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doc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doc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doc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doc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有自己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出现带来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开启了人们新的实践,并正在日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网络新闻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道德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新闻道德规范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及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传播的发展朝流。网络传播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影响如此广泛的发展水平。回望过去,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给我们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殷实、交往便利、信息丰富,带来了幸福享乐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生产方

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自主精神。与传统价值观相比,网络化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因为网络是人们基于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目的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比

如,网络建立之初,信息贫乏而且杂乱无章,是那些网络人自觉自愿地大量上载信息,建立信息资源管理程序,编制各种实用软件;当网络建立以后,网络人又自觉地制订道德规范,扶正弃邪。所以说,网络的发展,促进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二)、开放精神。时空,一直是限制人们之间交往的主要障碍。在过去,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见一面的现象极为普遍。而在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信息

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暂时“消失”了,庞大的

地球演变成一个“小村庄”。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都可以在网络上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居住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都可以在一起工作娱乐,人们之间的交往不受时空限制。另外,网络的发展,也使得不同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借鉴,来增进沟通和理解。因此,网络的发展造了人们的开放思想和开放意识。

(三)、权利意识和平等意识。因特网将世界上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网络联接在一起,没有中心,没有领导管理机构。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与人之间趋于平等,不再受等级制度的控制。所以,网络的发展加强了人们的平等意识和权利意识。

应当看到,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推动社会道德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道德问题。

正像人们所说的"Ev e ry c oi n ha s two si de s",②网络传播在拥有众多优点的同时也存在着众多的缺点(或者说问题)。

网络传播的优、缺点各有多少?我想这没人能说得清楚。相信只要接触过电脑的人或者对网络传播有兴趣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说出它的一些优、缺点来。

网络传播的优点带给我们数不尽的方便、快捷,简单的说,网络新闻传播具有:1.即时性;2.海量性,广为集纳相关信息;

3.交互性;

4.多媒体报道,在报道上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态。

网络传播的缺点所带来的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令人头痛的问题。如:由于网络传播主体的匿名接触和网络自由,加之技术和管理的缺陷,伦理道德的败坏,网络出现了黄毒泛滥、隐私权的丧失、黑客的攻击、网络犯罪,虚假新闻,名誉诋毁等等问题。

而今天我要说的,也是有关网络传播的一大缺点,那就是---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也许不能说是缺点,准确地说应该是一个问题。

二、网络道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一个涉及网络的道德问题相伴而生。

(一)、网民的道德人格问题。在网络上,人们适应网络生存需要,形成了新的行为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也形成了新的文化模式。而反过来,新的文化模式又在培养造就新一代的网络人网络人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随着人们上网时间越来越长,对网络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网络上瘾症”、“网络综合症等现象。由于人机交往的频繁,导致人际现实接触很少,进而导致人们之间感情关系谈薄,对社会认识的扭血。

(二)、道德冲突现象。由于信息内容所产生的地域性与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蛾性矛盾,导致民旅国家问伦理道德发生冲突事件。上网者的民旅、种族、国家不同,其接受的传统道德教育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其对同一事情的道德评价也会截然不同,甚至是完全冲突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些冲突有范围扩大、加速化的趋势。不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和价值观念的相互传播,引发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和失范。

(三)、知识产权极易受到侵害。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企

业和个人的各种权益越来越频繁地受到来自网上的形形色色的

侵害。商标网上被仿冒.作品网上被盗用,技术网上被泄露等等,都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言状的损失和伤痛。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强烈地要求政府或社会处理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知识网络资源共享,合理利用两者相矛盾的难题。现有的著作权法难以应付新的信息体系,如何保护系统中所存的信息数据的知识所有权成了问题

(四)、网络信息污染的问题。信息周络技术的滥用威胁着人们的道德伦理。有用无用的信息同时被生产,网络正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仓库。网络环境的不可控性从信息质量上污染了德育环境,大量信息垃圾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电脑技术带绐人们的一些游戏使辨别能力差的青少年沉浸其中,游戏中充斥着暴力以及色情的东西,无时不在教唆孩子们亵渎人类的文明。

(五)、利用同络侵犯他人隐私问题和损害他人身心健康。以电子形式存储的有关个人的或法人的信息被用于原来的目的以

外的用途,或者被泄露给第三者,被误用或被滥用。保护个人的隐私是一项社会的基本伦理要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除了上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周上侵权行为之外.另一种更加具有社会危害性的网上行为也在蔓延,这就是在周上敞布种种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在网络经济活动中,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畴.防止把个人隐私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手段,防止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这将成为人类社会在网络时代面对的一个难题。(六)、利用网络犯罪。网络的隐蔽性使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为人们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一些人因此把网络当成犯罪工具。电脑病毒的制造和传播给人类社会已经带来丁极大的损失,网络黑客的人侵引起人们对周络安全的高度重视,恐怖组织、邪教组织也把网络当成新的犯罪工具凡此种种足以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对网络扩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道

德同题应保持高度警惕。

那么引起网络道德问题的根源是什幺呢?

首先,网络生存的虚拟化。网络空同不同于现实空间.人们在现实空间的社台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条件,一定意义上容易规范,能够控制。而网络空间是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网络使用者只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这为每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强的网上认识空问在这样的自由空间里,会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认知和行为出现偏差,使用者会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于是在自身不能很好地节制的情况下,人与人之间感情变得日益拔薄,行为常常表现与现实生活道德规范不相符的状况.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网络使用者中认知虚幻府人的出现,“黑客”和“网络英雄”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便是佐证。

其次.对传统教育的逆反心理。传统的道德教育偏重正面的灌输,主要是通过专职道德教育者的理论说教.这种方法弊端是空洞的说教和人为强加的规范约束.这使现实中的人产生逆反心理.失去自制,利用网络进行不负责任的宣泄,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网络负面道德问题。

再次.网络信息源的复杂化。网络信息带有浓厚的个体化色彩,同时对加入网络的青年产生观念上的影响。有些信息与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相背离,数量巨大而且来源广泛的信息凭惜网络到达人们身边,使人们的注意力极度分散,这对我国青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消极的影响,对我国的传统道德教育产生抵消的作用。

三、网络传播中的新闻道德与新闻责任的分析。

新闻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从事新闻传播事业的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整新闻传播事业内部及其与其他职业和整个社会关系之间的行为规范。

网络时代,天下文章大家抄!现在的报纸,除了第一版还保留一点严肃性,其他版面,何其雷同。如果你昨天晚上上网浏览过,那么今天你对报纸的新闻需要可以打个对折,因为,所有报纸50%的内容几乎一样,均抄自于网络。好像三四年前就开始了,那时候从邓建国到刘晓庆,从杨玉莹的名牌跑车到张纪中的笑傲江湖,从米卢的收入到龚建平的黑哨,从李永波的事事非非到王治郅的留美不归,从宋祖德的“逮谁咬谁”到郭德纲的师徒决裂,从“超女”的暗箱操作到“徐韩”对骂诸如此类,五花八门。现在,你打开报纸,就淹没在这些所谓的新闻之中,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炒作,造谣,挑动事非,恶意攻击甚至伪造各类名人生活隐私,所作所为,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那么,谁对这些新闻的真实性负责呢?没有。因为它们都抄自于网络。

