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导论02-03 游说诸侯

国学经典导论02-03 游说诸侯

国学经典导论02-03 游说诸侯
国学经典导论02-03 游说诸侯

02-03游说诸侯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三节游说诸侯。

孟子学成以后,便开始周游列国,从事游说活动。孟子游说诸侯的第一站是齐国,他本想通过雄心勃勃的齐威王来实现自己“仁政”的理想,可齐威王一心想争霸中原,用武力统一天下,因此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的学说丝毫不感兴趣,对他并不重用。

孟子听说宋国想实行仁政,便离开齐国来到了宋国。但宋王对实行仁政没有诚意,并不打算接受孟子的主张,于是孟子愤然离开宋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邹国。在邹国,邹穆公曾向孟子请教为政,还有许多人向他问学。后来,孟子到了滕国,滕文公非常敬重他,多次向他垂问治国大计,于是孟子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仁政”主张。但滕国实在太小,无法在诸侯大国之间生存和发展,更无法全面实现孟子的“仁政”理想。这时,孟子在千里之外听说魏惠王招贤纳士的消息,便毅然来到魏国都城大梁,这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孟子一见梁惠王,梁惠王却迫不及待地问孟子能给他的国家带来什么收益,带来什么利益,这使孟子十分失望。孟子认为当时天下纷争、黎民涂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各国君主不仁不义,只顾追逐私利。于是孟子针锋相对地向梁惠王讲了儒家轻私利重仁义的观点,梁惠王根本听不进去。公元前318年,梁惠王去世,他的儿子梁襄王即位。孟子初次见梁襄王,就发现梁襄王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所以孟子离开魏国重返齐国。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齐宣王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中原。为此,他广招贤才,而且特别喜爱文学游说之士。孟子到齐国后,齐宣王授与他“卿”之高位,并多次向他问政。孟子便抓住一切机会向齐宣王宣传自己的“仁政”理想,对齐宣王充满了期望。开始,当孟子讲到称王于天下道理时,齐宣王还

有些兴趣;后来,当孟子谈到仁政的具体措施和反对兼并战争等内容时,齐宣王便一点兴趣也没有了。特别是齐国伐燕事件发生后,二人之间的矛盾更越来越深。事情是这样的:公元前316年,燕王将王位让给了他的相国子之,子之在国内实施了一些政治改革,结果引起了燕国的内乱。齐宣王派人私下问孟子是否可以伐燕,孟子认为帮助燕国平定内乱,燕国人民一定很拥护,这是实行仁政的好机会。因此,孟子支持出兵。但齐国攻下燕国后,齐宣王想吞并它,又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却劝齐宣王撤兵。齐宣王拒不接受,因此君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一次,孟子准备去见齐宣王,齐宣王派人传话说原本他应该来见孟子的,但病了,不能来,若孟子愿意,可以上朝。可是第二天,孟子却去别人家吊丧去了。齐宣王派人来问孟子的病情,孟子的弟子不好交差,只好在孟子回家的半路上候着他,等他回来后不让他回家,让他先上朝。孟子得知这一情况,非常气愤,就躲到别人家借宿去了。后来他的弟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说:齐宣王有钱、有爵,我有仁、有义,他并不比我高到哪儿去。如果齐宣王真的想有所作为,他应该像商汤对伊尹、齐桓公对管仲那样对我,怎么能够凭借威严和爵位向我摆臭架子呢?这就是孟子,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个性的智者!终于,在公元前312年,孟子辞去了卿位,离开了齐国。

孟子离开齐国后,便带着他的学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回到了家乡,并和他们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阐述孔子的思想精髓,总结自己一生的思想与活动,编著了《孟子》一书。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_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3

