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吴宇亭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不是固定不动的,而建筑设计现在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缺少了自我的个性,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少。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建筑设计

Abstract:The local culture is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not stationary, but now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industrialization,lack of self-person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fewer and fewer local culture. Keywords:regional,cultural,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当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同一个建筑你感受不到任何的特色,总会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建筑越来越失去了它本来的特色,越来越不能够表现当地建筑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了他固有的文化形态。

一、.地域性文化的回归

1、文化与建筑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引自辞海)。

建筑的本身就是当地的人们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所创建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理应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各种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状态以及社会风气。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永久的标志性。

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看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

与其地域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建筑的地域性最初表现在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气候条件和就地取材上。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信息的全球化,知识产业的发展,都会反映在建筑上,也就是说建筑的地域文化正在逐步被全球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乡灵魂的地域文化特征逐渐面临衰落和消失的危机。但是由于各地有着地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审美观念、民俗风情等各方面的差异,有着各自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外来文化的理解和诠释,即便在吸取的过程中也会带有本地区固有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方式去接受和扬弃。因此,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发展和创新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

2、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

要延续和发展地域建筑文化,就要对地域文化有全新的认识。从建筑与地域的关系来看,地域在这里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将地域作为一种客观事物,对其进行解读和诠释。每一个地域都有着其独特的属性,其特征、结构及规律,都有待理解和发掘。[1]

因此,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它不会固定在一个历史阶段,它是在不断创新、不断吸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地域文化不是一种固有的模式,更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遗产。只有创造性地发展地域建筑文化才能使它保持长久的魅力。发扬地域建筑文化并不是一味怀旧和复古,应积极面对全球文明,进行分析取舍,在保留本地区地域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充实和发展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共同推进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现代建筑必须扎根于当地环境,突出其地方个性,而乡土建筑则应在保留地域文化特征的同时,充分利用全球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创造出符合现代需要、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的现代乡土建筑。[2]

二、建筑的特性

建筑是人设计的,她会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人的一些特性,或者高大挺拔,或者小巧玲珑,从情感上来说,建筑也同样具有人的这些特征或富有情感或冷若冰霜。建筑性格与建筑个性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建筑个性是讲求另类构思新颖大胆,而建筑性格主要是说它内在的本质有内涵,一个建筑的存在价值就是看能够给人带来怎样的内涵。然而这些正是当代建筑最缺乏的东西。每个人的审美

观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希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满足不同的生活设想。而作为建筑来讲它的功能是第一的,设计师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审美观念,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建筑的使用要求。对于建筑作品而言当它能够完整地盗立在你眼前的时候,它就可以拥有语言与周围的人群产生交流。它是否能为人们所接受就要看它的性格是否与人们的性格一致。

三、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地域性和建筑的差异性

有关地域性的观点同样反映在人们对于建筑文化的理解和阐释中。有论者指出:趋同是相对于差异性,尤其是地域差异性而言的;只要地域条件和文化的差异还存在,。所以不能把趋同作为建筑创作的原则或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把那些有意趋同的东西称为创造的话,那么它只能说是一种不假思索的创造。但是与之同时,也有人认为,趋同虽令人生厌,却又让人无奈。因为建筑是时代的反映,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并且建筑首先是要实用,而后才反映时代、历史,所以不应简单地埋怨建筑师个人。既然时代已经变了,资源和生活的关系也必然要随之改变。一个民族渴求代表自己文化传统和形象的东西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仅仅只是把这种东西理解为(或寄托于)某些过去时代或特定地域的建筑符号、形式或风格,那显然是十分肤浅的。在此类讨论中,人们自然较多地涉及到了与建筑文化全球化密切相关的“地域性”问题。[3]

2、建筑反映地域性文化

所谓“地域性”,虽然也常常会反映在建筑的外在形式上,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应当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反过来看,趋同也是如此。比如建筑隔热,能带来更好效果的新技术、新材料可以普遍地应用在几乎每一处建筑上,却很难说这是一种趋同。而地域建筑文化中的那些使自身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那个特定地域和文化中的人们依据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在建设自己的生活家园时自然得出的自己特殊的解决方式。但是在今天,这样具有自觉的地域文化关怀而又获得成功的建筑并不多见,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所谓趋同的现象。在全球化条件下,我们今天的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球化话语淡化了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主体意识,使我们对自己文化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这很容易令人想到日本建筑的现代化历

程。我们知道,日本近现代建筑也曾经历过亦步亦趋,跟在西方后面“爬行”的历史;但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强盛,日本又重新拾回了自信,坚守并重振了民族文化,终于涌现出许多世界级建筑大师。[4]所以,有人指出:当一个民族强大到对自己的文化足够自信时,在文化取向上就会自觉地抵制随大流。