那么。谁对新闻的法律后果负责呢?没有。因为网络的新闻,都出自于某个虚拟人物。

如此一来,承担新闻责任的法律主体变的莫名其妙起来。你可以发现,很多报纸关于体育娱乐方面的很多新闻,没有记者的署名,只有[本报讯]或者[本报独家报道]。要追究其新闻责任,首先它不是某报社的某个记者写的,与记者无关,报社也没有连带责任;其次,这些新闻仅属从网络转载而来,新闻责任首先是网络的。当然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转载行为也可以追究责任,但是这种情况泛滥成灾,已到了无从追究的地步。而另一方面,网络是不可能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的,因为除了网站,网络的一切都是虚拟的,而网站,也没有任何国家机关赋于它新闻的权利和责任,虽然很多网站都在做大量的新闻采访和发布,但是责任的承担者却是一个虚拟的网名(除非该新闻注明是本网站提供)。因此,报纸和记者是新闻权利和责任的承担者,现在,它们却利用网络制造了一个不负责任,为所欲为的理由。网络成了新闻采集编造的平台,成了新闻道德沦丧的平台。

新闻从业人员担负着传承社会文明的重任,从事表达舆论、引导舆论的特殊行业,对社会思潮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肩负着推动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使命,因此,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一直备受社会的关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新闻从

业人员的道德水准,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新闻道德的作用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调节作用。所谓调节,就是它具有通过评价、教育、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来指导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职业行为和调节各方面社会关系的能力。

第二,新闻道德对于社会道德面貌具有重要影响。新闻媒介是社会信息传递的枢纽,新闻工作者是新闻信息传递的"把关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关系到整个社会。因此,新闻道德的好坏直接反映和影响着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

纵观网络新闻的道德影响,应是极大地对社会造成意识冲击与影响的。网络无道德。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别人的监督;一切道德都无法企及,仅留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点自觉性,而人们一旦冲破这点约束力,那么一切皆有可能了。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泄,这里没有传统媒介的限制;没有一切禁忌,比伊拉克的局势更为动荡,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获得自由.

而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如何理智的、谨慎的、有选择性地分析和报道一些信息,成为了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首要问题。

四、国外网络传播中的新闻道德分析

随着网络新闻业的诞生,新闻传播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网络的运用,在改变新闻业务操作方式的同时,也对新闻传媒业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传媒业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强大影响力以及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性,使新闻传播工作的道德要求很高。新闻传媒业的自律和新闻从业人员道德修养与道

德水平,对于整个社会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在现代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都对新闻传播中的道德规范高度重视,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道德自律制度。目前网络新闻业的崛起,使新闻传播的社会作用进一步凸现,同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如何使传统新闻业的道德规范适用于网络新闻业?应该看到,由于新闻传媒从事网上传播仅有数年的历史,因此网络新闻业在行业道德规范建设方面,与已建立起稳定的规范准则的传统新闻业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大学的副教授M.大卫·阿伦特

(M.Da vid A ra n t)和北卡罗莱纳州埃隆大学的新闻学讲师贾纳·Q.安德生(Ja n n a Q.A n d e r so n)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美国报纸网站的道德规范之现状很不尽如人意。

根据美国《编辑和发行者在线》①5月中旬提供的资料,在开展的这项研究中,调查者先将《网上媒介道德:美国日报编辑调查》问卷通过电子邮件系统发送至686位报纸网站编辑。其中有203位编辑送回了电子邮件问卷,问卷回收率为30%。该项调查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存在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指导网上新闻出版物?”研究显示,美国报纸的网站在不断更新其网站内容的同时,迫切需要腾出些时间来制定网络新闻传播的行业道德规范。被调查者中有23%的人说其网上出版物并无正式的道德准则;42%的人说他们的传媒机构有传统的新闻道德准则,但这些准则并不适用于新媒介出现的一些问题,如链接等;其余35%说他们的传媒机构既有网上道德准则又有传统的新闻道德准则,这些准则充分覆盖这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大报和小报相比,则较大的报纸似乎具有更多的综合性准则。

不难看出,回答说其网上出版物并无正式的道德准则的人数和回答说其传媒机构虽有传统的新闻道德准则、但这些准则并不适用于新媒介问题的人数相加,达被调查者总数的65%。这多少折射出美国报纸网络版在以新闻道德进行自律方面远比不上其

印刷版报纸。至于有关原因,47%的被调查者觉得,网上出版的即时性使得核实信息的标准下降,而那些发行量较小的报纸的编辑更加倾向于这种说法,因为这些报纸编辑手下从事网上运作的全日制新闻从业人员平均不超过两名。这一事实提醒人们注意,人员配备的多少同在网上新闻传播中维护新闻行业标准之间存

在着某种必然的关系。上述研究所得的数据表明,报纸发行量越大,认为网上出版物中存在新闻准则的人数就越多。

网络新闻业自律状况比不上传统新闻业的另一个因素,是网上新闻编辑中的许多人缺乏新闻学背景或没有学习过新闻伦理

学课程,因为被调查的编辑中只有一半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据报道,未经正规的新闻学训练的网上新闻工作者既缺乏编辑经验,也缺乏核实事实的经验,更缺乏理论和传媒历史知识。而即便那些具有新闻学学位的网络新闻工作者,也仅有一半的人学过新闻伦理学课程。

本次调查还发现,新闻网站在道德规范建设方面出现的问题,还表现在对于新闻信息出错后的更正方面。该项研究发现,仅有36%的被调查者的报纸网站具有正式的更正措施:其中23%在发表错误信息后发表更正,17%说他们用新的、正确的报道取代不正确的报道,57%说他们既发表更正同时又用新的、正确的报道取代不正确的报道。除此以外,其余64%的被调查者的报纸网站没有正式的更正措施。即使采取更正措施的报纸网站,有些被调查者也承认,他仅有时间在网上张贴更正通告,而无时间修改原来的文章以便纠正错误。

针对这种现状,该项研究提出了一项建议:在每家网站的每一新闻页面的左上方设一全行业范围的更正钮。研究报告的执笔者安德森认为,这是该行业改进公关的简易方法。他觉得,从长远来看,在读者中保持可信度是有利的。但研究报告也承认,要实行这种做法,必须增加人员配备。

