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与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教学分析

【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欧阳修

◆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白居易《远师》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教学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炀帝陵

罗隐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炀帝陵

当年在城池般的豪华龙舟上进进出出,沉迷于红楼温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今隋炀帝居然使先帝夺取的江山大业沦为几亩埋葬尸身的雷塘荒田。正所

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矣,但隋炀帝居然在数十年间便把先帝创下的基业消耗殆尽,繁荣却又短暂的大隋王朝在这几十年间究竟经历了哪些事情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学生阅读教材“隋的统一”一目,找出隋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的姓名、都城的位置,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统一的标志及统一的意义。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最后再次强调并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后,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那在此基础上隋朝的国力发展如何呢?

4.图文展示

含嘉仓,一个在文献里被屡屡提到,却给墨甚少的名字,直到20世纪70年代,含嘉仓才在洛阳市老城区北部被发掘。据统计,含嘉仓内已勘探出粮窖287座,其中160号仓窖保存有约50万斤炭化谷物。50万斤粮食在当时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约合近千农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数千农民一年的口粮,可见含嘉仓规模之大,储粮之丰富。

嘉仓160号窖内炭化的粮食

5.请同学们回:隋朝的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6.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与交流,教师总结归纳。

提示:(1)发展经济。(2)编订户籍。(3)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4)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7.教师设疑:这些措施的实施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结果?

师生共同总结:隋朝实施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通

1.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教材“开通大运河”一目,指出隋炀帝开凿大河的目的是什么。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2.反馈指导: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上的《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并讲述大运河的特征。

4.教师讲述: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三点四段五河流”,即以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依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水系。

5.教师设疑:有人说大运河“功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6.学生小组内交流,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从地图上看,中国江河大都是东西走向,造成南北交通不便,大运河的开通沟通南北,加强了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为祖国的长远发展立下汗马劳。古人语“北通涿郡渔商,南运江都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所以说大运河“功在千秋”。

不过,隋朝为开通大运河征发了几百万人,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将近十分之一,男丁不够,妇女也被征调去。百姓对此不满,隋炀帝便用高压手段镇压,规定凡是反抗者,不管罪行轻重,一律处斩,且无须上报。古人语“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所以说大运河“罪在当时”。

(提示总结,评价历事件必须“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隋朝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是因隋文帝治国有方,有一批优秀人才为国出谋划策,那优秀人才如何选拔呢?

目标导学三:科举制的创立

1.同学们看提示,猜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

提示一:金榜题名;提示二:名落孙山;提示三:十年寒窗;提示四:连中三元;提示五:一举成名。

提示:科举制。

2.材料展示

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门第限制。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正式设立了每年举行的常贡之科。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思考问题。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什么?科举制选官的标准又是什么?

提示:

4.教师设疑:这种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举取士最受哪些人欢迎?有什么积极作用?

5.学生结合史料与教材知识,小组交流,回答问题。

提示: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科举制结束了魏晋以来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行为,士人经由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广阔的入仕道路。

科举制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了豪门贵族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师生共同总结:科举制的创立,最受门第不高的读书人欢迎。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1.学生阅读教材“隋朝的灭亡”一目,回答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材上适当标注,归纳回答。

提示: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滥用民力。他每年都征发大量的劳动力,去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三次征辽东,兵役、劳役繁重,破坏了生产。人民忍无可忍,发动起义。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教师小结:隋炀帝因实行暴政,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我们要全面地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客观评价隋炀帝。

3.材料展示

征吐谷,讨高丽,用兵力既劳民力,固才冠诸王,然祸及百姓。若雄才兼安宇内,后世论名,可与汉武齐功;建东都,修运河,享独乐不与众乐,虽罪在当代,但利延千秋。如恩泽能至斯民,今朝评绩,当和禹王同辉。

4.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你如何客观看待隋炀帝?

5.反馈指导:隋炀帝虽说是公认的暴君,可他通音律,善诗赋,治军旅,绝非一般昏君可比,而且他开运河,修驰道,建东都也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运河就“功在千秋”,而且他还创立进士科,使科举制正式确立,影响深远。所以我们在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

教师小结:隋朝,因隋文帝而勃兴,因隋炀帝而速亡,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三、课堂总结

“隋朝就像流星一样,瞬间摧残,瞬间毁灭,勃兴速亡,魅力十足!”历时37年,二世而亡。隋朝的短暂历史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必须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文武之道,有张有弛。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强大,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通过课堂归纳总结,从隋朝的兴亡中得出作为统治者应该如何施政和做人的教训;引导学生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过程,体会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体会科举制对古代、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对中国、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

生认识到不管是古代的科举制,还是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等,都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素材积累】

1、人生只有创造才能前进;只有适应才能生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不知道将来会去何处但我知道我已经摘路上。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摘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

2、为了做有效的生命潜能管理,从消极变为积极,你必须了解人生的最终目的。你到底想要什么?一生中哪些对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什么是你一生当中最想完成的事?或许,你从来没有认真思量过生命潜能管理旧是以有系统的方法管理自我及周边资源,达成。

【素材积累】

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预测未来的醉好方法,旧是创造未来。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人生的胜者决不会摘挫折面前失去勇气。

2、我一直知道,漫长人生中总有一段泥泞不得不走,总有一个寒冬不得不过。感谢摘这样的时候,我遇见的世界上最美的心灵,我接受的最温暖的帮助。经历过这些,我将带着一颗感恩和勇敢的心继续走上梦想的道路,无论是风雨还是荆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