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_New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_New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_New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_New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

————————————————————————————————作者:————————————————————————————————日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中文Windows XP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第四章中文Excel 2003

第五章PowerPoint 2003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总计6学时,包括实训内容)

课题第一课时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概述1.2计算机

系统组成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1.1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2、计算机的分类3、计算机的特点4、计算机的用途

1.2计算机系统组成1、计算机五大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2、计算机工作过程3、计算机软件系统4、微机硬件系统5、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教学重点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3分钟)(设疑法、提问法)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说一下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你所掌握的计算机的一些操作。

以上可见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又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由大家和我共同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总计80分钟)(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1计算机概述(20分钟)

1、计算机的发展(5分钟)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掌握三要素

(2)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掌握所采用的元器件)

2、计算机的分类(5分钟)

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5分钟)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作用情况,并随着教师的讲解,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具有自动控制能力:具有存储记忆和逻辑判断功能:

教师应对以上每一部分特点进行扩展和讲解

4、计算机的用途(5分钟)

可采用提问的方式由学生来回答,最后由教师来统一进行总结

1.2计算机系统组成(60分钟)

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都有着一此初步的了解,教师应在学生已知的范围内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讲解和细化。

1、观看系统结构图(由此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分步进行讲解,5分钟)

2、计算机五大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5分钟)

运算器:负责数据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控制器:负责对程序规定的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控制并协调输人、输出等操作。

存储器:实现记忆功能的部件,负责存储程序和数据。

输人设备:负责把用户的程序和数据输人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负责从计算机中取出程序执行结果或其他信息,供用户查看

3、计算机工作过程(5分钟)

首先编制程序,操作人员通过输人设备将程序和原始数据送人存储器;运行时,计算机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送到控制器中进行分析、识别;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控制存储器和运算器的操作;当运算器任务完成后,就可以根据指令序列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另外,操作人员还可以通过控制台启动或停止机器的运行,或对程序的执行进行某种干预。

4、计算机软件系统(5分钟)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指用来指挥计算机运行的各种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的数据和有关技术文档资料的集合。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组成。

5、微机硬件系统(重点,应采有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学生对此部分知识产生深厚的兴趣,30分钟)此部分主要由老师来讲解,同时学生也配合着老师回答一些常见问题

此时学生应该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因为此处是新知识,同时也应积极回答相应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

(1)主机部分:(15分钟)

主机部件包括机箱、主板、CPU、内存条、声卡、显示卡、网卡等。

(2)外设部分:(15分钟)

外存,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6、计算机技术指标(难点,重在理解,不用太深入讲解,10分钟)

(1)字长

(2)存储容量

(3)主频

(4)运算速度

(5)存取周期

三、课堂小结(3分钟)(讲解法)

教师结合学生听课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指正学生应注意的学习重点和难点,提醒同学回去复习计算机硬件的组成,下一节做实验

四、课后作业(2分钟)(讲解法)

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作业

五、开拓思维,同时提出新的问题(2分钟)(激趣法)

教师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带着下一堂课的悬念结束,为学习下一结内容做好铺垫。学生听讲,笔记

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记录作业和预习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第二课时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2 6硬件基础实训

1.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一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1、硬件基础实训(此部分内容需填写实训报告)

2、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

3、进位计数制

4、各种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教学目标掌握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转换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十进制数和二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教学难点各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3分钟)(设疑法、提问法)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数都是十进制数,那么这种进制的数据在

计算机中能够使用吗?

带着以上疑问,进入今天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总计80分钟)(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硬件基础实训(此部分内容由实训报告部分给出,45分钟)

2、计算机中信息处理基础

(1)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使用二进制信息表示的优点)(5分钟)

二进制数优点:简易性、可靠性、简单性、逻辑性

(2)进位计数制(10分钟)

介绍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数的特点和规则

(3)各种进制数之间的转换(50分钟)

①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包括整数和小数两部分)(20分钟)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在教师讲解完成后应配以相应的练习和作业,练习均显示在电子课件中

三、课堂小结(3分钟)(讲解法)

教师结合学生完成实例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小结,指正学生在进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学生配合教师进行思考

此时学生应该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因为此处是新知识,是进行进制转换的关键。

学生理解,笔记

四、课后作业(2分钟)(讲解法)

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作业:

五、开拓思维,同时提出新的问题(2分钟)(激趣法)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产生继续探究、学习的愿望,整堂课带着下一堂课的悬念结束,为学习下一结内容做好铺垫。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课题第三课时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3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

础二1.4键盘及输入法的简单介绍1.5计算机病毒及

安全1.6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1、各种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2、计算机中字符与汉字的编码

3、键盘及输入法的简单介绍

4、计算机病毒及安全

5、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目标掌握各进制数之间的转换,会使用键盘及一种汉字输入方法,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相关知识,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进制转换,并能够正确使用键盘及汉字输入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机病毒的知识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3分钟)(设疑法、提问法)

可采用提问的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然后接着讲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教学(总计90分钟)(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各种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②十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10分钟)

③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10分钟)

④二进制数转换为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10分钟)

2、计算机中字符与汉字的编码(10分钟)