3、全球性的趋势

当代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是一个垄断的概念,换句话说,全球化是由西方世界像全球推广的现象。[5]在今天全球化发展最明显的文化表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特别是欧洲和美国文化的强烈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我国的当代建筑设计大部分都是参考欧洲及美国的设计思路,但是,人们在许多有关全球化问题的讨论中往往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单向的文化趋同的过程。[6]而为了抵抗这种全球化的影响,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略和主张,包括“地方性”、“民族性”、“文脉主义”、“乡土主义”等等,然而这些方略和主张似乎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全球化背景下我们的城市和建筑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由于没有能够从全面和完整的意义上厘清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对于全球化所持的态度无论是欢迎还是抵制,都缺乏理性的依据,不免显得苍白无力。而在我看来,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对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冲击和破坏作用,这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因为自社会发展以来,历史进步、人类思想一直是在与时俱进的,更确切的说是人类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是人类历史必然的趋势。但是,这并不表明我们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只能被动接受,无所作为。全球化的现代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及其后果并不是那样单一和令人无奈,全球化传播的文化也并不是那样平庸和低劣。因为全球化还伴随着多元化,伴随着多元文化的互补与交流。把传统文化与全球化、现代化对立起来看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四、地域性建筑和现代性建筑的互溶

在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历史遗产保护、城市特色、建筑风格、生态建筑、人居环境等领域被人们所重视的前提下,全球化显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全球化进程同时也是一个全球不同文化传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在建筑领域,这种交流和互动在客观上形成了某种个性化、异质化和本土化的特征,使建筑文化中

的人际关系、地理关系、人与地理、人与社会等人文要素得以强化,这使我们有可能培育起一种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的新的中国建筑文化。因此,正如邹德侬先生所言:“今天,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内容已经大大丰富了的全球化和地域性的关系,它们之间已不再是仇敌;应该全球化的建筑,就理直气壮地让它全球化;适合于地域性的,就毫不犹豫地归于地域性,‘多元共存’、‘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的总体特征。”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近年来我国许多有国外或境外建筑师参与的重大项目的设计中,既产生了像上海金茂大厦那样充分尊重中国建筑传统、体现中国文化,“同时又小心翼翼地吸取全球性的技术的”佳作,也有一些极具西方化或全球化色彩的创造,其中也不乏精彩和深刻之作。[7]但是同时我们又看到,也有不少外国建筑师包括一些著名建筑师的设计明显表现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无知和偏见,反映了他们创作中所抱持的对中国文化的猎奇的和缺乏真诚探索的态度。所以,近年来围绕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等重大建设项目所展开的一系列争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触及了与文化和城市环境相关的问题。显然,这类论争和思考大多数“并不是针对某个项目是否应当由国外或境外建筑师承担的问题,怎么样的建筑师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中国建筑的问题。

五、建筑如何融入地域性

中国木构架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堪称是神话,延续到今天它却成了众多建筑师“落后产物“的敷生物种而妄自菲薄。更有些建筑师以为拼凑几个天井盖、大层顶就使建筑具有了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简单、庸俗的东西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很熟悉的日本文化,它的发展多是借鉴于中国作为代表其建筑特点的“神化”建筑以木构架和两坡悬山为特征具有洗练简约的优雅洒脱再看日本的“枯山水坪庭“也是将中国禅宗和中国造园艺术精神揉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8]上海金茂大厦是美国人设计的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社韵不是简单的模仿,没有玻璃瓦,没有风铃,但整个建筑却十分具有中国文化的神韵。这些都足以使那些标榜“地域性”“文化性”的仿古或复古建筑相形见拙。

六、中国建筑师的思考

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最耐久的一类因此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意识更显著、更全面、更集中。当中国的建筑市场以开放的心态敞开

大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茶呼唤中国的设计师快速成长让中国人设计的现代建筑成为中国发展的象征和符号向世界展现中国特色、中国创造、中国风采。

提起中国建筑的徽州民居,往往令人想到红墙碧瓦的故宫绵延起伏、气势巍峨的长城,结构严谨纯朴含蓄想到风雨桥、吊脚楼、八角塔、燕尾楼天地人和的建筑理念,然而,经过千年时光的淘洗,想到宫殿庭院‘坛庙寺院、牌坊桥梁,想到很多建筑样式和风格泯灭在历史中。[9]

结语:

建筑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该与人类其他学科的发展同步。建筑创作,应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选择、提炼、抽象、转化,使之符合时代要求这才是发展的目标。我们要发掘、继承优秀传统,但不是纯粹的形式上模拟或符号的堆积;而是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挖掘其潜在的、原生的绿色内涵,结合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把传统民居中的精华延续下去。动态地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分析,创新地发展地域特色,使其源于文化、融于文化,不应生搬硬套个别符号、简单地复古或仿古,而应将文化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再创造,使得各地区的现代建筑既能满足现代文明的需求,又能体现各地区的地域特征。无视地域文化的存在,传统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只能是空谈。而建筑只有植根于广阔的地域文化中时,才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P&K博克.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M].余兴安,彭振云,童奇志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2]顾建光.文化与行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3][美]布伦特&C&布罗林著.建筑与文脉[M].翁致祥译.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1988.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美]拉普普.住屋形式与文化[M].张玫玫译.台北:境与象出版社,1986.

