不知张姓与运姓同宗,我因此一并而载之。自始祖传至三世祖五人,三爷居今甯河县渠梁,至四世祖富爷,五世祖钦爷、钺爷进爷诸位无不克承先志,至六世祖龙爷、虎爷、忠爷、臣爷各分枝派积功累德至此而益深,天地之钟灵而独厚秀。自曾祖雨爷叨任黎成,历治徐州因以光前而裕后,此一时盛德隆重,及后文武中式,乡科会科者难以糜举,所有武功镇於山西者乃十世祖张自成之贤兄也。至於今张训公举人张谟公副榜历历详言之,恐后人不知,吾不可不著明。夫,天地之间人自有本,本不立而道难生,本不追而源难释,溯本穷源从此问矣。后人有英杰挺出,名登金榜者,可凭之,此书不可失传,那样会造成三代宗亲不相识耳,一览此书犹我祖之在目前也,可不惜哉。何必序辞之赘赘云尔。

始祖清爷、二世祖贵爷、三世祖权、信、三、四、山爷之墓均在西塘坨

西岭上老营存焉,即七座坟是也。三世祖三爷居渠梁,坟墓座落西关西,

四世祖富爷五世祖钦爷钺爷进爷诸位之墓西关西老营是也。三爷居渠梁

后人功名象盛,山爷居塘坨后人功名尚希,莫非一脉之气,一德之修,

总而言之阴宅之谬矣,塘坨之地功名何希哉。

始祖运公清爷生一子贵

二世祖贵爷生五子权、信、三、四、山

三世祖权爷绝嗣

信爷失传

三爷生一子富[即:甯河西关之老茔]

四爷生一子失传

山爷生一子铎[即:西塘坨与运家庄之老祖]

四世祖铎爷生五子:果,通,凤,枝,旺.

(在家谱绪论中的”注释”和”说明”均是我在2000年走访了一些长辈们之后续补的,可能有不妥之处,望了解更详细资料的朋友加以更正.因为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我很愿意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以完善,诠释我们的家谱.--运新宽)

在网上查到的关于运姓的一些人物:

①路史:鲁后有运氏。

②京相云:今东郡糜丘东故运城,即邓城也,是以邑为氏。望出东鲁。

③清通志氏族略:清时有运万艮,曾任贵州有副将。

运奄

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运奄氏。

运期

后汉书逸民传:汉梁鸿,易姓运期,名曜。

1、《路史》注其源:“鲁后有运氏。” 当出自姬姓;

2、《郑通志·氏族略》云:“鲁大夫食采于郓,子孙氏焉。…郓?,亦作…运?。” 这实际上又是说运姓与郓姓同源。

3、据南朝人何承天的《姓苑》记载,最早的运姓人出自嬴姓,姓氏因为有祖先受封在运国,后来便以国名为姓。而明朝人陈士元在《姓觽》中也引《郡国志》说,运姓是古运国的传人,古运国是夏大夫的采邑。臧励和《姓氏考略》则注引京相璠说“今东郡廪丘东故运城,即郓城也,是以邑为氏,望出东鲁。”这是说,运姓是壹个以国为姓的姓氏。

4. 运氏原籍江南徽郡,公元1399年因明惠帝允汶听信谗言,排斥功臣,燕王朱棣以清君策为由,于建文四年废除建文帝改洪武35年即永乐元年.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疾苦不堪,于是我始祖张清爷随明成祖迁都之机随驾北迁.迁至渠梁之地"瑭尔坨"(现天津市宁河县潘庄镇西瑭坨村)其中的渠梁即宁河的泛称.张清爷生一子张贵,张贵爷生五子张权,张信,张三,张四,张山.张山爷生一子张运铎.四世祖铎爷因人丁繁衍,灶粮数年欠缺,欠下税租,故此隐姓以除当时之急,以名为姓称之为运铎,至此运姓与张姓同宗故不谬矣.可见运姓宗族及四世祖运铎爷均为张山爷之后裔.运铎爷之伯父张三爷畏难而逃于渠梁之滨,守张姓之嗣.张权爷绝嗣,信爷,四爷失传,家谱均无记载.运铎爷生五子运果,运通,运凤,运枝,运旺,详细情况以后再续.