(1)ASCII码(5分钟)

(2)汉字编码(5分钟)

3、键盘及输入法的简单介绍(10分钟+20分钟)

(1)键盘与指法(5分钟)

(2)输入法的简单介绍(5分钟)

(3)键盘及输入法的练习(30分钟)

4、计算机病毒及安全(总计10分钟)

(1)计算机病毒的概念(2分钟)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注意听讲,做好笔记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3分钟)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5分钟)

5、多媒体计算机(总计15分钟)

(1)媒体、多媒体的概念(3分钟)

媒体(Media )就是人与人之间实现信息交流的中介,简单地说就是信息的载体,也称为媒介。多媒体(Multimedia )就是多重媒体的

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2)媒体的分类(7分钟)

国际电信联盟(ITU )根据媒体的表现形式做如下分类:

(a)感觉媒体(Preception Medium )

感觉媒体是指能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能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用于人类感知客观环境。例如,人的语音、文字、音乐、自然界的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都属于感觉媒体。

(b)表示媒体(Representation Medium )

表示媒体是为了加工、处理和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和构造出来的一种媒体,即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表示媒体表现为信息在计算机中的编码,如ACSII 码、图像编码、声音编码等。

(c)表现媒体(Presentation Medium )

表现媒体又称为显示媒体,是指感觉媒体和用于通信的电信号之间转换用的一类媒体,是计算机用于输入输出信息的媒体。如键盘、鼠标、光笔、显示器、扫描仪、打印机、数字化仪等。

(d)存储媒体(Storage Medium )

存储媒体用于存放表示媒体,以便于保存和加工这些信息,也称为介质。常见的存储媒体有硬盘、软盘、磁带和CD-ROM 等。

(e)传输媒体(Transmission Medium )

传输媒体是指用于将媒体从一处传送到另一处的物理载体。例如电话线、双绞线、光纤、同轴电缆、微波、红外线等。

(3)多媒体技术的特点(5分钟)

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性、交互性、实时性和集成性等主要特点。

多样性学生理解,笔记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_New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优秀教案

————————————————————————————————作者:————————————————————————————————日期: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电子教案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二章中文Windows XP 第三章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 第四章中文Excel 2003 第五章PowerPoint 2003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总计6学时,包括实训内容) 课题第一课时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概述1.2计算机 系统组成 课时2学时 教学内容1.1计算机概述1、计算机的发展2、计算机的分类3、计算机的特点4、计算机的用途 1.2计算机系统组成1、计算机五大硬件组成部分的作用2、计算机工作过程3、计算机软件系统4、微机硬件系统5、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常识、理解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方式 教学重点微机硬件系统组成 教学难点计算机软件系统组成、计算机技术指标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学生活动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3分钟)(设疑法、提问法) 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说一下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你所掌握的计算机的一些操作。 以上可见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对它的使用又掌握了多少呢?从今天开始,由大家和我共同来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 二、新课教学(总计80分钟)(讲解法、提问法、示范法) 1.1计算机概述(20分钟) 1、计算机的发展(5分钟)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掌握三要素 (2)计算机发展的几个阶段(重点掌握所采用的元器件) 2、计算机的分类(5分钟) 多种分类方法: 按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字长、存储容量、软件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指标,可以将计算机分为微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巨型计算机。 3、计算机的特点(5分钟)学生回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的作用情况,并随着教师的讲解,引导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数字电路精品课程

『数字电路』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课程设计。 (二)课程目的 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独立设计比较复杂的数字电路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课程设计题目 题目见附录I,原则上每人一题。 (二)设计内容 拿到题目后首先进行电路设计。然后在微机上进行原理图输入、编译和软件仿真,如满足设计要求,再进行下载和硬件实验。如硬件实验结果不满足要求,则修改设计,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三)设计要求 (1)按题目要求的逻辑功能进行设计,电路各个组成部分须有设计说明; (2)必须采用原理图输入法; (3)软件仿真完成后,必须经教师允许方可进行下载; (四)使用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为可编程逻辑器件EPM7128S;软件为MAX+PLUSII。见附录。 三、主要教学环节 (一)设计安排 1. 课程设计时间为两周,每人一台微机; 2.第1、2天讲授设计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的要求、布置设计题目; 3.第3~8天学生进行设计;

4.第9、10天教师验收,然后学生撰写和打印设计报告。 (二)指导与答疑 每天都有教师现场答疑,学生有疑难问题可找教师答疑。学时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应过分依赖教师。 (三)设计的考评 设计全部完成后,须经教师验收。验收时学生要讲述自己设计电路的原理、仿真情况,还要演示硬件实验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设计全过程的表现和验收情况给出成绩。 四、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 按附录中给出的报告模板进行编写,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 (二)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1)按设计指导书中要求的格式书写,所有的内容一律打印; (2)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过程、软件仿真的结果及分析、硬件仿真结果及分析; (3)要有整体电路原理图、各模块原理图; (4) 软件仿真包括各个模块的仿真和整体电路的仿真,对仿真必须要有必要的说明; (5) 硬件仿真要给出各个输入信号的具体波形和输出信号的测试结果。