不可否认,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调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问卷回收率极低。此外,这种调查方式往往很难使用概率抽样法,这就影响到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尽管如此,这项调研结果所显示的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确实存在。因此,笔者认为,此类研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以提醒人们关注网上新闻业的道德规范建设。诚如这项调研的研究者安德森所说:“这是一次提醒发行者关注的警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在积极发展网络新闻业,因此国外学术界对于网络新闻业的行业规范建设的研究,对我们不无启示。

五、中国网络传播中的新闻道德分析

我是个标准的“球迷”,面对相关的新闻,总是特别关注。而中国记者在虚假新闻上的发挥创造在四年前的韩日世界杯报

道上可谓登峰造极,令我至今记忆犹新。令世界震惊的不是中国足球队首次进军世界杯三战三败净吞九蛋,而是大批中国记者(其中很多根本不懂足球的漂亮M M)蜂涌而至,躲在宾馆里泡制出一篇篇奇谈怪论,更有高手造出耸人听闻的假新闻,先发到一个没有人注意的小网站,然后第二天他们所在的报纸便以[本报独家报道]发表,即赢得读者,又不负责任,他们的做法,让一贯最善于搞八卦新闻的英国人都目瞪口呆。

郭德纲,目前中国炒得最热的相声演员之一,有的人甚至说出了“保住郭德纲,中国相声晚死五十年”的论断。我听了他的几次相声,确实不错。可今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了郭德纲师徒之间的种种传闻,网络上也铺天盖地的评论相关问题。郭德纲和他的师傅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们目前听到的是一面之词,真相不得而知。但至少他们师徒反目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郭也曾在自传中提到有一件事“彻底颠覆了师傅的形象”,并迫使他出走北京,言外之意自己是受害者。既然双方已经成仇,所谓师徒

之情恐怕早荡然无存。这一场罗生门的游戏如果没有证据恐怕谁也说不清。至于得到这段资料有多困难,我看倒不见得。新闻也有挖料和爆料之分,如果记者整天跟着宋祖德,多猛的料都能拿得到。实在不行,还可以编料嘛。

前段时间看到某报纸刊登的一篇稿子,发这篇稿子的时候,加了一条编者按,声言要“给公众真相”。O K,新闻的原则就是给公众真相,那我们就看看这位记者是如何秉承新闻原则的。

请看以下这段:

“他曾经想拜李金斗为师傅”

郭德纲离开他的两位师傅和文化馆的同仁后,一直都没有消息,直到很久以后,杨志刚和庞连琦才听说郭拜侯耀文为师的消息,杨志刚说:“郭德纲当初到北京,想拜李金斗为师,于是找到李金斗的家里,一见面没说话就先跪下了,要李金斗收他做弟子,但李金斗没答应,他对郭德纲说,‘听说你是杨先生的徒弟,我们是同辈,我怎么能收你当弟子呢?’后来郭德纲又找到侯跃文,对侯耀文说‘我拜你为师就是为了能在北京登台演出’。”记者后来向两位当事人求证,侯耀文手机一直关机,而另一当事人李金斗的电话已经转到秘书台,截至发稿时仍未联系上。”

记者活灵活现的描写了郭德纲是如何给李金斗“下跪”,又是如何对“侯跃文说‘我拜你为师就是为了能在北京登台演出’”。而这样的细节,记者是如何知道的呢?据说是杨馆长告诉他的。那么杨馆长又是如何知道的?显然不可能是已经翻脸从来不联系的郭禀报。那么消息来自李金斗和侯耀文吗?我想作为一位业余相声演员,区文化馆长的杨先生恐怕身份还没高到这种程度,能让曲协主席李金斗和侯耀文向他汇报吧?

作为一名标榜‘真相’的记者,得到这样的消息,在没有向任何一方当事人做查证的情况下,就急于发稿。恐怕不是以“电话关机”的理由能够推脱的吧?

我想着应该也是一篇“转载”自某娱乐网站的新闻报道吧。

在国内把郭德纲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发表这么一篇文章,确实可以吸引不少眼球,可是受众被欺骗了,当事人被伤害了,这不是损人不利己吗?

究其原因,无非是商业的获利本质。报纸赢得更多读者,拉得更多广告,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这种商业动机很快就会发生畸变,会为获得最大利益而不择手段,新闻将会被商业动机所操控,而网络,正成了最好的工具。

因此,在网络时代,新闻的法律责任如何落实?成了一个非常急迫的问题。

现在,人们对于太多的内幕跟踪,诽闻披露,早已习以为常,没有人对其报以认真的态度。所以,我真的很庆幸在这里谈的只是体育娱乐方面的假新闻,还不至于到祸国殃民的程度。也很庆幸至少在报纸的第一版,还有一点新闻的严肃性和责任心,很庆幸仍然有很多富有新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的记者在战争和灾难,在世界舞台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奔忙着,给我们发来真实的报道,维护着新闻的权利,责任和尊严。但是,我同样担心畸变的商业新闻会很快袭击至各个方面,如果新闻的真实性和法律责任不能落实到记者,报社或者网络,那么,假新闻将会蔓延到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那时,新闻将不再是反映社会真实的一种责任,不再是人民赋与它的一种监督的权利,不再是民主进步的一块重要基石。那时,新闻将会因过度自由而崩溃,最终导致过度的新闻管制。

六、日记体新闻分析

纵观网络新闻的道德影响,应是极大地对社会造成意识冲击与影响的。网络日记体新闻的崛起事件就是引起全世界惊诧的德拉吉的《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有染》一文。它的第一炮打出已经让世人惊疑网络日记体新闻会不会是对道德的新的冲击。随后,日记体新闻的令人惊世之作便是德拉吉的另一篇《戴安娜王妃香消玉陨》一文。为什么日记体新闻重视喜欢在网络上冲击人们潜在的道德观念呢?纵使日记体新闻也不乏众多优秀之作,如周朝荣的《抗洪日记》、张晓华《274次列车洗劫案采访手记》、戴维.

祖基罗(美)的《生为南非黑人》等报道,但也难以遮住木子美《性爱日记》对网络新闻道德的强烈冲击。

木子美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的轰动足以让每个网民对她家喻户晓,也足以引起整个社会对网络新闻道德的再审视。木子美的性爱日记记录了其与数名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片段,并融入了许多细节上的描写。来自各方对她的评论我们暂不提及,单单从木子美事件上看看它究竟在网络道德方面引起了怎样的风波?以至今日,许多网友仍在不停地在网上发帖子评述。

有人说这种行为是勇敢的,是一种新时代的性解放,但更多的则说它是对传统道德的亵渎,读网络新闻道德的震撼性冲撞。木子美印发的网络道德风波不是第一例也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例。在此之外已经有很多类似璩美凤的人在网上大肆卖弄性新闻。这种种都在不断击打着人们的意识、道德,令人深醒!网络是个开放的“网络城市”,可这种开放性带来的是什么?网络新闻对整个社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这个不言而喻,我们知识忧虑日记体新闻将会对青少年、儿童甚至幼童产生何种方向的引导。

网络日记体新闻需要更多道德上的约束,需要整个社会答成共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是日记体新闻在道德上又引起了一场巨大风波!