[6][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7]同[3]:350~351

[8]李敏泉.国际性“话语系统”与中国建筑的文化战略.(北京)建筑学报,2003(6)[9]邹德侬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北京)建筑学报,2002(5):5~7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 一、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地域文化是伴随人类劳动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丰富发展的人工环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象征。地域文化通常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常见的也就是建筑或典籍。诸如汉文化的代表性教建筑万里长城和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凯旋门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鉴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都可以发现其明确的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常常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制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 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设计者 环境艺术的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来自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导致设计延迟甚至中断。设计者的思路决定者设计思路和大众的审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是由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全程设计的原因之一。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升级改造,是人类发挥创造力讲思维能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设计中主客体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的,其相互作用由内而外的不断进行着。 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诞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明确的是,这种相互作最为凸显的是就是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从我们最直观的城市建筑风格来出发,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建筑风格移植到中国南方水乡地区,那就会出现种种的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设计者来到中国,他首先能找到的只是地理条件的异同,对老百姓最普通的审美则是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奇思妙想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推敲并最终定格在地面上时,那么这个建筑一定是杂糅而不是纯粹的。 二、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谈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就一定要明确地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以及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目的性。

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 陈翠芬

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陈翠芬 发表时间:2019-01-15T14:32:04.40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0期作者:陈翠芬 [导读] 建筑物可很好地体现出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要想将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优化建筑构造设计 佛山南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52800 摘要:建筑物可很好地体现出本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要想将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就需要在建筑设计中优化建筑构造设计,根据当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融入到建筑设计方案中。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城乡发展以规划和建筑为依托,这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二者融合后其表象与精神就有了别样的意境。我国古代、现在城市与乡村的建筑设计中均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呈现,使得当地建筑物别具风格,文化浓厚。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不完全是表面的呈现,还有一些隐含在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这其中更多的是精神的体现。不同的地域文化,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设计依据,本文将就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及其融合途径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 1引言 建筑设计建设中,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与综合化目标,除了要保证满足基础功能外,还应重视建筑个性化的展现,灵活应用当地各项元素,充分展现出地域文化精神,成为城市代表。为使得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精神的展开,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结构形态,对其表象与精神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设计效果。我国地域广袤,人口众多,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独特、鲜明的地域文化,且有着许多宝贵的建筑设计经验值得继承与发展。如:“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巧妙的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做到建筑创作的自然化和人文化。再比如,我国传统建筑处处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道德、伦理、文化和历史,讲究培养风水文脉和文化的继承。将这些人性的东西巧妙的融入建筑设计创作中,从而使得建筑处处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宫殿的庄重威严、传统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都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守住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就必须实现现代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文化、地域文化的完美融合。 2现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必要性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建筑不仅代表着当地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更是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了功能上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之外,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能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当地的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均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人类愈来愈注重与生态环境协调共存发展,只有做到现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充分融合,才能够通过建筑本身去传承当地的城市文化。除了普通的民用建筑之外,一些地标性建筑,如博物馆,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的建筑,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其内部功能布局适合当地文物展陈需求,还要从建筑形态、外立面等方面考虑是否契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尽管地域文化对于现代建筑设计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但在当今国内,地域文化仍然未能引起建筑师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西方设计手法、建筑元素开始在国内显现,导致国内建筑严重缺失本土文化气息。虽然学习外来的建筑文化并没有错,但不能重外轻内,要在建筑文化中吸收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元素,找到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平衡点。 3现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途径 3.1建筑设计与当地环境的融合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与当地环境的融合,做到“天人合一”。如内蒙古的标志就是大草原,说起西藏人们就会想起高原,说起杭州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西湖,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地域千百年来的积淀,最能够直接体现一个地域的物质文化。任何地区的建筑设计,要想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想融合,必定先要融入当地的自然环境。例如在内蒙古,由于大多数内蒙古人都过着马背上的生活,就注定他们的建筑物不可能像内地的许多城市一般建起高楼大厦,而蒙古包,则正是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完美融合的例子。又如苏州,其作为中国的水乡,当地的建筑物完美的契合了“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中的意境。苏州境内江河交错,素有水乡泽国之称,人们一提起苏州都会想起那里的园林和水乡。苏州博物馆巧妙的利用水面与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将展馆置于庭园之中,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而其庭院内部更是鸟语花香,竹树葱茏,完美的体现出了苏州的地域文化特色。 3.2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进行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形式上的继承与套用,而是需要建筑设计者很好地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而在建筑设计上进行继承与创新。当今中国,西方文化正逐渐取代中国的本土文化成为建筑风格的主流。建筑设计承担着文化和历史传承的重任,虽然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在吸收西方的优秀文化同时,不能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设计师要本着弘扬和发展当地文化,合理采用西方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西方文化可以作为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点缀和借鉴,但不能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导。在传统的建筑设计当中,存在大量建筑技艺和设计理念值得人们去传承和发展。我们有必要在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持续发展并创新建筑设计技艺与设计理念,特别是要加大现代建筑技艺开发和科研、系统化研究传统建筑的力度,针对现代的建筑设计和传统建筑设计进行创新与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水平,使我国建筑设计水平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得到完美呈现,同时也给人们设计创造出更具中国特色、更舒适的建筑作品。 3.3建筑设计与建筑材料应用 建筑材料在建筑设计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巧妙的运用建筑材料也是使建筑更好的融入周边环境的重要手段。我国国土面积广阔,许多地区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物资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各地的建筑材料也有一定的差异。如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其当地依山傍水,木材产出较高,因此其建筑风格大多采用木制结构制成,最为著名的就是吊脚楼,其楼上住人,楼下则架空,做工精细,且被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系统。建筑师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在设计之初充分的去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等地域情况才能设计出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建筑。当然建筑仅仅做到顺应当地风土人情还是不够的,建筑文化要发展就离不开创新,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建筑的认知越来越高,对建筑行业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舒适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绿色建筑横空出世的状况下,新型建筑