光学精品课程电子教案

《光学》精品课程电子教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光的干涉 第二章光的衍射 第三章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光的偏振 第七章光的量子性 绪论返回目录

§0-1 光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光学的重要性 光学是一门有悠久历史的学科,它包含着人类自古以来对光的研究的丰硕果实。光学在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和军事上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1、光的干涉:测光波波长)d r x (0 λ= ?、测极薄物体的厚度)m (μ、检查光学表面、瓦斯探测器。 2、x 射线:研究物质结构(利用光谱——光谱是研究原子的眼睛)、透视人体。 3、光学纤维:光学纤维用于通讯,容量大,保密性好;胃镜也是应用光学纤维。生产光学纤维可以说是点石成金。 4、红外技术:红外线波长大,衍射能力强,应用于各种探测系统、导弹制导,资源考察以及遥感遥控技术中。 5、激光器:材料加工、远距离测量、全息检测、医疗、育种、引发核聚变都应用激光。海湾战争中,应用激光制导、夜视仪。 6、相干光学计算机:与电子数字计算机联合,为计算机科学开拓一个新的技术领域。现正研究光集成计算机,计算速度可以提高上千倍,并代替人脑的部分功能。* 二、光学的研究内容 1、光的发射、传播和接收等规律 2、光和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光的吸收、散射和色散。光的机械作用和光的热、电、化学和生理作用(效应)等。 3、光的本性问题 *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科学家寻找到能“捕获”光的三维硅结构物,它能象半导体芯片控制电子一样控制光子运动。该发现为研制开发采用光来处理和存储信息的计算机芯片迈出了重要一步。光计算机的优点是芯片更小,运算速度更快。《新华文摘》2001.4

《光 学》教案

《光学》教案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光的电磁理论和本质掌握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的方法 2.掌握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理解迈克尔孙干涉纹、法布里—珀罗干涉纹的基本原理 4.了解光的时间相干性和光的空间相干性 第一次课 注:教案是必需的教学文件,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有教案和讲稿(通常所说的讲义),教案可以做成活页的形式,夹在每次课的讲稿前,也可以集中放置。 第一章光的干涉

1.理解光的电磁理论和本质掌握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的方法 2.掌握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理解迈克尔孙干涉纹、法布里—珀罗干涉纹的基本原理 4.了解光的时间相干性和光的空间相干性 第二次课 注:教案是必需的教学文件,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有教案和讲稿(通常所说的讲义),教案可以做成活页的形式,夹在每次课的讲稿前,也可以集中放置。 第一章光的干涉 教学基本要求:

2.掌握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3.理解迈克尔孙干涉纹、法布里—珀罗干涉纹的基本原理 4.了解光的时间相干性和光的空间相干性 第三次课 形式,夹在每次课的讲稿前,也可以集中放置。 第一章光的干涉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光的电磁理论和本质掌握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的方法

第四次课 注:教案是必需的教学文件,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有教案和讲稿(通常所说的讲义),教案可以做成活页的形式,夹在每次课的讲稿前,也可以集中放置。 第一章光的干涉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光的电磁理论和本质掌握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的方法

第五次课 注:教案是必需的教学文件,每位教师上课前必须有教案和讲稿(通常所说的讲义),教案可以做成活页的形式,夹在每次课的讲稿前,也可以集中放置。 第一章光的干涉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光的电磁理论和本质掌握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的方法 2.掌握等倾干涉、等厚干涉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精品课程 课程标准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数字电路 二、适用对象 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课时 72 四、学分 4 五、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后续学校和工作中必须的数字电路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数字电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打下专业技能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设计思路 该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设计能力,着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塑造。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后续工作和学习来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教学目标确定。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推导新知识,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为主。

七、课程目标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的设计;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集成逻辑门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电路。在分析设计过程中,可以对电路仿真,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软件使用能力,电工焊接等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突出以下知识和态度的培养: 1.知识目标 (1)掌握数制的相互转换和常用编码; (2)熟悉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和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应用; (3)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 (4)掌握基本RS触发器和常用集成触发器的应用和工作特点; (5)熟悉计数器和寄存器的结构,工作特点和应用; (6)熟悉555集成块的机构特点和工作过程,了解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的特点。 (7)能够根据要求对数字应用电路进行设计和软件仿真。 2.素质目标 (1)严格遵守行业职业道德; (2)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精神; (3)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5)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和爱护设备设施的责任意识; (6)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情操; (7)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运用各种多媒体进行自学,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独到的见解。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性质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数字电路及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数字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好基础。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是《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后续课程是《单片机接口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等。 (二)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路与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分析设计方法;学会使用标准的集成电路和高密度可编程逻辑器件,掌握数字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系统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 (一)总体目标

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电子设计能力训练,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准备必要的知识,并为今后从事有关实际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在学习中认识电子技术对现代科学技术重大影响和各种应用,了解并适当涉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前沿。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计数进制和常用BCD码; ●掌握逻辑函数及其化简; ●掌握TTL门电路、CMOS门电路的特点和常用参数; ●理解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掌握其功能; ●理解JK触发器和D触发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逻辑功能; ●理解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掌握其功能; ●掌握555集成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 2.能力目标 ●能正确使用各种类型的集成门电路,并能利用集成门电路制作 成一定功能的组合逻辑电路; ●能正确使用常用的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 ●会使用触发器、寄存器、移位寄存器和常用的中规模集成计数 器; ●能借助于仪器仪表,对小型数字系统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 3.素质目标