七、树立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

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对道德进步具有双重效应。我们不能因为网络技术的负面影响,而全盘否定或拒绝现代科学技术。正确的态度是我们在利用这一快捷、高效的现代技术时,对它的负面影响不能掉以轻心,而应大力加强网络时代新闻道德建设,使

信息与网络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

着手。

(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计算机信息与网络技术是中性的,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之所以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原因在于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误用。人们只看到

了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便捷、生活安逸及物质富有,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变成了对物质的贪欲。人受制于技术,变成技术的奴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所以,应帮助人们矫正这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有机结合。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规范。在网络时代,制定相应的规范措施来约束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行为,

维持正常的网络新闻传播秩序,是极为必要的。离开必要的道德规范,人们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夺、互相欺骗、互相猜疑,肆意破坏的境地,结果对谁都没有好处。当前很多国家都意识到制定网络新闻道德规范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重要性。有一些国家已经走到了这个课题的前端,我们应借鉴和学习一些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网络新闻伦

理规范体系。

八、将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自律与法律。

互联网还是一个很新鲜的业态,在很多国家存在这样的问题,没有一个非常成熟、构成体系的法律,对互联网的传播形成全面覆盖的监管。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其实还是要靠社会自律的。网络时代新闻道德问题的出现和互联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就是它的互动性,说明互联网的管理不应该单依靠法律,因为它是无孔不入的,单靠一个政府部门的管理是不够的。由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性,更需要大家对互联网有一个公众的责任心,也就是社会公德问题。

互联网的自律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两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针对网络上的虚假、不负责任的新闻,应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着手,促进网络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也只有这两个方面是最有力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领导部门对于网络时代新闻道德问题的表现为一种管理态度,就是非常及时的发现融合处理,而新闻媒体扮演的角色也应该包含社会责任感,自律的意识,这应该是所有的新闻行业人员来参与的。网络信息化时代已经成为社会环境的重要组

成部分,无论是在交流思想、学术科研还是在推动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这当中没有成形规律可以探寻,而所体现的文化也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推动网络时代社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拒绝虚假、不负责任的,违背伦理道德的新闻,这是包括新闻界和广大公众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

综上所述,我认为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任重道远,它既需要职权部门把好关,做好外部工作,用法律来规范网络新闻的传播,同时需要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加强道德修养,共同建设互联网上的道德文化,更重要的是,面对互联网对现实社会方方面面的冲击,我们的新闻从业者应该时时刻刻警醒自己,用新闻职业道德约束自己,法律是一把双刃剑,而自律才是解决网络时代新闻道德的唯一办法。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传播的发展朝流。网络传播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影响如此广泛的发展水平。回望过去,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给我们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给我们带来了殷实的物质、便利的交往、丰富的信息,带来了幸福的享乐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都开始依赖网络。 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网络新闻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道德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新闻道德规范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 职业道德行为的失范和腐败现象在新闻界的滋生蔓延,己经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诸如“防火防盗防记者”、“一流记者卖情报,二流记者炒股票,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供本报”之类的顺口溜,尽管有一定夸大的成份,但也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新闻界的不满和忧虑。当前我国新闻队伍职业道德滑坡、新闻记者职业道德行为失范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偿新闻。把新闻这种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实行以金钱为中介的新闻买卖。如新闻广告化或广告新闻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出卖版面(播出时间),用一定的版面或时间刊播买方指定的报道内容,以达到赚钱的目的。同时往往打着“协办”、“赞助”、“专刊”的形式,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有的甚至转让刊号,出卖报纸出版权,严重违反《报纸管理暂行规定》。 第二,收受礼金。记者心安理得地接受被采访对象提供的各种好处,如收受红包、礼品等。一些私欲膨胀、意志薄弱的记者往往在尝到“甜头”之后不能自拔,有仅别人给的全都拿了,而且还得才进尺伸手要。结果陷入泥淖,不仅丢掉了工作,甚至还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三,贪图享受。整天热衷于“泡会议”、赶“场子”,喜欢采访各种“产品鉴定会”、“请柬新闻”等。而不愿下基层采访,不愿到艰苦地区采访,整天浮在表面上,把被采访单位提供的通稿改头换面,标上自己的名字便当作新闻来发表。 第四,报道失真。出于种种原因,漠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尤其是有些新闻记者受名利驱动,一味追求轰动、刺激、煽情的效果,屡屡在报道中无中生有,夸大其词,造成恶劣的影响。 第五,导向错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顾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在报道中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四色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所谓“四色报道”,即红色的秘密(报道领导人的秘闻趣事)、金色的诱惑(津津乐道大款大腕的奢侈生活方式)、黄色的刺激(大力渲染淫秽内容)、黑色的恐怖(对暴力凶杀的详尽描绘)。 二、网络道德及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导读: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 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某地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新格局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的环境背景之下,新闻传播的模式以及格局都受到了一定的转变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须要基于时代发展的环境,对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发展,进而保障其与新闻时代的媒介传播形式相吻合,保障新闻传播的模式与格局与人们的新闻接受习惯相吻合,进而在根本上提升新闻的整体质量与效果。对此文章主要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探究分析,对新媒体时代发展之下新闻传播模式以及格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在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中,人们早已步入到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之下,传播的模式以及受众对新闻的接收模式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其整体的新闻传播模式与格局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与影响,对此在实际中必需要对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全新的格局进行分析探究。 1.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模式收到了一定的轉变,其主要就是自媒体传播、对新闻的价值与深度进行充分的挖掘、保障新闻发布的模式与读者的实际需求相吻合,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整个新媒体传播模式以及格局的创新。其具体表现如下: 1.1自媒体传播新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中,自媒体是一种全新的格局与模式,主要就是基于新闻传播互动性、传播主体多样性等特征决定的,对此在实际中要想顺应时代发展,就要将自媒体与新闻报道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专设自媒体传播板块,通过专人扶着,对于一些具有一定价值以及意义的新闻进行跟踪、核实以及报道,在对应的板块中进行颁布,进而对这些新闻有需求的读者提供平台在对一些新闻进行核实之后要对新闻的发布者进行适当的奖励,进而充分的发掘更多的、具有价值的新闻,在根本上推动自媒体的长足发展。 1.2充分的挖掘新闻的深度与价值 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下,新闻内容具有同质化的问题,一些自媒体为了提升对读者的吸引力,会播放一些具有哗众取宠以及内容失真的新闻,着直接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发展,对此咋新闻媒体时代要想真正的推动新闻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开拓全新的格局以及模式,要充分的发掘具有深度以及价值的新闻,进而让读者可以独立思考,让读者可以通过新闻的现象探究其本质,对此在实际中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必须要提升自己的新闻价值发现能力,要始终报道一些对真实的、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稳定具有积极影响的新闻,要避免通过播放各种具有哗众取宠的新闻刺激公众的好奇心,同时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要充分的彰显其整体的深度,要让人们通过对新闻的分析,及时了解新闻的事实、依据以及背后的原因,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及时的监督以及报道,进而凸显新闻的监督管理职能,为社