天津是运姓发源地,现在一共有三大支,其次还有河南南乐,甘肃酒泉附近,其它地方的姓运的,或多或少的,都是从这三个地方迁去的,三大支家谱还没有合并。

“运”姓,全国共有16690人,其中男女“运”姓所占人数分别为8672人、8018人

二、堂号郡望

以邑为氏,望出东鲁

三、姓氏分布

河北围场、辛集,河南南乐,山西太原、临汾.运城新绛,甘肃酒泉,湖北洪湖,广西荔浦,北京、山东、安徽、内蒙古、新疆、广西、台湾等地都可以见到姓运的人。全国姓运分布以长江以北最多其中;江苏省14人、上海18人、浙江省12人、福建省6人、内蒙古自治区682人、辽宁省1000以上、吉林646、黑龙江1000以上、安徽省1000以上、江西省1人、重庆206人、云南76人、四川省58人、河南省1000以上、河北省972人、北京246人、湖北省91人、湖南省14人、广东省51人、广西42人、山西207人、山东234人、海南省9人、贵州省50人、青海省301、宁夏回族自治区28人、陕西省133、天津5000以上、甘肃省1000以上、新疆246人、西藏自治区13人。其中西藏自治区以运开始的名子有可能与姓氏无关,所以那里姓运的应少于13人。

四、姓氏名人

清代时出了个名人运万良,他后来担任了贵州副将

80年代担任河北省档案局局长的运九海,辽宁省建昌县魏家岭乡西大杖子村人,是现代运姓第一个厅级干部。

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篇一: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宗亲联谊会主持词 一、开场 金牛扬鞭辞旧岁,玉虎踏歌迎新春!尊敬的各位先生们,女士们,在座的各位董氏家族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掌声不算太热烈…………)看大红的家字挂中堂,喜庆的对联贴两旁,上联是:董氏家族一门合庆家和万事兴;欢聚一堂万众一心兴旺庆有余。我要隆重的宣布横批:董氏家族联谊会现在开始!鸣放礼炮! 二、介绍主宾 今天参加董氏家族大聚会的长辈们有:董洪文先生;姚占英女士;刘明兰女士;奎玉霜女士;田秀荣女士;董桂琴夫妇;董国芳夫妇。(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董氏家族长辈的光临! 参加董氏家族聚会的还有:董氏家族长字辈的,董长江;董长波;董长海;董源。董长新;董长宾;董长军;董长武;董长伟;董长春;董长淼等。董氏家族的女儿们及晚辈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董氏家族的这次历史性聚会鼓掌! 三、董氏家族历史简介 朋友们,在座的都是董氏家族的儿女子孙,你们谁知道董姓的是怎么来的吗?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大姓,相传黄帝的姬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六)(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六)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换)龙氏,封之于鬷(宗)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你们董氏家族先祖又从山东定陶县,迁到登州府莱阳县繁衍生息,清朝末年太爷董德林携妻及二子,董玉峰,董玉岩从山东登州府莱阳县历经千辛万苦,几经周折闯关东来到东北,先在辽阳落户,满洲国中叶又迁至兴京县旺清门,中华民-国后期迁至新宾县城定居,在此繁衍生息至今。 首先我提议全体起立,为你们伟大的董氏家族的先祖闯关东的壮举和丰功伟绩,低头,默哀,致敬!礼毕。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熊纪舒屈,项祝董梁。百家姓中有442个姓氏。董姓在百家姓当中排名第127位。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590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四、各支代表讲话 今天的聚会凝聚着各个董氏家庭的心血,今天的聚餐是对美好未来的畅想,一样的血,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血管里流淌,同样的脉,在每个家族成员的心脏里欢跃跳荡。 下面请董氏家族的长辈讲话: 1、董洪文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2、田秀英。 3、董国芳。 4、曹金友。长字辈代表讲话: 1、董长江。 2、王丽华。 3、董平。 4、杜俊臣(或刘吉春)。张凯(董氏家族的外戚)。5曹敬冬。李伟。 五:结束开宴 董氏家族的朋友们:血浓于水,你们是同呼吸共命脉的同族兄弟姐妹。今天的聚会凝聚着你们每一个家庭的心血,今天的聚餐是对董氏家族美好未来的畅想。一样的血,在每个家族成员的血管里流淌,同样的脉,在每个家族成员的心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3月 月考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B.劳动者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的推广,有利于农业生产 D.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2.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 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 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 3.《吕氏春秋》有言:“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下列选项与题中所述“事末”相关的是() A.“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B.“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 C.“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D.“富民之家,地大业广,阡陌相连,召募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驱役,视以奴仆。”4.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表中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A.注重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精耕细作模式形成并发展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注重农业经验总结及推广 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6.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初期,“富商大贾或贮财役贫,转毂百数,废居居邑(贱买贵卖,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作坊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富商大贾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 D.政府为商业发展提供宽松政策 7.西汉建立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虽然这政策促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汉政府()