品味国学经典心得_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3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 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 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 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 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 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 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 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 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 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 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 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 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 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 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 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 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 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 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 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_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doc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_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 会范文 选择国学经典导读的人未必爱国学,正如卖花的人未必爱花,更未必懂花一样。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1 上国学经典导读课,有那么一丝期盼,却不敢期盼太多,害怕失望。失望在所难免,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在座的不乏带着微积分作业、英语作业......各种作业的,更有两手空空只携只手机者。我在心里冷笑:这就是大学的课堂?! 选择国学经典导读的人未必爱国学,正如卖花的人未必爱花,更未必懂花一样。既然不爱,何必选择?苦了自己,还亵渎了国学。 今天课上主要讲了开设国学经典导读这门课的必要性。其中有一点谈到了当代国人的道德问题。至于道德问题,我并不想多说,更不想把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案例拿来猛烈抨击。我只想就我们自身,出生于九零后的人们眼中的大学生来简单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我个人认为,道德与个人素质紧密联系。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就我们自身来谈的原因。在教室上课,几乎没有一张椅子的后背横条上是干净的。上面写满了各种"高材生"们无聊之下的"杰作"。我想,不能在桌椅上乱写乱

画应该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吧。如此说来,这些所谓的"高材生"竟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如,不可笑吗? 来到重庆之后,惊奇地发现这里难得一男生不抽烟。我必须承认,我对抽烟者可能怀有偏见。但抽烟是个坏习惯,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尤其对于一个18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甚至,我在课桌上也能够与一包香烟邂逅。一个人有坏习惯,不可怕。但倘若一群人如此......我很想问一句: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就该是这样的吗?! 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失败的。它的初衷很好,但是结果总是不太尽如人意。举个简单的例子:高考语文对于汉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考查。为了高考分数,学生们用尽一切办法规范字音,正确书写。但是高考一结束,那就不再重要了。错别字依旧连篇,字音更是不值一提。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没有明白高考的目的是什么,上大学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至于为什么,没有必要去思考。而我以为,不懂得思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这么说似乎有点严重,但确实如此。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迷茫中。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变得平庸。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这无疑很可悲。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那么设再多的课程也是徒劳。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2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联谊完小张丽娜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的某些内容,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却超越时空的界限而恒古常青。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应该更好地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 作为一名教师,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腾冲县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学培训,通过3天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国学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品味一下,确实受益匪浅。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做到积极借鉴汲取前人经验与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 一、加强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给学生树立良好形象 变化气质,涵养德性。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

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 二、坚持培养,激发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 《国学》里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包含的思想有些也比较深奥,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只需要知其言,而并非一定要知其意。德音老师说过校园里每天听一段国乐,读一段圣贤书,做一段国学保健操慢慢熏陶,慢慢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时间久了就能熟读成诵了,她还推荐了《菜根谭》一书。 三、熟读成诵,在诵读中感悟 国学经典,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是对小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首先,国学诵读对幼儿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起到了积极健康的作用。其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 四、加强学习,提高国学认知水平 我原以为国学就是《老子》、《孔子》。这一次培训听了罗艺峰教授的《在听中领悟世界---中国人的听道》的讲座让我知道原来听也是国学,再听到罗守诚老师的笛演奏,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并且连续不断的吹奏了两个多小时,让我震惊。国学里居然蕴含着那么多动听的国乐,我真的是太浅薄了,这让我深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分享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分享 导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以下是XX为您带来相关内容,欢迎点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

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2000字 20**年暑假,我参加了校园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先我对国学仅仅是明白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理解潜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思考。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能够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

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就应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此刻,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务必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