光学教案

6.1 光的吸收和散射 教案

主讲:朱辉单位:物电学院 2010-12-08

掌握光在传播中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之一——能量变化(吸收和散射)。 掌握朗伯定律。 掌握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能够利用瑞利散射理论解释朝阳、蓝天现象。 能够利用米氏散射理论解释白云和雾的现象。 了解散射光的偏振性。 培养学生利用光的吸收和散射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教学内容】 朗伯定律。 一般吸收和选择吸收。 吸收光谱及其应用。 光的散射定义。瑞利散射和米氏散射。 蓝天、朝阳和白云现象。 【教学重点】 朗伯定律、吸收光谱。 用散射理论解释自然界中的光学现象。 【教学难点】 吸收光谱。电偶极辐射理论。 散射和漫射、反射和衍射的区别。 散射光的偏振性。

45分钟 【预习要求】 观察自然界中的吸收和散射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讲授法、谈话法等。 【实验演示】 通过实验演示光的吸收和散射现象 通过PPT显示光的吸收和吸收光谱的动画或图片。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 【参考书目和参考文献】 1. 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2. 钟锡华.现代光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3.8. 3. 赵凯华,钟锡华.光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 4. 4. 母国光,战元龄.光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5. 郭光灿等.光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 张志军, 熊维巧.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铬[J]. 化学工程师 , 2000,(03) 7. 孙立民, 郭丽娟. 氢化物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的汞[J]. 吉林水利 , 2002,(06) 8. 伯广宇等. 探测大气温度和气溶胶的瑞利-拉曼-米氏散射激光雷达[J].光学学报,2010(01). 【作业】 Page291 6.2

光学教案-石河子大学课程设计评比

石河子大学 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光学 授课班级:物理学2013(1)班 任课教师:王锐 职称:副教授 理 学院 物理 系(部) 理论物理 教研室

《光学》课程教学设计汇编总目录 Part I :教学大纲 (2) Part II:教学设计 (6)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8章,此次教学设计的10个节段分别选自作为主要章节的第1、2、3、4、5这五章。 1. 光程和光程差 (6) 选自第一章:光的干涉/第三节:光程和光程差 2. 迈克尔逊干涉仪 (8) 选自第一章:光的干涉/第六节:迈克尔逊干涉仪 3. 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10) 选自第二章:光的衍射/第一节:惠更斯-菲涅耳原理 4. 菲涅耳圆孔衍射 (12) 选自第二章:光的衍射/第二节:菲涅耳衍射 5. 单缝衍射图样的光强分布 (14) 选自第二章:光的衍射/第三节:夫琅禾费单缝衍射 6. 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费马原理 (16) 选自第三章: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几何光学的基本概念与费马原理 7. 近轴光在单球面上的成像 (18) 选自第三章: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第三节:球面反射和折射 8. 近轴条件下的薄透镜成像公式 (20) 选自第三章:几何光学的基本原理/第四节:薄透镜 9. 人的眼睛 (22) 选自第四章: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人的眼睛 10.双折射现象 (24) 选自第五章:光的偏振/第三节:光通过单轴晶体时的双折射现象

《光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Optics 课程编码:Z119252 总学分:3.5 总学时:56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0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开课单位:理学院 大纲制定者:王锐大纲审定者:孙茂珠审定日期:2014.10 课程简介: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规律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科学,因此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典型光学系统实例及其应用,是光学系统设计和光学测量技术的基础。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是应用物理学与物理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对光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典型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学习光学设计、光信息理论和从事光学方面等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光学是普通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光的本性、光的传播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基础科学,它和原子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后继课有密切的关系。激光的出现和发展,使光学的研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与现代科学技术有密切联系。光学的发展过程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几何光学的基础理论和典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掌握几何光学中的数学处理方法,能用几何光学的内容分析实际应用中的成像问题。(2)系统掌握物理光学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理论,掌握物理光学的研究方法。(3)掌握光的干涉、衍射、偏振技术在光学测量中的应用。(4)了解现代光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 2. 基本要求 通过光学课程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光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法,并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光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光学的前沿及在相关学科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授课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采用多媒体教学(ppt、flash、视频等)、启发式教学,加强演示实验。课下师生讨论(答疑、辅导、演示实验等)。安排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学,对自学内容,应布置讨论及思考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江西省井冈山应用科技学校 精品课程 《数字电路》 课程标准

《数字电路》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数字电路 二、适用对象 三年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三、课时 72 四、学分 4 五、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教学与训练项目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后续学校和工作中必须的数字电路知识,培养学生解决数字电路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从事相关职业岗位工作打下专业技能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六、设计思路 该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设计能力,着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塑造。课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后续工作和学习来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重点”进行教学目标确定。其总体设计思路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推导新知识,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基础能力的训练,以巩固和强化为主。