家谱格式

X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图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2014年6月18日(14:30-17:00)

一.徽州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 1、社会基础 徽州是一个移民社会,徽州人中大部分是中原世家大族,他们一部分是避难迁徙到徽州,还有一部分人是来徽州做官,后因社会变动或个人原因而留居徽州,这些人直接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另外这些人从外面来,知道徽州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就下决心要打出去,创立新事业开辟新天地。再加上徽州山多地少,“生齿日繁,则生计日隘”,徽州人被迫离乡背井,当时就有徽谣流传:“前世不修,身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徽州人走出去主要通过做官和行商,两者都必须有文化,所以徽州文风兴盛,读书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就形成了。徽商遍布各地,财势强大,形成“无徽不成镇”。科举入仕的,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代,仅徽州本土就出了168位进士、1 7位状元。徽州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同胞翰林”、“四世一品”、“父子丞相”……佳话频传。《中国人名大辞典》共收集清以前历代名人4万人,徽州名人就有800余人。2000年初,黄山市曾评出三十位杰出徽州历史文化名人,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创始人之一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唯一一位中国人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革命音乐家张曙、著名学者胡适……名列其中。就连国家主席江泽民、副主席胡锦涛,他们的祖籍也分别在徽州的旌德和绩溪。由于外出人数之多,当时有“十三在邑,十七在外”之说。徽商和徽州士人的大量外出,不仅使他们自身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将这种开放的性格和品质带回了桑梓故里,从而直接为徽州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和推动了徽州文化,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接纳和融合其他地区先进文化的传入和发展。2.经济基础 徽商是徽州文化的原动力,是徽州文化发展的“催化剂”。作为位居明清两代全国十大商帮之首的徽商,拥有一种良好的传统,那就是注重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投入。他们虽投身茫茫商海,却贾而好儒,是名副其实的儒商。在徽州人的内心深处,“天下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徽商经营致富后,不仅对自己子孙的教育舍得投资,而且不忘回报乡里和社会,对家乡的文化教育尤其格外关注。为此,他们不惜斥巨资用来兴办学校和书院,鼓励读书,培养人才。如清代大盐商歙县棠樾人鲍志道一次就为该县紫阳书院膏火捐资8000两白银。在徽州,有一句谣谚,即“三代不读书,好比一窝猪”、“娇子不娇书,娇书变养猪”。徽商对徽州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与发达。 3.思想基础 中原地区世家大族源源不断地举家南迁和徽州山环水绕、相对封闭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宗族的大量存在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成为其生存的土壤和基础,逐渐使徽州形成了聚族而居之势。徽州聚族而居的文化特征,不仅造就了徽州同姓血缘家族的凝聚力,而且由血缘而地缘,形成了浓郁的乡土观念。扶贫济困、兴文重教、勤俭持家、以众帮众,已成为徽州宗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鲜明性格,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弘扬和勤俭持家风气的维系,输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使徽州文化的发展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由朱熹所