国学经典培训心得

国学经典培训心得 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快乐,反而带给人们 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面对这烦躁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 静与自然。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芜时,这是很危 险的事情。 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协调是导致当今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其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小学校长培训心得体会心理健康,欢迎 借鉴!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 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 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 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 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管理型校长要质量,专家型校长要的使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以前的教育只是片面强 调教学工作,只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把孩子当成出成绩的机器,忽视了他们的快乐,忽视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全人教育,这虽是最传统,但同时也是最科学、最先进的系统。它是通过融合古人数 千年留传下来的教育方法与教材,及融入国家指定的基础教育,来完成独特的明德小学教 育理念。 全人教育的理念是强调教育的范畴应该是整体性的、全面性的,并考虑到孩子的发育 跟发育所带来的学习需要与顺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童才能在心理上、智慧上及体魄上等 各方面达到健全均衡的发展。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学童不仅是学到各种知识,还要接受 道德与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并且启发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学以致用,帮助他们不但具备 相关知识可以因应现实社会的种种考验,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真、善、美”的人生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来他们就会懂得如何走正确有路,做正确的事,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危 机并转成正面的机会,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愿意服务大众、贡献社会。 总之,执行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要提高执行力,精心打造这一核心竞争力。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一) 在学习第三模块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孔子与儒家思想》《老子与道德经》《唐宋诗词》《红楼梦与红学》等七部国学经典,虽然学习时间不长、断断续续,但觉着收获很多。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证明,也是每一个中国人 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园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两 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 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作为园长,我们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一个园长的权威,说到底就是"权 力+人格"。尽管园长不是官,是教育家,是学者,但是园长要想管理好幼儿园, 就要真正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善于听取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 二、学习国学可以提升幼儿园的管理水平 “入则孝,出则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首先应该 具备的品质。为此,我镇组织了对幼儿进行爱心、孝心教育的活动。包括听父母 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劳动,珍惜父母的劳 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 首先制定了幼儿文明礼貌、爱心、孝心细则,并发放到家长手中,让孩子在

园在家对照执行。其次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营造“孝”的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 化建设,提供与教育相适应的,具有“孝”文化特色的、富有童趣的室内外环境,形成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氛围。三是围绕“孝心献给父母”进行 了一系列德育活动。 (1)利用重大节日、生日音乐会等举行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对幼儿进行感 恩教育。 (2)要求幼儿在一周内听一个“孝”的故事、“爱”的歌曲、“为父母做一 项洗刷家务”、“帮父母做一种农活”、“给父母做一回健康服务”等。使幼儿 学有榜样,爱有行动,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 敬父母的优良品质。 (3)做小小“孝子”。组织幼儿开展“我自己进教室”、“我是妈妈的小乖乖”等幼儿活动,让幼儿通过演一演、做一做、说一说等形式,学会孝敬爸爸妈妈,养成良好的习惯。 (4)评“孝”星。通过一定阶段的活动后,组织幼儿及家长召开家园联谊会,由教师、家长、幼儿沟通参与为每个幼儿以打星的方式评出最佳“孝”星,进行 表彰奖励。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5篇心得体会,学习心得学习了国学经典后,我认为还 可以在我们的活动中加入经典诵读,如《弟子规》《唐宋诗词》《三字经》等适合幼儿诵读的经典;其次让我们的环境与经典对话,收集有关宣传资料、图片、布 置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三是利用传统节日对幼儿进行渗透教育。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各地风 俗习惯等内容,让幼儿在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促进幼儿园特色办园。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童红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研修网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地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 在中国大地上疯售红极一时《于丹论语心得》并为全国人所接受。 2006年冬,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来自CCTV—10《百家讲坛》名叫于丹的学者创造一个签名售书的奇迹,在7小时之内,她一共为超过7000多名读者在其新作《于丹(论语)、心得》上签下名字,2007春,《百家讲坛》又推出于丹教授的《于丹、(庄子)、心得》和王立群的《读史记》,同样取得了洛阳纸贵的轰动效应,社会各界针对这样的为暴场面,所谓:《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一是众说纷纭:鼓掌者有之、斥骂者亦有之。 无论如何,这样的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球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一般复兴传统文化的热潮已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从汉服团体的出现,大学国学院的成立,到CCTV-10《百家讲坛》的炙手可热和世界各地孙子学院的建立,再到教育部最近提倡高校将国学列为大学必修课,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作为一个正在重新崛起的大国,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断裂后,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文明中寻求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中国人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更深刻地从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中进行挖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灵感,以避免彻底丢失自我民族特性,成为西方的文化的殖民地。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在培养干部人才和管理工作者的时侯,有过教条地,片面地理解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将其中国的传