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标准版)

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概述

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存在的内在关系概述 发表时间:2018-11-27T11:12:27.993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10期作者:孙良雪[导读] 建筑文化反映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对建筑物的风格设计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现在社会中室内功能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室内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是对门窗等地方进行设计的时候,如果设计人员想要满足人们提出要求,应对建筑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及分析,所以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有直接的联系。本文对建筑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进行简要分析,并详细分析建筑文化以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建筑工程;建筑设计;建筑文化;内在关系 一、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反映个体或群体建成环境中的民族文化背景、历史和所属地区地域特点。由内核文化和外援文化组成的,内核文化是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本质性的东西,是古老、纯种、发育完善、根深蒂固的文化部分,外援文化非自生,是新式文化,吸收和包容下的外来文化。内核文化的传承能力是很强的,透过建筑装饰设计的风格,深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利用内核文化自身的聚变或者裂变进而生成推动其变化更新的巨大能量,这种途径发生的动力是从内核文化的本质结构中产生的,因而这种建筑文化的发展和更新是积极有序的,与其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着一致、和谐的关系。 利用外缘文化来冲击和渗透内核文化,从而推动整个建筑文化进行革新。尽管刚开始会显得生硬、无序、消极,但在长期作用之下,外缘文化会和内核文化形成一个相互适应与融合的关系。站在全面发展观的基础上来看,这两种方式常常是要相互共生,共同作用,以此来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变革,完成质的飞跃。而我国内核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且日渐增大,内核文化传承过程进程缓慢、负荷过重的问题,对于外缘文化的反应与容纳的能力还不够。在这厚重的内核文化中,有一部分已经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要求了,反而可能会阻碍我国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师在构建和完善建筑文化体系的时候,要重视减轻内核文化负担,吸收外缘文化,并将外缘文化顺利溶于内核文化,创造出我国建筑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对建筑外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1.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多层次性 在现代建筑中具有多元性以及多层次性的特点。从建筑文化中,人们可以看到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这是人类建筑活动过程中,活动方式与建筑产品的结合。在建筑文化中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建筑文化的本质中可以发现,建筑文化主要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社会文化、历史文化以及生存文化。按照由内到外的方式进行划分,也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中,主要以物化的形态为主,所展现出来是一种表面化的现象,比如建筑材料的合理应用以及地理环境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表层文化。在第二个层次中,主要是将形态以及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属于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在第三个层次中,主要是挖掘更深层的形态表现,也就是建筑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是经过思考以及探索之后才能了解到的。在建筑文化中,外层的文化是比较容易发生改变的,而内层的文化不会轻易的就发生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多元性是当前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建筑设计中,需要满足人们在使用功能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具有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单一的建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所以应该让建筑类型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建筑具有不同的形式以及功能,因此现代建筑中的文化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居住建筑以及工业建筑为主,主要是以经济适用为主的,精神层面上表现更多的则是公共性建筑。在工业革命之后,现代建筑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但是东西方在社会形态方面是不一样的,在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体现出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也是多元化发展特点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 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公共建筑物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社会文化,这样才能在人们的心中获得肯定,并且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愈发密切,在文明方面也获得了极大的冲击,建筑世界也是如此,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想、建筑文化的交流频频,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优秀的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得到交流,发展。现代建筑在二战后出现了若干思潮,主要有对“理性主义”的充实和提高,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粗野主义”、“典雅主义”,注重高度工业技术、讲究“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讲究“个性”与“象征”等等,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些倾向在全球各地都有体现,相关人员设计的建筑体现该国家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现代建筑文化是全球性的,它的影响达到世界的每个角落,虽然冲突不少,但它基本适应了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风俗习惯。 2.建筑文化为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提供了新鲜思想 建筑文化这个问题是因地域而异的。在我国,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特点,适合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也不会是全然相同的。在对建筑文化的不断扩充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设计受到了很多的西方建筑设计风格的深刻影响。有些风格是我国过去的建筑领域从未出现过的,这些被吸收和借鉴在我国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当中,充实了我国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理论。此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形成特殊的建筑装饰设计风格。如越南的石楼、我国傣族的竹楼、吊脚楼、清真风格建筑等等,有些建筑设计风格是在民族文化和地域环境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有些建筑设计风格则是由于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决定的。显然,这些不同因素的建筑文化给建筑装饰风格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向。 3.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建筑文化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并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是符合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将人们的文化水平以及思维模式得以提升,从而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模式,相关领域的文化功能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这同时也是存在革命性的力量。它可以将人们的思维模式改变,促进人们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的改变,这是深层次的发展力量。新型的思维模式逐渐的形成了新的建筑理论和其他有关的哲学,继而致使建筑文化发生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逐渐的出现了很多的建筑材料,不同种类的建筑设备也在应运而生,采取科学的结构形式、相应的辅助设备。再加之建筑设计管理具有一定的系统化,几乎会使相关人员可以进行随意的创作。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分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来源:论文网编辑:liuyun 日期:2010-06-01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时代特征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内容简介 何教授在节目中分别阐述了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 关于建筑的地域特征,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从广义上来讲,建筑首先受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主要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的环境;建筑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的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 关于建筑的文化性,何教授认为,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的财富,又是精神的产品;它既是技术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一座优秀的建筑,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常常超越功能的本身。建筑作为一个文化形态,它既是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思想息息相关,各种观念,无时不在制约着建筑文化的表达和发展。 关于建筑的时代性,何教授认为,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写照,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综合反应。现代建筑创作应该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建筑要用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所