曾氏家谱

曾氏排辈诗文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贤扬,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蔚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整理 天下曾姓,自古同宗。作为中国的四大圣裔,曾氏子孙从六十三代“宏”字辈开始,用与孔、颜、孟统一的字辈。 据《曾氏彰户族谱》(四修)记载,将曾氏班次如下 彰户房曾姓四十六世祖曾泰谕公的老班次为: 泰延文仲德 承仕思友子 时克欣永原 蒙正大光明 显志德功成, 大字班,实宗圣公六十三派,今谨遵御赐班字于大字班,以后班字悉为更易。” 明熹宗皇帝天啟四年御赐班次十五字(自宗圣六十三派起宏字班):宏闻贞尚衍 兴毓传纪广 昭宪庆繁祥 清仁宗睿皇帝嘉庆二年御赐班次十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光绪三十四年,宁乡总局拟定班次 正心诚意 知定静安 家齐国治 康阜熙咸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姪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太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20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元年(1911年)大总统袁世凯还续赐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尔、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全国按统一世系排辈命名。曾氏御赐统一名派,来自曾参。曾参一生“尽传孔子之道”,故世尊他为。“宗圣”。曾谱称为第一派祖至曾国藩已是第70派了,清康熙年间,圣祖仁帝为孔、孟、颜、曾姓御赐统一的名派,以致使他们四姓的辈份,互相串联,在全国得到统一。湘乡大界曾氏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始修族谱时,从第六十三派起使用了圣祖仁帝御赐的三句十五字名

秦姓历史来源、家族名人

分布地区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历史来源 「秦」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古今姓氏书辨正》所载,周朝周公旦之子伯禽受封鲁国,裔孙以公族大夫者食采于秦邑(今河南省范县北),以邑名「秦」为氏。二;出自「嬴」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嬴姓之后,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于秦,陇西秦亭是也。至始皇灭六国,子婴归汉,子孙以国为氏。三;古代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公元226年由海道抵达吴国,曾谒见孙权,谈及大秦的风土人俗,后归本国。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家族名人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太虚,北宋高邮人。官太学博士,累迁国史院编修官。少豪隽慷慨,工诗文,词风柔婉,世称秦淮海。着有淮海集四十卷。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賞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祐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考查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院部:机电学院 班级: 12机械卓越 姓名:李丰 学号: [1**********] 指导教师:陈玲 提交日期:2019年6月18日(14:30-17:00)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化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尽管自然环境并不优越,但是徽州人在历史上还是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成就。徽商在商品经济领域的巨大成功,给徽州的文化艺术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观念支持。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 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徽剧等。徽州文化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形成在各文化领域品位独具的徽州派系,如新安理学、新安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同时徽州文化还孕育了无数优秀人才。在封建科场,徽州才子始终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如歙县便享有“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休”之殊誉。从宋至清末,徽州进士人数累计达1900人。此外徽州还涌现了算

宫氏族谱

宫氏族谱 胶东宫姓源于姬姓,得姓始祖为春秋时期宫之奇。史载,武王姬发克商建立周朝,分封天下诸侯时,封同一曾祖的族侄仲为虞君,是为虞仲。又封虞仲之子为<;宫阝>;(tong,音“同”)国之君,宫阝国传数世即为晋国所灭。宫之奇原姓姬,名之奇,又名奇,是宫阝国后世国君的族人。宫阝国被晋国灭时,他离宫阝奔虞国,将宫阝字去右耳(右“阝”旁的原字型为“邑”字,“邑”为诸侯之国的意思,去邑表示离开故国,“宫阝”去邑为“宫”),改姓宫,名之奇。从此以后,即有了宫姓,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 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2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2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注:“<;宫阝>;”,可能有的微机不显示,就是“宫”字加右耳旁。《康熙字典》解释:宫

阝,tong,第二声。古国名)(邑:1.国也,诸侯之国。2.都邑也,都城的郊区为邑。3.‘邑’作偏旁时为右‘阝’。) 始祖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951-960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现在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 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自此

中学2017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2016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国际环境有利 B.民族独立实现 C.社会性质改变 D.政府大力支持 9.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秦氏家谱及字辈