统文化,对立起来的一段时期,在破“四旧“砸烂孔家店的偏激思想指引下,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四库全书的一些精华、优秀部分被当作糟粕抛弃,这导致使中国人包括领导干部,和行管人员的人文素养出现了断裂。 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命力比想象的要坚韧,“天不丧斯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的提出,党坚持在根本理论阵地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党的“十六大极富创造性地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一方面要从西方发达国家汲取社会改革经验,另一方面即要从我国的历史传统中去挖掘有益的精神资源。 从国家的决策层到民间草根,复兴国学的呼吁声已成为时代的最强声音,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将如浴火凤凰般在新世纪得到重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半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如安排好诵读的时间,每天利用活动时间,开始是集体读,读的形式很多,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家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

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班级偶尔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袁尔迪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闫鹏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些曾经读过的美好纯洁的句子对学生们来说,真正做到了“进我耳,入我心”,时刻指导着他们的言行与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人。 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

国学经典教学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教学心得体会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 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 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 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 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 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 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 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 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 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 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 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 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 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

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五篇 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一)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资料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之后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

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 但是,1817年,拿破仑以前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但是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此刻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实绝对给足了这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义绝不外乎他已经预感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深厚。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不怒而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终究要爆发。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礼貌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礼貌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久值得我们发扬。 “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

国学经典培训心得

国学经典培训心得 2018-03-18现代化带给人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却并没有带给人们更多心灵的喜悦,反而带给人们的是更大的空虚和压力。 面对这烦恼的社会,许多人的生活失去了方向,心中少了那份宁静与自然。 当全社会都只是以追求物质的享受为乐,而精神却变得一片荒疏时,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我们不要只在那里感叹现代社会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现在已经到了该我们静下心来,研读先哲的教诲的时候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 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严重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富强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读读我们国学经典中的语句吧,我们祖先早就通晓关于学习、事业乃至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道理直到今天,一样的适用。 因此,国学经典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 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 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讲,高尚的职业道德则是以德育人”的基本保证。 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我国,人民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育是一种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潜藏在教师的言行之中的高尚人格形象,就是一部好的教书,高尚的人格无声无语地具体化、日常化于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之中,是一股强健的精神力量,对学生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强大的、深刻的。 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时刻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 在思想上,要实事求是,表里如一;在工作上,要爱岗敬业,科学严格,认真求实;在为人上,要胸怀坦荡,光明正大,厚道守信;在生活上,要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沉稳,平易近人。 知识要丰盛,语言要确凿生动,仪表要纯洁整齐,举止要文明和-谐,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漠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养成崇尚真理、刻苦钻研、富于开拓、耐烦细密的风气,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上养成敬重师长、至诚礼貌、遵纪守规、举止典雅、乐于奉献的风气。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 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 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 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 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 生的 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 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 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 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 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 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 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 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 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 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 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 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 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 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 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 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 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国学经典导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下面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母仪篇》的是 A 。 A.孟母三迁B.断织劝学C.杀猪取信D.孟子去妻 2.孟子游说诸侯,被授与“卿”之高位,是在__ D ___。 A.宋国B.魏国C.滕国D.齐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__ B_ 。 A.《论语》B.《孟子》C.《荀子》D.《庄子》 4.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是在 C 。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5.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性善”的思想家是 B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告子 6.提出著名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个命题的思想家是__D__。 A.孔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7.被毛泽东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国学大师是__C__。 A.王国维B.梁启超C.蔡元培D.章太炎 二、多项选择 1.以下篇目出自《孟子》的有BCD 。 A.《公冶长》B.《公孙丑》C.《告子》D.《尽心》E.《为政》 2.下列名句出自《孟子》的有__ABDE___。 A.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B.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E.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2006年,全球130多万华人通过网上投票选出了“十大国学大师”。下列属于“十大国学大师”的是_ ABCE__。 A.梁启超B.陈寅恪C.鲁迅D.季羡林E.冯友兰 4.下列成语典故出自《孟子》的有__ABCDE___。 A.五十步笑百步B.始作俑者C.出类拔萃D.率兽食人 E.尽信书不如无书 三、默写(名句填充): 1、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2、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5、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6、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四、简答: 1、怎样理解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精神”?