网络新闻写作素材

新华网柏林3月28日电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28日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2014年3月28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魏茨泽克前总统, 尊敬的施密特前总理, 尊敬的魏迈尔副主席,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古腾塔克!大家好!我很高兴应魏茨泽克前总统和科尔伯基金会的邀请,与大家见面。首先,我谨对科尔伯基金会在促进中欧相互了解和理解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诚挚的谢意! 5年前,我曾访问过贵国。当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还在发酵,欧债问题初露端倪,全球经济笼罩在一片不安之中,颇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感。那次访问期间,中德决定推动各领域合作向更高层次迈进,以实际行动共克时艰。 5年后,我高兴地看到,欧洲在应对主权债务问题上取得了积极进展,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稳定锚”和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发挥了关键作用,赢得了国际社会赞誉。我们为中国同德国和欧洲合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的成果感到高兴。 当前,中德关系正处在历史最好时期,双方交流合作的广度、深度、热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事实证明,中德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不仅可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而且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为什么中德两国交流合作能出现这样的好局面?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过双方长期努力,懂得了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国情、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要相互理解、真诚相待,善于倾听对方意见,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进国家关系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了解越多,理解越深,交流合作的基础就越牢固、越广泛。 众所周知,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墨菲斯托”,似乎哪一天中国就要摄取世界的灵魂。尽管这种论调像天方夜谭一样,但遗憾的是,一些人对此却乐此不疲。这只能再次证明了一条真理:偏见往往最难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莱布尼茨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借此机会,我想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题,就中国改革发展谈点体会,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这种自信和自觉,来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来源于对实现中国发展目标条件的认知,来源于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把握。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技术

1、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 它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2、背景 (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3)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对新媒体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海量信息,而且提供了大量个性化原始数据,这成为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大数据也为新媒体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比如提供针对性的定制服务,信息预测分析,网络监控等(2)3G、4G用户的增长,直接带来的是手机方面的互动,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2.33亿。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人们摆脱了必须按点按固定节目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捕捉,交流信息。 3、表现形式: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通过各种网站,社交工具,微博,电脑,智能机作为最终输出终端,向使用者提供语音数据、音频、在线游戏、远程教育、视频、音频等合成信息及娱乐服务。 还有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医院视频、银行视频等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化报纸、多功能手机等全方位出击,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存在方式让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们学会了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敏锐判断。 4、特点 1. 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由于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休闲时间呈现出碎片化倾向,新媒体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而生的。 2.满足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需要。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第三代媒体在传播的诉求方面走向个性表达与交流阶段。对于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而言,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3.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 4.通过互联网传递信息突破了传统媒体传递信息的单一性,互联网传递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它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音频等完全融合。其复合性也充分体现了传播形态的多样性特点。它将报纸、电视、广播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方式基于一体,其形式的多样化是前所未有的。它将各种接受终端,各种传输渠道,各种信息形态整合一起,从而保证用户可在任何地方、通过任何终端进入新媒体网络。 特点总结为: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的缺失与应对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的缺失与应对 【摘要】网络媒体是继报纸、电视、广播后的新兴媒体。网络凭借其互动性强、信息传递快捷、多媒体融合等特征,使得新闻传播更加自由和多样化。在媒体市场份额争夺战愈演愈烈的今天,点击率、发行量、收视收听率是媒体生存的重要砝码,网络媒体很容易因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其内容上的监管,对网络新闻道德造成很大的危害。针对网络媒体“新闻道德”缺失的现状,本文提出应从网络媒体运营商、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普通大众的社会道德和新闻素养教育、新媒体法制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保障网络媒体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关键词】网络媒体新闻道德缺失对策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等功能的应用,极大地改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度的信息传统模式,使双向交流变得更加便利,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网络所体现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网络新闻如何健康有序的发展是现在媒体面临的一个难题,诸如新闻来源不明、编发虚假新闻报道、臆造新闻内容、冒用或者盗用新闻机构名义编发新闻等是十分常见的网络新闻道德问题。 1.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特点 当今社会是网络大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和其它网络终端设备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人们获得新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继传统的新闻载体报纸、电视、广播等之后,又兴起了以网络为基础的传播方式。由此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与之前的渐渐有所差异,显示出了不同的特点。 1.1传播范围最广:全球性 传统媒体无论是电视、报刊、广播还是灯箱海报,都不能跨越地区限制,只能对某一特定地区产生影响。但任何信息一旦进入互联网,分布在近200个国家的近2亿互联网用户都可以在他们的计算机上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是最具有全球影响的高科技媒体。 1.2保留时间长:全天候 报纸广告只能保留一天,电台、电视台广告甚至只能保留几十秒,几秒,互联网上发布的商业信息一般是以月或年为单位。一旦信息进入互联网,这些信息就可以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间断地展现在网上,以供人们随时随地查询。 1.3信息数据庞大:全面性 互联网可以保存影像、动画、声音、文字各种形式的资料。信息范围可以设计政府、企业、教育等各行各业。内容更是多方多面:写文章、搞研究、查资料、找客户、建市场、信息流、物流等。 1.4成本低、效率高:最经济 电台、电视台的广告虽然以秒计算,但费用也动辄成千上万,报刊广告也不菲,超出多数单位个人的承受力。互联网由于节省了报刊的印刷和电台、电视台昂贵的制作费用。成本大大降低,使大多数单位、个人都可以承受。网上访问,去杭州跟去纽约,没有什么区别。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分析 新闻评论体现了媒体对新闻的态度,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关于新闻评论,赵振宇先生将其定义为“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①近年来,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蓬勃发展,成为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以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为例,试分析在新媒体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的特色,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 一、网络新闻评论 1、网络新闻评论定义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网络的优势成为大众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梦玉教授在其《网络新闻实务》中将网络新闻评论定义为:“网络新闻评论就是在网络媒介上就新闻事件或当前事态发表的评价性意见。”②笔者认为,所谓网络新闻评论就是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的,就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评析或提出意见的文体或节目。网络新闻评论在表现形式上,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漫、视频等。 2、网络新闻评论类型 网络新闻评论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就新闻评论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媒介网络新闻评论,包括传统新闻媒介的网络版和网络媒介新闻评论;专家网络新闻评论,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该领域话题发表见解,以促进受众对事件的理解;网民新闻评论,网民就事件发表个人意见。其中,网络媒介新闻评论是由网站编辑人员或网络新闻评论员就新闻事实进行评论,代表网站或个人对该事件的态度。 二、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新闻评论分析 1、人民网与“人民网评” 人民网于1997年1月1日正式上线,借助《人民日报》的资源优势,人民网逐渐发展成为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被誉为“网上第一评”的“人民时评”是人民网于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网络时事评论,一直以来是人民网与《人民日报》共享的栏目。2011年5月起,人民网进行新一轮改版 2、分析评论文本界定 由于评论文章较多,信息量较大,本文以2013年5月1日到10月31日人民网“人民网评”所刊登的183篇评论文章作为分析对象,文中所有资料均来自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栏目。 3、评论选择题材分析 笔者就“人民网评”网络评论选择的题材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可以看出,“人民网评”评论选题的范围较广,在内容上以政治题材为主,体现了人民网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其次为社会民生题材,体现了人民网“权威、实力、源自人民”的理念。 4、“人民网评”受众分析 “人民网评”受众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地域范围上遍布海内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评论文章下设留言栏,网民可以发表对评论及所涉话题的意见或评价。为了反映受众对评论的活跃度,本文对所选择的评论后受众的留言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受众对评论的留言较少,活跃度不高。受众的意见或疑惑未受到相关人员答复。 三、人民网观点频道“人民网评”的特色分析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doc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21 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有自己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出现带来了独特的网络文化,网络开启了人们新的实践,并正在日益强烈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通过网络,新闻的传播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如同以往时代一样,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将比其他力量更大地推动社会道德的进步,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的道德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所带来的某些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甚至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也给网络新闻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道德如何去适应并满足网络社会对道德的要求,开辟一条网络新闻道德规范之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及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已成为当今世界传播的发展朝流。网络传播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历史上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影响如此广泛的发展水平。回望过去,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它给我们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几乎涵盖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网络给我们带来了物质殷实、交往便利、信息丰富,带来了幸福享乐和希望。我们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络。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并随着社会生产方 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信息网络时代的道德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自主精神。与传统价值观相比,网络化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因为网络是人们基于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的目的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比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一)新闻写作基本理论 一、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价值 无论是以报道为主的新闻文体(消息、通讯),还是以评论为主的新闻文体(新闻评论),所选择的对象都必须具有某种价值,应该值得报道或者值得评论,能满足受众的知情欲望或者明理欲望。 新闻报道的对象要有价值,主要是说要有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一般认为,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与它所体现的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密切相关。事实(事件)越是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趣味性(或某一方面特别突出,或诸多要素同时具备),就越是具有新闻价值。事实(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是记者进行新闻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都可以报道,还必须考虑它是否具备社会价值。所谓事实(事件)的社会价值,是指它被批露以后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对人的自身发展总体有利的功用。因此,只有新闻价值与社会价值兼备的事实(事件),才具有报道的价值。