秦氏家谱及字辈 中华秦氏网 2011年1月13日秦仁 一、秦姓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封地鲁国(今山东东西南部,建都曲阜)。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 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山东日照秦姓记载(根据日照秦氏家谱整理) 日照上元秦氏是在明初从山东海曲县(东海)迁至日照。最早记载于康熙五十五年,继刻于嘉庆十六年,三刻与咸丰元年,据秦氏十四氏秦志屏和十五氏秦福辰(上元人)在咸丰五十年记载,那时的秦氏家族已经从明初一世从海曲迁到上元后已经发展为近千人。 从一世到四世,已经没有详细名字的记载。四世祖生二子为秦宽和秦荣。从五世祖开始,有记载为秦嘉兆、秦嘉祥、秦嘉佐、秦嘉乐、秦嘉和、秦嘉佑。此次,家祖繁盛。 秦氏的六世祖为秦允晋, 他生有八子。其一子叫秦舆(七世),从他开始被皇帝敕赠文林郎,任湖广郧阳府郧西县知县,后为福建布政使司的布政使。他有一子叫秦国龙(号淑人),生于康熙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在康熙庚辰年考中进士,任湖广郧西县知县,后被皇帝任云南监察御史,后历任陕西,山西,山东,浙江粮仓监察御史,在雍正元年考科道居第一名。后被皇帝任命为福建按察使,最后升任为布政使。其祖为人廉政,为民做事,被皇帝赐进士出身,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卒于乾隆元年,享年六十八岁。所以湖北和福建都留有日照秦氏后代。 还有一位祖先叫秦公远,其妻为丁氏,在道光年二十年,中科举,后为末科进氏,并任命为户部主事。 第九世中有一位叫秦纯,雍正丙午年中科举,乾隆丁已年进士,任山西平阳府知县及岳阳县知府。 十二世中有一位秦德源,任四品中书。 记载中从六世祖的后四支中,从十二氏开始,有一支徙居日照二朱草。他们是从上元搬出的。 秦氏先祖为避免后代人重名,便规定了辈分统用字,为:…..伯、福、鸿、裕(玉)、嗣、续、丕、昌、其、懋(茂)、修、为、以、陪、本、元。在伯子辈以上,统用:福、惟、聿。 浙江: 继、宏、山、思、林、永、步、风、德 山东

人教版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含试卷分析

高级第二期5月阶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2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 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 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 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 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3.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机器制造业D.家庭手工业 4.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B.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 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5.《渭南文集?东阳陈君义庄记》记载:陆游认为:“若推上世之心爱其子孙,……欲使之为士,而不欲使之流为工商,降为皂隶”,……《西关章氏族谱》记清代徽洲绩溪人章策,父卒后,弃儒就贾),而且士大夫也理直气壮地走上了“商贾之道”,就连明代“楚王宗室”也“错布市厘”,经纪贸易与市民无异(包汝楫《南中纪闻》),以致“吴中缙绅士大夫多以货殖为急”(黄省曾《吴风录》).这一变化说明() A.重农抑商观念逐渐淡化 B.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封建士商秩序有所松动 6.据(康熙)《苏州府志》载:“吴农治田力穑,夫耕妇馌,犹不暇给,雇倩(请)单丁以襄其事,以岁计曰长工,以月计曰忙工。”这说明当时苏州地区的农村() A.存在雇佣性质的经济关系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农业经营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7.“嫂嫂织布,哥哥卖布……土布贵,洋布便宜;土布没人要,饿倒了哥哥嫂嫂”,近代中国的这首民谣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传统纺织业的发展 B.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民族工业的产生 8.如图是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两次发展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万氏族谱