七、课程目标 本课程培养学生对于数字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理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路的设计;掌握简单组合逻辑电路、集成逻辑门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电路。在分析设计过程中,可以对电路仿真,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软件使用能力,电工焊接等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实验、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突出以下知识和态度的培养: 1.知识目标 (1)掌握数制的相互转换和常用编码; (2)熟悉基本的逻辑门电路和集成逻辑门电路的应用; (3)熟悉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 (4)掌握基本RS触发器和常用集成触发器的应用和工作特点; (5)熟悉计数器和寄存器的结构,工作特点和应用; (6)熟悉555集成块的机构特点和工作过程,了解施密特触发器、多谐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的特点。 (7)能够根据要求对数字应用电路进行设计和软件仿真。 2.素质目标 (1)严格遵守行业职业道德; (2)具有艰苦奋斗,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精神; (3)掌握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 (5)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和爱护设备设施的责任意识; (6)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职业道德情操; (7)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运用各种多媒体进行自学,发现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独到的见解。

眼镜光学技术电子教案

《视光学基础》课程电子教案 学习情境二:视觉功能检查 本次课标题:2.1视力检查 一、教学目标设计 授课班级上课时间课时:4 上课地点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1、能进行远视力的测定 2、能进行近视力的测定 3、能独自设计不同类型的视力表 1、掌握视力表形成的原因 2、掌握视力表的设计原理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训练学生能够独立对患者进行远近视力的检查,掌握视力表的绘制原理教学组织形式: 1、由教师按照设备和人数进行进行分组(两人一组)相互检查 2、分组进行远近视力的检查 3、由学生绘制小数视力表和对数视力表 案例一: 分组进行远视力的测定 案例二: 分组进行近视力的测定 案例三: 视力表的设计 英文单词视角 visual angle 最小视角 minimal visual angle 视标 optotype 标准检查距离 standard examination distance 静态(屈光)视力 static vision 动态(屈光)视力 dynamic vision 参考资料1.?眼科屈光学?一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验光配镜200问一眼屈光篇?一海洋出版社 3. ?验光配镜问题集?一天津科技出版社 工 具 媒 体 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测试习题

二、课程设计 步骤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活动 时间 分配 告知(教学 内容、目的) 一、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 二、告知本次课的能力目标: 1、能进行远视力的测定 2、能进行近视力的测定 3、能独自设计不同类型的视力表 讲授(口述)主性 板书本次课的项目目标 (中英文) 结合课件展示 个别回答问题 5 分钟 引入任务(任务项目) 对班里同学的视力状况进行提问,了解同学们对视力测定的了解情况。 讲述结合 幻灯片演示 课件演示 归纳总结 积极回答 5 分钟 讲授 掌握视力的检查方法、记录方法 讲授实验室 实践教学 实践演示并讲解 观摩、提问 40 分钟 引入任务2 学生分组进行远近视力的测定 实践操作 分组试验增 强对知识的 理解力 记录试验内 容,结合实践,加深印象 40 分钟 深化(加深对基本能力的体会) 通过实验分析视力表的设计原理、掌 握视角、最小视角、不同类型视力表 的视力记录类型 结合试验 分析讲解 课件演示 试验分析 记录重点难点 30 分钟 引入任务3 绘制小数视力表,加深1分视角的意义 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 每个学生独 立绘制视力 表 50 分钟 归纳(知识和能力) 通过实验归纳视力表的设计原理及方法总结检查视力的方法及记录法则。 讲授 幻灯片启发诱导 通过课件展 示加深同学 理解 记录重点内容 20 分钟 总结 总结视力的检查方法、记录方法,视力表设计原理 同学总结 老师归纳 板书注意事项 总结所学知识 10 分钟 作业 视力有哪些类别?何谓视角?视力与最小视角有什么关系? 如何通过远近和视力判断眼的屈光状

_电工电子技术_精品课程建设初探

第6卷 第2期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 .6No 12 2007年4月 Journal of Luohe Vocati onal Technol ogy College Ap r 12007 收稿日期:2007-01-26 作者简介:刘光平(1978-),男,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助教。 《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初探 刘光平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浙江东阳322100) 摘要:本文阐述了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以及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864(2007)02-0188-02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系统性、适用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示范性和辐射推广作用。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1)严格制定学科的建设计划;(2)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3)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4)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5)重视教材建设;(6)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2006年我们楼宇智能教研室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在教研室孙教授的组织与带领下,我们成功申报了《电工电子技术》省精品课程,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小组,开始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目前课程的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进行。本人也一直参与了该门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根据本人的亲身经历,谈谈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主动适应社会、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抓好课程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精品课程来反映自身的教育特色。 另外,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可以激发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精品课程的标准最主要的是高水平的课程主持人、主讲教师和优异的教学质量。所以,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求有—流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质量工程的灵魂,课程是由教师承担、设计和讲授的,教师的素质和精神风貌对课程建设有很大影响力。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一种敬业奉献精神来支撑。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自身水平,同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内容建设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它要为后续的专业课的教学服务。我们学院开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与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以培养岗位能力为着眼点,依据这两个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所制订的综合能力表,构建新的课程(模块)体系,按照层层分解的子能力要素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按课程规律把相关内容有机衔接。在课程体系结构中,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但也不刻意去打破,内容的取舍遵循教学规律,知识结构有序可循,知识的综合具有有机性和相融性,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呼应,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和组合知识,确定基本内容。明确课程主要内容应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引导学生过多地探究“为什么”,而是使他们懂得“是什么、怎么做”。对学生的要求是能够正确运用方法进行操作,或是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高度重视实验、课程设计、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内容占整个教学内容的50%。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1.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