新闻评论的对象应当蕴含某种意义,具有议论价值。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1、真实性原则。 2、时效性原则。 四、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 1、真实:准确而客观,感人而形象 2、简洁:简洁而生动,鲜明而深刻 3、时效:新鲜而富动态,快速而富有个性 五、新闻写作的语言: 1、准确简练。 2、浅显易懂。单位 (二)消息的写作 一、消息构成要素 “五W”和“一H” 新闻的“五W”和“一H”是消息写作所要具备的六要素。“五W”指的是英语中以“W”为开头的五个单词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一个H(how)”即何果。 二、消息的结构: 一篇消息大致有如下几部分组成:标题、消息头(一般分成“讯”和“电”两类)、导语(包括自成段落或几段联结的复

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传播

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传播 作者:贾琳琳 来源:《传媒论坛》2020年第15期 摘要: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时期,传播生态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传播的广度、深度、速度都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渐多元化。央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闻联播》适应了变革的新趋势,推出了《主播说联播》的短视频栏目,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网络空间的主流舆论场获得一席之地。《主播说联播》这一节目是将传统新闻与网络视频平台合二为一的产物,本文以该节目为例,探究网络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创新传播。 关键词:新闻;传播;创新;主播说联播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2 2019年7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正式推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一时间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网友们对这档栏目表示十分青睐,点击量、播放量、转发量都在急速上涨。《新闻联播》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威严庄重的,而经过改造和加工后的《主播说联播》显得特别的“接地气”了,深受年轻人的追捧与喜爱,每期视频的播放量均千万以上,登微博热搜也是常有之事。紧跟互联网潮流,运用年轻人喜爱的语言进行创新传播,是该栏目的成功之处。 一、竖屏传播:对话年轻受众 新媒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在不断敦促传统官方媒体一改往日的刻板定位,开拓新的渠道发出年轻的声音,互联网语言正是实现互联网用户与新闻内容的一座桥,短视频技术的使用不仅使节目形式发生了改变,变化的还有节目内容。《主播说联播》栏目竖屏视频的设置也紧跟年轻潮流,在抖音、头条等短视频的带领下,竖屏视频已然是一种新的趋势。与传统媒体的横屏观看模式不同,竖屏视频更能与年轻的受众建立起关联,用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传递给当代年轻人最新的新闻资讯以及党和政府最新的决策。另外,后期技术也对新闻内容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在2019年9月29日播出的一期节目中,主播刚强讲到每一个默默奉献的奋斗者都是祖国的“牛人”,他们不吹“牛”,就算是取得了气冲斗“牛”的成就,也依然默默耕耘如“牛”,甚至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一系列带“牛”的语句致敬每一位奋斗者,祖国也正是要靠这些“牛人”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视频中的字幕伴随着主播每一句台词,重点将“牛”字以艺术字的形式加粗放大,配合主播语气坚定、立场鲜明,使短短一分钟的视频热度暴增。最后,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短视频的制作不设过多的限制,与传统电视节目为体现新闻真实而仅使用同期声和现场声不同,《主播说联播》将契合栏目主题的背景音乐嵌入其中,不仅适应了目前短视频的制作特点,更能够表达出主播的真实情感,并带动观众进入情境之中。例如主播海霞在講述武汉窗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写作基础知识 网络新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具有快速、多面化、多渠道、多媒体、互动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内容如下: 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