《万氏族谱》的序言印有一篇为《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民国元年壬子岁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 有6篇人物志,其中是大门十八代会孙义梅碧山氏敬撰的《万青亭公行状》、族侄启嘉美吾氏写的《处士成炳公序》,内侄郭树声修写的《万公华钰行述》,澧洲附贡生郭树声写的《万君高炳行述》、还有郭树声写的《长荣公行序》、《松山先生序》。修谱总领为,万名选(字青亭)、万成炳(字华钰)、万启澄(字载清)、万义发(字松山)、万义梅(字碧山)、万义金(字高炳)、万长荣(字兴顺)。 序言《新大门创修族谱支序》讲到,我万氏自封魏受姓以来,椒衍爪绵各省皆有祖祠,老谱已被兵焚,诸父老佥说,我祖庆永公系江西…(原书缺角文字不全)….栗树土地人氏,自大明洪武二年迁…(原书缺角文字不全)….家居焉后名其地名叫万家岗则我支始祖,再传忠厚公,忠厚公生玉清,适逢始祖应恭公由白竹山来,我祖爱如手足,情栽一统,各受分居间有爱,百户职者名字既忘,不敢妄指,传至九代正乾公生三子炳、焕、光,炳迁乾滩河,焕第四房孙安绍迁黄溪峪,二房之重孙维邦迁红岩脑,迄今万家岗之外分三支,皆乾公之所出,也即永公所出。 《万君高炳行述》讲到,...乾隆55年,育民…创建祠堂,代遗祀田? 《处士成炳公序》讲到,炳公身材魁梧、性情刚直、家法严。写序的庆公十六代会孙华炳虎文,虎文是不是谦虚或现今斧正的意思,我没搞很懂,修谱时间为民国元年,即公元1911年。但为什么叫新大门我没研究,谱书记载了二门、三门的人事,应该算个合谱,但门是怎样划分的,二门始祖是谁,万家湾的万姓怎么划为三门我却闹不清。通过这段家谱序言介绍,可以了解到我们万姓是由封魏受姓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这段文字也即或可说明我氏万姓起源。而迁出地由于谱书保存不全,只记载来自有江西…..栗树土地人氏,查互联网百度,江西栗树,有6种可能性,一为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迁湘、二为吉水县十二都急水滩拖船埠大栗树、三为吉水县鹅公桥糯米坟大栗树、四为吉水县北门外大栗树、五为吉水县五保村柳树乡大栗树土地、六为吉水县三曲滩细砂坝土地就是现今吉水县金滩镇。 但江西的大栗树,除了这几处,应该还有不少,不知是哪个县的?也没办法明确是哪处,对于究竟是何时移民而来,我也查了些资料,有人说,“大栗树”就和“大槐树”一样,是个象征性的地名,大栗树移民就和大槐树移民一样,是个集中出发地。 类似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尤其以江西最多。 如鹅颈丘、瓦屑坝、猪市巷、南京柳树湾、圳上等等。而在几百年的岁月中,这些地名由于不同方言的传播又有了各种版本。比如猪屎巷,因为名字不雅,而慢慢改为“猪市巷”、“珠市巷”等。结果是些寻根问祖的人劳心费力,苦不堪言。 大栗树的移民方向比较统一,那就是湖南的湘西北,今天的常德、张家界、慈利一带。年代和永乐年间“江西填湖南”是一致,所以肯定是大规模有组织、有目的地的移民,不可能众多的人像无头苍蝇一样两眼一抹黑跑到湖南。这里出了个移民时间问题,万氏族谱记载迁徙时间是洪武二年即1369年,而史上记载却是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移民较多,相隔40年多,不知究竟哪个正确,如果有江西填湖南之说,大明洪武二年的时候,为开国之初;百废待举,北方未平,朱元章在时间上似来不及,难道万庆永先祖是第一批移民试点而来。谱书中讲的“土地人氏”倒是较好理解,其实即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每个人都有户口,也就对应有个派出所。我们也只有在给死人烧钱的时候才知道属于哪个土地管,我父亲死后,道士们给他定位的土地是鸡公社。 对《万氏族谱》记载,我还考证了一下地名,书中讲了万家岗和万家湾两个地名,其实,生