书法培训心得体会5篇

书法培训心得体会5篇 2020-01-22 兰德轩 书法培训心得体会一: 为期6天的书法培训学习结束了,在培训中,通过书法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培训,时间虽短,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作为参加培训的教师,深知培训意义和此次书法学习的重要性。此次培训,得到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目标明确。培训中,在书法教师精心辅导下,学员学习的热情高涨,效果显著。通过培训,大家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书法传承的重要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它既能锻炼意志,又可陶冶情操;既反映个人的意志,又体现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具体体现。练习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及其重要的作用。美的书法能通过形象而又抽象的线条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享受,并能够陶冶人的人格和性情。练习书法实际上是习字者用眼睛感受美,用笔墨探求美,用心灵领悟美,用双手创造美的过程。 好的书法能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体验,好的作品我们会感受到它无拘无束的情感流露,无障碍,随心所欲。初学一个帖,点画和点画之间一下很难摆顺,这需要我们去找规律,一点一画,一撇一捺间每个大家都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规律找到了,才能深入。写一个字,切忌把每个部分孤立起来,要做到协调,整体协调能力是很重要的,这有很多窍门,道理在里面。在学习书法,要学会从不同的书法形式后面找到古人都遵循

的法则。这种法则,虽然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历代不同,各人相异,但其内在的规律法则却是一样的。 学习书法,很重要的就是从点画用笔以及行笔上去找古今一脉相承的规律。临帖时要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让笔把自己左右了,要用笔,自己左右手中的笔。下笔要善于找参照,大胆落笔,随时调整,锻炼出前笔有缺憾,后面的点画能补救的本领;字的形态要控制好,也在于善于找参照。临帖的时候自己的主观不要被帖套住,随时想到整体的关系,更加注意单个字的整体、角度、长短和笔划之间的配合。从大的方向把握住好“度”,再从细节上深入。书法的临帖,需要钻研和静心学习。我会在接下来的书法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 练字的人,虽然不可能人人成为书法家,但人人都可成为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我们在学习书法的同时,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一曝十寒,它是一个长期的细水长流的过程。既要注意人品的修养,不务虚名,不好高骛远,还要富有刻苦踏实的学习作风。这正是我们民族气节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学好书法。 总之,此次书法培训学习不仅提高了受训教师的书法水平,也对传承民族的文化艺术,修练人的涵养素质,对今后在学校进一步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不是一朝一夕练就的,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要尽量挤出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积极行动,尽快地消化和吸收培训的知识,尽快达到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努力为书法的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学经典导论06-10味论

06-10味论 在先秦诸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家学派,对后世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味论”主要受到道家思想影响。道家对物质的超越却正与文学对现实的超越可相契合。这种超越性正成为味论的哲学基础。 一、庄子的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他从哲学的高度关于美的探讨,有其独到之处。 1.主张“虚静”,“物化”,以自然朴素为美。这与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思想有直接关系。当人进入“虚静”状态以后,就抛弃了一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即具有现实超越性,与文学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 2.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提出了“得意忘言”说。庄子认为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传达“意”的,但言又不能“尽意”。他主张通过“忘言”的方式,即超越语言符号的表面形式和常规含义,以捕捉其言外之意,才能真正得“意” 问:为什么说庄子“虚静说”会有味论的理论渊源? 二、司空图的诗歌鉴赏理论遵循老庄思想,以佛禅说诗,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其诗歌鉴赏理论主要表现在《二十四诗品》(近年此书是否为其所作有争论)和《与李生论诗书》中。他提出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就是十个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他认为要获得这种“韵味”,首先要有意境,并且意境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就是他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才谈得上“韵味”。这种“韵味”在诗中,但又不能意尽于诗句中,这就像“味”之于醋、盐,但又不同于醋、盐,而这“味”是妙在“咸酸之外”的。这种“韵味”显然不是形式、声韵方面的东西,而是诗美内涵的一种“神韵”。 司空图提出诗歌创作和欣赏必须“辨味”,辨别、评价诗歌高下优劣的标准在于作品是否有“韵味”,并阐述了“韵味说”的主张。所谓“韵味”,就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审美内涵,即“韵外之旨。 问:司空图的“咸酸之外”到底指的是什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