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刘星

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业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刘星 发表时间:2018-05-16T17:08:35.1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期作者:刘星[导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就是新的发展趋势。 东莞广播电视台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化就是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多媒体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背景下的新媒体成为了时代的主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改善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不足,还应用了新的传播手段,促进了新媒体传播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效率,拓宽了途径。本文主要对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时代背景;新媒体传播;基本现状;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闻以及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传统形式的出版物正在逐渐向着数字化的方向进步,网络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时代发展的进步,在传播的过程中扩大了信息的数量,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同时提升了传播的效率,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传播手段。 一、新媒体传播的发展背景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传播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并一步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创新了新闻传播的形式,由于其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因此受到各国新闻市场的重视。在我国,数字化、电子化的产品,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形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而早在2005年,新闻集团的董事长就已经收购了多种信息化的电子软件,2006年末,谷歌也用16.5亿美元收购了Youtube。这两个现象就说明,在未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将会在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共同发展与进步。 1、电子书的概念以及特点 图书一直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的形势下,人们一直是通过阅读纸质的图书获取知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电子书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主要的阅读方式,给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我国,已经有大批的电子书阅读者,也出现了大量的数字图书馆给阅读者提供相关的服务,给大家的阅读带来了方便。 电子书指的是将书本上的图文信息转化成信息的模式然后输入到电脑里,在进行储存之后,将图文信息在网上进行大规模的传播,让读者进行阅读。 电子书是一种新的阅读形式,更加能满足现代人的阅读需求。电子书的储存量很大,占据的空间较小,携带十分方便。阅读者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内容上,电子书能够提供更多的内容,甚至可以进行图文搭配,更加的生动形象。 2、数字报纸的概念和特征 数字报纸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新的阅读形式,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纸媒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优势,数字报纸应运而生。 数字报纸结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阅读需求的增加,在内容上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同时又保留了传统纸媒的优势,不断制作出更具有竞争优质的新闻版面,符合现代人的阅读需求。数字报纸更加的方便快捷,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重要的新闻,在浏览上更加的迅速。 数字报纸在发展的过程所占据的地位不断的提升,收入之比也在不断扩大,2005年,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数字报纸创下了20亿的收入,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报刊收入。在网络方面的有关付费也在不断的增加,这说明,数字报纸已经慢慢成为主流。在未来,数字报纸会成为衡量新媒体发展的重要依据,其形式也会更加的多样化。数字报纸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创新,不断的进行改进,扩大原有的优势。 二、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现状 在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影响的范围来看,新媒体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主流,正在不断的渗透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看,现在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无论年轻还是年长,几乎进入了全民上网的时代,句不完全的统计,现阶段我国的网民数量高达6亿,而且数量只增不减,互联网的应用给大家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被大众认可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大应用的领域,尤其是微信、微博的出现,更是给人们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了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其次数字报纸的出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也在不断融入数字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比如说,在2006年浙江的一家报刊就率先提出了数字报纸,将报纸的内容与互联网进行结合,改变了传统的纸质报纸的局限性,将报纸的内容信息化并发到网上与网民一起分享,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保留了纸质报纸行业发展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在这之后,多加报纸进行模仿,使得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以发展。 三、新媒体传播业在未来发展中的趋势 1、新媒体技术渐渐走向成熟 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计算机和互联网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相关的技术中,光电传导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套技术,可以和许多发达国家的技术相媲美,而在某些专项的技术上,我国的发展水平甚至已经超越了部分发达国家,成为领先的技术。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必然会给传统媒体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新媒体的应用趋势不断上涨,使用量不断增加,传统媒体必然要做出一些改变。 我国的多媒体在终端技术应用上已经得到了普及,手机用户的数量不断的在增长,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多多少少都会进行电子阅读,而新媒体阅读终端更是出现在绝大多数人的手机上。 2、传播内容不断丰富 新媒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加适应人们的需求,具有更大的优势。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速度更加快,内容更加广,影响更加的深远。在现阶段,新媒体的规模已经扩大到了一定的范围,但是其增长的趋势仍然不断。与之相关的产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运用互联网的产业也在不断的增加,仅仅是手机这一项就能提供多项的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加上现在新兴的产业不断增加,各项新媒体传播的途径也在不断扩大,在内容上会不断的增多。而互联网也会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内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3、新媒体传播业的发展势头

浅析网络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已经成为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因素,改变着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看法。而与此同时,各种新闻媒体道德失范现象、媒体侵权行为也层出不穷、与日俱增,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及其社会公信力也随之受到影响。 传统的新闻媒体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传播和制作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新闻以及新闻缺乏人文关怀上,而作为新兴事物的网络传媒,其基于“自由度大”、“个性化突出”、“隐秘性强”等网络特点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挑战着人们的道德水准,冲击着社会固有的道德底线。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酿成了精神危机。 主要表现 信息失真。信息失真大概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本源性失真。网上的信息有时本来就不正确,容易误导公众。一些网站尤其是商业性网站在刊载一些新闻报道或观点文章时,经常断章取义,夸大事实,并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眼球,也许某些话的确是当事人说过,但如果离开了当时的场景,就面目全非了。互联网上本源性失真的信息有时候还会以新媒体的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从而扩大传播范围。二是以讹传讹。由于新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致使一些新闻事件在没有得到论证之前,媒体就盲目下结论。这会不利于事件的良性发展。 夸大负面新闻。有些网络媒体通过夸大负面新闻提高关注度,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以至于造成公众的恐慌。负面信息被传媒反复炒作,加之其不准确,这会对受众造成伤害。毫无疑问,负面新闻过多的炒作渲染会对受众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传播不道德信息。网络欺诈、暴力、色情等诸多不道德信息都能通过新媒体传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特别有害。有人把自拍裸照或恶作剧画面上传到公共网站,影响极为恶劣。一些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甚至反复强化此类信息。 发布垃圾信息。网络还发布大量的垃圾信息。垃圾信息分为网络垃圾和手机短信垃圾,这都是未经接受者许可,强迫受众接收的。 负面影响 网络的道德失范会产生一些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带来一系列恶果: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干扰受众的正常生活,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 降低受众的道德水平。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者。高度自动化的传播方式会让人更加缺少人情味,引发信任危机,更容易出现精神麻木和道德冷漠,甚至会导致人性的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分析以2014年凤凰网、新浪网的“.

题目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分析 ——以2014年凤凰网、新浪网的“马航MH17客机坠毁”专题为例学生姓名唐妙华学号1107024020 所在学院陕西理工学院 专业班级广播电视新闻1101班 指导教师王玉珠 __ _ 完成地点陕西理工学院 2015 年 6 月 5 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分析 ——以2014年凤凰网、新浪网的“马航MH17客机坠毁”专题为例 唐妙华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1级本科1101班,陕西汉中723001 指导教师王玉珠 [摘要]网络新闻专题是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有形式之一,在新闻网站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来高,其策划已成为各大网站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简单阐述网络新闻专题的基本定义和特点,通过凤凰网与新浪网对“马航MH17客机坠毁”专题报道的比较,