光学专题复习教案

光学专题复习教案 济源市实验中学段林艳 教学目标: 1.巩固光学部分知识,查漏补缺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光学部分知识的回顾复习。 难点:凸透镜成像问题的掌握。 教学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复习光学部分知识。光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中招考试都要以各种形式题目考察同学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这部分知识又是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所以今天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动脑子思考,希望每个同学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收获。 二、进行新课 1、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区分: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回忆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什么是光的折射现象?生:进行回答。 师:有谁能说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生:在介质表面发生的是反射,光线射不进去;光线射入的是折射。师:那给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你能分辨出哪些是光的反射,哪些是光的折射吗?我们一起来看例1。 生;看例题,进行分析,然后找同学回答。 师:今天我给出的都是历年来各省的中招题,同学们能回答的这么好,说明大家的基础都不错,下面我们就要加大难度,看哪个同学会回答。 2、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的理解 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和折射光路图,然后找学生叙述这两个定律内容。现在同学们对这两个定律都回忆起来了吧。那我就要出一道题来考考,看谁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定律。 生:分析例2,进行回答。

3、凸透镜成像问题的理解 师:在黑板上画出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引导学生回忆成像规律。生:回答成像规律。 师:引导学生总结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小,像距要逐渐增大,像也要逐渐变大。这个规律对于解决像变大变小类型问题很有帮助,并且这类问题也是中招考试经常考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个规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几道例题,看谁先回答出来。 生:分析例3、例4,进行回答。 4、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的理解 师:

数字电子技术精品课程

106560 逻辑代数 逻辑代数是一种描述客观事物逻辑关系的数学方法,是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George Boole)于1847年首先提出来的,所以又称布尔代数。 由于逻辑代数中的变量和常量都只有“0”和“1”两个取值,又可以称为二值代数。 逻辑代数是研究数字电路的数学工具,是分析和设计逻辑电路的理论基础。 逻辑代数研究的内容是逻辑函数与逻辑变量之间的关系。 1.3.1逻辑代数中的三种基本逻辑关系 1.逻辑代数中的几个问题 (1)逻辑代数中的变量和常量 逻辑代数与普通代数相似,有变量也有常量。 逻辑代数中的变量用大写英文字母A、B、C…表示,称为逻辑变量。每个逻辑变量的取值只有“0”和“1”两种。 逻辑代数中的常量,只有两个“0”和“1”。 与普通代数不同的是这里的“0”和“1”不再表示数值的大小,而是代表两种不同的逻辑状态。 例如可以用“1”和“0”表示开关的“闭合”与“断开”;信号的“有”和“无”;“高电平”与“低电平”;“是”与“非”等。究竟代表什么意义,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正逻辑和负逻辑的规定 脉冲信号的高、低电平可以用“1”和“0”来表示。 规定:如果高电平用“1”表示,低电平用“0”表示,则称这种表示方法为正逻辑。如果高电平用“0”表示,低电平用“1”表示,则称这种表示方法为负逻辑。以后如果无特殊声明,均采用正逻辑2.基本逻辑关系

逻辑代数中有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关系,分别对应着与、或、非三种基本逻辑运算。 (1)“与”逻辑 如图1-5(a)所示的串联开关电路中,把“开关闭合”作为条件,把“灯亮”这件事情作为结果,那么图1-5(a)说明:只有决定某件事情的所有条件都具备时,结果才会发生。这种结果与条件之间的关系称为“与”逻辑关系,简称“与”逻辑。图1-5(b)是“与”逻辑的逻辑符号。 图1-5 “与”逻辑 与运算符号为“?”,与逻辑用表达式可以表示为Y = A·B或写成 Y=AB(省略运算符号)。与运算又称逻辑乘。 (2)“或”逻辑 当决定事物结果的几个条件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条件得到满足时,结果就会发生,这种逻辑关系称为或逻辑。或逻辑电路模型如图1-6(a)所示,图1-6(b)是“或”逻辑的逻辑符号。 图1-6 “或”逻辑 或逻辑运算符号为“+”。或逻辑用表达式可以表示为:Y=A+B,“或”运算,又称为逻辑加。 (3)“非”逻辑