处的时代的实质,表现这个时代的科技观念,揭示思想和审美观。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把握时代脉搏,融合优秀地域文化的精华,建筑才会创新和向前发展。 何教授还认为,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又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的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如果建筑师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综合应用建筑的三性,强调整体性和统一性,创作具有特色的建筑。 另外,在节目中何教授还就三种特性分别分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 全文 我本人是从事建筑设计的,就是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建筑师,当然我在高等学校里面是带研究生,就是把设计和培养人才,结合起来的。所以,这几年,特别这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建筑的创作活动,从我搞了这么多工程里面,我深深体会到,要把建筑与文化这个问题谈清楚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从事具体设计人员,我只能够先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创作体会跟大家谈谈,最后呢也想通过做的一些作品,做一点说明。 大家都知道,建筑是时代的一个产物,是社会的一个重要反映。随着世界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人在利用改造大自然的同时,确实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全世界从大建设中,得到了好处和受益的同时,带来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和地域文化的消失而担心忡忡。而作为一个中国的建筑师,处在这个时间里边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从事建筑创作的黄金时代。 但另一方面,在巨大的建设的面前,在心理上,综合素质上,都准备不够,也深深感觉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李舜禹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李舜禹 发表时间:2020-04-07T10:11:52.39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2期作者:李舜禹 [导读]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建筑文化发展速度越快,其现代化建筑结构设计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 天津市房屋鉴定建筑设计院天津 300381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理念和应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建筑文化发展速度越快,其现代化建筑结构设计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本文就对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建筑设计;传承;发展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出现了很多先进的文化,在我国地域与文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的建筑文化也因为地域不同、年代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所以当代建筑设计过程中,受到了大量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 传统建筑文化是现代建筑设计之源,当今的建筑设计师,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是具有一定文化氛围的,因此失去了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就很难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工作。通过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所反映的价值观、审美观是不同的,这样才使现代的建筑呈现多样化;不同的地域才会有不同的特色现代建筑,体现着建筑师对某一时期文化风貌的理解。建筑师的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依照历史的一些印象来进行加工、发展的,因此,现代建筑设计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综上所述,现代建筑设计只有在充分的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现代文化的发展特性,建筑设计师只有不断地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更好的进行现代建筑的设计工作。 2、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和要点 2.1实用性 人们在谈建筑时往往关注其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尤其是在传统建筑建造时期,那时建筑与审美之间几乎不存在实质性关联,而且由于传统建筑设计思想都是通过一代代传承下来,其传承的完整性及系统性很难保证,对房屋样式进行创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传统建筑形式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工匠关注更多的还是房子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是需要其他诸如功能、空间感及尺度是否满足居住需要来保证的。此外,传统建筑在空间和尺度的要求上往往有着统一的标准,只是功能根据居住的实际需要略有不同。因此,实用性是传统建筑文化的核心所在。 2.2哲学性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而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也强调了自然、人生、思想的统一,并成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点。 2.3生态性 生态学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使传统建筑重视建筑物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且比较注重水文、景观、气候等生态因素的全面考虑,从而建造融入生态理念的传统建筑物。另外,在实用主义、唯物主义、生态理念的影响下,生态性成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要点之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和发展 3.1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设计过程中不仅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还是对于传统建造技法和材料的学习和继承。传统的建筑材料是传统建筑中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材料有了长足的进步,材料的种类和性能更加地多元化和多样化,可以选择的范围和种类也越来越多。但是传统的建筑材料在应用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所以对于传统的建筑材料不能够一味地摒弃,需要进行研究、发展与应用。有些传统的建筑文化只能够通过传统的建筑材料进行表达,这种应用优势是现代建筑材料所不具备的。建筑材料能够完整地表达建筑理念,是建筑设计过程中的需要重点考虑与选择的。所以近年来对于传统建筑材料的应用也在不断地尝试,如木质材料的应用、竹材的应用等,都是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 3.2传统形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形制一般来说指的就是建筑的构造和外观特征,是传统建筑文化中外在特征的重要体现,由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较为常见的3种传统形制是居住形制、传统园林形制和局部形制。但是在经历一系列变革之后,现代建筑体制与传统建筑形制明显形成了差异,现代建筑形制更多的强调建筑规整的重要性,这与传统建筑形制要求是大不相同的。因此若要将传统形制融入现代建筑中,依据现代建筑特点对其进行调整是在所难免的。研究者需要系统分析传统形制特点并总结归纳,深度挖掘传统建筑形制结构及建筑风格此类本质属性,根据研究结果将传统形制进行演化和调整,如此方能促成传统体制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局面的出现。 3.3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应用传统文化符号,可直观表述事物的概念,凸显内涵,进而深化公众对现代建筑的认知,了解其内在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符号是传统建筑文化最基础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现代建筑设计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和最突出的文化元素。但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了寻求不同时代文化特征的融合,会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概括、提炼和精修,在保留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增添地方特色,然后重新塑造,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同时,还可完善现代建筑设计水平,突出内涵。