秦氏族谱

秦国传承图谱

春秋秦事纪 季胜一系造父赵城周穆王 大骆继承犬丘(申侯女)周穆王 非子被封秦谷继续赢姓祭祀周孝王 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周厉王 秦仲讨伐西戎,西戎杀掉了秦仲周宣王 庄公兄弟五打败西戎,赏封地犬丘,任命西垂大夫周宣王 幽王被犬戎杀,宜臼召集诸侯勤王,共襄义举,驱犬戎,保社稷周平王 平王决意东迁,秦襄公为周王室开路,平王因秦襄公之功,始封秦为诸侯,并许之“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周平王 秦襄公得到了周王室的空头支票,仅仅20年,秦襄公以及他的儿子秦文公就让这个支票兑现了。 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秦德公元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秦穆公很有雄心,为了使晋国亲于秦,先后拥立晋惠公、晋文公来安定晋国的混乱局面,本想立晋文公已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最后晋文公反借秦之力而强大晋国、称霸中原,为秦国未来的不得志种下了恶果。 秦穆公意欲插手中原,却不料中途被晋所阻,崤之战中秦军主力全军阵亡,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穆公果断的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秦穆公将矛头指向西戎,史载“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转而攻晋,晋厉公率四军八卿攻入秦国,大败秦军于麻隧,诸侯之师扬威于关中。次年,秦桓公暴死。其子石立,是为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继续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时晋悼公立,诸卿和睦,晋国复强,楚国退出争霸行列,晋悼公复霸中原,诸侯归心,秦终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在前546年晋楚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秦晋之好。 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晋国六卿轮番执政,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全国各省章氏辈分收集

章氏家谱字辈派语汇编 1四川达州辈分 永生庭尚德息 文维象贤克绍 2云南腾冲县族谱辈分 国.相.明.朝 永.振.家.乡 3江西奉新章姓 在开先绪恒宜后 4山东济宁金乡 登允继广

5湖北房县章氏 朝复秀荣兴 6安徽桐城辈分: 人艺守代勇 7江苏盐城章氏一支字辈 元良成万德云峰照海龙 8安徽东至县高章村系谱 9常州戚墅堰区的芳渚村 字辈不详 10浙江省富阳市常绿镇大章村 字辈不详 11湖北仙桃辈分 传家友道孝 12浙江诸暨应店街镇深坞村 字辈不详 13湖北省监利县黄歇乡黄谭镇新闸村 字辈不详 14湖南石门章家辈份序列 承少光宗祖学如启家国 修生齐甲远福禄万代兴 15安徽铜陵章姓 天朝礼士班家尚贤 功成名立孝义为先 16临安市於潜新梅辈分 培、炎、贻、克、朝、孝、德 17浙江永康辈份 道泰正平康礼义

18重庆梁平县新盛湖南宜章迁移到重庆 洪榜尚兴召 19江西南昌太极观章家辈分 秀荣新征 20安徽黄山歙县金川乡柏川村 字辈不详 21江西省贵溪市耳口横港村 字辈不详 22章氏横溪涧百字派 永祚承先泽良谟启后昆; 大宗世以盛才学应可成; 诗礼能崇训恩荣自显名; 勋猷经纬建道德准绳行; 基肇千秋业模昭万代型; 贤豪频见育睿哲特钟生; 山岳徵灵气江河献宝珍; 期昌麟凤至际会虎龙逢; 溢国芳声远安邦郅治隆; 详光环宇泰普教洽心融。23德庆章氏百字派 景直明昌茂隆高厚裕能; 泰运旋添仲曾元复秀升; 显玉敬俊瑞恭亮锦贤成; 华表真仪杰齐安启顺臣; 壮丽熙详固嘉宁定会春; 爱宜臻庆萃盛益致新寅; 昭继生荣美超乘赐合伸; 永延徵吉士喜见喻旧登; 季赏恢英烈宏苞具玫文; 才猷咸济出应识寿良昆。24安徽枞阳合明白湖章氏家乘百字派: 文福庆才受民善良孝乡 宗应世守治大道启元光