分析各自在网络新闻专题报道中的优势与不足。此外还指出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关键词]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凤凰网;新浪网;马航MH17坠毁 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日臻完善,新闻网站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格局。但同时,这必然会加剧对新闻资源的争夺,网络新闻专题信息逐渐同质化、碎片化,不仅降低新闻网站的影响力,也影响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制作出一个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是各新闻网站值得探讨研究的重要议题。 2014年7月17日马航MH17客机坠毁,客机上29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继2014年3月马航MH370神秘失踪在南印度洋后再次发生的重大空难事件,事件一出,各大网站都做了自己的专题页面,风格迥异。本文选取凤凰网和新浪网这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网站,对同一主题进行比较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选取 1.研究对象 众多学者对网络新闻专题的概念都作出了界定。蒋晓丽主编的《网络新闻编辑学》的表述:“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基于网络技术支持,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展现某个特定主题或事件的一组相关新闻信息总汇。”[1]250学者彭兰在她的《网络新闻编辑教程》中阐述:“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2]245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各大新闻网站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围绕某个特定的主题或重大的新闻事件,通过内容上的整合和页面及栏目设计并运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连续的、全面的、深入的报道的一种新闻报道样式。关于网络新闻专题的传播特点,学者彭兰指出:“网络新闻专题即具集成性又具延展性、即具实时性又具延时性、多种信息手段有机结合、信息相互连通、具有高度互动性五个特点。”[3]18在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策划时,要想制作 优秀的网络新闻专题就要结合其自身传播特点。 2.样本选取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写作的变化 发表时间:2019-05-07T17:11:49.047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9年3期作者:李荣彬[导读] 在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在当前传媒环境之下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都体现出与从前不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各种新闻写作模式,对于记者来说,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及能力加强。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作者简介:李荣彬,男,出生年月:1972年1月。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学历:大专。当前主要研究方向:新闻采编及写作。 关键词:传媒环境、新闻写作、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变化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传媒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传播理念及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新闻报道是新闻传播的根本所在,在当前传媒环境之下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写作语言都体现出与从前不同的特点,直接影响到了各种新闻写作模式,对于记者来说,需要进行思维转换及能力加强。 一、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 (一)在人人皆用手机、iPad等可随时随身携带的互联网媒体接收信息,微信、微博等即时传播方式普及化的今天,很明显,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不再适用于当前传媒环境及受众。 在海量信息的影响下,当代新闻受众群体已不再对花样繁多的新闻写作方式有更多兴趣,尤其是“90后”、“00后”已成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当下,受众最需要和感兴趣的是用最短的时间了解最多的信息。很明显,一些传统新闻体裁不再有更多市场。1987年,《中国青年报》能凭借“三原色通讯”报道的大兴安岭火灾一鸣惊人。1993年《东方时空》能以“杂志式的电视新闻”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但在今天,更多受众是以“碎片式”的信息接收方式了解新闻。新闻资源是以层次化、网络化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在不同的层次中逐渐展示出完整的内容。体现在写作方面的本质要求是凝练简洁,受众既然已不再对复杂的体裁感兴趣,而是更集中于随时得到最全面的信息。所以当前的新闻写作方式不需拘泥于传统体裁之下,而是要以最简单的文体、简洁的文字进行资源整合。 (二)在当前的普遍新闻报道中,在标题、正文、结尾的写作处理方式明显出现了弱化现象,这也是受众定位变化带来的写作方式变化。网络传播信息的多样化带来了海量信息,新闻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在当前传媒环境彰显得十分强烈,同时带来了受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体现在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就是新闻报道不再追求严谨得近乎格式化的全篇处理,甚至出现了“无标题新闻”。同时,正文中的导语也弱化至几乎省略,这些写作方式中的弱化在网络新闻中尤其典型。 (三)在传统新闻报道中,文字、图片、图像的处理方式往往是单向的线性结构,所有信息的处理方式都围绕着强调新闻要素的本质功能进行。在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信息的表达形式仍然是以文字、图片、图像为主,但在处理方式上呈现发散性结构的变化。写作方式不再被要求中规中矩,符合各种新闻体裁的规范格式,为了配合受众在新闻接收后第二次创作或传播的需求,各种信息被整合后,写作方式上追求灵活的组织、吸睛的编排、互动的平台。 二、新闻写作内容的变化。 (一)传统媒体环境中,受众往往是单向地接受信息,反向影响力十分有限。而当前媒体环境带来了新闻规模和普遍性,各种新闻媒体在传统环境中对于“独家新闻”的争抢在当代传媒环境下也不再可能。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大爆炸又使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而非单纯的受众。所以,新闻内容选取方面的处理就有了大变化。如2019年3月的江苏盐城13岁少年杀母案,第一时间将此信息传播出的是网友,紧接着是警方在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的通报,记者的采访调查时间上排在了第三位,在媒体不占传播优势时,只有挖掘受众想要知道的其他信息。在写作内容上已经不能拘泥于“独家”,记者需要判断事件后续,受众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然后进行内容选取进行采访写作。 (二)多元化内容表现的变化。传统媒体中,电视是唯一能将视听内容融合的。但当前视听结合已经是受众最简单的要求。网页新闻、公众号新闻、微博新闻……使受众在享受多媒体信息的同时又能即时互动。同时,在新闻内容表达中,除文字、图片、图像外,又出现了链接、@、截图等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表达也成了进行新闻写作时记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由于图片、视频更能刺激受众的感官,超链接又能减少受众自行寻找相关信息的时间,多元化内容表现除了满足受众了解新闻的需要,又提供了更多联想环境、相关内容等受众的第二需要。这是当前新闻写作语言的一大变化。传统的“笔杆子写作”已经不适用于当前传媒环境。相较于单纯的写作,多种内容的整合处理更加考验着记者的能力。 三、新闻写作语言的变化。 (一)网络语言在新闻语言中的比重加大。语言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新的时代背景会催生出新的语言符号,网络语言是顺应时代的产物。自2016年起,《新华字典》的修订就已加注常用网络用语。从当前的传媒环境和语言环境来看,新闻写作中网络语言比重日益加大是符合时代和受众需求的。网络语言的强烈场景性及再现活跃性实际上都赋予了新闻语言更鲜活的表现力。早在2010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中,“给力”一词的使用,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新闻与受众之间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贴近性。不能吸引受众的新闻就不能具备新闻最基本的传播属性,也就丧失了新闻价值。网络语言是当前最能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的语言。所以,自觉在新闻写作时选用适合的网络语言,是当前新闻写作语言的重大变化之一。 (二)传统新闻报道的写作语言,即使是达到了视听结合的电视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也需要以文字符号为语言表达基础。如纪实类新闻报道、专题纪录片、新闻专题栏目等,在进行制作时,也都必须以文字稿件为基础,然后进行图像采编。而在现在的媒体环境下,记者在进行新闻传播时可以随时使用并转换各种类型的语言符号,写作语言现在并不单纯地只指文字,它囊括了图片、音频、视频、即时信号传播等等。如网络直播形式的新闻,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即时向受众传播现场的新闻画面,同时记者以口头语言进行必要说明。这就是网络信号传播下的视频与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新闻语言表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