此外,在建筑设计领域,应实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弘扬和传播目的,不能仅依靠设计的复古性特征和传统元素符号的重叠来达到目的,而是要全面体现传统文化符号的引申含义和艺术价值,只有切实掌握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和内涵,才能进一步强化现代建筑设计效果,满足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比如,我国台北101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和德国的凡尔赛宫等,都是合理应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典型代表,其建筑设计极富文化内涵。当下,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合到现代建筑设计领域的三个重要内容是:整体构造、建筑装饰和局部处理。 3.4色彩搭配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传统建筑文化中,色彩的搭配既是突出元素特征的载体,又是彰显整体建筑风格的表现手段。传统颜色多以黄、白、赤、青、黑等常用色彩为主,如紫禁城的朱楼绿阁、苏州园林的白墙青瓦、徽派建筑的白灰色搭配等。根据传统建筑色彩搭配可知,建筑装饰色彩的选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发展关系 吴宇亭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的,不是固定不动的,而建筑设计现在越来越商业化、工业化,缺少了自我的个性,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越来越少。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建筑设计 Abstract:The local culture is in constant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not stationary, but now more and more commercial building design,industrialization,lack of self-personality,architectural design combined with fewer and fewer local culture. Keywords:regional,cultural,architectural design 引言: 当今的建筑设计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化,同一个建筑你感受不到任何的特色,总会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类似的建筑。建筑越来越失去了它本来的特色,越来越不能够表现当地建筑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了他固有的文化形态。 一、.地域性文化的回归 1、文化与建筑 文化,广义上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则是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引自辞海)。 建筑的本身就是当地的人们根据本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技术条件所创建的,来满足人们的生活要求。由于这些条件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所以一个建筑理应既能反映它所建造的时代特征,包括经济、技术以及人们的思想状态,又能反映它所处的地域特征。各种优秀建筑的产生都离不开当地的人文状态以及社会风气。一件传世的建筑作品,往往会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成为一个城市永久的标志性。 勒.柯布西耶曾指出,建筑应成为时代的镜子。建筑反映了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水平,是时代历史的纪录。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看有明显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从设计进程的最早阶段开始,建筑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建筑设计中的文化理念 发表时间:2009-10-24T22:25:22.153Z 来源:魅力中国作者:曹雨新 [导读] 要每一个建筑设计或是每一栋建筑,它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文化的内涵。 (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1-035-01 摘要:要每一个建筑设计或是每一栋建筑,它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一定文化的内涵。比如说南昌的滕王阁就实实在在是一个文化的载体。“襟三江而带五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么一个楼就可以引申出这么一大篇的东西(《滕王阁序》)。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建筑设计中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岳阳楼与《岳阳楼记》,黄鹤楼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关键字:建筑设计;文化理念;建筑理论;研究 当前“建筑与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美国著名的建筑与人类学研究专家阿摩斯·拉普卜特在他的《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和《建成环境的意义》中,探讨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形成意义,指出文化风习在形成建筑的种种影响作用中的首要性。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建筑的问题必须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同时,作为文化发展的进程,并成为文化之有形的和具体的表现”,建筑的建造和使用离不开人类的活动,因此应当从人的角度,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用文化景观的概念来表述建成环境。这个来自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探讨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活动与“原生”景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然,人对“原生”景观的改变越多,景观的“文化”成分也就越大。那些经由最彻底改造的景观(即聚落)就成为最纯粹的文化景观。这里强调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这种改造不是简单设计出来的或者说这样设计出来的景观只占一小部分,而是在漫长岁月中,人们是按照在理想环境中,理想人物的理想生活那种共有图式和观念进行选择(即改造景观)的,而这种图式正是文化。 建筑及建筑活动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构成部分,人类的文化模式会对建筑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化模式”这个概念来自于文化人类学,拉普卜特引入这个概念,借以阐述文化和对建成环境的效用问题。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谈到,“文化模式”是不同文化特质的表现,是不同民族、社会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心理特征对风俗、行为模式所做的不同选择。对不同的“文化模式”的理解,必须将他们与各自的社会及构成社会的所有个体相联系。 而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建筑模式通过建筑的表现形式反映出来,称之为“样式”或“风格”。事实上,正是这种系统性的文化选择在建筑学中才孕育出罗马风、哥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又如:在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观念下,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侧重以群体组合塑造空间;而传统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和谐、秩序为美,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追求规则的几何形和标准的尺度。 可见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离开文化因素,许多传统环境就无从理解。即使构成文化模式的一些因素如部落风习、传统背景下的宗教等往往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衰弱或消失,但仍有可能继续作用于某些“文化”中,甚至渗入新的文化领域。因此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行的文化模式都直接关系到人类对建筑的使用,尤其是建筑空间对人们精神方面的满足。同时,文化模式的多样性创造出多样性的环境,而“环境的多样性说明,以不变应万变这种大多数设计师依旧默认的现代主义思想是行不通的”。 建筑设计是对环境的设计与改造,是设计师研究人与环境(或称建成环境)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人们以他们获得的环境意义来对环境做出反应,环境的评估,与其说是关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细节分析,不如说是从总体上的感觉反映问题……它很受意象与观念的影响。可见环境质量是能够感知的,往往反映在人与环境互动的关系中,而文化机制促成这种互动。因此,建成环境设计要对不同人群的生活有所支持,并与他们的文化相适应。 场景中包含的社会构成与行为,通过在文化上约定俗成的规则相连,规则、行为与文化间的联系意味着当文化规则改变之时,人的行为亦将改变,以适应各类场景甚至创造新的场景。例如:在部落社会里,人们