段氏族谱

段氏族谱 族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宗族传承发展壮大不脱离同族的纽带,随着历史发展和进步,家庭不断发展变化,所以需要整理续记本族誌谱。 追根求源寻根问祖查寻老谱 笔者一九七一年由部队转入地方参加县委整党工作队,七二年调铁桥中兴任武装部长职务。第二年正月携妻带子从温泉迁往铁桥居住,行前抄录了叔爷段照书家里段氏族谱,据说石垭子有一本,因失火烧掉了,叔爷一本,是祖祖段文举留存下来的。 八三年调入区公所任职,出差达县市,一商贩老板便追述我,他是开县九龙山人,姓段,上辈来达县,现在愁下代不知怎么取名,向我诉求谱书,回来开始调查寻老谱,段氏之多,知谱者少也,从此产生追根求源,完善段氏宗谱念头,边工作边调查,2001年退休专到开县镇东,天白、白合、重庆、大进等调查都听说或听老人摆谈,来自湖南,没见谱书,派行说法不一。十二月又去大进调查,73岁的绩堂,他拿出2003年去万县绩福家保存的乾隆48年在湖南归阳水口段氏重修谱书抄录本,什么年代入川无记载,只记载苦我本支之谱,因兵火居无定所,失落谱书,后各地出现同姓甚繁多派,乾隆丁卯年一七四八年六十九岁人,在湖广(元代属湖广中书省清朝改为湖南),水口书屋抄录其序,记载前人录不分贫贱,富贵,望后嗣知源实现联宗修谱,三十六年后直到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四年才在湖南永州府祁阳县归阳水口段氏重修族谱“一锡衮昌生……”三十派,族谱重修后,又何时传入川,前为啥脱代,无记载。我先祖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从湖南入川,入川后遗失谱书接湖南正字辈,含正接编谱,正位国世天,……二十派,又调查达州渠县的建甫。他用署假期外出访谱走了14个省,78个地区,收集了280套族谱,经查,因迁各地,又与原迁地联系困难,或者字辈取完,或者失落,只能自行议定字辈,就出现了多支多派,形成多个族谱。他先祖康熙35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入川为翊公之后,入川后自议自辈“成忠懋昌……”五十派。他为景字辈是四十二世,成为三十五世。回来在正安玉华村77岁段吉树听说姓段在查谱,就把家中一本谱书拿出来,因他不识字是一货郎感恩送给他的,是本湖南邵阳段氏重修谱书,两本核对,前者有错或误,全国查,光湖南段氏重修或编谱,十多个版本,上接无记载,如湖南邵阳段氏族谱(四川崇州段裕堂提供),一九零六年(光绪三十二年)段极生等编修记载,迁入始祖段正永,上查无更多数据,下查版本各样。调查发现段氏家族树大根深,同族不知同呼,究其根源,都来自湖南同一根。迁居各地,经纬万端遗失谱书,或者用完,以居住为族,自编为派,同根不同谱,同姓未能同册。段氏宗族都渴望本族谱书,接根复原。众归宗祠。 2001年,腊月在石垭子段乾红家商议到场段氏家族各主意见,都赞同完善整理段氏谱书,并当力支持。2012年清明前后,又联络绩中,完善族谱凝聚族人一事,他积极支持,并推荐绩海,辉跃联络。漫漫三十年走访谱路,悠悠六载寻根情,不惧路途多坎坷,只求后世少遗憾,同宗血沸千秋过,共祖脉通万代兴。 为了不再失传段氏史谱资料,以抄录段氏族谱为依据,以调查发现各支谱为史料,老辈照礼讲述为内容,整理充实完善、拟编新续谱四十派与原二十派衔接共六十派,并增写了段氏发源及变迁之根和近代家族各房成员资料(自报为主,调查为辅)为本支族谱书续本。也是追根求源修谱的历史依据。续其新谱,编辑新章,吾子孙传人,遵照执行,不乱经伦,传承优德,自此以后,世代盛势,繁荣兴旺。

刘姓家族小探

姓家族小探 姓家族小探 姓是中华民族著名的大姓之一。我国民间谈论姓氏时,往往说“王遍地”。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人员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0.05%随机抽样资料统计,姓为全国第四大姓,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5.4%,在6000万人以上。姓又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史传说时期。据史书记载,最早的姓出自黄帝之裔、帝尧唐氏,他的后人受封于邑,建立国,其子后来以邑名为姓,遂成姓。邑在今唐县境,因此人们把该地视作姓最早的发源地。又因帝尧本姓祁,后人又称这支氏为祁姓之。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 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以国 为姓,相传姓。史称氏正宗,这就是氏。 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这就是河

南氏。 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据史书记载: 一、汉 高祖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 ,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于是皆从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向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 邦的重用,邦称帝后,赐姓氏,其后保持此姓;邦为了感项 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姓。三、北孝文帝迁都 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 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姓的。 得姓始祖:累。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邑(今唐县境),建立国。夏朝时,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累”,于是便以此为名。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御龙氏”,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