光学·光谱·教案

光学·光谱 一、教学目标 1.要掌握的知识方面. (1)学习光谱和光谱分析的目的. (2)各种光谱形成的原因及特征,能正确地区分不同种类的光谱. 2.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 (1)了解分光镜的构造和原理. (2)能够使用分光镜观察光谱. (3)通过观察光谱,能够形象地了解和区别连续光谱、明线光谱和吸收光谱. 3.进行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的规律是经过实验、归纳、推理得出的,而且还需经过实验验证.学习物理首先要具备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另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重点、难点的分析 1.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光谱的分类及从现象上区分各种光谱,并能够掌握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形成过程方面的区别. 2.难点是实验操作上如果分光镜调节不当或分辨率不够,则难于观察到理想的光谱. 三、教具 光谱管、高压感应圈、分光镜(台式两架、手持式若干)、白炽灯泡、酒精灯各一件,食盐、火柴适量.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物质发出的可见光其共同特点是因为原子内部电子受激发而产生,但不同种类的物质发出的光又有各自的特征.为了了解各种物质的化学成分,观察光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什么是光谱?光谱什么样子? 首先将手持式分光镜分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着太阳光或日光灯观察,告诉他们怎么调节.然后请几位学生描述一下现象. 说明通过分光镜的目镜观察到的彩色条纹就是光谱.它是光线进入分光镜经过透镜和三棱镜的折射后形成的像. 简要介绍分光镜的构造及成像的原理. 2.学生自己看书,思考问题. 问题:(1) 什么叫发射光谱?什么叫吸收光谱?它们各是如何形成的? (2)发射光谱又分为哪两种光谱?如何形成的? (3)对同一种元素既可以观察它的明线光谱又可观察它的吸收光谱,怎样操作? (4)什么叫光谱分析?光谱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3.由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协助学生归纳. 物体直接发光形成发射光谱.炽热的固体、液体及高压气体发光形成连续光谱,它由一切波长的光组成.如白炽灯发光,灯泡中灯丝达上千度,则发出的光谱是连续光谱.稀薄气体发光产生明线光谱,它是由不连续的亮线组成,如稀薄气体放电时,则发出明线光谱.连续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被物质吸收后产生吸收光谱.如白光通过较冷的钠蒸气,就可以观察到吸收光谱. 根据各种元素的特征谱线就可以鉴别物质和确定它的化学成分,这种方法叫光谱分析.光谱分析既可以利用明线光谱,也可以利用吸收光谱. 4.将学生分成三组,依次观察实验. 第一组,利用台式分光镜观察光谱管发光.主要看钠、氢、汞的明线光谱. 第二组,利用手持分光镜观察白炽灯的连续光谱. 第三组,将食盐洒在酒精灯心上,利用台式分光镜观察钠的吸收光谱.

光学 双折射 教案

《光学》电子教案 §5-3 光通过单轴晶体时的双折射现象 一、双折射现象 1、什么叫双折射现象 1669年,巴托里奴斯发现,一束光进入方解石(晶体)后产生两束折射光,我们将一束光进入晶体后产生两束折射光的现象,叫双折射现象。 2、寻常光和非常光 一束光垂直晶面入射,折射光中一束遵守折射定律,另一束不遵守折射定律。 遵从折射定律的光线称为寻常光线,简称o 光, 不遵从折射定律的光线称为非常光线,简称e 光, 不遵从折射定律的含义:1°,常数 21i i sin /sin ,2°折射面与入射面不一定重合。寻常光和非常光都是平面偏振光。 二、光轴与主截面 1、光轴:在晶体内常有一个或两个固定的方向,光在晶体内沿着这一方向传播时,不发生双折射,这一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 注意:光轴仅标志一定的方向,并不限于某一条特殊的直线。 单轴晶体、双轴晶体 2、主截面

包含光轴和一条给定光线的平面,叫作与这条光线相对应的晶体的主截面。 通过o 光和光轴所作的平面称为o 光的主截面。 通过e 光和光轴所作的平面称为e 光的主截面。 O 光垂直于自己的主截面;e 光平行于自己的主截面。 光轴位于入射面内,o 光和e 光的主截面重合,一般情况下不重合,但夹角很小,看作重合。 三、o 光和e 光的相对强度 1、用自然光照射,o 光和e 光强度相等。 2、用平面光(偏振光)照射,情况又如何? 入射偏振光的振幅为A , 其振动面与主截面夹角为θ ?? ?θ =θ =sin A A cos A A 0e θ=2e 0tg I /I 晶体转动,改变θ角 光束若粗些,有重迭部分,晶体旋转时,重迭部分光强不变。 θ=220sin A I θ=22e cos A I I A )cos (sin A I I 2222e 0==θ+θ=+ 例:强度为I 的自然光,垂直入射到方解石晶体上后又垂直入射到另一块完全相同的晶体上。两块晶体的主截面之间的夹角为α,试求当α分别等于30°时,最后透射出来的光束的相对强度(不考虑反射、吸收等损失)。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材料

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材料 2003,清华,华成英 ◆课程负责人 课程负责人近况发出日期:2006-01-12 建设基础发出日期:2003-10-25 教师简介 教学情况发出日期:2003-10-29 学术研究