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

古代建筑文化的特点 一、淳朴宽厚的建筑性格模式 中国建筑的表现形式归根结底体现的是人的思维,所有的建筑都是因 人而起,由人而造。在中国的建筑中,这种实用性也能够说是中国建 筑性格中的淳朴宽厚感。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传统的中国建筑材料 是以土木为主要材料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用梁架承重,整体 就是淳朴宽厚的气韵美感。众所周知,外国建筑通常情况下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而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也就是房屋 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 (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 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其中的过渡空间,既富有情趣,又富有生活气息。院 落周围建筑互不独立,又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却不是作为群体出现的,而仅仅“一座”独立建筑而已。民居村落中的多数建筑都是四合 院式,小型的二层阁楼式建筑是玉带房脊、白墙黑瓦的江浙风格,但 下层的窑洞式及瓦房建筑又是顺应了北方气候和地理环境。且房屋的 古香朴色无不渗透着中国淳朴的自然风尚。它就如同建筑创作的源泉,孕育出了以木结构为主要材质的建筑形式,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有建筑 形式,也是渗透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建筑样式。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单纯 表征为木头本质上的材质性,而能突显出它的文化内涵。同时,因为 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之说的盛行,更是将这种内涵性发扬光大。而中 国建筑也是世界上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发展比较成熟的建筑体系。木 结构建筑体现了与自然高度协调统一的中国文化精神。在民居建筑中 它有抬梁式,还有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 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 托出檐的。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但它不用 钉子,采用榫卯结构,线条边线为弧线形,柔和而优美。曲折多变, 却又给人以平和、含蓄的美感。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注重尺度和节奏感,

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提出了历史传承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地域性的传承与文化性的传承,并结合实例进行浅析,力争对于建筑设计中历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to design buildings inheritance history, puts forward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guide-subject examples, and striv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play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

文化类建筑设计开题报告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新乡文化活动中心设计 系名建筑系专业建筑学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一、课题来源及意义 课题来源:本课题是根据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的基地项目用地拟定,是具有真实环境场景和具体规划要求的命题。 课题意义: 1.本项目坐落于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现状为麦田,基地内地势平坦,地 上无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条件及好。该基地西邻中央大道,北为一 路相隔的行政服务中心,南靠城市公园,西为规划路,占地面积约 139031㎡(208.55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0000㎡。建设用地交通 便捷,周围市政基础设施齐备,并在东侧有一条灌溉渠。 2.新乡县隶属新乡市,辖6镇(小冀、七里营、翟坡、大召营、古固寨、 朗公庙)、1乡(合河)、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新乡高新技术产业 开发区西区)、176个行政村,32.96万人。 3.全县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 风,夏季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 年均气温14.1℃,1月最冷,平均气温0.7℃,7 月最热,平均气温27.1℃。年均降水量548.3毫 米,多集中在7、8月间。年均蒸发量1908.7毫 米。年均日照2407.7小时,年均无霜期200.5天,适于农作物生 长。 4.文化类建筑是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广的范围,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将四年 所学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全面 的、综合的掌握,强化文化类公共建筑的设计和各规范知识的运用。 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学能力,

培养其独立研究的能力。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 文化类建筑的特征 1.综合性广大群众对文化建筑的需求多种多样。文化类建筑必须与文化活动的内容相适应,设有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学习辅导等多种活动设施,其内容复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是文化馆建筑的最基本特征。 2.多用性文化类建筑空间活动内容虽可大致区分门类,但各门类活动形式各异,项目种类繁多,为适应活动空间的多种使用要求,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建筑空间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性和灵活性实现一室多用和空间的综合利用。 3.乡土性文化类建筑与当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特殊密切的关系。各地的文化教育、习俗风尚、产业结构、开发计划,以及当地的民族、人口构成、动态、生活水平等因素千差万别,因此文化类建筑的地域性非常突出和强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性。在设施内容的决定、建筑造型、艺术处理应予充分的体现。 以下是我寻找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外文化中心实例:

浅谈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浅谈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摘要】建筑的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很重要,只有将其进行很好的融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根据所设计的建筑具体情况并根据地域文化进行融合,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就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问题,在此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舍,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融合 1.地域文化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与建造地点相关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文化地理方面的关联,是某一地区建筑区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1.1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性和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两方面:在物理环境的地域文化上,高纬度地区需保暖,光辐射强烈的地方需遮阳,温湿地区要防潮通风,雪压大的地区要防积雪,多雨地区应注意排水,多沙的地区要防沙暴,多地震地区特别要注意防震等。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纬度差别大,气候差异也非常明显,造成了各地建筑设计的差异,从而会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建筑文化;在建筑材料的

地域文化性方面,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设材料地域性的影响。建筑用材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此必须就地取材,就近采集和生产。产石地区多石构,生土地区有土筑窑洞,产木的地区用木构,产竹地区有竹楼,这些都是建筑设计在建筑材料地域文化的充分体现。 1.2非物质层面的建筑地域文化,表现在各种地域性的意识形态、地域性的人文习俗等非物质层面。首先,不同文化模式下的人类机体的建筑尺度和建筑风格也表现出某些差别,这是建筑文化地域性的民族性或国家性之缘。其次,各个在民族或国家内部,都存在着一定地方界限的社会生活联系与规则。 2.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的途径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是根,在建筑设计领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要有意识地从文化入手,寻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此,建筑设计师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从如下方面做起:要尊重当地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环境,充分考虑与环境相融合,使建筑成为环境的一分子,找寻天人合一的惬意。同时,还要灵活地运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使得所设计出来的建筑风格一方面能本质节俭节约的原则,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地方特色来,使得地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得以充分释放与发扬。在建筑设计时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设计进行有机融合。 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