课程负责人近况发出日期:2006-01-12 一、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主讲“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每年平均讲课学时大于112。 2004年首次开设面向全校研究生的“电子技术专题”课,并首次开出模拟可编程器件实验。已开课两年。 二、坚持教材建设 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试题库、教师手册、教学辅导书、电子教案)的建设。该立体化教材是高教社百门精品教材。主编并出版教材: 1.《帮你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子教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另外,已交稿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本教程》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6.2。该教材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三、以身作则,团结同志 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责任心强、甘于奉献、具有良好传统、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先进集体称号。 四、教学研究项目 1.教指委项目:电子技术基础(共五门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制定,为负责人之一,已完成。 2.教指委和高教社项目:“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库”的研制,为牵头单位负责人。该库有模拟、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和非线性电子电路基础三个分库,30个子库,6000多个素材,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十所高校100多位教师参加,即将完成。 五、获奖情况 2004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为第一获奖人;主编的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版)》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第二获奖人。同时上述两项均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含教材部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为第一获奖人。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1300) 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电子技术应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 组长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修订日期:2012年4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知识构建的针对性,坚持以系统测试维护、电子产品生产制造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坚持贯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本行业及相关企业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突出电子技术的应用,建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构建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教学体系。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三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面向电子技术应用领域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事电子信息产品和设备的整机装配、调试、维修等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四、就业岗位群 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本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1.能胜任电子行业电子产品的生产、检验、安装、调试、维护及基层生产、技术管理岗位的工作。 2.能胜任电子应用系统工程的辅助设计和监理。 3.能从事电子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工作。 4.能胜任电子产品的维修工、电子设备装接工、无线电设备调试工、检验员等工作。 五、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结构

1)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专业基础知识。 3)掌握电子测量基本知识。 4)掌握电机及电气控制基本知识。 5)掌握单片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6)掌握电子技术、Protel与线路板设计的基本知识。 7)掌握工业企业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8)掌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的基础知识。 9)掌握一门外语基础知识。 10)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及规程规范的基础知识。 2.能力结构 职业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掌握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 3)具有所在职业或岗位相关领域内的流动能力。 4)评价吸收国内外新技术的能力。 专业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 1)具有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的能力。 2)具备从事电气测量及电子测量仪表和自动检测仪器的选型配套、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的初步技能。 3)具有从事计算机辅助绘图及测试、调试的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在本专业的一般应用能力。 4)具有从事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化学精品课程电子教案

第十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10.1 分解电压 理论分解电压:使某电解质溶液能连续不断发生电解时所必须外加的最小电压,在数值上等于该电解池作为可逆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 分解电压的测定 使用Pt 电极电解H 2O ,加入中性盐用来导电,实验装置如左图所示。逐渐增加外加电压,由安培计G 和伏特计V 分别测定线路中的电流强度I 和电压E ,画出I-E 曲线。 随着E 的增大,电极表面产生少量氢气和氯气,但压力低于大气压,无法逸出。所产生的氢气和氯气构成了原电池,外加电压必须克服这反电动势,继续增加电压,I 有少许增加,如图中1-2段。 当外压增至2-3段,氢气和氧气的压力等于大气压力,呈气泡逸出,反电动势达极大值E b,max 。 再增加外电压,就只增加溶液中的电位降,从而使I 迅速线性增加。将直线外延至I =0处,得E(分解)值,这是使电解池不断工作所必需外加的最小电压,称为分解电压。 实际分解电压 要使电解池顺利地进行连续反应,除了克服作为原电池时的可逆电动势外, 还要克服由于极化在阴、阳极上产生的超电势 和 ,以及克服电池电阻所 产生的电位降 。这三者的加和就称为实际分解电压。 E (分解)= E (可逆)+△E (不可逆) +IR IR η阳η阴

△E(不可逆)= η(阳)+η(阴) 显然分解电压的数值会随着通入电流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10.2极化作用 当电极上无电流通过时,电极处于平衡状态,这时的电极电势分别称为阳极平衡电势E(阳,平)和阴极平衡电势E(阴,平)。在有电流通过时,随着电极上电流密度的增加,电极实际分解电势值对平衡值的偏离也愈来愈大,这种对平衡电势的偏离称为电极的极化。 极化的类型 根据极化产生的不同原因,通常把极化大致分为两类:浓差极化和电化学极化。 (1)浓差极化 在电解过程中,电极附近某离子浓度由于电极反应而发生变化,本体溶液中离子扩散的速度又赶不上弥补这个变化,就导致电极附近溶液的浓度与本体溶液间有一个浓度梯度,这种浓度差别引起的电极电势的改变称为浓差极化。 用搅拌和升温的方法可以减少浓差极化,但也可以利用滴汞电极上的浓差极化进行极谱分析。 (2)电化学极化 电极反应总是分若干步进行,若其中一步反应速率较慢,需要较高的活化能,为了使电极反应顺利进行所额外施加的电压称为电化学超电势(亦称为活化超电势),这种极化现象称为电化学极化。 超电势(Overpotential) 在某一电流密度下,实际发生电解的电极电势E(不可逆)与平衡电极电势之间的差值称为超电势。 阳极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电势变大,阴极上由于超电势使电极电势变小。 为了使超电势都是正值,把阴极超电势η(阳)和阳极超电势η(阴)分别定义为: η(阴)= φ(阴,平)- φ(阴,不可逆) φ(阴,不可逆)= φ(阴,平)-η(阴) η(阳)= φ(阳,不可逆)- φ(阳,平) φ(阳,不可逆)= φ(阳,平)+η(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